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一個怎樣的作家?
想了解一下。
雜文
1.雜文寫作水平很高,可讀性強,舒服,幽默,渾然天成
2.核心的思想其實範圍很小而且按現在看有點「土」,也就是並不高端,要是你總讀他,會發現他就那麼些個見解,很多東西說的都是一個事兒,但是他非常純粹,非常堅定,非常完整,他追求有趣,相信人的尊嚴和價值,追求自由的、有智識的生活,他非常統一,看他各個時期的雜文,很少前後矛盾
3.我最喜歡他的,是他展現的態度——他對社會不滿,他為周圍很多人而悲哀,但是他非常善良,他的這些不滿轉化成了「我們本可以更好一些」,而不是憤世嫉俗,他儘管嬉笑怒罵,但幾乎沒有一絲痞氣,他並不意在譏諷謾罵,而是直指問題,這是他的寶貴之處,王小波之後,我們在「公知」身上很難看到這種境界和態度了
4.王小波並不媚俗,他寫的雜文目的不是讓讀者「爽」和讓讀者喜歡,他不刻意追求文字快感,這點私以為比韓寒強
小說讀過6,7本,都是好幾年(7,8年?)以前讀的了,所以感受有點模糊也可能不太準確
1.王小波的小說注重形式和結構,能看到一些實驗的痕迹,他會去嘗試不同的敘事手法(我記得他在作品內時間上嘗試很多,比如反反覆復回到一個時間點,比如螺旋式讓劇情展開),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偏愛平行的結構
2.性描寫不少,在描寫內容和用詞上幾乎沒什麼禁忌,比如我記得「雞巴」就看到過很多次,但大多數比較有(情)趣,並不低俗,不單單是寫體液和器官,我對一個情景記憶很深,忘了哪本小說,男主人公夜晚在路邊坐著,穿著一件寬鬆的大衣,他的女友赤身裸體蜷縮在他的大衣里包裹起來,時不時有人路過,不過這似乎也不算是性描寫吧跑題了....
3.浪漫氣息濃厚,想像力飛揚,也可能是我讀得時間離現在太久了具體內容都記不清了只剩下氣息....
4.儘管很多時候會在形式和結構上玩,卻也沒本末倒置,他的形式和結構之下是有表達的
用王小波自己的話形容自己的作品,就是「我小說里的人總在笑,從來不哭,我以為這樣比較有趣。喜歡我小說的人總說,從頭笑到尾,很有趣等等。這說明本人的作品有自己的讀者群。當然,也有些作者以為哭比較使人感動。他們筆下的人物從來就不笑,總在哭。這也是一種寫法。他們也有自己的讀者群」。
王小波的已經出版的作品有小說(時代系列)/雜文(《我的精神家園》等)/書信集(《愛你就像愛生命》),以及與他妻子李銀河合著的《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等。通過他的作品,你看到調侃/犀利/浪漫/嚴肅的王小波,但是共有的特點就是,這是真誠的王小波。
他曾在《從&<黃金時代&>談小說藝術》中說,「……(自己作品)真正的主題,還是對人生存狀態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邏輯是:我們的生活有那麼多的障礙,真他媽的有意思。這種邏輯就叫做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王小波生來的氣質——在雲南兵團勞動的經歷孕育了《黃金時代》(王小波稱其為自己的寵兒)和《地久天長》(處女作);插隊結束回到北京的工人生活則產生了《革命時期的愛情》等作品——調侃不那麼令人滿意的生活,透視它,通過它進行對自由和理性的思考。
「從一出生,我們的命運就完全與這個國家連在一起,我們做的是也和這個社會聯繫在一起,所以不願意老在外面」
(忍不住吐槽一句——這才是愛國者好么!!!!四娘娘頂多算一個誠實的社會利益既得者)
在王小波猝逝之後,李銀河在為他寫的祭文中稱其為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私以為這三種迥異又協調的氣質,留給了我們一個特立獨行的作者/史學家/社會學者孤獨的背影。
王小波生前,他的作品在出版方面很有困難,常常作品只能在書攤上流通,在他去世後,國內出版界倒掀起了一股「王小波熱",稱其作品為」當代文壇最美的收穫「。當然,這並不是過譽。
以下摘自《相信智慧是沒有錯的——王小波沒有公開的訪問》,也許從96年義大利獨立製片人安德烈與王小波的對話片段中,我們可以瞥見王小波的個人和作品魅力。
A-安德烈W-王小波
A:你的作品,包括過去寫的,主要是談什麼?
W:恐怕很難概括出來吧,有段時間有懷疑的色彩,懷疑眼前發生的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有個朋友說,我的小說老是在追問自己,追問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理解是不是對的。A:這種追問有什麼背景嗎?
W:可能跟過去的經歷有關係吧,比如說有一個小說叫做《黃金時代》,在反覆地懷疑什麼叫做性愛,他當然是在一個特俗的時間背景下,在」文化大革命「裡頭,然後不停地追問,那個時候的人,對性愛,會有怎麼樣的理解,然後一重一重地盤問下去。A:這兩本書在講什麼?(到96年訪問發生為止,王小波的作品有兩本以書的形式出版;括弧內為回答者添加內容)
W:其中一個是在談我們的生活,我所關心的生活背後的事情,生活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是那樣。另一個純粹是想像的。想像是一件快樂的事,你想像一個東西,自己寫很快樂,你給別人看也很快樂。A:那麼,你對生活發現了什麼?
W:我起初發現生活有很多虛偽的成分,像一個洋蔥頭一樣,一層一層的皮都是假的,我剝到最後,還沒剝到心呢。A:我聽有人說你很悲觀?
W:我其實並不悲觀,相反我很樂觀。不知道別人怎麼會這麼說,我可能把一些東西否定得太厲害了,但我覺得,相信智慧是沒有錯的。
參考資料: 王小波《從&<黃金時代&>看小說藝術》
《相信智慧是沒有錯的——王小波沒有公開的訪問》
《李銀河訪談錄》
王小波是一個有趣但筆力未到上限就跪了的作家。
他最不想教化別人,卻潛移默化教化了很多的年輕人。
曾幾何時,不少人說過如果王小波不死,諾貝爾文學獎就是他的。這句話不知道是不是門下走狗流傳出來的,總之算是個褒獎,但我覺得他還有更多可能未實現。
先說作品吧。我在2002年接觸,03年看完全集,之後整體讀了三遍左右,有些雜文讀的次數能多點。
黃金時代是很多人比較喜歡的,畢竟是經過千錘百鍊的作品,可以說最百讀不厭。
青銅時代三部曲是王小波致敬卡爾維諾為主,其他大佬為輔的作品,在小說結構上進行突破,而且基於中國平話小說文化角度的辯證探索,還有很多荒誕,我覺得除了偶爾結構不夠緊湊,偶爾推敲不夠縝密外,此書的整體水平遠遠高於黃金時代。我很喜歡。
白銀時代裡面的小說就更加大步向前了,估計很多人不太喜歡。這裡涉及到小說進一步的進化,他不僅僅想在結構上創新,也想在思維方式,立意角度等等更多的地方先走一步。從這本里能看出很多值得推敲的寫作手法,很多脫離時代感的表現形式。呃,我個人覺得是試探性居多的,不夠成熟,不成體系。如不是英年早逝,我覺得以此開始繼續向前開拓思路和寫法,王小波將在十年內成為真正的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巨匠,成為第二個魯迅。
可惜沒有如果。
王小波全集中的黑鐵時代,是一些未發布作品之類的,其中有些早年短篇。裡面有很多致敬類,例如致敬卡夫卡的人變驢,文筆自然也不如後期成熟,但這些看起來非常有趣,能了解到一個作家的文鋒和思維如何成熟起來。
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
其中包含了很多短篇雜談,衣食住行之類,文末還附加的早年的書信。
他的大部分主要思想其實已經通過第一篇沉默的大多數(還有思維的樂趣)的文字表達出來了,不再絮叨。後面的其他雜文能多少看出收斂狀態魯迅的影子,至少有八成以上功力,雜而不亂,起承轉合都是隱含的,很輕鬆寫意,但也不浮於形式。通過王小波的大部分雜文,你能感受到態度,但看不見態度;你能被啟發思考,但看不見他寫思考;你能感受到樂趣,但看不到他寫樂趣。這樣的寫作方式相當高級,他的犀利宛如棉布下的尖刀,懂得揭開棉布的人自然看的非常真切,而讀者和作者的互相對立卻並沒有矛盾,每個人都可以各取所需。王小波也確實做到了他在關於寫作的那篇里寫到的想法,傳播有趣,書寫智慧。總體而已,他這樣的雜文高度應該是對其他現代作家的終極挑戰……唉,又想起那句英年早逝。
這本恰好就在手邊,不用翻箱倒櫃,其實也已經有數年沒看,邊角都翻壞了。
再說點特點,或者隨心瞎聊吧,雖然這樣解讀很煩人,王小波個人也不太喜歡被解讀。
1,他書本上的性是純粹的,至少表現在我們面前是純粹的。純粹的意思就是不喊著計劃生育and清潔網路然後人口卻刷刷刷的猛漲,估計有人會秒懂。性描寫在王小波書中很多,有些女生看後的評價就是醜陋而露骨,小黃書。當然,要做到像王小波這樣把性描寫和描寫吃飯喝水一樣平常,並作為推動情節發展人物刻畫的一部分,是有點困難的。記得新概念作文大賽時期有個人仿寫過——我的xx耷拉在夜空下蟄伏之類的話,看完真的只想說mmp……
2,他努力寫智慧而有趣的書,幽默感常在。青銅時代的三篇都是代表,其中各種異想天開的思路。
3,他不喜歡寫教化群眾,諷刺現實這些半拎著皮鞭的東西,寧可自己拎著皮鞭上陣,所以王小波的作品是很難看到此類東西的。當然,讀者非要去解讀,誰也攔不住。(另外一方面,王小波的書是樂天思維與悲觀思維並行共存的,只不過角度不同,有時候是環境悲觀人樂觀,有時候大家悲觀王二樂觀,這個事研究起來也很有趣,例如黃金時代無不在荒誕幽默中表露出現世的令人悲觀,甚至有「人活著就是為了忍受痛苦,一直到死」的經典金句。但是你讀完整篇,王二實在是百分百的樂觀主義者。這種情況也很符合王小波個人的某些時段的經歷和現狀對比,果然是文章來源於生活。)
4,王小波是愛妻號。不論是雜文後附錄情書,還是幫忙應景寫的東宮西宮,王小波也算是半個性教育工作者了。對了,東宮西宮有電影,還得過獎,如今資源倒是挺難找的。
5,雖然上山下鄉什麼的,但王小波計算機水平相當不錯。為了應付蹩腳的輸入法和文檔,他用自己編寫過的程序寫書。
6,王二是王小波大部分作品的主角,但請注意,都不是一個人,只是重名。
7,王小波除了英年早逝,哪怕不寫書其實也是不折不扣人生贏家,說他生前苦逼的可以省省,說他死後才聞名的也可以省省。人大教師加上留學背景,家境極其不錯,各種書香門第,李銀河更不用提了。再說,王小波也是很有魄力的人,辭職寫書那種,不寫書也比九成九九九九的人滋潤。(至於說李銀河喜歡蹭熱度的,其實我不太關心這些是非。談王小波的時候,我向來保持對李銀河不予評價的態度。)
8,王小波煙抽的特別多,後期嘴唇略紫,是心臟問題前兆,希望引以為戒。當然,在我的舅舅等後期作品篇幅有些文字暗示,例如胸悶氣短……
9,王小波門下走狗更出過些實體書,也買來看看,還算有趣吧。
10,大學一個女同學知道我是王小波粉絲,送了我兩本相關,是傳記和研究類的書,不得不說真是TMD不太有趣,說明我是一個非常理智的粉絲,多虧妹子不錯。
11,他辯證法寫的超級溜,是非常能學以致用的人。
12,王小波的文風就和天津快板一樣旗幟鮮明,別人如果模仿他,痕迹是非常容易被王小波忠實讀者發現的,例如王小波式的辯證荒謬和土星兒味道比喻。當然了,單獨拿著赤裸性描寫標榜自己是王小波門下的人需要多看點書,提高點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13,最後也說說缺點吧,或者說不算缺點的局限,畢竟人無完人,這些內容在某些文藝工作者看來是很值得挑刺的。
具體某篇某章值得商榷就不說了,這又不是文學系本科畢業論文,不需要引經據典,我就泛泛而談。
首先王小波的作品和文字比較辛辣,比較特立獨行,有大量的時代印記,其實是很挑受眾的,閱歷不足的人沒有共鳴,有可能看不進去。(就像很多人也看不進去高爾基)
第二,王小波很多的隱喻,角度,文字運用略高級,哪怕寫的再通俗,表達智慧本身和流水賬般的宜於理解完全是對立面,所以也挑受眾,閱讀力不足的人也有可能看不進去。
第三,王小波的書看似輕鬆幽默,很接地氣,其實是非常偏古典文學的作品,區別於上一點,這個主要是指整體,你要看過很多文學大佬的作品自然能發現其中的借鑒(王小波書中也寫過一些,例如他提及暗店街),所以也挑受眾,對古典文學這方面沒興趣的,哪怕有閱歷有閱讀力也未必能看進去,因為他是披著三俗外皮的練級版莎士比亞。
第四,我看來估計也不算什麼大缺點,別人看就不好說了,那就是他寫書的格局和初衷乃至基調都很自我,非常自我,與其他很多世界名著,特別是有普世意義的作品格格不入,你甚至想找到人性相關這樣泛泛的段落都難,但王小波對自己作品基調非常堅定不移。
第五,王小波的作品基於這樣那樣的理由,很多甚至沒有達到他自己想要的完美,更談不上讀者眼中的巔峰(反正我覺得和很多以文學巨匠稱呼的大佬有差距),不論從結構、思路、故事、內涵還是文字看,上限還有不少(別問我怎麼能提高到他的上限,我只能摸各位文學大佬腳底板),估計也就黃金時代有點巔。當然,寫過書就知道,改是永遠沒有盡頭的,十萬字以上的任何作品讓自己滿意都很難,甚至都可以改到死那天。
總體上,其實也可以很不客氣的說:本身沒幽默感沒智慧的人是很難看進去王小波的,領會不到樂趣就是應該的。所以拿王小波的書選既定朋友圈子,真的非常好用。
對了,最後安利一下,我強烈推薦沒看過的人完整的看一遍王小波全集,總有你能喜愛的部分。你不愛看自然也沒啥,沒人強迫你,一般不代表什麼。
嗯,看書是個性化選擇問題,愛好就更是了,自己開心最好。
就醬。「今天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忽明忽暗的雲。」
王小波說,《黃金時代》是他的寵兒。
《青銅時代》、《白銀時代》他不是那麼喜歡,只適合讀九遍,而《黃金時代》,則必須讀十遍。
這部小說只有五萬字,講的是王二下鄉插隊,因為討論破鞋的問題和大夫陳清揚相識,然後開展了偉大友誼,兩人在性的方面很和諧,卻絕口不提愛情,直到一起被批判寫檢討,也從來沒有動搖,20年後兩人重逢,再提起偉大友誼,陳清揚終於承認了她的愛情,她的罪孽。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讀王小波的文字,有一種叛逆的暢快,他是吶喊自由的囚徒,是挑戰風車的騎士,《黃金時代》散發著生命的氣味,在荒唐時代有著最純粹的夢想。
王二下鄉的地方,把閹割叫「槌」,生活是個緩慢受槌的過程,但王小波說:去你大爺!就算是頭豬,老子也要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所以在《黃金時代》里,陳清揚開始同意和王二做愛,是認同他的偉大友誼,這裡的偉大友誼,是對自由的渴望,對文革年代的桎梏觀念心照不宣的抵禦反抗。
兩個人被批判,把親昵的細節交待得淋漓盡致,人保組受不了,就放了他們。
人保組會放了王二和陳清揚,是因為陳清揚不僅承認和王二搞破鞋,還承認她搞破鞋是因為真正的喜歡,前者可以拿去鬥爭,後者只好拿去五馬分屍,人保組沒有將他們五馬分屍的權利,只好放了他們。
那個時代就是如此,對無辜的人百般刁難,而對真正的壞蛋只好放任自流。他們受不了真正的破鞋,真正的愛情。
做愛是清白,相愛是罪孽
「陳清揚說,那也是她的黃金時代。雖然被人稱做破鞋,但是她清白無辜。她到現在還是無辜的。聽了這話,我笑起來。但是她說,我們在乾的事算不上罪孽。」
陳清揚堅守婦道,卻被群眾攻擊是破鞋,所以她就願意和王二敦偉大友誼來落實破鞋這件事,但她的出發點是抗爭和蔑視,而不是愛,如果她真的愛上了王二,那在她看來,那就是罪孽。
整部小說講述的就是陳清揚從偉大友誼走向罪孽的過程,她所說的罪孽,就是愛上了王二。
陳清揚後來流淚,因為自己犯了真實的罪孽,因為「她感到需要我,我們可以合併,成為雄雌一體。就如幼小時她爬出門檻,感到了外面的風。天是那麼藍,陽光是那麼亮,天上還有鴿子在飛。鴿哨的聲音叫人終身難忘。此時她想和我交談,正如那時節她渴望和外面的世界合為一體,溶化到天地中去。假如世界上只有她一個人,那實在是太寂寞了」。
陳清揚就是這樣交待了她對王二的愛,讓人保組無所適從。
王小波的好,在於他狂放不羈,橫衝直撞的語言里,不乏美麗和細膩,總流露出溫暖和真誠。這種氣質,很多人嘗試過,馮唐嘗試過,卻讓人覺得痞氣過重,韓寒嘗試過,卻總有些裝腔作勢的文藝腔調,都不如王小波真誠。
那雙閃亮的眼睛
王小波的作品經久不衰,令人欣慰,一位作家的作品,能讓並沒有生活經歷的一代又一代人喜歡,在內容里勢必有一些超越時間的東西。
如果總結一下,大概就是自由,真誠與愛,王小波說,一個人擁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他總是那麼的離經叛道,特立獨行,妙趣橫生。同樣的事情,別人寫來是臉皮厚,他寫的感覺就是坦率真誠。如果一個人沒有童心和詩意,就偽裝不出這種感覺。
劉瑜說:王小波代表的精神中國很缺乏。他那種舉重若輕的敘事方式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韓寒、馮唐、慕容雪村在作品上都有王小波的影子,卻從來沒有在文學層面達到他的高度。
今天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忽明忽暗的雲。
這就是王小波,我們懷念的王小波,有橫衝直撞,有百轉柔情。他的愛情可能衣衫襤褸,但一定有雙閃亮的眼睛。
本人高中狗,但是基本看過所有王小波的雜文和小說集。而且平時就把王小波歸為我的偶像,所以我想就從我自己的閱讀時間和經歷上談談對於王小波的看法。
從最原始的角度,王小波的作品能帶給我的第一感受是:哈哈哈哈哈哈。
王小波有著一種渾然天成的幽默。但是這種幽默就是庸俗,或者說帶著野性。但我覺得這和韓寒的幽默又有不同。韓寒的幽默帶著刺,而王小波的幽默有時就是純幽默。這和他的寫作動機有關——王小波在談到他寫作的初衷時說道:「我想給這個世界創造一點美」。在這裡舉個例子:「彷彿在不久之前,我還是初一的學生。放學時在校門口和同學們打書包仗。我的書包打在人身上一聲悶響,把人家摔出一米多遠。原來我的書包里不僅有書,還有一整塊板磚。那時間全班動了公憤,吶喊一聲在我背後追趕。我奔過操場,逃向那根灰色的煙囪。後來校長出來走動,只見我高高爬在腳手梯上,迎著萬里東風,敞開年輕的胸懷,高叫著:X你媽!誰敢上來我就一腳踹他下去!這好像是剛剛發生的事」——《三十而立》。身為一個00後,我沒有體驗過書包仗的樂趣。但是就這段文字帶給的除了五十多年以前北京學生的玩樂趣味之外,還有我的腦洞:估計以前是書少,書包仗能打的起來,就現在的高中生書都裝不完,用得著裝板磚嗎?
而王小波的文學飽受爭議的,也正是他為何出名的原因:是他雜文里平實語言中帶有的那種銳氣。在李銀河於《沉默的大多數》寫的序中講到:馮唐讚譽王小波是中國現代漢語文學一個「好得不得了的開始」。王小波的雜文或者說王小波的大部分文章都有他過人的幽默之處,但是現在抖機靈誰不會?使王小波風靡的正是文風裡的銳氣。也許很多人對於王小波的雜文的了解僅僅局限於一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包括我的高中語文老師)。雖然有些片面,也值得一講。
「對於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設置動物,也設置自己。我們知道,在古希臘有個斯巴達,那裡的生活被設置得了無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為亡命戰士,使女人成為生育機器,前者像鬥雞,後者像母豬。這兩類動物是很特別的,但我以為,它們肯定不喜歡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歡又能怎麼樣?人也好,動物也罷,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這裡寫的很有技巧。因為這裡的斯巴達,就很像當時的中國,男人是「生產機器」,女人是「生育機器」。但是寫明了就沒有太多意思。同理下面的「鬥雞」和「母豬」
「除了這隻豬,我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在《我是一隻駱駝》中講:「你知道我在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嗎?那就是我自己的性格,也就是我自己思想的自由。」王小波愛自由。所以這是他的一切作品體現出的。因此「特立獨行的豬」的「特立獨行」也許只是個自嘲,對於自己為了自由而不合群的自嘲。他其實一隻都是那隻豬,或者說得更加直白些:他雖然肉體一直被條條框框束縛和限制,但是他的思想就如同那隻豬「如此敢於無視生活的設置」,也擁有了如此使人羨慕的自由。
王小波的小說使人驚奇的地方在於「原來小說可以這麼寫」。而我將其粗俗的理解為「原來小說可以這麼色情」。因為王二應該是王小波的原型,而從《黃金時代》中,每篇故事中的王二無不擁有「一尺長的小和尚」(原來王小波這麼自豪這件事)。而除此之外,也許我水平有限,我很難給王小波的小說做更多的評價了。王小波曾經拿自己的《黃金時代》給一個老前輩看。老前輩看完以後說,寫的是很好,但是不能夠提升人的靈魂。王小波因此很憤憤,於是寫下了《沉默的大多數》。其中的結尾是這樣的:
「照他看來,寫書應該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靈魂。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個,就是我自己。這話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誠實。」
我讀完以後覺得王小波說這話很單純,和外面那些妖艷的作家根本不一樣嘛!像這樣的話還有很多:
「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話直截了當的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學才能,我應該做這件事情,但是這句話正如一個嫌疑犯說他自己沒殺人一樣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吧。」——《我為什麼要寫作》
……
但也是這種單純,使我看王小波的小說每次看到結局,再把書合上之前,我都覺得我的歲月光陰都隨王小波的筆尖流逝。獨坐良久,只有把書合上,望向窗外,沉思。並且一度我想要學著像個男人一樣點根煙。十分鐘左右之後,才能想到:哦!我還有作業沒做!尼瑪趕緊補作業。
但除了幽默的王小波,犀利的王小波和單純的王小波我最羨慕的還是純情的王小波。王小波長得真不帥,就我看來應該擠得進「丑」的範疇。但是社會學博士李銀河女士成為他的妻子離不開他的那幾封情書(可參考《愛你就像愛生命》)但是我想這和「王小波是個怎樣的作家」好像沒多大聯繫,所以等到有「王小波是個怎樣的情人」的時候我再去補充吧。
到最後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那個在書包里塞磚塊的不羈少年還是寫小說初衷是「為了創造一點美」的王小波的雛體其實都是那隻特立獨行的豬。這引起了我無限的個人嚮往。因為作為一個在省重點高中的理科生(而且在江蘇)來說,現在的教育給我們的壓力真的很大。有時候我也很想像王小波一樣當著校長的面罵一句:「X你媽」。所以假如可以的話,我很希望他能活過來一會兒,等我和他交談甚歡以後,告訴他我多愛讀他的文章之後然後再死掉。
但是愛王小波我也得了不少的壞處:我在自習課上被值日班長記的大多數名字都是因為看王小波時笑的太大聲,進而引起了公憤。
很喜歡樓上有個答主的回答:「王小波是一個怎樣的作家你自己去讀王小波的作品就好了啊!」
所以綜上所述:我推薦大家去愛王小波。但推薦那些有閑余時間的。絕不推薦像我一樣,一直在鹹魚這條路上打滾的高中生去讀。
因為王小波的作品有時候就像毒品,會上癮。
(第一次回答,緊張~—v—~。因為水平本來就不高,所以答得會有點亂,見諒)
————分割線————
昨天晚上才入的知乎坑,花了一個半小時做這個回答。沒想到已經超過了100個贊。每條評論我都仔細地看了,有談自己對王小波看法的,也有人(還蠻多的)說我一個00後高中生文筆好。我真的很開心也很感動,也許這就是知乎的魅力所在吧。
沒有後悔入知乎坑!
總之,謝謝大家!
————分割線————
沒想到處回答竟然引來了評論區這麼多大神,贊數也已經變成了200多。在這裡再次感謝大家!筆芯~
另:有些評論真的寫得很好,即使點上了推薦也覺得不夠過癮,所以希望能在文章下面作為補充。(在徵求了同意後)
這個一直是我無比嚮往著的場景,總想著有一天能在牛校長出來走動時大喊一聲X你媽,但是不可能也不會做。
有次在結冰的公交車窗上看見不知道哪個無聊的人寫了「年少輕狂」這麼幾個字,看見了第一反應是覺得好笑,但是也不自主的想到了曾經有那麼一段熱血又中二的時候,不懷念當時的中二,但是也沒忘了那種熱血,但是不能明確當時是因為無知而熱血,還是單純的朝氣自帶的品質。
記得前幾年Facebook圖戰的時間,聽起來很美好,是年輕無知而積攢的無處發泄的荷爾蒙過多的小憤青們以愛國為名義的群體狂歡,當年掛VPN參戰翻牆出去後不乏有遭圍攻的落單者和被其污言穢語罵哭不知怎麼辦才好的妹子,可惜過了挺久才深入的搞明白大致是怎麼回事,這大概就是年輕無知的熱血吧。
果然大帝說得對,這真是毅種循環。所以很想知道擺脫了童稚狀態的熱血到底是怎麼樣的,那樣的人,大概是英雄,所謂英雄,就是超越了種族,超越了階級出身,超越了周圍環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絕任何設定,不能被大數據預測,最不像機器人的人。所以年少的熱血,是假的熱血,真的熱血需要真的做些什麼,要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和努力。但這樣仔細的想了想,熱血真是種美好的品質。
王先生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的確很多時候為自己的無知感到尷尬,而自我要求又達不到英雄標準,大家都喜歡問我「你想考什麼大學「你將來想幹什麼」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回答,但的確知道終極追求是什麼:擺脫了童稚狀態,清醒的過著日子,追求些思想的樂趣,做個有趣的人,有些過大腦的熱血,這便是最理想的理想。借口所謂「年少輕狂」的幌子干又傻又無聊的事情的人,要麼是真傻,要麼是裝傻。這兩種,後一種更可怕。而有些「文藝」雖然比這個好些,但是本質上是刻奇,至於什麼導致了刻奇,本質上還是無知。
有一句話說的很有意思「不忘初心,」之後可以怎麼怎麼樣,我卻不這麼想,初心算是個什麼東西,如果一直都不變,那隻能說明人從開始到現在一點改變和進步都沒有,雖然不同的改變結果不一樣,但有改變才算成長。或許上面對於熱血的口氣重了些,不過我想,站在腳手架上大喊一聲X你媽的那種豪情,也是這種熱血給予的一種快樂吧。
他自己寫過,大意是書最要緊的是要有趣。他也做到了。
獨立思考,對自由的熱愛,對人內心陰暗面的關注,以及用看似戲謔實際一針見血的語言描繪浮世。
最初讀的是理想國與哲人王,然後才是黃金時代。他寫書特別真誠,不把讀者當傻瓜,不矯揉造作故作知性智慧狀----這種作者很難得,從過去到現在。看看現在各種書和博客,就知道不真誠的語言或者故作知性感悟狀多惡毒。
讀到那些句子猛一看牛逼閃閃或處處閃耀智慧和生活感悟的文字你覺得,哎呀這人過得真有滋味啊,生活真幸福真多彩啊,社會地位貌似也很高哇,買ta書的人/點擊率也很高啊,真有品位。其實套用我媽一句話,ta要是真活得不空虛,才沒心思往博客里寫今天我去了哪兒哪兒,昨天我經歷了什麼,以後要怎樣,看了什麼什麼受益匪淺特來分享,然後我發現生活處處美好……主觀的東西,完全把讀者當成自己炫耀的對象。 真正積澱下來的東西,博客和一般的書承載不了,或者說,很難承載。因為知道,自己寫了就是給觀眾看的,敢問這種作者有何獨立性可言?
讀王小波完全不用擔心讀了之後你只是別人生活的旁觀者。他的書讓我更嚮往自由和內心的自省多過於別人的眼光和世俗的評判。
願意的話你可以往深了挖掘,看看是什麼樣的社會背景讓他有那樣的感想;消遣的話更容易,博君一笑,想必小波在天有靈就滿足了,當然只是我這樣想~
未見有人如此真誠而善良。
一個有趣的流氓。
我第一次讀王小波是在十二歲,那本書叫黃金時代。
之所以讀他,是因為老媽藏著掖著告訴我那本書不適合我這個年紀看。
不適合我看,我偏要看。
我偷偷摸摸的拿了出來,偷偷摸摸看那些讓人臉紅心跳的文字。
他對於性的描寫毫不遮掩,彷彿人天然就該赤裸裸,包裹起來反倒是心有邪念。
說實話,第一次看的時候,雲里霧裡,包括性描寫,我都有點看不懂。
但我總覺得,似乎又懂了點什麼。
有些人虛假,有些人純真,有些人荒誕,卻說著世上最真的道理。
後來再讀王小波,就是大學了。
可憐我還是讀不懂他,我曾試著去分析,去研究,去請教,但總覺得不論怎麼解釋,都有點牽強。
渾然天成,大概是我成年後對他的看法。
每一句荒謬的話語背後,似乎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分解不開,也沒有分解的意義。
他有的時候像個小孩子,很單純,很有趣,很不同,很敢說。
他很勇敢,不是壯著膽子的那種勇敢,而是坦坦蕩蕩的,彷彿一切本就該如此,是你們太過膽小的那種勇敢。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他的雜文,總覺得相比於小說,雜文太乾巴,不夠流暢。(個人偏好)
我喜歡他在小說里肆意洒脫的樣子,他筆下的人,敢說,敢笑,敢做一切,而且那麼的理所當然。
我到現在也不是很懂王小波,我只知道,他是為數不多寫性而不髒的人。
年少的時候,王小波是我提起會悄悄臉紅的人。
長大一些後,他依舊是我提起會悄悄臉紅的人。
他是一個流氓。
一個可愛又有趣的流氓。他喜歡嘲笑假正經,喜歡營造荒誕的故事背景,但主人公在不羈的言行下,光輝奪目到如宇宙光線。
他對女性很尊重,書中的女性甚至比男性更獨立,潑辣,有主見,而且她們很美很可愛。
他的文字簡潔,充滿詩意,有許多你想不到的比喻,絕不會落入俗套,那是獨屬於王小波式的意境,在我不多的閱讀範圍里,他像是憑空掉下來的,對中國傳統美學毫無繼承,但就是他,又寫出了唐人故事,這樣把唐傳奇人物復活於人間的書。
他的青年時代在文革中度過,別的作家都寫傷痕文學,他卻偏要追求有趣。這就是,越黑暗,越追求光明嗎?
他有點北京人的痞,貧,在小說里很明顯。
他的情書寫的真好,真誠,調皮,多情,那是我看過最美的情書,隨口能背出好多,李銀河真幸福。
我希望早十年遇上他。
對於我而言,他的雜文比小說對我的影響大。
主要是讓我知道說話可以心平氣和,擺事實講道理,又放鬆又冷靜——在97年那會兒,大多數文章不是扯著脖子叫就是心靈雞湯,這種寫得一手好文章的理科生調調實在太少見了。
對於小說而言,讓我了解人應該追求美、自由和有趣。歷史常常出現這樣的圖景:有些人生前聲名顯赫,死後很快被忘卻;另一些人一生寂寞,身後卻被發現具有特別的價值。按許紀霖先生的說法,王小波應該屬於後一類人。
王小波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崇尚自由、理性,熱愛知識,獨立思考,機智過人的思想家形象。針對王小波這個人,是有很多的內容可以去談,但就先談論他與小說的故事。
他打小就看小說成癖,而且很愛講故事給鄰家小夥伴聽,能一遍遍地將《三國》、《水滸》這類故事及金庸的武俠小說通本敘述。而早在四五年級的時候就能看得懂馬克吐溫的黑色幽默,這可能跟他小時候所處的家庭氛圍有關係。他父親是個邏輯學者,家中藏書豐富,因此從小就接觸大量的書籍。在看書的本事上,他有著「一目十行」的速度及過目不忘的記憶力。王小波涉獵的書籍也不僅僅是拘囿於文學小說這塊,他看書很雜,因此知識面很廣。據其母親所言,在家中王小波成了活字典,不論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軍事政治、官場民間都可問。
王小波寫小說這事是先於做學問的。在他看來做學問是為了明辨是非,寫小說是為了自在、有趣。他自己對於寫小說這件事是有著十足的信心的,在《我為什麼寫作》中他提到:我相信自己有文學才能,我應該做這件事。而寫小說也成了他一生的事業和追求,在他看來,也只有小說他能把它做得地道。
當代作家中,多數人受著18、19世紀的歐洲俄國文學影響,王小波卻有別於同代人,他不曾選取過巴爾扎克、雨果、狄更斯、托爾斯泰等主流名家。因為他受不了宗教式的說教。而選擇了被飛揚的想像與「佛頭著糞」式的幽默所充滿的作家、作品,諸如法國新派小說。他對自己寫作所確認的參照是二十世紀後文學的一翼:卡爾維諾、瑪格麗特杜拉、奧威爾、尤瑟娜爾、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諾。那是些王小波稱作完美的作家和作品。在王小波的敘述中,最重要的不是他們書寫的內容,而是他們對文學媒介——語言的高度敏感與小說的敘事技法的爐火純青。由此,我們也能發現在他的作品中並無夾雜著刻意的說教。他認為小說應盡量寫得好看,寫一些作品給讀小說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誨不良青年。
接下來開始圍繞著之前提到的幾個標籤來談談王小波。
說王小波崇尚自由是因為自由人文主義的立場貫穿於他整個人格和思想之中。李銀河說他的思想是流動的,不屬於任何固滯的領域。並且為了更自由的寫作,他辭去鐵飯碗——高校職位,去做自由撰稿人這事本身也是一種對於自由熱望的體現。
王小波相信理性,是英美的經驗理性。在經驗理性的世界裡面,沒有抽象的理念,沒有目標的預設,也沒有終極的價值,只有人們的生活經驗和實實在在的現實功利。王小波喜歡馬基雅維里,是因為「他膽敢把信義、信仰全拋開,赤裸裸地談到利害」 ,而「赤裸裸地談厲害,就近乎於理智」
王小波熱愛知識這事可從小時候就痴迷於閱讀中反映得知,但在對知識的理解上,可能是大學數學老師的一段話給予了他深刻的教義:我現在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卻並非是有用的知識。因此王小波熱愛知識並非是由於知識有用,會提高科技生產力,或帶來權力話語,而僅僅是因為知識是好的。
而所有的標籤,我們都能從他的作品集中感受得到。
在談他的作品之前,還想談談他妻子李銀河給他貼的標籤:浪漫
李銀河認識王小波時,那會兒他便已自稱愁容騎士。李銀河第一次與王小波見面時,雙方沒聊多久,王小波就突然問:你有朋友嗎?李銀河當時正好是沒有朋友的,王小波便單刀直入問了句:你看我怎麼樣。李銀河當時是相當震驚和意外的。
之後李銀河收到過王小波寫在五線譜里的情書,第一句話是這樣的:做夢也沒想到我會把信寫在五線譜上吧。五線譜是偶然來的,你也是偶然來的。不過我給你的信值得寫在五線譜里呢。但願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這便是王小波展露在自己摯愛人面前那副率真率情,浪漫可人的一面。在王小波全集中我們還能夠看到更多雙方之間信件往來的情感直露,不可謂不心生艷羨。
最後再談談王小波的作品(具體需看作品)
他的作品有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有趣,這與他個人對有趣在小說中的價值有著明確的認識是分不開的。
《懷疑三部曲》總序中他說:有趣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一直伸往未知的領域,無趣個封閉的空間,其中的一切我們全部耳熟能詳。
在《我的精神家園》自序中他說:在社會倫理的領域裡我還想反對無趣,也就是說要反對莊嚴肅穆的假正經。
《紅拂夜奔》序中:每本書都該有趣,對於一些書來說,有趣是他存在的理由,對於另一些書里說,有趣是他應該達到的標準。我能記住每一本有趣的書,而無趣的書連書名都記不得。
王小波所說的「有趣」意味著新奇、活潑和豐富多彩,也就是生機盎然;其反面則是陳腐、死板和單調劃一,也就是死氣沉沉。
「性」是王小波作品的另一個敘事特徵。
關於性,王小波坦言:事實上性在中國人生活里也是很重要的事,我們享受性生活的態度和外國人沒有什麼不同,沒必要裝神弄鬼,既然重要,就自然要討論。嚴肅文學不能迴避它,社會學和人類學要研究它,藝術電影要表現它,這事為了科學和藝術的緣故。
寫性是對過去時代的回顧。六七十年代,中國處於非性的年代,因此性才會成為生活主題。就像飢餓年代裡吃是生活主題一樣。如果得不到,就成為人性的障礙。然而在我的小說里,這些障礙本身不是主題,真正的主題,還是對人生存狀態的反思。
這是王小波有意將性還原成一種常態。
黃集偉在「王小波締造《黃金時代》」一文中提到,王小波用他」性」象紛紜的黃金時代,試圖在擁有浪漫的同時超越浪漫,在搞定咸濕之後超越咸濕——他將諸多性命題中原本就有的元素一一揀回,力求讓性成為達芬奇筆下的勝多自然的素描雞蛋。
王小波寫性,第一是穩得住勁兒——不放縱,第二是拿得准調兒——不遮掩,第三是收得住氣——他不奢望。
王小波的作品還有一類較為鮮明的題材,貫通古今的戲仿。雖用的是歷史中的人物,但本身在做的是架空了歷史,填入自身天馬行空的想像,來搭建故事。他為類似歷史賦予一種豐富、有趣而怪誕的戲仿形式。但戲仿的並非是某具體的文本,而是書寫在那個特定的社會語境中的話語系統。對那一特定時代的凝視與思考,最終穿透了特定時代的限定,進入了歷史與權力自身。
王小波用自己的作品證明,他是一位藝術家,當然指的是小說藝術。寫小說是王小波的生活,是他的生存方式。
=====================================================================
閱《王小波全集》後整理內容,內容中有多處觀點來自於《王小波全集》。了解王小波,還請通讀他的作品。
去年寫的
為什麼要紀念王小波
死亡崇拜,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一部關於八十年代末的紀錄片裡面,意思是說一個人死了,他生前的爭議也隨之而逝,出於對死者的尊重,人們只挑好的說,故而被無限拔高。方舟子曾經寫過一篇《人之既死,其名也盛》,諷刺過王小波的死給他帶來的名聲和地位,雖然那文章的論據和論證都是瞎扯,但是標題我還是認同的,如果王小波不早逝的話,可能我們這一代人都不認識他。近來張國榮的忌日和撒切爾夫人的死訊,我們的微博都給刷了屏,除了各媒體喜歡瞎炒這種東西來刷流量之外,我們的朋友們有時對他們只是一知半解也樂於湊個熱鬧當個臨時粉絲。所以我覺得新浪以後對這些哀悼微博一條收一塊錢,是個好生意,一方面提高公司收益,一方面幫死者鑒別真假粉絲,當然這是玩笑話。不過假設這是真的,王小波就是那幾個我願意為之花一元發一條微博的人之一。
我向來喜歡雜文寫得好的人,像韓寒、劉瑜、李海鵬,王小波就是我見過的雜文寫得最好的那個。一篇雜文短則數百,多則兩三千字,要講邏輯,把觀點講得剔透,把情緒表達得清晰,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趣,門檻不高,但真正能寫得上層次的沒幾個。少年時讀韓寒,青年時讀王小波,是最幸運不過的事了。看王小波的履歷,下鄉插過隊,當過工人,後來進人大讀經濟,出國留學,再回國交數學,回家寫小說。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遇見過自由、智慧、趣味的貧瘠,懂得它們的價值和意義,他的雜文素材也大多來自於此,所以你看他的《思維的樂趣》《沉默的大多數》《理想國與哲人王》《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會感受到一種震撼,瘋狂年代對人的壓抑至此,自由卻還是本質上人們的追求。
王小波以作家自居,雜文只是副業,小說才是本行。但說實話,我喜歡的是他的雜文,小說除了《黃金時代》,基本都進不了他的文學思維。但《黃金時代》已經很了不得了,二十一歲的、有奢望、想吃想愛的王二遇見了邏輯解不開、謠言甩不清的陳清揚,他們的世界裡,唯一的反派是軍代表,軍代表代表著什麼,無非就是專制和哲人王,他們用青春的身體去反抗,不屑於那個專門生產軀殼的理想國。陳清揚在結局的時候說,她唯一的罪孽,是在清平山上,王二把她架在肩上,她撲騰一下兩人差點掉進山溝,王二在她屁股打了兩巴掌,在那一瞬間她愛上王二。
張佳瑋寫過王小波,說他是一個「過於正常」的人,那本就該是人的常態,可是由於人性被現實的逆轉,人們造了一個有一個玻璃房子,把別人和自己一塊囚住。作為一個自由人文主義者,王小波描繪的生活,其實說白了也沒什麼,無非就是自由、智慧、趣味這些常見的字眼。我想,小波先生之於我們,可能更大的意義在於,他用他的文字向我們闡述了它們的價值,給了我們勇氣,去追逐我們本來應得到的生活。
如果說很多人是從青年階段開始讀王小波的,那我算是一個奇葩了。
第一次讀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那是我讀小學的時候,我記得是在四年級,1998年,那一年的生日我記得很清楚。我們在客廳吃蛋糕,電視里在播放法國隊奪得世界盃冠軍後在國慶節的遊行。
也許就是那一年開始,我覺得自己和法國有著深深的聯繫。那是一個被認為浪漫的國家,而我也開始學著浪漫起來。
小時候讀黃金時代,這樣的人生經歷,讓我獲得了過於早熟的性格。雖然表面上是個小孩子,但是對於怎麼和女孩子發生關係,怎麼在山坡上做些羞羞的事情,幾乎都是了如指掌。
尤其是這一段,更是成為了我幾乎少年時的夢想。
陳清揚說,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想明了這一點,一切都能泰然處之。要說明她怎會有這種見識,一切都要回溯到那一回我從醫院回來,從她那裡經過進了山。我叫她去看我,她一直在猶豫。等到她下定了決心,穿過中午的熱風,來到我的草房前面,那一瞬間,她心裡有很多美麗的想像。等到她進了那間草房,看見我的小和尚直挺挺,像一件醜惡的刑具。那時她驚叫起來,放棄了一切希望。
有了陳清揚這樣的女人,只要我們都相愛,一切都只需要一個草房,甚至都不需要那個草房,天地之間,自然是我們的床。
外公家的藏書極其豐富,並不簡簡單單是數量上的多寡,而是涵蓋的面實在是過於廣泛。中醫類自不必說,大量的民國甚至是清代的醫書、葯書,各種世界名著,繡像版的三國水滸紅樓夢,當然,還有這三本我從角落裡發現的王小波。
如果說黃金時代給我的感受是真實,那白銀和青銅則給了我更多的關於自己的認識。
王小波是一個洒脫的人。靦腆而又洒脫。
王二是他,舅舅是他,陳清揚、紅拂、崑崙奴都是他。
他教會了我寫作的方法:將自己掰碎,變成自己筆下的每一個人。
我喜歡這樣掰碎自己的感覺。
我甚至不願意像很多粉絲一樣,用小波來稱呼他。
他在我心中的地位,是一個導師。
他教會了我怎麼去愛,怎麼去追逐,又怎麼安於這一切。
我想我的生活也應該是一首歌,一首永不停下的歌,看到那個她在山坡上,我就唱著歌去找他,然後和她一起抱著從山坡上滾下去。就讓那青草粘在我們的頭髮上,我們就笑,就彼此扒掉對方的衣裳,就這樣在山坡上,在陽光里歡騰。
王小波的離世對我來說,似乎是舊聞。多年之後我才知道其實在我看了他的書之後沒多久他就病逝了。而我知道他病逝是我買他第五本書的時候,《愛你就像愛生命》。
我有一個朋友始終不願意承認這本書是王小波的,在她眼中,李銀河是個卑劣的人,在王小波離世後用他的文字為自己換錢。
可是我不是這樣看。
在這篇信中,王小波是這樣寫的。
十六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大家都睡了,我從蚊帳里鑽出來,用鋼筆在月光下的一面鏡子上寫詩,寫了趁墨水不幹又塗了,然後又寫,直到塗得鏡子全變藍了。。。那時候滿肚子的少年豪氣都變成辛酸淚了。我都不能不用這種輕佻的語氣把它寫出來,不然我又要哭。這些事情你能體會嗎?「只有歌要美,美卻不要歌」。以後我就知道這是殉道者的道路了。至於趕潮流趕時髦,我還能學會嗎?真成了出賣靈魂了。我遇到過這種事情。可是,當時我還沒今天難過呢。越悲愴的時候我越想嬉皮。
我十幾歲的時候,還沒有看過這一篇。在夜晚,我喜歡用鋼筆蘸著天藍的墨水在寫字檯的玻璃板上給自己寫情話,寫著寫著就哭了。想著這些話永遠不會有我這樣的一個人說給我聽,想著自己也不會把這些話說給誰聽,想著覺得寂寞而又孤獨,就流淚,淚水就灑在桌面上,字都暈開了。然後弄得自己一手都是。
後來看到這一篇的時候,我就決定買一本來讀。
一個這樣的人,愛上另一個人,一定是經過了無數的糾結和不安。我是這樣,而我想,王小波也是這樣。
所以他會把李銀河當成自己的一切,甚至願意為了她做任何事。那麼,這個我從不知道的李銀河,一定是極好的人,能讓他這樣愛上。
我們都太羞怯太多疑了。主要是我!我現在才知道你多麼像我。我真怕你從此恨我。我懊惱地往家裡走,忽然想起小時候唱的一支歌來,是關於一個老太太和她的小麵糰。小麵糰唱著這麼一支歌:
請你不要吃我不要吃我,
我給你唱一支好聽的歌。
我把這件事告訴你了。我怎麼解釋呢?我不能解釋。只好把這支歌唱給你聽。請你不要恨我,我給你唱一支好聽的歌吧。
你說我這個人還有可原諒的地方嗎?我對你做了這樣的壞事你還能原諒我嗎?我要給你唱一支好聽的歌,就是我這一次猜忌是最後的一次。我不敢怨恨你,就是你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我都不怨恨。我把我整個的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
你把它放在哪兒呢?放在心口溫暖它呢,還是放在鞋墊里?我最希望你開放靈魂的大門把它這孤魂野鬼收容了,可是它不配。要是你我的靈魂能合成一體就好了。我最愛聽你思想的脈搏,你心靈的一舉一動我全喜歡。我的你一定不喜歡。所以,就要你給我一點溫存,我要!(你別以為說的是那件事啊!不是。)
他越愛,就把自己放得越卑微,把自己放的越卑微,其實心裡也就越不安,怕對方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這挺可怕的。說真的,我始終學不會這一點。我怕我真的全身心的把自己變成了那樣的一個人,卻又得不到對方的愛。
正如那個漫畫一樣。
可是他並不害怕這個。但他又期待著李銀河能給他回應。
李銀河在書里寫下的序,讓我對這個女人,也有了喜歡的感覺。
今天我去給他掃墓。他的生命就像刻著他名字的那塊巍峨的巨石,默默無語。
小波離去已經七年了。七年間,樹葉綠了七次,又黃了七次。花兒開了七次,又落了七次。我的生命就在這花開花落之間匆匆過去。而他的花已永不再開,永遠地枯萎了。
翻揀他當初寫給我的情書,只覺得倏忽之間,陰陽兩隔,人生真是一件殘酷的事。既然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暫,上帝為什麼要讓它存在?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會枯萎,再美好的愛情也會湮滅,上帝為什麼要讓它存在?
沒有人能給我一個答案。
也許根本就沒有答案。
以前年紀小,我不懂失去別人是什麼樣的感覺。
直到後來外公離世,我看著他的墓碑,才知道了這一切是什麼樣的。
時隔多年之後,我始終不願意去他的墓碑前悼念。天人兩隔,即是去了,我也再也不能握住他的手。只能在有時的夢裡,才能見到他。
感情的事,王小波比我懂,李銀河也比我懂。
反倒是讀了這麼多書的我,像是一個傻瓜。
如果讓我來說,王小波是一個怎樣的作家。
我想我只能說,我很喜歡他,喜歡他的文字。只是他那樣的人,我永遠無法成為。
他始終像是一個旁觀者,在書中總是旁觀著周圍的人。
他不參與其中,並不是不想,只是不敢,怕是羞澀也有可能是靦腆。
後來很多年,我也逐漸開始這樣。
我的心是炙熱的,只是沒法讓你們知道。
不過,我也不在意你們知不知道。
一個有趣的作家。
有趣是他的天性,他給自己起名叫王二,整天煉官僚,煉老女人,煉虛偽自私的盲流子,煉小布爾喬亞,煉一切他看不慣的人和事。
他噁心文革,王二跟陳清揚被批鬥搞破鞋時,吃瓜群眾大喊"打到王二"他也跟著喊"打到王二",他寫陳清揚越是被罵乳房越發堅挺高聳,面色潮紅,太有趣了,世間最自然最正常不過的性愛在文革的哈哈鏡中扭曲變形,傷痕文學作家在鏡前男默女淚,王二笑成一條狗。
一個詩意但又不做作,一個智慧又不賣弄,一個性情中人卻又深不可測。
一言蔽之,思無邪。
我感覺,這種問題下更多的是談自己的看法。那我想要談一談我眼裡的王小波。
我讀高中的時候看的王二,對於當年的我,所收到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之前他對於我來說,只是文青中的一個傳說,而當時的我對於文青一貫是抱著有點嘲笑的態度的。有一天我滴土豪同桌買了一套他的書我感覺,這種問題下更多的是談自己的看法。那我想要談一談我眼裡的王小波。
我讀高中的時候看的王二,對於當年的我,所收到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之前他對於我來說,只是文青中的一個傳說,而當時的我對於文青一貫是抱著有點嘲笑的態度的。有一天我滴土豪同桌買了一整套他的書,對我說:聽人說這個很好玩。我借走的第一本是《黃金時代》。
平心而論,王二明寫出來的東西很「高級」嗎?並不是,他說的更多的是常識,然而在常識普遍缺乏的荒漠里,這反而就顯得非常的可貴。我覺得,以王二之聰明,境界不會僅僅如此。王二自己說,我覺得自己的小說比雜文好。這一點我是認同的,我覺得王二的小說承載的東西,比他的雜文要多得多且深刻得多了。
當我第一次翻開《黃金時代》,觀感肯定是非常膚淺的辣。我的第一印象僅僅停留在赤裸裸的性描寫和略顯荒誕的腦迴路。但是看的越多越感嘆:小說竟然能夠這麼寫。也經過他,我才去了解卡爾維諾,杜拉斯,羅素等人的著述,也對很多問題有了新的看法。對於我本人來說,他是我的啟蒙者和領路人。
我覺得,讀王小波的小說是需要門檻的,如果對智慧和知識分子在這國的現實和歷史上的遭遇缺乏了解,那麼觀感就只能夠停留在表面上的「有趣」。讓我真正愛上他的,是《青銅時代》。李衛公和紅拂從牢籠中逃出,又製造了新的牢籠,王仙客的正常在長安反而成了不正常,雖然裡面的人物姿態往往是荒誕且有趣的,但在我讀來,其中蘊含的是無盡的悲哀,寫盡了辛酸。
和很多人一樣王小波也是一個被窄化符號化的很嚴重的形象,一如切聖淪為文化衫,魯迅淪為貴乎上用以壓人的政治正確符號,想必王二九泉之下有知,怕是要苦笑了。
其實,王二和我追求的特質有重合,喜歡有趣和智慧,追求生活的美好,且始終保持真誠,然而在這裡,生活遠比他的書里還要荒誕。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個「強忍著絕望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其他一切,皆從此而來。
小波訪問里曾說「只有生活是不夠的,還要有詩意的人生」又說「想要在無中生有中創造一些美」。
王二頂著一張醜臉做到了。王小波愛說的話有幾句:
1.我活著,無非想明白些道理,做些有趣的事。
(這說明他是個理性而有趣的人)
2.人人應當生而平等。
(這暗示他對自由和平等的嚮往)
3.參差不齊乃是人類幸福的本源。
(他反對將人同一化,並且看傻子一樣關愛著世人)
4.我年輕插隊的時候……
(這說明他痛恨著插隊的生涯)
王小波是個很有趣的人,他的文字特別有趣,一般人只知道他的雜文犀利辛辣,卻不知道他的小說,比如《萬壽寺》《紅拂夜奔》《尋找無雙》,實在荒誕有趣,說白了,就是一本正經在胡說八道。《萬》裡面的薛松為了娶紅線,費勁精力造了輛豪華的大囚車,賊人來刺殺他的時候掉進了他設計的巨大木桶橋,這樣大的腦洞,實在笑死人。還有,《紅》裡面的李,為了擺脫保鏢,酒樓鬧事,飛檐走壁,結果引起隋陽的軍隊進城來找他,軍人順便在城裡留下了很多私生娃。《尋》的主人公,在長安養兔子,開根號二,嗯,王小波就是在胡說八道,但據他的話說,他在影射現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領導的深惡痛絕。
還有他的描寫,總是參雜著對男性生zhi器官的崇拜,並且ML的描寫也是以輕描淡寫著稱。李靖打仗的時候,給自己打了個鐵「長槍」,敵人一刀砍下去,李靖完全不為所動,嚇破了賊人的膽。打完仗以後,他不好安鐵的了,只好到城中西商那裡去買硬麵包,塞在褲襠里,仍然雄赳赳氣昂昂。後來他萎下去了,皇帝配了個女史官給他口jiao,結果他往上塗了黃連,苦的人家吃什麼都沒味道。
他的書信集《愛你就像愛生命》倒是展現了一個真誠有趣而善良可愛的王小波,在書信集里,他除了提到自己濃烈的愛以外,還常常提到自己對自由、智慧、有趣的追求,因為是寫情書,肯定就不會那麼辛辣老道,建議先看《沉默的大多數》再去看《愛》,不然會對王小波的反差萌沒有概念。
其他我倒是沒看了,沒時間。綜上:王小波是個嚮往自由、理性和有趣的人,為了影射現實的不合理,他經常把情節極限誇張,造成荒誕不經的怪象,從而引起讀者哈哈大笑。他的雜文一脈相承,又誇張愛說大實話,很少隱喻,往往深刻而犀利,語言並不華美,反而反其道而行,追求質樸無華,還有一種痞氣在裡面,比如,他有一位老師天生腳的方向不對,後面去美國做了手術,他描寫人家是在手術台上被大卸八塊又重新組裝了起來,他描寫自己看人不滿就去放了人家的車胎,因為君子從不正面動氣。
還有很多沒說。就這樣吧。
值得一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作家桐野夏生?
※若按當年江南的《寫書決勝負》來看現在江南與今何在,誰勝誰負?
※你見過哪些慘無人道的催稿 / 催更手段?
※如何評價《一個》方慧的作品?
※一個人有沒有可能同時成為企業家、畫家、作家?如果有這樣的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