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攝舞台劇照?
舞台劇照是一種非常特別拍攝場景。如何選擇設備?何時為最佳拍攝時機?如何拍出最滿意的作品?機位如何選擇?等等,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註:未經允許,嚴禁拍攝!
希望這是一個攝影技術細分領域探討區。
對於愛在劇場拍攝的好奇寶寶,我想說:首先,請看這裡:去劇場觀劇應該注意哪些基本禮儀? - SysyCode 的回答
過去很多年裡,我每天都守在劇場看演員們排練、演出。拍拍拍、修修修、發發發,是我每天都樂此不疲的事。其中大量圖片被用作校方、劇組、劇院的官方宣傳圖,或收錄在中國舞美協會資料庫里。
那時手裡只有一台現已鮮為人知的尼康 D40X,以及我最愛用的 35-1.8 定焦頭。在器材上,可以說是毫無優勢,甚至是劣勢,IOS 到 800 畫質就很渣了。但我認為,我在劇照拍攝上最大的優勢是,在劇組裡我是舞台監督,或者製作人,也就是說,我比演員還要更早看到劇本,比一般的舞台劇照攝影師更了解戲劇情節、以及舞台上的設計細節。換句話說,我更了解作品本身想要表達的情緒,以及最佳視覺、最佳光線的拍攝時機。作為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角色,以下,是我的一些經驗以及我在按快門時在想些什麼?
關於如何拍攝舞台劇照,在這裡並不是教大家去看演出時如何拍照,尊重演出依然是最重要的。這篇文章更適合以下三類朋友:- 愛好級:如果你是一個攝影愛好者,有機會去給非正式演出(年會、Fashion Show、校園劇社等)拍照。
- 入門級:如果你是一個職業攝影師,有機會去拍正式的劇場演出,但缺乏劇場經驗。
- 進階紀:如果你就是一個舞台攝影師,想要進階。
在講具體方法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什麼樣的照片是一張不錯的舞台劇照?
舞台劇照作為一類特殊的拍攝作品,其用途主要有二:- 紀錄與宣傳這部戲。以演出整體為單位展示出來,所以更注重整體的戲劇氛圍。除非是演出里有名角兒,一般是不需要大頭照的。大頭照或人物細節照有專門的流程拍,通常是在演出前擺拍,叫定妝照。
- 作為演出資料。給舞美設計、燈光設計等業內人士使用,需要把整個舞台的空間與設計拍攝出來。
然後,是具體方法:
一、愛好級以下長圖是之前運營孟京輝工作室微博時寫的科普文,那時我還年紀小,設計風格很少女,基本理論還是可以先看看的。
總結下來,關鍵點有這樣幾個:
1、器材不夠,技術來補。很多人一聽到要拍舞台劇照,第一反應就是器材,覺得劇場昏暗,必須有個 IOS 2000 + 畫質依然清晰的器材不可。彌補器材缺陷,幾個必備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 平時多練習「慢快門不糊技術」。從 1/40 s 開始練習,一直練到 1/6 s。再往上就很難了,但 1/6 s 還是有希望得到一張適用於傳圖片網還效果不錯的照片。秘籍是:屏氣凝神——深吸一口氣後,再通過取景框構圖、對焦,直到按下快門後,才吐氣。不用著急,慢慢對焦,如果這口氣里始終調整不好,建議換口氣重新來。這樣練習,也能幫助改掉按快門太隨意的毛病。
- 追隨攝影技術。既:順著目標的運動方向,平穩地移動相機,使目標與取景框的運動相對靜止,並在移動中按下快門。
這是一張舞蹈劇《怪談》的劇照。從截圖的數據里可以看出,快門速度為 1/60。由於這是舞蹈劇,演員始終在運動,要想直接靠按快門拍清楚,起碼得 1/600 以上的速度。但我的相機真的很差,IOS 400 噪點就很明顯了,且當時光線確實不夠。於是我的方法是,鏡頭跟著演員一起動,不停把焦點對在演員眼睛上,移動中構圖,選擇合適時機按下快門。在拍移動中人物的時候,非常建議採用這個方法,同時可以讓背景特殊虛化,更突顯人物。
- 發揮想像,後期特殊效果。還是拿上面那張圖為例,雖然用了追隨攝影技術,但畫面還是很模糊。原因是,這是一部描述夢境的作品,整部戲的氣質都特別迷離。女演員黃湘麗此時的角色是一個 30 年代的上海年輕女性。IOS 400 讓我獲得了很多噪點,後期時我將計就計,又增添了一些噪點,使畫面更懷舊,並對背景在 PS 里進行了徑向模糊處理,看上去就更迷幻了。拍攝者根據演出情景進行二度創作,是值得鼓勵的,單靠抓拍是很難獲得令人滿意的劇照的。除了技術問題,表達方式單一也是原因之一。就像舞蹈演員不可能自始至終只表演一個動作,繪畫者通常也不會只用一支筆完成作品。個人認為,不管前期還是後期,都看做是拍攝的一部分,得到的作品才會更加完整。
2、請用內存大的卡。舞台上光線變化大,很容易測光不準。為了增大快門速度而減曝,且減很多,也是常事。這對後期的要求就會高一些,建議從頭至尾都使用 RAW 格式。
3、切忌使用閃光燈。
除了打攪別的觀眾外:
- 閃光燈破壞舞檯燈光設計,讓劇照看上去平庸。
- 閃光燈影響整個演出。
@Phil 在 在舞台上表演時被閃光燈閃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戲劇 里寫:
閃光燈對於演員來說,就像夜晚開車,迎面而來的遠光燈。
我尼瑪恨透了閃光燈!!! 抬頭看指揮尼瑪一溜閃光燈!!! 快把老子閃瞎了低頭看譜子找不著音了泥煤的! 還是憑記憶往下繼續的!
關於劇場為什麼不能使用閃光燈,具體可參考:
去劇場觀劇應該注意哪些基本禮儀? - SysyCode 的回答
對於愛好者來說,抓住一點,就能拍出相對滿意的劇照:
- 不要在人唱歌、說話的時候拍照,表情之猙獰讓人無法直視,也很難和整體氛圍契合。最好的時機是演員結束一句台詞後的一剎那,情緒還完美的保留在臉上,且不會齜牙咧嘴。
5、利用特殊光線
舞檯燈光比自然光、棚拍布光更有戲劇性,對比強烈。濃烈的大逆光,也是不錯的選擇。
圖為燈光師正在調光,想看逆光效果。
二、入門級
攻克了基礎技術關,接下來更多需要掌握的是劇場常識,來幫助攝影。
1、每一個演出都有不同的表達氣質,先學會欣賞,讓自己跟著戲一起律動,拍出來的劇照會特別帶感。久而久之,大部分時間你都會下意識的覺得「這裡並不需要按快門。」可參考:如何欣賞戲劇? - SysyCode 的回答
2、針對不同演出種類,了解必要的演出常識。演出不僅僅是話劇,還有交響樂、芭蕾等等。以芭蕾為例,我們總希望拍到一張跳得高又特別舒展的姿態,靠連拍,是不可取的。事實證明,不論快門速度多快,並不能增大拍到最佳時機的概率。對於拍攝者來說,需要了解一些芭蕾的基本動作,比如大跳是怎麼回事,起步點是什麼樣子的,最高點是什麼樣子的,可以找視頻來看看。把你認為最美的瞬間記下來,並通過多次觀察熟悉舞步的韻律,到了現場,再採用跟拍技術,鏡頭隨舞者一起運動,在最美瞬間咔嚓一下,八九不離十,這張照片會很贊。
這裡介紹幾個特別適合拍照的瞬間:- 首席小提琴手即將落弓的瞬間:首先,首席就是首席,果真和其他人不太一樣,要想拍特寫,拍他就好了。落弓的瞬間,是指,正要開始拉,即將發聲的瞬間。高手在拉琴前,那情緒醞釀不是點吧點,姿勢之浮誇,說在運功都不為過。氣憋足了,情緒飽滿了,那一口氣下去音色著實很享受。但表情就開始猙獰了,皺眉頭的皺眉頭,吐舌頭的吐舌頭,亂張嘴的亂張嘴。所以,搶在這之前的一瞬間,是最好的。
- 有旋轉動作的舞蹈:推薦 @趙托尼 的照片。個人認為,很多時候,並不是拍得清晰可見才好看。
- 芭蕾的經典造型:拍之前最好對每一個角色進行了解,出場時間也了解一下。如果是經典劇目,如《天鵝湖》,音樂找來聽聽也是大有好處,幫助掌握拍攝節奏。
- 戲劇:不同戲劇都不一樣。最好是提前對導演風格有個了解,能了解到帶驚喜感的舞台裝置和設計最好。光線太暗的時候,建議不要白費功夫。
三、進階級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請來的劇場攝影師都讀過劇本、一起開過創作會議,看過排練細節,看過完整連排。本身是戲劇出生,既懂舞美還懂燈光,那就完美了。
以下照片是參加 2015 年台灣兩岸小劇場戲劇節我用手機拍的劇照,當時主辦方也邀請了攝影師,最後還是用的我的手機圖。
這部戲叫《鄭和的後代》,導演是馬俊豐。從 2009 年到現在已經演了 5 輪了。大一時,我是這部戲的導演助理,後來是製作人。對這部戲的了解程度可達到台詞幾乎能背,音效、燈光、舞美變化的時間點了如指掌(因為當過舞台監督,會特別注意這些時間點,我們叫 Q 點)。以這樣的角色來拍劇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最美的畫面,我都記在腦海里了。要拍什麼內容,一開始就很清晰。關於時機的把控,我只需要靜靜的等待。不會像個沒頭蒼蠅一樣,整個過程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噼里啪啦狂按快門。思考的內容也會遠遠大於「曝光、構圖」這些最基礎的東西。那麼,怎樣才是最美的畫面?
導演在創作的時候,會有充分的視覺考慮。也就是說,在他的心裡,是有「主視覺」這個概念的。馬俊豐導演是個特別有意思的導演,走得也非常國際范兒,排練的時候喜歡通過情景的描述激發演員想像力,共同去尋找最精準的表達方式。創作過程,不停在律動,直到最完美的造型出現的那一剎那,「停,別動。哇,太美了。你們再保持一會兒。」
除此之外,這不僅僅是導演的「篩選」,是一群人共處一室好幾個月,對身邊每一個人的熟悉,對環境的適應,對排練節奏的了解,通過默契,最終展現出來的最有 power 的表達方式。在正式演出的時候,配合著燈光、舞美拍下這個瞬間,不論視覺還是內容表達上,都會非常貼切。
《鄭和的後代》2015 台灣兩岸小劇場戲劇節劇照。
這是一部小劇場戲劇作品,世界各地的小劇場長相都不太一樣。這部戲的特點是,導演會根據每一個劇場的特徵做出不同的安排。比如這個劇場,坐落於台北 101 附近的一個文創園區,是老工廠改建的。室內是工廠車間的大開間樣貌,室外是一片百年榕樹林,特別漂亮。按理來說,小劇場演出都會遮得密不透光,黑乎乎一個大暗房,畢竟英文名就叫「Black Box」。但外面的榕樹真的太漂亮了,導演說「把窗帘拉開我們試試。」於是有了這張劇照。
《鄭和的後代》,這部戲的名字就很有意思,鄭和不是太監嗎,為什麼會有後代呢?這得從作品的作者說起。作者郭寶崑先生是新加坡戲劇之父,華人。一生漂泊在外,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他認為,他是一個「失根」的人。縱使在戲劇上的成就赫赫有名,然而,漂泊,才是他畢生的主題。就像明朝太監大將軍鄭和一樣。本來姓馬,卻被賜予了姓鄭;本來信奉真主阿拉,卻皈依了漢人的信仰。沒了姓,沒了信仰,還沒了性。縱使戰功赫赫,然而「我是誰」。
故事以鄭和下西洋為主線,不停地漂泊他鄉。不論是仙境般的世外桃源,還是人人平等的理想國度,閹人,似乎是世界各地都有的習俗。這讓鄭和倍感絕望。當人們關注他赫赫戰績的時候,他在關注什麼呢,他的根在哪裡呢?
「漂泊是我的家園,出發是我的還鄉。」(台詞)
在文學造詣上已經登峰造極的作者,卻屢遭迫害。在他獲得最高戲劇成就獎的時候,他人卻在他鄉的監獄。榮耀、光環、牢房、異鄉。作者又在思考什麼呢?
這是一部讓人聯想很多且頗為沉重的戲劇,每個人有那麼一瞬間會思考「為什麼我會在我現在的地方?」「我的根在哪裡?」
這部戲,從來沒在大陸商演過,裡面有很多隱喻,報批是個大難題。為了生計,我們也演過不少很二的大俗劇。但這部《鄭和的後代》,只要能有演出的機會,不管發不發錢,大家緊緊湊湊還是希望能演上的。我們希望把好的戲劇傳播出去,可惜的是,最熱烈的掌聲漂泊到了台灣。和鄭和這個角色一樣,充滿了諷刺意味。窗外的大榕樹在風中搖曳,沙沙作響,多少有些遼遠的憂傷。在這裡,導演給出了非常聰明調整。
從教學資料層面講,這張劇照達到了目的。
導演讓演員在聚光燈下調整肢體。
小太監們在看另一個小太監講丁丁的故事。戲裡說:「北京的故宮,一共有九百九十九個房間,大大小小不多不少,正好九百九十九個房間。在這九百九十九個房間里,有一個特別古怪。」這個特別古怪的房間,就是專門陳列太監丁丁的。根據不同的級別掛起來,厲害的太監丁丁,被高高掛在空中,最次的小太監,丁丁緊貼地面。
講故事的小太監活潑亂動,難拍,拍出來也不知道他在幹嘛。但換做去拍聽故事的小太監,就會更有意思些。咦,他們在看什麼呀?
被訪王國歡送鄭和的艦隊離開。光線非常詭異,我專門跑到側面去拍的,這個角度讓陰影更加詭異。對於鄭和來說,別人是歡送,那他真的開心嗎?
漂泊是我的家園,出發是我的還鄉。
永遠的離別到站,永遠的迎送聚散。
現在來解釋下這些奇怪的畫。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劇本中 7 句話就說完了。導演想了這麼一個裝置,讓演員輪番念這些信息,邊念邊在裡面畫,光透出來,效果特別好。之所以說馬俊豐導演很國際范兒,就在於他很善於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哪怕是非常平白的「XXXX 年,鄭和第 N 次下西洋,去了 XXX、XXX、XXX 地方。」而國內大多導演,實在太依賴文字本身的信息傳達了,吧啦吧啦念台詞就完事了。
這種時候,把導演的精巧設計拍出來是最關鍵的。外面的人臉是否清楚並不重要。
演員在裝置里畫畫。
導演訓話,「你們畫的這是什麼,太丑啦。」劇場里的光,總是很有意思。聚光與剪影的搭配是個不錯的選擇,特意挑了導演的側面,更有輪廓感。
關於這部戲的拍攝,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基於我對這部戲充分了解之上的。個人認為,舞台劇照攝影師,不應該只是綵排時請來的外聘人員。也應該是自始至終伴隨作品創作的重要角色。事實上,《鄭和的後代》這部戲最好的攝影師是導演馬俊豐,因為不會有人比他更了解這部戲,最明白什麼地方是發力點了。作為一個攝影師,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把一部戲的內容傳播出去。
以上,是我的一些經驗之談。如果有機會拍拍舞台劇照,其實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體驗,可以從更豐富的視覺去理解演出。希望你讀後,拍得開心。寫在前面的話:
七幕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是我呢?從小學習樂器,曾作為《Q大道》北京站的吉他手駐場演出近30場;畢業於電影學院攝影系攝影專業,這兩個身份讓我完成了《Q大道》、《一步登天》、《音樂之聲》以及《我,堂吉訶德》的綵排、定妝、舞台照等一系列拍攝任務,並在此期間完成了我的個人項目---《我身邊的青年藝術家系列》中的:演員劉陽、鍵盤手張玉玫、譯配程何三位優秀的青年藝術家的拍攝。
本想把這篇文章寫成技術貼,但我實在不想贅述那些光圈、快門、iso、白平衡的組合參數,就算我告訴大家,你們也拍不出像我一樣的照片,先別急,可這是事實呵呵,我必須在此重審一個觀點---工具只是工具,只有順手、好用一說,它能且僅能為你的藝術創作帶來便捷,別無其他,所以我們拋開工具論、技術流,今天聊---意識。
你拍到粗枝大葉的小尼面對羅羅時候,內心膽小細膩的羅羅不情願的眼神了嗎?《如果你是gay》---《Q大道》
你抓住Bob Fosse通過舞蹈所傳達的信息了嗎?---《FOSSE》
你抓住上演幾十年來《Mein Herr》這個經典的瞬間了嗎?---《Cabaret》
你抓住Roxie那曇花一現 隨後墜入深淵的事業和生命 在那一瞬間爆發出無限地美好了嗎?---《Chicago》
《Bye Bye Blackbird》的神秘---《FOSSE》
那一段訴說我們都認識的 身邊的的那個男人 娓娓道來 卻帶著一絲苦笑的《Mr. Bojangles》---《FOSSE》
阿爾東薩面對堂吉訶德認定自己是杜爾西內婭時現實和夢想撕扯的絕望---《我,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在要被冊封為騎士那一晚對著月亮思念自己夢中的戀人---《我,堂吉訶德》
阿爾東薩在駱夫們面前表現出的潑辣---《我,堂吉訶德》
瑪利亞在面對上校召喚時對自己未來人生的迷茫 她內心充滿著自由 叛逆 從不默守陳規---《音樂之聲》
這些你都拍到了嗎?
是的,我想說的是,再拍之前,我們是否做足了功課,理清了人物關係,查閱了足夠豐富的文獻,看了大量的影音資料。
「拍個照片還需要讀劇本嗎?太麻煩了吧。」
沒錯,這才是攝影師該做的功課,就音樂劇而言,到底有多少個部門在配合工作,我們看到的有演員、燈光、舞美、樂隊,幕後還有舞台監督、指揮、道具、調音師、燈光師、音響師等等,他們通過一個個Q點串聯起來,演員的一個動作一句台詞、舞台的一個燈光、樂隊的某小節的一個音都是Q點,提示著接下來該發生的事情,作為攝影師,如果不知道這些Q點,如何預判,如果機會只有一次,那個表情轉瞬即逝,沒有捕捉到,自責嗎?自責也沒有用了。
圖片的意識是攝影師賦予的,而攝影師的意識是長期拍攝和學習累積而來的,一張好的照片不需要太多話來描述,攝影師利用的是攝影語言,面對一種藝術,攝影師更像是翻譯,要用另一種藝術形式去表達和傳播它所帶來的內涵,但前提是,我們體會到了它的含義,剩下的就是用最精準的視覺語言表達出來,如何表達,還是技術範疇,繼續不談,只說意識。
那麼做完了所有這些預備功課,接下來呢?該開始拍了吧,當然不是,你們以為這麼簡單,不複雜的事情做起來很沒意思的好吧,如果對Q點,劇情了解不足,那麼下面要做的事就是正式拍攝時的基石---跟排練。
導演Joe在給劉陽講戲
音樂總監Mary告訴小號手需要的音色和根據劇情所表現出的情緒色彩
Mary在訓練一鍵盤 是的 一鍵在劇中扮演指揮的角色
導演要控制演員的節奏 並配合樂隊 讓所有拼圖擺在該有的位置
演員和樂隊配合 何時進唱 何時停頓 何時結束
《音樂之聲》的排練現場
譯配程何和指揮趙紀昀之間的溝通 程何需要讓演員知道每句台詞應有的含義 重音在哪裡 哪些地方需要承接下面的劇情
Q點在哪兒?劇情如何發展?哪裡會有高潮和轉折?這下大致都清楚了吧。
什麼?不懂音樂?沒法進到劇場排練廳?聽不懂外籍導演說什麼?你怪我嘍?自責吧,但自責沒用。攝影師不需要懂音樂、舞蹈和英語嗎?I"m so sorry。
這下可以拍了吧,nope~,在所有音樂劇合成之後、正式演出之前演員會帶妝綵排,這個機會必須抓住,我們忘了什麼?您還沒看見舞台和燈光呢朋友。和舞美燈光的溝通非常重要,你知道什麼時候光線會變成什麼樣?剛構圖完畢景片突然變化了?呵呵,去溝通就對了。
《一步登天》劇照
《一步登天》劇照
《一步登天》劇照
《我,堂吉訶德》劇照
《我,堂吉訶德》劇照
《我,堂吉訶德》劇照
《音樂之聲》劇照
《音樂之聲》劇照
《音樂之聲》劇照
《音樂之聲》劇照
正式拍攝的時候,每一幕應該已經爛熟於心了,用什麼焦段的鏡頭?什麼角度取景?如何構圖?想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吧,剩下的,就是把自己沉浸在這短短數十分鐘的藝術世界裡,讓心告訴你該如何做。
我們能不能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那些經典的瞬間?回過頭去再看這些照片,那一幕幕情景再現於腦海之中,情緒伴隨著音樂起伏,一切都只是為了完成我們心中對那些畫面的渴望。是的,每一幀圖片的意識和靈魂是攝影師通過手中的相機注入進去的,而那些意識和靈感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和嘗試,如果你熱愛這份工作,那麼我們一樣,是幸運的,不是我們選擇了攝影,而是攝影選擇了我們,希望看完這篇根本沒有「乾貨」的朋友們都有所收穫。
那乾貨和技術貼呢?都教你們了我混個屁啊還,但其實就算我告訴了你全部,你們也拍不出和我一樣的照片,這是事實,接受吧,I"m so sorry。
其實我是很少拍舞蹈類的現場,平時都是拍攝Liveshow和音樂節多,但是也有一些想法想分享給大家。
拿一些前幾天回母校拍攝的作品出來舉個栗子。。。
器材選擇,我是建議用長焦鏡頭,長焦的空間壓縮可以保證背景的乾淨,而且可以躲得遠遠的避免影響到觀眾。
我自己用的是Sony a7+Laea4+Sigma 70 200 F2.8,非常好用實惠的一個搭配。。。(自動頭會讓出片率更高,而且輕鬆,自從作死手動頭拍演唱會感覺身心疲憊後回來就剁手買了支小黑)
當然如果專門為了拍劇照而不是演出時拍的話,是建議布光拍攝的,拍攝的內容和作者協商,要知道這個舞蹈講的是什麼,需要把哪個情節擺上劇照。
一個舞蹈的起始動作結束動作往往是擺得最為規整的,燈光也落得最為準確的,擺拍的好時機,一般都能有出美片,但是這個片子一般不能表達出整個舞蹈的想法,因為內容太單薄了。
不過有些舞蹈的開場是交代背景的,如果需要一系列的圖,那起始動作就非常重要。
舞蹈進行時,有時候你需要了解這個舞蹈是民俗展示類型還是情感抒發類型還是故事情節類型,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思之後對畫面的捕捉和最後的原片都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師妹的作品中,並沒有多少故事情節,節奏的推進比較明顯,綢緞是很重要的道具,它的甩動往往是伴隨音樂推進的,如果拍攝的同時注意觀察,留意音樂的進程,有一些比較有張力的動作都是可以預判出來的。就像拍樂隊一樣,你要大概推算一下等一下台上的要做什麼,台下的觀眾會怎樣,尤其是重型樂隊,歌曲的進程影響著整個表演的畫面。
傣族舞蹈這類動作傳遞比較明顯,不會像綢帶在空中有一定的延遲緩衝的,更要留意好音樂的節奏,一般心裡是可以跟著打個拍的,但是有一些拍子比較數學的就別跟了,簡直揪心,像美國部落風肚皮舞,我特么聽第一次的時候完全跟不上拍子啊……
劇情類的舞蹈往往會有一些表現情節的動作出現,留意好劇情的推進,抓到這些畫面並不難,更多的時候是需要去思考接下來舞台上的劇情會是怎樣。
拍團體舞是比較難拍的,大的全景要拍的,畢竟要給人寫稿子,但是比較好的片子都是在整個舞蹈中選擇關鍵人物去拍,這樣的主體思想都容易表現,而且畫面沒那麼雜,一旦畫面雜亂,即使拍得再清晰,它也只能是爛片。
一些情感類的鏡頭捕捉,需要的僅僅是簡潔,有時候拍攝是沒問題的,選片上需要注意,一般我拍的片子我親自去選,我知道哪幾張片子我拍好了,舞者的表情到位了氣氛到位了,發自己覺得最好的那幾張就夠了!
——————我是分割線——————
再離題發一些平時拍的不是舞蹈類的舞台照,雖然拍舞蹈不能這樣子拍,但是有些東西還是融會貫通噠。
(?¤????ω¤????)?11月底的南方草莓音樂節南方舞台見喲!看到那個一臉鬍子左手紅黑花臂的Diao毛就是我啦,歡迎來勾搭來送煙(?°3°?)
本來是想來這裡學學經驗的,結果等了半天好像回答很少啊……所以我就斗膽拿自己的照片出來自黑,同時也分享一下我可憐的經驗吧~~~~~
我真的很渣!真的很渣!真的很渣!
我一直拍的都是戲曲舞台,戲曲舞台最大的好處就是——亮啊!!!!玩過攝影的應該都明白暗光是相機殺手吧……
所以我基本沒碰到過畫質和快門無法得兼的問題,而且一場戲曲演出的燈光從頭到尾基本不變(我說的是傳統戲,蛋疼新編戲我從不去看),簡直就是說「來吧來吧你們盡情地拍吧!」
另外我的機子是入門級……用長焦鏡頭,我覺得在那種快速移動變換的狀態下再高級的功能我來不及調……
戲曲有一個最適合拍照的時機——亮相。所謂亮相就是角色上場時、下場前,或者是一段舞蹈動作完畢後的一個短促停頓。集中而突出地顯示出人物的精神狀態,採用一種雕塑的姿勢告訴大家「你們趕緊按快門啊我都擺好pose了這個時候是最美的」。
所以剛入門的玩家只要抓亮相就可以了,比如這樣:
或者這樣:
以及這樣:
你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構圖,這種高度固定高度程式化的姿勢一定任何角度都很美(另外哪個大神能告訴我黑衣服怎麼不失焦啊啊啊……戲曲里一身黑真心太多了……)。
稍微進階一點的玩家可以嘗試捕捉一下演員稍縱即逝然而很萌很可愛很有故事的小表情。當然前提是這個演員真的有表情……我看到的絕大多數演員都是死臉一張……
最好找有潛台詞的表情~~~~
——「哎瑪可算把這麼漂亮的妹子騙到手了來來來我們趕快去裡屋OOXX吧」
——「哎呀我遲早都會給你的……可現在不好……真的不好……哎你走慢點啊……」
——「你這個人真是討厭死了怎麼都不滿意還非要我親手給你倒酒趕快拿去喝姑娘我不樂意伺候」
——「嘖嘖嘖這妹子又漂亮又好調戲看我待會兒拿酒的時候趁機捏捏她的小手」
——「哎呀哎呀你不要生氣剛才是我不好你不要走嘛……」
——「嘖嘖這妹子果然隨便騙騙就上當了真好玩」
再進階一點么就是拍戲曲那些高難度的技巧了,我個人認為拍技巧唯一的王道就是戲熟——簡單來說就是你要知道演員什麼時候、如何做這個技巧,並且在技巧最震撼的瞬間按照你相機的延遲提前那麼一丁點兒按快門。對焦的話我一般都是對在臉上,然而以我的渣技術基本都是靠戲熟來彌補……嗯當我自己學會做這些動作之後我就知道該怎麼拍了(好像太沒操作性了啊喂!)
比如踢腿要拍踢到最高的時候:
摔叉當然也是最高點好看:
嗯沒錯這張拍糊了……然而我還是蠻喜歡的,舞台上一直在動啊所以我總是安慰自己不要刻意糾結清晰度……
翻跟頭一般抓翻到最高、團身最緊的時候:
咩哈哈哈哈因為這張照片我還混了一頓好吃的,因為小哥說我把這個跟頭拍得很高,他其實沒使勁兒翻~~~~~~
至於我最愛的鷂子翻身(嗯其實是惡趣味)一般來說是留頭或者剛甩過頭的那一瞬間最棒,整個身體都是舒展的而臉正好面向觀眾:
此處插一句,非常同意 @SysyCode 的回答——「事實證明,不論快門速度多快,並不能增大拍到最佳時機的概率」,以我親身經歷佐證,抓時機才是王道,連拍出來的都慘不忍睹……
還有一些技巧比如水袖、旋轉神馬的,還是那句話,你一定要知道演員在何時、如何做這個技巧,不然技巧很快一下子過去了你根本來不及拍,或者你拍了半天只能拍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嗯更多的我就不放了,總之我說過了我很渣~~~~
還有我覺得一些慢動作體現韻律的地方也可以很美,比如這個:
逗比如我,還開啟了另外一個拍照領域的大門,那就是——拍各種失誤2333333
傳送門:你經歷過哪些相聲、曲藝、京劇的車禍現場? - 裊晴絲Rain 的回答
大約不會有第二個人拍這些了吧…………………………
然而更加進階的模式我還未解鎖……每次也只能看著大神們拍的劇照流口水了……
總之我個人的經驗就是調好光線和白平衡,練習對焦,之後就是戲熟戲熟戲熟戲熟戲熟(請默念一萬遍,嗯)。
期待大神出現拍磚兩年前某一段時間專註與舞台攝影了一段時間,
稍微有些心得,隨便寫一點,所有使用照片均為本人所拍攝,歡迎轉載,但是必須標註作者和來源。
分幾個部分來說:
1.器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材的選擇決定了你能夠拍攝的內容。雖然不論對什麼攝影方向,器材都沒有所謂『必須』一說,但是最好不要讓器材成為你的短板。
1.機身的選擇:這個簡單,1系機身最好,連拍能力強,對焦強,高感好,畫質在選擇優先順序最低。
我兩年前使用的是d3,1200w像素,甚至比不上很多手機,但是操控性,連拍和對焦在同一價格內無他。
鏡頭:焦距和光圈決定了你的拍攝題材,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選擇多機身,多鏡頭。我的建議是,大光圈變焦鏡頭,綜合機位的考慮,70-200是必須的,因為即使你能蹲在舞台旁邊拍攝,距演員的距離仍很遠,如果你沒有辦法爭取到前三排的位置,那麼很可能需要更長的鏡頭。
其他輔助裝置,三腳架很重要,三腳架很重要,三腳架很重要,如果你按照正常的配置來拍攝,就算是鐵手,一場拍下來也斷了。
獨腳架則更加靈活,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太允許機位的變動的。
註:不要被器材的門檻嚇到,有些相當低廉的選擇,比如尼康的80-200:)
2.機位的選擇:基本是遵循一個原則,越近越好。第一排到第三排座位的距離會很舒服,當然要看是什麼樣的舞台,一般小劇場,第一排如果全程使用70-200可能會錯失一點完成人物組合照片的機會,所以,如果你的沒有準備第二部機身的情況下,大約控制在距離舞台15米左右(目測)的情況下,可以只用一隻70-200完成任務:) 其次,為了讓演員儘可能的多面對鏡頭,能夠直面舞台的位置
相對有利,但是側面亦可以拍出有趣的照片,比如
以及
3.光線,構圖
光線是舞台攝影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而構圖則體現了你對台上作品的理解。
(這種燈光生活中可不常見)
如果你能提前熟悉劇本,舞台安排甚至多次觀看和拍攝綵排,對成功的拍攝是相當有幫助的的。
這裡提一些容易上手的tips,幫助大家打開思路,
首先是除了盯著人臉一通拍,你也可以選擇看一看細節:
以及
利用隊形,和整齊的動作瞬間
舞蹈作品上更加重要:
另一位@SysyCode提到的,動態:
動靜結合:
針對題注關係的舞台劇類:
看出點什麼了么?
沒錯,就是喜劇衝突。
對話劇,戲劇類作品,抓住衝突的瞬間,亦抓住了演員情感流露的瞬間。同時,和許多其他攝影類別有一些區別的是,因為舞台表演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舞台節目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藝術方方面面,比如燈光的選擇,隊形的選擇,在呈現給觀眾的時候,就是以一種和諧,審美的方式呈現的,所以成功呈現了舞台本身的魅力,就已是一種成功了。
比如我最喜歡的下面這張照片:)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著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覺得這張照片很棒:)
簡單總結一下,為了舞台攝影
你需要
1.合適的設備來保證『拍到你要的瞬間』
2.對舞台的和節目的熟悉和理解,來保證『拍好你要的瞬間』
另外,對另一個自問自答的題主,我覺得作為如果劇團的一份子,能夠發揮的空間應該更大,舞台上的人,應該不僅僅存在與舞台上吧~~
暫時想到這麼多,有新問題,我再補充~~首先說器材。70-200 f2.8是至少的,因為除了工作人員,你的機位到舞台的距離肯定比較遠,想拍局部細節圖的話少不了長焦,當然,如果有更長的焦段也可以考慮,主要根據你的座位進行選擇。
下面結合之前拍過的一次林俊傑演唱會舉例。當晚的照片被林俊傑內地執行經紀發微博引用。
如果想拍個人或者特寫,光圈建議2.8,虛化效果可以突出人物,同時降低你的ISO,噪點也能少點。快門建議250左右,具體結合ISO設置。因為畢竟是演出,演員們的動作比較快,想要不拍虛,快門速度至少250。
如果是想拍場景,氛圍,可以適當減小光圈,保證一定的景深,這時候需要適當提高ISO(噪點可以通過後期降噪)。快門速度還是250。至於閃光,最好不要用(敢用閃光的要麼是菜鳥,要麼是大師,再說那麼遠你的閃光根本閃不到舞台,演唱會的燈光足夠用了)
器材、參數都明確後,就是快門時機了。首先要做到預判,就是知道演員們什麼時候會有經典的動作,什麼時候會有完美的燈光效果,你不可能一直端著幾公斤的設備幾小時。這就要求平時多看,多熟悉劇情、場景。當然,最重要的是多練習,經驗要靠一次次實踐積攢。
完。
幫朋友拍過一些演出,嘗試回答下:
舞台攝影比一般影棚攝影或者風光攝影難度高一些,最好掌握了初步的攝影技術,對於自己使用的器材操作熟練,相機各種測光模式對焦點選擇白平衡設置等等一系列的操作非常熟練,對於曝光和光線的認知有一定的掌握。
器材:高寬容度 低噪點的單反+大光圈長變焦 例如5D3+70-200 2.8,如果是28-300紅圈那是更好。
操作:全手動或者光圈優先模式,看舞台演出的類別,如果光線多變的情況,光圈優先+點測光會更方便些。當然,熟練的全手動操作會更快。我個人喜歡全手動。對焦點選擇中間單點,千萬別選擇系統默認的。
三腳架可有可無,因為基本不會用到長時間曝光,最低80分之一秒,快門線也用不到。
感受分享:
1 熟悉你要拍攝的內容,不管是話劇還是芭蕾,越熟悉演出內容越好。
2 大光圈+高ISO,千萬別用閃光燈,千萬別用,如果你不想挨罵的話。
3 舞台攝影的7成技術在於按快門,抓住那最美的瞬間,所以聚精會神是必須的。
4 千萬別用連拍,如果你不想讓你邊上的人煩你,而且你還想提高舞台攝影技術的話。
5 照片格式JPG+RAW,千萬別心疼儲存卡
6 永遠記住一點:演員的表情神態很重要,非常重要,重要性遠遠高於形體動作。比表情神態更重要的,是眼神,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7 拍攝過程 對焦 構圖 半按快門 預見 等待 按下快門
全手動模式下,曝光已經設定,中間對焦點對焦(這個最快,還不用擔心相機自己找錯了對焦點),構圖並預見你要拍攝的瞬間,等待,直到你要拍攝的瞬間到來,按下快門。抓瞬間按快門這個是真功夫,反應快是必須的,舞台攝影的功夫7成在這一瞬間。
永遠記住一點:等你看到演員的表情再想拍的時候,你已經錯過了。正確的做法是上面那一段。
8 舞台攝影中黑白照片有時候也很棒,後期中可以嘗試調整出一些。
9 心中沒有觸動就沒有傳神的照片,這一點在舞台攝影中也適用
10 特寫比大場面更震撼,尤其是傳神的特寫。
11 開場的頭幾分鐘是你試機調整各種參數試拍的最佳時機,千萬別錯過了。
12 預判和預見是舞台攝影最重要的技巧,按快門的反應速度決定了你抓住演員最動人表情的能力,這兩個都需要多加練習,所以需要嚴肅的對待你每次按下快門的動作。
最後,提醒一句:舞台攝影的最好座位一定是前幾排比較居中的位置,一定不是第一排。
歡迎各位大神拍磚和交流。
剛剛拍了場文藝晚會,拍的是挺爽,因為我用百微。。。
沒別的,光圈一定要大,除非你用高感特好的相機。
其他自由發揮吧。
-"一本正經讀藝術,心花怒放學代碼。我的讀讀日報「藝術與美感」,特別好看~"
不好意思引用一句話,說實話不怕你笑真看不懂,如果你之前沒說是編程的哪種猿邏輯,我確實發自內心的告訴你真的覺得語無倫次=oo133???≠≤≥≈≡≒∥=≦≧≌∽≮≯ㄎㄖㄡㄚㄒㄉㄈㄇㄏㄖㄖㄒ,不說了,我都覺得我有病
哎呀純熟來搗亂,因為平板里剛好有幾張照片。
機子是佳能70D,鏡頭是18-200適馬鏡頭。水平不高就是想貼上來分享一下,求大神指教,謝謝。
15年底16年初,我們學校大禮堂有《紅燈記》演出,從小就會唱「我家的表叔」就興緻勃勃地去了。坐在面向舞台右側,有點偏,但是是前排。因為也是校園記者,所以後來就跑到舞台前面的空地上蹲著拍照了,這個是允許的。
女主角我錯了。。。我們學校的大禮堂燈光不是為舞台劇話劇表演而設的,加上是文物,所以每個燈光的位置卡的很嚴格。後來一場對我們學校來說意義很大的話劇在排演時燈光也調試了很久。
這張切腳了,我的鍋。。。
後來我好像跑到前面蹲著拍圖了。。。
跑到後台,拍的演奏的叔叔爺爺們,這裡要說一下,之所以能跑到後台是因為常年做校園記者,臉皮比較厚,當時也想拍組圖給所在的網站當花絮,盡量避免干擾演出,叔叔爺爺們也很開心。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拍他們吧。
這個爺爺知道我想拍他還端端正正坐著,特別可愛,可惜我水平不高
爺爺的鼓面上寫的字
最後一張,光不夠,參數調的也不好。
沒什麼經驗,教訓倒是一堆。
在舞台前方拍照,因為怕擋著觀眾所以都是蹲著甚至跪著,所以有小仰拍的感覺,有時不好看。。
還有就是光。。。光弱只能調高感光度,但是噪點會高。或者調慢快門,但如果舞台上的人瘋狂的擺動,就比較心累。。
非常同意某個答主的觀點,首先要了解上演的劇目,只有技術拍出的圖再好再美也是空洞的。
後來很幸運拍了前面提到的對我們學校很重要的一部話劇的紀錄片,對話劇,舞台表演有了一些淺要的了解,那部話劇的劇本改了十多次,我也要來一本看,從排練到最後演出,我跟我的小夥伴跟了劇組半個月,最後演員表演時哪句台詞是他們現場發揮的都能分辨出來。
奈何拍攝水平不高,很遺憾耽誤了還不錯的題材。
以上僅作分享,期待指教。
推薦閱讀:
※對於剛入門的戲劇愛好者來說,有哪些戲值得推薦?
※如何認識戲,曲,劇之間的關係?
※哪些演員擔得起「不瘋魔不成活」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