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橫的起筆部分有什麼玄機?

練的是逆峰起筆
問題是什麼時候該轉筆,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尤其是頓完了稍稍提起來的那一部分,很難將其擺成中鋒向右行筆,總是寫出側鋒


謝邀
感覺你應該練的是唐楷,不過,既然你要逆鋒起筆我也沒什麼好說的……
歐楷長橫大字的話,首先向右下方輕輕頓筆,筆尖別移位,此時筆尖朝向左上方,然後側鋒向右推進一點,使筆畫左邊的兩個稜角呈現出來。
在側鋒推進的同時,順勢微微地以逆時針方向轉動筆桿,使筆尖朝向左邊,轉為中鋒,注意是邊行邊轉,轉為中鋒之後向右行筆……


沒啥玄機,逆鋒起筆是書法裡面一個冤案。
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楷書寫法都不需要逆鋒起筆。

筆落在紙上的動作叫做點,
筆點下去之後,視筆畫的粗細程度酌情頓筆,然後運筆向右即可。

要說玄機,可能有一點:中鋒用筆!


題主大概練的是歐楷或者柳楷。我練的是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裡面的長橫確實非常講究起筆,方切的非常平整而毫無毛刺,斬釘截鐵的切面有近似垂直的形態,也有斜45度的形態,變化也蠻多,但大體上起筆切面形態是差不多的。。如「者」字的長橫:

要形成這種形態,毛筆入紙必定是側鋒入(若是逆鋒起筆也只是在空中虛的發筆動作,此之謂勢也),若馬上直接調中鋒行筆,鋒穎會破壞掉形成的切面。因此,起筆後必須有一個先向右先偏鋒行筆非常短的一個過程,待筆尖離開起筆形成的切面,再行調中鋒,爾後中鋒行筆則切面不會被破壞。調中鋒指的是將起筆偏鋒或者側鋒時候毛筆的筆尖調整至點畫之內,即會用到捻動筆桿(非常細微的動作,逆時針或者順時針都有可能,以長橫的筆勢來定,如是上揚橫、下壓橫、平正橫)的方法調整,或者翻轉筆尖(翻鋒,換鋒面)的方法調整,不管哪一種,都是為了不破壞起筆的切面,這樣基本上可以做到調成中鋒了。

起筆~調鋒~行筆~收筆,在起筆和調鋒之間的玄機用文字很難描述清楚,多練多看體會如何控制毛筆,達成各種形態的點畫。可百度參考范琛的視頻~

以上~


哈哈哈哈哈,終於有本菜雞可以答的了。
雖然不知道題主寫的什麼字,但此處有個故事可以分享一下 。

本人寫神策軍碑的時候,就很好奇書聖柳大人那個橫的起筆就跟刀砍出來的一樣,究竟是怎麼處理的呢?(⊙_⊙?)
我以為有神之技巧在裡面我無法領悟,難道是我天賦有限?
還是刻石頭的人不專業?宋朝拓碑的人有問題?
實話說,那幾處筆畫細節倒還真是像刻刀的痕迹……
為此還專門去碑林找到玄秘塔碑近距離觀察了一下(沒錯西安人就是任性!)

說好的逆鋒起筆呢?(原諒我在啟蒙階段就這麼學了,好多人都這麼教,一般教程也這麼寫)逆鋒起筆能寫成這樣么?
後來就問了一個書法系的同學。
然後我覺得,我可能是看了假教程……

原來並不是所有的橫畫都要這麼起筆的。
直接「切鋒」順著寫就完了,要是逆鋒起筆,一輩子都寫不出你想要的柳大人哦(⊙o⊙)!

同理,柳大人的長捺下面像是刀砍了的部分,媽個雞我也是不得其要義,後來問了下,就是轉折處捻管咯,說穿了也沒那麼神。

話說回來,要是照搬一般書法教程上的小箭頭,那是絕對不行的。
這裡不是說那些箭頭和指示就是錯的,它有其一般性的指導意義,但如果具體到單字的細節,還請不要拘泥,沒事多請教高手,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逆鋒起筆」柳公權這樣。


記住八個字:用儘力氣,不離原處。
起筆如此,收筆亦如此。
順逆入筆,只是呼應前筆,不必刻意逆筆,免失雕琢。
動作上,也不是提按,是扭轉,為的是行筆過程中藏鋒。
多練習,體會。
祝好。


題主,你這個問題是最切中要害的。說明你是真的很認真,動腦袋練字的。難得啊!
現回答你的問題,我只能提示兩點。一,每秉筆必在 圓正(歐陽詢語)。二,點畫衄挫(孫過庭語)。這是兩句唐人說用筆的經典話。
兄弟,你能領悟與否,後面怎麼作?看你自己了。


建議你先寫寫大字,起筆之後動腕,自然而然地找到橫的中鋒位置和向右上傾斜的角度,書法里的一些問題不是前人規定的,是前人總結的。隨著字型大小放大用到的關節越往上,比較有利於你理解這個事情。
至於歐體方筆起筆這個事情,是源於書法家審美,臨他的時候知道怎麼寫成方的就可以了,不是一定方筆就是一切,歐字三個橫同時出現的時候,比如春、青、奉,也不是都是方頭起筆。歐陽詢時代是隸書使用到正楷流行轉變過程的早期,歐陽詢取法二王主要是結構精妙,建議寫歐字注意力多放在結構上的理解上。
再說逆鋒。逆鋒真不是一個說說聽聽就能會的事情,需要大量練習和體悟之後才能掌握,不僅僅是起筆逆鋒,寫字的全過程中大部分長筆畫、大筆畫都離不開逆鋒,逆鋒是一種毛筆和紙之間摩擦力的掌控,不是單純的方向問題,也不是「欲擒故縱」那麼形式。
我看其他人的回答都提到了逆鋒,其實大家說的也有道理,歐字和柳字後世有人批判其館閣體,主要就是有畫字的嫌疑(個人認為這一點柳體更嚴重一些),而寫字更追求流暢連貫,書法的筆勢。但是我們拿古人的東西來學,也得設身處地的想想,一、九成宮被修繕過,唐拓本比宋拓本纖細好多;二、歐柳顏三家的時代,寫字和刻碑的不是一個人,臨帖也分碑派和帖派,也是各有利弊;三、九成宮也好、玄秘塔也罷,只是書家的一步代表作,不是其全部作品,每一個書法家都有人書俱老的黃金時代。學一位先賢也得縱向考慮一些延展性的問題。
說一堆不相關、只是有感而發的話。最後解決起筆的玄機問題。初學注意兩方面,一是提按控制,楷書整體都是左輕右重,起筆要給後面留足餘地。調鋒的過程一定要提筆。動作的描述是逆鋒起筆-頓筆-提筆-大字動腕、小字動指調鋒-逆鋒繼續行筆………寫得多了可能就明白了,逆鋒其實也是表象,根本是身體關節的細節化運動。絕不是做作。二是逆鋒起筆的來源。逆鋒不是一種規定,而是源於長橫的上一筆寫完到長橫起筆,有一個運動的勢,我們叫筆勢,單寫個橫,逆不逆鋒我覺得都能寫出想要的效果,而書法練習強調逆鋒主要是為了強調筆勢,也就是常說的筆斷意連。
問題問的是玄機。我的想法是挖掘一個看都不一定看得出來,也很少有人這麼教的答案。表象之下蘊藏無限道法,才是書法的樂趣。


謝邀。
平時在教學過程中也經常看到學生不知道怎麼逆鋒起筆後再橫過去。
其實到底要不要逆,逆鋒了往下頓後怎麼轉筆,都是比較難說清的,最好看示範,現場邊講解。
要不要逆,逆多少,都不是太大問題,主要是要把鋒藏進去,避免出現往上翹的尖角,關鍵在於頓的時候稍微輕一點,頓好了後直接橫過去,快到中間再稍稍提起來,這樣腰的部分就比較細。至於轉筆,個人覺得基本不轉啊,很少。
以上是說楷書。個人練柳公權比較多。
如果是行書,那就直接橫,更隨意。


順和逆,中與側等,這些在書法里,特別是在楷書用筆里都是相對而言的,關鍵是讀帖精,臨帖細,多鑽研,有一天你會發現現在這些細枝末節的問題都被一種叫做「勢」的東西所統領著。


各位兄台,這個問題我也有疑問,可否看一下我的提問 毛筆書法中方筆的2種起筆方式哪個正確? - 練字 - 知乎


不請自來,本人表示其實楷書的橫從哪個角度進都可以,只不過把一些不方便的拋棄了,並不是每個橫都是逆峰起筆,有的從右上,有的切筆直行,等等,練貼的時候要把握住一個勢,要細心臨摹


筆尖逆鋒起筆
行筆到要頓的地方
稍稍用點力,著墨在鼻尖和筆肚的過度
頓完後再回,行筆完成中部的橫
(位置關係應該是落筆,逆鋒向左上提,頓,往右上行筆)
最後再按照基本的提頓收就好了
這種東西回答的再詳細也沒用,配合練習效果更好

楷書很久沒練了,有錯誤的話還請指教


果然,並不是所有練書法教書法的人都知道為什麼要逆鋒起筆。那麼「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然而也沒有。


我認為,長橫的起筆處,最關鍵的不在於要不要逆峰起筆。最重要的是要把起筆的位置寫「方」,不要露出「尖」來。這種功夫是長期練出來的,而不能速成。你可以多看看別人寫字,觀察他們是怎麼下筆的。如果身邊沒有喜歡書法的,也可以搜索書法家們寫字的視頻。希望能從中獲益。


初學毛筆書法,沒有一明白人當老師,很難~~~~~~關鍵的地方,很難說清楚,看視頻也不行。


兄弟,為什麼一定要逆鋒?功力不夠用不對地方,看起來不連貫會很怪的。順其自然就好,不能為了一個字的創意而去做得「特立獨行」。或者你在練篆書?如果是篆書的話,注意筆尖懸垂,腕活勢正。我猜測最大的問題是你寫字的時候沒有懸肘,運筆活動受限。


逆風啟閉不好寫


逆鋒很多時候是沒有必要的,逆鋒起筆除了藏鋒以外,它還有個聚勢的的作用,空中逆鋒也會出現。調鋒的話逆時針往上推再走,走的過程也要微調,始終保持筆尖與行筆的方向相反,因為橫畫不是直線,多練就好。


推薦閱讀:

为什么书法师古不师今?
買什麼價位的生宣紙、墨汁適合毛筆書法的初學者?
毛筆書法初學者是學隸書好還是魏碑好?

TAG:書法 | 楷書書法 | 毛筆書法 | 書法教育 | 顏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