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袁绍“外宽而内忌,多谋而无断”?

难道是有间谍在专门干这个事情?一个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随着年龄增长动态变化的,为什么三国的人对跟他从没在一起生活过的人的性格了解得这么清楚?


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陈寿说袁绍外宽内忌并不是没有根据,一般人都以为田丰战前预测正确必会受到重用,可袁绍竟然在失败后把田丰杀了,一个跟随袁绍多年、足智多谋、被陈寿比作张良陈平的田丰居然就这样轻易地被袁绍杀了,令人惊讶,令人叹惋,所以会令人质疑袁绍的人品。而陈寿又说袁绍外宽内忌,“皆此类也”,说明袁绍还有许多事迹可以说明他外宽内忌,从袁绍与其谋士的关系可以看出,陈寿所言并非不实。同时,陈寿把刘表和袁绍放在一起议论,也有其道理,袁绍和刘表都是当时割据一方,比较有势力的大军阀,吸引了不少名士能人前来投靠,结果“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最后覆灭,非巧合也,而覆灭根源,不是谋士无能武将无力,要从其本身找原因的话,“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是比较恰当的。

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及军还,或谓田丰曰:“君必见重。”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许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若军出有利,当蒙全耳,今既败矣,吾不望生。”绍还,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后汉书》里直接将“貌宽而内忌”放在了田丰说得话中,《后汉书》作为前四史,准确性应该是比较高的,可见最先说袁绍外宽内忌的是田丰,田丰是袁绍手下跟随多年的谋士,对袁绍的性格应该是非常了解的,史书中对袁绍的评价大多有外宽内忌这一条,可能都与田丰有关。所以说史书中记载的人物性格,并不是史官意淫出来的,都是有当时事件或是当时人物说的话作为依托加以分析的,还是比较客观的。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三国演义》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就题论题的话,我们对袁绍“外宽而内忌,好谋而无断”的认识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先接触《三国演义》后接触史书的。


陈寿在三国志袁绍本传里,连界桥之战都不记载,就连语在公孙瓒传都没有

陈寿想黑袁绍,还需要理由吗?

范晔的评论是: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评论当笑话看就行了。


三国志崔琰传: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这可以说曹操外宽内忌吗

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曰.......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

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大悦。后数日,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弊。他日置酒,毗望太祖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太祖,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太祖曰:“善。”乃许谭平,次于黎阳。

曹操又是将许之,又是有变,这可以说曹操多谋而无断吗

绍本爱洪,意欲令屈服,原之;见洪辞切,知终不为己用,乃杀之。

袁绍连叛乱的人都差点能够宽恕,这能够说袁绍内宽吗?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尔后怎么说失败者这不行那不行,人都死了怎么反驳?远的不说,看看近代史和现代史


看了两位的辩论,感触很深。 大内义兴大侠说的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但至少让人感觉到,陈寿虽然写历史笔力不可谓不强劲,但其军事水平未必很高,所以观点必然有些局限性


推薦閱讀:

怎樣用一句話概括三國演義?
蜀國為什麼沒一統天下?其中轉折點在哪裡?
你認為三國人物裡面誰的名字起得好?為什麼?
《三國演義》中,最讓你動容的一句話,或一件事?

TAG:三国 | 历史人物评价 | 袁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