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和張良的才能有什麼區別,張良能不能做丞相?
相比韓信管武備,蕭何和張良都是管「文」的。那他們倆的才能有什麼區別呢?如果讓張良去做丞相,他做得應該不會比蕭何差吧?出身和閱歷比蕭何好得多。
張良能做丞相,張良不僅是韓國的丞相,他祖上五代都是韓相( 經@文口 糾正,應該是張良祖父與父親效力五代韓王,擔任韓國上卿,並非五代人為韓相 ),做丞相是張良家的老本行。要說的是從漢朝開始大一統官僚制度才剛剛起步,對職權劃分並不是很明細。蕭何在早期總領漢朝行政大權,一國制度全由他領導建立,他的權力比後來許多丞相要大得多,這也是為啥後來蕭何要自污避免劉邦猜忌的原因。在蕭何、曹參以後又分出左右丞相,使權力分散。一直到劉徹發展出外朝官和內朝官以後,丞相的權力才被全面消弱。
張良在西漢並沒有官職,只有侯爵,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與劉邦隨從劃謀,其定位是帝者師,但帝師並不算固有官位。放到現在來理解就是老總的個人顧問,他的待遇怎麼樣都是老總和顧問兩人之間看著辦。至於帝師是否能理解為太宰、國師一類身份,難以定論。張良不僅輔佐劉邦,也協助蕭何工作,還與韓信一同整理兵書,實際工作範圍相當廣泛。重點在於張良並不只管軍事謀劃的軍師,也不是只管帝王教育的太傅,按照後來的官制理解,張良應該是「任太傅,錄尚書事。」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閑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
在官僚制度還沒完全成形以前,貴族和官僚會以上卿、中卿、下卿來劃分等級,上卿位次丞相,漢制繼承秦制使用九卿治國。經常有人問范增在項羽麾下擔任什麼官爵,但由於史料不足,除了范增曾擔任過楚軍末將以外,沒有別的記載,范增在西楚中大致就是上卿的地位。亞父一稱其實就與帝師相似,是與君主之間一種私人關係,在整個政權中有著相當高的地位。再通俗一點就是項少龍太傅和趙盤的關係。
以西漢初期的情況看來,蕭何其實分去了劉邦一大半皇帝的執行工作,張良也分擔了許多輔佐工作。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西漢之初官僚制度雖成,但西漢群臣對帝王的尊重禮制還沒到位,大多數人對劉邦還有著咱倆是哥們的態度,君臣之間的距離並不遠。所以張良這個帝師地位說高是挺高,實則也沒想像中那麼高,畢竟連樊(奪嫂被抽)噲都可以做丞相。後來中央集權加重以後,皇帝與大臣不斷在權力上進行較量,丞相一職權力時高時低,帝師一職很少出現,太傅一職成為主流。張良雖然沒直接擔當過西漢丞相,他的工作範圍實則也接近丞相。---------------------------------------------------------------------------------------------
沒想到這個問題下出現了真正帝師級人物 @王威.........劉邦、蕭何、張良等奠定西漢兩百年基礎,更確立中國大一統帝國的框架。但在大王威國師眼中那都不值一提,他大王威在同背景下治理大漢一定比蕭何更出色,他制定的漢律一定領先世界二千年。
蕭何的是行政才能,管理政府、發展經濟、領導人民,這是蕭何的職責。
張良的是參謀才能,規劃戰略、制訂路線、預判勝負,這是張良的職責。
讓張良去做丞相,恐怕會搞砸的。因為他從來沒有表現過自己有什麼傑出的行政才幹。
我不了解漢初的歷史,隨便寫點試著騙一二個贊。
先給個名單:
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柴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蟲達
這是漢初18侯。後幾個人物我說實話除了周昌,那什麼丁復蟲達我小時候根本就沒聽說過。
補充一點,張良在功臣中的排名我沒記錯是第62位。
再給一段話: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向,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東西貼完了,再談談張良的執政能力,張良祖上幾代都是韓國丞相,韓國復國時自己做的也是丞相,有經驗有背景,執政能力再差也不過曹參之流,至少要完爆王陵周勃幾個丘八吧?這幾人都能做丞相,張良做不得?
說白了,張良不能做丞相,政治原因。我上面截的吳起的故事可以解釋。
漢初丞相不論蕭何、曹參還是王陵、周勃。縱觀漢初18侯,他們論籍貫,論加入劉邦的時間,大多都類似,(不同的如張敖也是劉邦的女婿,關係鐵,靳歙則可以算作呂澤的悍將)張良不屬於他們的利益集團,絕對是壓不住他們的。
漢初選擇蕭何,屬於對功臣集團的讓步,而選擇蕭何,也有劉邦的心機使然,是以文制武的權柄。然而蕭何死後,以文制武就玩不下去了,眾望所歸的曹參上位。直到文帝時期漢初的老人張蒼才上位,他接替的是同為18侯的灌嬰,算是一個小循環。接下來又是申屠嘉等功臣,及功臣的後代做宰相,這一大循環直到武帝時期的衛綰才算結束,功臣貴族集團的勢力才漸漸被外戚集團消除。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漢初功臣集團的影響之大,張良實在是插不進這個布衣將相之局之中。
前面看有人說道朱元璋,豐沛之於劉邦,其實也就是淮泗之於朱元璋了。
累了,未完待續。這樣看來,大多數人是不適合當劉邦的
張良為謀蕭何為政只是職務差別不是兩人的能力還附帶亂七八糟屬性,職務高低也從來不是簡單的根據能力數值來定的。
相國是一個政治集團的二把手,跟劉邦私交甚好(值兩千戶呢)、有業務能力、沒野心,為什麼換人?
陳平本來是項羽的手下,劉邦東進前夕才「歸漢為都尉」。給你飯吃已經很給面子了,你還想要丞相?
至於張良則要複雜些。他不僅不是蕭曹這樣的豐沛嫡系,甚至至少在名義上長期都不算是劉邦的臣子……
張劉初遇於攻下邳之時,張良被拜為廄將,然而張良是率眾入伙,劉邦也從屬於秦嘉…
隨後二人皆歸項梁,梁派張良、韓成領數千人略地潁川,韓成為韓王、張良為司徒。至此與劉邦已全無關係
張良再次來到劉邦集團是劉西進至潁川時,雙方合兵攻略潁川十數城,打開的抗戰新局面。然後留韓成守陽翟,張良則與劉邦下南陽、破嶢關、至霸上而亡秦,張良的身份一直都是韓司徒而非劉邦之臣。諸侯各歸國張良也是回韓國而非從入漢中
至於項羽殺韓成自有其地張良才再次投歸劉邦(時已定三秦),為成信侯。這顯然是作為失國之臣的身份來附的,其事一如張耳。
只是因為與劉邦關係親近又形勢所驅才未就新韓(完全另起爐灶)而是一直跟著劉邦。這樣的身份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當時就做相國的
天下底定,漢韓之間已確為君臣,這個韓國又是完全另起爐灶,張良又久為漢臣,實在沒有理由自貶…
只是遠比范蠡、文種故事,近看韓彭蕭何處境。分封時舍大取小,後又「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玩起了辟穀食氣,呂氏強請乃為畫計、劉邦東征勉為少傅,諫而不聽又「因疾不識事」……
用意難道還不夠明顯嗎?
在劉邦稱帝以前,事實上張良就是漢相。
關於蕭何與張良,包括韓信的區別,劉邦自己回答過了: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史記·高祖本紀》
有意思的是,劉邦麾下戰將如雲,謀士如雨,在與項羽亞父范增對比時,為何點出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呢?
《春秋公羊傳》說:「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意思是三公輔佐天子,都是天子的相。
漢承秦制,秦代的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主管政事,也就是蕭何的職責。太尉主管軍事,也就是韓信的功勞,而張良,事實上扮演著御史大夫的角色。
《史記·留侯世家》就記載張良多次勸諫劉邦的事迹。包括勸說劉邦退出咸陽宮殿還軍霸上,阻止其分封六國貴族,又在劉邦晚年勸諫他不要更換太子,這些不就是御史大夫的職責嗎?
而韓信鳥盡弓藏的殷鑒在前,明智如張良者,會貪圖丞相的虛名嗎?
張良搞政治也是一把手,參看他保住太子地位,推薦商山四皓的典故就知道。再往前鴻門宴時候,給項羽,范增送玉,保劉邦脫身也足見其政治功底老道!
小時候老師經常問學生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如果問張良的話,猜測他那時候是想繼承父業的,直到韓國被滅,願望破滅,此後的所有努力就是圍繞著怎麼刺殺秦始皇,怎麼滅掉秦朝為國報仇為主線的。
後面,秦朝滅亡,他這輩子的使命也算完成了,逐漸退居二線,畢竟也曾榮華富貴過。
再者自己身體不好,不宜操勞;
另外據說長相過於柔美,不便曝光;
加上他深知劉邦的為人,不可高調;
張良前期比較像遊俠,什麼弟死不葬、東海得壯士之類的,拾鞋讀書以後就變成了謀士,至始至終沒有表現出行政能力。
but, 張良的父親爺爺都是韓國宰相,張良無論從遺傳還是耳濡目染,都是有宰相之才的。他沒有做宰相主要應該是性格使然。他好遊俠,後來有傾向於道家,一切說明張良其實比較懶,不愛管瑣事。所以他不願意做宰相
不對啊親們,張良是做大戰略的啊!劉邦在收到張良之前,是節節敗退的,有了張良之後,才開始轉敗為勝。
打個比方,燒棧道。
項羽把劉邦封到漢中,並且把張良調離去韓王信手下。
這個時候劉邦是傻掉並且不服的。
這個時候張良出的主意就是,先燒棧道,表示歸順,然後再突然暗度陳倉出關中的。
(然後張良再輾轉回到劉邦手下)
包括後來怎樣布局圍剿關羽(好吧,是項羽,我打錯字了,求評論放過。。。),也是張良的戰略,
劉邦百戰百敗,每戰愈強。
項羽百戰百勝,每戰愈弱。
這都是張良的大戰略在背後支撐的,他能看到關鍵勝敗扭轉的關鍵。
張良是情報網控制者和戰略制定家。
蕭何是後勤體系控制者和行政專家。
陳平是一流的戰術家。
三個人根本就不是一個類別。
-----------------------------
一直有人在糾結我說張良給劉邦出主意「出陳倉」的事,
好,我知道,首先,「明燒棧道暗度陳倉」的戰役級戰略是韓信做的,不是張良直接做的;
其次,明燒棧道暗度陳倉,這個說法是後來的說書話本。有沒有「明燒棧道」很可疑,是不是出的陳倉也很可疑。(史記是說,"從故道出",還有,章邯是迎擊漢軍於陳倉,並沒有直接說他就是從陳倉出的。)
我為什麼說這個大戰略是張良出的。
首先,他讓劉邦拿到了漢中,漢中的戰略地位是,可以直出關中,假如沒有拿到這個關鍵戰略地帶,劉邦進了川蜀就完了,到唐朝時,還是蜀道難於上青天。
其次,他讓劉邦示弱燒棧道,在漢中修整軍備,為後來出擊三秦積蓄實力。
再次,劉邦你怎麼找到出來的路是你要做的事,至於張良知道不知道最後出來的地方具體是哪裡,要緊嗎?最後出來的路有個叫「衍」的書生告訴劉邦的,「從故道出」,什麼是故道,就是原本就有的道路,不是什麼新開墾的路。總之,張良肯定有能出來的路就對了,否則他為什麼會把自己的財產拿去賄賂項伯給劉邦拿下漢中?假設反正出不來,那劉邦是進漢中還是進巴蜀有區別嗎?
然後,劉邦出來的戰役級戰略是韓信做的。沒有問題。
最後,在劉邦出關中的每一個步驟,張良都在外面寫信給項羽,把他調出去打仗(「齊王田榮欲與趙聯兵滅楚」雲),如果劉邦出關中面對的是項羽,而不是章邯,那這個戰略也是失敗的,韓信也不能跟項羽正面杠。
一、這是兩個問題,那麼先回答第一個,蕭何和張良的才能有何分別。
1、蕭何的才能,他的老闆劉邦說了,在楚漢相爭時,鎮守後方,安撫百姓,不斷供給前線的軍糧、士兵。
蕭何相當於劉邦的副手,也就是劉邦集團的二把手,一直負責處理財稅、頒布政令、安撫百姓、為軍隊供應糧草等後勤工作。
除此之外,蕭何在識別人才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早先在沛縣見劉邦談吐不凡,覺得此人日後一定很牛,所以即使當時蕭何比劉邦職位高,蕭何依然佩服劉邦,跟劉邦的圈子混。後來擁護劉邦成為沛公直至成為漢高祖。
還有一個蕭何發現的人才值得一提,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韓信,若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使劉邦擁有這位攻必克,戰必勝的大將,以後還真不可能打贏項羽。蕭何在看人才方面也是很強,哈哈,畢竟在沛縣蕭何就是管人事方面的。
蕭何的才能就是司法、行政、後勤方面。
2、張良的才能,他的老闆劉邦說了,在楚漢相爭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是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決定了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利。
張良相當於劉邦的首席顧問,為劉邦出謀劃策,用自己的智謀幫助劉邦取得天下。
張良早期從黃石公處學《太公兵法》,習得文韜武略,在跟從劉邦後,鬥智鴻門宴,使劉邦化險為夷;明修棧道,麻痹項羽;下邑之謀,構成了劉邦關於楚漢戰場計劃的重要內容,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安撫韓信、彭越,令各路兵馬合圍項羽於垓下;勸劉邦定都關中。
張良的才能就是出謀劃策,其他方面也不是不行,不過他腦子厲害,所以靠腦子吃飯。
二、張良能不能當丞相這個問題。
張良是能當丞相的,張良的祖父、父親輔佐了五代韓王,張良耳儒目染,也是會的,如果韓國不滅亡,張良就是下一位韓國的丞相了。秦末,韓王成被擁立為韓王,張良就是作他的司徒,相當於丞相,足見張良能當丞相,也已經當了。
蕭何為丞相之後,當丞相的是曹參,陳平,周勃,曹參和周勃是武將,陳平是低於張良的謀士,他們三人都能當丞相,可見以張良的才智也能當丞相,不過張良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功成身退而已。張良是想主意不拿主意。成了是他的奇謀,不成也不擔責任。
蕭何是具體做事的人。老闆拿了大方針他去執行,做不好要擔責任。完全不同的職責。
先把題主的問題進行簡單分割。
1、蕭何和張良的才能有什麼區別?
張,戰略;蕭,內政;
張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
張良負責外交和軍事方面的戰略構想和戰略規劃(引用嫖相的辭彙);
蕭何負責軍事方面的總後勤和基本內政方面的全盤治理;
兩人在其負責的方面都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並為漢國取得最終勝利做出了最突出的不可代替的貢獻,這是劉邦評價的基本涵義。
2、張良能不能做丞相?
能。
張良滿足功臣表上列名,如果得到皇帝提名,當然可以做丞相。至於為什麼劉邦不提名,比如張良可能動力不足,比如張良與功臣集團不夠融洽。說劉邦預見到呂氏之亂不一定,但他臨終的人事安排確實是在籌備著什麼的。
3、如果讓張良去做丞相,他做得應該不會比蕭何差吧?
比較大的可能,張良不如蕭何。
一邊是與管仲的治政才華相提並論,漢朝制度建設的主導者,以及長期以來關中的經營者;
另一邊則在內政經驗和實績方面都沒有充分記載,一直以來負責的都是戰略;
那麼依據刻板印象,以內政工作為評價標尺,蕭何自然完勝。
4、出身和閱歷比蕭何好得多。
這句沒錯,但出身高貴、閱歷豐富並不一定能成為最傑出的丞相。
5、再討論一下張良能否勝任丞相。
雖然張良比不過蕭何,但蕭何之後能與其並列的都要再等最少三百年了,比不過根本不掉份兒好么。這裡的結論先給出來,能勝任。
首先,漢初時制度未穩,秦制推及全國不足二十年,「相」的意義則是從三百年前才由家相開始轉為國相,天下統一安定、行政機構高速運轉的歷史極短,此時爵位仍是權力與地位的首要標尺。丞相的職位完全不是功臣們拚命爭取的桂冠,證據就是,蕭何封邑第一的時候其他人嗷嗷叫;入漢任丞相,後來升相國就沒聲了。丞相的職權本就是不穩定的,在西漢初也沒有表現出足夠的龐大,所以其作用就更不會是禮制初設時一班布衣能夠預見的。
其次,秦漢之間,官職的設定和分配都比較隨意,因事而設、因人而設,丞相也不完全代表後世制度加持的職權,有時只是作為軍功授爵的輔助機制,比如韓信做過左丞相,伴隨的命令則是攻打魏國,協同作戰的是一月前被任命為假左丞相的曹參。在天下初定之後,這種情況有所好轉,但掛職出征的現象依舊存在。
以上兩點可能舉個例子更形象,秦漢之間告訴你尚書、侍中未來將掌大權,你信么?
再次,即使是在西漢初這個短暫的時期里,不同的條件下丞相需要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作為奠基之人,蕭何高超的行政能力開創了漢朝基業,也為自己贏得了榮耀。因而他的繼任者「日飲,無所請事」,乖乖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折騰一樣不失名相之風,這個張良會做不來么?功臣集團危急時刻,審食其形象太差不論,王陵陳平周勃,一個諍諫、一個耍心眼、一個賣力氣,張良除了軍中威信不足以外其他也辦得到吧。
還有關於宰相風度,引用陳平的"主臣!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丙吉的「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可以大致理解和平時期丞相的首要職責。丞相主一國之政,需要妥善推行遍及全國的政策,合理採用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應對其他勢力,安排人事,興農殖業,如此可稱良相,專註於小打小鬧是不行的。
======================================================================
或者就用簡短的幾句話來解決:陳平做得張良便做得,要是輪上了曹參那個時候也是個蕭規張隨;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忍住不折騰,但張良能有這個眼光啊。
======================================================================
還有幾點……要補充:
張良有官職,太子少傅;
我覺得不應該過分強調劉項的貴族與平民身份,劉邦也不是貧農出身,項羽也談不上特別高貴,名將之後而已,有點人馬的李左車,要不怵什麼宋義啊;
劉邦不自信可能不至於,把別人帽子當夜壺不就溜溜的,有權力熏陶出來的多疑和一貫的小心眼是真的;
不過非常認同太平年代用忠心之人的說法,因為不需要競爭後也真就沒有了革新的動力;只是大國師本題下別的話怨氣太重,我覺得在沒有確定秦制和儒生治國各自優劣之前還是不好輕易蓋鍋;
蕭何為相,我覺得還是解釋為政治慣性比較合適,入漢時本來就沒人爭,後來就更沒人爭了,初建時的相權甚至跟惠帝時都很不一樣;所以以文制武應該不是合適的解釋,曹參就任之前就是齊國相了,大將軍差不多到武帝時才成為與丞相亢禮的職務;而且,除了蕭何確實沒有更勝任的,難道真的立張良么?
回答的都挺好,可是大家忽略了一點,在古代,各類人才沒有現在這麼專門的分工。出將入相都能做到,別說搞行政搞參謀了啊!張良要不是身體不好,親自帶兵也是沒問題的。
張良的答不錯,可以控制比較久的時間。一技能和二技能要搭配著用,注意要疊加符咒。這樣才能打出最大傷害。站位呢注意猥瑣。蕭何,王者榮耀有這個英雄嗎?求科普。
作者:KakkoiiNick
鏈接:王者榮耀張良怎麼玩? - KakkoiiNick 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首先,我自己的定位算張良是半個輔助,團戰有你參加而且隊友有智商很容易贏。不過也會出現你跑到一條路去抓人單殺的情況。總之,隊友不坑,而且你成功發育到後期,基本上就贏了一半了。
我的具體打法是這樣的:
首先主點2技能,有大點大,技能帶閃現。
開始中單,用2技能放在小兵身上,對面有人就躲塔下。你的任務就是在中路苟活守住中路塔,人頭後期到處都是。一般我放了12技能就躲回塔下,對面沒有3個人他們都不敢來打我。越塔殺人的一般都會被塔打死。
4級有了大招,在確保中路不會被推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去上下路幫助隊友。我習慣躲在草叢裡先用1技能暈眩沉迷輸出的對面,然後迅速丟上23技能,你的隊友負責在這段時間解決掉他。如果你是一個人,在後期你1v1單殺輸出沒問題。如果對面是坦克,或者1個人以上,還是在確保你在塔下或者有坦克隊友的時候下手。這種123的技能流在前期可以打脆皮一半的血,後期一般可以直接秒掉。(記得交完一套技能對面無論死活馬上逃走到安全地帶等cd)
團戰的時候要猥瑣一點(其實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猥瑣),先丟1技能到人堆,一般能控住1到3個人。然後放2技能在適當位置,1技能下面或者隊友身前。或者可以從邊上切入,直接123一套技能帶走輸出然後馬上跑掉。抓人的時候同理。
出裝:
不過我一般會出了破碎聖杯就先出個普通鞋子方便逃跑,其他順著出。
總之張良一定猥瑣不要死,等你後期了團戰單殺都強無敵,甚至被adc追著,只要你cd都到了,可以412平a一套帶走。
然後你就等著被對面嘲諷和隊友崇拜吧。
這個英雄這麼強出戰率卻很低,不知道為什麼。
看漢書有一點很有意思,蕭何和曹參想造反,又怕輸了被夷族,所以推劉邦為老大,這才造成了劉邦集團的成立。
之前也有人提出了,丞相的權力很大,那麼勢必就要涉及利益分配的問題。
蕭何功大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他是聯合創始人,有做CEO的資格,包括曹參,還有後面的陳平等人,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平衡利益才做的丞相。
而張良呢,似乎是半路出家,是高級顧問但無實權,和劉邦手下的利益集團聯合併不緊密,所以並不適合參與到這場利益分配之中。
說句實在的,丞相併不是需要有多大的才能,需要的只是分配和決斷,具體的事情手下有的是人去做,所以以能力而論,只要不瞎折騰,曹參都能做好。張良身體不好
古語有云: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你有張良計 我有過牆梯」
蕭何是政客 張良是科學家 所以張良不能當丞相 只能當顧問
能不能?當然能,張良幫助恢復韓國以後當了韓國的司徒,就相當於丞相,後來韓國被滅了又回到劉邦身邊。
但是,蕭何比張良更適合當丞相。丞相相當於現在國家的總理,事情細化且務實,蕭何更加勝任。張良類似於一個高級參謀或者顧問的角色,主要是提供戰略和戰術上的意見和建議,並不負責執行。
張良肯定能做丞相,這個毫無疑問,張良是職業經理人家庭,打小耳濡目染。張良反秦的目的很簡單不是為了復韓,而是秦始皇斷了他的「工匠精神」夢。他一生作為的邏輯都簡單得可怕,「我生下來就是要做韓相的」,這一切都被趙政給毀了。人家是真趙家人。
蕭何是刀筆吏,頂天也就是個精趙,可以參考《是,大臣》,個人的奮鬥並不如歷史的進程影響來的直接深刻。
兩個人的背景對於劉邦來說蕭何更可靠,蕭何是原始股,而且是徐州集團最開始的老大,有擁立之功,集團內地位穩固,離開了什麼都不是,無路可退。張良的政治抱負就五個字——「我要做韓相」(另外兩遍,我要做韓相,我要做韓相……)。要是蕭何祖上累世做魯相或者齊相趙相的,看到祖國復興就要跑回去做國相,我劉邦還玩兒不玩兒了?所以張良只能在劉邦這做做合作者,打打零工,不可能簽訂僱傭合同的,更不可能做丞相,雙方都不樂意。謀主確實最好的位置。
至於什麼起家班底不服張良,並不足道。史記上沒有明示暗示張良和徐州集團有什麼齟齬。漢風雲拍的雖然狗血,但是對劉邦那幫屌絲剛創業時對張良的態度表現的很精髓,是仰慕是自己配不上拉人家入伙,有一股老農民的樸實。所以張良入伙並不晚賣身的時間點很恰當,只是因為要做韓相的包袱導致態度若即若離,張良的與徐州集團的關係和地位比韓信要高的多好的多。張良的政治包袱和劉邦是違背的,但是不衝突。劉邦做了皇帝,韓王信死了,張良也做不了韓相了,蕭何丞相也做的稱職,再說兔死狗烹之虞,一切都是歷史的進程,修仙飛升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一個總參,一個總理
推薦閱讀:
※漢武帝應不應該誅殺降將李陵全家?
※為什麼漢武帝沒有像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之類的盛世稱號?
※劉邦死前遺言問答是確有其事還是後期加工?
※西漢的宣帝、文景二帝比武帝如何?
※韓信要怎樣做才能不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