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中史達林和漢尼拔之間有愛情嗎?


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1576764/?from=sogousearch

摘自豆瓣蛛的影評片段:史黛琳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女人,只有無知的人才會真正的單純。史黛琳的性格是複雜的,她理智聰明有野心,這是漢尼拔親口說的,她也懂得頗為圓滑的處理人際關係。這些特質都是漢尼拔喜歡她的原因之一,漢尼拔說過他討厭粗魯無禮的人,而「禮節」「克制」這種東西恰恰是人類反動物本能壓抑馴化出來的。單純的人大都遵循自己的本性不經過頭腦率直而為,史黛琳絕對不是那些人中的一員。相反地她似乎有點過於克己了,致使這個冷美人堅強的外表下不斷泄露出易碎的脆弱,為她增添了幾分惹人憐愛的美,但是除此之外你更可以強烈感受到一顆外冷內熱的心以及處於弱勢也不會動搖的信念。 

  漢尼拔一向是個精神控制力絕佳的男人,似乎已經超脫了一切人類劣根性的局限。他崇尚理性,智力,欣賞古典文學和音樂(還記得他被關在籠子里時背景的哥德堡變奏嗎,巴赫的音樂是公認最具理性的),想必他更加熱愛古典悲劇的壯美而非塵世生活的享樂之美。所以史黛琳無疑是他喜愛的典型形象:理智,堅強,整潔,自尊,敏感,而且因為童年的陰影或者她的天性使然具有濃厚的憂鬱氣質和隔離人群的孤獨之美,略帶神經質也很能討好一個精神科的醫生。所以漢尼拔對她應該是一見心動的。

  然而,最終促使漢尼拔愛上史黛琳的,無疑是那個「尖叫的羔羊」的故事,這個故事太過理想化與符號化以至於有了某種寓言的色彩。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人類苦難的大愛,都使得史黛琳散發出一種聖潔殉道之美,也令漢尼拔對她的故事一再探尋並被深深震撼。漢尼拔一向對分析人心十拿九穩,而史黛琳恰恰是個例外。他曾猜測她興許是受過親戚的性虐待又或者想逃離窮困貧瘠的童年等等等等,無論哪種創傷終歸局限於她個人遭受的特定不幸命運。因噩運而自傷乃人之通性,即使合情合理終歸顯得有些膚淺,因為那仍然跳脫不出個人憂喪得失的範圍,而由此帶來的悲劇性都帶著特定經歷的烙印。而真正深刻的悲劇性應是一種更普遍存在的,不依託於這種表象的,基於生命本源的戰慄。它需要拋開濫情式的自我宣洩,用一顆理智而樸實的靈魂來與之共鳴。

  所以史黛琳的故事大大出乎漢尼拔的意料,她是看到了其它生靈遭受苦難,為它們悲痛,並捨棄一切去拯救它們,這種境界就罕有人可以達到了,誇張點說有種基督背負十字架的覺悟。所以漢尼拔會無限溫柔的長嘆一聲「謝謝你,史黛琳」我想他沒說出口的後半句應該是「謝謝你,史黛琳,你讓我對人類這種生物稍微恢復了一點點信心。」所以「這個世界因為有你變得更加有趣了」。 兩人在片中僅有的一次身體接觸即是食指輕觸,讓人憶起米開朗基羅那幅著名的壁畫《創世紀》,上帝的手指點化了亞當,從此神與人的靈貫通了,片中這一段或許暗示了漢尼拔和史黛琳關係上微妙的轉變。

未完...


豆瓣這篇寫的非常棒,之前原文都轉載過來了,但只是在開頭做了簡單的轉載說明,並不規範。開頭是豆瓣鏈接。


在影片三分之二處,漢尼拔和史黛琳在遞文件的時候,漢尼拔對她有一個手指觸碰的動作,這也是兩人在電影中唯一的一次肢體接觸。

這個動作和米開朗基羅的油畫《創世紀》的場景很像。(畫中內容定格在上帝的手指即將觸碰與亞當手指相觸的瞬間)

《聖經》中的一句話,上帝的手指和亞當的相觸,從此人與神的靈魂貫通了。(大概是這個意思的一句話)也是在暗示兩人之間靈魂的共通。

漢尼拔很多次說這個世界有了史黛琳更加有趣,他對待史黛琳和其他人不同的態度,以及對她的幫助,都可以看出,史黛琳在漢尼拔眼中是不同的。

而史黛琳在漢尼拔的幫助下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她也許自己都沒有發現自己對漢尼拔在心理上的依賴。

這兩人之間是有愛情的。


原著他們在一起了


剛剛看完小說……所以稍稍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個人覺得萊克特博士在他自己心中應該是超越人類的存在了,他以人為獵物,以人為食,在本質上其實是一個人類狩獵者的身份,他理智,聰慧,有禮,覺得人類都是自己的食物,並且懲罰那些無禮的人,所以個人感覺萊克特博士應該將自己放在一個「完人」,或者說是「制裁者」的職位上。
而史達琳,從她對小時候記憶的描述來看,她為了避免屠宰場中羔羊的命運,自己拉著瞎眼的老馬漢娜獨自離開,這是原著中的內容,事實上,就像之前的答主所描述的那樣,她自己應該聽不到屠宰場中羔羊的尖叫,可是她確實那樣做了,所以這些描述中就帶了一種宿命的感覺。在原著中,史達琳在看到金伯利的屍體,和得知凱瑟琳被綁架之後,就一直聽到年少時那些羔羊的尖叫。
所以,說句實話,我一直覺得萊克特博士對待史達琳不同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她美麗,有禮,理智,乾淨,有野心之類的外部原因。而是因為史達琳其實跟她是一類人,具體來說就是不把人當人看,他是以一種「制裁者」的形象出現,懲罰那些無禮的人,把他們吃掉,而史達琳則是以一種「拯救者」的形象出現,拯救那些被無禮對待的人。
可能電影中不太明顯,但是原著中經常出現史達琳被羔羊的尖叫聲折磨的描述,特別是凱瑟琳被綁架之後,所以也有可能是隱喻,史達琳一直因為羔羊的尖叫而糾結,所以她也想拯救那些被屠宰的人,但是我感覺上還是認為她其實也不拿人當人,而是以一種「拯救者」的形象存在,所以後來野牛比爾被殺了之後,她心中的羔羊才停止尖叫。
可是我認為,這個停止尖叫只是暫時的,只要有野牛比爾這種「屠宰者」出現,他心中羔羊的尖叫就不會停止。
所以第四部小說結尾好像是史達琳和萊克特博士一起逃竄,做了雌雄大盜什麼的,也許就是他們其實三觀一致,所以才會那樣發展,否則如果是馬普,史達琳舍友這種人,估計也不會發展成那個結局,三觀就不一致嘛!怎麼可能和食人狂萊克特博士在一起……話說都不擔心萊克特博士晚上加餐時把自己給吃了!只有心理上在同一地位的人才會互相尊重,互相抗衡,也不擔心被吃掉,因為本來就是同一種生物嘛!
而且原著中和電影中有點不一樣,我是剛看完沉默的羔羊原著,所以是以原著為主回答,可能有點不完善……希望見諒……
最後,語文不及格描述不清的請不要介意ヽ(≧Д≦)ノ還有,以上僅僅代表個人觀點。


樓上也提到了,原著中漢尼拔和史達玲在一起了,女主跟他走了。不過單看影片的話貌似漢尼拔對史達玲的愛是單向的…沉默的羔羊第二部——漢尼拔的結尾,漢尼拔為了逃脫砍掉自己的手而不是史達玲(被拷一起了),不是愛情的話就沒法解釋這個設定了。況且沉默的羔羊裡面確實漢尼拔對她的單純的同情憐憫之情是有微妙變化的,不知道你記不記得漢尼拔在她手指划過那一段,這個時候對她的情感已經不是單純的憐憫了,個人認為影片中以這個微妙的細節來升華漢尼拔對她的感情簡直棒。可能對超越常人對人類的認知的食人惡魔來說單純潔凈更具吸引力吧。


並不是以愛情貫穿始終或為結局的電影才是一部好的電影。


我個人傾向於漢尼拔醫生對克拉麗絲產生了情愫這個觀點。從漢尼拔醫生分析野牛比爾的動機的方式,他是先去設想對方的企圖,假設自己是對方的情況下,回歸到人的本性來分析。同樣,他在分析克拉麗絲的時候也是如此。原本他猜測克拉麗絲逃跑的原因是受到親戚的性虐待才逃走,但是聽到『尖叫的羔羊』那個故事之後,他在試圖理解克拉麗絲的過程中,發現了在其他人身上沒有的純粹的『殉道者』的因素,從而產生了『有了你世界會更有趣一些』的想法。

再看『尖叫的羔羊』這個故事。有種觀點是羔羊並沒有尖叫,「時值冬夜,人人都在沉睡,屠夫們理應尚未開工,幾隻柔弱小羊發出的哼叫怎麼會大到驚醒屋裡的史黛琳呢?為什麼其他人恰恰聽不到這種聲音?」個人有不同的觀點。我相信克拉麗絲是真真切切的聽到羔羊的尖叫,其他人也聽到過,只是熟視無睹後,也就聽不到了。這裡就反映出了女主『殉道者』因素的一面,去解救羔羊,哪怕羔羊也已經習慣,忘記了自我拯救,她也是抱著『哪怕拯救一隻』的觀念抱起羔羊而逃跑。

同樣,我也認為克拉麗絲對漢拔尼醫生產生了情愫。一個精神上如此強大的人,一個彷彿能預測未來的人,一個讓自己心中羔羊不再尖叫的人,很難不讓其在自己心中佔據重要的位置。至於這份情愫是否是傳統意義上的『愛情』,我覺得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


我相信是有的


去年看了第一集後始終念念不忘,因為漢尼拔醫生的形象實在太令我印象深刻了,而且他對女主的態度實在是曖昧不已,令我好奇他到底是否愛上女主。而導演顯然也利用了這點,在一開始就以這個問題來展開故事。當我們被漢尼拔寫給女主的信開始,我們便確信漢尼拔是愛女主的,但隨之而來的是梅森的觀點是「漢尼拔如此變態不可能會愛上別人。」緊接著的是漢尼拔救女主的情節,又讓我們認為她是愛女主的,最後又來個砍手銬的大懸念,看到女主驚恐的表情,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殺人狂肯定會為了自保而砍掉女主的手,但看到女主雙手完整地出現在黑夜中,瞬間被漢尼拔圈粉了。這才是真愛有木有?!在這裡,我一直在想,女主之所以一直反覆聽當初她與漢尼拔的對話,實則並不能為抓捕他提供什麼線索啊,我反而覺得她是在睹物思人。而在最後她知道男主寧願砍自己的手也不願傷害自己,眼裡還冒出了淚水,加上片尾的「再見,漢」絕壁愛上漢尼拔了!~


覺得漢尼拔對史達林的愛 更多一點
原著隱約提到了 漢尼拔在史達林昏迷之後曾使用催眠的方法 幫她告別過去 給她灌輸新的想漢尼拔一樣的思維方式
在吃人腦之前也給史達林注射了某種藥物

漢尼拔似乎想把史達林改造成一個自己心中完美的女人 ,像米莎一樣

我覺得這種感情有點操控的感覺
最後書里兩人雙宿雙飛 聽歌劇的時候 史達林還跟漢尼拔有說有笑 她握住了漢尼拔的手

但我向來也有點恐怖 這裡多大成分是催眠的效果?

「也許有一天茶杯會複合回去,也許史達琳在什麼地方會聽見一聲弩弦響而不情願地醒悟過來,如果她還真的能睡著」

摘錄來自: 托馬斯·哈里斯. 「漢尼拔(沉默的羔羊續).」


我認為不是愛,是認同。認同有時候比愛更現實更難得。
漢尼拔對史塔琳的特殊看待源自沉默的羔羊那個故事。有些人覺得那個故事讓漢尼拔看到了人性的善意,從而改變了漢尼拔對人生的一些感覺。我認為很相近,但不是。漢尼拔是心理醫生洞悉人性,這點善意對他的認知來說無關痛癢。回顧羔羊故事的對話(你相信去如果把凱瑟琳救出來就可以令他們停止尖叫,...,謝謝你),我們可以發現重點是漢尼拔在探索並且理解史塔琳行為的動機。漢尼拔從史塔琳身上意識到一種釋放的方式,叫挽救。注意,我說的挽救是一種釋放的方式,我並沒有說棄惡揚善就是挽救。意識到挽救這種動機後,給了漢尼拔食慾滿足感之外的心靈滿足感。知道漢尼拔年少事迹的人都知道漢尼拔因為妹妹被食用而復仇走上吃人之路,吃人慾滿足了幼年的飢餓感,但這種慾望的發生改變了漢尼拔,不由自主的控制著漢尼拔。這種由幼年經歷帶來的後果與漢尼拔而言是享受但更是被動的命運!無論殺人食人謀劃的如何主動,依舊是被動的,漢尼拔的心靈未必和口腹一樣滿足。但是挽救這種理解方式改變了這點,漢尼拔意識到自己的吃人行為有了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慾望,吃人可以挽救妹妹。所以漢尼拔從此可以更開心的吃人了,所以他對史塔琳說了兩聲謝謝,並且認同了史塔琳為同類。


我覺得應該沒有。
最後漢尼拔通過催眠想把史達琳變成自己想要的米莎一般的人,或者把自己心中米莎的位置給了史達琳。而之前,有一段話,大意是,漢尼拔多年後和史達琳隔著精神病醫院的欄杆談話。
我認為,漢尼拔只是憑自己的心情改造史達琳,無論這是否會對她造成傷害,這不是愛。


原著難道最後不是他倆上床了么??!


親愛的 那不是愛情


推薦閱讀:

TAG:沉默的羔羊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