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的抗戰戰績遠勝張靈甫,為何在網上的名氣還沒後者大?

如果不是電視劇《長沙保衛戰》,很多人都不知道薛岳是三次長沙會戰的指揮官。


被tg俘虜了的不能吹,比如杜聿明、王耀武、廖耀湘;投共的不能吹,比如傅作義和董其武;被先總統 蔣公整了的不能吹,比如孫立人和李宗仁;不願意打內戰剿匪的不能吹,比如施中誠;長得不帥的不能吹,比如李天霞;沒有為黨國殉節的不能吹,比如薛岳。這樣就只剩張靈甫了。


薛岳的牛皮吹得黨國自己都不好意思,只能留待幾十年後的小白繼續他的YY神話啊。
以下轉引王奇生教授《抗戰時期國軍的若干特質與面相——國軍高層內部的自我審視與剖析》一文中的幾段:

何成濬即指出:「自抗戰以來,各高級長官所極力宣傳之台兒庄勝利、湘北幾次大捷等等,無一不誇張,中央明知之,然不便予以揭穿,只好因時乘勢,推波助瀾,藉以振勵士氣,安慰人民,用心亦大苦矣。各國對外作戰情形,大略皆類此,不過中國之高級長官技術特為巧妙。」作為軍法執行總監,何成濬直接與聞軍事委員會的最高決策,自然洞悉各高級長官之虛報內情。

軍令部長徐永昌對前線作戰情形更為瞭然。他每天會將各地戰況和部隊的動態記錄於記中。如徐對於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伯陵)的謊報軍情和虛假宣傳,在日記中多有記載。以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為例,在戰局尚不明朗的情況下,薛岳即「運動」各方為其宣傳,「預祝勝利」。徐擔心其「過甚宣傳」,因「我宣傳過甚,敵欲罷不能,徒增其對我努力」。他讓人轉告薛岳:「等擊退敵再宣傳,何爭此一時。」( 但薛岳不僅沒有中止,反而進一步「擴大宣傳」,「有不能抑制之勢」。徐永昌日記載:「(第九)戰區方面競徑向幾家報紙發表無理宣傳,(未經新聞檢查),謂斃敵三萬幾千,傷敵六、七萬,俘敵八千幾,致使招待記者席上某某外國記者詢問本會發言人,對湘北敵已無所用其追擊等等譏諷,頃,敵人亦名我紙上戰鬥勝利。」

到l0月25日,軍令部次長林蔚向徐永昌轉述從蔣介石那裡聽到的湘北真實情形:
一、湘北戰之序幕,敵人掃蕩大雪山時,戰區所報我軍如何轉出反包圍敵人等等,完全子
虛,斯役我第四軍吃虧極大。二、敵人打過汨羅江以後,我軍已無有戰鬥力之軍師。三、所報俘獲敵人不到十個,槍許有幾枝,余可想矣。

徐永昌獲知這一情形,大為感慨:「由謊報一點看我國軍人無恥,可謂達於極點。」⑥然而,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薛岳故技重演。而這次徐永昌似乎對薛岳所報戰績信而不疑。他在1942年2月1日的13記中寫道:

第九戰區報告,第三次長沙會戰,各部實報俘獲統計如下:中隊長以下一百三十九名,步騎
槍一千一百三十八枝,輕機槍一百零二挺,重機槍十三挺,山炮十一門。我軍真正勝仗,第一次台兒庄,第二次崑崙關,第三次即為此次長沙會戰,其俘獲尤屬空前。

而何成濬日記中對第三次長沙會戰則有不同的描述:
(軍事委員會)會報時,主席宣布關於湘北三次會戰,第九戰區薛司令長官之報告雲,我軍傷亡官兵二萬九千餘,倭寇死傷五萬餘,在場諸人均笑斥之,主席亦言其過於虛妄。各處作戰報告,本多有不確實處,然向無如此之人之甚者。

軍委會與會諸人之所以「均笑斥之」,是因為薛岳所報敵我傷亡人數及敵我傷亡比例實在「過於虛妄」。據一般觀察,抗戰時期敵我之戰力,大致是「敵一師可抵我六師」(詳見下文),以這樣懸殊的戰力對比,顯然不大可能以我軍傷亡二萬九千餘的代價,取得斃傷敵軍五萬餘的輝煌戰績。


我覺得因為張靈甫顏值比較高


不是一個級別的好嗎?這兩個人怎麼能拿到一起比呢。

薛岳是孫中山的三個警衛營營長之一,抗戰時時任戰區司令。
張靈甫最後也只做到了軍長一級。雖然是王牌軍。

宣傳很重要,張靈甫甚至出現在高中教科書里,突出我軍能打硬仗。教科書里對國軍抗日的宣傳寥寥數筆,像薛岳,陳誠這個級別的將領宣傳太少。。網路上張的照片也很加分。


道理我就不說了,自己看圖
薛岳

張靈甫


李牧的名氣也沒有趙括大啊


薛岳解放戰場發揮太差啊,蘇中到魯南七戰全敗被撤職了啊,下次上線就是海南島了,還又輸了,怎麼吹?打了內戰被撤職,比不願意打內戰難看的多的吧。

至於說長沙會戰戰績充水的問題


我倒覺得,中日雙方都在充水,這是慣例,最少城池失陷記錄看,不管國軍交換比多難看,前三次長沙會戰都是完成了目的的。守住+對敵造成殺傷,不就夠了。


去翻《徐永昌日記》,他在抗戰期間擔任過國民政府的軍令部長。

他在湖南會戰期間,對日軍的意圖判斷,並不是特別准,還有誤判的時候。

對軍隊的部署也隨之出了問題。

但是,他對薛岳是看得非常準的,他的幾個評價都對上了。

有興趣的話,看看他的東西。


曾經苦大仇深

國共戰爭前期,為蔣介石重新重用追剿中國工農紅軍,曾經多次重創紅軍,有「紅軍一路跑,薛岳一路追」之說,被當時紅軍視為「長征頭號敵人」;1934年11月「湘江戰役」,薛部追上紅軍大戰六天,紅軍自原先8萬6千兵力剩下殘軍3萬潰敗於薛岳。

1998年5月3日薛岳將軍逝世,享壽102歲。

李登輝總統明令褒揚,全文如下:

總統府戰略顧問陸軍一級上將薛岳,剛健篤實,曉暢軍事。早歲追隨國父,獻身革命,警衛樞府,夙著忠勤。嗣參與東征、北伐、靖亂諸役,出入鋒鏑,迭建奇功;尤其剿共戰役,轉戰十數省,追奔二萬里,斬關奪寨,卓著勛勞,積功晉任陸軍上將。抗戰軍興,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等職,參與淞滬會戰,耀師蘭封及昆崙山諸戰
場,揆文奮武,力挫強敵。旋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民國二十八年、三十年及三十一年,日軍三犯長沙,將軍指揮若定,三殲頑敵,造成長沙三
次大捷,戰功彪炳,聲震寰宇。勝利後,出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衛總司令等職,輔弼樞府,弘濟時艱。來台後晉陞陸軍
一級上將,並於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總統府戰略顧問,暨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任內,讜論閎謨,啟世牖民,忠藎精誠,良足矜式。綜其生平,緯
武經文,公忠體國,勛績崇隆,名垂史乘,震古鑠今。遽聞溘逝,良深軫悼,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勛耆之至意。


死得太晚是原因之一,晚年還被一個同名歌手搶去名頭。


注意,張的名氣從來都大於薜。
因為張靈甫讓我黨滅了,而薜岳追了太祖幾千里差點把我黨打光。我黨從來都是張吹,因為吹敗軍之將就是吹自己。
近期民族主義興起,國軍抗日將領開始重新被認識。一來張本來名氣大,認知度高。二來張是翻案,更易獲得同情。三來張比較帥。所以張名氣仍很大,但差距遠不如從前了。


薛岳是吹出來的,他比張吹的更過分

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09_06/05/291599_64.shtml
 天下事真是無巧不成書。此事剛過,恰遇國民黨軍發動向襄河西岸日寇進攻的襄西攻勢,我師奉命出擊,部隊剛剛渡過長江,正準備向敵人進攻,日軍卻自動放棄一個據點。這真是天賜良機,我師未費一槍一彈,就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敵人一個據點,同時,"繳獲"了敵人大量的軍服、軍用外套、味噌漿湯、正宗酒等之類的東西,勝利凱旋,即向上級報功請賞。   

國民黨部隊的軍官們辦事都很"巧妙",平時謊報人數吃缺,一打起仗來就報傷亡逃亡。我也藉此打了勝仗的機會,謊報:"我師返回渡江時,遇敵機轟炸,沉船××艘,傷亡××人,損失槍支××支,通訊器材××件。"結果勝仗也打了,士兵缺額武器器材缺少數也抵了。

  襄西攻勢打了勝仗,陳誠便藉此機會培植我,決定我師改為甲種編製,並照國民黨餉章發餉,補充械彈之外,還撥給一個奧國造斯德雅迫擊炮營,消息傳開,軍心大振。

同一頁,郭寫道:
 1942年初,日寇將進攻香港,英國求援。蔣介石由湖南第九戰區(薛岳)調李玉堂第三軍和歐震的第四軍由長沙出發經韶關到深圳,支援香港。武漢日軍司令阿南得知後,即向長沙發動牽制性進攻,輕易地突破川軍王陵基、楊森等部防線,渡過汨羅江,一直到達長沙外圍。薛岳令川軍留敵後威脅其側後,調回李玉堂的第三軍,令其堅守長沙市。


時逢李軍長已被蔣革職,李對薛說:"我的職都被撤了,怎麼指揮打仗?"   薛岳說:"你打嘛,我擔保不撤你的職。"   


李玉堂回到部隊,將薛岳的話原原本本向全體官兵們作了傳達。

官兵們也都願成人之美,齊心協力打退敵人進攻,以保李玉堂的軍長職。故那一仗第三軍打得很拚命。   

戰鬥之中,李玉堂又施"巧計"。在長沙市街戰,每守一條街,就將前面幾條街燒掉。我們當時戲呼之為"火障礙",日寇在火障礙面前無能為力,雖進攻數日,毫無進展,敵人本無一定要攻佔長沙的企圖,又遇著李玉堂軍的堅決抵抗,並見歐震等南調部隊已調回湖南,牽制目的已達到,兼之後方又受威脅,彈藥枯竭,就向後撤退,這就是所謂長沙第三次大捷。

步兵68聯隊,將校戰死8,准士官以下戰死154,共計162,其餘配屬部隊戰死17人,總計178人

四次長沙會戰兩平兩敗,有什麼好吹的

第一次:崗村根本就是試探進攻,薛岳禮送出境

第二次:被阿南指揮日軍攻入城內,74.26等被打殘。還是禮送出境

第三次:雙方打成平手,俘虜都沒幾個,大吹特吹。

最後一次:橫山勇迂迴包抄,薛岳固步自封,導致長沙未經激戰落於敵手。

1941年10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上報戰果和對外宣傳時說「殲敵4萬餘,死傷枕藉,並俘敵269名,獲戰利品甚多」。而蔣介石在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訓話時則說:「像這次長沙會戰,我們有這樣雄厚的兵力、有這樣良好的態勢,我們一定可以打敗敵人,一定可以俘虜敵人很多官兵,一定可以繳獲敵人無數的重械!即使沒有一萬俘虜,也總應該有一千!一千沒有,總要有一百!一百沒有,少而言之也應該有十人,但是現在你們連十個俘虜都沒有!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職守?」(蔣介石《在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上的講話》,1941年10月20日)

核心提示:在第一、二次長沙會戰時,長官部指揮所是只顧自己如何可以撤退。這一次自己不後撤了,就能從容地指揮疏散長沙的政府機關、市民和物資等。

本文摘自:《趙子立將軍紀念集》,作者:本書編輯組,出版:團結出版社


會戰中的措施


日軍接近長沙時,長官部指揮所不向南移,而反搬至嶽麓山,以便就近指揮和督戰。在第一、二次長沙會戰時,長官部指揮所是只顧自己如何可以撤退。這一次自己不後撤了,就能從容地指揮疏散長沙的政府機關、市民和物資等。
為了讓從各方面向長沙前進的部隊,能夠適時地統一地參加決戰。當時對他們的行動予以統制,使近者不得先到,遠者不得遲到。

直至日軍先頭部隊到撈刀河以北,長官部指揮所才於一個夜晚10時許,由二里牌搬嶽麓山,住在愛晚亭附近幾間房舍里。


汨羅江的戰鬥

汨羅江的南岸,由第37軍,第58軍任守備。第20軍在平江及平江東北,全陣地對北略成反八字形。日軍的攻擊正面由汨羅江、平江間,其攻擊重點保持在長樂街方面。日軍憑藉優勢,大舉進攻。我20軍一度抵抗後向東退卻,讓開了平江。我58軍,37軍一度抵抗後,一面逐次抵抗,一面以主力向高橋、路口畬以東地區轉移,同時以一部潛伏在汨羅江、撈刀河間隱蔽地區。日軍如狼奔豕突,由湘江至原長(沙)平(江)公路間,洶湧南下,到達了長沙附近。
這次日軍由新牆河到長沙附近經過一個星期的戰鬥,在緒戰中,日軍的傷亡和疲勞都比我軍大。湘北各軍雖然經過新牆河、汨羅江兩個地區的戰鬥,猶保持著充沛的戰鬥力進入了決戰的預定地區。

趙子立回顧第三次長沙會戰

一)日軍的兵力和概略位置
第三次長沙會戰距第二次長沙會戰,僅兩個多月,日軍的兵力和位置,與第二次長沙會戰前同,贛北、贛中仍是第三十四師團、獨立第十四旅團;鄂南、湘北仍是第三、第四 十師團等兩個師團。
1941年11月下旬,據前方部隊及派在日軍後方的情報人員報稱:贛北日軍又有減少,並且縮小陣地,連西山車站地區都放棄了,在贛江以西及修水以南僅守生米街、牛行、西山、安義、靖安、灘溪等據點。旋又據報,湘北日軍增加。最初,對於這種情況頗為懷疑,認為第二次長少會戰後才兩個月,難道日軍又要進攻嗎?至12月8日太平洋戰事爆發,日本襲擊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這時認為日本既襲擊了珍珠港,與同盟國在太平洋、在亞洲的戰爭將不可避免,將由中國戰場調出兵力。日本的兵力愈小,愈要以攻為守,將要調去的兵力集中起來再對我軍「掃蕩」一次,以消除中國爾後進攻的威脅,是很有可能的。於是再通令各部隊,迅速完成作戰準備。
(二)第三次長沙會戰時的戰鬥序列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副令司長官羅卓英、楊森、王陵基,參謀長吳逸志,指揮下列部隊:
(1)第十九集團軍代總司令劉膺古指揮:新編第三軍楊宏光,轄兩個師:第一八三師李文彬(當時王光倫即在該師任營長),新編第十二師張與仁;第二挺進縱隊康景濂;該集團軍的第五十八軍仍在湘北歸第二十七集團軍指揮。
(2)第三十集團軍王陵基、參謀長宋相成指揮:第七十 二軍韓全朴,轄兩個師;第七十八軍夏首勛轄兩個師。
(3)湘鄂贛邊區挺進軍總指揮王勁修,指揮暫編第五十 四師孔荷寵及四五個挺進縱隊。
(4)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楊森、參謀長楊鑑黎指揮:第二十軍楊漢域,轄兩個師:第一三四師楊幹才,第一三三師夏炯;第五十八軍孫渡,轄兩個師:新編第十師魯道源,新編第十一師梁得奎;第三十七軍沛,轄三個師:羅奇,第一四○師李棠,第六十師董煜;王翦波挺進縱隊、聶聘三挺進縱隊、王作楫挺進縱隊。
以上各部除第二十軍外,其餘在名義上雖歸第二十七集團軍指揮,在實際上均是薛岳直接指揮。
(5)戰區直轄軍似為三個:第四軍歐震,轄三個師:第五十九師張德能,第九十師陳侃,第一○二師柏輝章;第十軍李玉堂,轄三個師:第三師周慶祥,預備第十師方先覺,第一九○師朱岳;另外一個軍記不清(或系第七十三軍彭位仁)。 戰區直轄師:暫編第五師郭汝瑰,是一個獨立師,會戰前在第六戰區,會戰開始時調歸第九戰區,會戰後編入了第七十三軍。
(三)會戰開始前的部署
第十九集團軍:新編第三軍在高安、奉新地區,與南昌以西及安義、靖安的日軍對峙。所屬新編第十二師在錦江口、淞湖、高郵市(含)之線佔領陣地,師部駐珠湖;第一八三師主力在大城、赤田、奉新、草坪、肖坊之線(在奉新西北)佔領陣地,一部控置於奉新西北地區;師部駐肖坊(在故縣西北),軍部駐盧家圩(在高安西南)。康景濂縱隊仍以九仙湯為根據地,在九嶺山區活動。總司令部駐上高附近。
第三十集團軍:主力在澧溪地區,對東北佔領陣地,與武寧方面的日軍對峙;一部控置於修水縣城附近。總司令部駐渣津。 湘鄂贛邊區總部所屬各部隊,以九宮山、大湖山為根據地,在幕阜山地區活動。
第二十七集團軍:第二十軍主力在南江橋地區佔領陣地,與通城方面日軍對峙;一部控置於平江以北地區;第五十八軍主力在新牆河南岸佔領陣地,與北岸日軍對峙;一部在汨羅江口至新牆河口間擔任洞庭湖東岸湖防。第三十七軍一部警備長樂街、五公市、新市,主力控制瓮江、蒲塘、栗山巷。
第九十九軍擔任汨羅江口、營田、湘陰、臨資口線洞庭湖東南倍湖防;主力控置於湘陰以東地區。王翦波、聶聘三、王作楫縱隊在通城、崇陽、臨湘間地區活動。總司令部駐平江附近。
第十軍控置於長沙、株洲地區。第七十三軍當時駐寧鄉、益陽地區為戰區預備隊。
二 作戰計劃的修正
根據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尤其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實際情況,對1939年春策定的作戰計劃做了一些修訂。
敵情判斷
敵人再次向本戰區進犯時,仍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以全力由湘北進犯,重點仍保持於其左翼,索取我軍右翼包圍攻擊。另一種可能是:以主力由湘北進犯,其重點指向與上項同;各以一部分由南昌、武寧、通城進犯,策應湘北的作戰。 作戰方針戰區為誘敵深入後進行決戰之目的,在敵進攻時,以一部兵力由第一線開始逐次抵抗,隨時保持我軍於外線;俟敵進入我預定決戰地區時,以全力開始總反攻,包圍敵軍並殲滅之。
指導要領
(一)敵以全力由湘北進攻時,預定在長沙外圍與敵決戰,重點保持於長沙以東地區。
(1)湘北守軍於敵人進攻時,先應利用既設工事拒止敵人。繼應,一面採取逐次抵抗,消耗和遲滯敵人(在逐次抵抗中,敵壓迫我左翼時,可作適當的抵抗;敵壓我右翼時,則主動先撤退左翼,再適時撤退右翼,防止陷入內線,招致失敗);一面在逐次抵抗中,適時作如下處置:以一部向梅仙、平江以東外線轉移;以一部分別潛伏於汨羅江、撈刀河間各謙僻地區;以主力向相公市、沙市街以東外線轉移。爾後,各潛伏部隊應俟敵大晨隊通過後,自動起來攻襲敵後,並阻止敵軍撤退;並於總反攻時,待命以一部向西進攻,扼守汨羅江北岸,遮斷敵軍退路,以主力向撈刀河以北攻擊,使圍攻長沙之敵不得退過撈刀河北岸。
(2)贛中、贛北守軍,在敵軍進攻時,應以一部守備原陣地,以主力向瀏陽以東地區前進;於總反攻時,待命由瀏陽地區向長沙以東攻擊。
(3)戰區直轄各軍:以一部及炮兵佔領長沙嶽麓山核心陣地,構築堅固工事並確保之。直轄各軍主力於總反攻時,待命由株洲、普跡地區向長沙以南攻擊。
(4)湘北各挺進部隊在敵軍開始進攻時,於新牆河以北擾亂敵後;俟敵主力渡過汨羅江後,轉移至新牆河以南地區活動;爾後阻擾敵軍的撤退。鄂南挺進部隊於敵攻擊開始後,集中力量向蒲圻、臨湖線及崇陽、通城線不斷攻襲破壞,擾敵後方。
(二)敵以主力由湘北進犯,同時亦各以一部由南昌、武寧、通城向我軍進犯。
(1)贛中、高安方面 南昌方面之敵沿湘贛公路進犯時,高安方面守軍應利用現陣地拒止敵人;繼應保持袋形態勢,向上高附近進行逐次抵抗,以消耗遲滯敵軍;爾後依該地區控制部隊之參加,重點保持於上高東南,反攻敵軍並殲滅之。 贛北挺進部隊於敵進攻開始後,應向德安、南昌線,德安、安義線不斷攻襲破壞。
(2)贛北修水方面 武寧方面之敵,經修水、銅鼓進犯時,修水方面守軍應利用現陣地拒止敵人;繼應保持袋形態勢,向銅鼓附近進行逐次抵抗,以消耗遲滯敵軍;爾後依該地區控制部隊之參加,重點保持於銅鼓東南,反攻敵軍而殲滅之。
(3)鄂南通城方面 通城崇陽方面日軍,經白沙嶺、長壽街進犯時,九湖山、幕阜山地區挺進部隊應扼險阻止敵人;爾後保持袋形態勢,向嘉義附近進行逐次抵抗,以消耗遲滯敵軍;南茶、九宮山地區全部挺進部隊,應迅速向長壽街方向前進,由東向西進攻敵軍左側背。 梅仙、平江以東部隊,必要時應以一部由西向東進攻敵軍右側背。
(4)湘北南江橋、新牆河方面 湘北守軍、戰區直轄各軍及炮兵的行動,見指導要領(一)(略有不同)。湘北各挺進部隊的行動與指導要領(一)的指導同。
兵團部署
(一)第十九集團軍應以主力守備高安、奉新方面現陣地,以一部控置於上高附近。
(1)敵全力由湘北進犯時,應抽一個師向瀏陽以東前進,待命歸第三十集團軍指揮,向長沙以東攻擊。
(2)敵一部沿湘贛公路進犯時,第一線部隊先應利用現陣地拒止敵人;繼應進行逐次抵抗;爾後依控制部隊之參加,在上高附近與敵決戰。康景濂縱隊應向德安、南昌線,德安、安義線不斷攻襲破壞。
(二)第三十集團軍主力應守備澧溪方面現陣地,以有力一部控置於修水附近。
(1)敵全力由湘北進犯時,以一部守備現陣地,主力向瀏陽以東前進,並指揮第十九集團軍一個師,待命向長沙以東攻擊。
(2)敵一部由武寧方面經修水、銅鼓進犯時,第一線部隊先應利用現陣地拒止敵人,繼應進行逐次抵抗,爾後依控制部隊之參加,在銅鼓附近與敵決戰。
(三)湘鄂贛邊區總部所屬各挺進部隊,應以九宮山、太湖山為根據,在幕阜山地區活動。
(1)敵全力由湘北進犯時,應集中力量向蒲圻、臨湘線,崇陽、通城線,不斷攻襲破壞,策應湘北的作戰。
(2)敵一部由崇陽、通城方面經白沙嶺、長壽街進犯時,幕阜山、九湖山方面部隊先行扼險阻止敵人;繼應進行逐次抵抗;爾後依南茶、九宮山方面部隊之參加,在嘉義附近與敵決戰。
(四)第二十七集團軍
(1)第二十軍應守備南江橋方面現陣地。敵全力或以主力由湘北進犯時,應先利用現陣地拒止敵人;繼應一面逐次抵抗,一面向梅仙、平江外線轉移;爾後待命向西進攻扼守汨羅江北岸斷敵歸路,或依情況派一部向竄至長壽街地區之敵攻擊。
(2)第五十八軍應守備新牆河方面現陣地。敵以全力(主力)由湘北進犯時,先應利用現陣地拒止敵人;繼應一面逐次抵抗,一面向長樂街至三眼橋、汨羅江南岸轉移。
第九十九軍應守備湘陰至臨資口、營田現陣地;第三十 七軍主力守備長樂街以西汨羅江南岸現陣地。 敵向汨羅江進攻時,第五十八、第三十七軍一方面由汨羅江繼續逐次抵抗;一面以主力向相公市、沙市街(按「指導要領(二)」為高橋、路口余田)以東外線轉移,以一部潛伏於汨羅江、撈刀河間偏僻地區。俟敵大部隊通過後,潛伏部隊自動起來攻襲,爾後並阻敵軍的撤退。俟總反攻時,待命以主力向撈刀河以北攻擊。
(3)第十軍控置於長沙、株洲地區,加強長沙工事,準備固守長沙。
(4)由第七戰區增援之第四軍控置株洲、衡山地區,準備協同新增部隊,向長沙以南或以東以南攻擊;並依情況(敵單獨由贛中或贛北進犯時)準備參加上高或銅鼓方面的決戰。
(余略。)
這個計劃除了上述敵情判斷、作戰方針、指導要領、兵團部署外,並有兵站設置及補給、交通、通信設施及破壞等項,還附有各種要圖,鉛印了厚厚的一冊,發給軍長以上人員研究;並讓各集團軍按照計劃規定的任務和行動,偵察地形,制定局部計劃,報長官部備核。這個計劃發下不過一個多月,就發生了第三次長沙會戰。長官部及各部隊對這個計劃記憶猶新,所以一切指導和行動,全戰區都是一致的,都能符合這個作戰計劃的要求,沒有發生齟齬。
三 戰役經過概況
第三次長沙會戰,開始於1941年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約一個月。日軍除留置在原駐防上的兵力外,約使用20個聯隊的兵力,由湘北南犯,重點保持於原通城至長沙公路與楊林街、長樂街、青山市、長沙道間地區。茲將各階段的戰鬥概述於後
(一)南昌方面日軍的佯攻 南昌方面的日軍於戰役開始時,分由生米街、安義兩地出動。生米街的日軍,大部向高郵市進攻,一小部向大城進攻,戰鬥的情況不清楚。守高郵市的是新編第十二師,多系新兵,戰鬥力不強,只聽說該師第三十六團團長馮天祥被撤職,不知是否因此次作戰的關係。安義的日軍分兩路,一路由原安(義)奉(新)公路,一路由原安奉公路以東向奉新進攻。守奉新的第一八三師,以一團守奉新,王光倫率兩個營由奉新以北向西側擊敵人。在戰鬥中發現,敵軍兩路不過三四千人,炮三四門,知道沒有大的企圖,戰鬥三日,日軍即撤退。
(二)新牆河、南江橋方面的戰鬥 日軍開始進攻時,亦如既往,很是猛烈,正面是由新牆河口到南江橋,重點是在左翼。第二十軍、第五十八軍在新牆河南岸及南江橋陣地,一度拒止日軍後,第二十軍一面逐次抵抗,一面向梅仙、平江以東地區轉移;第五十八軍一面逐次抵抗,一面向長樂街、浯口、平江、三眼橋的汨羅江南岸之線轉移。
(三)戰役初的措施 戰役剛開始,督促第十軍軍長李玉堂迅速再行加強長沙的工事,並讓在長沙的炮兵和工兵均歸李玉堂指揮。由於會戰開始時,奉新、高安方面都在戰鬥中,又因新編第十二師多系新兵,因此雖然知道南昌方面日軍是佯攻,也決定不再按計劃調新編第三軍參加湘北的會戰。戰役開始後,就讓第三十集團軍以一部守澧溪方面原陣地,讓王陵基親率主力向社港市、相公市以東地區前進;讓戰區參謀長吳逸志率長官部大部人員去耒陽,在前方的人員組成指揮所,參謀處留前方人員移往唐公館辦公。
(四)長沙工事的構築 長沙的工事自1939年以來就開始構築,但從來就不重視,不認真,所以並不堅固。第一、第二次長沙會戰時,日軍都沒有攻長沙城,這一次要誘致日軍進攻長沙城,必須要把工事構築堅固。長沙市民踴躍捐輸材料,並大力協助軍隊施工。工事採取地堡式,西面依託湘江,對北、東、南三面成一個半圓形,工事的外圍似由麻園嶺、朱家花園、杜家山、二里牌、黃土嶺、妙高峰、猴子石之線,一層一層向里構築,愈向內強度愈增加,約以中山路西段、黃興路、八角亭、南正街、坡子街以南概略線上的核心工事為最密最強。由南向北的街道口都有鐵絲網拒馬封鎖,各街道上都有由地堡和建築物發射出的火力封鎖。至於湘江水路,不僅長沙以北封鎖了,連長沙以南似在猴子石附近也封鎖了。新牆河戰鬥開始後的幾天,長沙的工事不分晝夜地施工。第十軍軍長李玉堂整天在陣地上修正地堡的位置和射擊孔的方向,規定火網的編成,餓了就在陣地上啃饅頭,喝點水,積極督修工事,準備應戰。
(五)汨羅江的戰鬥 汨羅江南岸,由第三十七軍、第五十八軍任守備,第二 十軍在平江及其東北,全陣地對北略成反八字形。日軍的攻擊正面在汨羅至平江間,其攻擊重點保持在長樂街方面。日軍憑藉優勢大舉進攻,我第二十軍一度抵抗後向東退卻,讓開了平江;我第五十八軍、第三十七軍一面逐次抵抗,一面以主力向高橋、路口畲以東地區轉移,同時以一部潛伏在汨羅江、撈刀河間偏僻地區。日軍如狼奔豕突,由湘江至原長(沙)平(江)公路間蜂擁南下,到達長沙附近。這次日軍由新牆河到長沙附近,約經過一個星期的戰鬥。在諸戰中,日軍的傷亡和行軍的疲勞都比我軍為大。我湘北各軍雖然經過新牆河、汨羅江兩個地區的戰鬥,仍保持充沛的戰鬥力,進入決戰的預定地區。
(六)會戰中的措施 在新牆河、汨羅江的戰鬥中,更看清楚了此次日軍進攻的兵力沒有第二次長沙會戰時的兵力大。因此,薛岳決定,日軍接近長沙時,長官部指揮所部向南移搬至嶽麓山,以便就近指揮和督促各部作戰,並從容疏散長沙的機關、市民和物資等。為了讓從各方面向長沙前進的部隊能夠適時統一參加決戰,長官部對其行動予以統制,使近者不得先到,遠者不得遲到。 直至日軍先頭部隊到撈刀河以北,長官部指揮所才由二 里牌搬嶽麓山,住在愛晚亭附近幾個房舍里。
(七)長沙防禦戰鬥的第一階段 長沙的地形,對守者來說,嶽麓山是很重要的,山高297米,與長沙隔江相望,對長沙有鉗制之利,如以優勢炮兵佔領嶽麓山,觀測條件良好,易於發揚火力。在現代武器的條件下。攻長沙者,以先行攻佔嶽麓山為宜。就湘江東岸的長沙來說,以妙高峰、天心閣線為重要,長沙城牆早已拆除,攻者由這裡易於接近長沙的核心地區。長沙的守備,由於日軍此次未由湘江水上和湘江以西進攻,所以第十軍僅以一小部兵力在湘江西岸和嶽麓山佔領陣地,掩護炮兵,而以主力守備長沙,重點保持在妙高峰、天心閣、南正街方面。戰區直轄炮兵(歸第十軍指揮)及第十軍的炮兵共約兩團,先以一部在長沙外圍第一線工事後方佔領前進陣地,支援前進部隊、警戒部隊和第一線部隊的戰鬥,爾後全部在嶽麓山佔領陣地,對長沙外圍陣地及核心陣地前,準備阻止射擊,特別對天心閣及其東南地區準備殲滅射擊。
日軍約於戰役開始後11天,即1942年元旦,開始進攻長沙。日軍為了把長沙守軍一舉消滅,於完成對長沙北、東、南三面包圍後才開始攻擊。日軍進攻時,以一部在黃花、朗木梨至易家灣地區,對東對南警戒,以主力向長沙進攻。第十軍對長沙的守備計劃是符合會戰計劃的要求的,也是本著以空間換取時間來削弱敵人;最初儘可能向遠方派出前進部隊,以遲滯日軍的前進,前進部隊被迫撤退後,外圍陣地才開始戰鬥。日軍的攻擊重點首先在長沙東南面,其次在長沙東北面。
日軍奪取了妙高峰、杜家山後,我炮兵指揮官王若卿曾對趙子立說過:「在妙高峰、杜家山發現日軍的觀測所,日軍的部隊以妙高峰方面為最密集,我們的炮兵正破壞它的觀測設備,制壓它的炮兵,殺傷它的部隊。」日軍憑藉步兵的絕對優勢,冒死進攻,突進市區。我第十軍對於每一個地堡,每一個建築物,都不輕易放棄;在重要地區,如八角亭至天心閣附近,與日軍發生了逐街逐堡逐屋的爭奪戰。本來地堡的目標是顯明暴露的(有一人高),如炮兵佔優勢,不難破壞,但由於新牆河至長沙的道路,都被我方徹底破壞了,日軍僅能用馬匹馱來不多的山炮和平射炮。而我們的炮兵,除了步兵炮不計外,尚有重、野山炮四五十門(似乎還有重迫擊炮),較日軍炮兵占絕對優勢,能夠有效地壓制日軍的炮兵。日軍飛機不斷以三五架至十幾架輪番助戰,並投擲燒夷彈,由於預先構築了隔火道,沒有大面積燃燒。
第十軍由前進陣地的戰鬥開始,經過外圍陣地的層層戰鬥,至日軍接近中山路西段、黃興路、八角亭、南正街、坡子街以南核心陣地附近時,經過三日的戰鬥。雖然長沙城市已失大半,部隊傷亡約達三分之一,但第十軍仍堅持戰鬥,士氣旺盛。此時,開來第七十三軍的第七十七師先頭部隊,到了嶽麓山附近。長官部立時讓他們接替湘江西岸及嶽麓山的防務,讓第十軍在湘江西岸的一部增援東岸長沙市區的戰鬥。
(八)總反攻的命令 當長沙戰鬥繼續到第四日時,外線部隊的位置如下:第二十軍在平江東北,第三十七軍、第五十八軍在高橋以東,第三十集團軍主力剛至瀏陽附近,戰區的兩個直轄軍在醴陵、株洲、湘潭,第七十三軍至嶽麓山、長沙市,另有從粵漢鐵路開來原屬第七戰區的第四軍,還有從湘桂路開來原由軍事委員會直轄、新撥歸新九戰區指揮的一個戰車營,均在運輸中。
戰區此時認為,按長沙情況,不能再推遲進攻時間;萬一日軍自動迅速撤退,將貽誤戰機,前功盡棄,雖有個別部隊尚未到達,但對大局無影響。於是下達總反攻的命令,要旨如下:「戰區以內外夾擊,殲滅敵人於長沙外圍之目的,以一部確保長沙核心陣地,以主力向長沙外圍攻擊。
第十軍固守長沙核心陣地,繼與外線部隊協力夾擊敵軍。 第二十七集團軍以所屬各挺進部隊向新牆河以南攻擊,遮斷大荊街、楊林街道及原長岳古道,極力阻止殘敵退回新牆河北岸。第二十軍向汨羅江以北攻擊,爾後扼守長樂街以西汨羅江北岸,不得讓殘敵通過汨羅江北逃;第三十七軍、第五十八軍向撈刀河以北攻擊,爾後佔領原粵漢鐵路長平公路間要點,阻止殘敵北逃。
第三十集團軍由撈刀河、瀏陽河間向長沙東面攻擊,爾後沿青山市、長樂街、楊林街及其以東地區,向北跟蹤追擊。
戰區兩直轄軍由瀏陽河、湘江向長沙南面攻擊,爾後沿原粵漢路及其以東地區向北跟蹤追擊。
第七十三軍由長沙以北渡過湘江,向長沙北面攻擊,爾後沿湘江、洞庭湖向北跟蹤追擊。
在攻擊和追擊各階段,各部隊必須努力完成任務,如有作戰不力,致使敵軍脫逃者;敵軍由某一部隊正面逃出時,即由某一部隊長負完全責任。
湘鄂贛邊區總部指揮所屬集中力量向通城、崇陽線,新牆、臨湘、蒲圻線盡最大努力,攻襲破壞斷敵後方交通。」
外線各部隊依照上述命令開始向長沙進攻時,有日機在株洲以北向與我作戰的日軍投通信袋,誤投到我方。這個通信袋文件的內容大意說:「你們在這裡拒止敵人,我進攻長沙的部隊,完成任務尚須兩日。」從日軍的這個文件中,可以知道日軍是讓它在長沙以東以南的部隊,對我外線部隊進行持久戰,想贏得兩日時間,把長沙完全攻下再走。這個文件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們一面讓第十軍知道日軍的企圖,日軍愈戀戰,與我愈有利,讓它堅持戰鬥以竟全功;一面讓外線各部隊,不要為敵小部隊所抑留,務於兩日內攻到長沙殲滅敵軍。當時薛岳對這個文件保守秘密,除撿得部隊(似第四軍)和趙子立外,其餘的人都不知道,他也未呈報軍事委員會。
(九)長沙戰鬥的第二階段 日軍知道它能夠攻擊長沙的時間已不多,以第三、四日起攻擊更為猛烈。由於它破壞地堡的火力和技術不夠,只好採取越堡進攻的方法,即將成班成組的兵力插到我軍地堡與地堡之間的側面建築物中,以火力封鎖地堡,斷絕堡內守兵的飲食。但堡內守兵並不因此而撤退。在這種兩軍交錯的情況下,日軍的飛機很難在長沙協助步兵作戰,只好對湘江兩岸及嶽麓山濫施轟炸。第二階段的戰鬥以八角亭、南正街方面為最激烈,幾度發生白刃戰,最後第十軍的炊事兵、司號兵都自動拿起武器參加戰鬥,日軍連攻擊三、四日,終未得逞,被阻止在核心陣地以外。當時聽說,有一個年紀不大的小號兵,在八角亭附近與日軍肉搏,並奪取了日兵的武器。
日軍在長沙以東以南,對我外線部隊作戰的兵力約七八個聯隊,重點在長沙東北撈刀河兩岸地區,長沙以南的兵力比較保我戰區兩個直轄軍由湘潭、株洲、普跡西南的概略線上發起攻勢,僅經兩日的戰鬥,就到了長沙城南。第三十集團軍於瀏陽以北發起攻勢,第一日沿途驅逐了日軍的小部隊,第二日在黃花及朗木梨方面遇到日軍頑強的抵抗。第三十一軍、第五十八軍由高橋以東發起攻勢,右翼驅逐了日軍掩護後方交通線的小部隊,切斷了原長平公路、粵漢鐵路,左翼在撈刀河以北遇到日軍頑強的抵抗。
到了這時候——日軍攻擊長沙的第三日或第四日,再不能戀戰了。
(十)日軍在長沙的撤退 從日軍通信袋的文件內容和幾天來日軍攻擊長沙的情況看,它是想把長沙完全攻下,把第十軍完全消滅再走,要是做不到,好像會失去「皇軍」的面子。因此就失去了撤退的時機。及至我外線主力部隊接近長沙,日軍除了態勢不利和傷亡重大、疲勞過度外,攜帶的糧彈也不允許它再對優勢兵力作戰,它不得不乘夜倉皇撤退。第十軍首先發覺日軍由長沙南部撤退,即派小部隊向長沙北部東北部夜襲,這更增加了日軍的混亂。當時正值隆冬,他們把大衣、軍毯撂了許多;帶不了的武器也沒來得及破壞;日軍非萬不得已是不在戰場遺棄屍體的,這次卻未及燒完。日軍撤退的翌日早上,趙子立同薛岳等由嶽麓山回長沙二里牌駐地,車過八角亭後,看見日軍遺棄屍體很多,二里牌也有少數屍體和死馬。後來參謀長吳逸志由耒陽回到長沙,讓人把已經掩埋的日軍屍體全部扒出來。埋在一起,堆一個高檯子,並勒石留念,上書「倭寇萬人冢」,旁書「陸軍中將吳逸志題」。雖沒有萬人,但冢中也有幾百具屍體。
(十一)撈刀河、汨羅江間的截擊和追擊日軍主力借黃花、朗木梨方面的部隊的掩護搶渡撈刀河,由於我第十軍進行戰場內的追擊,我嶽麓山的重野炮以最大射程向撈刀河射擊。日軍渡河時相當混亂;渡過撈刀河後,前面有第三十七軍、第五十八軍兩個軍截著,後面有第七十三軍、第二十六軍、第七十九軍、第四軍等及第三十集團軍主力追著,此時不得不作困獸之鬥。我第三十七軍、第五十八軍在撈刀河、汨羅江之間,佔領縱深的陣地。初期,日軍一面於晝間以一部佔領撈刀河以北地區,阻止我追擊部隊的前進,一面以主力向北進攻,硬要奪路而走。日軍先頭和兩側的部隊都上起刺刀,遠則射擊,近者格鬥。但幾經突擊,傷亡很大,進展很慢,雖勉強能沖開道路,但不能排除我軍在其兩側的射擊。我追擊部隊是生力軍,連續擊破敵人屢次派出的後衛部隊,迫近其主力。日軍為了減少損失,不得不於白天戰鬥,夜間撤退,但一經我伏擊或襲擊,又發生混亂,自相殘踏。由撈刀河至汨羅江約100里,日軍約經六七日的苦戰,才擺脫了重圍。戰後,據我軍被俘逃回的人員說:「日軍在撈刀河、汨羅江間十分艱苦,前有阻兵,後有追兵,處處都有伏兵,不斷發生戰鬥,沒有休息的時候;行軍鍋都撂了,米也沒有了,地方又找不到米(藏起來了),有時找到一點,只好用飯盒來炊爨,有的連飯盒也丟了,只好用鋼盔來作炊具,後來夜間走,找不到老百姓帶路,有時找到一個,不是裝聾,就是作啞,不給他好好帶路,他生氣,就把老百姓殺了,只好靠地圖和指北針定位,摸著走。有時捏一下電筒看看地圖,一陣槍聲打來,手一哆嗦,在圖上的指北針掉在地上,再不敢捏電筒照了,彎著腰多半天摸不到指北針。」這是他目睹的一個日軍大隊的情況。
(十二)汨羅江、新牆河間的截擊和追擊當我外線部隊向長沙進攻時,我第二十軍就由梅仙、平江以東向敵進攻,擊破了日軍在汨羅江北岸留置的小部隊,佔領了長樂街東、西地區,但日軍的小部隊仍在新牆河以南地區與我湘北挺進部隊混戰。日軍大部隊撤至汨羅江以南後,以有力一部在瓮江、白水的概略線上佔領陣地,阻止我追擊部隊;以主力渡汨羅江向第二十軍進攻。約經過兩日的戰鬥,日軍全部(連掩護部隊在內)通過了第二十軍的阻擊地區,向新牆河以北他的原陣地退去。第三十集團軍追到汨羅江南岸停止,第四軍、第二十六軍、第七十三軍追到新牆河南岸停止。
(十三)戰後各部隊的行動和戰役的結果戰後,第二十七集團軍仍恢復了湘北原陣地;第三十集團軍仍回贛北原防;湘鄂贛邊區總部所屬部隊仍回太湖山、九宮山等原根據地,戰區各直轄軍、師及特種部隊仍控制於長沙、湘潭、株洲、醴陵、衡山、衡陽等地。
第三次長沙戰役,日軍陷入了重圍,傷亡慘重;但日軍的指揮系統未被打亂,日軍雖然在艱苦的狀況下撤退,卻始終是有部署有指導的撤退。
四 戰後的宣傳會議和其他
(一)同盟國記者的訪問 會戰剛結束,蘇、美、英、法各國記者就到長沙來採訪。
這次是薛岳親自安排的,指示參謀處向他們作會戰經過報告時,可以拿作戰計劃給他們看;可以多給他們些戰利品;可以讓他們到長沙和汨羅江以南各作戰地區去參觀,由原作戰部隊派員給他們作戰鬥經過的講解,可以讓他們看日軍的屍體和所獲武器。
外國記者由軍令部派員和中央通訊社及各大報記者陪同前來長沙,先由薛岳接見,然後由趙子立向他們作報告。報告內容中關於會戰經過部分是真的,關於戰果部分,如日軍傷亡、我軍所獲戰利品等則有所誇大。報告後,把作戰計劃拿給記者們看,有個美國記者問:「你們牆上掛的《會戰經過要圖》怎麼和這計劃中的《作戰指導要圖》一樣,你們這個本子是不是打過仗才印的?」報告人反問:「要是打過仗才印的,是不是還可以叫做《作戰計劃》呢?」那個記者搖著頭說:「怎麼這樣巧呀,神話!神話!」報告人說:「你先生認為是神話嗎?不是神話,是現實,任何一個戰爭,如果沒有一點越前思想,根本就不能打勝仗;凡是打勝仗,或多或少地總得有些越前思想表現在計划上。你們國家作戰也得是這樣。」接著,那個記者又要看俘虜,也還有個別外國記者附和他。報告人老實地對他們說:「有幾個重傷、重病的俘虜,已經死了,無俘虜可看。」那個記者又問:「你們打了勝仗,為啥不捉俘虜?」報告人說:「中國是被侵略的國家,中國作戰的目的,是要把日軍從中國領土上一步一步地趕出去,中國作戰的目的不是捉俘虜。你認為沒有捉俘虜,就不能算是打退了日本人嗎?」大多數記者態度是好的,不贊同個別的人以懷疑、挑剔的態度來發問,對贈給他們日本戰刀、望遠鏡、大衣、軍毯、太陽旗等戰利品很高興。


張靈甫的名氣大不是因為他抗日,是因為他是整編七十四師師長,是被共軍消滅的國軍主力。

他出名是作為反面典型的。

張靈甫抗日戰績主要是在七十四軍獲得,七十四軍軍長王耀武功績更大。

但是現在你提到王耀武,能想到什麼?

「打破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就這一句話。

你所知道的歷史,第一是教科書,第二是社會媒體宣傳。

這兩樣都是黨控制,所以遇到你想不明白的事,往黨上想就行了。


估計主要就是這麼個原因吧 長的不帥翻案的都沒有


其實說白了,就是張靈甫死了,成了陳毅、粟裕一塊重量級的墊腳石,每每提到這二位的時候,捎帶著也就知道了他,台灣與此相反,他是僅有的幾名在動員戡亂時期「悲壯」陣亡的高級將領,當然要弘揚一下了,兩相合力知名度也就上去了,他要是果斷投降了,誰認識他啊。
王洪光:還請「國粉」們幫幫忙
言兼:抗日戰爭十大謠言之「名將」張靈甫
徐焰少將:將張靈甫拔高為「抗戰名將」是「項莊舞劍」


張靈甫的抗戰功績是中共自己大肆宣傳的!——74師被合圍時,國民黨有四十萬大軍在外圍,近者離二十里,遠者百里,四天四夜過不來。於是張靈甫、74師的覆滅被宣傳為是死於國民黨的派系鬥爭!見死不救!——中共自己大肆宣傳張靈甫的抗戰功績,潛台詞:國民黨就算有好人,也都被他們自己給害死!


因為電影《紅日》,
我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
衝上孟良崮 活捉張靈甫
知道74師是國民黨的王牌
但是國民黨五大主力剩下的四個是誰,
我大概二十年後才知道

我印象中,過去的黑白老電影中只有張靈甫的名字出現過,薛岳,孫立人,廖耀湘,杜聿明,鄭洞國等國軍名將名字都是沒有出現過的


小兵張嘎名氣大還是張靈甫名氣大?


因為薛岳沒怎麼跟我軍交鋒,而張靈甫慘敗於我軍之手。


其實張靈甫將軍如此出名,都是多虧了共產黨的宣傳,尤其對於50 60後來說。
當年在風靡全國的電影《紅日》中,張靈甫將軍作為國民黨頭號反動派出現,由著名演員舒適扮演。(王耀武等國軍將領並未作為主角出現。)雖然該劇的宣傳初衷是國民黨反動派必定滅亡,但是劇中演員舒適帥氣的外型精湛的演技把張靈甫將軍演活了,風頭甚至蓋過了共軍的主要將領,舒適扮演的張靈甫在那個我方永遠正氣凌然敵人邪惡猥瑣的表演臉譜化的年代非常難得,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角色也被認為是當年電影中的「反面三傑」。


下圖感受下舒適的顏值,在當年絕對是頂尖帥哥,但還是沒有將軍本人帥。

張靈甫將軍雖然因為此電影被全國觀眾熟知,但是可惜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大部分人了解的都是他作為國軍王牌軍將領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解放軍消滅的故事。他本人和74軍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並沒有多少人了解。雖然共和國國歌作者田漢在抗日戰爭中以奇襲張古山為背景寫過話劇德安大捷,張靈甫將軍作為主角全國家喻戶曉成為抗日模範,但是這段歷史恐怕見證的人已經不多了。

但是現在網路發達,父母那一輩的人稍微百度一下當年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就可以了解到74軍這一曾被日軍成為「支納第一恐怖軍」保家衛國的輝煌歷史。在重溫那個救亡圖存熱血沸騰的年代之餘,自然不忿於張靈甫將軍和74軍的抗日功勞自建國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宣傳和弘揚。或許這樣的印象大反轉,比一開始就知道他是抗日英雄所帶來的震撼還要強烈,留下的印象還要強烈。


對於年輕人來說,外型肯定是加分不少。但是將軍內在外在都美,有外型的因素有什麼問題?周恩來的百度貼吧粉絲就比毛澤東的還多。難道周的官沒有毛的大但是長的比毛好就不行嗎?

對我個人來說,是因為張靈甫將軍不論軍銜高低,是男人中的男人啊!飽讀詩書寫得一手好字,於國家危難之際棄文從軍,征戰疆場置生死於度外,甚至在敗局已定之時從容鎮定地面對死亡,親自結束自己的生命。尤其是最後一條。

張靈甫將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值得海內外華人共同敬仰追憶。只有看到張靈甫將軍和夫人的故事才從內心真正感到作為中國人是值得自豪的!


推薦閱讀:

《红楼梦》中有哪些美食?
《水滸傳》中,如果梁山沒有被招安,其結果可能怎樣?

TAG:歷史 | 軍事 | 中華民國 | 抗日戰爭 | 張靈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