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教育不公平?有什麼實際的解決辦法?
當前教育中存在明顯的不公平,以戶籍制度為基礎,全國不同地區錄取標準不同。
這種解決辦法有可行性嗎:國家把幾十所名牌重點高校招生標準全國統一,當地其它院校可以適當向當地生源傾斜。
我覺得目前中國的教育需要通過一些新的思維來突破。在這裡與各位教育改革愛好者甚至是社會改革愛好者分享我的觀點。希望得到各位的指正,求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新社會契約——試探究不發達福利經濟的動力設計
黑格爾也說:「我精神上肉體上的特別的熟練和活動能力……可以在限定的時間內,讓渡給他人使用;因為,賴有這種限定,這種熟練和能力,方才和我的全體,保持一種外的關係。然若我把我因勞動而具體化的時間全部和我的生產全部讓渡於人,我就把我的實體,換言之,把我的一般活動性和現實性,我的人格性,變作別人的財產了。」(黑格爾《法律哲學》柏林1840年第104頁第67節)
——引言
在一定程度上,由霍布斯,洛克,盧梭所提出並發展的《社會契約論》為西方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相應的確定了社會經濟和法制的一些原則。自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社會在基於這樣一種社會關係的基礎上發展迅速。但值得指出的是,在這樣一種社會契約的關係中社會的種種弊端也凸顯出來:貧富差距 經濟危機 恐怖主義 霸權主義等等。
福利經濟學毫不客氣的指出當今社會每個人的效用是用貨幣來衡量的,而這種單純以金錢來衡量人效用的做法是目前西方經濟中無法解決的弊端之一。而我認為,這也是社會貧富差距產生的根本原因。阿羅在其社會選擇性理論代表作《個性與多準則》中指出目前西方民主政治才達到所謂非獨裁條件而已。民主的潛力未達到最大化,而人的潛能也在這種社會關係條件中得以制約。在我看來,要實現經濟的自由,政治的民主,其關鍵在於尊重每個人的價值,並挖掘每個人的潛力。
西方的福利經濟是資本主義在發展階段克服弊端的有益嘗試。隨著福利經濟學的發展,西方配套的組織與制度也相應在完善中。民主與法製成為了社會的主趨勢。縱觀全球,我們能看到西歐部分國家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也能看到美國各種社區福利自組織。我們必須承認福利是激發人類潛力的有效途徑,主要體現在它為本沒有機會的人提供機會。但這樣好的福利經濟是基於有民主的政體與發達的經濟前提之上。作為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卻很難形成這樣良好的福利條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來說,談民主就像是還未溫飽的乞丐談理想一般。到最後,一塊麵包就足以使原先的理想土崩瓦解。在這樣的一種土壤之中,民主是不可能得以推廣和發展的。同理,底層土壤的稀鬆就很難讓上層建築按照藍圖設計得以運行。就中國而言,我對於精英人士時刻鼓吹的西方民主的美好與底層人民為口飯吃而出賣一切之間的巨大落差而感覺到無奈。中國是否需要西方的民主。明智未開的人民能否理解西方複雜的民主程序與配置。不得而知。這些針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問題需要一個新的動力機制來解決——它要有以下幾個特性——1,起步於較低的經濟基礎;2,不能以摧毀明智作為代價(不完全通過宗教信仰、愚民教育或洗腦來便利統治);3,儘可能符合每個人的效用。
接下來,我將針對現存的社會關係與它的弊端來初步嘗試建立新的契約關係來彌補不足,而這就是新社會契約的核心,它致力於通過重新調整(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改變社會貧富差距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這種關係的建立並非我們常見的分配與再分配的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
我認為改變貧富差距的前提是實現所有人的機會平等。我所說得機會平等不同於平均主義與絕對平等。而是一種帶有激勵作用的機會提供製度(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對平等的定義與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對平等的定義相似)。目前的現狀是,社會針對於每個人提供的機會並不均等。在以金錢為衡量標準的體系中,富人得到了比窮人更多的機會和資源,而這種效應在代與代之間同樣傳遞。面對這樣的現狀,機會平等的提供必將面對舊有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而其設計過程必須先由意識領域喚醒利益受損者(即啟發民智的工作)。在這點上,卡爾.馬克思為我們做了詳細的分析工作:剩餘價值理論的提出,很好的解讀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剝削的方式。
《資本論》及其剩餘價值理論在理論層面清晰地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況,但其在實踐領域的嘗試卻不是理性的。人們無法通過工人運動,甚至是無產階級專政來實現所謂的機會平等。因為當衡量人效用或價值的標準沒有改變時,無產階級沒有符合標準的資本(或者說說服力)來證明自身的價值,他們簡單的奪取政權也只是增加了與資產階級的對立,最終逐漸失去話語權,並走向落寞(多國的實踐佐證了我的觀點)。所以說這樣的無產階級運動不具備更理性的意義。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重新結合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知識,建立起能夠撼動舊有衡量人效用標準的新體系。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論證人的效用與價值。
其中,我認為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的著作《論人性》(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整個第三卷 道德學 對我的理論構建有很大的幫助。它其中論述有關財產權以及財產權轉讓問題給予了我許多靈感。這讓我對於人的價值有了深一層次的觀察,並基於此,建立起機會平等制度中對於人效用或價值衡量新的函數模型。
Y——集合a的價值 δ——a與b的關係函數(暫定義為a服務於
Y=(δ)%*X X——集合b的價值 b的年數)
需要解釋的是,我希望通過上述公式將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聯繫起來。從而使衡量人的標準從金錢轉移至人的價值上。雖然價值的重要體現標準中仍有以貨幣為單位的金錢衡量。但隨著體現人價值標準的多元化,人們也會自動地對其標準進行調節,以制衡單一的金錢標準。另外,我們還要在貨幣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討人未來價值實現的經濟意義。
對於舊的社會契約中「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需要進一步的挖掘了。目前我們對於現有私有財產的自由支配權較容易理解,但對於未來私有財產的支配自由情況就不盡如人意了。目前存在的信用制度與貸款制度是對未來私有財產支配的實際案例,它的形成與發展大大地激發了現代商業經濟的活力,出現了許多金融及其衍生產品。但其本身同樣存在不足:1、錢生錢的模式是否意味著有更深一層次的價值剝削?(在我看來錢或資源本身是無主觀能動性的,它們只有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並以其集聚效應產生價值,但這不意味著其總價值量得以增長。勞動價值論中說,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受勞動者熟練程度和強度等因素影響,所以唯一能增長價值總量的方式就是發掘人的價值和潛力以縮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制度本身並無激勵支配者內生的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只停留在花明天的錢的意義之上; 3、信用體系使人們具有巨大的還貸壓力,受其制約,從而成為現在的房奴、車奴等。
對於「未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實際應用將成為重新構建人與人之間關係(建立新契約)的核心。通過上面的公式,我們需要在法律上確定自身對於未來財產自由的支配權力,從而來溝通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轉換。而這種支配額則並非具體的數目,而是與貢獻程度息息相關的函數,這樣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係本身則帶有激勵與引導了。
具體的激勵與引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會更加關注個人的價值。
通過新的契約的締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更加緊密。人價值的實現狀況與其它人作用於你價值上的努力程度息息相關。另外,影響個人價值有眾多因素,相應的衡量標準也豐富起來。從自身情況來看包括人的健康狀況、受教育狀況、社保醫療條件等;從外部條件看則包括社會的環境(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以及政治的環境(民主自由度)等。這些要素在對人價值的影響過程中都會被深刻關注到,並得以不斷完善。
這裡拿教育領域的兩類個體老師與學生舉例。例如:
假設我的身份是老師:由於我與我的學生所締結的價值契約,我將更關注其個體的發展,我能認識到我未來的潛在收益的大小取決於目前學生的教育狀況,所以我需要努力並創造性的工作。同樣,在教育人的種種方面,我也會注重學生的人格塑造,體格健康程度,愛國情結(民族情結)等。因為我知道,人格的健全有利於人長期的發展,不會因為貪腐、仇恨、無知(貪、嗔、痴)而深陷犯罪的泥潭而損害其自身價值的實現,從而相關於我未來的收益情況。同理可推導健康程度等要素。值得補充說明的是愛國情結或民族情結培養的內在動因:整個世界目前還不像馬克思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各地區還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巨大差異,國與國的界線並未消融。此時,一種制度的實行就不能強加給其他國。我們在價值綁定的過程中就無法要求個體在跨國界的情形下將其貢獻值進行回籠。在國內我們當然可以通過國家機器(政府)進行回籠,這是一種新型的稅收模式,我們將在後文中提及。這樣則從根源上有效的防止了人才的流失。而團隊合作意識與情感融洽的重視則來源於對人價值最大化的理性追求。
假設我的身份是學生:在我未成年之前(18歲之前)可以通過我的法定監護人運作我的未來收益。18年可以按照未來收益的18%來運作,百分比取決於我所享受的社會服務年數,並且對於社會服務擁有完全的自主選擇權利。18歲(擁有民事權利)之後,我可以根據自身的規划進一步的自主運作未來收益,或選擇高等教育或選擇職業培訓,並且可以在任何年齡段選擇進一步接受教育服務。這樣則保證了任何人在任何時間段中的機會平等問題。對於我未來收益的分配問題,提供勞務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協商分配。
上述我所描述的契約中的最後一層關係是人與國家之間的價值關係,所以最後一層價值鏈接是由新型稅收完成的。這種稅收的特點是其徵稅並非取決於人的貧富狀況,而是取決於人接受社會服務的年數(時間)。並且,稅收在徵收的同時已經完成了其再分配過程。最後,全民減輕賦稅的根本做法是提高社會服務的效率,比如在不影響教育質量的前提下,縮短基礎教育的時間。
接下來分析老師與學生之間契約締結的技巧問題:老師不能確定自己學生未來價值的具體情況,並且考慮到當下的生活消費,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將自己與學生的契約價值部分出讓給學校(組織)來換取當下的收益(即工資待遇)。例如:我是一位理工科類的老師,考慮到我所教授的知識與技能,學生將來可直接轉化為收益,所以我將原本4年4%的未來收益出讓2%給學校,以換取我3000元的月工資+學生未來2%的收益所有權;我是一位人文社科類老師,考慮到我只關注學生人格以及未來的幸福狀況,與其未來的收益沒有直接關係,我可能將原本4年4%的未來收益出讓更多的3.5%給學校,以換取我5000元的月工資+學生未來0.5%的收益。(當然,我這裡只是假設數據,並未經過科學設計。並且所指代的老師應該是老師總體,並非一個老師就能分享學生4年4%的未來收益,老師之間同樣存在分配問題。)
這樣所帶來的效益有三個:1、老師因材施教,並根據自身情況,提供給受教育者最好的資源條件; 2、工資狀況並不是由職稱等指標來評定,並且各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得以同等重視。高等教育在收益和地位上不會高於基礎教育甚至是幼教,有效避免因市場自發性和社會偏見所致的功利化教育畸形發展,從而使教育趨向平等化; 3、教育的投入最終交給社會與政府來主導,並相互制衡與激勵,進而形成新的投資機制,引導資本流動。
同理可分析相關社會角色之間的價值聯繫並最終形成價值鏈條的系統。例如:學生——老師——學校——社會投資——政府;病人——醫生——醫院——社會投資——政府;福利應享者——社區服務志願者——福利提供單位——社會投資——政府 等等鏈條。
二、社會更加關注勞動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前提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強調人的絕對理性。由此引發人們唯利是圖,縱慾無度等社會頑疾。而政治經濟學則承認的前提是人是追求勞動的,然後勞動產生勞動產品,交換產生商品,最終回歸到資本主義的那個系統循環中。相比於西方經濟學前提中對利益的無限追求,政治經濟學中對勞動的追求就明顯動力不足,缺乏說服力和吸引力了。由於人類懶惰的天性,勞動必然不能成為人類的第一追求。但在新的契約關係中,人與人的關係正是由勞動狀態所決定。而且勞動所產生的價值將更加直觀。基於這種直觀的價值體現,新的投資形式也會出現,資產將運用的更加透明並更有效率。勞動更富創造性,並且不斷平等化將是其發展的趨勢,勞動創造的價值將更深入人心並得以保護。最終利益的最大化將轉化為價值的最大化實現而重新被人們所追求。
三、社會將逐漸向良性狀態發展。
在新的契約關係中,人與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這句話不單單是停留在口號層面上,它是在人誕生之後就賦予了其價值,而其一生,則是在完成價值實現的過程。賦值的意義重大而深遠,它為每一個人提供相同的起點創造可能。使每個人可以通過社會投資和國家政策享受平等的社會服務,並通過日後的努力反饋回社會,最終實現社會的良性發展。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富人的積累優勢在不斷弱化,而弱勢群體則能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社會的尊重,並形成制衡。在這樣的趨勢下,頑固的既得利益集團就很難形成,社會矛盾得以緩和,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也將得以改善,由於對人價值的尊重,任何阻礙個人價值實現的社會不良要素將有被改變的內在動因。
新社會契約對於社會發展的良性引導在兩個方面體現著重要作用。第一,有效地從根源上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第二,為人們建立良好的社群關係從而使個人的價值最大化實現。接下來,我將用實例來分析以上兩個方面。並且,這兩個實例將成為新社會契約論最先應用於實踐的兩個領域。
在解決貧富差距這個問題的嘗試上,新社會契約中通過對人類潛在價值的挖掘而獲取有效投資的方法值得目前的中國乃至世界運用。通過這個概念的深入,我們將重新定義富有與貧窮的含義(富有:能有效利用社會資源使自身價值得以最大化並持續性實現的人;反之為貧窮)。另外,我們還將發現世界沒有絕對的貧窮,也沒有絕對的富有,它們之間通過新社會契約可以相互轉化。
舉個例子來說,在過去有誰願意去貧困的中國西部支教或工作(道德高尚者除外)?資金又怎麼可能流向這樣的不毛之地?但現在,我們通過技術性的操作,使當地人未來的價值得以顯現,並吸引著相應的人或物來與他們建立直接的聯繫,力圖形成投資者新的資本流通渠道和利益訴求。而此時政府需要做兩件事,一,提供寬鬆優惠的政策;二,提供嚴格透明的監督。就這一點而言,目前的中國就能嘗試改變。
在建立良好的社群關係這個領域,新社會契約也將發揮其重要作用:建立在金錢等物質基礎上的人際關係偏向於功利主義,而完全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人際關係又很有限,虛則建立於感情實則建立於物質的人際關係更多的會陷入目前中國畸形且日益冷漠化的深淵之中。所以,在基於個人價值得以完全承認,個人勞動得以充分尊重的情形下的人際關係才會顯示出其健康的特性,而日後感情的培養則體現於個人內生的情感需求以及理性的價值追求。
舉個例子來說,在對於價值理性追求的過程中,我能建立以地域範圍為基礎的社群關係,也能建立以理想為基礎的社群關係,同樣可以建立以事業為基礎的社群關係,還能建立以利益為基礎的社群關係 等等。
我可以通過新社會契約來有效維繫這種社群關係,比如在我們契約內的朋友將來都可以獲得相應社群的幫助,但這種幫助不會是單純的金錢施捨。而是一種帶有激勵效應的機會提供,如果我是未來有能力幫助社群的人,我會提供受幫助者一定的資源,你需要做的是將契約中未來的小部分收益運用於我們這個社群的維護上,畢竟我希望我們的社群能長期持續的存在,這是我的社交需求甚至是個人實現的需求。(我除了能享有受幫助者未來的部分收益同樣能指定收益的去處,而這裡我是運用的後者。)
每個人都能建立並去維繫多種社群關係,通過這種做法,人們可以規避很多成長中風險,並敢於自由自在的發展(理想、興趣等社群也能幫助到我)。當這種良性的社群關係形成網格的時候,它的效應將是不可限量的。從此,真善美的概念將充滿這個社會,並實實在在的被實踐出來。人的價值自然也在擁有了最大化實現的沃土。
四、自由、民主、平等將在理論與實踐領域提升一個層次。
我們知道每當人性解放,社會就會前進一步。從歐洲的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直到現在,自由、平等、民主在不斷的完善與發展。理論的日趨完善指導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但在所有的制度都是基於性惡論的前提設計的情形下,人性就無法得以徹底的解放,民主則只能停留在阿羅所定義的非獨裁條件之上,即只能保證最壞結果不發生,卻不能保證最好結果的出現,自由與平等永遠只存在於局部範圍內的法治之中,無法超越意識形態和地域範圍而存在。
但新社會契約則希望重現兩千年前孔子儒家文化所描繪的美好世界。首次通過以性善論為前提的價值內化(教化)系統來重塑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並在現代意義上,實現真正完善的自由、平等與民主。(重視教育的作用,提倡以德育教化為主的改革)
而對於新契約具體形式的論述,我簡單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人與人之間的契約;2、人與組織之間的契約;3、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契約;4、轉換與分配法則;5、政府的新職能;6、社會投資的新設想;7、對於新契約的擔憂。
在此我將不再過多贅述。以上簡介了新社會契約論,並希望它能成為啟蒙運動綱領性文件,同時希望通過它引領新的社會思潮。我們希望能通過一種和平並成熟的形式逐步改變世界,讓我們聯合起來。
起草人:呂 翼
起草時間:2011年11月9日
附件一:新社會契約的突破點探究:稅收的改革
附件二:新社會契約的小實驗:教改新探
在自己還不能憑藉自己的力量改變的時候要讓自己不沉默在高等教育的泥沼中,努力使自己變得強大。
強大後不要忘記要回來為改變高等教育的桎梏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資歷尚淺只吃了20年米飯,還請多多指點。
想要提一個「如何實現教育公平」的問題,然後發現這個問題已經有了。
關注者不多,小失望,但不是沒有,那就好。
------怎麼看待?------------
不公平客觀存在,但是不應該視作理所當然。我不認為美國的猴子就應該比中國猴子可以多吃到幾根香蕉,我也不認為北京的猴子就比廣西貴州的猴子高上好幾個等級,我認為人也該如此。
但是,我們被劃分為北京人和非北京人,城市人和非城市人,有錢人和非有錢人,這是這個時代的新階級劃分。共產黨很好的帶領一群迫切要求公平的人推翻了原有的階級秩序,然後又重新建立了一個。階級這東西,看來是社會發展的必需品啊。
回到教育公平上來,我認為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在於地區發展,社會階層分化,資源配置等等因素的不平衡。這些不平衡有人可以解決么?偉大的政府都不能做到,遑論個人。
但是,做到做不到是一回事,做不做是另一回事。
剛剛寫了一個帖子,想起了一個人,馬丁路德金。讓我們再看看他的那篇不朽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吧。我知道,有很多人懷揣夢想,但是,有沒有一個人,願意為改變教育的不公平而願意奉獻一切呢?
如果有,我一定去追隨他。
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只需要看看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這三個人就可以了,但是,為什麼他們有這麼大的力量,那時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耶穌有12門徒,釋迦摩尼手下的菩薩羅漢,尊者什麼的一大群,穆罕默德也有一大群追隨者吧。
那麼,要改變社會,一個人不夠,但是要有一個領袖,指引和帶領一群人去改變社會,那就有可能。
繼續回到教育公平問題上來,為實現教育公平,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又做了什麼?推動教育公平的引領者在那裡?(我國不缺領導,但是我真的不認為這些領導里能出來一個領導者。)
推進教育公平,不能說政府沒有努力,但是他們的努力並未得到廣泛的支持和認同,而推進教育公平,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才有可能。這裡的支持不僅是出錢出力,更是廣泛的參與!我覺得,需要社會運動,然而,政府對於社會運動好像是頗為雞蛋的……那麼,這就矛盾了。
------------------
以下是軟文:
雖然沒有領袖,沒有引導者,但是,個人也可以為推動教育公平作出一些事。最基本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現在的或者將來的。
除此之外,若能通過各種方式去支持教育,也是好的。資助貧困學生,支教,這些雖然零散,但是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在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雖然不能徹底改變,但是微小的努力也是有作用,有價值的。
如果有興趣,請關注我的網站,一起來努力用「小事」來改變大勢。
開動-開始行動吧!
以目前的局面來看,已經是最好的教育公平了。
我不是在學校裡面上課的老師,我是在外面培訓機構兼職任教,但是因為培訓機構經常會和學校交流,對於很多學校的情況我也是比較熟悉的。不管是在沿海發達地區,還是相對來說比較貧窮的二三線地區,高考制度是一個很平等的方式。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去過很多貧窮的地方,好多地方師資非常匱乏,很多時候都沒有老師,學生學習也沒有很好的環境。而在比較偏遠的農村,溫飽問題是一個大麻煩,有些家庭年收入才幾千塊錢。
我沒有說謊,在我們貴州這邊確實如此。看到這些學生的環境時,我的內心非常複雜。我一直會想,究竟有什麼方式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呢?
現在國家有個政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帶動了鄉村周邊的收入,從這點來看效果是非常好的,有些家庭能緊跟國家腳步,獲得了發展。但對於有些年輕人來說,待在村子裡已遠遠不夠,他們想要走出貧困落後的地方,去城市、去發達的地區看一看。
能讓他們改變這種方式的,唯有高考。
有些人說,沒高考還不是可以出來打工工作啊,你看那些農民工,去搬磚之類的都比坐辦公室的強,賺的錢也多。不過在說這話的同時,大家也要了解到他們的實際生活處境,是不是生活在廉價的租房內,沒網路沒電等居室;工作沒有五險一金,一旦遭遇事故誰來保障?
可以說底層的生活方式已經讓他們遠離安全,稍有不慎就會陷入絕境。能提高生活質量的,讀書和學習是不二手段。那些沒上高中年賺百萬的例子還是不要相信了,這只是極少數案例,絕大多數的人取得成功還是需要學識的。
也就是說,要解決中國教育的問題,得從高考制度入手,要改革的步驟也得先從這個抓起。怎麼抓?這是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
開會開了無數次,也討論了很多,始終無法解決的是教育資源的問題,也就是優勢地區與劣勢地區師資匹配及教學質量的保障。落後的地區待遇差,老師不願意去,越發達的地區教育越好,而落後的地區發展則比較緩慢。
我在會議上聽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參與其次,但明顯感覺心有餘力不足,這絕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夠挽回的局面。
從我內心來說,我非常希望高考制度的改革趨向「自主選擇」,制定一個切實的「標準」,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分配達到合理化,學生在高考時能夠由自主選擇科目的權力,我擅長哪一科,就專門考哪科,規定科目數量,自行決定,最後以高分錄取,不設分數線和地區人數限制,全憑真本事上大學。
這應該是大家心目中都嚮往的、真正的公平教育模式。
另外,大學裡面的教育「中看不中用」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頑症。上大學吃喝玩樂,學不到東西,老師不務正業,學生抱怨,出來後找不到工作等等……中國的教育,停留在「面子工程」上比較多。說面子工程已經很客氣了,在學校裡面待的都明白這裡面的水有多深。我身邊好多朋友都放棄在學校的身份,出來外面培訓機構來任教,在學校太多複雜的人事關係,脫離了教育的真實本質。
有解決辦法嗎?有,但很難,任重而道遠。
大學自主命題,自主招生;
中小學把私立學校比例升到50-60%以上;
改變校長和教師的「國家的人」的管理體制,教育部不管人事問題;
取消區教委之類的設置。
教育既然是產品就一定有對應的價值,單純依靠義務制解決是不現實的。低收費或者不收費只能做到保障,不能做到高水平,除非徹底大公無私回到改革前。
1 統一不代表公平,真正的公平必然是要照顧弱者的,各地去發展不平衡,自然不能實行統一標準
2 個人認為中國目前高等教育主要作用是維穩,既然是維穩,你懂的。
3 同意@劉沐端 關於私有化的說法。
首先,高等教育本來就不是公平的。
其次,教育公平應該在中小學中體現,而不是高等學校。從這個方面來說,應該討論的是如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讓中小學教育跟上發達地區的師資和硬體水平。
至於高等教育的公平,在解決了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中小學教育困局後,再來討論也不遲。
這才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
至於,提問者所說的地區不公平,我認為這是應該的。我覺得這首先要講到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了。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戶籍管理制度的形成。
中國在58年開始頒布第一部戶籍管理制度並開始實施,這個條理嚴格的限制了農民向城鎮遷移,同時也嚴格的限制了城鎮間戶口的遷移。
由於中國早期行政思維的簡單化,早年的戶籍管理更多的是方便政府對人口的管理。但毫無疑問,隨著市場經濟逐步的開放及活躍,僵化的戶籍管理制度已無法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需求。
而到了後期,戶籍制度已經失去了人口管理的意義,更多異化成了一種資源分配的象徵。
而教育是戶籍資源里相當重要的一項內容。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北京戶口高考分數要比山東戶口低很多。
戶口的彌足珍貴更加吸引全國資源的集中。如,北京戶口越來越貴並催生了一條相當強大的戶口產業鏈。資源的日益集中更加導致戶口的改革壁壘越來越結實,也就是改革的難度越來越大。
而如果不改革戶口制度,依附於戶口制度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就無從談起。人為將教育資源從戶口制度剝離將會受到戶口資源利益即得者的強大反對,而這種反對力量是越來越強大的。
事實上,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各個制度的相互滲透已經相當嚴重,基本上任何一項改革都將牽一髮動全身。因此,無論戶口制度,或教育制度,或科研製度,或其他,想要真正深入的僅僅針對某一項去進行改革是不可能的。
前面有人講到私有化可以解決教育制度的問題,事實上我覺得根本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反倒會催生更多的私有化的騙錢學校,目前各種各樣的私立醫院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
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對原有制度的改革不徹底導致,而不徹底的改革,誕下的只會是一個怪胎,是難以達到想像中的效果的。
而想要徹底的改革,又必須要牽扯到別的制度的改革,如教育制度的改革必須要牽扯到戶口制度的改革。這樣的改革深度是目前的形勢不可能達到的。
何為不公?
若你當初或者以後考上的是清北,我覺得你今天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事物,哪怕改革了,符合了我、符合了你所謂的公平,你又怎會知道就一定會符合他的公平呢?我不知道你所謂的不公體現在哪裡,但我知道很大一部分的我們都是在這樣的不公裡面努力的靠著自己的辛苦追求著公平。
僅此而已。
當然,我這樣說,不代表我當初考得很好,相反,我考的很差,但我覺得問題在於我自己,不管是不夠努力還是運氣差,這都是我自己的問題。跟制度無關。
沒有解決辦法,要說有,那就是用父母親家教家風影響孩子,讓他人格健全,堅強獨立!
我們總是說教育不公平,抱怨考試不公平,在我看來,考試是最公平的,它能給寒門出身的人機會,這就是最大的公平,只能說,我們有了相對公平,就有追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深發展的公平的慾望。人總是有慾望的,滿足感也是隨著各層次的提高不斷變化的。全面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公平選拔提升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也就在不斷的完善,不斷革新。
至於解決方法,我能聽說到的我們提到的方法真心實施與想法有差距,所以不再贅述
取消重點**,取消211985院校的財政補貼優惠,鼓勵民間對學校的捐款,監督落實院校的獎學金髮放
想到一些特大城市將外來人口拒絕於各種福利之外,我姑且可以忍受,但是想到竟然可以因為戶籍活生生的剝奪一個孩子受平等教育甚至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感到滿腔的憤怒;畢竟,每個孩子本來都可能成為一個人才的。有時不禁發問,政府作為納稅人供養的群體,有權利選擇性的承擔義務嗎?
題主問題應該建立在大家都付出同等努力的基礎上為什麼教育不公平
重點高校的錄取標準全國統一,反而是更大的不公平。不同地域的教育資源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全國統一,那麼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學子們就更加不可能考到重點高校,他們以後為自己的籍貫地做出貢獻的可能性也會降低;而教育資源豐富地區的學子們就更加有可能考到重點高校,他們以後回到自己的籍貫地,會使得教育資源本來就很豐富的這塊地方變得資源更加豐富。長此以往,代代積累下來,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會變得更加明顯,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學子們出頭之日會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出生地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未來,那麼公平又在哪裡呢?
統一不代表公平, Lingfeng Ai 說的很對。
教育問題牽扯到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又牽扯到政治問題,在地球沒有統一之前就沒有所謂的公平和大同世界。只有所有人類這個種族達成共識制定相應的政策才會有真正的和諧社會,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教育也會程序化,規範化。
沒有什麼絕對的公平,中國還處在發展階段,太多地方需要開發,你決定不了你的出身,你決定的了你的未來,你有錢有能力,也能決定你兒子的未來,說到底,只有當自己有能力的時候,那些優異的條件才會對你傾斜,解決最好的辦法是你自己好好努力。
教育怎麼會有公平。
請問,如何論證教育的不公平性呢?
如果單指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我想由於地區差異和家庭收入差異,這件事是客觀存在的,並且幾乎難以消除。但是,每個人都擁有受教育權,即使條件不允許,我們仍然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來獲取公平。而且隨著網路學習的普及,這種不公平已經有所改善。
如果教育的不公平是指錄取制度的不公平,那麼我認為錄取制度本身就是擇優錄取,但是通過高考成績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優本身是沒有絕對效力的。也就是說,以成績為標準的錄取制度本身就不是一件絕對公平的事,所以再在這件事上談絕對公平,沒有較大意義。
讓懂教育的人管教育。
因為地區教育水平存在差異,所以招生地區就會對待不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