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感覺二胡比小提琴土?

對(一部分)國人來說,民族樂器(二胡、嗩吶等)讓人感到鄉土,西方樂器(鋼琴、小提琴等)讓人感覺文藝和浪漫,這是為何?這是民族自卑感還是因為西方樂器流傳較廣?

------------------
很多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看不懂題主提問的本意,其實上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們不是要討論二胡和小提琴誰好誰壞,誰土誰不土,而是想探討人群形成這種觀念和審美的原因


這不是因為什麼西方文化霸權的結果,這純粹就是兩種樂器自身曲目特質的問題。小提琴的標準曲目大多是所謂的高雅的「古典音樂」,音樂語言接近西方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品位,而二胡的經典曲目,大多是中下層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而且能」聽得懂「的,所以你說哪個」高雅「哪個「土」?

這跟文化霸權真的沒啥關係。我換個古琴,你還覺得土嗎?高雅程度完爆小提琴好不好。

另外,其實二胡要是演奏起「高雅」音樂來,一點都不輸給小提琴。溫德青的《痕迹之五-為二胡和民族管弦樂團而作的協奏曲》聽過伐?在我的專欄里有。


民樂都有點「土」,對二胡和小提琴涉獵不深,只談角度,自己是學過某民族樂器的,所以只從音樂性上簡單說說看法。

一.音樂表現力

1.音域
二胡音域為三個八度又五度,通常獨奏在三個八度左右,音色最好的區域在兩個八度間。而小提琴音域超過四個八度。

2.樂器結構
小提琴有指板,有四根弦,所以有固定把位,有和弦。
二胡沒有指板,只有2根弦,所以沒有和弦和固定把位,難學且音準難控制。
沒有和弦,通常來說,音樂表現的豐富程度會減弱。而且,越難的樂器,表現力越會受到限制。

3.演奏技法
大致相同。右手運弓、跳功等,左手揉弦等,表現力基本相似。

二.歷史發展

小提琴起源於17世紀,巴赫、海頓、莫扎特、帕格尼尼等大師都為小提琴創作過作品,這些樂譜都被很好地流傳保存下來。從十八世紀起,小提琴已經開始有系統的理論,和傳授技法的學院了。

而二胡,雖然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是現代的二胡是由近代音樂家劉天華改良過的,記譜也由繁變簡,易於讀譜。建國之後,二胡受到西方音樂理論的影響,之前民間流傳的樂曲才得以被挖掘和改編成現在音樂學院通用的樂譜。

當代民族音樂發展大抵相仿,都是從建國後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之前民樂多為口授流傳,不夠系統影響也小,論真正得以流傳發揚也不到百年,而小提琴已有300多年的積累了。

當代的民樂,基本都是吃老本,沒有好的作曲家來譜曲,老一輩的演奏家退位了,中青年一代的演奏家雖也自己作曲,但炫技為主,旋律性較差,失去民族文化的澆灌後,越來越顯得「西洋」味兒十足。

但是,二胡的一些傳統曲目,的確讓人感覺很「土」。二胡原先多用於民間戲曲伴奏和民樂合奏,也算作當時的「流行曲」,那時人們的審美情趣與音樂水平和現在不能同日而語。現在民樂的發展極其有限,把上個世紀流行的音樂拿過來自然覺得「土」。

以上都是個人對當代民樂的一些看法,歡迎批評交流。


二胡這種印象的得來,
一是因為傳統印象的得來。
是因為對二胡的挖掘開發不夠。

想起二胡,便喚起了關於貧窮關於鄉土的聯想,抑鬱,蒼遠,即使是喜,帶有時代的烙印,那種貧窮中依然歌頌收穫歌頌自然的心情。
一些廣為傳送的代表作,像金珠 ,喜送公糧,是窮困的勞動人民自然流露的欣喜。
像草原三曲,賽馬賓士萬馬,即使生動喜悅氣勢宏偉,也無法掩蓋嘶啞滄桑遼遠。
那些聽松,病中吟更是為打上了二胡凄哀的標誌。
更不要說想起二泉,便想起了阿炳,流浪,困窘,悲慘的經歷,造就的悲戚琴聲。很多人聽過他的二泉原聲。一把破二胡,情到深處催人淚下,他的琴聲滄桑嘶啞,高音之處由於琴本身的限制,會有破音。遠不如現代二胡演奏的圓潤飽滿。為二胡打上了嘶啞滄桑不飽滿的烙印。

++++ ++++ ++++ ++++ ++++ ++++

經常和學西洋樂的朋友開玩笑,說我下里巴人比不得你們陽春白雪。說實話,我是有點自卑的。不是因為二胡的表現力,二胡的清麗婉轉悠揚不輸小提琴,二胡的張力和表現力二胡的多變遠遠超乎普通民眾的想像。二胡是一匹良駒,是千里之馬,卻因為沒有被發掘出來,在槽櫪間徘徊遊盪。
它沒有被世界接納,它的經典曲目還停留在那些充盈著文革氣息的陳調里。

最喜歡的一首浪漫脫俗的曲子,《風居住的街道》,二胡多情纏綿充滿哀怨,在這裡,鋼琴只是陪襯,跳躍的琴鍵是無法淋漓盡致訴說種哀愁,只有琴弓親吻琴弦,才能刻畫這種痛徹心扉萬籟繾綣的思念。

可惜,它這麼美這麼引人共鳴,卻不是出自本土。

中國二胡,必須推陳出新,走向世界。

已開通值乎,歡迎向我提問

https://www.zhihu.com/zhi/mp/people/727917403500990464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在電視生活中他們看到的拉二胡的是這樣的

而在電視里看到的拉小提琴的是這樣的

或是這樣的

所以你懂得……


你不要以為拉琴的都是美女,也有我這種丑b……也有穿得破破爛爛進琴行開場跪的老爺爺…拉二胡的也不要以為都是要飯的,也有穿旗袍的大美人…這樣講是不是好一些?


首先,向閔慧芬大師致敬!大師走好。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對」土和洋「的含義達成共識:
如果認為本土的即是「土」,舶來的便是「洋」,那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於是我定義,「土」即是下里巴人的,「洋」即是高大上的。

為舉例方便,我想把題目拓展為中外音樂藝術的土洋之辯(音樂我還能聊聊),和題主的問題是通的。


我認為,這種偏見罪魁禍首是不公平的對比。

定位


1. 發展歷史:
首先,二胡之類的樂器在中國的定義是:民樂樂器。顧名思義,民間音樂樂器。
摘自二胡社會地位的發展演變

在封建時代的漫漫長夜裡,歷代統治者眼裡的胡琴是一件粗鄙的樂器,不能登大雅之堂。雖然《明史6樂志》曾記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國慶典宴會上,樂手以胡琴、琵琶合奏《四夷舞樂》,但從目前有據可靠的史料里,相比琵琶、笛子等彈拔、吹奏樂器頻頻出現在宮廷宴樂里,類似有關胡琴的記載實在較為鮮見。而由於其製作簡便、成本低廉、方便易攜等特性,二胡作為胡琴類樂器的代表,相反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但也長期局限於為戲曲、說唱、歌舞、宗教音樂伴奏和參與某些小型傳統樂隊的合奏,以及一些地位低微的民間藝人用以謀生的工具,因此,二胡甚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被視為是「叫花子的樂器」而淪落街頭。

而小提琴,是從民間樂器演變為宮廷樂器的,下面這段摘自維基:

最古老的4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雷亞·阿瑪蒂(Andrea Amati)應美第奇家族之請製作於1555年。阿瑪蒂是當時著名的撥弦樂器製作師,他有一套嚴格的製作流程來保證他作品的精緻優雅。不僅如此,他還率先將拱形結構引入撥弦樂器的製作中,據他所知,拱形結構能明顯提升撥弦樂器的音色與聽感。
當時魯特琴在貴族中很流行。而美第奇家族需要一種與魯特琴類似,但能用於街頭演奏的樂器,故爾向安德雷亞·阿瑪蒂定做了小提琴。
小提琴迅速流行起來,不論是街頭藝人還是貴族都對它青睞有加。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命令阿瑪蒂組建了一隻完整的弦樂隊,這便足以說明當時小提琴的熱度。

所以把二胡的民間形態來和被皇室認可後的小提琴比是不公平的。

2. 場合
很多人認知中的西洋樂器及樂曲都是當年宮廷宴會的常客。
比如維也納金色大廳每年的新年音樂會,幾乎都是演奏的斯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圓舞曲是什麼?就是貴族大人們拉著小手跳圈圈舞的伴奏曲啊,上流社會!怎麼不高逼格!
然後你拿公園裡面一般的拉拉小調給自己找事做的大爺和他們比?怒摔!

能拿來比較的,至少應該是當年皇城根下王公貴族達官顯貴們宴請賓客請的京城最紅火的戲班子。再上升到皇家級別的,你應該拿宮廷大樂來比較了。編鐘對鐵片琴,中國大鼓對定音鼓,這時候嗩吶聲響起你都得肅然起勁!【請腦補皇上登基大典BGM。。

3. 服飾
大家腦中的小提琴多出現的場合是音樂會,二胡是公園裡穿著汗衫的大爺拉的(大爺我對不起你,有時候還是有牛逼大爺的哇。)很多知友都給圖了不耗你們流量了哈。

對你國音樂了解有限
1. 任何藝術到了極致都是牛逼的+你看了就不會認為土了
例1. 陝北信天游歌詞:白花花的大腿水靈靈的逼,這麼好的地方留就不住你。 【我對真實性不負責
信天游就是陝北黃土高坡寂寞深深深幾許的農民唱的,方圓十里無人區,另一個人花花在那一個山頭。老子放羊無聊了幹嘛啊,扯起嗓子喊哇,喊大聲了說不定那山頭的菇涼覺得你是個壯勞力找媒婆牽線搭橋哇。
然而提煉了升華了的狀態是這樣的王宏偉《古老的信天游》。我聽了會各種起雞皮疙瘩的。

例2. 鼓樂,很多人說到中國打擊樂先想到的是紅白喜事吹拉彈唱的。然而當你看了安塞腰鼓,你才知道那貧瘠的土地上竟然能支撐如此爆炸的生命力,你會為止傾倒為止折服。你聽了安志順那種級別的打擊樂,你才知道中國的打擊樂也可以這樣精緻,聽其聲而現其形!

例3. 我拿同學 @韓冷來舉個栗子【對不住,當年我們在南陽理工學院讀書的時候。她是弦樂團的,小提琴,我是華樂團的[新加坡稱華樂]揚琴【都是業餘社團,但我們在國內都學過。她曾認為二胡是發出噁心聲音的樂器,直到,我邀請她去看了我團的表演。我團指揮鄭老師,以一曲獨奏,讓她折服,沒記錯的話,是二胡模仿《葉子》演唱。
聽過你會很直白的感受到,二胡表達纏綿悱惻如泣如訴那種音樂的天分,這一點,小提琴做不到。

例4. 二胡,陳軍。陳軍_百度百科 牆!裂!推!薦!
專輯《胡弓傳奇》(一), 《胡弓傳奇》(二),《弦語》。很多曲目都是他自己寫的,個人尤愛《弦語》。他大膽嘗試各種曲風,編曲有鬼才。【我就不評了辭彙貧乏只會說好各種好而已。

例5. 中阮,劉星。此人將中阮的技術層面拉升了大約百分之兩百啊!啊,我等凡愚!!
據說此人當年拿兩百塊錢人民幣的破中阮彈自己寫的《雲南回憶》,絕非傳統曲目,那曲子!模仿吉他!但是!吉他五個手指撥弦啊,中阮是用一個撥片!

啊,為了答題又去看了一遍,自虐啊!
——————————————————————————————————————
回到第一個點,我說到「二胡的民間形態來和被皇室認可後的小提琴比是不公平的。」
只認識到二胡的民間形態是相當過時的,中國的民歌民樂概念多脫胎自最本土下里巴人的音樂形式,然而在今天的語境下早已經脫胎換骨了。你看青年歌手大獎賽難道不覺得侗族大歌好聽?難道不覺得彝族酒歌好聽?那種赤裸裸的原生態,那種鮮活的生命力,難道不讓你起雞皮疙瘩,難道不讓你淚盈於睫!我覺得他們「洋盤」慘了啊!題主你不覺得嘛!

——————————————————————————————————————
答題好辛苦啊,更加膜拜那些天天寫論文的大號了。。。。


…說到二胡,既然我學過而且的的確確在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質疑,那我就簡述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二胡的「土」的確存在,而且讓我們這些學二胡的人也很汗顏。少扯什麼崇洋媚外,關係不大。要是崇洋媚外的話,中國人怎麼就不歧視古琴、笛子呢?

先說一下樂器二胡本身,二胡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樂器,弦樂,還是拉弦,略遜於小提琴但表現能力很強。在民樂隊里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由於二胡是沒有「品」的樂器,它的音準很難掌握,需要大量的練習。初學者對把位、音準沒有什麼概念,拉出的曲子就容易非常非常難聽。因而能克服入門困難的人不多,而停留在入門階段沾沾自喜的人卻很多,胡亂演奏,沒有音準概念,拉出來的效果會非常的恐怖。比如沒有經過長時間練習但熱愛在小區、公園裡拉琴的老年人...
再說曲子。個人覺得,許多二胡的曲子的確很土。我學二胡這些年,遇到的曲子大都是《賓士在千里草原》《喜送公糧》《金珠瑪米贊》這些留有文革、土改的影子的樂曲。這些曲子時代痕迹很明顯,聽名字就不會好聽。難度低,韻味差,作為練習曲還可以,但就音樂性而言,這些曲子就根本不可能高雅起來,再怎麼說二胡這種樂器的優點也沒有用。比較大眾化的近代名曲大概只有《二泉映月》《光明行》《空山鳥語》《聽松》《病中吟》等等。除了《二泉映月》,《光明行》等一系列曲子因為時代原因,表現力不夠強,韻味也一般,如果交給技術一般的人演奏,就非常的枯燥無味。二胡的獨奏曲狀況大概就這樣,數量少,質量也不高,不好聽占多數,當然就不易流行。誰會以欣賞的心態聽《喜送公糧》這樣的曲子?......
但二胡其實表現力很強,它不受歡迎讓我惋惜,它是拉弦樂器,音域寬廣,表現力極強,我聽過陳軍用它演奏出的《查爾達什》,慢的部分哀感頑艷凄切動人如人夜哭,快的部分活力四射,比小提琴原版的更加動人。
二胡缺乏優秀曲目,形象差,不受人歡迎還是很好理解的。不過現代年輕一代演奏家陳軍,宋飛等等,還是寫了不少好曲子的,炫技的戰馬奔騰,狂野飛駿圖,講韻味的太極琴俠,都比較優秀,論技巧論曲調都完全可以流行起來。如果二胡這樣的曲子很多,歷史很久遠,那麼它的名聲也不會如此之差,受眾如此之小。
再反觀西方的小提琴,表現力不用說了,很強。而曲目,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積累極多。例如巴赫的奏鳴曲舞曲,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等等,數目極其龐大,技巧多樣,受眾從皇家貴族到普通民眾。歷史的積澱為小提琴提供了太多的優秀曲目,複雜技巧。這也是二胡沒有獲得小提琴一樣的地位的原因吧。
暫時想到這些。


當然土啊,二胡本來就是中國本土的樂器,小提琴本來就是西洋的樂器,小提琴聽起來比較洋氣、二胡聽起來比較土氣不是很自然的事么?
我相信你要是跑到歐洲去,可能更多人覺得小提琴比較土,而二胡則是顯得更加優美神秘,因為小提琴才是他們本土的樂器
就像我們看阿三的音樂,真的會覺得人家不可思議,當然阿三他們也從來都覺得自己的音樂是最好的,才不會像我們這樣受西方影響如此之大
我看好多答主把「土」理解成了低俗,其實並非如此,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土才越有個性欸


人群決定的吧,在中國經常見到拉二胡要飯的,沒見過拉小提琴要飯的。外國有拉小提琴要飯的,若去拉二胡就比較潮...


看了下所有的答案,大多數都是從「聯想」和「經典條件反射」的角度來講的,非常有道理。但我還是希望補充一下為什麼會覺得「土」,為什麼是這個字。

在另一個問題中:「什麼是漢族的民族天賦?」排名最高的回答就兩個字:「種地」。確實沒錯,我們中原人在家門口種地,去了北方放牧的草原也是種地,在美利堅合眾國買了花園洋房還是種地,甚至在西伯利亞這種氣候惡劣的地方都還是能種出一片好地。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我們中原人就是「土」。這裡的土是指「土氣」,鄉土氣、泥土氣,最典型就是一個兩條腿沾滿了泥巴走在田埂上的農民形象。在社會學大師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中開篇就寫道: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

所以說土這個字非但不是一種貶義,甚至用在了我們這個民族身上還非常的傳神。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

由於我們的地理特點,土地是千年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一個村落一個村落,生於斯長於斯的熟人社會就是長久以來的歷史現狀。但由於我們也太過於重視土地,就會抗拒其他的生活方式,不願離開自己的土地,甚至是不願改變。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裡,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所以說另一種「土」是由於不流動而產生的。中國人講究「根」,一旦紮下了根「家」就在這兒了。家慢慢的變成了「家族」,但親戚關係、輩分、習俗、甚至鄰居關係卻都沒什麼改變。既不會主動的往外傳,更不會把外面的東西吸收進來。
而音樂就是一個民族最大的習俗,婚喪嫁娶都離不開背景音樂的襯托,更何況看看錶演、飯後練練手之類的精神文明建設。像二胡、嗩吶等樂器就誕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一輩一輩的傳了下來,從田邊土堆上拉到了小區公園裡。但是他的樂器本身、演奏形式卻沒有任何的改變和突破——它本身就是傳統的一部分。

樂器所帶來的不同感覺,其實就是文化的區別。


我也覺得
二胡就是比小提琴『土』
因為我們對『土』的定義就是『村野味』『田埂子味』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中國文化生長的土壤就很『土』
而『土』與『不土』並無高下之分

中國文化 都很『土』

小提琴是在歐洲發展起來的 據說與二胡也有淵源
工業 手工藝的味道更重 加上音樂發展的背景主要是為宮廷樂服務 就發展成那樣了

二胡一開始是胡琴 為什麼叫『胡琴』
因為來源於『胡人』
這個『胡人』不是Lakers
是被『不土』的中原人稱為生長在蠻夷之地的少數民族

我覺得能在琴瑟中聽到山水
在絲竹中聽到女子紡織的梭聲
在笙簫裡聽到涼如水的月色
在胡琴鼙鼓中 聽到滾滾黃沙 蒼蒼莽原 長河落日 萬馬嘶鳴

是的,我也感覺到『土』
但與「自卑」何干呢?

我是愛聽西洋樂器的,但是並未覺得民族樂曲有低人一等之嫌,甚至覺得因為我是女性,所以可能偏愛西洋樂器,而大家才能與民族樂器中的精髓心心相印,是我的胸懷不夠,氣不夠,才不能與『它』通靈相愛。
也希望你能明白這其中的不同。


通篇看下來沒一個滿意的答案,怒答!

問題:為何感覺二胡比小提琴土?

好,一切問題解決的開始都要對問題中的概念進行明確的定義。

按照題主的思路:二胡比小提琴土。
即:二胡=土氣 小提琴=洋氣
展開來說即是:演奏者在拉二胡的時候,會讓人感到音樂觀念、審美品格上的低下,而演奏者在拉小提琴的時候則會讓人感到非常優雅、有文化內涵。

好了,分析完了,接下來進入下一步,我們來看看演奏者在演奏樂器時,他到底在演奏什麼

一個演奏者在演奏一首曲子的時候,事實上他只是通過這個樂器將其背後的文化傳遞給你了而已。比如演奏電吉他的時候,你不可避免地想起舞台上憤怒的嘶吼,演奏古箏的時候你又會看到一幅高山流水圖在眼前徐徐展開,這都說明了音樂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音樂或多或少都帶有地域和文化的烙印。題主所提到的二胡比小提琴「土」,其實是二胡的音樂文化比起小提琴的音樂文化要在時間線上更落後。即:二胡比起小提琴,已經無法跟上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化了。

而這種結果又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第一,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倫入侵的時候,國內還在唱紅歌,祖國山河一片好。這不僅給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上一代人帶去了音樂上的壞趣味,也間接導致了中國流行文化土壤的缺失。中國一下子從封建社會邁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比起歐美的工業革命後流行音樂的發展自然有不足。後來改革開放,隨著歐美文化的本土化,中國才有機會睜眼去看清歐美的音樂現狀,而且睜開第一眼的不是大陸,而是港台。當新世紀初港台的音樂風潮退卻之後,大陸的音樂人才把模仿和學習的重點放到大洋彼岸的國度里。這就相當於是二次吸收了,再加上之前的政治上對娛樂干擾的強制性,中國的音樂水平和音樂文化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第二,就是歐美霸權文化的輸出。中國是沒有流行音樂的,我們從拉著二胡吹著笛子的封建社會來到新世紀,看到歐美竟然在玩電吉他,在玩樂隊,在玩jazz、blues、朋克和搖滾,中國人都傻了!我們開始問自己,我們手上的二胡有什麼用?我們嘴邊的笛子有什麼用?我們已經OUT啦!人家老美玩的可不是這個啊!於是我們拋下了民族樂器,紛紛投向鋼琴,小提琴的懷抱(直到現在還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學了鋼琴氣質就能高雅,學二胡、笛子就是土鱉,我真是為其痛心!!!)

第三,由於音樂水平無法與國際接軌,民樂的創作也被僅僅局限在了民謠和純音樂上。如果這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一位少年騎著牧馬吹著竹笛,或者在夕陽下拉著二胡,那場景必定浪漫至極,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覺得他「土」,反而會覺得情景一體,頗有情趣,古詩詞中就有很多讚美演奏者的作品。但是在今天呢?在這個全民娛樂化,並且中國文化本身輸出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的審美必然會被西方化。再加上沒有一個天才來把民族樂器成功而廣泛地嫁接到當下的流行音樂中,流行樂的編配被鋼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方樂器所佔據,這樣的後果就是流行文化的地位也被他們一併奪走了。這是一個荒唐的時代,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這是一個大家只尋求新鮮,刺激的年代,所有的娛樂、流行文化中的主流元素都會被當做神供奉起來,小提琴成功地打贏了這場生存戰,它不僅讓你覺得它身上背負著古典音樂的優雅高貴,還能顯示出當下流行文化的特色。這就是文化適應時代的結果,我們可以再看看二胡,由於它在當下流行文化中並沒有太大的分量,幾乎所有音樂的門外漢說起二胡腦子裡第一個反應絕對是《二泉映月》,接著呢?瞎子阿炳、封建年代、腐朽沒落、二胡真土!而說到小提琴呢?維也納金色大廳、俊男靚女、上流社會、小提琴真洋氣!


問題分析完了,再多說幾句,我們該怎樣對待呢?

第一,任何樂器都沒有洋土之分!任何樂器都沒有!!!
鋼琴並不比二胡高雅多少,電吉他也沒比古箏可怕到哪兒去。
說的玄乎點兒,曲子傳達的是一種情緒和氛圍,而這種氛圍的營造,恰恰是最難把握和掌控的,在今日繁多的樂器種類和豐富的音色面前,人類已經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了。在我看來,每一種樂器都代表這一種微妙的,獨一無二的情緒,而完成一首曲子,就在於如何將這些情緒巧妙地糅合到一起,去把你心中的情緒和創意完美地再現出來,在音樂創作這個層面上,任何樂器都是平等的。

第二,現實中大多數人都覺得二胡比小提琴更「土」,我們該怎麼辦?
這是當然的,前面已經說過了,中國人文化水平本來就不高,更不要談何音樂素養了,在他們看來,吱吱呀呀的二胡整天跟死了人似的,哪有高貴冷艷的小提琴牛逼啊!面對這種人,我們能做的只有不要先提起這個話題。不和他們爭論,並且如果不是必要的情況下,不勉強自己去說服他們。

在我眼中,所有態度認真的、演奏技巧嫻熟的、具有靈感和創意的音樂人,都是大師,都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如果有一位流浪者在冬天的晚上飽含深情地拉著《二泉映月》,我駐足的時間絕對不會少於任何一場陣容豪華的小提琴演奏會。你要知道,其他人都是主流文化的跟風者,他們才是音樂的魂。

——————————————————————
補充一下:我國的民樂已經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了,據我所知,謝天笑將古箏用到了他的專輯中,並取得了成功,二手玫瑰則是用嗩吶的好手,竇大仙的笛子,更是已經出神入化,爐火純青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國的民族樂器(不止是二胡)能夠在主流文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且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的魅力!


剛玩知乎的新人【強調

看的人應該不會多,如果你看到覺得有道理請點贊尊重一下我自願消耗的腦細胞和衰退的視力歇歇

形成這種觀念的原因有很多,因為人心各不同。你說的兩者都有。現代人普遍喜歡小提琴我覺得更多是因為流行樂的通俗旋律的普及和民族音樂的知識和熏陶不夠到位。

這就像很多老人喜歡聽戲而年輕人喜歡歐美流行一回事,對於老人來說聽戲是他們時代最潮最有趣的音樂形式,而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只是不理解,而因為自身的民族自卑開始厭惡的心理就成了作佣者之一了。

從音樂理論方面的角度上來說,二胡是為了適應中國音樂體系而誕生的樂器(也就是民族調式:宮、商、角、徴、羽,翻成多來咪的意思相對應的就是1、2、3、5、6)

而在民族調式體系中的民樂作品,基本離不開35這兩個音,(例如茉莉花,33561165565,33561165565)用我們視唱練耳老師的話說就是35之間的音程是小三度【音程指音與音的距離】這就使民族調式,也就使民樂作品和樂器的音域或者說風格變的狹窄【這是與西方作品對比得出的結果】二胡略粗糙又不失細膩的聲音就顯得非常適合演奏民樂了,這叫接地氣。在古代,二胡上得殿堂下得街坊,地位不亞於小提琴【這句我吹的,沒考證過】

而作為對比的西方音樂,也是因為在調式上它有它更大的體系。(不得不承認西方人對於音樂的研究自古做的非常到位)他們的大小調式非常均衡【我指風格,因為調式很難跟小白說清楚,大家不懂可以百度或者問問藝考生什麼的),在十二平均律被發現之後音樂作品風格和音域就更加走向寬廣的路線了。

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調式體系是當今運用最廣泛的多來咪發嗦(就是大家都會唱的12345671)而且他們有鋼琴,可以轉調,可以彈半音。這就使他們能用更多的音來寫出更多不同的曲子【五線譜對他們來說非常方便】

那麼如何解決讓樂器演奏風格不同的作品又不失格調呢?與時具進不斷改良的西洋樂器因為均衡的音質明亮悠遠的音色充分適應了這樣的作曲環境。

對於人耳【假設這個人沒受過音樂熏陶,沒聽過的那種】小提琴演奏的西方音樂就非常適宜,而相對音域狹窄的民樂在對比後就可能不大喜歡了。

這也是很多人不喜歡二胡喜歡小提琴的原因,說土,其實是音程作祟。小提琴通常演奏西洋樂,二胡屬於民樂,你們看完我對二者的解釋之後,就會明白就是這個道理

打個比方,就好像拿小提琴拉梁祝,你雖然覺得優美細膩,可就是不接這個故事的地氣,這個故事背景是中國古代一對才郎貌女凄美的愛情故事,小提琴能拉因為它聲音尖也能凄美。你聽著總會覺得缺了點什麼【歪果仁喜歡大概是圖新鮮哈】所以換二胡拉梁祝你就會覺得夠美夠有意境了,因為接地氣,所以合適。你要還覺得土,那就是你不喜歡民樂。


科普一下音程,打比方,同樣是1,1、3是大三度,1、降3是小三度,自己唱唱看哪裡不一樣。


二胡「土」小提琴「洋」是在西方霸權話語下思維的必然結果。因為頭腦都是西方的標準,洋=西方,小提琴是西方樂器也就=洋。


1.【有這種感覺大多都不是真正喜歡音樂並研究音樂的人。】二胡能做到的小提琴未必,小提琴能拉的曲子二胡也未必。有【二胡比小提琴土】的觀念的,還是回去多聽聽曲子。涉獵更廣才知道音樂的包容性不是誰都懂的。


2.【小提琴和二胡相同之處很多。】小提琴的《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移植改編成二胡版本,《A小調協奏曲》有小提琴,二胡兩個版本。這種例子很多了,這裡就不再列舉了。

3.【不同樂器,優缺不一。】懂得運用好才是真的懂音樂。偏頗的主觀臆斷還是收回去吧。

感謝


因為你沒有聽過《二泉映月》,所以你無法理解那種情感的共鳴;因為你沒聽過《賽馬》,所以你無法理解那種猶如置身其中的感覺。即使是《吻別》中那一小段二胡獨奏,也成為整首歌最美的一筆。你欣羨法國人的浪漫,日本人的含蓄,卻忘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山盟海誓,「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的離愁別恨。
你覺得它土,只是因為你從未了解它,僅此而已。
(PS.我覺得二胡那張蟒皮就甩小提琴兩條街了。)


希望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這個問題,比較主觀,會有紕漏,望廣大知友諒解批評

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潮引入了西方文化,它們受到了當時大部分知識分子的肯定,逐漸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一定作用,而人們對於西方文化的照搬與對於傳統的完全否定使得傳統文化的存在尷尬而無所適從。在數十年戰火的夾縫中生存,文化的發展均受到了影響。而在十年文革之後,人們面臨文化斷層這種問題:傳統被否定了,什麼才是對的呢?迷惘中迎來了改革開放,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引入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新中國人們心中的空虛填補。對於高貴的追求也使主流聲音發生改變,「西方音樂是高雅的音樂」「小提琴是貴族的藝術」這類話深深誤導了一批人,以至於傳統音樂的地位無限下降,「那是封建的藝術」「是窮人的音樂」,好像一提到拉二胡的,就能想到要飯的叫花子。這樣的極端最終導致本土文化的衰微與文化觀念的畸形。


我沒有專欄我不開心=_=西方從制譜記譜傳承都有完整科學的路子,必然作品越磨越細,越磨越好。我們從來喜歡耳聽面授,有靈氣的繼承下來還能好些,再碰上戰亂啥的,連個鬼都找不到,只能民間找些片斷,搓吧搓吧追憶一下……哎說多了都是淚…
不過現在好啦~咱們也學學西方好好保護音樂,好好保護藝術~那麼多好聽的曲子想給你們聽,卻沒有專欄:-(不開熏…


「以年代久遠來判斷價值,社會等級來區分高下,這是典型的文物觀而不是藝術觀。」
仔細一想,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應該都感覺慚愧了吧。


我不說話,就是默默放個視頻。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898113

再說我們服裝土音色土反正啥啥都很土的寶寶,我可要打你們屁股了!哼!


推薦閱讀:

有哪些需要逆天手速的民樂?

TAG:小提琴 | 器樂 | 二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