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蔣雯麗執導的《我們天上見》這部電影?小成本電影的出路在哪?

蔣雯麗執導了一部小成本電影,在國外斬獲了不錯的獎項,但是在國內票房慘淡。當時全國院線一共沒幾家電影上線,而且上線時間只有幾天。我還記得當時錯過清明節檔期跑了北京幾個影院都沒看到。當時網上沒有下載,我是等了幾個月才有下載流出。面對很多投資過億的商業電影,這些小成本電影的出路在哪?中國觀眾面對這些電影,為什麼總是被選擇?


1、《我們天上見》對我而言,我個人比較喜歡,有不少情感共鳴,拍得細膩,有作者風格,作品整體完整,對於導演處女作來說,完成得相當不錯。

2、所謂小成本電影出路,其實還是跳不出一般對電影項目的評估流程,當然這個是站在投資、製片角度,不完全是創作角度。

無論影片創作什麼定位,都要根據創作本身,確定其市場定位,越準確越好。

然後根據市場定位,才能制定市場策略。

這不是什麼小成本電影出路,本來應該是所有打算進入主流市場進行商業化放映的影片所有的基本要求。

《我們天上見》這種好口碑,影展拿獎文藝片,本來就沒什麼票房,現在市場境遇跟《鋼的琴》類似,因為整體感覺文藝,又沒有大明星參演,即使獲獎,也不是什麼大電影節有份量獎項,所以整體營銷價值較低。

類似這樣影片,無法依靠口碑來殺出重圍。

所以,對這樣的電影,建議不要報任何幻想,如果進入市場,應該把第一目的放在如何儘可能少賠錢角度。

但從電影產品文化屬性來說,一部影片是否贏利和投資人訴求,有時候不能看眼前,更要長遠,或者說其實訴求不一定在電影本身。

3、小成本電影出路,是個很空泛問題,不太好回答。

簡單歸納:

題材定位準確,市場定位準確,投入性價比要好,整體風險控制要有思路,宣發投入要適度,明星資源要適度啟用,運營團隊和創作團隊同樣重要。。。

或許,這樣能有點機會。


聽說,僅僅是聽說,此片在拍攝後期全部完成之後,進行了一個大師雲集的看片會。導演虛心接受了眾多大師的意見與建議。經資方同意後,又再度開機,在整理了相關意見和沉澱後不能說重拍,但也補拍了不少戲份,重新剪輯,最終的結果就是推出市場後成了現在這樣看起來猶如各位所說得細膩、有共鳴,相對完整的導演處女座。
要是絕對點說,擁有強大資源以及資方個人崇拜的導演是唯一可以在現階段試煉文藝小片的出路。因為資方出資讓你拍攝不是為了掙錢或是自我成就,而是為了成就導演,完全不能按照市場投資回報率來估算。當然,明星是第一類擁有這樣人脈和資源的導演,蔣雯麗如是,馬上步入導演界的趙薇也如是。此外明星導演賈樟柯也如是。
也唯有這樣,沒有產出回報壓力才是試煉文藝片和作者電影最直接也能走得最長遠的出路。否則在這個文藝片探尋的過程中只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因為妥協而出現的不夠勁的文藝片(比如《玩酷青春》),一種是因為堅持而半途而廢的「爛尾樓」電影項目。


電影拍得很好,畫面唯美,音樂動人,生活細節真實,情感真摯委婉——再這樣寫下去,這篇影評就要成為小學生作文的班主任評語了。

  好吧,今天我想講點不一樣的,是別的影評人講不出的感受,或許蔣雯麗本人也沒這樣想過。但我就此牽強附會一回(僅此一次,下不為例),跟大家聊聊電影里隱含的象徵意義。

  姥爺就像安徽的過去,代表歷史文化;曾經輝煌過,且以此為傲;但已經退休,且漸漸老朽,終至無動於衷駕鶴西去。

  未出場的父母代表革命,以及革命時期的安徽;他們去了新疆,為了美好的目標,懷著偉大的理想,做著別人說來轟轟烈烈的事業,卻杳無音信,彷彿一個美麗的傳說,找不到證據。

  主角小蘭是新的希望,從小缺失父母的庇護,一出場就以姥爺為傘。像當年的安徽一樣,舊日輝煌孕育革命,引領一時風潮;一切塵埃落定之後,打著理想旗號奮鬥,卻看不到現實效果;因為陳獨秀、王明而帶些歷史的陰影——於是,小蘭去學舞蹈,也一直被人冷落,背著「業餘隊員」的包袱;同樣,曾經的江南行省,卻以門外漢的身份居華東之名而落華中之實,退居江浙二線,建國三十年內國家投資僅略高於西藏,榮居全國倒數。舉全省之力,生生把一個小縣城建成「地區大都市」——正如小蘭為了一個虛幻的體操夢,去買改了褲腿作袖子的運動衣,去練專業隊員不屑為伍的倒立,還要時不時接受別人的嘲諷,就因為她姓蔣——而姓蔣的父親卻不知在哪兒,且一直不曾出現。

  電影中小翠的死,是對上山下鄉的反思,朱德的死是對組織上依賴的崩潰,蘭花之死象徵微薄的希望也破滅了,姥爺的死象徵著舊有的輝煌已經作古;鄰居們過年時趕來慰問,都是因為敬重姥爺曾有的輝煌,而對於自力更生、努力討姥爺歡心的小蘭——那個會念報紙的大叔說:「小蘭你快下來,我們的肩膀扛不住了。」

  小蘭知道,沒人會幫她。一開始父母缺失,姥爺又漸漸交流障礙,知心姐姐犧牲;小蘭不願巴結的老師愛搭不理,同學冷嘲熱諷。甚至姥爺死了之後,送棺材的車都不認識小蘭,不肯為她稍停;她無法與姥爺告別,他們只能在臆想中的天上見面,然後互道珍重。

  容我梳理一下這牽強的象徵:

  安徽曾有輝煌的歷史淵源與文化積澱;革命時曾領風潮,革命後被人遺忘;沒有組織上的眷顧,只有默默無聞的付出;以上海為師,卻被上海疏遠,遭到江蘇浙江的排擠與嘲笑,漸漸成為業餘的江南;即使為革命付出了血的代價,也只是得到一紙訃告;沒有人看到她的自立與堅強,即使有人表示尊敬,也特意強調是為了歷史文化;等到她為歷史文化送終的時候,卻發現去送終的竟是別人,她連送終的權力都沒有——她只是看到棺材過去了而已。

  這麼多年,安徽一直沒有變。這是2009年拍的電影,在安徽規模第二的城市淮南,可是看起來卻和1969年的蚌埠沒有區別。

  也許,唯一值得驕傲的是,雨依然很美,雪依然很大,火車與青稻很田園;而且,安徽的夜晚依然繁星如注,和從前一樣。


《我們天上見》觀感:蔣雯麗這部溫暖、時而才華橫溢但大部分時間畫面陰冷的親情片是她作為導演的處女作。片中,蔣曉蘭和姥爺相依為命曉蘭在姥爺的呵護下成長,唐大爺在曉蘭的陪伴中遲暮。在拍本片的時候,蔣雯麗還只是華人世界中的著名演員,當時她貴為影后,和電影的唯一聯繫是作為電影中的被指導者。《我們天上見》的靈感大部分來自蔣雯麗的幼年經歷。上世紀70年代,由於父親被發配新疆支邊,「蔣曉蘭」跟隨姥爺生活,直到姥爺去世的時候,蔣雯麗和他一起走過了12年。
《我們天上見》將會被用來與其他兩部女性導演作品作比較--徐靜蕾的《我和爸爸》,馬儷文的《我們倆》--但是,它對親情和成長做了不同的詮釋。蔣雯麗沒有去著力展現親情片一貫的隔閡、代溝,由不解--了解--理解--諒解的一貫套路。全片的色彩基調讓人有再看一遍《歸鄉》(也叫《爸不得愛你》)的衝動。


我覺得在目前的中國電影現狀下,小成本電影的生存還是比較艱難的,與其影院一日游,不如在視頻網站上以收費的方式播放。隨著互聯網的成長,付費購買一些影音產品是必然的。 《幸福59厘米》 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個人一點看法: 這個電影故事不大,其實說的片面點故事相對中國人來說很大眾(貌似好多人都有一些很懷念的姥姥姥爺),但是拍的很細節,很用心,讓看的人感同身受想到自己的故事,中國式抒情!類似的片子有《我們兩》《剃頭匠》《那人那山那狗》《世界上最痛我的那個人走了》我個人蠻喜歡這幾部片 覺得都很中國式抒情 真正的國產


片子有溫度,而且智慧。不失女導演的溫文秀麗。非常喜歡,比所謂的院線大片強上一百倍。


不請自來。

還沒有看過這個片子,故只回答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變一下就是中小成本電影如何盈利?

其實很多中小成本電影都是個人作者電影或者是文藝片,從出生開始就註定是小受眾,所以並不需要只將眼光盯在票房上,很明顯,干不過啊。擴展一下思路,其實還是有別的出路的。比如:

1.重點區域,重點發行,抓緊有效銀幕數。

除了34家主流院線以外,還有500塊銀幕的數字院線,5000塊銀幕的學校社區流動數字院線,農村放映系統。這其實也是很大的一塊市場份額,而製作成本達5000萬以上的大片是不屑於吃這塊蛋糕的。銀幕就是力量。

而且很多小成本電影是拍攝完之後才找發行公司,其實在拍攝前就應與發行公司商量接觸,這樣才能在前期策劃,中期拍攝的時候就根據發行策略作相應的修改。《失戀33天》就是提前6個月進行宣發的,有了充足的時間進行了觀眾鋪墊。

所謂重點區域,很多電影其實有很強的地域性質,比如《鋼的琴》,感覺上東北三省的群眾會更有感觸。或者是做好受眾分析,確定你的受眾到底是哪一款的,然後根據他們的消費習慣和接受方式設置宣傳策略,啊,不得不還是提一下《失戀33天》,人家的受眾就很清晰,就是大學生和都市白領,而且還帶起來了微博營銷。不過就像有一位答主說的,這裡面也有一個倖存者偏差的問題,《失戀33天》的營銷團隊之前做過《將愛情進行到底》的營銷,後來做過《第101次求婚》,嗯哼,似乎也並不能複製這個成功了嘛。

重點發行。很多時候多線發行不如重點發行。比如《舉起手來2》只有中影星美一條線,可是中影星美把人家當回事兒,票房自然不低。

2.cctv-6的收購。

以前電影頻道囿於片源不夠,只能重複播放老片,故此收購影片是來者不拒。現在片源逐漸豐富,而且電影頻道自己投拍的片子也不少,所以收購開始根據片子質量定價,更多時候是按照你票房的高低來決定收購價格,如果片子質量過硬,電視台收購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途徑。

3.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

比如「青年電影導演創作資助計劃」,萬瑪才旦,王小帥,馬儷文等等都是受益者。不僅僅是前期籌備時給予支持,在後期片子製作出來之後,還有會相關政策按照獎項、票房、時間長短(動畫)來進行收購,這樣基本上收益是得到保證了。

4.國內外各種形式的評獎和節展。

國內外長期穩定存在而且有一定影響力的電影節大概有三四百個吧,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電影節,也能開出很高的獎金,三大電影節不說, 能在其他電影節中獲獎,成本是不愁的。比如說賈樟柯的《小山回家》,他並不是一個成熟或者成功的作品,但是1995年他獲得了香港映像獎,但是為他提供了一個機會,不但認識了有影響的電影人和志同道合者,還提供了50萬的獎金,為他的成名作《小武》夯實了基礎。

5.成功的前期市場運作。這個就涉及到宣傳策略了,作為中小成本電影來說,明星比較少,緋聞炒作什麼之類的外話題宣傳就免了,重點還是應該從電影自身的內容出發,營造內話題營銷。

6.藝術院線的建立。這個現在還不是很現實,也許未來可以成為中小成本電影的一個出路。作者電影,寫實文藝片這種個性化敘事的片子本來就應該是小眾的長線的,中國的銀幕數量雖然在近幾年飛速增長,但總體來說數量還是不足的。陳可辛當初帶《投名狀》來大陸,剛上映兩周,上座率達到百分之六十,國外大片以來,13個影廳一個都沒留給他。我國在藝術電影院線上也有不少的努力,比如說A-G文化電影院線,而2008年國產片專映聯盟算是行之有效的了,十幾家大牌院線承諾保留一個廳全時段放映國產電影。院線不是不願意支持國產文藝片,他本身的成本壓力也很大,基本5年以內才能賺回成本,無怪乎經理們對各種進口大片趨之若鶩,而國產片專映聯盟之所以能夠成立,一方面這些老牌院線基本上已經沒有虧損的壓力,一方面國產文藝片的爽已經勉強能撐起來藝術院線了。路漫漫其修遠兮!

以上。


細膩溫婉的娓娓道來我和姥爺的情感,雨天似乎都和雨天有關。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我們倆》。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會遠離我們。所以遲一點,我們天上見。


很遺憾沒有在電影院看這部


《我們天上見》等了一年半,前些時間看了覺得很不錯,劇情偏蔣氏風格,畫面質感還是有顧某的影子……


蔣雯麗的這部電影屬於文藝小片,上院線困難,適合電影頻道和國外電影節推廣發行。


同侯孝賢的《童年往事》一樣,都是導演作為第一視角貫穿整部電影敘事,都是自己真實的童年生活;因為重點描述隔代之情,所以刻意淡化當時的政治事件。作為小成本電影的出路,一部《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但卻鮮有後者,雖然有模仿《兩桿大煙槍》,但是寧浩卻把故事講出了心意。近年來成功的低成本電影大多走的文藝路線,但凡和文藝掛鉤的影片和市場就註定無緣,而國外各大獨立電影節,尤其是三大電影節的獲獎影片大都和文藝有關,看重的是導演講故事的能力,因此我覺得低成本電影的出路之一可以先參展國外電影節,用獲獎帶動票房,最近的《鋼的琴》就是最好的例子。


關注這部電影很久了,很想看,只找到預告片,麻煩問一下哪裡可以下這部電影啊?求~~~


推薦閱讀:

關於蝙蝠俠電影版里的小丑,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希斯萊傑和自殺小隊的傑瑞德萊托哪位詮釋的更好?
五軍之戰中,精靈為何沒有使用弓箭陣?
如何評價電影《鋼鐵飛龍之再見奧特曼》?

TAG:電影 | 影視欣賞 | 華語電影 | 影視行業 | 影視公司 | 好萊塢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