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行業的大趨勢下,傳統 AutoCad 設計院轉型進化到 BIM 設計院是必然選擇嗎?

大家都知道國內推行bim已經好久,bim之前一直推行不下去,個人覺得主要是因為甲方,設計方,施工方都沒有相應的人才,主要是人才成本過高!但是由於大市場環境的轉變,現在很多大型甲方都主動涉獵bim,很多設計院都難以生存的大趨勢情況下,轉型bim的腳步是否會加快,是否生存倒逼改革?

………………………………………………………………………………

感謝這麼多人回答,正方反方都大有人在!

說說本人的看法,我覺得有時候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市場都會做出選擇,現在的行業狀況其實存在著很多死角和責任不明確的地方!我也覺得國家也在努力著使這個責任明確化。BIM有人覺得是工具,有人覺得是思維,工具也好思維也罷,CAD淘汰掉手繪出圖是工業化進程的必然,BIM淘汰掉CAD,,在本人來看也是必然,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且以後圖紙的生產可能會越來越智能化,也就是對人力的成本會越來越弱化,剩下的核心價值也就是設計思維,這部分的的設計思維強調的創新,創意設計,而不是程序化,死板的所謂的設計,因為越程序化的東西越容易被智能化取代。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說五年十年或者更久後,很可能是人跟軟體搶飯碗,換句話說就是很多人的飯碗可能會被軟體搶走。就像工業革命時,機械淘汰手工一樣。市場需求已經飽和的情況下,生產力的提升對於我們普通員工的衝擊是超級大的!

說的有點遠,有點陰謀化了……


1、從CAD二維製圖轉到BIM經歷的流程,和15年前,從手工繪圖轉到CAD製圖很類似呀。連抱怨都差不多。基本都是三個歷程。展望未來的BIM前途如何的時候,先回顧下歷史。以史為鑒,可以明興替。
A、不知道用了會有什麼收益----所以大家都觀望。因為這對設計和施工都是傷筋動骨的大調整,而今BIM就處於這個階段
我記得設計行業引入計算機,最早是在90年代左右,applleII的時代,當時很多結構師拿來算結構。對算一品框架都是幾摞稿紙的結構師來說,計算機可是極大的提高了勞動效率,連計算程序都是自己寫的。從一個建築配三個結構,迅速的變成,三個建築配一個結構了。那麼多出來的8個結構去哪裡了呢???估計是去賣醬油打醬油了把。我記得當時一個老結構師回憶這段歷史是說,他們當時算一品框架用appleII要一天,後來換成286,一下子就出來了。這個階段大概是從1985~1995。從appleII~586的時代。國內APPLEII能進入設計院,比科研單位晚。


B、用了就有收益————於是大家蜂擁而入。當然還有一部分頑固的人說風涼話。其實486上市,電腦就可以勝任基本的製圖要求了,當然大規模鋪開是在586上市,當時軟體硬體都堪用,跟上這個風潮的,用電腦製圖的圖紙在甲方面前可以把手工畫圖轟殺成渣。我記得當時用ps修改一張彩圖,就是調整下顏色,最多一個上午的功夫,收費8000¥。這個階段,首先設計院的描圖員下崗了,其次不會用CAD的設計人員,單位只發基本工資,強制轉向電腦製圖。幾年後還是沒轉過來的,估計也是去賣醬油打醬油了把。
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當然知道從手工製圖轉向CAD好處在哪裡,但是當時的人不知道呀,所以才觀望那麼久。

C、不用就沒有任何收益————大家蜂擁而入後,收益迅速下降,最後就變成不會就別幹活了。在B階段說風涼話的人,到這個階段就被淘汰了。
中國就這樣,一個東西賺錢,就好多人湧入,最後變得不賺錢了。而今好多人說BIM投入大,怎麼怎麼。當時計算機製圖投入不大???90年代一台386+數字化儀100萬,90年代的一百萬。好多設計院的機房是帶潔凈室的,進門要換衣服換鞋,過氣閘。這個在90年代要多少錢???所以這個投入根本不是障礙。到了不這麼干就生存不下去的時候,門檻肯定會低很多。只不過到了這個階段,有多少設計院和技術人員來得及調整自己的技能和流程了。從B到C是最快的,前期的A比較漫長。我記得98年的時候,手工製圖就基本歇菜了,某些設計院估計為了給老員工適應還拖到2000年以後,不過也沒拖幾年。

這段歷史最多也就20年前,現在很多還在崗位上的35歲以上的設計人員應該對此是很清楚的,其中包括很多在領導崗位上的,如果沒有這個過程秒掉一大堆頑固的老工程師,這幫人估計還在設計院苦熬資歷呢。

2、而今BIM就是處於A階段,大家都不知道這麼做還有什麼收益,但是我估計最多5年,就會進入B階段,用了立馬就有收益,然後快速的變成不用就沒有任何收益的C階段。具體怎麼變,我現在也不知道,不過也可以回憶下歷史。前年去做某項目的翻新,這個項目是95年竣工的,甲方把圖紙翻出來,說是本地數一數二的大院當時集中精兵強將做的。我一看圖紙,說實話深度比不上而今一個正常水平的乙級院的擴初圖紙,當然圖紙畫的蠻漂亮的,一手好字,僅此而已,在大院工作的,可以去檔案室翻下15年前手工製圖看看。這就是歷史上技術進步導致的差距。BIM是否會導致這種天壤之別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3、設計收費為什麼越來越低,這也是經常聽到的抱怨。但是這只是一方面,我還知道設計收費越來越高,這幾年項目不愁的設計院呢。比如這幾年雖然房地產公司都掛了,但是撈到政府保障房設計的設計院可是滋潤得很喲。
我覺得不只是設計收費越來越低,還有好多地產商房子越來越不好賣。所以得導致他們只能精打細算剋扣設計費。但是就此得出建築行業不行了,確過於武斷。城市是越來越漂亮,高層、超高層越來越多,城市綜合體體量越來越大,投資越來越誇張呀。那麼到底是什麼設計院在做高層,超高層,大型超大型城市綜合體。我們為什麼要去看那些8¥一平方的施工圖的設計院,為什麼不去看收80¥甚至800¥一平方收費的設計院??看看他們怎麼做的。
我個人覺得,社會是在不斷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不是線性的,而是台階式的。很多設計人員的能力不適應上一個台階,就只能去被動適應下一個台階。而唯一的方法就是降價。不只是設計院,好多地產公司都這樣。但是降價就解決問題了嗎???還是墜入無法解脫的下降螺旋????而且不只是設計院喲,很多地產公司也面臨這個狀態,墜入無解的下降螺旋,我手上的一個地產項目,在接這個案子的時候,我就看出來是個大坑,不過上面的大領導硬壓么,我也只好保留意見,堅決執行。所以呀,這個時代變化太快,需要終身學習,不斷的適應新變化。舊的做法和觀念,很快就會變成阻礙。
記得我我前面說過的嗎,當計算機計算結構代替手工後,從一個建築配三個結構,迅速的變成,三個建築配一個結構了。那麼多出來的8個結構去哪裡了呢???誰會是剩下的???墜入下降螺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如何破局??這個破局不但包括適應時代變化,還包括技術人員到了35~40歲,職業轉型。是繼續和新進來的新人拼體力,還是升到更高的層級上!!

4、個人認為而今BIM的變化階段已經接近從A到B轉換的臨界點了,因為當時手工製圖轉換到CAD製圖的臨界點的標誌是AutoCAD14和586,硬體和軟體都堪用了。而今BIM也是硬體和軟體都堪用了,等待的就是市場去發現增長點。一旦這個增長點被市場發現,那麼轉換就在頃刻之間。就個人來說學下BIM的軟體而今並不是難事。教程和書籍都汗牛充棟了。現在剛好不忙,那個過去做過的項目練練手,也就最多三個月功夫。

5、對於BIM的效率,我知道的,如果流程好,族庫和範例文件積累夠,在普通的小區施工圖上,是可以比純粹的CAD製圖提高2~3倍的效率。當然前期需要對族庫有大量積累。說明BIM並不只是增加工作量,同樣也提高效率。而且隨著參數化運算化設計的推廣,某部分工作可以交給機器去做,效率的提高還是未知數。一切等待於時間,當市場發現了增長點之後,會在頃刻之間顛覆舊的體系。5~10年前誰能料到電子商務能夠給實體店如此之大的殺傷。導致很多城市綜合體,還沒開建就過時了。

我這個回答並不是說BIM會怎麼怎麼樣,說實話,未來如何誰也無法預測,只是回憶下歷史。希望歷史可以給未來一點借鑒。現在我們確實無法回答,從設計階段就把建築信息化有什麼意義。同樣的10年前,媒體也無法回答媒體互聯網化有什麼意義;5年前商家也無法回答,把交易放網上有什麼意義。


來晚了,但是還是要和大家談談BIM.
我們先看看什麼是BIM.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這是我們通俗的理解,實際上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建築信息模型化或者建築參數模型化,注意,多了一個「化」字,也是代表了一種動態的模式,而不僅僅是人們通常理解的一個三維模型。
我相信,我們單位的大多數同事在剛剛進入單位的時候,都要進行BIM培訓.用的最廣泛的軟體要屬於Revit了,這個在全國的很多設計院大多用這個軟體,這個軟體為什麼說不僅僅是一個三位協同的軟體,實際上他代表的未來行業的一種模式,當然,目前來看,這種模式有些相對理想化,像現在手機行業,動不動就出來一個顛覆行業的技術,哈哈,可以這麼說,如果BIM軟體在各個方面都完備和完善,並且市場化的前提下,確實可以完全顛覆整個建築市場,這是由BIM本身的特點和信息化的結果,而且BIM作為整個建築過程全周期的模擬,包括後期的建築的運營和維護,全周期的管理模式BLM,以及將來個體建築連接到整個城市,產生未來的智慧城市CIM管理系統,這些如果真的做到了,那麼會變得非常的神奇,甚至未來有一天你打開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直接掃面到某個介面,就完全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參數化模型,這是不是非常的神奇呢!!!
我舉幾個簡單的小應用,比如BIM建築中,有一個應用就很有意思,它可以把你的建築所在位置的經緯度輸入進去,而且可以連接當地的天氣情況和日照情況,可以很方便的查看這個建築一天當中,任何時刻的光照情況,也可以在建築當中漫遊,完完全全的感受著這個相對「真實的建築」,像我說的,未來的時刻,你的建築可以連接到整個城市當中,未來在調動這個城市的任何一棟建築的時候,完全可以看到這個建築的所有的信息,而且都可以參數化形式展現。當然了,後面的很多內容現在還在開發當中。
這就是未來。
現階段BIM的現狀?
實際上高票的兩個答案正好是一正一反的,先階段BIM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向。
反方:仍然停留在一個三位協同製圖模型的階段,也就是我上面的論述的BIM的第一個階段,說的糙一點話,確實就相當於一個三維製圖模型,Qy WANG他說的大部分確實大部分都是存在的,這裡,我只補充說明最關鍵的原因,因為,這個三維模型對建立模型的過程要求非常的高,不能有出錯的地方,否則的話,在「協調(BIM軟體一個功能,全專業協同)」的時候,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對於整個設計階段,對各個專業,都要求的非常高,談事物的發展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看他的環境,也即是國情,我們國家的建築的整個制度體系存在很多的問題,導致了BIM軟體的在推行的時候有很大的阻礙,我們可以假設一下,某個項目,要求非常的緊急,必須在多少多少天之內完成,相信設計院的都經歷過這種情況,尤其是結構專業必須第一個要出圖,這時候,你用BIM你肯定用不了,因為結構專業要用建築專業的一些設計條件,還要有其他專業的條件,在現有的國情下,在一個項目在規定的時間出圖的情況下,結構專業很難拿到這些條件,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電專業,電專業在設計配電室的時候,是一定要到電力公司(或者是國家電網)報備的,也要經過國家的電力有關部門批准才能算完成設計,可以類似於人防設計,而有關部門在審查這個圖紙的時候,非常之慢,有時候甚至是一年或者兩年,如果這個配電室設計在結構的外部單獨出來的,可能還好,如果這個配電室設計在結構的內部,那你只能把配電室的位置預留,這個在用BIM設計的時候就很難搞定,當然了,如果用BIM強行出這樣不完全的圖紙,也可以,但是BIM的作用就沒有完全的發揮出來;另外一個原因我就說說,結構方面吧,因為我本身是學結構的,BIM設計當中,結構我認為是最不倫不類,因為結構跟建築,區別非常的大,結構設計的過程是結構計算和結構圖紙的表達,實際上計算在結構當中要佔很大的成分,覺不僅僅是一些線條或者模型的東西,這點在BIM上幾乎是空白,也就是說,現階段整個BIM設計過程中,結構的參與度幾乎可以沒有,簡單的畫一些線條或者是建立個模型這僅僅是結構的一小步,不能算參與,而現階段的BIM出圖仍然是以平法表達為主,仔細一想,不用平法,還能用什麼呢。這個路有很長的時間還要去摸索。至於軟硬體的要求,這個都不是大問題,現階段的BIM確實是燒機器,但是這絕對不是BIM的障礙。
正方:實際上我個人是傾向於正方觀點的,各省市關於推進BIM技術發展應用的指導意見;其實我們在討論一種技術的時候,一定是要看政府的觀點,理論上來講,在我們國家,這個是絕對因素,如果政府想要推行一項措施,任何障礙都會變得無障礙,比如,我做山西的一些項目的時候,當地政府就有規文,學校類的建築必須要做減隔震,那沒辦法,住建部已經在14年發布過關於BIM的推廣,給的時間是五年,要求是對甲級設計單位,而且北京、上海、廣州、遼寧等地已經陸續出台了地方的規定,包括我們院,自己也要求五年內90%項目全部上BIM,中國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個人感覺,應該是5~7年左右吧,而且現在很多的大院都有自己開發的二次插件,BIM是一個通用軟體,二次開發這是必須的,我們院已經有了自己的CBIM(建築和機電)插件,而且插件非常的好用,至於結構,目前來說還沒有相關的插件,但是我說了,結構實際上在整個BIM當中參與度是很低的,因為結構的很大一部分任務在概念和計算上,這些計算的軟體都是有自己的專門的軟體,現在結構如果想很好應用BIM,那麼你就得用盈建科去計算整個結構,他能把盈建科的所有配筋結果全部反映到實體模型當中,最終的結果就是你想查看任何一個梁或者是柱子的配筋,直接去BIM當中找,都是以三位實體顯示的,結構的出圖仍然是以盈建科的平法標寫方式出圖,但是得補充說明,盈建科目前最新版本和BIM2016版本還沒有解決牆、樓板配筋,而且出圖的質量不敢恭維,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至於其他的有限元結構計算軟體,還沒有看到與BIM對接。
我上面的正反方觀點都是客觀存在的。
在回到目前人們怎麼看待BIM.
實際上目前的階段來看,BIM從業人員大致分為一下幾種:
第一種,就是專門做翻樣的,或者叫翻模的,就是說,一個建築各專業該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讓後外包找一個BIM公司,讓他們做一個模型,看看各專業的協調情況。
第二種,專業做設計,就是用BIM去做全過程的施工圖設計,一個項目的BIM工程師包括了所有專業的工程師,他們既要負責建模出圖,還有負責計算,從CAD當中解放出來,就是用BIM做設計,大家沒用過BIM的肯定無法想像BIM功能的強大,如果在配上大院的插件,BIM的效率是要高於CAD的.但是因為BIM軟體本身無法完成大型有限元軟體的功能,所以,結構這塊肯定要差一些,而且結構專業不需要大量的材料做法和剖面之類的。而且現在的BIM可以針對一個項目的不同時間節點,出不同類型的和不同細化程度的圖紙。
第三種,推銷軟體,就是推行理念和賣貨的。
第四種,騙政府和甲方的。
總結:BIM是一個好軟體,現階段用戶體驗怎麼說呢,功能很強大,但是軟體的有些設計邏輯有點問題,對用戶要求較高,而且有些操作的用戶體驗確實較差,而且,硬體問題也會慢慢解決,未來幾年可能在雲端操作,這也發布是個方向,而且硬體本身發展本來就很快,政府在高的一個層面已經開始引導大家了,這是未來的方向,所以,BIM的很多外部條件已經基本具備了,剩下的就看我們了,我給個時間吧,大家當笑話看就行,應該會是8年左右,基本推行,10年左右會變得相對成熟。
==============================================
回答私信中的一個問題並針對最高票答案有一些基於現狀的意見吧。
首先BIM對硬體的要求相對較高,這是肯定的,在2013版本之後,電腦應該都要求64位,內存一般至少4G,理論上標配應該是16G,模型的大小一般與內存大小比例約為1::20左右,換句話說,你的模型如果是1G的那,那麼你的電腦的內存至少要求是20G才能保證不卡,注意是內存,大的項目,以目前的主流機器很難完整的建模,一般要將一個大項目拆分成幾個子項目去建模,比如超高層這種,在BIM設計的前期就要策劃好,這個超高層要怎麼拆分,然後最後通過一定的手段可以組合到一起出圖。所以,這個確實對機器要求比較高,小項目咱們就不提了,一般稍微大點的項目基本都得拆分,今年我做的兩個大型住宅項目全都要以BIM出圖,當然了,這是最理想化,實際上BIM結構在這一塊做的還不是很完善,但是,甲方就要求這樣做,還得做。
關於插件,現在很多大的設計院都在組建自己的BIM工作室,也都在基於revit開發自己的插件,這些插件理論上來說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比如我們平常的天正,也相當於基於Autocad開發的大插件,如果你單純的用BIM建模不是不可以,但是可能相對不是很方便,當然了,走的快的或者開發快的單位,未來在市場上也會有所斬獲的,至於插件一般都不是外流的,每個院都有自己的保護措施,甚至是Auto公司都很難看到這些,外人就更難看到了,有了這些插件之後,BIM我認為還是大有可為的。
關於BIM結構,BIM結構在當前還無法保證完整的出圖,因為結構最終落實到圖面上的是配筋和模板,模板沒有問題,但是配筋而言,BIM結構仍然只能滿足梁、柱的配筋,板配筋相對雞肋一些,對於剪力牆的牆體配筋也還算勉強,對於暗柱配筋相對雞肋,當然了,如果能做出一套完整的「族」的話,相信也會可以的,另外,BIM結構還沒有發現很好用的插件,據說盈建科正在研發,相信未來幾年內肯定是面向市場推廣的。另外,有一點是對整個建築設計而言,結構的參與度是最低的,而且結構的建模軟體和配筋設計軟體、出圖軟體都相對非常的豐富,而且處於建築設計的下游專業,而且結構設計自身的特點,致使BIM結構的研發做的不是很好,而且平法圖紙,是目前最適合中國國情的一個表達方法,也是從整個產業鏈都能讓人接受的,確實是現階段用BIM完整出圖不現實,能做到70%左右吧,哈哈,當然了,BIM當中也可以嵌入CAD,這是一條邪路啊,慎用。
關於BIM的未來,我是非常看到的,雖然目前有很多的問題,包括BIM的效率低下,這個因人而異吧,曾經有一個甲方找到一個設計院同樣的四棟樓分成兩組,工作量相同,分別按照BIM設計和傳統設計,並且一直到做完預算,最終,在兩年前就已經平分秋色,而且這當中還包括BIM在後期對接廣聯達做預算的時候,還發生了兩種軟體介面出問題的情況,緊急搶修,但是最終還是BIM佔優取勝,當介面問題解決之後,整個預算非常的快,而且誤差也非常的小,BIM設計的很多功能非常強大,有時間大夥可以可以到試試,尤其是2015以後的版本,14也可以。在製圖的時候我們的「畫質」不要開的太高,一般是不卡的,類似於我們玩魔獸世界的「畫質」,差不多吧,選「粗劣」和「線框」就可以了。
現階段BIM,怎麼說呢,以事實說話來講,BIM適合於複雜造型,而且體量不是特別大的項目,最好是框架結構,盡量不要牽扯到剪力牆,最好是沒有人防,當然了,這些BIM也能弄,但是。。。。。但是BIM確實是一直在進步的,尤其是加上很多國內公司的二次開發,已經很實用了,上面有個小夥伴自己在BIM組,也對BIM吐槽,這個有點說不過去,哈哈,我也見過單位里BIM組的吐槽,但是,這不妨礙BIM在進步,尤其是大家都在研發,互相競爭,會越來越好,就像當年的PKPM,到現在的盈建科,已經把國內的設計軟體帶到了很人性化的水準,14年的時候,院里統一讓大家升級軟體,我一打開築信達,這界面相當好看了,從原來的金土木的sap2000到現在的築信達sap2000,都在進步。
最後扯點別的,前兩天看個視頻啊,好像是王自如採訪周鴻禕的,裡面有一句話,挺好的,大概是,王自如問周鴻禕,你的手機也不怎麼樣,沒什麼競爭力,為啥你還要做手機,就是這個意思吧,周鴻禕說,未來是移動互聯的時代,我不能落下,我要一直跟上這個隊伍,否則將來有一天,這個時代真的來的時候,我不至於掉隊。我與大牛的差距不是特別的大。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小的不才恰好在某大型國企設計院的Bim組,試著回答下好了。Bim在實際應用中有幾大「特點」,註定在中國現在的市場比較呵呵。

1,設計周期長。Bim這貨的根本就不是「製圖」而是建模,也就意味著從一開始每一個細節都要想清楚,說白了,上來就是施工圖深度。很多做慣了方案的上來衛生間連管井Bim都不懂得留降板是啥都不知道會死的很徹底的。現在設計周期被壓的那麼短沒有人會費力不討好非用Bim上的……根本做不完!

2,設計成本高。先聲明這成本沒考慮人力成本,因為人根本不值錢……這是後話。配Bim的機器真心超貴的!而且要配就是全專業。如果前面你覺得Bim方案不好用施工圖總Ok吧那你就錯了,一般設計院的分配施工圖沒前期掙得多,然後呢,你按照項目面積給結錢設計師覺得虧因為Bim畫圖慢同樣的時間人家用普通方法可以畫更多項目,按照工時結算……你當設計院是慈善機構?

3,甲方不買單。如果你覺得前邊的問題都可以靠提高設計費解決那你就太天真了。實際經驗告訴大家,正常的商人不可能為別人的夢想買單而對自己無利。我們確實有做成幾個純BIM項目,前期忽悠甲方跟拉風頭無異,過程中跟各種廠家配合無能,施工時工地各種看不懂圖紙……然後整個工期一拖再拖,設計費算下來還是一虧再虧……總之就是誰都不想再試了……

4,不合現在的運作方式。後期配合和出變更時如果原圖是Bim出的你會想死……比如電梯或者電力需要你出一張板孔的變更,2小時以內要,你會重新建模重新布圖重新……?Bim出的剖面不曉得有沒有人看過……不符合現在國內的製圖標準的……所以根本不好用。

題主覺得問題在於相關「人才」太少要價太高,個人真心不贊同,BIM也沒什麼高大上的,只是沒人買單。BIm在配合參數化設計時確實是不二法寶,可是中國又有幾個非要Bim才能實現的項目呢……更何況某些項目究竟是賠是賺我就只能呵呵了……企業的秘密o!


本人從事石油化工行業的結構設計。
在石化行業,三維協同設計是必須的,僅比cad的地位稍差。
甲方會有專門的一批人到單位做模型審查,一般是項目進行到30%、50%、90%的時候。
其實對於結構專業來說,僅僅是把施工圖做成模型而已,純屬體力勞動。有時做完施工圖之後想偷個懶不做模型,上游專業或者項目領導也會直接打電話過來要求將模型完成。而其餘專業,尤其是管道、地管、電氣、儀錶等專業更是一絲不苟將模型做完。原因無它,就是因為沒有直觀的模型作為參考,項目根本進行不下去。管道專業更是直接用三維軟體出施工圖。
發個圖感受下。

圖中藍色為鋼結構,肉色為各種設備,黃色為一小部分管線(載入太多東西電腦會卡死)。密密麻麻的設備和管線的設置是否滿足工藝要求、是否能放得下、是否不跟別的東西碰撞都需要在模型中一一檢查。為了項目正常執行,石化工業院都在主動自覺推動三維協同設計。
反觀傳統民建設計院,BIM並非一定需要,沒有BIM照樣做項目。而且上BIM要硬體、要軟體、要人力,這些都是成本。市場嚴峻時候(大家都比較閑的時候)搞一搞,增加噱頭和自身競爭力,確實會推進BIM化。但是一旦市場重新活躍,可能在有實力的大院中還繼續做BIM,普遍來說肯定是直接丟掉BIM以低成本快速出圖為終極追求。
一句話,需求決定市場。在如今BIM不能成為項目執行剛需的情況下,不看好。


看來大家的回答都是根據自己屁股坐的位置來回答。其實道理很簡單,長遠來說bim絕對是大勢所趨。就近來說這玩意現在還沒成氣候,我現在所在甲方的項目給的幾十萬的bim設計費就純粹打水漂了。

我們這個行業利益>科技的,比如結構設計行業發展過程中,平法圖集的出現絕對給施工圖繪製效率帶來了質的飛躍。平法圖集是高科技嘛?顯然不是,但是大家都喜歡用,因為可以把以前一個月的繪圖時間縮短為一周,這是實實在在的效率。


如果設計院圖紙不是那麼爛的話,配合不是那麼慢的話,對問題考慮不是那麼簡單的話...我認為甲方是不必要被迫用bim的。


公司為了強推BIM,今天開會被告知我現在做的高層住宅項目施工圖中的模板必須用BIM出圖,先讓我哭會兒%&>_&<%......
以下是正式回答

因為BIM做不到出完整施工圖,我是結構專業。BIM是三維建模,可是結構設計可不只是表達三維模型啊,那只是混泥土而已,梁筋和板筋是算出來的。

我不知道其他公司的狀況,所以我覺得BIM在我公司(不,我們結構部門)遇到的障礙雖然不具有代表性,但至少能說明一些問題。什麼障礙呢,得從我們是如何運用BIM說起:
我在另一個問題中回答了我公司各專業室如何運用BIM協作的(到 2014 年為止,國內在建築設計中的機電設計領域有哪些應用 BIM 的實例? - 陳子坤的回答)

建築設計是以建築為中心的,所以BIM也不例外。如果題主知道CAD里的參照使用方法,那就簡單了,因為使用revit搭建模型就是運用三維參照的過程。首先,建築搭建模型;其次,結構鏈接建築模型,以建築的為藍圖,搭建結構的模型,與此同時建築鏈接結構模型;最後,機電暖通專業同時鏈接建築和結構的模型。所以,搭建BIM的過程中產生了三個模型文件,掌握在三個不同專業的手上,聯動調整模型。

噫,這不是成功的運用了BIM了嗎,是的,建築成功的用revit出圖了,這也是我公司現狀。

but,再強調一遍,我是結構專業的,我辛辛苦苦的建了revit能出圖嗎,顯然不能,模板圖勉強吧。是的,很勉強,CAD的圖層管理有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梁筋板筋和模板其實在一張圖中的,一個快捷鍵便能將圖紙在模板和梁板筋中切換,所以無論有沒有做結構revit,我都需要結構模板圖。所以revit對於結構出圖不但相當雞肋,還要耗費時間。


這和整體環境有關,等整體的項目質量和發達國家一致了,自然就需要bim來控制質量了。現階段不需要那麼高的質量。大量項目也就是個低質量的需求。cad和bim的區別是cad提高了設計院的效率,bim是提高了甲方項目的質量。當甲方沒有更高的需求和為之付的高價,設計院推bi是偽需求。


我覺得Bim目前推廣情況一般還是因為Bim本身還沒有優秀到無條件取代CAD的地步!當年CAD取代手工繪圖板是因為CAD的工作效率是繪圖板的三倍還要多!CAD可以說是橫空出世,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理念先進,效率高,上手快,畫出的圖清晰又準確,設計師們只需要專註於設計內容,永遠不再被丁字尺鉛筆橡皮這些東西所羈絆,這樣的東西誰不喜歡?在推廣上面幾乎就沒有給人反駁的權利!有一些老的設計師習慣了繪圖板,從心理上說是不願意重新學習電腦,但CAD的情況是用效率壓倒一切,不去學習使用CAD就只有接受被淘汰的命運!沒有人再認可你幾十年引以為傲的手工繪圖技術,不用CAD那就意味著失業,這樣的推廣方式可以說是無條件的推廣方式。反觀Bim,很多方面的應用還遠沒有達到以壓倒性優勢戰勝CAD的地步,可替代性還比較強,要說Bim的理念先進?確實很先進,但最後在建築施工圖上的表達效果清晰程度CAD也能達到,要說效率高過CAD?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就夠了嗎?設計院花這麼大價錢推廣Bim最後只提高了二分之一的效率?你覺得這樣的誘惑力就夠了嗎?遠遠不夠!要三倍!五倍!有三倍五倍的效率,不用花精力在推廣上,設計師們自然會找上門來,就和當年的CAD一樣。看到上面有回答說是因為設計院懶惰,說反了,人懶惰是應該的,人如果不懶惰到路都不願走就造不出汽車,不懶惰到一封小小的書信都不願寫就不會出現電話互聯網,所有科技的進步都是人的懶惰造成的!Bim如果能讓設計師原本五小時的工作時間減小到一小時,能多出四小時來泡妞上網打遊戲,那所有設計院都會對Bim趨之若鶩,Bim時代就此到來。


看問題和回答,就覺得bim推廣不下去:
CAD是輔助設計工具,手繪圖與電腦繪圖,其基礎是設計,製圖是手段;
bim的核心是工程管理,全過程的,項目經理,項目總工勉強夠格,這麼算國內真正的工程管理人員才多少?加上工程本身涉及非專業的事兒太多,各方都想在其中分杯羹,根基微薄,做不到職業化,那種簡單的操作工作,例如所謂的管線打架,CAD三維一樣可以搞定。
最後強調下:bim的核心,是全過程的工程管理,計算機模擬,只是一種高度職業化的表現


我是一個BIM技術研究與相關產品研發人員,下面的話可能比較片面,但是均是我真實的觀點。

首先,我想需要對BIM做一些必要的解釋。
BIM是全生命期的概念
BIM是全生命期的概念
BIM是全生命期的概念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遍。
對於BIM的使用,不能單單從設計院的角度看待問題。現在國內比較普遍的做法是設計院出圖之後建模人員建模(當然這和BIM的部分初衷不符,等於隔離了設計),因為目前國內的幾乎所有BIM相關的軟體公司全部都不是搞設計的,都是在有了BIM建模成果之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應用。所以說,還有進一步的應用。當然這個內容就比較廣了,而且和問題關係不大,在此不多細表。簡單舉幾個例子,最基本的比如做各種分析,還有施工階段輔助制定進度計劃,輔助施工工藝改進,最後移交運營維護系統,模型化交付等等。
需要強調的是BIM最重要的不是BIM相關的一系列工具,而是全生命期建模(這個來自於全生命期管理的概念,也可以看做是BIM的由來,想知道的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是製造業的概念)以及其結果:BIM形式的信息存儲。工具神馬的都是為了實現全生命期建模而創造的,而BIM模型的結構註定其能夠比現在的施工圖更有價值,能夠用它來做各種事,有很多基本的價值大家也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這裡我就不贅述。一句話,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

之後,言歸正傳,既然我說的BIM這麼好,為什麼在國內的推行受阻呢?這個大家都比較關心,也有一些分析,甚至很多人因此認為這東西根本就是扯淡。這裡我舉個例子,三十多年前,計算機還是要用紙帶的時候,你說這東西以後能夠用來辦公、玩遊戲、看電影。。你覺得這是不是扯淡?
當然,我覺得還應該先講一講我國為什麼要推行BIM比較好。實際上就是一句話:國外已經用了,國外用得很好。BIM是美國在2002年提出的概念,現如今,國外各大建築行業軟體商如Autodesk、Bentley、Trimble、Dassault等均研發出了一系列可在建築全生命期各階段實際使用的軟體,關鍵是基於這些軟體,他們有著若干完整的全生命期BIM解決方案。國外眾多工程見證了BIM的有效性,這個在這些公司的網站上都有,而且有很多論文也是BIM實踐的案例,有興趣可以搜搜看。
國內開始重視BIM應該是在2009年,《2011-2015年建築業信息化發展綱要》裡面已經涉及到BIM相關的內容。之後也有一些相關的政策性文件以及相關標準。當然,雖然比起很多國家是要早一些的,不過與美國相比,還是晚了6年。6年時間,幾個完整的軟體都做出來了。這個差距是很難彌補的。正如我之前說的,目前國內的幾乎所有BIM相關的軟體公司全部都不是搞設計的。國內能提供BIM設計軟體以及相關服務的都是國外公司的代理。目前全球能提供完整的、可靠的、非常有效果的BIM服務的也基本上只有這些軟體公司了。當然,其中需要對整個工程項目從組織結構到人員配置進行變更,使其能夠實行成熟的BIM解決方案,還應該能提供完整的BIM專業培訓...配套的東西有很多,總之,能夠讓你在連BIM都不知道是什麼的情況下安心地用上BIM並切實取得效果。但是,關鍵是這東西是要錢的!而且很貴!貴到眾多大型項目業主都不會想去用齊這一套東西(不過據了解有些設計院倒是準備引進一套BIM設計工具,其實提前積累自己的BIM族庫還是很有眼光的一件事)。具體價格我只是接觸過,但沒有過細緻了解,沒法細說。但是就我聽到的,那隻能呵呵了。
國內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而國外的解決方案也貴得不想引進。所以只能用國內不成熟的解決方案了。如此就導致了各種問題,引起了很多不滿。大家可能會說,我們不能直接採用國外的解決方案,因為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中國建築業和國外不一樣,這個我是贊同的。而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的眾多細節與各參與方利益密切相關,解決這個是需要高深技巧的呵呵。不過國外成熟的解決方案,雖然可能並不適合直接應用,但是我們基於它再結合項目實際情況進行改進,總還是要比基於不成熟的軟體和解決方案來得更可靠、更高效。
當然,並不是說國內沒有好的BIM軟體和解決方案,只不過和國外的差得還是蠻遠的。

現狀如此,今後我國BIM應該如何發展,會發展成什麼樣呢?國家BIM標準基本定下來了,主打PBIMS。對這個概念我不予置評,但是好歹能夠推動國內各方面BIM軟體的開發。一個軟體一個標準,呵呵。有了技術基礎,國內的項目逐漸都能熟悉和使用BIM了,這才是真正的步入正軌了。目前,國內還在引入技術的階段,只能痛苦了。具體什麼時候才能夠步入正軌?這我沒法預測,中國不會放棄BIM的發展就是了。

最後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實際上文中已經陸續說過相關的內容。設計院是可以先引進BIM設計軟體、解決方案以及人才的。最簡單的就是搞個會專門BIM建模的團隊,使用Revit就行,反正Autodesk對它的軟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BIM建模也不是很困難,上手就可以來,過幾個月就成專業建模師了。這個團隊可以直接接BIM建模的活計,就是根據圖紙建BIM模型。現在是有很多BIM建模公司的,也有一些設計院也是這麼做的。同時,如果有資金,也可以找軟體代理商或者其他公司來做軟體二次開發,輔助施工出圖,嘗試一下先建BIM模型再出圖的整個流程。

總體而言,也就這麼多了。每次看到網上有人對BIM不屑一顧。我想,先明白一個事物究竟是什麼再予以評價才是恰當的,而且不能單從其短時間的實際效果就片面否認這一概念更多的可能性。不過,覺得BIM不錯並不阻礙我不看好BIM在我國的發展。對於目前我國的建築業的信息化水平來說,BIM的跨度實在太大了,這導致很多BIM的價值都虛無縹緲。而且引進國外成熟技術成本過高。可能還要花很長時間才能令人滿意吧。


人才成本一點都不高 上過學的就能做 問題是要跟專業相關 而且一個項目BIM做下來 工作量是傳統二維設計的幾倍到十幾倍 好多設備安裝圖 本來可以找個廠家直接出安裝圖 弄了BIM 就得吭哧吭哧建模 建築大樣圖本來可以直接拷貝其他項目改改用 弄了BIM就得一個細節一個細節搞
加班加點幹完了 還得想辦法展示 BIM軟體本身渲染效果真是沒有三方軟體好 然後BIM項目組還需要個會3Dmax的人才 一旦出現變更修改 本來一個變更單能搞定的事 還要重新再修改模型 這變更單一積攢再修改模型 哎喲 要人個命
吐槽完了-----------------------------------------------------
設計院從二維轉三維 現在不僅是趨勢 是每個設計院都在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做的事
我們院從買軟體提升硬體 到培養人才投入了上千萬 這還才培養出部分人能做
目前的甲方不識貨 插件缺陷多 各種分析軟體算量軟體都有那麼點缺點
道阻且難
但是所有新事物的出現都有這麼個過程
而且現在項目投標 必然號稱「我們能做BIM」 這真是被生存逼的
天津117 廣州塔都說 BIM設計 但是網上找找資料 就那麼幾張建築分析的圖片 再幾個施工模擬的圖片

哎我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好像辭職回家種菜啊 我姥姥從東北搞了種子回來 能種一種綠色的西紅柿很甜 每年的番茄種類我姥姥就能種八種 會給我留著吃 姥姥真好啊


想得太簡單了,BIM要想全面鋪開推廣,是一整條上下游產業鏈的變革。是在建築行業,從政府的政策制定,法規制定,圖紙審批,開發商的開發理念,市場環境的穩定成熟程度,建築類院校的教育工作,設計院的人才梯隊建設,施工隊伍的施工工藝與知識儲備,這所有的從上到下徹徹底底的具備一個相對成熟的條件,才能夠保證BIM在整個建築行業產業鏈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這些環節目前國內環境來看,差的還有點多。當然國家目前是在主導推進該方向的進展,作為設計院的從業人員,如果想今後在本行業有所發展,BIM所涉及的種種當然是要必須了解的。當然如果你足夠優秀,當個所長把握住上層資源,就可以不用BIM了(*^__^*)


2010年的時候做過公司的BIM負責人,因為了解了BIM全信息模型理念覺得很牛很未來。學會後試用了兩個項目,發現傳統的項目完全不需要BIM就可以達到很高的完成度,用了BIM反而圖都出不了了。上BIM就是用牛刀殺雞。除非超複雜的項目比如上海中心CCTV,否則真心沒多大用。

那個時候全世界都在喊未來屬於BIM,雖然連基本的出圖都有問題。本人工作還是以方案為主,BIM那一套拿來做方案就是就是自殺。綜合權衡之下還是放棄了深入研究。這幾年我一直向身邊的朋友唱衰BIM,確實五六年過去了,BIM還是個快吹爆了的牛皮。公司每年各種培訓強推,推BIM的人自己也都不會用就忽悠大家上,到現在還不是基本的出圖都搞不定。

不是說BIM不好,而是這個時代還沒準備好。即使準備好了,也是只適用於部分施工圖建築師,做方案的還是離遠點吧。還在研究軟體,說明你還在食物鏈底部掙扎。


我只想說現在的回答都是BIM大神寫給還沒接觸BIM的小白看的。我們來分情況討論,第一種情況:BIM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那樣小白們可以偷懶不學,BIM大神們可以把BIM當成一種資歷,為自己將來跳槽或晉陞做跳板,應用BIM的設計院可以拿BIM來做噱頭忽悠甲方、接到大型的項目。第二種情況:BIM得到大規模推廣,小白們需要抓緊學習BIM(注意小白的數量遠大於BIM大神的數量),這時BIM大神們已經開始靠BIM賺錢了(接項目,開培訓班等),因為現階段只有少數人有這個能力,所以他們可以要很高的設計費,利潤很大。而等到小白們費神費力的學好BIM時,會BIM的人就太多了,大家一起競爭,打價格戰,利潤迅速減少。小白們雖然這個時候學會了BIM,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錢都讓BIM大神賺了。一早應用BIM的設計院也會賺錢,沒有應用BIM的設計院就會到有BIM應用的設計院里挖人。如果你是BIM大神,你會被高薪挖走,如果你是小白,大家都知道設計院里一個蘿蔔一個坑,對不起,他來了,你走。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就是: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退一萬步講,就算BIM最後沒有推廣成功,淪為一坨屎,對小白們也沒有任何好處,想想小白和大神同樣去一家公司應聘,HR肯定選BIM大神,因為一個是行動派,一個是吐槽派。


bim的作用不是直接降低成本,而是通過加強各專業各環節之間配合,降低溝通成本,提高配合效率,避免配合出現失誤造成損失。

怎麼說呢……收益太不明顯,投入倒是看得見摸得著……目前應該沒有甲方願意這麼做……bim所能避免的損失甲方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其他手段避免或者轉嫁,沒有什麼必要採用bim。


關於成本,可以去現場看看現場辦公條件有多寒酸,施工單位不可能去花錢配備相應設備……我們公司配電腦的名額真是……而且那個額度根本配不出能流暢運行相關軟體的機器……人才成本更不用說,要應用bim前期投入太高,絕大多數項目承受不起這樣的投入。

再說使用,相關軟體在很多細節上還差強人意,而且樓上有人說做不了配筋,這是致命的硬傷……


目前bim也僅僅是個趨勢,勢能很高,但是能將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點還沒出現,國家推廣也僅僅是進一步增強勢能,並沒有什麼卵用……市場需要的是實打實的效益,bim技術並不具備那麼明顯的優勢。


但是還學還是要學,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這一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據說廣聯達意欲收購ArchiCAD,也不知道後續如何了。目前除了設計、建模等應用方面,二次開發的能力也很重要,變革一旦開始,具有二次開發能力的人才肯定更加搶手。


我是做鋼結構CAD/BIM二次開發的。
設計院是做大事的,具體說就是考慮整體結構,力學性能,布置方案以及細化標準這些問題的。具體到實際工作,主結構細化設計,附屬結構細化設計,樓板細化設計等等工作都是由施工方或者供貨方按照設計院的相關標準完成的。
也就是說設計院的設計工作是理論驗證為主,很少涉及加工細節和施工細節。如果設計院需要考慮所有細節,對設計人員來說難度太大了,效率也很受影響。BIM是虛擬化施工的思路,三維模型是完全模擬的。以目前設計院的設計細化程度顯然是達不到BIM模擬的要求的,也就是說很多設計院的BIM模型是「假的」。
理想的BIM系統是多方協作的平台,模型也是隨設計工作的推進不斷細化更新的,如果能打通從立項規劃,方案論證,細化加工,現場施工,竣工驗收一直到日常運維的整體流程,BIM系統的優勢就十分明顯了。
BIM的發展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成員加入,利用各行業的專業知識完善功能和細節,發展空間很大,難度也很大。


個人覺得
對於異形複雜的建築,BIM的用武之地更大
對於普通住宅類建築,BIM有些高射炮打蚊子
一些非常簡單的建築項目根本不需要這麼高精度的信息模型去展示


目前不是特別看好BIM。

以前在設計院覺得BIM是趨勢,到甲方以後覺得BIM最大的弊端在於忽略人(準確的說是高層領導)在設計過程中的巨大影響。

私企暫時不提,就說國企。我們公司的領導是非常喜歡新技術的,可是從前期來說,BIM的巨大投入,我們領導再喜歡也不敢嘗試,嘗試了這筆錢他需要非常合理的解釋,他很可能會被帶到各個ZF部門一一解釋,如果解釋成功還好,解釋不成功……呵呵,反正目前ZF對可能存在貪污腐敗的地方嚴打的遠比你們想像中厲害。

假如他成功說服了各部門這次項目使用BIM,也不代表中後期可以順利。BIM設計需要各專業配合,特定的項目(比如我們的一些公共項目)還需要特定的廠家配合。那麼問題來了,雖然很多設備、儀器每個廠家相似,但不代表數據一致。充分發揮BIM的優勢需要在設計過程中指定某一個廠家配合設計院出特定部分的圖,可我們不能前期指定任何廠家(這屬於嚴重違紀),設計院也不能,那麼BIM的優勢得不到明確體現,用與不用就跟普通CAD並無太大區別了。

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不太看好BIM。


一直都在知乎平時也就是看看,這次好想說兩句...
小的在一家國企機電安裝施工單位做技術,上一個項目是我們第一次涉及BIM的項目,並不是由設計院出模型。而是施工單位通過施工圖做深化設計的時候自己建模。BIM建模工程量浩大而且精細,施工圖紙根本不會把那些邊邊腳腳都畫明白,所以BIM在機電安裝的綜合排布上效果很好,的確是為我們地下室綜合管線排布上避免了大量的衝突拆改。
但是BIM繪圖所需要的設備很!貴!項目部專門去搞了一台電腦來做綜合排布。後來又專門送人去培訓了回來畫圖。再者建模時間真的是太長了....等模型建完了,地下室都搞了一半了....後來再也沒人提這個事了......
BIM想要在國內市場普及是一個很漫長很漫長的過程...現階段來看的話,BIM的觀賞性比實用性強吧……

屁話一句,前段時間領導說你把這個模建了然後把量統出來吧,我說領導手算可以嗎?還能快點。


推薦閱讀:

對剛進入工作的建築師的基本技能要求有哪些?
請問下這種流線分析圖該怎麼畫呢?
建築設計中,如何快速獲得場地的等高線圖?
設計師最理想的工作環境應該是什麼樣的?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BIM | 建築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