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有效社交與無效社交?


你跟領導坐下來聊了15分鐘,不完全是工作,但是讓領導更了解你了,知道你的性格,知道你的優點,而且適當的展現了你的專業水平,這個就叫有效社交。

你沒事兒,下了班就找一幫狐朋狗友喝酒,打牌,認識一幫子八竿子打不著邊的人,有人跟你吹牛逼說他在中南海有人,有人抽著大前門說老子一年能賺幾個億。這個就叫無效社交


開宗明義:別把拒絕無效社交,當成逃避社交的借口!

針對「無效社交」,我發現有3個特點。


1)很多人誤解了「無效社交」的真正含義。


粉絲補充道:這種不喜歡社交的狀態,近一年越來越嚴重,之前還在上學的時候,每天還跟幾個好哥們玩遊戲喝酒擼串,那時候也會同時追好幾個妹子,感覺人比較自信,比較有活力。畢業以後,有了職業發展目標,每天會堅持學習兩三個小時,來提升專業技能,幾乎拒絕了所有我認為的「無效社交」。

在我看來,「無效社交」是個偽概念,如果你不會社交,偶然間看到某些知乎大V說不要「無效社交」,應該多把時間精力放在自我成長上,少去浪費時間,然後你內心就說,太TM對了,我就不擅長社交,就不要委屈自己了,然後就不假思索,不加選擇的輕信了,最後發現自己不得不要去社交的時候,完全處於懵逼狀態。


或者換個角度說,確定是否屬於「無效社交」,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和朋友吃喝玩樂是無效社交嗎,不一定,你和別人一起分享快樂,你也需要放鬆。如果你要結交牛人,但你的層級和價值與對方不對等,或者你沒法給對方提供需要的價值,那你再努力都是「無效社交」。


很多人把「無效社交」都當成逃避社交的借口,如果你不擅長社交,當你需要社交時,你又如何進行「有效社交」呢?


「社交」無所謂無效還是有效,社交本身也是一項能力,和高效溝通一樣重要,是我們作為社會人必備的重要生存手段之一。


但你沒經過各種社交活動的訓練,你怎麼可能擁有應付自如的社交能力,來幫助你在非常需要社交的場合,來應對呢?


即使是「無效社交」的活動,也是一種讓你能「有效社交」的練習。


2)我發現倡導不要無效社交的人,一般不善社交!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些所謂的大V,提出一個容易把「普通人」帶到坑裡的觀點:倡導大家不要去做「無效社交」,把時間精力剩下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當自己牛逼了,別人自然會主動找你社交,你不用浪費時間鍛煉社交能力。而且強調說你內心既然不喜歡社交,就不要去練了。


我發現提這種觀點的人,一般都不是內向,擅長社交的人,而且他們忽略了很多人,雖然不擅長社交,但其實內心是有社交的慾望,只不過他們缺乏方法和訓練而已。


社交也是自我成長中的一個重要技能,你這個大V,只片面的強調學習能力的技能,忽視社交技能的提升,你這是在坑人呀。

當然我也接觸過一些人,聲稱自己內心就是不喜歡社交,覺得社交累。


但深入和他們溝通發現,他們並非不想社交,而是發覺自己社交時,沒法很好的表達自己,感覺累,或者是某種自卑,比如覺得自己太矮了,不夠漂亮,不會說話,感覺每次社交時狀態差,總之就是怕出去丟醜,乾脆選擇躲起來。他們是在逃避社交,剛好某個大V說,你不用「無效社交」,好了,剛好對你的胃口,你就真的放棄了社交。


可是,你無法逃避所有社交。

3)人是社會性動物,你無法逃避社交。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過: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擅長社交,沒必要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平常多獨處干自己的事情好了。


但只要你不是選擇避世隱居,你在這個社會上,是逃不過社交這個事情。

如果你不指望通過陌生人,陌生圈子認識新朋友。


那你也逃不過這4個圈子。現有朋友圈、同學圈、同事圈、親戚圈。

如果你不打算主動通過這些渠道認識新朋友。你總要維繫這些關係吧,維持關係也是社交呀。

如果你還是個年輕人,那你總有要認識男女朋友的需求吧,你拒絕社交活動來認識,那你只能接受網路婚戀渠道,和家裡安排的相親,或是朋友同事介紹的異性,這些難道就不是社交了嗎?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人的社交根本不是本能,也就是說,並不是為了愛社交,而是為了怕孤獨。


我絕對不相信,你不想社交就是內心不喜歡,沒人喜歡孤獨。如果你真這麼不愛社交,也不要和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接觸了,這豈不是更好?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


再比如:


你在學校里,如果不和同學,校友接觸,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形單影隻,如何應對以後在社會上的複雜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現在處於職場,如果你不會和同事,領導打交道,你覺得光靠自己努力工作,就能升職加薪?太天真了。


你以為眼不見為凈,耳不聽為清?還的確是,估計你變成盲人或聾啞人的時候,就可以世界清靜了。


3,

別再親信別人的論斷,要問自己內心到底要什麼?

你真的不想要結交新朋友嗎?你真的不需要認識異性朋友嗎?請問自己內心100遍啊,100遍。


知道了你要什麼,接下來就是獲得如何做到的手段,知道了方法,剩下就是踐行的過程。


包括我的觀點,你也不要無條件的接受,你也要自我分析一下,但我也可以說句實話,很多普通人(說的就是你,你,你),沒有閱讀習慣,看書少,社會閱歷少,是沒有分辨力的,所以你們容易被影響、被洗腦,也很正常。


所以,人丑就要多讀書,人笨更要多讀書。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衝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

防禦期———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

解決期———積極採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

成長期———經歷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你就是一直處於防禦期,而不願意進入解決期。當然和你有拖延症應該也有一定關係。


英國詩人拜倫曾說過:如果說是社交教會了我們怎樣生活,那麼是孤獨教會我們怎樣去死了。


如果你願意孤獨的過這一輩子,我也不攔你。

4,

很多時候,我們拒絕做一件事,表面上看,好像是某個冠冕堂皇的原因, 其實只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逃避。就像是借酒澆愁的人,只能愁更愁,並沒有解決問題。


但實際上,是你內心的害怕恐懼佔了主動權,讓你遠離這件事,你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不想是你有選擇權,不能是你缺乏選擇權和能力。

就像找不到男女朋友的人,都在標榜自己是「寧缺毋濫」;就像找不到好工作的人,都在自我安慰說,我是沒好好找,要找肯定都是世界500強的職位。大哥,你這個世界500強的工作,是在麥當勞里送外賣嗎?


有時候,我們的壞習慣或陳舊的思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當我們習以為常時,我們就陷入了一種類似於野生動物,被馴養成寵物一樣。別人讓你坐就坐,讓你吃就吃。毫無主見,毫無自主能力。


不思考的人生會危機四伏。我們要思考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事情,是不是就真的是對的,以及如何調整這些行為習慣。不然,我們的人生就會被帶偏,被帶到坑了,爬坑是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代價。


別把拒絕無效社交,當成逃避社交的借口!


達到既定目的就有效,不管這個目的是啥


寫點和別人不一樣的觀點:
無效社交就是浪費時間的社交,但是,怎麼才算是浪費時間呢?要結合你社交的目的和性質來看。
比如,你找一幫狐朋狗友喝酒看球,這個算是無效社交嗎?我覺得其實不算,因為社交的目的除了事業和利益上的交換外,還有尋找樂趣,促進感情啊。你在這樣的社交活動之後,獲得了身心愉悅,又怎麼能算浪費時間呢?
李笑來的觀點,很有道理。但是不是所有的社交都是基於交換的。有些社交關係是基於共享關係的,有些社交關係的發生是偶然的,無目的的。並不見得你有實力有資源,你的社交關係就會自然變的完美。
而,真正無效的社交應該是目的和手段錯位的社交,比如,你費盡心思,跪舔一個你根本不鳥你的大人物,這的確是浪費時間,我覺得可以就可以算是無效社交了。
---------
順便安利下我的公眾號:NewsCommunity (微信號:newsthinker),追蹤外媒熱點新聞報道,研究新聞英語的閱讀和聽力技巧,剖析隱藏在新聞背後的文化和社會脈動。


你可以去看一下李笑來的關於有效社交和無效社交的文章:
請放棄你的無效社交


作為教練,別人經常會我怎麼才能....... 我把它統稱為「having」的問題,因為它都是關於我怎麼才能「」更多的問題。

可是現實殘酷的讓人無法接受,

「Success breed success, rich becomes richer, smart makes smarter.」

就像越富有的人就越有錢,越沒錢的人就越沒錢。人脈也是這樣,越沒人脈的就越沒有,越有的就越有。

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作為教練,我會帶著客戶從「having"的問題走到"doing"的問題就是」你需要做什麼才能有呢?「 當然了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現

沒有人脈的總是想著怎麼才能有,一旦有一個就又惦記著怎麼才能利用這個關係。總是羨慕別人的平台大

什麼是社交?

社交是不是就是拿一堆名片,掃上一堆微信或者和名人照張像放在朋友圈裡曬?

建議把你的問候語從「How are you?」變成 「How can I help you」. 說了前一兩分鐘的客套話以後,我就會直切主題問「How can I helpyou?」 我上班的時候看見老闆的,年終總結的時候我會問」How can I better help you?」

親愛的,當你意識到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你轉的時候,你就成熟了!

你信不信,就算是再有錢有名的人也有需要幫助的時候。而且就算你再小再卑微你也有可以給別人的。

就算是你最終幫不了什麼忙,單單是你想要幫忙的發心就已經讓別人感激了。就算是你什麼也不說,就單單是給人家一個肩膀,一雙耳朵就已經足夠了。

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如果你不能關注到他人,你就很難真誠地幫到他人。你不能關注他人是因為你的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你之所以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是因為你想要成功。

幫助別人並不一定需要犧牲自己什麼,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此即彼的。別人獲得並不一定代表你要失去。

我們可以給別人帶來的最不需要透支自己的幫助,通常也是最有價值的幫助就是分享你的資源。

最簡單的就是鼓勵和嘉許別人。

幾個月前我在做TEDx演講的頭天晚上所有的演講者做了一次預演。那天其中一位演講者- 一位哈佛醫學教授剛剛從美國飛過來,輪到他的時候,他講到一半就完全講不下去了。等所有人都講完,他又上去試了一次,還是不行,講了幾句就斷片兒了。

第二天正式演講的時候,我是第二個上場的,我講完下來以後準備從後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在我一腳邁出後台演員準備室的時候,我看到了這位教授,在那兒來回踱步。我把邁出去的腳收了回來,走過去,跟這位教授說:」Michael,一會兒您上去的時候,無論發生什麼,你就繼續講,這是你的故事,沒人比你更清楚這個故事,所以管它什麼,就講你的。我很想聽完昨天的故事,後來怎麼著了?」

那位教授兩眼放光,點著頭說,是啊,沒人比我更明白啊!

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Michael教授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下面幾百名觀眾因此受益了。

我呢?什麼也沒失去啊?我不是還好好活著呢嗎?

所以你真的不需要腰纏萬貫才能幫助別人,即使你一無所有,你也可以做別人的乘號。

簡單不代表容易。傾聽,鼓勵和嘉許別人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你總是忙著想自己怎麼才能成功,你的關注點根本就不在別人身上。卡耐基在他的書《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里有這麼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他說:"你如果真誠對他人感興趣,那你在兩個月內所交的朋友,比一個總想要他人對你感興趣的人在兩年之內所交的朋友還要多。"

如果你能夠多花點時間想辦法讓其他人更成功,那麼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最有效的社交是成就他人的社交,因為成就別人的同時你也會成就自己

總結

你所說的「社交」在我看來就是「連接」,通過和他人分享我的知識和經驗,時間和精力,帶著感恩的心態,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並且盡自己全力為他們提供價值,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自己。

而你所說「圈子」在我看來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和我們有交集的一些人,當你為這個世界和周邊的人帶來的越多,你和別人的交集自然就越大。

人脈的積累最終拼的是能力,人品和修行。所以一個人的人脈確實決定你的資源,眼界和格局,但反過來你的資源,眼界和格局也決定了你的人脈。說穿了,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You can make more friends in two months by becoming interested in other people than you can in two years by trying to get other people interested in you.」- Dale Carnegie


更多社交相關討論歡迎參加我的LIVE:如何建立有效的職場社交圈


借錢。


近年來,」人脈「」social networks"的詞語充斥坊間,所以也有人專門教你「怎樣更受歡迎」「懂這幾樣酒讓你更體面」「這些話題最流行」.....儼然可以衍生一個產業。記得有很多人曾經說過,我看「來自星星的你」/「王寶強離婚」/「奧運會」...不是有多喜歡這個內容,而是怕跟別人說不到一起。

其實所有有效的社交背後隱含的意思,是你能獲得利益的社交。比如認識某隻大佬,找到合作夥伴.....那麼,你不提供可交換的利益,也就是說你不夠優秀,當然就沒有有效社交了。

其實社交有那麼複雜嗎?我想如果不那麼功利,社交其實可能更簡單,也許,更有效。

我跟老友同學社交,是有共同生活的基礎和語言,所以無需建設關係,而是聊聊近況,聊聊家庭。有何用?沒有,可是心情愉快。

商業往來的互相認識,有可能一見如故,也有可能真的能夠互相提供合作機會。

其餘的興趣小組,一面之緣之類的,合拍就再見,不合拍就高高興興當陌生人。心無預期,便無失望。

結交的人越多,其實可以接受到的觀念就越多,對於社會不同性格的包容度也越大,這就是有效的社交。


無效社交就是你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而有效社交就是你在浪費別人的時間,或者你們互不浪費各自的時間。


社交非得那麼功利化么?我就不明白。還有類似「什麼樣的朋友值得交」這種問題,一樣噁心人。

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笑意盈盈地朝我走來,因為在我身上有利可圖,然後交談幾句...
我受不了這種感覺。


匿名說一種無效的社交

現在做什麼都喜歡拉微信群,QQ群,群里雖然都是大體上志趣相投的人,但是人和人之間的聯繫,在這個群里,僅限於這個話題,如果想通過聊天,延伸到具體的生活中,就是挺無效的社交了。

舉個例子,參加了機器學習的一個討論組,大家的學校很不同,博士到本科,國外高校到國內專科都有。但時不時的群里會有一些有趣的話題,大家積极參与,這是非常有趣的社交。但是有一種非常無效浪費時間的,就是看到了名校的學生,就立馬加微信,一遍遍反反覆復地加。好友驗證通過了之後,問有什麼事兒,對方的回答是,看我們做的方向一樣,先加著,以後有問題好討論。。。其實雙方之間的聯繫僅限於群里共同話題的討論,並沒有生活的交集,多加一個微信,多認識一個人,對雙方並沒有任何的好處只是以後的微信里多了一個要屏蔽的人而已。

這種無效社交,真的很無趣。


關鍵看標準怎麼定。
看經濟收益,那麼非客戶、非工作的交流都是無效的。
看精神層面,家人撫慰、朋友交流這種不直接產生經濟收益的也算有效。

再舉個極端例子,專業提升層面,假如某業內大咖是個毒舌腹黑、私德敗壞的人,但你有和他吃頓飯,了解到業內獨一無二的見解。即使聊的過程中你會被他無數次打擊嘲諷(舉例,勿怪),但可能會有效提高你的行業競爭力。
以單一標準評價,答案不言而喻。


推薦閱讀:

為什麼工作很累?累有哪些類型?該如何恢復?
意志力不夠堅強、自控能力極度缺乏怎麼辦?
為什麼越緊張,越到關鍵時候,越不想做正事呢?
你是怎樣下定決心減肥的?那個瞬間最有動力?

TAG:人際交往 | 自我管理 | 個人成長 | 自制力 | 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