銀行為什麼不收管理費反而要付利息給存錢的人?為什麼購物卡沒有利息?
謝邀。
根本而言,運作方式差異。
銀行通過收儲放貸等資金運作方式進行盈利,作為生產資料的資金自然就有了價格,這就是存款利息,雖然存在小額賬戶管理費、年費等支出,總體而言,存入銀行是有盈利的(不然誰白借給銀行)。有且只有銀行擁有這一權利,按照中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是銀行的專有業務。
而企業為支付、結算目的發行的購物卡等相關預付卡種,全額購卡和充值資金必須存入開設在銀行的備付金賬戶,不得挪用和私占,也就排除企業通過銀行的方式牟利的可能,所謂的利息也就無從談起。
預付卡是如此,第三方支付機構如支付寶也是如此,在現有的政策下,他們可以吸收公眾的資金,並用於結算,但不能使用他們進行任何投資等其他動作。
總的來說,銀行對你的存款支付利息是因為你的資金可能為它創造收益,而其他機構不支付,是因為他們不可能,法律也不允許他們使用你的資金創造收益。
參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支付機構預付卡業務管理辦法》及感謝 @老奶奶騎大象 的悉心指導。
寫著寫著,想到更多問題,歡迎交流。
先了解是不是,再回答為什麼。 謝謝邀請
1.關於銀行管理費和利息
如果把資金看做一種資源,資金的所有者可以通過預計這項資源,未來會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那麼資源的佔用方/使用方,應當為這種資源支付合理對價。
銀行作為資金中介機構,從社會吸收存款,並發放貸款。從生產的角度來看,銀行將吸收到的資金進行了「加工」,投放給了資金的需求方。銀行作為資金的購買方,應為吸收到的存款支付合理對價,也就是利息。並且,作為「加工」後資金的出售方,也有理由收取合理對價(貸款利息)。
說完利息,再來說管理費
銀行收取賬戶管理費在我們國家也算新鮮事物,雖然銀行開始收取費用有好多年了,但是儲戶還是不太習慣。
中國的老百姓有儲蓄的傳統習慣,閑錢存銀行是很多人唯一打理資金的渠道(特別是農村)。相當多的人還不習慣,難以接受在銀行存錢還收手續費,特別是儲蓄利率較低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在銀行存錢好多年,反而還欠銀行錢的情況。因此,發改委、銀監會等監管部門,也出台過限制銀行隨意收費的規定,例如代發工資賬戶、農民工銀行卡,基本上都免收賬戶管理費。
其實,如果客戶享受了銀行提供的服務便利,支付一點點費用也是合理的,只是中國人不太習慣這種消費方式罷了。就像去餐館吃飯,要為消毒餐具額外付錢,很多人也不接受。這不是一個是否合理的問題,而是一個消費習慣的問題,如果商家將餐具的錢包括在菜價里更隱蔽,消費者不知不覺也就接受並買單了。 個人認為,為資源適當付費是合理的,有助於提高效率,避免浪費。
銀行收取賬戶管理費,更多的考慮,是用經濟槓桿手段引導和調節客戶,吸引客戶將更多存款放在本行的一種措施,並非一定要從賬戶管理費中盈利。當然,銀行可以利用規模效應,將每增加一名客戶的邊際服務成本遞減至0。但是,銀行收費始終只是經濟槓桿,而不是牟利渠道。我國銀行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利差。
相比中資銀行,外資銀行一般都會收取賬戶管理費,免收的門檻更高(例如滙豐對資產規模10萬元以上的客戶免收100元賬戶管理費,中資銀行的免費門檻一般是100或者1000,收費也比較低有的10元,有的3-5元)。收費的理由無外乎也是將在意這部分成本的客戶用經濟手段調節出去,集中資源服務優質客戶。只是我國老百姓投資渠道少、對銀行儲蓄有天然的習慣性依賴,銀行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所以國家不會讓中資銀行亂收費。
說句題外話,伊斯蘭金融按照其教義,是嚴禁收取借貸利息的,但是他們會用「費用」的形式來規避,換湯不換藥。
2.關於購物卡利息
說點自己的理解:
如果把購物卡看做一種債券(有價憑證),那麼這種債券的特點是:
#折價發行:100元面值的購物卡,批量購買時有一定折扣,比如98折、97折;折扣的部分就相當於利息。消費者將自己的資金提前讓渡給商場,商場按照資金成本給予折價(通常不一定完全按照折現率計算,如果消費者購買量小可能就完全沒有折扣)
#可隨時消費:消費者採購了購物卡之後,等於是取得了對商場的債權,可隨時要求商場通過商品的形式予以兌現,但是不能贖回
為什麼購物卡不計算利息呢?
個人認為:
1.購物卡被界定為支付結算工具而不是債務工具
2.大量購買購物卡時,已經考慮了利息(資金成本)因素,也就是打折
3.購物卡是儲值賬戶,不是結算賬戶,無法計算利息,也比較麻煩
所以,就把購物卡看做一種零息、折現發行、可要求發行人以實物方式贖回的債券,就比較好理解了。
也可以將購物卡看做一種期權~~~ 消費者按照購物卡面值購買期權,可以根據他對商品價格漲跌的判斷,隨時選擇行權~~~
銀行通過放貸可以獲得息差,支付利息能吸引更多大眾存款,有利可圖。購物卡的錢是資金沉澱,無法通過其他途徑獲得不錯收益。不排除有的公司轉移購物卡的錢用於其他理財投資,但沒必要支付利息。這點利息沒有銀行的利息有吸引力,而且還涉嫌吸收大眾存款。央行、銀監會不會坐視不管。
因為銀行是經營貨幣、經營負債的機構,他們拿儲戶的錢放貸給需要資金的人,然後賺取存貸款利差;
在日本等西方國家,存款利率很低,是因為西方的銀行的贏利模式主要是中間業務和投行業務,而不是靠利差,所以有些銀行認為存款業務會增加運營成本,會向儲戶收管理費;
購值卡是預付卡的一種形式,主要用於消費,所以沒有利息。
銀行是拿儲戶的錢來經營的。相當於向儲戶借錢,然後肯定得付出成本。
企業預付卡,資金是自己的,是提前付了款,企業肯定不需要付利息。
這個問題不太準確:
1購物卡也是折價買的,折價部分相當於利息
2並不是所有銀行的儲蓄卡都不收管理費,四大行還是收的,包括年費和小額管理費
-------------------------------------------
從付利息的角度,如果普通人是資金方,銀行與發卡企業是融資方,那麼:存款相當於貸款,購物卡相當於票據貼現,以下為貸款融資與票據融資的區別:
貸款是後付息,按期付息(也就是銀行給儲戶的利息)
票據貼現融資是先付息,拿到的錢已經扣除利息了(買購物卡都是折價買,比如100元的卡花90就能買,10塊差價是利息)
【不過這麼類比還是不太準確,一般貼現利率要低於貸款利率】
-------------------------------------------
上面一段是瞎扯,銀行用儲戶的錢做投資和貸款了,不給利息儲戶就沒有存款意願。
購物卡只不過是一種區別於現金的支付方式,當然商家很歡迎預先將金額存在卡里(對於商家來說相當於先款後貨了,資金周轉效率提升),所以樂意折價售卡
你可以把存錢看做是借錢給銀行,取錢就是找銀行還錢。而銀行做的買賣就是從你手裡以較低的利息借到錢,再以較高的利息借出去。
購物卡呢。假如說你買了一百元的購物卡,就可以看做是已經買了一百元的商品,但是沒有提貨。等你想提的時候再去超市提就是了(好像有提貨期限),東西暫時放在超市,沒有利息。
大概是這意思,不妥之處望指正。
1、人天生要維持自身生存,就需要保障自身利益不被侵,從拒絕他人剝奪食物,到為生存得更好更久,進而就是財產不可侵犯。這便是人的個體所有權,即私有制,拒絕侵犯的共識。
2、人為生存,光拒絕侵犯外,還要學會合作----交換----取長補短,專業化能更高效地互補,生存能力超過親力親為。
3、那麼,銀行利息是什麼?就是你拿「自己貨幣的一段時間使用權(出租)」,而銀行拿出利息,二者交換。利息就是你的貨幣使用權的交換物(租金)。
「貨幣使用權&<--交換--&>利息」
由此可見,貨幣利息不是某大鬍子說的剝削(不勞而獲),而是簡單的交換所得。
因此也就知道,那些出資者當年都被冤枉,文明的正常進程被愚昧硬生生打斷,整個人類的福袛被活生生打了折扣,也許我們正常發展下來,早進入發達國家水平,大家早就擺脫血汗工廠,白白空有地大物博的土地這麼多年,結果還落得環境污染、民生艱難的下場
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銀行不收利息會怎麼樣?
也許很多人還是會存錢到銀行裡面,為了方便保管財產。而貸款的人依然要付銀行貸款利息。
這時候,貸款就成為了一個很大的生意,因為銀行沒有利息,一旦有一所機構存款會付給用戶利息的話,必定所有人都會將錢存到那個機構裡面,這時候,社會上的所有錢都在那個機構里了,銀行就沒錢了,也就不能貸款給別人了,就沒有利潤了,然後倒閉。
然後,剛才我提到的那個機構,就變成了現在銀行。
#以上純屬扯淡,只是方便你理解#
實際上,銀行利息是國家控制的,屬於宏觀調控的一種,為了控制人們對錢的需求,以至於經濟不會過熱也不會蕭條。
存款收利息,就像租房要收租金一樣。都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用,當然要有報酬。
購物卡是自己保管自己的購物卡,誰給你利息啊?除非你把購物卡變現再存到銀行,那才有利息哈
借記卡有年費的。好像信用卡沒刷到一定的次數還是金額也有費用,窮學生沒用過,這是老師上課說的。購物卡的發行方不是銀行,沒有義務支付利息。關於為什麼要支付利息,因為貨幣資金具有時間價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