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為什麼沒一統天下?其中轉折點在哪裡?


轉折點,當然是渣權襲了荊州啊。諸葛丞相《後出師表》里說了: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
題主題目改了啊,其實原題更有意思


因為青春的夢想往往是不完美的。


香港中的洪興,東升忠義之士最多,為什麼他們沒有統一香港?


從來都是最弱的一方, 哪來什麼轉折點。


沒有轉折點,才沒能一統天下。

《隆中對》中」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又結仇於孫吳,內部利益分配不均,而且「天下有變」的轉折點也沒有出現。這個時候妄想一統天下,結果是自取滅亡。


首先,劉備是否能統一天下是個未知數。
但是說哪個時期最有可能」獨立軍事統一「的,當在漢中稱王前後。
當時劉備集團的統治地域是有實力進行統一的。
質疑劉備地小力薄的可以參見陶元珍先生的《三國食貨志》,荊蜀地域雖小,但人口繁密民風輕勇,較之久經戰亂地廣人稀的北方不甚輸,且地偏一隅後防無憂,當有實力可以一戰。時內政經濟改革完畢(制蜀科鑄直百錢專鹽鐵),人心大定,軍事將領、文臣謀士也可以說是最齊備鼎盛的時期。
【@馬佳鑫 所言鼎盛軍力不過十萬是不對的,關羽兵力,呂蒙傳稱數萬,未知其數,但當大於擒于禁降卒三萬。而按關羽覆滅後劉備尚可抽調八萬之眾,兼漢中魏延吞之拒之之言,怎麼算都不會是只有十萬的。乃至及蜀亡,尚有十萬兩千之眾(後主傳引蜀記)。】

而錯過這個時機的轉折點在於關羽失利。
但是這個關鍵點是基於十九年爭三郡起

廖立傳:昔先(主)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

爭三郡後推了攻略漢中的時機,進而影響出秦川和進宛洛的同步時間,更埋下了與吳更大爭端的隱患和口實。
@姚曉天 所載後出師表雖然觀點贊同,但是《後出師表》真偽難辨,作為例據恐怕不妥。

劉備集團的戰略幾乎是完全按照隆中對來進行的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其中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有4個前提,而劉備也幾乎實現了。
1、統治:跨有荊、益,特別是荊州,此用武之國。
2、外交: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
3、內政: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內脩政理
4、時機:天下有變

關羽北伐也的確是在天下有變的情況下做出的
1、曹操鎮壓朝廷內反,得罪士族,統治階級內部鬆動。

後漢書獻帝紀: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起兵誅曹操,不克,夷三族。
後漢書耿秉傳:(耿秉)曾孫(耿)紀,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異之,稍遷少府。紀以操將篡漢,建安二十三年,與大醫令吉檜(註:「檜」或作「平」)、丞相司直韋晃謀起兵誅操,不克,夷三族。於時衣冠盛門坐紀罹禍滅者眾矣。
世語:(二十四年)諷字子京,沛人,有惑眾才,傾動鄴都,鍾繇由是辟焉。大軍未反,諷潛結徒黨,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未及期,禕懼,告之太子,誅諷,坐死者數十人。

2、曹操為應對漢中情,徭役嚴重,荊北諸郡群盜反。

武帝紀: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曹瞞傳:是時南陽閑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南陽功曹宗子卿往說音曰:"足下順民心,舉大事,遠近莫不望風;然執郡將,逆而無益,何不遣之。吾與子共暞力,比曹公軍來,關羽兵亦至矣。"音從之,即釋遣太守。
胡昭傳: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狼等遂南附關羽。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
關羽傳: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群盜的主體是基於「吏民」的,這是一個震搖社稷的事,獨侯音無名,便劫得一郡,更執郡守,人心動蕩如此可見。使曹操慌忙調曹仁北上平宛,淮東諸將協防,導致荊北大虛,曹仁回防後不得不面對關羽圍樊打援的形式,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可以說是一步好棋。
再加上前漢中斬夏侯,後漢水擒于禁,威勢赫赫。可以說在統治、內政、時機上都完美無缺,唯獨因為爭三郡埋下了東吳的隱患。
後關羽兵敗身覆,再後夷陵喪兵八萬,元氣大傷、國本動搖,使得蜀國再無獨立軍事統一的能力。轉而更依賴於與孫權的連橫北伐。

諸葛瑾傳裴註:以為劉後以庸蜀為關河,荊楚為維翰,關羽揚兵沔、漢,志陵上國,雖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為威聲遠震,有其經略。孫權潛包禍心,助魏除害,是為翦宗子勤王之師,行曹公移都之計,拯漢之規,於茲而止。
陸機《悼魏武文》:(曹操)當建安之三八(建安二十四年),實大命之所艱。

可以說蜀漢的這個轉折點軍事失敗為表,外交失敗為里,只能嘆盛極而衰,嗚呼哀哉。


沒有轉折點,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劉備有光環__沒有豬腳命的豬腳光環!以劉備的梟雄屬性和夢幻家臣團,放在其他亂世起碼是割據半壁江山,朱八八也不虛啊,黃巢李自成完全不夠看好么。擱在網文里就是征服世界的節奏啊。卧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手裡攥著倆,後面還圍著一圈五虎將,都能召喚神龍了好嗎。可惜先主的宿敵是陰霸非常,閃耀著真.豬腳光環的曹家,處處壓先主一頭。人家玩個副業都能玩成名留千古的三曹,別的就更別說了。

蜀國的偽豬腳光環還體現在糟糕的節奏上。啥叫節奏好?看皇太吉,和李創闖輪流爆大明菊花,大戰完了之後總有機會喘口氣,而對手還不得安寧,甚至崇禎還主動變換體位配合,出啥計就中啥計。皇太吉你付費玩家吧!

有知友已經指出了,蜀國收復中原的戰略藍圖完全依賴於五個字「待天下有變」。實力弱小的蜀國想要擊敗實力遠遠大於自己的魏國,只能寄希望於敵人內亂。我一直認為丞相不停的北伐就是想通過外部壓力引發魏費國內亂。打仗要人要錢要糧,少不了要動豪門的蛋糕,人品好的話魏國出個失地王約翰
就賺大了。可惜,蜀國人!品!不!好!等到魏國爆發淮南三叛的時候丞相早就隕落五丈原了,而那時主政的是鴿派費禕,主戰的姜維還收到打壓。再後來姜維終於上台,抬眼一看,我擦司馬氏已然無法撼動了啊。這人品。

就好像答主我,十八歲那年龍精虎猛,跑個一萬米輕輕鬆鬆,可惜就是沒個姑娘。一身好武藝報國無門。就因為這個原因專門挑了個位於四川省的大學的文科專業,心想這下老子是虎入羊群啊!可後來天天wow 刀塔,漸漸成了個肥宅,一身的功夫都荒廢了,看著周圍的妹子就是下不了口,悲劇啊!
蜀國就是這樣的。


我不知道魏蜀吳到底哪個國家忠義之士多,但是忠義之士多就有用的話,南宋早就反推蒙古了


寫一句知乎流行語,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行為就是耍流氓^O^
開玩笑,樓主莫生氣,但是,我可不認為蜀國忠義之士最多。可能是羅貫中這麼認為。


蜀國即使沒有失荊州、敗夷陵,也不可能統一全國。人口實在太少,人才實在太少。


蜀國沒有統一天下的原因?借用古話說一點自己的新看法。

古話說,天時地利人和,魏國占天時、吳國佔地利、蜀國占人和。

而這個說法的原因大概就是曹操利用天子之便,掠奪了大量人才、資源。在三國前期佔盡優勢。

而吳國也在早期就靠著長江天險安居與南方。

最讓古人可惜的就是蜀國,劉備愛國愛民,始終希望興復漢室,他的仁德在當世及後世都廣受好評,而他三兄弟之間的忠義感情更讓後世欽佩。所以古人都說蜀國屬人和,也最希望蜀國能統一天下。

但實際情況可能會有些偏差,因為魏國不僅佔據天時,可能還佔有一些人和。魏國靠著早期形成的巨大優勢佔據了中國當時最富庶的地帶。而曹操又積極發展民生,後期甚至不惜避戰屯田,而且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廣為流傳。這樣就使得大量人才都慢慢聚集到魏國。反觀蜀國,其實還是靠著一些蜀道難行的地利才更穩固。但也正因為此,許多人才不太容易去到蜀國。

戰爭年代大家生存都很困難,哪裡生活更好就更傾向去哪裡。而且古代交通很不方便,人們往往會去更容易去、也更容易找到食物的地方。而各種人才也自然而然跟著這股潮流流向了魏國。

三國後期,人說蜀中無大將,甚至有人怪諸葛亮不懂用人,其實我覺得客觀環境可能早就決定了這一切。除非諸葛亮能夠在治理國家、吸引人才上也想出堪比三分天下的政策。

至於說蜀國的轉折點,也許沒有特別的原因。蜀國在取西川之後實力達到鼎盛,而前面說到蜀國的情況和其它兩國相比,其實他最不允許自己一直拖下去。雖有一定地理優勢可守,但相對於其它兩國,他的經濟、人口在發展中處於劣勢。一直耗下去最後難免要被強大後的魏國吞併。所以蜀國在實力最強的時候選擇繼續進攻。可惜三國就是這樣,你可以進入鼎足之勢,但一旦別人也懂得這個道理跟你耗的話,你要進攻就非常難了。而最後諸葛亮也確實沒有取得成果,歷史也許就是這樣,個人很難改變。在三國互相消耗的期間里,最急迫的蜀國也最容易出錯,最後由於一個用人失誤失掉荊州,這在文學上往往作為蜀國衰敗的轉折點,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蜀國國力下降的標誌,並不是原因。


主要轉折點應該是失荊州,導致諸葛亮失去對魏的戰略牽制點,還有後期的失街亭直接導致剛剛投降的西北三郡無法立足,不過失荊州後導致了北伐是註定失敗的,所以荊州一失,蜀國已經完全失去統一的可能了。


那是因為演義中有的魏國大將都被一筆帶過成了路人了,而蜀國後期無力,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關羽之死


各有各的企業文化,憑啥就蜀國掛個忠義?


既然看三國演義也沒看到什麼「轉折點」,題主你怎麼想到轉折點這個詞的


推薦閱讀:

你認為三國人物裡面誰的名字起得好?為什麼?
《三國演義》中,最讓你動容的一句話,或一件事?
三國演義中董卓為什麼廢少帝立獻帝?
把《三國志姜維傳》遊戲改拍電視劇是否可行?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季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