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山海經》?其精髓在哪裡?


山海經是地圖啊,當然要一邊讀、一邊考證、一邊旅行啊。

下文是我2013年暑假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去廣西找山海經裡面第一座——招搖之山的經歷。

0、實踐緣起

實踐緣起於《山海經·南山經》第一段文字: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實踐的目的就是找到經文中的「招搖之山」。

1、前期文獻調研

從本質上講,此次實踐活動更偏向於學術研究而不是認識社會。《山海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古籍,對其所進行的研究,重點必然放在文獻調研上。而為了確定《山海經》首篇所提到的招搖之山的具體方位,我們需要通過文獻調研解決3方面的問題。第一,山海經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第二,前人對於招搖之山的地理方位的考證如何;第三,招搖之山相關物產的考證情況。

1.1山海經背景簡介

1.1.1山海經基本情況

山海經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產、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的礦物記錄,是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此外,《山海經》還保存了夸父逐日等不少遠古神話傳說。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山海經》真正作者,前人多認為是禹、伯益,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而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考證。近代學者已形成確論:該書不出一人一時之手。

1.1.2山海經內容性質

對《山海經》內容性質的認識,歷代說法不盡相同。《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形法類,而劉秀(即劉歆)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晉郭璞很推崇《山海經》,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至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入"語怪"之書。清《四庫全書》也把此書列入小說類。近代魯迅也認為此書是巫覡、方士之書。然而,大多數學者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即「山經」)地理價值最高。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性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首先,《山海經》有自然地理記述。這包括記載了眾多山,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的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但是若干幹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從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了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山海經》記載了伏流河和季節河。「潛行於下」的河即伏流河。

其次,《山海經》還有人文地理記述。《海經》部分大量記述了當時的一些區域的社會人文風俗、經濟發展、科技成果等。有許多關於先民對於疆域的開發,如《海外北經》提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因此有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中國的第一部地理志。

本次實踐是對《山海經》中的第一座山進行實地考察的一次活動。因此我們認為,《山海經》是一本古地理著作。

1.2各家注本招搖之山考證

從晉朝的郭璞到清朝的郝懿行再到現代的袁珂,歷朝歷代為《山海經》作注的學者對於「招搖之山」的位置都有一定的考據,下文列出一些學者的結論。

1.2.1郭璞《山海經傳》

現存最早的注本為西晉郭璞的《山海經傳》。郭璞在《山海經傳》中對第一句話進行了注釋,原文如下:

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郭璞註:在蜀伏山,山南之西頭,濱西海也。

其中後一句為注文,其意指「招搖之山」在「蜀伏山」。而對於「蜀伏山」一詞,郭璞沒有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可推測的結論也僅能從「蜀」字推測出郭璞認為「招搖之山」在蜀一代。此外,歷代典籍中除了《山海經傳》也沒有再找到「蜀伏山」一詞。因此郭璞的這個結論從今天來看既不明晰,也不算可靠。

1.2.2郝懿行《山海經箋注》

清嘉慶年間郝懿行的《山海經箋注》是《山海經傳》之後第二個《山海經》的全面注本,其訓詁、考證包括注釋都更為具體。郝懿行對南山經第一句話的箋注如下:

南山經之首曰?山,懿行案:任昉《述異記》作雀山,《文選注王巾頭陁寺碑》引此經,作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懿行案:大荒東經有招搖山,融水岀焉非此。高誘注《呂氏春秋·本味篇》雲:招搖,山名,在桂陽。臨於西海之上,郭璞註:在蜀伏山,山南之西頭,濱西海也。懿行案:「伏」疑「汶」字之訛,《史記·封禪書》雲:瀆山,蜀之汶山也。《蜀志·秦宓傳》雲:蜀有汶阜之山,江岀其腹,皆是山也。

我們關注「招搖之山」的具體位置,從郝懿行的箋注中,我們總結出以下三個結論:

(1)《山海經》中有兩個以「招搖為名」的山,《南山經》的「招搖之山」和《大荒東經》的「招搖山」,這兩個山是不同的山。

(2)高誘注《呂氏春秋·本味》認為「招搖山」在桂陽,即今天的廣東連州市。

(3)郭璞《山海經傳》中的「蜀伏山」,「蜀」字為「汶」字之誤,而「招搖之山」應該是蜀地的汶山。

從文義上看,郝懿行同意郭璞的看法,認為「招搖之山」為「蜀汶(伏)山」。

1.2.3吳任臣《山海經廣注》

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早於郝懿行的《山海經箋注》為康熙年間作品,但影響力不如郝本。其中關於「招搖之山」的註解原文如下:

南山經之首曰?山,任臣案:今本作鵲,《三才圖會》有鵲山之神,即此山也。又濟南、汝寧、太原、順徳皆有鵲山。《搜神記》仲子隱於鵲山,蓋濟南鵲山。《通鑑》李世民與竇建徳戰西薄汜水,南屬鵲山,汝寧鵲山也,非此。其首曰招揺之山,任臣案:王崇慶《釋義》云:既曰鵲山,又曰其首曰招揺之山,是一山而二名,或兩山相並也。任昉《述異記》曰:招揺山亦名鵲山,臨於西海之上。郭曰:在蜀伏山,山南之西頭,濵西海也。(標點為筆者注)

吳任臣注釋的收集了其他典籍中出現的「?山」、「招搖之山」的相關內容,但這些內容里沒有體現這兩所山的地理位置。最後援引了郭璞的注,可以看作吳任臣基本上同意郭璞的看法,但對於本次研究意義不大。

1.4畢沅《山海經新校正》

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是清朝乾隆年間本,其中關於「招搖之山」的注釋不超過上述幾家的內容,其原文如下:

南山經之首曰?山,沅曰:任昉《述異記》作雀山。其首曰招搖之山,沅曰:《大荒西經》曰:有招搖山,融水出焉,即此。臨於西海之上。在蜀伏山,山南之西頭濱西海也,沅曰:蜀伏山未詳,或當為蜀汶山。又高誘注《呂氏春秋》招搖曰山名,在桂陽。

畢沅的校注內容基本上和郝懿行相同,但又有略微區別。如畢沅認為《大荒西經》的「招搖山」和《南山經》的「招搖之山」是同一座,郝懿行則認為不是同一座。畢沅也提到了「蜀汶山」和「桂陽」兩個地名,但沒有下結論「招搖之山」是哪一座。

1.2.5袁珂《山海經校注》

民國之後以袁珂的《山海經校注》最為流行和權威。但由於袁珂認為《山海經》是一部神話著作,其地理紀實成分較少,因此,其注幾乎不關注山川的具體地理位置,對於我們的研究意義不大。其中關於「招搖之山」的注釋如下:

《南山經》[一]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

[一]王念孫雲:「《文選·頭陀思碑文》注引無經字。」珂案:無經字是也,說見《海經新釋》卷一篇首注。

這段注釋沒有提及任何關於「招搖之山」地理位置的信息,對於本次研究價值不大。

1.2.6其他注本

山海經的其他注本包括明朝王崇慶的《山海經釋義》,楊慎的《山海經補註》,清朝吳承志的《山海經地理今釋》、王紱的《山海經存》等。

楊慎《山海經補註》是在郭璞注本上的增補,增補內容沒有關於「招搖之山」的,因此不做討論。王紱《山海經存》關於「招搖之山」的內容也不超過上述注本中的內容,在此不詳述。

王崇慶《山海經釋義》原本雖未見,但吳任臣提到:

王崇慶《釋義》云:既曰鵲山,又曰其首曰招揺之山,是一山而二名,或兩山相並也。

可見,王崇慶所注內容與地理位置並無關係。

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筆者未見原文,但根據湖南城市學院張步天的研究成果可知,吳承志對《南山經》所述群山未進行考證[1]。

綜合各家的注本來看,「招搖之山」有兩個可能的地方:

第一,在蜀汶山,位於今日的四川省茂縣;

第二,在桂陽,即今日的廣東省連州市。

1.3徐南洲考證

除各代注本對於「招搖之山」的地理位置有所論述外,也有人專門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目前能找到的對於「招搖之山」的地理位置進行考證的文章並不多,其中以徐南洲《試論招搖山的地理位置》一文最為詳細。該文對前人的考證工作進行了全面的總結,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招搖之山」為今天廣西興安縣的貓兒山。

文章提出了確定「招搖之山」地理位置的4個條件:

(1)「麗ji(上鹿下旨)之水」要發源於「招搖之山」並且流入「西海」;

(2)「西海」應距離「招搖之山」和「麗ji(上鹿下旨)之水」不遠;

(3)?山當為一群山之總稱,招搖僅屬其一,且具有為群山「之首」的特殊條件;

(4)「招搖之山」的物產應與經文所說的相符。

文章指出,廣西興安縣貓兒山符合上述4個條件。

首先文章認為「麗ji(上鹿下旨)之水」對應於今天的灕江,灕江從貓兒山發源,流到桂林市,方向是西南方向,基本上符合原文的「西流」。而關於「西海」,文章則認為《山海經》成書之時,桂林附近乃一大湖,稱之為「西海」。桂林今天市內的兩江四湖可能是「西海」的遺迹,並且從文物考古來看,桂林市內的墓葬年代較晚(幾乎均為六朝以後),也從側面印證《山海經》成書時,桂林不適合人類居住,可能為湖泊,而古人往往將湖泊稱之為海,如「北海」(貝加爾湖),「青海」(青海湖)等。

既認定「麗ji(上鹿下旨)之水」為灕江,桂林在古時為經文中所述「西海」,灕江發源於貓兒山,西南流向桂林市區,且貓兒山距離桂林市區僅有81公里,可以認為「西海」距離「招搖之山」以及「麗ji(上鹿下旨)之水」不遠。

貓兒山是越城嶺的主峰,而越城嶺又是南嶺之一,因此貓兒山附近卻有群山,文章認為貓兒山附近的海洋山、越城嶺和都旁嶺等組成?山山系。而貓兒山海拔2141米,為廣西乃至華南最高峰,因此稱之為?山之首。

經文中「招搖之山」物產的特點是「多桂」,「多金、玉」,有「祝余」、「迷轂」、「狌狌」、「育沛」。文章考證出「桂」和「金、玉」確實是貓兒山區較多的物產。並且認為「祝余」為一種壯醫用藥或是指「天門冬」。「迷轂」所指為今天的木棉、鳳凰樹、赤槿之類。「狌狌」文章中引用《山海經·海內南經》的內容「蒼梧之山,……,在狌狌東」進行旁證,認為「蒼梧山」為今天的九嶷諸山位於興安東面,與「招搖之山」地望相符。「育沛」為玳瑁,是一種可以「辟蠱毒」的佩葯。

可見貓兒山符合徐南洲先生提出的4個條件,其為「招搖之山」的證據較為充分,因此本次實踐採用徐南洲先生的考證。

1.4相關物產考證

《山海經》中提到「招搖之山」的物產主要有8種,分別是「桂」、「金」、「玉」、「祝余」、「迷轂」、「狌狌」、「育沛」,前3種意義明確,在今天也可以找到同名的物產,而後5種則在今天較難理解,不能找到對應的物產,因此分別對後5種物產展開進一步說明。

1.4.1祝余

徐氏原文:

招搖山所產的「祝余」,郭璞注曰「或作桂荼」。今人覃保霖《壯醫源流綜論》稱:「『祝余』壯語讀為『卓醫』,意為『放葯』。又參看《爾雅,釋木》荼為茶之初文,故桂荼猶今之桂茶。」用桂的枝葉水煎當茶飲以防治疾病,這是壯醫用藥方法之一,猶如蜀人飲苦丁茶防暑熱,荼本有苦意。但「祝余」點是青花、如韭,顯非桂葉,可能是最早被當作「放葯」的一種植物,專有名詞變成了普通名詞。或以為指今之天門冬。檢《本草綱目》卷18「天門冬」條,其葉形、花色均極相似;梁陶弘景、唐慎微、宋掌禹錫諸醫學都贊其有「辟穀不飢」的功能,道家則稱頌為「仙人糧」云云。此說可供參考。

徐氏認為「祝余」是一種葯,並且很有可能是今天的天門冬。天門冬,天門冬目,百合科植物。又名天冬。性寒,味甘,微苦。具有養陰清熱,潤肺滋腎的功效。用於治陰虛發熱、咳嗽吐血、肺癰、咽喉腫痛、消渴、便秘等病症,其外觀如圖1所示。

圖1 天門冬花葉

韭菜和天門冬同屬於天門冬目百合科,形狀上較為相似。從圖1中可以看出天門冬的花為青白色,但是天門冬沒有「食之不飢」的效果。

而天門冬屬百合科的另一種植物,玉竹,則可能是更為接近「祝余」的植物。首先,玉竹在讀音上恰好是「祝余」的顛倒,其形狀同韭也頗為相似,並且花也是青色,如圖2所示。

圖2 玉竹花葉

更為重要的是,玉竹作為藥用確實有令人「食之不飢」的效果,《本草正義》中記載玉竹「而胃火熾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飢者,尤有捷效」。另外,玉竹在《廣西中藥志》中有記載,說明廣西產玉竹。

基於上述考證,我們認為玉竹即為《山海經》中的「祝余」。

1.4.2迷轂

徐氏原文:

「迷谷」,覃保霖說:「壯語訓為草木之母根。壯俗,幼兒體弱多病者,常佩藥用草木根一截,亦能防治疾病。甚至成人患病,也用佩葯法。」據此,「迷谷」當為廣西壯族民間慣用的一種「佩葯」,按其形狀,或以為是木棉、鳳凰樹、赤槿之類,未可定也。廣西同正(今崇左、龍州間)壯語稱樹為「果迷」。果、谷雙聲,「果迷」或即「迷谷」之倒裝音。

徐氏在其文章中並未言明「迷榖」所指的是何種植物,根據經文所述,我們認為「迷轂」既是今天的構樹,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榖」的本意指的就是構樹,也叫楮樹,因此經文稱「其狀如榖」是符合邏輯的,而構樹上有黑色的文理也是非常常見的,如圖3所示。

圖3 構樹形態

第二、「迷榖」的花是「其華四照」,其意義應該是指其花的形狀是放射性的,並且有艷麗的顏色,如光一般。如圖2所示,構樹的花確實符合經文描述。

第三、「迷榖」能使人佩之不迷。事實上構樹的果實是一味中藥,稱為楮實子,《全國中草藥彙編》稱其能明目,故能使人「不迷」,置於「佩之不迷」可能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基於上述考證,我們認為構樹即為《山海經》中的「迷榖」。

1.4.3狌狌

徐氏原文:

招搖山產狌狌,見於《山海經》本身。《海內南經》曰:「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汜林方三百里,在狌狌東。狌狌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而舜葬西。」蒼梧山即九疑諸山,在桂林、興安之東,與招搖山地望相符。

徐氏未探討「狌狌」在現實中的對應物,根據經文的描述,我們認為「狌狌」是一種白耳善走的靈長類動物。「狌狌」在古代的很多典籍中都有記述:

《荀子·非相》:「今夫狌狌形笑(肖)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

《山海經·海內南經》:「狌狌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

《論衡·是應》:「狌狌知往,乾鵲知來。」

《淮南子·泛論》:「狌狌知往而不知來。」

這些記述往往帶有神秘色彩,例如其「人面」、「知人名」、「知往」等,這些都是與人相似的特徵。總結起來看,「狌狌」是一種和人類比較接近的靈長類動物。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藏酋猴是比較符合「狌狌」的特徵的。

藏酋猴別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屬於猴科。藏酋猴體型粗壯,是中國獼猴屬中最大的。頭大,顏麵皮膚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膚肉紅色。成年雄猴兩頰及下頦有似絡腮鬍樣的長毛。頭頂和頸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靠近尾基黑色,幼體毛色淺褐。尾短,不超過10厘米,如圖4所示。

圖4 藏酋猴形態

圖4中的藏酋猴包含經文中「狌狌」的特徵。其臉頰兩邊的淺色毛髮符合「其狀如禺而白耳」,緩慢行動和奔跑的形態也符合「伏行人走」,至於經中提到「食之善走」,我們認為是因為古人看到藏酋猴行動較快,認為食用後也能使人行動變快,這種思想在古代很常見。

藏酋猴是中國特有種,由於開墾及闊葉林遭到破壞,生存範圍已很狹窄,在武夷山、貓兒山及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尚有一定數量。

基於上述考證,我們認為藏酋猴即為《山海經》中的「狌狌」。

1.4.4育沛

徐氏原文:

「育沛」,郭璞無解,近人釋為瑇瑁,可從。碡與育同屬覺部,沛與瑁皆為雙唇音,故育沛與瑇瑁實為一物。《周書.王會》稱「南蠻」六國所獻特產即有瑇瑁。按《山經》文意,育沛為防治瘕疾的「佩葯」。瘕疾,中醫釋為腹內遊動不定的包塊。《本草綱目》介部說:瑇瑁「生嶺南海畔山水間」,「可破癥結、消癰毒」;「生佩之,辟蠱毒」,與經文吻合。說明《山經》對研究醫藥學史也有一定價值。

徐氏認為「沛育」為瑇瑁,即玳瑁,但事實上玳瑁是一種海龜的龜甲製成的,徐氏既然認為「麗ji(上鹿下旨)之水」是灕江,「西海」為桂林,而灕江和桂林均離海較遠,那麼海龜是不可能到達大陸的,因此認為「育沛」為玳瑁是不合理的。

經過文獻考證,我們認為「育沛」為琥珀。「育沛」為琥珀的別名是當前中醫藥界的常識,國家中藥管理局編著的《中華本草》中收錄的「琥珀」詞條,明確表明「育沛」為琥珀的別名,產於雲南、河南、廣西、福建、貴州、遼寧等地,有鎮驚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治癰疽瘡毒,跌打創傷。琥珀通常產於沼澤地帶,貓兒山三江源處恰為一片沼澤,其中可能有琥珀產出。

基於上述考證,我們認為琥珀即為《山海經》中的「育沛」。

1.5本次實踐的假設

根據上述考證,本次實踐的基本假設有以下5點:

(1)貓兒山為《山海經·南山經》中的「招搖之山」;

(2)灕江為《山海經·南山經》中的「麗ji(上鹿下旨)之水」;

(3)桂林為《山海經·南山經》中的「西海」;

(4)玉竹為《山海經·南山經》中的「祝余」;

(5)構樹為《山海經·南山經》中的「迷榖」;

(6)藏酋猴為《山海經·南山經》中的「狌狌」;

(7)琥珀為《山海經·南山經》中的「育沛」。

本次實踐的目的就是通過實地考察驗證這7條假設,從而確定貓兒山就是「招搖之山」。

2、當地實踐內容

在山區的考察主要分為3個部分,第一天白天是對於貓兒山景區的考察,對象主要對遊人開放的景區部分;第一天下午下山後,來到灕江源,對灕江源頭的情況進行考察;第二天繼續上山,對自然保護區(不對遊人開放的部分)進行考察,第二天考察是在當地護林員的陪同下完成的,因此也有一部分對當地護林員的訪談。

2.1貓兒山考察

2.1.1貓兒山簡介

貓兒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桂林市北部,面積1.7萬多公頃,是灕江、資江、潯江的發源地,連接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其主峰海拔2141.5米,為華南第一峰,因其山頂巨石形似一巨大的貓而得名。經過多年的保護,這裡成為動植物物種基因庫和天然綠色水庫。科學家考察確定,貓兒山自然保護區內共有維管束植物2100多種,動物311種。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世界罕見的原始森林,高山杜鵑,南方鐵杉,雲海浮現。遠離都市的嘈雜,置身大自然的懷抱,聽純美的天籟,賞奇異的花草,感覺大自然的無限風情。恬美的田園風光,採摘鮮果,分享豐收的喜悅。其中,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香果樹、鍾萼木等5種植物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雲豹、金錢豹、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林麝等5種動物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此外還有鐵杉、黑熊等大批珍稀動植物。保護區森林土壤總貯水能力為4738萬立方米,相當於47座庫容為100萬立方米的水庫的貯水能力。貓兒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是全國保護母親河生態教育基地和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這裡大自然景觀奇異,集「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廬山之幽、峨眉之秀」於一體,壯、瑤等少數民族風情濃郁,近年來已成為遊客攬勝探險的著名旅遊勝地。

2.1.2考察內容

貓兒山,位於華江瑤族自治鄉高寨村。這個瑤族鄉首先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徐南洲在文章中提到:

招搖之義或為古代的倒裝詞,「搖」通「徭」,指古之徭族,《大荒東經》有「帝舜生戲,戲生搖民」可證。「招」同「召」,「招搖」即「徭召」,意為徭族部落或徭族區域,招搖山即今天所謂「瑤區的山」,或「瑤族的山」。古之招搖山後來之所以稱為苗兒山,有兩種可能:其一,招、搖、苗、貓古音同在宵部,音近相通,故苗兒山在明清時又稱貓兒山(見道光《興安縣誌》)。其二,此山處於苗、瑤、壯等族雜居之地,山的西側今有龍勝各族自治縣可證。苗、瑤兩族語言、習俗相似,關係密切,故解放前有的學者甚至認為苗、瑤同源,故稱為瑤族的山可,稱為苗族的山亦可。

我們來到的這個華江瑤族鄉,全鄉總人口17495人,居住著漢、瑤、壯、苗、土家等民族,其中瑤族人口佔26.6%,符合徐氏文中所述。

在高寨村下車,我們稍作調整,之後乘上上山的大巴,開始在盤山公路上行駛。經過的景點不多贅述,單表同本次考察相關的內容:

(1)老山界紀念碑

老山界紀念碑是為了紀念紅軍長征翻越越城嶺所樹立的紀念碑,如圖5所示,貓兒山是越城嶺的主峰。在老山界紀念碑,我們詢問當地人關於越城嶺和老山界的信息,得到的回答是,這裡是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是南嶺之一的越城嶺,又叫瑤山。瑤山的名稱與「招搖之山」的名稱相近。

圖5 老山界紀念碑

(2)三江源泥炭地

三江源泥炭地位於貓兒山自然保護區海拔1900-1950m的八角田,這是山間的小型低洼盆地,並且此處被開發乘旅遊景點,修築了小路供遊人參觀。小路兩旁均為泥炭濕地,原生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闊葉針葉混交林,並且此處是灕江、潯江和資江的發源地,圖6為此處的照片。

此處的收穫主要有:

(1)灕江即「麗ji(上鹿下旨)發源地」;

(2)泥潭沼澤,且有針葉林,可能為琥珀產地;

(3)多桂花,符合「多桂」的特徵。

圖6 三江源泥炭地

(3)構樹

在山上拍攝到構樹的圖片,如圖7,但是沒有看到「其華四照」的景象,因為花期已過。

圖7 構樹形態

(4)野人湖

在灕江源旁有一景點名為野人湖,如圖8。由於時間原因,我們沒有去野人湖考察,但是聽當地人說,野人湖之所以得名,是因為解放前曾有人在湖邊見過渾身長毛,直立行走的野人。這野人很可能就是《山海經》中所說的「狌狌」,「狌狌」的各種特徵與人類似,而野人也是與人類似,當然野人和很有可能是貓兒山的藏酋猴,藏酋猴因為體型較大,常常被誤認為野人。

圖8 野人湖位置

(5)貓兒山頂峰

登上貓兒山頂峰,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感,主要也因為貓兒山是華南之巔,如圖9。說明貓兒山是有條件作為?山之首,南山經之首的。

圖9 華南之巔

(6)大量方解石

在山上我們發現大量方解石石塊,如圖10。方解石在古代又被稱為漢白玉,印證了此處多玉。

圖10方解石圖片

(7)灕江源

灕江從貓兒山上流下,形成一個十里大峽谷,期間江水清澈見底,如圖11。灕江一帶出產鹿科動物,桂林境內的甑皮岩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距今七八千年這裡便產有赤麂、梅花鹿、灕江鹿、水鹿等動物。並且貓兒山中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也是屬於鹿科。貓兒山、灕江與鹿的緊密聯繫,恰好同「麗ji(上鹿下旨)之水」的「ji(上鹿下旨)」相符合。「ji(上鹿下旨)」即古「麂」字,「麗ji(上鹿下旨)之水」的意思大概是這條水附近總是有美麗的鹿出現。

圖11清澈見底的灕江源

(8)護林員訪談

我們在自然保護區(不對遊人開放的部分)的考察是在當地護林員的陪同下完成的。通過交流我們了解到,護林員此次上山,就是為了帶領廣西師範大學的科研團隊來考察山中短尾猴也就是藏酋猴的蹤跡的,順便也帶我們認識一下山中的動植物。我們還了解到,數年前,保護區內的工作人員曾經抓到過短尾猴,這種猴子行動敏捷,性情暴烈,被抓住限制自由後,沒過多久就死去了。短尾猴由於體型龐大,常被人誤認為野人,這與「狌狌」的似人的特徵相符,並且也說明貓兒山確實有短尾猴或藏酋猴的存在。

3、小結

上述內容此次在山中兩天一夜的考察,搜集到了很多證明貓兒山為「招搖之山」的證據,有些證據略顯牽強,主要的論證仍以文獻考證為主。實地考察加上前期的文獻調研,是我們有充足理由相信,貓兒山就是「招搖之山」,鑒於其在《山海經》中的位置,可稱之為天下第一山。

————

順著這個思路旅遊,整個旅行變得有趣很多吧,估計比什麼凈化心靈之類的理由要有趣得多。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矽谷老實人報 (guigulaoshiren)


當作神話學、人類學資料來看,會比較有意思。


讀山海經,要從「識字"開始。


①以前看過賈平凹的小說《老生》;沒看懂,孩子安慰我說:「一本雜書——你又不用考試,甭怕沒事」。
②前天上網瀏覽,發現一條奇聞:
美國學者發現:印第安人或是殷商後裔-搜狐
http://mt.sohu.com/20160228/n438751085.shtml
「還有媒體報道,一位名為亨麗埃特·墨茨的美國女士用自己的雙腳考證了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東山經》的奇妙之處:她根據《東山經》的描述按圖索驥,於是她在中國大海之東、日出之處的北美開始丈量勘測,經過幾次失敗,她一英里一英里地按照《東山經》上記錄的山系走向,河流源頭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果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墨茨的勘測為北美印第安文明與中國文明間的緊密聯繫提供了佐證。」
不敢輕信。
③看過三秦出版社6元本中華國學百部之《山海經》,沒看通,在孩子面前毀了當爹的形像。
同問。


當年為了了解狐仙 看了山海經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些篇幅描寫狐仙 但是從山海經里看到了不一樣的大世界 我以前是非常喜歡看古代地理和神話書籍的 後來初中時候看科幻世界 讀了山海經是在高中時候 直接讓人的想像力和文學內涵提高了幾個層次 讓你對歷史的了解也上升了一個層級


有一本書叫《幾經褪色的記錄》,一個美國人歷經辛苦,跑遍美洲大地去論證山海經的真實可信,而一個中國人卻在敲著鍵盤否認祖先留下來的精神財富,這是一種多麼荒謬的場景。


遠古祖先的魔幻世界

近些年來,大熱的歐美魔幻影視作品讓觀眾們著實過足了癮,真愛粉們自覺地針對影視劇集、原著作品的各種細節不斷地研磨比較,不斷回味的同時也殷切的期盼更新的到來。相比之下國產劇集的熱度遠遠遜色。我們難道就沒有能與之匹敵的好作品么?有!當然有!不但有,而且很早就有!我所說的,就是遠古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山海經》。

對於山海經,大家都覺得很熟悉。多數人的印象中,《山海經》可能就是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耳熟能詳的故事集。不可否認,這些都是流傳了幾千年的非常經典的神話故事。但是,《山海經》作為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它的內容遠不止這些。《山海經》全文雖然僅有31000多字,但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民族、民俗、哲學、動物、植物、礦物、醫學……等學術領域,所記述的是遠古祖先對世界的綜合知識和全面認識,並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其魔幻的意味和想像力的豐富,不亞於任何一部走紅的歐美作品,真正展示出了遠古時代的魔幻世界全貌,是研究中國上古圖騰社會的珍貴史料。

當代神話學家袁珂老師曾經在《山海經校注.序》中這樣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 《山海經》雖然是一部寶貴的古書,但苦於閱讀理解上的難度,原文不容易被普通讀者消化。袁珂老師耗費多年心血,對神話學資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在系統研究《山海經》基礎之上,經過校勘、考辨、注釋,為我們帶來了這部普及傳統文化典籍經典之作——《山海經全譯》。這本書包含山海經的原文、注釋和譯文,原汁原味的經文,嚴謹考究的注釋,準確達意又通俗易懂的譯文,互相對照,不同閱讀需求的讀者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是一本非常好的普及推廣讀本。

《山海經》由《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組成,共十八篇。《山經》主要包括《五藏山經》五篇,而《海經》主要有《海外四經》四篇、《海內四經》四篇、《大荒四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組成。經文全本大約成書於春秋末年到漢代初年時期,是由多人創作的集體智慧成果。它以神話為主流,詳實記載了遠古祖先們對世界的方方面面的認識。之所以以神話為主流,大概是因為祖先們在不斷地探索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由於知識的匱乏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於是便求諸與神話的詮釋,這反映了祖先們對神奇自然界的崇拜,同樣也給世界再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構成了經文中記錄的宏偉瑰奇的魔幻世界。今人也在不斷地探索這個魔幻世界,依據經文中的隻言片語,發揮想像力去推演出一個個鮮活的傳說,太子長琴、九黎、青丘、九尾狐等,都曾被今人搬上銀幕,展現出一幕幕動人的故事。

——物產豐富的自然環境

華夏大地物產豐富。經文中詳細記載了遠古時代的自然環境,對華夏大地各個方位的主要山系、水系都做了客觀記錄,包括山川河流所處方位、蘊含的礦產、覆蓋的主要樹木和植被、當地生存的動物等等。正是這些詳實的記錄,讓我們得以了解當時的自然環境的全貌。

——崇拜自然和英雄的遠古社會意識形態

遠古祖先對自然界非常崇拜,並衍生出各種神,認為自然界都是有天神執掌。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海有海神,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被看作是上神掌管的事物,風雷霧電的自然現象也被看作是上神的神力和行動引發的結果,甚至自然界的存在狀態都是有上神創造或控制的。例如后羿射日才結束十個太陽的狀態,而常羲生月才有了十二個月亮,黃帝女魃抑制雨水導致乾旱,應龍則善於控制雨水等。

既然祖先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天神來掌控的,那自然需要對天神進行供奉和祭祀。關於祭祀的記載,在山經部分居多。書中詳細記載了不同山神的所在、樣貌和祭祀方法等。同一系列和方位的山神,也會有樣貌相似、祭祀方法相似等地緣關聯性。

天神亦有天神的傳承譜系。天神的族譜在海經部分比較豐富,記載了黃帝、炎帝、帝舜等神譜。這些天神,往往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英雄或領袖。可見,對於歷史上能夠做出重大貢獻、取得突出功績的英雄人物,人們也非常崇拜,並在歌頌其英雄事迹或赫赫戰功的過程中逐漸對其進行神化,最終上升為天神而演化出相應的神話故事。

遠古祖先對世界的認識中充滿神跡,不愧為一個宏大的魔幻世界。包括後世的許多作品也都是由此衍生而出,不斷豐富,讓這個魔幻世界更添奇幻色彩。

——異形異稟的神奇存在

在《山海經》所展現的魔幻世界中,最吸引人的,除了豐富的神話故事外,還有那些異形異稟的神奇存在,包括各種動植物和國民。祖先的想像力可謂無邊,不受過多的限制,各種離奇罕見的事物,腦洞大開,引人遐想。以下只舉幾個例子,窺豹一斑。

經文中記述了許多有神奇的動植物,長著奇特的形狀,擁有神奇的力量。比如亶爰山中的一種名叫類的獸,吃了它能夠使人不嫉妒。而羭次之山有一種叫橐蜚的鳥,這種鳥長著人的臉、一隻足,佩戴它的羽毛在身上,可以不怕打雷。還有六首的鸀鳥。

有一種陵魚,是人魚的一種,人臉、魚身有手足。還有一首十身的何羅魚等。

有很多吃人的怪獸。有一種叫做狍鴞的獸,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齒人爪,聲如嬰兒,會吃人。又有一種叫馬腹的怪獸,人面虎身,聲如嬰兒,會吃人。

除了多種多樣神奇的動物外,還有各種異形的國家和民族,羽民國、三首國、一臂國、一目國、三身國、貫胸國、丈夫國、女子國、大人國、小人國、無腸國、不死民等等。

2016.11.28霧凇


吃貨前輩須膜拜


首先說一下版本問題,如果不是喜歡看豎排繁體字的話不推薦袁珂版《山海經校注》。

袁老注得很好,但是袁珂版《山海經校注》是這樣的:

對於不以研究為目的的、從小學習簡體字的大眾來說,讀這個版本的《山海經》可能會耗費很多時間並且產生讀不下去的感覺。

接著來回答問題。

如何讀《山海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簡裝版還是精裝版、拼音版還是圖畫版,只要能讓你看得下去就好了。
別把它當成任務就行。


精髓在哪兒?精髓這東西吧……你讀到的精髓和我讀到的未必相同,給你說說我讀到的精髓吧。

我小時候的寒暑假多是在爺爺奶奶家度過的,爺爺奶奶都是退休教師,書房裡攢了許多「雜書」,我第一次讀《山海經》,就是在那間書房裡。

記憶中的那本書的封皮已經不見了,書殼是深綠色的,內里的紙質微微泛黃,規整柔美的小篆印下每一章的章名,有股子舊書特有的味道。

南方的七八月多雨,我偏愛在下雷陣雨的時候去讀那本《山海經》,以至於後來每每看到《山海經》都能讓我想起那些童年的夏天。明明還是下午,天卻已經黑得像是傍晚了,窗外的雨打得樹葉淅瀝作響,暖光色的燈光映在窗玻璃上,我就著小小的《新華字典》給《山海經》里稀奇古怪的動物標拼音,驀地一個炸雷劃亮了半邊天,引得我捂著耳朵去窗邊看,葉子夾雜著雨呼嘯而過,像是有什麼看不見的神靈正御風而行。豎起耳朵去聽嘩嘩的水響,恍惚間像是聽到了另一個世界的對話。

水麒麟喝退商羊站在樹下隔著窗子仰頭看我,眼神溫潤又乖張。風吹來不知名的植物種子,在它腳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根發芽,讓人相信明天打開窗子就能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


燭龍冷冷地俯瞰萬物,帝江在它身側盤旋。

《山海經》對專家學者來說是歷史文獻,是記錄了山川河流、人文民俗的著作。但對只能窩在爺爺奶奶家裡的我而言,它是另一個世界。


《山海經》建議讀紙質版比較容易看進去。 不建議看類似這樣的

雖然確實很有感覺,和下雨天也挺配。但是如果你不是對豎排版繁體字無句讀真愛的話,那真挺要命啊。
找了半天找到了我看的那本:

《圖解山海經》編者好像是張越。
不要嫌棄它的畫風,我知道網上好多神圖更符合我們的審美和腦洞。但是它勝在彩繪留白和拼音,起碼不會讓你產生摔書的衝動。
然後重要的一點是,看的時候關掉wifi,拿開手機和一切可能讓你覺得更有意思的東西,選個舒服的坐姿。
上一點通用於期末複習和看有點費勁的書。親測有效,我就曾經因為和一本《本草綱目》關在一個屋而看完了那本書。
————下一個問題分界————
從某種程度上說,《山海經》確實是中國古代小說的發端,但是這個程度不能要求的太嚴,古代小說的發展和成型比較緩慢,從神話到魏晉筆記小說到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才真正成型。如果硬要嵌套批評理論的話,那《山海經》文學性確實弱於其他。 所以它的精髓並不在文學性。
看了所有回答,大家爭論的焦點在於質疑古書閱讀的必要和《山海經》是不是閑書。 我沒有看過美國學者的論述,對人類學也一知半解所以沒有辦法從那個角度評價。
所以只好從神話學角度出發。 請注意,《山海經》是所有的古代文獻中最有神話學價值的著作。 所以它的精髓實際上在於它的神話價值。
有一個要糾正的是,儘管《山海經》成書時間爭議很大,但基本上確認在戰國到兩漢間了,作者或者說是整理者是當時的巫覡和方士。
順便說我個人比較喜歡海經和大荒經,奇奇怪怪的國家的風俗人情什麼的。
上面說它的精髓在於神話價值,馬上我就要自打臉了。
對於我們閱讀者來說,《山海經》和其他古老的神話著作他們的精髓實際上在於它的原型意義而不是素材意義。
重事三,原型意義原型意義。
在此安利葉舒憲老師的《神話—原型批評》,如果你對神話,神話體系特別感興趣決不能錯過這本書,雖然它差不多都是外國的,但是勝在借鑒意義嘛。
單純從閱讀考慮,《山海經》的精髓就是它作為神話原型對後世作品的影響太深太深。
《柳毅傳》《西遊記》《鏡花緣》《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紅樓夢》或多或少都有神話的影子或者底子。
屈原的《離騷》的幻想世界和蒲松齡的鬼神妖魔世界都算是穩固的神話原型了,我們從高中寫作文就知道,他們兩個都是現實世界悲苦無依訴說無門的典型論據。
這就是神話作為原型在文學上的意義。
之所以舉了這麼多教科書一般的例子是因為下面的栗子都很……歡脫。
《盜墓筆記》里的老妖婆西王母。
《三生三世》里的青丘和狐狸。
《哪吒傳奇》里的「夸父與日競走……化為鄧林。」(是他是他就是他)
《阿長和山海經》里的執干戚而舞的刑天。(我只是來湊數的)
還有舒暢演得女娃精衛,哈利波特里的鷹頭馬身有翼獸巴克比克,好吧它可能不算。
我想說的是,《山海經》確實很好很好,但是千萬不要把它孤立著去看,抬高它神化它捧起來沒有任何意義。它作為神話原型的意義要遠遠超過它本身。
我們也許是在讀哪一本網路小說里看到了《山海經》的影子然後會心一笑。
或許是神話批評的期刊上的一篇論文讓你想起了有一個國家他們居然叫貫胸。
不管什麼都好,只要你有所觸動就算沒白看過《山海經》了。
因為讀書最重要的還是帶給你的感受。而不是它的逼格多高。


《山海經》不是神話小說,是一本歷史真實記錄的史書,一部荒誕不經的神話小說怎麼可能流傳成千上萬年呢?只是現代的人們無法理解當時的情況罷了。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這樣,上一代史前文明由於某種衝突爆發了全球核子大戰(核爆炸),終於一方勝利,消滅了「敵人」,但是地球已經被重度污染,很多生物已經被輻射發生了基因突變,山海經裡面記載的4000多種奇怪生物都是發生了基因突變的動物(背部長眼睛的羊,胸部聯在一起的人,人面蛇身,獨眼壽。。。),文明也已經被破壞殆盡。於是倖存的少數文明人決定重新凈化地球,發展文明。

那麼當時的任務有2個,第一,凈化全球環境,第二,重新發展文明。

一,凈化環境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污染物盡量擴散稀釋,方法只有大規模攪動海水,用以製造全球性的洋流和大風,攪動海水可以用撬動大陸板塊的方法,這樣可以再次用少量核爆達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大禹治水」不是大禹治理洪水,而是大禹製造洪水。這裡司馬遷都沒有讀懂(可能是由於司馬遷知識結構的局限性。

《山海經》中《海內經》寫的很清楚:「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禹和鯀開始布置核反應堆,均勻分布在亞洲板塊四周(定向爆破))。。。。。。「帝乃命禹卒布土,已定九州」(黃帝命令禹停止布置核反應堆,亞洲板塊的核反應堆已經布置足夠了)。。。。。「后土生一鳴,一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核反應堆埋在板塊邊的海水中,生出巨大的水蒸氣鳴叫,過了12年,壓力巨大,板塊開始移動,燕山運動,北部的內蒙古本來是海邊,結果短時間上漲2500米(參考地質學),然後海水從北方傾斜向南方。

所以《山海經》甚至很多西方古代書籍中的大洪水,都是這些上古文明的倖存者製造的,目的就是利用大陸板塊攪動全球的海水運動,擴散和稀釋核輻射,讓地球恢復正常。但是這同時也造成了全球的板塊運動,造成了本來古代中國四面環海的結構變為了北方陸地的連接和西面的印度板塊擠壓。(山海經的地理是描寫板塊運動之前的地貌,不是現在的,所以很多人不理解)

第二:重新發展文明,上古的倖存這已經不多,那麼地球上還剩下一些尚未開花的野人(人類的祖先),於是這些倖存者商議,大家分成4個小組,分別在全球的四個野人部落傳播文明,那就是四大文明的產生。

就說中華文明吧,三皇五帝記錄基本上都是神一樣的任務,比如伏羲女媧的人身蛇尾,這可能也是受到了一些核輻射的影響,還有黃帝時期的發明大爆發。真正的發明其實是很漫長的,比如火藥的發明,要經過很多代人的總結,但是黃帝就1個人直接發明曆法,發明文字,發明房屋(人類以前住洞穴),播種農耕,數學度量,制定音律,養蠶制衣,草藥醫治(黃帝內經),發明水井。。。。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穿越劇。足以說明黃帝本身就是一個高智慧文明人。

所以《山海經》是寫實的史書,然後由帝王皇家保存,但是自從商朝被滅,流落民間,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和倖存者已經滅絕多年,當時的人類由於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已經沒有人看得懂了。


賈平凹的《老生》每一節前面都引用了一段《山海經》。《山海經》寫上古的山川、地理、風俗、神話,而神話本質上依然是人話,《老生》給了一個比較新的切入點。將山海經和中國近現代史結合起來,說我們的集體記憶從山海經的時代來,算是理解山海經的一點啟發吧。


說山海經是志怪筆記的,你們有沒有考慮過,在《禹本紀》的年代,一本沒有實際意義的閑書會用這麼大的篇幅來撰寫留傳?
答案更新了兩個讓我覺得驚異的截圖並附圖說明---可以看看六十年代(初版1953年,正是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中美關係應該算是一個冰點)美國墨茨博士所著的《淡淡的墨痕 pale ink》,中譯本叫《幾近褪色的記錄》,查過實體書只有寥寥數本,幸好網上有pdf,講述的是她在美國按圖索驥找到所有山海經上的不存在於中國境內的大多數山脈和動物,地理的過程,那時候中美交惡,我想沒什麼討好中國的必要。
看過她的書後,山海經中很多讓我覺得荒誕的地方茅塞頓開,舉個最突出的例子,山海經中說,有些地方的人狗頭人身,墨茨博士在那所記載的地方附近發現了喜歡把整張狗皮像帽子一樣披在頭上的部落,看完這本書,我深信,我們的先民曾經對這個世界充過滿好奇,並用自己的智慧踏上征途,到達彼岸的被他們視為太陽屬地的大峽谷。我們雖然嘴上說著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卻連窮游的勇氣都沒有,我們怕吃不好,我們怕睡不好,我們三怕搭車丟臉四怕走路辛苦,我們唯獨不怕風景不好。比起我們的祖先,真是一群慫卵。我也忘了在哪裡看到,李白曾經在詩里曾經感嘆,自己很遺憾出生得太晚,不能到日出之地感受一番,也許唐朝時這條道路上有了阻礙人們成行的政權吧,我會找出這首詩,我會找出他這麼說的原因。

有人說,古時的亞洲人是通過結冰的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我認為首先提出這樣的說法的人不但沒有查資料而且是個說話不過大腦的二X,竺可楨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來 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表示:在我國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的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左右;以後有一系列範圍為1 —2 ℃的上下擺動;最冷的時期都是從東亞太平洋海岸開始向西傳播到大西洋海岸。結尾還參照對比了挪威的雪線高低的變化,丹麥格陵蘭島冰川研究的成果,得到大體一致的結論。也就是說,以四千年前我國人民的保暖水平,走這條路,分分鐘變冰雕,另有一句可以作為佐證的話是大禹同志說的: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另有一個說法: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出自《淮南子·墬形訓》),也就是說那個時代人們的活動範圍的極限是十萬步到百萬步這個數量級,且認為大陸大致是一個正方形,這與現在我國東西距離約 5200公里,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大致符合(周制八尺為一步,十萬步為八十萬尺,周尺約0.2米,故十萬步約160公里,簡而言之,豎亥測定的大陸是一塊東西約8000公里,南北約3500公里的土地)。也就是說,北方的極寒讓人們根本沒有勇氣前往白令海峽,更不用說白令海峽都結冰的年份了,何苦作大死,我們的祖先要是這麼二缺,能征服東北亞最宜居的土地嗎?
印第安人說,他們是通過天之浮橋島到達美洲的,而這天之浮橋,你看看谷歌地圖上這紅線上方一串島嶼像什麼?從中國的東部一路到美洲,順便說一句,目前這一路線是一路有溫暖的洋流有利於木船從亞洲前往美洲的,圖上可見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簡直就是神隊友。甚至不小心被偏離航線了還能被北赤道暖流送回東亞大陸,不坐船簡直智障。雖然四千年前的洋流情況未必和現在一樣,但是鑒於四千年在地球發展史中的渺小,這裡權且算作一樣的吧。

另外不要忘了,與商周多次戰爭的東夷就住在山東半島,這樣一個持續跟中原正面剛的部族(紂伐東夷而隕其身,周朝也被弄得夠嗆),航海技術幾乎不可能落後,要跟中原正面剛的首要條件就是糧食充足,山東平坦的地方多是鹽鹼地,而且多山,到今天日照青島煙台濱州等市都漁業發達,所以我傾向於東夷是一個靠海吃海的部族。

下面是一些《幾近褪色的記錄》的PDF的截圖裡讓我覺得十分可信的片段。

圖3就是墨茨博士認為是犰狳的負鼠,兔面鳥喙(臉像兔子,嘴巴像鳥一樣突出)?目蛇尾(鴟屬貓頭鷹一類的鳥,叫聲凄厲,性情兇狠。古人視它為惡鳥,以之比喻惡人。)對這個說法感覺牽強附會的可以查一下鷂鷹的圖片,負鼠簡直就像被鷂鷹強姦過的老鼠生的,眼睛一模一樣,(想想真是太污太屈辱了)負鼠的習性中有這麼一條(對應見人則暝):負鼠的天敵很多,比如狼、狗等等,但是在遭遇敵害的時候,它們還是有一些絕活的,否則也無法生存到今天。負鼠在來不及躲避敵害時,往往裝死,有人曾認為負鼠的「裝死」並非騙術,而是它們在大難臨頭時真的被凶神惡煞的猛獸嚇昏過去了。科學家們運用電生理學的原理對負鼠進行活體腦測試,揭開了這一謎底。針對負鼠身體在不同狀況下記錄在案的生物電流的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負鼠處於「裝死」狀態時,它們的大腦一刻也沒有停止活動,不但與動物麻醉或酣睡時的生物電流情況大相徑庭,甚至在「裝死」時,負鼠大腦的工作效率更高。
我相信寫這條百度百科的人沒看過《淡淡的墨痕》,這畢竟是一本冷門書。另

另外 今天查了一下State of North Dakota white earth town(北達科他州白土鎮),得到結果如下圖(圖中文字兩個 北達科他州 的小孩解釋bakken boom ,下面是一段在 白土鎮 拍攝的關於他們的經歷的視頻視頻)。此地確實存在。以上


創建於 2015-03-17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山海經據說是古代祭司才可以接觸的書籍,不是給民眾看的。後來郭璞註解了,才引起民眾重視。
看這個東西要注意以古代的傳統工具來解讀。
比如,五行八卦十二地支十天干河圖洛書這些。
這些東西往往是一些內景的描述,具體可以參看《帝圓紋理》。
真正怎樣解讀,秘密來著,我不敢說,呵呵。


雖然你可能沒有這種感覺,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對「古書」是抱有一種特殊的情懷的,認為古書是有精髓的,認為古書能提供現代書不能提供的,就像有些人認為〈論語〉〈孟子〉〈易経〉能指導自己的生活。
然而我不得不狠狠批評你,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還寄望於幾千年前的書指導你的一切,那你的腦袋真的白長的。幾千年的書不論說了什麼道理,都絕對不能直接拿過來在現代用。
〈山海經〉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用來拓展自己的想像力很不錯,但絕對沒有所謂的「精髓」。不要自己給本來沒有特殊意味的書附加「精髓」。當然,你要是乾的漂亮,也可以成為第二個于丹


個人感覺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經》就挺好的呀,圖文結合的特別巧妙,最主要插圖都是手繪的,一般的山海經都是以文字為主,勢必會弱化插圖的選擇,這本書文字和插圖是由兩個作者分別完成,因此無論是文字還是插圖的質量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證。能有這麼棒視覺效果的古籍真的挺少見的,推薦大家閱讀!


綜合而言,《山海經》是上古先民對自己經行世界的一次記述。

這些半人半獸的形狀究竟有何意味?實際上這是原始先民對自然和祖先的一種祭祀形式,半人半獸是原始人的幻想,是人類早期思維的投影。

事實上,《山海經》中瀰漫的長生求仙思想和春秋戰國以來興起的神仙思想是一致的,也為今天我們探求《山海經》的成書提供了一條線索。

以上出自部分《山海經》前言,版本忘記了回家再補上。

堯舜禹文武時代的書,流傳了幾千年,難道僅僅能是用來消磨時光的神話故事嗎?

堯舜禹文武:這不是我的後代 ( ????? ) 拒絕承認


必須糾正幾個誤區
1、山海經分為山經、海經、荒經、海內經,分別是同一張地圖,虞夏商周四個民族各自流傳的版本,其中山經、海經是夏朝傳承的,是正統王朝傳承,所以保留的比較徹底詳細,特別是山經有著完整的地理距離記錄,荒經是商民族傳承的,海內經是周民族傳承的,因為兩族曾經有一段時間被舜排擠到變回野蠻民族,所以地圖解說也巫師化了。由口傳成文則山經是西周初期,所以里用的是晚商的里,與箕子朝鮮一樣,一里400米,對比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的距離就知道,海經是春秋,荒經是戰國
堯舜所在的陶寺文明,有著超乎現代人想像的天文學知識,具體見百度文庫中科院論文《日影千里差一寸觀念起源新解》講述考古發現的四千年前的衛星定位技術
五藏山經存在散簡亂拼的情況,所有往東的簡全被湊到一起,所以原本繞來繞去的路徑被弄成了直線延長的,還原原貌,你就會發現只是中國地圖而已
2、山海經繪製的那個年代,蓬萊在北邊,山東嶽石文化的萊夷還不在山東,而是在山西的老虎山文化也就是后羿的民族,山海經是堯舜禹時繪製的,萊夷還沒有南下,南下是在夏朝中期。其他很多民族也是類似,比如朝鮮、匈奴、肅慎等,還並不在後世所在的地方。
3、山海經繪製的那個年代,口語與現代表意是不同的。
上古以天龍星為北極,天龍星暗淡後,才以北極星為北極,所以山海經的北是指西北,其他以此類推。《海經》南海就是洞庭湖,《山經》西海是洞庭湖。

在最新一期的英國《自然》雜誌。英國劍橋大學的埃及學學者凱特2斯賓塞提出了一個新想法,使得估算埃及金字塔建造年代的誤差只有正負10年。大北斗七星柄的一顆名叫「開陽」的星和小北斗七星勺子上的一顆名叫 「Kochab」的星,上下垂直連成一線時,它們的連線剛好正指向北極。因此,

斯賓塞認為,古埃及人正是利用這一天文現象來確定南北方向的。不過,由於地球南北極連線而成的軸線總是有周期性的偏離,因此,只有在公元前2467年時,這兩顆星的連線才精確地指向北極,在此前後都有偏差,而且離此年代越遠,偏差越大,偏差大小可以根據天文學理論算出。因此,根據埃及金字塔 實際南北走向的偏差,就可以更準確地確定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年代。根據斯賓塞的理論,最大的埃及金字塔即吉薩金字塔就是在4467年前建造的,誤差前後10年


所以西周東周和西漢的洛陽都不是磁極正北而是各有角度,殷墟王陵大墓的朝向也是如此

從偏斜和墓道重疊來看,1001應為武丁墓。1004為其兒子墓

海內就是海裡面的意思,天圓地方,海外才是指被海包圍著的主大陸。
狀如,不是指樣子,而只是指大小。
人面,是指五官分布位置與人相同。
腋是指耳朵。
角是指獠牙。
祝融,就是燭龍,就是豬龍,就是者竜,就是老童。
耆童 應龍_懷劍聽雨_新浪博客
不要神話山海經_懷劍聽雨_新浪博客
4、堯舜禹時,屬於暖期,末次冰河導致的南西伯利亞最後的大冰蓋正在消融,還有大量古海存在於四周,還沒有乾涸。
大禹為何要治水?原始社會逐水草而居廣而有之,定居社會雖已形成,但面臨洪災,為何不搬遷?而是歷經幾代人治水?這樣做是否合理? - 懷劍聽雨的回答 - 知乎
黃帝之後,夏朝之前,中國發生過哪些事? - 懷劍聽雨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商周的鼎上有的紋饕餮,是一種禁止暴飲暴食的警示,還是鼓勵多食? - 考古 - 知乎
5、山經、海經、荒經、海內經,是堯舜禹時繪製的同一張地圖,但是行文的說圖順序卻有各自民族的特色。山經是堯舜禹時形成口頭文章的,所以說圖圍繞的是首都,也就是山西翼州的平陽陶寺。海經是夏朝形成口頭文章的,所以說圖圍繞的是首都,也就是洛陽旁邊的嵩山王城崗。荒經、海內經則徹底野蠻化,文字很少,描述很隨意。
首先熟悉一些重要的地標性地名
大禹是否真的鑄九鼎代表九州? - 懷劍聽雨的回答 - 知乎
6、《山經》存在嚴重的散簡亂拼問題,目前只有中山經的少數幾篇是原樣保存的,其他都是胡亂拼散簡。五藏山經那些次經不是說的山脈,而是對著地圖講述有相同祭祀習俗的部落,由口傳成文,山數和里數的匯總是漢朝整理時添加的,晉朝的時候五胡亂華,郭璞版的山海經竹簡流傳時出現了散簡,重拼回去時很粗糙,要按43字左右拆散重來才行
破解五藏山經_懷劍聽雨_新浪博客
山經原本用的是夏朝的250米一里,但是商末周初被修過,換算成了商末周初400米一里,重新計算過了

以下是海經地圖詳解,破解海經再去對照山經,最後再參照荒經海內經。

海經
海外南經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天或壽44,
唯聖人能通其道。海外自西南[南]陬至東南[東]陬者。結匈國在其西南[南],其為人結匈。南山在其(結匈)東南[東]。自此山來,蟲為蛇45,
蛇號為魚。比翼鳥在其(南山)東[東北],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
  羽民國在其(比翼鳥)東南[東],其為人長(長頰),身生羽。
  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在羽民東[東北]。其為小人頰赤肩。盡十六人。
  畢方鳥在其(二八神)東[東北],青水西[西南],其為鳥,人面一腳。
  讙頭(讙朱)國在其(畢方)南[東南](東[東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
  厭火國在其(讙朱)國南[東南](東[東北]),獸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
  三株樹在厭火北[西北],生赤水上[南],其為樹如柏(若彗),葉皆為珠。
  三苗(毛)國在赤水東[東北],其為人相隨。
  臷國在其(三毛)東[東北],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
  貫匈國在其(臷國)東[東北],其為人匈有竅。
  交脛國在其(穿匈)東[東北],其為大交脛。
  不死民在其(穿匈國)東[東北],其為人黑色,壽,不死。
  歧舌國在其(不死民)東[東北]。
  崑崙虛在其(歧舌)東[東北],(為)虛四方。
  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戈)。
  三首國在其東,其為人一身三首。
  周饒國在(三首)東,其為人短小,冠帶。
長臂國在其(周饒)東,捕魚水(海)中,兩手保操一魚。
  狄山(湯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丘鳥】久、)視肉;吁咽(虖交)、文王皆葬其所。
  其范林方三百里。
  南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海外西經
海外自西南[南]陬西北[西]陬者。
  滅蒙鳥在結匈國北[西北],為鳥青,赤尾。
  大運山高三百仞,在滅蒙鳥北[西北]。
  大樂(遺)之野,夏後啟於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西北]。
  三身國在夏後啟北[西北],一首而三身。
  一臂國在其北[西北],一臂、一目、鼻孔。有黃馬虎文,一目而一手。
  奇肱之國在其北[西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
有鳥焉,兩頭,赤黃色,在其旁。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女祭、女戚在其北[西北],居兩水間,戚操魚【魚旦】,祭操俎。
  【上次下鳥】鳥、【詹鳥】,其色青黃,所經國亡。在女祭北[西北]。【上次下鳥】鳥人面。居山上。一曰維鳥,青鳥、黃鳥所巢。
  丈夫國在維鳥北[西北],其為人衣冠帶劍(羌族馬家窯文化)。
  女丑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西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之,女丑居山之山。
  巫咸國在女丑北[西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並封在巫咸東[東北],其狀如彘,前後皆有首,黑。
  女子國在巫咸北[西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
  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西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窮山在其北[西北],不敢西[西南]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西北]。其丘方,四蛇盯繞。
  此諸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在四蛇北[西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
  龍魚陵居在其北[西北],狀如狸。一曰【魚段】。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鱉魚在夭野北[西北],其為魚也如鯉。
  白民之國在龍魚北[西北],白身披髮。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
  肅慎之國在白民北[西北]。有樹名曰雄常,先入伐帝,於此取之。
  長股之國在雄常北[西北],披髮。一曰長腳。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
海外北經
海外自東北[北]陬至西北[西]陬者。
  無【綮糸換月】之國在長股東[東北],為人無【綮糸換月】。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綮糸換月】之東[東北]。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一目國在其東[東北],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柔利國在一目東[東北],為人一手一足,反【左上木左下氽右阝】,曲足居上。一雲留利之國,人足反折。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深目國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
  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縣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兩虎在其東。
  夸父與日[少昊]逐走,入日[太昊廟底溝]。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博父國在聶耳東[東北],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鄧林在其東[東北],二樹木。一曰博父。
  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東北],河水所入。
  拘(利)纓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
  尋木長千里,在拘纓南[東南],生河上西北[西]。
  【足支】踵國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一曰大踵。
歐絲之野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
  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無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東,洲環其下。
  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一曰爰有熊、羆、文虎、離朱、【丘鳥】久、視肉。
  平丘在三桑東。爰有遺玉、青鳥、視肉、楊柳、甘【木且】、甘華,百果所生。有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馬萄】【馬余】。有獸焉,其名曰【馬交】,狀如白馬[聖伯納犬],鋸牙,食虎豹。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馬]。有青獸焉,狀如虎,我曰羅羅[驢]。
  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
海外東經
海外自東南[東]陬至東北[北]陬者。
  【長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長差】丘北。
  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
  【上工下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上工下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
  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詔太常屬臣望校治,侍中光祿勛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
海內南經
海內東南[東]陬以西[西南]者。
  甌居海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樹在番隅東。
  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慮。
  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手操管。
  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
  泛林方三百里,在東。
  兕兕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
  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
  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兕兕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旄馬,其狀如馬,四節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匈奴、開題之國。列人之國並在西北。
海內西經
海內西南[南]陬以北[西北]者。
  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系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
  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在雁門北。
  雁門山,雁出其間。在氐國西。
  高柳在代北。
  后稷之葬,山水環之。在氐國西。
  流黃酆氏之國,中方三百里;有塗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流沙出鐘山,西行又南行崑崙之虛,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東胡在大澤東。
  夷人在東胡東。
  貊國在漢水東北。地近於燕,滅之。
  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東鄉。
  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
  崑崙之虛,方圓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
  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
  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
  開明西有鳳皇、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
  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玗琪樹、不死樹。鳳皇、鸞鳥皆戴瞂。又有離朱、木禾、柏樹、甘水、聖木曼兌,一曰挺木牙交。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
  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樹。
  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蜼、豹、鳥秩樹,於表池樹木,誦鳥、鶽、視肉。
海內北經
海內西北[西]陬以東[東北]者。
  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東向立。一曰龜山。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貳負之屍在大行伯東。
  犬封國曰大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進柸食。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
  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貳負神在其東,為物人而蛇身。
  蜪犬如犬,青,食人從首始。
  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犬北。一曰從足。
  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東北。
  大蜂,其狀如螽;朱蛾,其狀如蛾。
  蟜,其為人虎文,脛有【綮糸換月】。在窮奇東。一曰狀如人,崑崙虛北所有。
  闒非,人面而獸身,青色。
  據比之屍,其為人折頸披髮,無一手。
  環狗,其為人獸首人身。一曰蝟狀如狗,黃色。
  襪,其為物,人身黑首從目。
  戎,其為人,人首三角。
  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采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
  崑崙虛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一曰忠極之淵。
  陽污之山,河山其中,凌門之山,河出其中。
王子夜之屍,兩手、兩股、胸、首、齒,皆斷異處。
  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二女之靈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
  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列姑射在海河州中。
  射姑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
  大蟹在海中。
  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大鯾居海中。
  明組邑居海中。逢萊山[山西老虎山文化-山東嶽石文化]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海內東經
海內東北[北]陬以南[東南]者。
鉅燕在東北[北]陬。
國在流沙中者埻端、璽【日奐】,在崑崙虛東南[東]。一曰海內之郡,不為郡縣,在流沙中。
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東北],蒼梧在白玉山西南[南],皆在流沙西,崑崙虛東南[東]。昆崙山在西胡西[西南]。皆在西北[西]。
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都州[曲阜]在海中。一曰郁州。
琅邪台[蓬萊]在渤海間,琅邪[萊蕪]之東[東北]。其北[西北]有山[泰山],一曰在海間。
韓雁[費縣]在海中,都州南[東南]。
始鳩在海中,轅厲南[東南]。
會稽山在大楚[台兒庄]南[東南]。


小說的概念,那時應該還沒有出現。還有那時的書籍都是很有考究的。所以我相信山海經一定沒那麼簡單。而且很多人連山海經都沒讀過,就來這裡評論,真是夠搞笑的。
你要是讀過山海經,就會發現,老祖宗根本就是用的一種很嚴謹很工整的語氣來描述一個世界。而不是給你講奇幻小說。


山海經應該是顓頊時代人類第一次地理和物產大測量的真實記錄。核心記錄應該是標註在山海圖上的,後來圖失傳,經文還能傳世。認為荒誕不經的,往往是因為今天的人對世界太無知,對祖先的能力太小覷。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喜歡看神話故事?為何近現當代神話創作近似停滯?
安徽宣城涇縣翟家祠堂門口這石獸是什麼講究??
道教的世界觀是怎樣的?鬼神又是什麼樣子的?
想要了解中國的神話應該看什麼書?
中國文獻上黃帝之前的歷史有無記載?

TAG:國學 | 文學 | 神話 | 山海經書籍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