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一戰,二戰,大蕭條這五者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
不邀自答23333
翻出舊題,但還是想答qwq對這種東西毫無抵抗力23333
其實答主我之前和同學做過一個關於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的研究,所以憑藉自己一點淺薄的知識來答題,望各位大大們多多指教。
時間順序之前答主@陳天已經寫的很清楚了,但是為了有連貫性,我這裡還是標一下吧。
一戰:1914-1918
迷惘的一代出現於一戰之後。
歷史課上曾經講過美國正是依靠一戰而開始飛速發展,因為它由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通俗來講就是原來美國欠別人錢,現在別人欠它錢。這個時候美國採取「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政策,出現了「柯立芝繁榮時代」。
於是這一個時期金錢成為評判人們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貴族剩餘的驕傲,新富者對金錢盲目的追求導致的內心的空虛,正是「斯文傳統」與「爵士時代」的典型表現。而迷惘的一代恰恰從這兩者的交融中出生。
比如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1925)里曾經借黛西的角度說到:
「並不是她故意擺什麼高姿態,實在是因為她從感情上厭惡西卵--厭惡這裡的一個漁村演變成了"勝地"百老匯,別處絕無此例;厭惡這裡溫文爾雅的傳統下流傳的原始生命力;厭惡這裡引導居民走捷徑,白手起家,讓命運陡轉。」
從此可見一斑。
一戰對迷惘的一代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影響,那就是它造成了戰後「美國夢」的破滅。
戰爭之前,美國的青年認為戰爭是「神聖」的,象徵著崇高與信仰。儘管一戰對美國沒有造成太大破壞,但是親眼目睹了屠殺死亡屍橫遍野的場景之後,人們心中「聖戰」的形象毀滅了,(尤其是青年)陷入混亂與迷惘,精神空虛,於是只好追求物質生活。
《了不起的蓋茨比》與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1926)和《永別了,武器》(1929)中幾乎全部都是這樣的題材。如上述海明威的兩本書中要不以一戰結束作為背景,要不以一戰作為背景。
那麼總結一下上文,大概可以說一戰促使了迷惘的一代的誕生。
與迷惘的一代正好接軌的是1929至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
從上文可以看出,迷惘的一代紙醉金迷追求物慾的做法顯然不是什麼好的選擇。這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美國經濟的不平衡,而經濟不平衡又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經濟大蕭條以及它的波及範圍與持續時間。
經濟大蕭條後不久二戰(1939-1945)爆發。
歷史課也淺顯地講過,經濟危機,即上文的經濟大蕭條是二戰的起因之一。同時原因還有一戰遺留下來的禍根等等,在此不一一贅述。
而垮掉的一代出現於二戰之後。
戰爭帶來的昏暗陰影仍然籠罩在大眾心頭,物質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顯得空白而落後,鮮有人敢於「用自己的聲音歌唱」。在這樣沉重的背景下,垮掉的一代誕生了。他們向傳統價值觀發起挑戰,如他們的名字「垮掉」相反,他們充滿熱情、崇尚個性、追求自由、熱愛冒險,以自己的「瘋狂」來反抗主流體制。
如凱魯亞克在《在路上》(1957)中經過象徵「美國夢」與物質追求潮流的好萊塢時,曾經如此評論:
「洛杉磯卻像是蠻荒叢林。」
「好萊塢大道上的汽車風馳電掣,瘋狂地尖叫;每分鐘至少發生一樁小事故;大家都朝最遠的一株棕櫚樹奔去--那前面卻什麼也沒有,只有沙漠。」
由此可見垮掉的一代對於物質的拋棄與他們與時代潮流的逆行。
而金斯堡等人的作品也清楚地反映出這樣的感情。
綜上,也可以說,二戰是垮掉的一代誕生的一個必要條件。
所以一戰使迷惘的一代誕生,迷惘的一代某種意義上促使了經濟大蕭條出現,經濟大蕭條是導致二戰爆發的一個原因,而二戰又催生出了垮掉的一代。整個就像是一個邏輯鏈條,一環扣一環,少了哪一個都不完整。
畢竟我們無法改變歷史。
然後我想說一點關於迷惘的一代與垮掉的一代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覺得它們是對照,度娘上也是這麼寫的。
可是我,還有和我一起寫研究論文的同學都不這麼覺得。
至少說我們不覺得它們是對照關係。
兩代之間的確有很多共同點。
比如都深受世界大戰的影響,使用現代主義寫作手法、意象和意識流,都與「美國夢」和金錢有關,他們都在追尋什麼。
可是兩代作家們的文風完全不同,選取的角度、表現的方式也大不相同,更不用說他們追尋的事物不同。
迷惘的一代追求奢靡空虛社會中純潔的東西,比如愛情和友情。
垮掉的一代追尋人性中原本擁有現在卻失去的精神,他們沒有目標,只是一直孤獨朝聖。
所以與其說它們是對照,不如說它們反映了同樣的問題,並同時給出了解決方式,不管解決與否。
畢竟兩代的背景完全不同,怎麼對照呢?
其實當時關於這個問題的論文,我們寫了中英兩版,加起來好幾萬字,那都是滿滿的愛啊【劃掉。
所以以上全部是我個人觀點。
文學這個東西本來就帶有濃厚的主觀意識,每個人想法感覺都不一樣,王國維先生也說過「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道理,再加上我本人並不是專業研究文學,僅僅是抱著自己一點點的興趣,因此我覺得題主要是想要真正了解這個問題,還是要像答主@zenthat說的那樣,買書一本本去看。而且我要補充一點,建議看英文原版,因為我讀完英文版再去看翻譯版之後總會覺得翻譯不出來原文那種節奏和文筆。
順便賣個安利。
《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蓋茨比》)
《The Sun Also Rises》(《太陽照常升起》)
《A Farewell To Arms》(永別了,武器》)
《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嘩與騷動》)
《On The Road》(《在路上》)
《The Dharma Bums》(《達摩流浪者》)
《Howl》(《嚎叫》)
最後。
我這篇答案的參考論文。
沒錯是我和同學寫的那個。
就不放圖了。
和論文的參考書目與網址。
其中好多都和答案沒啥關係但我懶得挑了於是把整個論文的參考文獻都放上來了【。
參考書目:
[1]《了不起的蓋茨比》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美]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茲傑拉德
譯者:趙瑾
[2]《菲茲傑拉德學術史研究》譯林出版社 作者:程錫麟 等
[3]《在路上》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國傑克?凱魯亞克 譯者:王永年
[4]《「垮掉一代」及其他》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文楚安
[5]《On the Road: The Original Scroll》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傑克?凱魯亞克
譯者:金紹禹
[6]《On the Road》Penguin Classics 作者:Jack Kerouac
[7]《The Great Gatsby》Scribner 作者:F. Scott Fitzgerald
[8]《The Great Gatsby》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F. Scott Fitzgerald
網址:
[1]Wikipeida:Beat Gener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at_Generation
[2]The Literature Network: Beat Generation
http://www.online-literature.com/periods/beat.php
[3]崔向升:從臨時勞工到公民——二戰後美國的墨西哥勞工與德國的土耳其勞工同化比較,2005
http://www.doc88.com/p-4475807081394.html
[4]陳傑:爵士樂精神與「垮掉的一代」的本真追求——凱魯亞克小說《在路上》中的爵士樂主題初探,2009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IQx7Kye3JVtb7sgJY-_rrTSgzVRT94hkDDQjAmf7rOeicoaoBP445SNMdOUbzItCfDrPYN0uqXe0eY9fdnhwbAz5GMX9ktD4qfqYqxh7riq
[5]肖娜:時代的叛逆者——「迷惘的一代」與「垮掉的一代」之比較研究,2007
http://www.docin.com/p-190684505.html
[6]Robert Frost-The Telephone
http://genius.com/Robert-frost-the-telephone-annotated
[7]迷惘的一代-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f2H15OAG8FV0_FayjlDqhYDd-59a7giW9EPNqj8RXOb5KHb4f3SIM6o-rydbkjn3J561u4nAnHvEblSeRBpp_
[8]清教徒-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O4ruhg82JSttND9OOhiWA8nNL8KcZLfVNRIyeIFEshqd5Db7ITLzL6QuKIiVN8GhaiLBc50WPYqxEdAsOSxF-RUS4aITPDBTD1SlFfSb__
[9]爵士時代-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ALxfGg0VUk14thIoyKaSiNM0hiyXlFMWwcRwdbqD7hmZecsBjuoNfBQZrlRAuhtWP7e_GA6s0U5ReLUS2Bo-K
[10]存在主義-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ALxfGg0VUk14thIoyKaSiNM0hiyXlFMWwcRwdbqD7hmZecsBjuoNfBQZrlRAuhtWP7e_GA6s0U5ReLUS2Bo-K
[11]弗洛伊德主義-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H-EzIoM2BwgxRbaVgOWgFQ5BVXi8EgMqlCUjyWokN8qyHJfmXORvjXUgwGgYveoBjiBF0uHnzPLQrr7c607fq
[12]傑克?凱魯亞克-360百科
http://baike.so.com/doc/5836032-6048862.html
[13] 百度文庫-李曉娜《簡析美國「迷惘的一代」形成的歷史原因 ——對美國精神的執著和戰後「美國夢」的破滅》,2010
https://www.baidu.com/link?url=RACeU9IAymSH58CxnNH4FNY1a4hYNWKf6GMoQkT-Qn11Zfk1FvR6yAqSdPsjDGsw06sxcxtm8_N8s99XkLK9JbI6rOZttuN8t5VnjOCc3Uuwd=eqid=dfc9ec0f00062fb800000002574014d3
[14] 百度文庫-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與「美國夢」的關係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5WsBmIBgt16Heddr8I-szPnajgCxXpEDbZuJ347bL88p8chJG-Lw6YISRSkB6G3FSCWJUpd1Sc5nYhUGKEEW9q
[15]時代的叛逆者——「迷惘的一代」與「垮掉的一代」之比較研究
http://www.docin.com/p-190684505.html
謝謝你讀到這裡w
表明一下我的誠意2333整篇回答除了參考文獻之外全部手打!
順便召喚一下一起寫論文的小夥伴們qwq他們只有三個人用知乎剩下那個似乎沒有賬號qwq
@Tommenix@Octavia Says@焉寧
一戰(1914-1918)
一戰後 Lost Generation 迷惘的一代
代表作:
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 (1925)
海明威 《太陽照常升起》(1926)
經濟大蕭條(1929)
二戰(1939-1945)二戰後 Beat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
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
代表作: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1951)
傑克·克魯亞克《在路上》(1957)
=================================================
能力所限只能整理一下時間順序。期待更好的答案
這形同黑洞形成之前恆星所經歷的生命歷程。 當一縷逐漸增強的光跨越若干個光年闖入人們的視野時,人們充滿了盲從而無知的憧憬,彷彿希望可以重拾於遠方,即便自己可能無法抵達,也寄望於後代迎來希望。 而他們和他們的後代在星際航行中,距離那顆新的恆星越近,越發現曾經的希望,隨著時光的流逝,越發缺少最初的溫暖和熱量。 更為諷刺地是,與他們相似的另一群人相向而行自宇宙的另一個角落,試圖尋找屬於他們的希望。 而當兩群人相遇時,有擁抱,有殺戮,最終在所有人都精疲力竭,奄奄一息時,看著對方,看著自己,會發現原來大家的命途都是相似的。 最終都將被希望坍塌後的黑洞吞噬,消失於浩瀚的宇宙,至於被吞噬的地點與時間,在虛無面前,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大蕭條發生在一戰之後,垮掉的一代和迷惘的一代都是二戰後的社會思潮,從經濟學角度很難說的清楚,這應該是西方社會在冷戰和越戰以及軍備競賽的時候的一種社會的反應。文學意義大於實踐意義。基本都在80年代前。
70,80,90,00有什麼聯繫?時代會在每一個時代產物上打下生產日期。想知道原因我建議去買書單獨看,單純走捷徑到知乎問問和到知乎問如何變成億萬富翁有點像。
你可能是想問時代潮流和個體發展還有群體意識這幾個聯繫吧?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