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應不應該誅殺降將李陵全家?
哪有什麼應不應該,皇帝要殺需要理由?只不過就是他全家死的比較冤而已,這整個事情完全是個誤會。
李陵本人武藝高強,又有君子之風,禮賢下士,漢武帝覺得他是「小李廣」,讓他駐紮在張掖和匈奴作戰。天漢二年,李廣利統兵三萬去打天山一帶的匈奴右賢王,漢武帝讓李陵負責運送糧草,李陵不幹,說我手下的人都是精猛之士,讓我單獨去和匈奴作戰。漢武帝說,你小子就是不想當二把手,我沒馬給你打仗。李陵說沒事兒,我的戰士都是高達,不需要馬,我只要五千步兵,就能收拾了匈奴。漢武帝說,喲呵,可以啊,那你去,管去不管來,管死不管埋。雖是這麼說,漢武帝還是派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
完了路博德也是個不願意當二把手的貨,就給漢武帝寫信說,現在正是秋天,匈奴的馬比你人還高,打不過,希望能和李陵一起等到春天,我倆各領五千騎兵去打,肯定能贏。漢武帝一看,以為是李陵吹牛逼吹大了,上前線就虛了,所以指使路博德上書這麼說,就怒了,回信說,尼瑪當初老子想給李陵馬,他吹牛逼說什麼,就給我五千人我還你邊境太平,現在匈奴都打進來了,你還在那給我你若安好就是晴天,老子等不到春天了,現在你就去給我打!又給李陵寫信說,讓你九月打你就九月打,別整那麼多虛頭巴腦的,還有昂,你和路博德倆人算計什麼了,上書給老子說清楚!
李陵沒轍,就硬著頭皮出征了,領著他五千步兵,向北走了三十天,把沿途的地圖什麼的就給武帝發回去了,武帝一看挺高興,覺得他還真心有點本事。
然後就是遇到匈奴了,你來我往李陵基本上都是勝,結果漢軍中有個二五仔,被上級罵了,就逃到匈奴那邊,把漢軍掌握的高新技術圖紙全部告訴匈奴了,結果李陵被匈奴一頓胖揍,被打得沒辦法了,要自殺,部下說您輸了又不怪您,之前有打輸的將軍回朝了皇帝還是以禮相待不是,咱偷偷回去,整頓旗鼓再說。李陵說不是啊你們不知道啊,其他將軍沒吹牛逼啊,我吹了啊,哪還有臉回去啊,算了,我不戰死不是男人!於是率領部下突圍,約定半夜敲鼓,鼓響突圍,結果鼓沒響,他率領十幾名勇士突圍,沒成功,部下戰死,他投降。
消息傳到朝廷,皇帝消息不靈通,不知道李陵是戰死了還是咋的,就把李陵老婆和母親叫過來,讓算命的看,那算命的一看說這倆人面相里沒有喪事啊,武帝又查,查到他投降了,就怒了,動了殺心,就問文武百官,要說這幫文武百官也是操蛋,居然沒人幫他說話,幸好有司馬遷,說李陵這個人是個人才,對朝廷忠心,對家人孝順,對士兵好,對百官也好,可是他現在戰敗了,這朝廷上的王八蛋們就百般攻擊,還是人不是人啊?再說了,他一個人帶著五千人去和匈奴打,戰士打死了找會武藝的平民過來打,打到彈盡糧絕了還赤手空拳殊死搏鬥,換成你們這幫畜生誰能?誰能?站出來?他現在所以投降,肯定是假投降,以後肯定會立功贖罪的。話說得沒錯吧?可是武帝不這麼想,因為當初是讓李廣利為主,李陵為輔,結果李廣利沒啥功勞,李陵卻戰功赫赫,所以武帝覺得司馬遷這是在詆毀李廣利,是在指桑罵槐,氣頭上就把司馬遷閹了。
過了不久,前線不斷有人回來彙報,漢武帝又看地圖又聽彙報,才發現李陵之所以輸,都是因為路博德沒有支援他,而且發現了路博德上書和李陵沒關係,後悔了,派人犒賞了李陵殘餘部隊,又拍公孫敖去匈奴境內去接李陵。
結果公孫敖沒接到,回去了跟漢武帝說,李陵不回來,在幫匈奴練兵呢,武帝一聽,卧槽!你投降了我就不怪你了,你投降了還把我們高精尖的技術教給匈奴人,是不是找死了,於是一怒之下把李陵全家都給咔嚓了。(公孫敖這個人是個廢物,挺不是人的,活了一輩子打仗全輸)。
李陵就鬱悶了,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後來有漢朝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就問了,我幹啥了我,我帶著5000人來打匈奴,你們不援助我害的我輸成這樣,我還沒找你們事兒,你們怎麼把我全家都殺了?使者說,no zuo no die,誰讓你在匈奴還幫別人練兵?李陵說卧槽!不是我啊!!那是李緒好嗎!李緒原來是邊境某市的市委書記,後來匈奴打過來他就投降了。李陵知道這事了,氣的沒辦法,就去把李緒刺殺了。
匈奴的單于很看重李陵,畢竟他是高級人才,於是就把姑娘嫁給他了,後來李陵就在匈奴成家立業了,再後來漢朝有人過來跟李陵說,武帝死啦,新皇帝即位啦,您可以回去啦。李陵說我在內地又無親無故了,再說了我怎麼對你們的?你們怎麼對我的?我老婆孩子現在都在這邊,我還當了大官,就不回去,就不回去怎麼著吧。後來李陵在匈奴病逝。當然不該,漢武帝殺李陵家人是因為李陵投降之後的誤解,以為李陵(實際上是李緒)為匈奴訓練軍隊,正面對抗漢朝,而不是李陵投降這個原因本身
李陵的投降是類似身在匈營心在漢的,和之前趙破奴一樣,避免與漢朝直接對抗,這樣以後找機會逃回去後大家都好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並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
1.按人之常情來看:不該殺。
2.按帝王韜略來觀:該殺。具體談第二點,該殺有該殺的道理,此盡皆為帝王之術,一則殺雞儆猴,告訴別人誰再敢投靠匈奴下場也是這般,哪怕功高蓋世的老李家也不行。二則告訴將領們兵敗就該自殺,這是忠於君王的象徵,不可違逆,就如守城將領失城該自殺,皇帝要殺你全家你還得謝恩,這是規則。當然路博德問題和後來的練兵問題都是要因,但小陵字沒自殺確實是個問題,你咋就不去死呢?另外,漢武帝總體上還是個偉大的皇帝,功業垂鐘鼎,丹青也早圖麒麟,說什麼好大喜功,殘暴之類的總結就像嬰兒般幼稚的評價,歷史需要客觀。他老頭子景帝年少還和堂兄弟下棋一語不合就搬起棋盤把人家砸死了呢?那景帝是什麼?夠不夠殘暴?史書怎麼評價的?朱元璋看到巷子牆上一幅圖曰「淮西女人好大腳」以為在諷刺馬皇后一怒之下屠遍整個巷子,那朱元璋的史書上是不是該評價殘暴云云?高中歷史的第一句或者最後句就告訴我們評價實物的客觀。讀歷史又怎能如此主觀?秦皇漢武,當乃蓋世大英雄也!如果是我,我也會殺,殺9族,即使錯了,只要不是太離譜即可,離譜了再寫「罪己詔」唄...
不該殺。
以上答主的答案都不完全對,準確的說,都是錯的。
有說君主韜略因而該殺的,有說君主殘暴因而不該殺的。那李家滅門,究竟是什麼原因?
那就讓我們看看另外一個冤大頭——司馬遷。他哪點惹到了皇帝呢?當時給出的罪名是「欲沮貳師,為陵遊說」,這就明白了。漢武帝為什麼憤怒?因為貳師將軍(李廣利)這次無功而返,李廣利需要替罪羊。李廣利等人一定掩蓋李陵力戰的事實,而只是講了李陵投降的故事。
這對漢武帝而言,就是相信誰、二選一的事情,他會相信誰呢?當然李夫人的兄弟、正當得寵的李廣利。群臣站在哪邊?當然是權位煊赫、如日中天的李廣利。
不應該。他當時腦殘。後來也承認了自己腦殘,李陵是有機會回國的,但是按照當時的制度,回國後他還是要下獄的。霍光問他回不回,他說,老子回去了還要走個過場,雖然老子已經沒有親人了,但是在全國人民面前再丟一次人,俺不願意,俺其實很想像蘇武一樣忍辱負重。可惜武帝腦殘,沒有問清楚就搞死我家人。你看人家匈奴王,女兒都嫁我了。我在這挺好的。
漢武帝族滅李陵不是因為李陵降北,而是因為李陵娶可汗女兒為妻。
從李陵角度固然可憐,李陵終其一生也沒有領兵攻漢,足見其無叛逆之心。
但從劉徹角度來看,按律降北者族滅,李陵投降匈奴後,劉徹仍然相信李陵會伺機逃回來的。然而,漢武帝等來的消息卻是李陵尚匈奴公主,以現代人的上帝世間視角當然覺得沒什麼了。但以當時的人的看法,李陵叛變的意味已經很很明顯了,漢武帝一方面對李陵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不按律族滅不足以儆效尤,倘若投降娶胡女沒事,日後誰還會在戰場死戰?
因此李陵母妻之死劉徹跟李陵都要負責,個人認為李陵要負更大的責任李陵就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他一家人就是武帝窮兵黷武的替罪羊。武帝早年英明睿智,銳意進取,遠擊匈奴,知人善用。後期偏執多疑,窮兵黷武,用人失察,色迷心竅。李陵或許比不上霍去病,但李廣利連李廣都比不上,好大喜功的新小舅子罷了……武帝最大的問題就是天真的以為每個長的有姿色的女人一定會有個會打仗的親戚。結果抓瞎了……千古英名毀於自己的玩鬧。
正找不到替罪羊的武帝偏聽偏信就把李陵的家人給殺了,把還算是將才的英雄徹底推向了敵人一面……
應不應該,說到這兒也就明白了。
漢武帝是一個好大喜功,殘暴無常的皇帝。其是建立了很多功業,和隋煬帝等亡國君主的主要差異是,漢武帝之前幾代帝王積累的社會財富和人才已經足夠其揮霍浪費,而隋煬帝卻不懂這個道理。
具體到漢武帝殺李陵全家,明顯就是極端錯誤的冤殺。
一方面是真正有責任的官僚和將領沒有得到懲罰,反而重懲作戰英勇,本來應該獎勵的將領李陵。
另外一方面,因為自己用人不明,給予勇將李陵的權力不夠不說,反而有很多庸才來掣肘他。過後,更是殘暴的委過於人,兇殘的遷怒司馬遷。這是典型的腦殘亂來。
不該。
近來與人談到李陵降胡,其家人是按律當死的,特意翻查律條,無甚得見;又有所謂「秦漢有降北者身死家殘」的說法流傳廣泛,繼續考查這種說法的來歷,則有《軍法「降北者身死家殘」述論》(趙科學著,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年第27卷第10期)一篇有所論述,較為詳實。
1.降北者身死家殘
趙論文引《韓非子》中的典故,說魯哀公苑囿失火,哀公率民眾救火,民眾救火不力,於是孔子下令,『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及《史記·商君列傳》中「匿奸者與降敵同罰」,以說明先秦時代確有「降北之罪」,不過不涉及措施。
之後引銀雀山漢簡《兵令》和《尉繚子·重刑令》來說對降北之罪的懲治。《尉繚子·兵令》:「諸戰而亡其將吏者,及將吏棄卒獨北者,盡斬之。」《尉繚子·重刑令》:「夫將自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眾,命曰『國賊』。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
看上去似乎挺清楚了,可這書叫什麼來著?《尉繚子》?《尉繚子》是我國古代兵書經典、優秀的軍事理論著作,和《司馬法》《太公兵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齊名……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兵書=軍法?
當然不是。
要施於一軍一國的,才能稱為軍法國法。
《商君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商鞅的法治思想,變法後的秦法是商鞅理念的一部分實踐,《商君書》里《墾草》部分甚至作為第一批法令在秦法中頒布,可是,《商君書》≠秦法,民人不能拿《商君書》跟秦法對簿。銀雀山漢簡可以作為《尉繚子》一書的年代證明,可以證明彼時兵書中有此理念,但不能代替軍國律法。何況,還有項羽、霍去病這些所謂不學古人兵書的榜樣啊?
如果有多本兵書記載相近理念能否證明?
一切仍當以律法為準。
墨家學說講兼愛,儒家講仁愛,所以先秦至漢代,天下都是兼愛仁愛之國了?事實非是。仍只是一家一氏之言而已。
那麼,是否有相關的律法條文呢?
有。
被引證最多的是漢簡《賊律》第一條。「以城邑亭障反,降諸侯,及守乘城亭障,諸侯人來攻盜,不堅守而棄去之若降之,及謀反者,皆要(腰)斬。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其坐謀反者,能偏(徧)捕,若先告吏,皆除坐者罪」。
學界對該律中「諸侯」是延續秦法對「六國諸侯」之稱還是漢初新封「諸侯」爭議較多,但我們能夠看到,這條律文中並不涉投降;其次,律中「以城邑亭障反」「不堅守」「謀反」,都帶明顯的主觀性,用在李陵案似乎並不恰當。趙氏在《軍法「降北者身死家殘」述論》和一篇名為《漢簡&<賊律&>延革》(《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1期)的論文中提出一個觀點,即:漢律對「反」「逆」「叛」「降」不加區別一體予以規定,兩篇論文都將李陵案作為典型。然而,以李陵案來證明漢律不加區別無疑是因果倒置,也不符合子產之後律法公開的趨勢,睡虎地秦簡中能夠看到,公開的秦法細化程度已經非常高,難以相信如此大罪會沒有明文,而要借別的法條來說明。
故,降北者身死家殘——或許能滿足很多人的情感,讓人遺憾的是,這句充滿文藝的話本身並非律例。諸君若要證明你們想要宣洩的,似乎還要更加確鑿的證據。
2.秦法漢律總關情
好制度是國民最好的福利,沒有之一。秦法的「刑無等級」,比那遮遮掩掩為人渣諱言,和扭扭捏捏打個老虎還涉及政治鬥爭高出太多。由於歷史的局限,秦法也有不能涉及的東西,比如皇權。
皇權的至高無上,除了皇帝本人凌駕於律法之外,還能夠越過律法進行生殺奪予。史載始皇帝「晝理書,夜斷獄,專任刑罰」,並親自裁決了「隕石案」「坑儒案」等大案要案……什麼樣的案子是大案要案?其表現往往轟動一時,其結果往往有人要死。
「降北者身死家殘」反映了人民對叛徒的恨,這願景是好的,卻也高估了律法的作用,讓人以為進入了法治社會。高估律法也勢必低估某些事物的作用,能判人生死的除了律法,還有皇帝,或者說人主。
秦晉殽之戰,穆公「不替孟明」;曹沫三敗北,庄公「猶復以為將」。信陵君竊符救趙,廉頗以軍攻樂乘。這些是「降北」和比「降北」更加嚴重的逆反。是不是要開始找理由了?可終究是不合律法的吧?
或許,這些都是春秋戰國的例子,不關秦漢的事?秦國滅楚之時李信戰敗不算小事吧?其性質影響比太平時日要更嚴重吧?李信之後,秦就很難舉出例子了,屠睢戰敗本人戰死,二世時代無辜見誅。是不是該把秦拋開?而漢的先例無疑就是趙破奴了,說趙是匈奴人的,是要證明我國少民優待自古有之?
以上無非是為證明,秦漢之降北者未必身死家殘。其是否身死家殘,與其出身、家世、名望、戰功等息息相關,至於功高震主名望滿天而被冤上一個罪名的就另說了。從主觀上,則與降北者有意無意甚至主君是否能夠清晰自省相關。
這麼說來還是人治咯?那你又在吹秦法做什麼?
一者時代必然,
二者,擁有無限權力的人,不必時常動用這種權力,與後世體制問題成災不能同日而語。
這裡有另一個問題,李陵知道他的投降會導致家人慘死嗎?
我覺得有人要氣笑了。你說的不是笑話,他怎麼可能不知,他是漢朝人!
這是將自己的認知當成古人思想。
我們可以默認,如果真有這麼一條軍法國法,他應該知道。但還有一點不能忘記,即,真實判例。漢朝並不是一個徹底以法治國的王朝,之前的判例比律條甚至更影響人的認識。
《漢書·李陵傳》記載李陵謂使者曰:「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答蘇武書》也說「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其文或系託名,但也是漢人心思。
李陵或許真不知道,家人會受株連至此,後人會莫名其妙地給他安個身死家殘的罪過。按《敦煌漢簡·捕律》,「亡入匈奴、外蠻夷,守棄亭鄣烽燧者、不堅守降之及從塞徼外來降而賊殺之,皆腰斬。妻子耐為司寇作如。」這是我所見漢武以來與李陵案最近的一條律例,雖不知其時間先後,但其對家人施刑遠比李陵案要寬。這件事,李陵想不通,漢人想不通,你們想得通,也是可以的。
所以與其說什麼按律,不如坦率承認君要臣死,大家都成年人了,有什麼不能接受的?真要按律,何必拖那麼一年呢?真要宅心仁厚,何必幾次三番不信任,而最終也沒忍住吶。
漢武為何如此對他?
根源還是皇權的威嚴,李陵回來,很多人的臉往哪兒擱,包括漢武自己。直接則是那則謊言,「李陵給匈奴練兵」。
或許這就是兩篇論文因果倒置的根源了。
因為事實即是漢武要他死,臣下附會一個罪名,而非按律。所以只能舉李陵一案來證明「反」「逆」「叛」「降」一體定罪,而非相反。
3.將軍百戰身名裂
任何行為都有其緣由。歷來人們對李陵投降的緣由進行了許多分析,我們試看一下:
①貪生怕死。
我覺得這個基本可以排除。討論一個久歷戰陣的人是不是怕死,這逼格顯得太LOW。事實上李陵這次並不是頭回帶兵OK?我要證明死不是最可怕的,噴子會說你怎麼不去死?連討論的意義都沒有。
②賣主求榮。
用《答蘇武書》的話說就是:「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史書上對李陵的記載,多是就其鄉思和鬱鬱不樂,不言其生活的侈糜和權勢滔天,而這一點這對深得單于器重身為右校王並娶了公主的他是不難的。
③伺機?
太史公對此深信不疑。無論是伺機歸漢,還是劫持單于。歷史上曾有曹沫勾踐的例子,突圍前兵士以趙破奴為勸,「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雖然當時李陵拒絕了。但這不失為一種可能,而且從心理上是能被人接受的。可是一切都因一年後的那件事變得不可能了。這裡有一點要注意,李陵如果知道家殘是投降的必然結果,伺機也就無從談起。
④泄憤。
本次出征之前李陵是被計劃為貳師押輜重使用的;後來經過抗議,李陵得以率部出征,但「毋騎予女」,因此上,不公是毋庸諱言的。李陵如果是懷著怨恨或不公,在後來的戰鬥中,是難以有眾多斬獲的。戰至後來,近塞百里仍無援軍,或許是另一次不公,又或許讓李陵感受到不公,加上先前的積怨,這才投敵?可一次投敵就能泄憤了嗎?做為一名渴望建功立業的將領,他的泄憤應該是南侵,而不是止步於投敵吧?而從後來的記錄,匈奴屢次南下打草谷,與李陵並沒有什麼聯繫。
⑤全其部眾。
《漢書·李陵傳》記:「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士尚三千餘人,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抵山入峽谷。單于遮其後,乘隅下壘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
聯繫上下文,「今無兵復戰」指的應是兵器。那麼,這裡有一個問題,李陵的殘軍還有多少人?轉戰多日尚有三千餘人,後面接一句「士卒多死」,這個數字不好估量。從「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來看,殘軍數量應該不少,畢竟突圍成功的是少數。不然在各種極端劣勢的情況下百分百突圍就是神了!突圍必然有損傷,有被俘,即使突圍成功,也未必都聚起來。那麼成功突圍的就算只有半數,李陵軍所剩也有千人了。
李陵是什麼樣的人?「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武帝以為有廣之風」(《漢書·李陵傳》),而李廣「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卒共之……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漢書·李廣蘇建傳》),至少說明這爺孫倆在愛人跟善待士卒上是一致的。這樣的人,讓他自己死可以,但要讓他眼看麾下手無寸鐵的士卒被屠戮殆盡,能忍?
活的李陵顯然比死的李陵更有價值。倘若李陵死了,無論是為了報復泄恨還是乘勝追擊,匈奴勢必要搜山檢海消滅漢軍殘餘。彼時距塞百里,匈奴數萬人馬,漢軍必將盡墨,哪能有四百人逃回?李陵投降,則匈奴繼續大範圍清剿漢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降低很多,不管這是否涉及單于對李陵的勸降。近在眼前的屠殺,數以千計出生入死的同袍,大家就一起去死?在這種時刻,是顧及不到所謂國家顏面這種虛無東西的。倘若李陵戰死,朝廷或許會有所追封,後人或許會將他視為英雄,但也僅此而已。所以,為了我們有所稱頌,就該讓別人去死?
汪精衛從「引刀成一快」到與日合作,中間經過了多少年,甚至包括與蔣公爭權的怨念。而導致李陵的變化的只有一場戰役,甚至只發生在突圍戰前後,所以用時間會改變一個人來說顯然是不當的。故,李陵投降應該是有一些更直接的原因,而其為保全部曲的可能性很大。當然,其思想應該是相當複雜的,上面的伺機、泄憤或許兼而有之,但都難成為主要原因。除了400逃回的外,被匈奴抓到的又有多少?私以為只多不少。韓延年的死應是個意外,或許正是因此激發了李陵——如此死了是無足輕重的,至於李陵投降之後,對於改善其他被俘士兵生活是否還起到一點點作用,就不得而知了。有人會說,那些被匈奴抓去當奴隸的士兵還不如死了,可是,後之視今,他人視我,誰不是這麼想的呢?我覺得你活得不好,你就該去死了?什麼邏輯!
4.是非功過後人說
當代世界對力盡而降態度是寬容的,卻對古人極盡苛責。很多人的邏輯是:「我認為古人該是怎麼樣的」→「有人沒怎麼樣」→「他有問題」。且不說這種邏輯本身的問題,就這樣不加區別的論斷也容易有失偏頗。
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不同,你要將後人的愚忠愚孝拿到先秦,看孔子不給你個白眼?相同時期,人們的思想也不盡相同。你說要救拯救天下,有的人「雖萬人吾往矣」,有的人,你動他跟腿毛也跟你急。當然,可能因為他真的有腿毛。
李陵之時,先秦遺風尚在,某些思想並沒有鉗制社會人心。「雖忠不烈,視死如歸」,誠然是美好品質,但「全軍」「保民」「愛人」,又有何不妥?「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荀子。不要小看這個人。荀子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而稷下是黃老溯源,黃老是武帝之前漢之國策。
「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死者誠可敬,然而於事無補。其實譚嗣同說的好,需要有人去死,需要有人留下來。有人始終堅持著非此即彼的正義,或許是因為他們怕死,並認為所有人都怕死,除了死也沒有任何價值。
時代雖然不同,人性卻是不變的,雖然它極有可能被某些意識形態扭曲。究李陵一事,實則以一人/一軍敵一國,敗得理所當然,降得情有可原。太史公說「雖古之名將不過此」並不是一句空話。
那麼,李陵是漢奸嗎?
個人以為不是。
漢奸是什麼?如宋將張弘范,明將吳三桂,都有背叛並以實際行動損害故國的行為,如文臣則免不了畫冊之功,怎麼也占著個主觀意願。
李陵降匈之後先殺幫匈奴練兵的李緒,雖是出於思恨,客觀也有利於漢朝。後勸蘇武,也不過是奉命前往,對他則是找個故交傾訴罷了,即便是問蘇武,他會覺得李陵是漢奸嗎?最後則是與御史大夫商丘成的一戰。「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叄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漢書·匈奴傳》)。已有人就商丘成的履歷、地形等對這一戰結果質疑,認為李陵在戰中嚴重放水。對此我是認同的。大將是匈奴里自賢王以下的高官,李陵在戰中未必起主導,這或許是一場不得不進行的徹底與漢斷絕的戰鬥。其次,史書上對驃騎等人的斬獲斗記載頗詳,而在商丘成這裡幾乎沒有;即便是不說斬獲,光是戰勝某大將或叛將,這事也夠吹好一陣了好嗎?然而名將商丘成後來有什麼新戰績嗎?沒有。如果真有什麼亮點,或商丘成真有何過人之處,在那個時候,不作為新的將星培養或者宣傳幾乎是不可能的。再次,這場戰鬥發生在漢反擊匈奴時,李陵可以不主動參加南下,但要不參加對漢軍北上進行反擊是說不過去的。所以這場戰鬥李陵出於不得以的情由參與,而要保證結果漢匈都能接受,這得多為難啊。
所以,從思想上,李陵明明是精漢,從行為上也是標準的匈奸。只不過我國流行戴帽,被下了定義所以說什麼都沒用了。
5.結論
綜上,①我絕對擁護律法的權威,只是在證明「秦漢降北者身死家殘」的時候,有的人應該更有證據,而不是隨聲唱和,拾人牙慧。②漢武殺李陵是因為君要臣死,不是按律。③李陵是降將,不是漢奸。
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為父母;
…
君視臣為草芥,臣視君為仇寇。
殺也殺了,武帝後發制人,也有其合理性。但這邊我想說的是匈奴對李陵的褒讚和善待,都是以李陵自身壯勇為出發點嗎?非也。
其實這問題就跟匈奴來降,武帝不計血本封侯賞金一個道理。汲黯老頭子一直對此頗有微詞。但是從長遠看,最後胡虜為我所用,肯定是利大於弊的。李陵降匈奴時,正是單于新立不久,需要廣徵俘虜,獻計獻策。樓上有人說李陵一生沒帶匈奴打過一次大漢,對漢仁至義盡,呵呵噠,不想說什麼了。看下文王夫之《讀通鑒論》對李陵的評價:
馬遷挾私以成史,班固譏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揜。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衒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於李緒;迨其後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於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於不絕,以獎其世業。遷之書,為背公死黨之言,而惡足信哉?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關羽之復歸於昭烈,幸也;假令白馬之戰,不敵顏良而死,則終為反面事讎之匹夫,而又奚辭焉?李陵曰:「思得當以報漢」媿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事件往大了說能成為武帝後期漢匈對峙的一個典型,衛霍死後他開始吃敗仗了,連趙破奴也動不動被俘,真是打臉。李陵飛將軍良孫,祖父英名加之自身善騎射,大概在匈奴部落也有名傳。而漢軍中同情李廣李敢命運,氣氛一直也很微妙。所以捕獲李陵後,如何再在漢庭燒一把火,我看才更關鍵。
匈奴這邊鼓吹李陵膂力及被如何優待,漢庭則「族陵家」。外人看,李陵如此勇士不被朝廷重用,反而任外戚中傷,任老將玩弄。越是將李陵形象塑造的高大上,對陣匈奴時環境描摹的越艱難,這種輿論影響就越強大,而更使忠臣良將對朝廷寒心,從而戰敗就俘也成了不歸而受辱及保命的法門。
也不開脫武帝用人有他的局限性,好大喜功完全肯定,尤其衛霍起點太高,到貳師完全不計血本,砸也要砸出個打勝仗的將軍。但武帝一朝,有李廣利李陵這樣的,也有張騫趙破奴蘇武這樣的。李陵被困,士卒少機動差軍紀亂,武帝斷其後援,這都是事實。武帝醒悟未晚,但李陵終不得復歸,是時代的局限,也是人性的局限。司馬遷認為李陵是假投降,李陵也說是假投降。但所謂的真投假投降不是你自己說了算。客觀上的事實是兵敗投降了。漢律,降北者身死族殘。有些人說什麼殺不殺全家還不是漢武帝說的算。那這條法律難道是專門為你李陵一家準備的?法律上光是李陵這一次投降,漢武帝殺他全家都是沒問題的。不用扯後面的什麼有沒有練兵有沒娶匈奴公主,殺全家前面那一條投降這罪名就夠了。漢武帝也沒有馬上殺了他全家,派人出去接他。但其實你是假投降的話,難道自己不能跑回來嗎?還需要人去接?李廣不是一樣自己跑回來的?
殺人全家肯定是不對的------再大的罪也不該禍及家人啊。
罪不及妻兒,流氓都懂的道理
在黑格爾看來,衝突的悲劇性在於:這種衝突中對立的雙方各有它那辯護的理由,而同時每一方拿來作為自己所堅持的那種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內容卻只能是把同樣有辯護理由的對方否定掉或破壞掉。黑格爾最愛引述的悲劇實例是《安提戈涅》。
漢武與李陵,司馬遷一起上演了一出悲劇。從個人角度講,不該殺,李陵也是迫不得已。
從皇帝角度來說,初期殺不殺在兩可之間,但到後來求情的人越多越固執,那就越要殺。降北者身死家殘
依法治國
沒什麼不應該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武帝沒有像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之類的盛世稱號?
※劉邦死前遺言問答是確有其事還是後期加工?
※西漢的宣帝、文景二帝比武帝如何?
※韓信要怎樣做才能不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