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里系軟體體驗都不好?

用過很多阿里的軟體(淘寶、支付寶、阿里旺旺等等),發現體驗都很差,而且一直都不見長進!


2016年6月12號補充:
兩三年之前寫的這篇文章,想不到至今快9000贊了。文中提到的一些例子,微視和來往兩個已經死掉了,拍拍也被騰訊關停了。事實確實印證了:體驗好是基本要素,而不能說體驗好了就能贏。體驗做到極致,最多只能給59分,離「贏」還差著遠遠一大截。
想想我也是挺開心的,在兩三年前整個移動互聯網都在說體驗為王的時候,我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而這個觀點在今天恰好被大家所認可,成為了主流,至少說是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思想主流。

以下為原文。
————————

小孩子才整天說體驗,大人們都關注利益。
別以為我是抖機靈,舉幾個栗子:

前兩年新浪微博火的時候,騰訊舉事業群之力,快速模仿出了一個騰訊微博,從功能上說,不管用戶體驗、還是交互設計、還是你們所說的簡潔大氣無騷擾等各方面,都全面的超越了新浪微博,可是騰訊微博卻還是失敗了。他們沒有運作媒體網路的基因,把媒體網路當成社交網路來做,產品體驗好是沒有用的。

再來一個栗子,還是騰訊的:
騰訊微博掛掉之後,還是這個事業群,做了一個微視,好了,這次還是功能完美,濾鏡領先,體驗還是典型的騰訊完美體驗,大騰訊最不缺的就是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啦。可是,微視走了原來新浪微博運作微博的路子去運作微視,請了一大堆明星每天發視頻,期望通過粉絲效應帶動,可是微視還是不溫不火。
而此時,一個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的美圖秀秀出品的美拍火遍了朋友圈,為啥,美拍街地氣啊,微視的明星搔首弄姿關我屁事,美拍的人都是身邊的人、認識的人,這才是用戶關注的。和自己差不多的普通人都拍出了明星效果,那麼,我也趕緊用美拍拍出來秀秀。
美拍揣摩和誘導普通用戶秀出來,變革了新浪微博此前的缺點,而微視依然在走新浪微博此前「明星掌握了最大的發言權,屁民發聲沒人看」的老路上。這又是一個接地氣的產品逆襲高逼格的產品的例子。這,真不是一個簡單的將用戶體驗提升就能解決的。

其實,好的產品切中用戶需求後,往往是有原始生命力的,草榴十多年來一直是最土的discuz論壇模板,從未改過交互體驗,網址還老是變,每次訪問都得千方百計尋找網址。但是因為能解決宅男需求,十幾年了,一直是第一名。
而如果沒能切中用戶需求,體驗再好也沒用。

當然,騰訊也有做得非常成功的互聯網類目,阿里巴巴在社交網路上被騰訊虐得不輕。

騰訊的微信崛起之後,看到微信進入支付、O2O、電商等市場,逐漸蠶食阿里巴巴的市場份額,阿里巴巴緊張了,推出了一個「來往」。 實際上,在微信已經完成用戶沉澱之後,微信和來往的網路價值、網路效應並不是簡單的線性倍數關係。微信有1000萬用戶,來往有100萬用戶的時候,它們之間的價值不是10倍,而是相差100倍;微信有1億用戶,來往有1000萬用戶的時候,它們之間的價值更不是10倍,而是相差100000倍以上。這就是互聯網規模的指數效應。這個效應構建起的競爭壁壘才是騰訊的核心,而不是簡單的表層體驗。
這個時候,微信已完成移動社交的用戶圈地,任憑來往再怎麼把用戶體驗做好、做極致、無騷擾,甚至不惜讓阿里巴巴員工強推,都很難泛起一絲漣漪。所以你們看到了,體驗優秀只是取勝的一個基本要素,並不是取勝的唯一砝碼,微信取勝取決於深厚的社交關係沉澱、先發優勢等各方面綜合發力。

大人們都更關注如何切中用戶需求、維持快速增長、構建牢不可破的競爭壁壘。把用戶需求切中了,用戶體驗並不難,你可以看到體驗一步步的變好。而如果後面的一整套思路不正確,輪不到前面的小產品經理們談用戶體驗,產品就已經掛掉了。
用戶體驗可以逐步優化,並且這也是一個非常主觀的用詞,體驗需要結合用戶群體構成客觀的去看待。
再來一個瀏覽器的例子,谷歌chrome瀏覽器的極簡設計被很多IT男、很多剛入門的產品經理奉為天下瀏覽器的體驗設計標杆。可是,在電腦小白、二三線城市等很多普通用戶眼裡,chrome的極簡體驗正是被他們所唾棄的。這類普通用戶在大範圍的使用你們所認為的體驗糟糕、土的掉渣的360瀏覽器。谷歌的chrome在他們眼裡,沒有網址導航、不知道該如何裝網銀插件、沒有撤銷按鍵、歷史記錄不知道在哪。
而相反,土得掉渣的360瀏覽器雖然臃腫,不美觀,但是卻給了他們完美的一切,不僅有完善的網址導航、網銀和支付寶的安全插件都設了專區指引你半自動的安裝,關閉了的網頁標籤會動態的告訴你進了一個垃圾桶、可以很便捷的換膚,傻瓜都會用。360瀏覽器在大陸的市場份額大的驚人,如果我沒記錯,超過了30%,是大陸第一大PC瀏覽器廠商。

模仿淘寶的騰訊拍拍,除了淘寶的先發優勢,未能建立完整的電商生態和未能摸索出適應電商發展的運營方式是拍拍失敗的根本原因電商平台不只是把前端頁面的用戶體驗做好這麼簡單,需要扶植賣家、需要打通賣家貨源生態、建立有利於賣家成長的競價規則、保障消費者的信譽規則、支付保障等上下游所有鏈條。
這些拍拍沒能做到完美,用淘寶的方式打淘寶,顯而易見是會失敗的

實際上,體驗是一個涵蓋了整個產品形態中的所有鏈條的泛概念,需要將產品放在用戶群體構成、以及整個業務形態中整體的看。


當然,這樣回答,並不是說體驗不重要。我只是想說,體驗沒那麼簡單。

產品經理需要擁有很高的產品設計、用戶體驗感知能力,不過遺憾的是,在很多產品相關的網站和博客,你會發現討論和分享的絕大多數都是圍繞體驗和交互設計相關的內容,這個怪像容易讓初級產品經理陷入泥潭,會造成產品整體感覺喪失。
初級產品經理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太多的時間摳在產品的設計細節上。說具體些,就是把產品的交互設計和UI設計看的太重,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axure原型圖的設計上了,而忽視了理解鑽研用戶需求、公司策略等本身應該重點考慮的地方。
把體驗做好是產品經理該做的基本功,做好了只能給59分。切中用戶需求,幫助用戶解決問題,能構建核心競爭壁壘才是核心能力。


謝謝大家~


讓一個人想做一件事,無非就是兩種方法,一是讓他嘗到甜頭,二是讓他嘗到苦頭。

對互聯網公司來說也是這樣,用戶在你哪個功能上讓他嘗到甜頭了,他就迫不及待想多吃點,讓用戶多用這個功能、讓更多用戶用這個功能。百度做搜索,大家能搜得到東西、搜得准東西,流量就不停地漲,百度就不停地用流量變現,想各種辦法讓更多人搜東西、點廣告。阿里做淘寶,賣家越多、買家越多、交易越多,阿里就賺得越多,那就想辦法讓賣家更方便賣東西、買家更方便找到東西、交易更容易達成。

對於那些做得不好的事兒,得嘗到苦頭,得感覺真疼了,他們才知道這不對。百度以前只嘗到競價排名的甜頭,現在終於吃到了一些虛假廣告的苦頭,才知道要整改。

阿里的用戶體驗也是如此,就算再爛,也暫時沒有到讓他們感覺疼的地步(具體可參見其他答主的答案,簡單來說就是,體驗不是這些產品的重點)。即便是兒童節硬加上寶寶的後綴,即便是釘釘的廣告 low 得一塌糊塗,即便是阿里雲郵用起來跟 shi 一樣,這些也都沒讓用戶下得了決心不用支付寶、釘釘或者雲郵,也就是吐個槽,第二天就風平浪靜了。

別以為有幾萬人的巨頭公司就是聰明絕頂的,為了講求實際的效率、為了完成 KPI,越大的公司反而越盲目,只在乎最實際的甜頭,不考慮潛在的苦頭。以運營為導向的阿里就是如此,一切以用戶數據為標準做事,自然沒動力理會用戶體驗的事情。

哪天大家都覺得支付寶體驗爛到大家紛紛轉而用微信支付,那時候看阿里會不會拼了命地做體驗。不過,我估計很難看到那一天。


要是你用過eBay Paypal (尤其是Paypal ),你就不會這麼說了…

還是匿了吧…


------- 把回答問題的乾貨部分提前(10.2 update) -------

一言以蔽之,優先順序。
這個優先順序並不是由誰或者哪個Boss定的,而是長期的市場競爭和業務需求下的結果

  • 為什麼企鵝家的App用戶體驗較好?

企鵝家的主力產品,QQ、微信、QQ音樂、QQ空間 等,多是IM(即時通訊)、SNS(社交網路)、數字娛樂 等形態的產品。

這類產品往往必須「直接依靠優秀的產品服務與用戶體驗」來贏得用戶。

如果這點做不好,產品就無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也使得在企鵝內部,圍繞這部分的要求,需求,反饋 都一定最多,使得企鵝不得不把這部分做好

  • 那為什麼阿里系的App用戶體驗較差?

阿里系的主力產品,從1688、淘寶、再到支付寶、天貓、淘寶旅行、淘點點、一淘、旺旺,要麼是電商類產品,要麼就是電商類的延伸產品。

而這類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說要做好的難處),往往在「如何與實體經濟,甚至政府 打交道」、「如何做好運營」,而非優秀的用戶體驗。

應該說,阿里從來都不是不重視用戶體驗,這兩年更是愈發重視。但是因為身處這樣的市場環境,阿里必須先完成這些優先順序更高的需求(海量的業務,運營需求)以搶佔市場,
這才導致阿里內部無法有太多精力focus到客戶端體驗上。

上面就算基本回答了題主的問題,
不過,知乎慣例,多說幾句:

其實,上面的答案,也可以說這都是說辭。

在我剛剛加入阿里的時候,我也一度納悶甚至鬱悶這個事。直到我開始接觸更多的項目,我才能逐漸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但是,這並不足以成為借口。
該不該改? 當然該改。

我相信幾乎所有阿里人,尤其UED,肯定都不希望這樣。
只能說,這需要阿里投入更多的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努力來做好

以上。

利益相關:
阿里員工


------- 原答案 水部分 -------

看不下去原排名第一的答案(已刪),怒答一下。
首先,我完全同意 「阿里系的軟體體驗都不好」 。

但是讓我很奇怪的是,為什麼@蘇安 的答案居然能在第一位?:

當時我解釋了ruby,rails,heroku,mr, wp, markdown...除了hadoop的mr, 其它的面試官一概不了解, 甚至連wordpress, ror這樣幾乎盡人皆知的技術,都沒聽過。

WordPress, Ruby on Rails, Markdown ?
這跟 題主所問的軟體體驗 有什麼關係。

的確,健壯的後端當然能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但是題主問的顯然是客戶端的用戶體驗,淘寶的伺服器又不是天天「提了個問題 」。
反而,阿里一向以後端技術聞名,我也沒看微軟、Google、Facebook 的大牛們來吐槽阿里的技術落後。

再來說下,他們做的軟體體驗為什麼不好?十幾年前跟隨馬雲創業的阿里的那波老員工,大多畢業於二流學校(馬雲先生於2014.3.8在北京大學阿里技術論壇上親口說的),本身水準就不高,現在阿里起來了,瞬間草雞變鳳凰,他們care的也許不是技術,而是股票分紅吧。呵呵,等那幫老傢伙退下去了,也許就好了。
---
補充下,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終面把關的往往都是一些老傢伙。這些老傢伙往往問的都是一些一大坨簡歷中的無關痛癢的一丟丟。

這個就更好笑了,你還能輪得到那群老員工來面你??
校招的終面,基本在p7-p9之間,多是一些中堅層的團隊主管。

另外,終面也不是談論技術細節的時候,終面看人。


利益相關:前阿里巴巴-淘寶產品經理實習生

剛入職時我也抱著和題主想類似的疑問,於是屁顛屁顛跑去問老闆:咱們產品設計時到底是用戶體驗導向還是GMV導向?
老闆當時回了一句:如果讓你去量化用戶體驗,我會選擇什麼樣的指標?


反過來說,其實淘寶的目標確實是銷售額的增長,但是以銷售額為目標與以用戶體驗為目標其實並不衝突。因為當你的用戶體驗好了,消費者自然就會多買一些,GMV就上去了。如果體驗不好,消費者覺得體驗不爽,自然就會因為有負面情緒導致買的少了些,GMV就下去了。

所以在電商領域如果要量化一個APP體驗好不好,我覺得不是以很主觀的「用的爽不爽」之類賴調研。起碼我覺得在電商,賣不出貨的體驗我不認為是優秀體驗。

那麼回到根本,為什麼一些看起來「體驗很差」的產品反倒效果特別好呢?
一、要賣貨,直接,粗暴是最有效的。也是消費者最接受的途徑
我舉兩個例子:

  1. 之前在聯想實習時辦了一個活動。第一天活動現場布置得非常高大上,但是最後效果反倒不是很理想。第二天做了些調整,包括顯眼處簡單粗暴的貼出直降XXX元等看起來很沒B格的事情。但是效果卻好了很多。
  2. 淘寶某個我認為設計感,交互方式都很不錯的頻道,但是實際上的銷售效果卻沒想像中理想。淘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二、電商的用戶體驗不單只是針對消費者
做產品第一件事就是定位。所謂定位就是為什麼樣的人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那電商的目標客戶是誰?我認為有兩個,一個是買家一個是賣家。我們更多的是以一個買家的身份在說體驗不好。但是有沒有想過有一些功能可能對買家來說很方便,但是對賣家來說確實一種損害?比如顯示商品的價格趨勢這樣的功能

再從開發模式上來說
阿里其實有很多BU,每個BU的風格是不一樣的。其他BU風格不太清楚,但淘寶鼓勵的其實不是細磨體驗,而是大膽嘗試新的產品模式。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們之前垂直線做的一部分事情就是細磨運營提的需求,推敲裡面有沒有不合理的用戶體驗。
然後部門組織架構調整,老大的老大拉我們開會。直言他不太希望產品去做這樣的事情。他提了兩個他覺得做的不錯的產品,都是跨行業的合作的產物。他說這是他希望我們去探索的方向。

插個題外話,我一直覺得一個產品能火起來無外乎兩個原因:

  1. 要麼是抓住一個之前沒人發現的需求(先驅者)
  2. 要麼是針對一個已經比較成功的需求,在細節上不斷的打磨,做一個用戶體驗很好的產品(後來者)

當然也有可能是兩者兼有。
如過a和b再淘寶排個優先順序的話,我覺得是a大於b。

以上回答有可能有很多不太對的地方,還望指出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真是把我驚呆了。做產品的人不關注體驗,而是大談平台戰略、利益鏈、甚至直接說用戶體驗無用論。這樣的觀點真為老東家捏把汗。為了反對這個答案不得不說一說。

目前買排名第一的答案有三個硬傷:
1. 用戶不會因為你做了一個平台就接受你的產品,用戶用你的產品是因為能解決問題。平台、利益什麼的都是用戶多了,粘性強了,需求更多之後水到渠成的,自然延伸出來的。你可以把鏈條打通,但是這是你作為產品經理的事,用戶不會關注。簡而言之,用戶不關心你做了什麼,用戶關注的是你的產品能不能幫他搞定這個具體的問題。

2. 用戶體驗≠界面好看。好看不好看只是一方面,甚至是很小的一方面。你舉例子的360瀏覽器,360幫用戶安裝了網銀插件就是因為原來其他的瀏覽器用戶在支付的時候太繁瑣,用戶用起來問題太多,根本搞不定。這裡和上下游有什麼關係?完全就是為了幫助用戶解決問題而改進的基礎體驗。

3. 「拍拍網」、「騰訊微博」、「微視」的產品體驗並不比競品好。我拿現在風生水起的微視舉個例子。短視頻也是國外現有的,微視在國內算是跟進早的,但是並沒有很好的創新,而後產品上甚至只是美拍的跟隨者,從最基礎的結構上看,列表布局等等體驗也絕對談不上比美拍好,甚至是差的。你舉著幾個例子不僅不足以論證觀點,更真是說明你根本沒好好體驗過這幾個產品。

阿里系的軟體也有體驗很好的,比如支付寶 iPhone版,很明顯超過財付通。我理解題主說的不好的東西,是因為電商是產業鏈條很長的部分,在一些環節,阿里在行業內沒有競爭對手了,自然就不好了。如果一個產品用戶沒的選,自然沒有改進體驗的動力,但不是說這樣是對的。


來挖個墳@覃浩tommy

最高贊那個哥們兒答案未免有點文不對題。沒有不尊重,純討論,如冒犯請見諒。題主問的是阿里系的軟體為什麼體驗不好,而您答的則是產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的關係,像造房子造好了二層發現一層地基已經塌了。您還提到了創業公司應該注重產品需求,切中用戶痛點,我完全同意,這個道理其實可以用老生常談的產品發展階段理論解釋: 萌芽期 上升期 成熟期 衰敗期。創業公司產品不出其右得處在產品前兩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內,主要要做好產品可用性,只有這樣才能有人用產品,沒人用的產品不需要體驗。而易用性則是一些大公司成熟團隊需要考慮的事情。(此觀點也可low low的對應到馬斯洛需求理論) 進而可以得知,體驗即便做到了極致,也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基本的東西還是功能的實現性和對核心用戶的了解程度。

------
本人從業只有一年有餘,不敢對前輩不敬,但是我想斗膽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阿里的產品體驗不行?(個人觀點不撕)

個人認為思考這個問題的另一個角度: 阿里系的軟體(這裡軟體默認C端,B端另說)不是不重體驗,而是取決於產品是何導向。最高贊的兄弟提到了騰訊,為什麼騰訊體驗做的好,因為鵝廠的基因就是產品導向。高層的重視能決定很多東西(在一個程序員是PO的團隊,你就知道設計師多難做了)。那麼騰訊那兩個產品做到最後都GG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這個問題超出了產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的範圍。個人覺得是市場決定的。騰訊不是沒有成功的產品,你打開你手機用電量排行榜看一下第一,是不是兩個對話氣泡,背景綠了吧唧的傢伙?對,微信。微信在11年左右搶先佔領了語音消息的市場,微信團隊體驗也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所以它就該成功。

反觀騰訊微博,微視的例子,他們被新浪微博和秒拍壓在身下呼吸都困難,只能在一陣抽搐之後變得索然無味了。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你如果是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對方是一天吃十頓飯的相撲,你們相逢一下試試。

回到阿里系C端軟體體驗的話題,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想論證一點,它為什麼體驗不好?因為阿里是一個業務導向的公司。當運營能夠決定設計的時候,體驗什麼都不重要了。運營,市場爹說我能給公司掙錢,你特么擼兩個banner能給公司帶來什麼?況且現在阿里魯班系統出來之後設計師(尤其對運營視覺,這裡respect)已經被逼到牆角色色發抖了。

當然。這個導向也不是絕對,看對於什麼類型的產品而言。希望我的觀點能與大家討論,共同進步,手機碼字格式有點亂,見諒。


用戶體驗的偏面性

工作上對這兩家公司都有些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不得不承認,這個差距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很大。可以簡單把它理解成兩種不同的公司基因造成的。

但站在公司的角度,銷售產品服務,為股東贏利,他們都做的很棒,如今AT市值相當,兩騎絕塵,這兩種基因無所謂好壞。所以說,從單一的UI和UE問題來評判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服務體系有些偏面。

互聯網公司都是獲取流量,變現。本質上來說,還是因為AT兩家流量的變現路徑不同,導致了我們看到的種種不同。

騰訊的先沉浸,再收費。

從QQ還很小的時候,艱難創業,前途迷茫,突然有一天挖到了增值服務這口甜水井,Pony瞬間覺得找到了互聯網的真理,並一筆筆地把它刻到了公司的每一個角落:產品體驗第一,好玩—&>沉浸—&>花錢—&>更好玩。這條路徑直擊人性,掛太陽的成就感,換個衣服的個性展示,養個寵物的愛心表達。憑著這條真理,殺得互聯網雞飛狗跳,人人罵娘,卻欲罷不能。

緊接著,社交娛樂和遊戲的天然融合,又讓騰訊很快挖到了遊戲這口好井,盛大,網易紛紛敗下陣來。

如今,憑藉著豐富的資源,騰訊幾乎在所有產品線上複製著同樣的模式,QQ音樂幾年如一日,終於出了頭;手機QQ的iPhone版和Android版兩地分居;精品手機遊戲幾年磨一劍。

看看騰訊的財報,增值服務、廣告這兩大營收來源,都需要用戶先沉浸,爭奪更多的眼球停留時間,才能把通過廣告位置變現,或者讓用戶為了更好玩而掏錢。

阿里的買買買

零售業沒有流量變現這一說,流量就是現金,阿里要做的事情是:藉助互聯網,壓縮產業鏈長度,規模化,縮小成本,長尾需求,加快資金、商品的流轉速度,快速提高人與商品的匹配度。

要做好這些事情,就需要:運營驅動,數據支撐。在雙11的全網半價,以及幾億現金紅包面前,即使網站被降級到簡陋無比,全國人民照樣毫不猶豫的剁手!

AT的恩怨情仇

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講,兩家公司走不同的路都很成功,所以不能說哪種基因就更好。就連他們自己也都覺得對方鍋里的肉好吃,不停地互相試探。而且近年來這一趨勢又有加劇,騰訊用戶量增長速度下降,變現的慾望越來越大;而阿里的變現能力被挖掘到了極致,則越來越覺得流量不夠用,到處買買買。

我們當然可以找到他們各自的無數優缺點來吐槽,打口水架,但作為從業者,還可以多關注一些。

公司因為初次的成功而產生慣性,這種慣性會通過創始人的影響,以及配套的管理體系層層深入到公司每個人的意識中,形成組織的決策習慣,這種決策習慣會反過來提高公司的動作效率。騰訊從QQ到遊戲、微信,阿里從誠信通到淘寶、天貓、支付寶、菜鳥,都是這種決策習慣在複製著初次的成功模式。

但當進入新市場出現時,決策習慣面臨考驗,就會出現創新者的窘境。騰訊的拍拍、動蕩不安的微眾銀行,阿里的來往、支付寶的朋友圈,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我們看到,互聯網企業以戰略投資、收購等形式,不停地把創新企業攬入到自己的體系當中,擴大了自己的業務邊界,也變相的改變了自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創新者的窘境。我們能說是危機感和包容性在起作用么?


一點小瑕疵而已,阿里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安全上滴,安全做不好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產品的體驗,在不同的產品形態和市場下是不一樣的,阿里和騰訊追求的體驗是不一樣的。

簡單的說,阿里是一家電商基因的公司,電商的核心體驗或者「根」是什麼? 是線下的服務。你在淘寶天貓上買了個商品,半個月才給你寄到,商家服務不好,又或者是全是虛假商品,這些都是產品體驗,都是阿里最關注的點。產品體驗應該是整個的一條鏈條的範疇,而不僅僅是線上的app或者網站。阿里抓的是他自己的根,同理,京東也是一樣。

反觀騰訊,是一個做線上出身的公司,他追求的東西就又不一樣了。線上的產品,通常起步門檻較低(我這裡是跟線下相比),優秀的體驗和成熟的線上體系,是它的「根」,是他打死大量競爭對手的利器。

另外,有人提到了大公司病,這個確實。公司大了,產品的範疇又要擴大了,往往一個產品要起到帶動其它產品、配合老闆忽悠錢、迎合市場需求(也許非用戶需求)等等很多方面。很難在這些方面和「用戶體驗」上平衡的好。微信已經做的很好了,相信這中間的過程也很艱難。

所以樓主看產品,要把眼光看寬,產品的廣度是非常大的。。


就想著站著把錢賺了,雖然阿里系的軟體優化很差,典型的當屬淘寶,但你又又離不開阿里,淘寶客戶端我是卸載了又裝的。


大家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但你們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就像目前排名第一的回答所提到的:騰訊可以迅速模仿出之前和當下的優秀產品跟優秀功能,所以,你所用到的騰訊的產品基本上都是集聚了世界上有創新能力肯吃苦的人花時間精力做出來的東西,看起來很美。
但是,就用戶體驗來講,我覺得國外比較看重,國內的大部分軟體,都是想著我怎麼樣來引導控制用戶,怎麼樣讓自己即使只是一個IM只是一個輸入法也要顯得自己就是這台電腦這台手機的第二個主人,怎麼樣讓自己的整個家族所有的產品都塞給用戶等等。
根本不把用戶放在眼裡


「小孩子才整天說體驗,大人們都關注利益」,這句話說的有點扯淡吧,沒有好的體驗,哪有利益來源,我們自己沒做到別人那麼強大的時候就不要妄自去評論別人的產品怎樣怎樣


沒有吧,我感覺現在我用的淘寶客戶端體驗不錯啊。


題點在為什麼阿里的軟體普遍體驗不如騰訊軟體。
2個限定:

  • 以下答案的體驗僅局限於產品體驗,更狹隘的說是產品的瀏覽和交互體驗,而不包括後端的服務,運營,市場所傳達出的體驗。
  • 答案只是根據個人體驗和個人的判斷得來,沒有更大範圍內的數據支持。

以下是論點:
1、首先阿里不是所有產品的體驗比騰訊糟,比如支付寶體驗明顯高於財付通。但更多的產品細節缺少推敲打磨,某次用淘寶購物後發的牢騷:在線旺旺產品為何如此糟糕? - 淘寶網
2、阿里體系的產品在整個市場中缺少能匹敵的對手,用戶選擇餘地不多,即使體驗糟糕,也難以更換平台,產品體驗層的動力不大;目前京東在迎頭趕上,給天貓淘寶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相信會有所改變。
2、阿里不是產品第一位的公司,而是運營主導的公司,公司的成功是產品模式的勝利,不是產品體驗的勝利。在企業內部,產品的更新迭代中,運營,安全,市場等需求相信都會排在體驗前面。碰到類似問題的還有百度,百度是技術第一的公司。


阿里首先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海量的服務請求和後端的穩定性上,然後才是前端或客戶端的用戶體驗上。阿里在訪問量上所面對的是世界上未有的,把一個漂亮的跟美女一樣的12306網站擺在你面前(雖然12306難看的很,前端代碼極差),可你卻永遠搶不到票,,,,,,還有我個人真心感覺bat等大部分的用戶體驗都不怎麼好。


12306體驗不好,為什麼那麼多人用,需求才是硬道理啊。


「體驗不好」,太主觀籠統。

題主這樣問有耍流氓的嫌疑。


好像騰訊微博是為了拖住競爭對手才存在的吧,騰訊微博成功帶跑了新浪微博。。。。戰略上太成功了。後來微信一出,社交圈新浪微博歇菜。


WP用戶表示阿里系軟體基本1年一更,改個磁鐵圖標就當更新上架
題主要懂得知足啊。。。。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從阿里巴巴集團離職?
從法律專業角度來看,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律所對於阿里巴巴的集體訴訟指控是否站的住腳?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與中國兵器工業合作的北斗運營服務?會給高德導航帶來幫助嗎?
為什麼《如何評價阿里 HR 對離職員工談話造假》的問題下面好多答案都變成「:)」了?
阿里雲 OS 有前途嗎,以後會倒掉嗎?

TAG:互聯網 | 用戶體驗 | 產品經理 | 阿里巴巴集團 | 交互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