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開頭,作者描寫烏爾比諾醫生好友阿莫烏尓死亡場景,用意何在?
這本書開頭花了大量篇幅介紹這個人如何死,但是好像這一部分與本書主角的愛情故事毫無關聯,作者為何要大費筆墨描寫這麼一段呢?是神來之筆還是可有可無呢?
沒有用意,老頭寫了開頭之後突然臨時決定改大綱。他自己承認了。
問:《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第一部小說,獲獎一事對你有什麼影響?
答:第一個影響是我不得不中斷我寫作中的小說。得知獲獎的消息時,我已經開始寫這本書了。當時我曾不切實際地想,舉行發獎儀式和接受訪者採訪後,我便可以重新開始這本小說的寫作了。很快我就意識到這是做不到的。我被迫陷入了無法解脫的社交活動,不得不無休止地在公眾面前亮相。於是,我決定把已經開始寫的小說暫停一年,以全副精力投入作為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活動。就個人來說,得獎這件事對我沒有什麼重大影響,沒有產生任何壓力,也沒有改變我的寫作風格。只是當我重新執筆寫那個已開始寫的小說時,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已經寫好的那一部分,這樣,我便把書稿全部推翻,重新開始。
加西亞?馬爾克斯:談《霍亂時期的愛情》其實你看得仔細點這是能看出來的。最開頭說苦扁桃的氣息代表了阿莫烏爾沒有結果的愛情,但正文中苦扁桃味是和阿里薩的愛情聯繫在一起的。因為阿里薩遇見費爾米娜的那天院子里飄蕩著苦扁桃的香氣。
個人拙見是
是唐璜式的黑色幽默的前奏…
烏尓比諾醫生是個這麼注重壽命長短的人…
注重養生?按時服藥 按時就寢?
本以為葬禮離自己即使再近 也是別人的葬禮
更由於醫生的職業本身
對死亡看似已經麻木了 豁達了 無畏了
實際上 他對死亡的恐懼
是比書中任何角色都強烈得多…
沒想到 參加完好友的葬禮後
本應是一如尋常的不關己的狀態
但馬上…自己卻如此荒謬地死去…
太 諷 刺 了…
BTW啊啊啊啊啊啊啊!題主!
我來歪個樓!…
看完霍亂後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想問啊…
我正打算問這個問題…
邀請張佳瑋 然後 發pyq
說 要是張佳瑋接受我的邀請
(ˊ?ˋ*) 贊此pyq者 我請吃辣條
然而………
馬爾克斯在炫技!
跪著讀下去就好啦~
個人認為阿莫烏爾是全書很大的一個亮點。
轉自豆瓣的書評:
我第一次讀《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到開頭死在苦杏仁香味中的阿莫烏爾。為了不再衰老,他在自己六十周歲的生日自殺,留下隱秘相戀了數十年的秘密情人。他的秘密情人支持他的決定,對他的死亡坦然接受,地下戀情沒有公之於眾,「遺孀」也要繼續自己的生活。起初我為這段與後文主要情節毫無關係的序幕很是費解,但很快就找到了共鳴。阿莫烏爾——這個下身殘疾的堅韌老兵,烏爾比諾醫生睿智的棋友,平日里的攝影師,維持著一段數十載的地下戀情——是整本書中唯一成功讓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愛情的人。愛情是生活的部分,甚至可以是由於幾十年的隱而不發而在旁人眼裡顯得卑微的部分,而非生命全部的意義。當阿莫烏爾感覺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意義,便毅然將愛情割捨。愛情絕不是他生命意義的羈縻,對於他的情人亦如是,當愛情結束,雙方的生活仍要按既定的軌跡前進,或終止,或重新開始。
後文中,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的等待,「我為你守候了童貞」,在肉體的虛妄與精神的唯一寄託中蹉跎的半生——這樣把愛情作為自己生命全部的寄託,把大半的生命活在一個女人的陰影下——對我而言是難以理解的。是的,儘管在海風中喝著香水醉倒在自己的嘔吐物中是那樣浪漫,我依然難以接受,以時光的蹉跎為代價、以生命的尺度為犧牲的愛情。
所以說阿莫烏爾幾乎是全文為數不多的將愛情置於生命核心意義之外的人,連對感情一向理性的烏爾比諾醫生都為之震撼,這也是愛情的一種可能性。
曾經搜過這個問題,有一個是這麼說的:這個人的死與男主(男主是指最後那個,不是醫生)形成對比,展現的是兩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正因為男主的這種品質,才有了這樣的結局。主要就是對比啦
人生就是這麼偶然,生命終結的方式永遠是意想不到。生命的全部,去除光環,剩下的就是瑣碎。
個人認為,這個情節是可有可無的。愚以為他它跟後文聯繫不太大,其作用基本上是對醫生性格,生活等等方面的鋪墊,完全可以在後文中交代。
其實這個問題我更願意從以下這個角度來解答:
小說的開頭共交待了3件事情:
1. 德聖阿莫爾的死亡以及背後的故事
2. 烏爾比諾醫生的死亡
3. 阿里薩的意外出場
阿里薩的意外出場很好解釋,製造懸念,引出下文,吸引讀者等等等
而德聖阿莫爾與烏爾比諾醫生的死亡其實是為了製作一種很大的反差,我們細細來看:
德聖阿莫爾與那個女人(竟然沒有名字。。)一個過往黑暗,一個出身卑微,而就是這樣的兩個人之間竟發生了不為人知的偉大愛情
而烏爾比諾與費爾明娜,一個德高望重,一個高貴優雅,兩個人之間的有著看似幸福卻卻矛盾重重的現實生活,之間也從來未談到過愛情
而二者的死亡:
一個死的壯烈,光輝,寧靜,充滿著激情
一個死的委屈,可笑,驚恐,充滿著戲劇性
這種身份的反差與死亡的反差卻正是作者所要呈現給讀者的,即使身份卑微,也會愛的偉大,即使身份高貴,卻未曾愛過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烏爾比諾與費爾明娜看待德聖阿莫爾死亡以及背後故事的態度中看出兩個人看待愛情的差別之處,這種差別所展露出的兩個人的性格特徵在隨後的章節中更是隨處可見。
比如烏爾比諾與費爾明娜婚後的蜜月中:
他心裡明白,自己並不愛她。同她結婚是因為喜歡她的高傲,她的嚴肅,她的力量,也因為自己的一點虛榮心。
......
在那第一個晚上,他們什麼都聊了,一直聊到天亮,就是沒有談到愛情,以後也永遠不會談到它。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兩個人誰都沒有做錯。
比如在新婚旅行結束之後回到烏爾比諾家族中:
費爾明娜是一個勇敢的,叛逆的人,她在與父親的鬥爭中勇敢的反擊,也從未退縮
而烏爾比諾醫生則是一個憑藉社會地位樹立堅強形象卻內心軟弱的人
她到此時才懷疑,在職業權威和世俗迷人的外表下,她嫁的的這個男人其實是個無藥可救的懦夫:一個靠姓氏帶來的社會地位而耀武揚威的可憐蟲
所以作者通過這兩方面作為開頭,來抒發自己的愛情觀,我覺得是在恰當不過了
前60頁冗長的鋪墊,遠離主線的情節,我基本上是和朋友互相鼓勵著才看下去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折在了60頁以前..
看完全書,再一次琢磨這段故事,我覺得這是那個時期愛情的一種,主要的一種,卑微隱秘壓抑。
故事我沒看完,但是這個人給我的印象是最為深刻的。他挑戰死亡,不讓死亡左右自己,讓自己左右死亡。欽佩他的勇氣,那種直面死亡時候的安之若素。
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也有這個疑問,不過還是很喜歡阿莫烏爾這個人物及故事開頭的描寫,因為它將我融入到故事設定背景中,像《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與《百年孤獨》那樣。
用好奇
我也一直有這個疑問!好幾年了
這不過是一個引入。引入第一個主要角色。
豐滿的表達烏爾比諾醫生有情意的特點等等……又及鋪明故事時間軸。
這只是為了最好的表現烏爾比諾這個人和更自然的展開之後的情節罷了。在讀完了之後讀者可以腦補一些別的引入情節,之後相比與原作那個會更好。之後可能會覺得這個情節簡直無法替代,感嘆下作者多麼厲害。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羅曼·羅蘭的《名人傳》?
※洛麗塔勾引亨伯特在前,但是洛麗塔悲劇的發生,亨伯特和洛麗塔誰的責任更大 ,為什麼?
※雨果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莫泊桑的作品好在哪裡?
※如何評價保羅·奧斯特的《神諭之夜》?
TAG: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 | 書籍評價 | 西方文學 | 霍亂時期的愛情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