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面紗書大概寫的是什麼?


和《飄》的女主角一樣,《面紗》的女主角也是個風情萬種的美人。只是(好巧不巧)兩個作者都給女主配上了草率的婚姻甚至相似的人格,膚淺而勢利,愚蠢並且不忠。

面對草率挑選的丈夫沃爾特,凱蒂心裡從來沒有產生過愛意,反而對其瘋狂的愛意滿腹嘲諷。而沃爾特對她卻是隱忍至極(凱蒂的父親對她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因為凱蒂活潑開朗並且美麗,所以沃爾特甘願付出自己全心全意的愛和金錢,甚至包容了她的愚蠢和勢利。


我記得一個細節,當凱蒂在聚會上對丈夫的地位冷嘲熱諷時,沃爾特拉住她的手,小心地握住並說「我非常抱歉,凱蒂寶貝,但別讓這事兒再折磨你了」。

但是凱蒂的不忠徹底羞辱並壓垮了他。他無法忍受妻子背叛他,愚蠢地痴迷於一個高大英俊的人渣。但他只是一個細菌學家,除了內心極度的痛苦和扭曲什麼都做不了。最終一個可怕的念頭在他腦中萌生:帶著凱蒂一起去死。

但丁&<&<神曲 煉獄&>&>中的詩句也就由此變得有血有肉:

Deb,quando tu sarai tornato al mondo,

啊,當你回返人間

E riposato della lunga via.

於漫長的旅途後安歇

Seguito il terzo spirito al secondo,

第三個幽靈在第二個之後說

Ricorditi di me, che son la Pia:

記住我吧,我就是比婀

Siena mj fe: disfecemi Maremma:

錫耶納造了我 ,馬雷馬毀了我

Salsi colui, che, innanellata pria

訂婚後用他的戒指娶了我的人

Disposando m"avea con la sua gemma

對此清清楚楚


旅居義大利的毛姆的房東女兒對此作出如下解釋:比婀是錫耶納的一位上流女性,她丈夫懷疑她與人私通,由於害怕她家人的報復而不敢直接殺死她,便將她帶到他在馬雷馬的城堡,確信那兒的有害蒸汽會代為實施這一詭計;但她遲遲沒能死去,他急不可耐,最後把她從窗戶扔了出去。

於是在毛姆的筆下,沃爾特帶著凱蒂離開了殖民地香港前往了瘟疫橫行的湄潭府。在此之前,凱蒂心裡也終於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和情夫湯森的狡猾與不負責任。她極度自責自己的愚蠢,竟被這樣的人渣迷得神魂顛倒。再加上丈夫如今的冷漠與沉默,凱蒂心如死灰。

緊接著便出現了沃爾特與凱特生食沙拉的一幕,在瘟疫區生食沙拉無疑是自尋死路,但他們都各懷心事地每天生食沙拉,厭世消極的情緒一覽無餘。

看到這裡我一度胸悶氣短,喉嚨像是哽住了般難受。陰濕的上海此刻像極了死氣沉沉的湄潭府。

但是聖光出現了,像是撥雲見日了一般。凱蒂在修道院里看到了自帶聖母光輝的院長和修女們。她們離開了最熱愛的祖國法蘭西來這裡撫養被人遺棄的女嬰們。凱蒂無法理解她們何以如此神聖與無私,以至於發現自己與她們格格不入。於是她開始試著去關愛那些醜陋的女童們,像院長一樣無私地照料她們,最終收穫了孩子們的信任與愛,也成為她在湄潭府找到人生意義的開端。可是她依然認為每天修道院的大門在她身後關上時,她便與那個神聖的地方毫無瓜葛了。

為了尋找這神聖信仰的來源,書中又出現了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滿族女人。這個女人一步不離凱蒂湄潭府的好友沃丁頓,誓死也要跟著他,於是被他養在深閨,是一個十分神秘優雅而美麗的東方女人。凱蒂與她的初次會面讓人難以忘懷,來自英國的金髮碧眼的凱蒂,握住了一個典雅的黑髮中國女人纖細的手,像是一幅穿越了時間空間的畫。

凱蒂越來越能夠接受,甚至喜歡上了這個被瘟疫和死亡籠罩著的濕熱城市。因為她窺見了信仰的神秘力量,並且這力量鼓舞著她找到了愛情之外的意義。她感受到了在這裡,自己人生的前二三十年的瑣事是多麼微不足道。那些為了男人而歇斯底里的歲月是多麼荒唐可笑。她甚至對自己瘦弱寡言的丈夫產生了尊敬與友好之情,他們已經時常可以做些交流。

直到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孩子卻不是丈夫的。一切萬劫不復,沃爾特又一次陷入了更加沉重的痛苦中,一天比一天消瘦與憔悴,最終染上了霍亂死在了湄潭府。在沃爾特死前,凱蒂拼了命地希望得到他的原諒,希望他能夠平靜而安詳地死去,而不是懷著巨大的痛苦和自責病死他鄉。這自責源於最後,他看到妻子的變化後已經全然沒有了當初想要殺死她的念頭。

於是他獨自奔了死神。留下一句「The dog it was that died.」死的那個是狗。

這句出自於戈德史密斯《輓歌》的末句詩句也就此傳為經典。詩歌大意為一個好心人與一隻流浪狗深厚的感情,可這隻惡狗卻咬了好心人。大家都以為好心人會死,可最後死的卻是那隻狗。無數的人猜測著沃爾特的用意,意圖探清沃爾特為何稱自己為惡狗。是否仍然在為自己企圖殺死妻子而自責,或者在愛情里他一直把自己看成狗一般卑微,認為凱蒂的愛是一種施捨,認為凱蒂即便不忠,但屈尊嫁給了他,是那個好心人的角色。又或者狗死是因為人血有毒。就不得而知了。

一直到最後凱蒂依舊沒有愛上自己的丈夫,在丈夫死後也沒有妻子應有的悲痛,甚至感到了自由。她離開了夢一般的湄潭府,離開了香港,回到了英國。母親過世,由於感情寡淡,依舊沒有過分的悲痛。經歷了許多的凱蒂甚至從父親眼裡看到了一絲輕鬆與自由,一如自己的感受。

故事結束在凱蒂與父親的和解。他們互相袒露了心扉,從此移居相依為命。

就此但丁《神曲》中寥寥數筆寫下的詩句,結合了毛姆在中國香港的人生經歷,造就出了這個有血有肉的故事《面紗》。

儘管書中最出名的便是沃爾特的那段表白,「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但我始終認為,《面紗》遠不止愛情這點可憐的意義。

面紗之意,輕薄卻能遮擋,隱約卻又可視。神秘莫測,一如湄潭府霧氣籠罩下的寺廟,時常顯現出神秘的色彩,霧散後卻是舊跡斑駁。毛姆筆下的沃丁頓甚至引用道家論斷,言天地相生相合,言無為生有為。以東方的典雅與神秘解釋西方天主教神聖信仰,更有了一種奇異的美感。

更不用提沃爾特沉默而深沉的情感,沃丁頓小老頭詭譎而諷刺的神情,渣男湯森膽小怕事又輕浮狡猾的面目,甚至修道院院長崇高而完美的人格,滿族女人典雅端莊的身段,無一不籠罩在一層紗下一樣,讓人能窺見一斑,卻又捉摸不透。

個人見解,歡迎討論。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為了欣賞你所熱衷的那些玩意我竭盡全力,為了向你展示我並非不是無知、庸俗、閑言碎語、愚蠢至極,我煞費苦心。我知道智慧將會令你大驚失色,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務必表現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樣像個傻瓜。我知道你僅僅為了一已之私跟我結婚。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據我所知,人們在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時,往往感到傷心失望,繼而變成憤怒尖刻。我不是那樣。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為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說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心懷感激了。每當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悅的,每當我從你的眼睛裡看到歡樂,我都狂喜不已。我儘力將我的愛維持在不讓你厭煩的限度,否則我清楚那個後果我承受不了。我時刻關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厭煩顯現出一點蛛絲馬跡,我便改變方式。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

也就是,當男人愛上女人時的故事。


霍亂時期的愛情。


是一個「今夜我只關心人類」的故事。

故事單一的視角是女性,沿著她的愛與嚮往推進劇情,似乎是作者願意講述情愛。當然,如果注意到了這一點,大抵是要被作者諷刺挖苦的。
這部作品中沒有愛情,只有慾望。凱蒂與其丈夫和出軌的對象從沒有建立在正視對方靈魂的基礎上相愛,唯一一次凱蒂理解她丈夫的行為,並且希望結交為友時,她的丈夫拒絕了她。作為男性,他渴望擁有一個美麗的、庸俗的女人,儘管他所接受的教育告訴他要尋找soulmate,但他卻無能為力,聽從了父性傳統的誘勸,選擇了滿足自己性慾與虛榮的對象,而後心生鄙夷取得優越感。他無法通過交流接受妻子,因為早已被受損的自尊與權威的假象建立起堅固屏障。
所以他臨終前道:「死的卻是狗。」惡狗咬傷人類,卻沒有意料到人類的血液是有毒的。在書中女主角身上的不是毒液,而是讓他自慚形穢的拯救行徑,他無法原諒自己的愛欲,更無法接受她能在這種環境中不像他一樣飽受折磨,男性力量不能在擁有親近關係的人身上彰顯,死亡即刻侵襲了這個實則軟弱的男性。

部分讀者將作品視為為道德與真愛正名的小說,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出軌的女人的時候,作者卻讓女主角見到了天道,展開了作者真正想講述的故事。
作者看似諷刺實則悲哀地講述,她其實無可指摘,從頭至尾的行為都是在作為女性存在,作為一個被灌輸的思想囚禁的人而生活,又因為人的天性而從中掙扎,任何選擇都包含著內在慾望的動力,將她推嚮應行的道路。

書中對女主人公心理有詳盡的描寫,塑造出一個複雜而立體的人。她的路從來都是是窄的,精神在平庸與反抗間遊離,比如對偷情的自己的前後描述,在去災區前是理直氣壯的一方,之後則改為愧疚與自我厭棄,這種變化其實是由一個被社會塑造的女人向獨立主體的轉變,減弱父權統治下對第二性慾望的控制而傾向於更多地考慮人類的智性與信仰。提到父權,是因為文中男性和女性塑造的過程是不同的,女性得到的修辭從鄙夷變為可理解的偉大,男性則是從正義變為虛榮地流俗,打破既定印象,流露出深厚的脈絡。即使作者對女性處境有犀利的剖析,但女主角的主體訴求又是脫離性別的,在內在的線索中,她脫離於任何或肅穆或滑稽的社會環境,精神上逐漸陷入對崇高的渴求。
修道院院長那句話應該劃重點:安寧不能在工作,或世界上任何地方獲得,只存在在自己的靈魂中。而對安寧的渴望一旦開始,就無法再置身於社會推波助瀾的無意義中。
結尾處她又與男人(其父)一同生活,是全然的自主選擇的結果,為了彌補最初的缺憾與愛意表達,而不是為了滿足其父的男性地位。一如她對待所有遭遇的態度:反抗—接受。反抗是由於天性,而接受是由於理智。那時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尚未出版,此書應該用來作實例分析(…),獲得自由的可能性後,只有克服了與之而來的恐懼與虛無,用主動的勞作與愛去選擇,才能心懷滿足地成就此身自由。

其實從一開始她就無法被任何男人滿足,被任何社會塑造所桎梏。最後得到的信仰不是身處死亡中可以誕生、不是置身世故中可以考驗,而是一直在她靈魂里,遲到而頑固地抵抗所有既定命運。

作者知道愛是什麼模樣,但他沒有寫。他寫了人性,寫了道,寫了傳承與犧牲,他寫一個存在,如何尋找到自己的本質。
然後才可能去愛。


大概就是「當我愛你的時候,我愛的是什麼?當我恨你的時候,我恨的是什麼?」


面紗里的女主角凱蒂為了逃避家庭,為了防止自己年老色衰,趕緊嫁給了她才認識沒多久,沉默寡言,不解風情,完全不是她喜歡類型的,但是又擁有一定社會聲譽和財富的男主角瓦爾特
沒多久凱蒂就愛上了幽默風趣,深諳女人心的情場高手唐生,唐生也有妻子,兩個人雙雙出軌,當然了唐生並不愛凱蒂,他也離不開他妻子,唐生妻子說「喜歡上我丈夫的女人都是些二流貨色」
凱蒂的丈夫瓦爾特發現後,「清高」的他不忍心當面戳穿,類似於報復一般,把女主角帶到了中國霍亂肆意的梅潭府(大概是想讓她在霍亂中死去吧…我還是想說這只是大概)
最後男主角瓦爾特因為感染霍亂死了,凱蒂活了下來,開始了新生(每次寫書或者電影的簡介我都覺得是最難受的部分了…)

我想先說電影版的面紗,拿他來說說愛情
電影版里的面紗實在是比小說里溫柔太多了,凱蒂對瓦爾特說「我不喜歡你帶我去那些畫廊,給我講什麼運河歷史,我就是一個喜歡派對的女孩,我周圍的女孩也是這樣,我生來家教對我也是這樣,你不能要求我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瓦爾特說「我想你是對的」(小說里這一段更震撼)

經過這番交流,他們開始看清對方本來的樣子,去接受本身的他們。凱蒂在瓦爾特死之前終還是愛上了瓦爾特,她在離開梅潭府後又在倫敦街頭遇到了唐生,她開始能風輕雲淡地面對他,打完招呼後對自己的孩子說「他誰也不是」
我喜歡這裡的愛情,我喜歡的愛情是面紗里「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力,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你不能強求我不具備的東西,否則對我就是不公平,我從來沒有欺騙過你,假裝我會這會那」
是亂世佳人里「這位先生,你可真不算一位紳士」 , 「而這位小姐,你也不是什麼淑女」
人到底有多詭譎,複雜,看看自己真的沒點數嗎,何必再在愛人面前拉起一塊遮羞布,真君子太少了,你不是,我不是,一起揭開面紗做快快樂樂的真小人不好嗎,何必總是隔著一層紗去愛別人,等別人撕掉紗的時候還要說著「噫,你面紗下的臉孔真丑」
有本事就一起把面紗摘下來啊!誰底下的臉孔丑還不一定呢!
人終究還是只忠於自己一人的,只不過有的人願意剋制,有的人虛偽得不願意承認
這本不是什麼真善美,愛情也不會是,我會喜歡那種看盡彼此陰暗,然後我們依然相愛的感情,薄情寡義也好,心懷鬼胎也罷,人本來就是這樣的,又何必自己騙自己,做著快樂的傻子,還做得那麼不徹底
你到底愛的是愛情還是人本身?請你揭開她的面紗看一看好嗎,不一樣,真的不一樣,她在紗前美麗又活潑,她在紗下輕佻又愚蠢,你還願意去愛與自己相違背的事物嗎?
我始終相信愛是尊敬之上生長出來的情感,鄙夷輕蔑卻欲罷不能的,不過是不甘的執念

現在我想說小說里的面紗,就拿他談談現實和人性
小說的結尾,瓦爾特至死都愛著凱蒂,也對深愛著凱蒂的自己無比鄙夷,反正他始終沒能讓凱蒂喜歡上他
凱蒂對他說「我從來都無法得知,人們是究竟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我猜也許我們的心上都有一個缺口,它是個空洞,呼呼的往靈魂里灌著刺骨的寒風,所以我們急切的需要一個正好形狀的心來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陽一樣完美的正圓形,可是我心裡的缺口,或許卻恰恰是個歪歪扭扭的鋸齒形,所以你填補不了」
他對凱蒂說「死的卻是狗」
凱蒂回到倫敦又遇唐生,又和唐生翻雲覆雨
直到她的父親老去,母親死亡,兒子成長,她才發現真正的安寧只能靠自己的心靈給
真是分分鐘掐滅少女心
但這才是現實啊,你不愛的人就是愛不上,至死都愛不上,你看到的混蛋,你知道他是混蛋,看透了他,還是會控制不住自己
就好像命里註定要我碰到他,雖然他命里可能並沒有我
怕不怕,反正我真的怕,怕也沒用,說來說去到最後我都只能說有些事情就是沒有辦法,有些事情就是沒有答案,交給天意吧,交給天意吧
一點辦法都沒有,是不是很無奈
沒有辦法,誰讓這些都是命呢
四歲喪父,幼時失聰,家徒四壁,生離死別,這些都是命,你毫無對策,可能家徒四壁還能有吧,但是家徒四壁的人和一般人比怎麼比,它就是難,一難你就會懷疑,經常有懷疑就會走不下去
之前一直不知道瓦爾特說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知道了出處

瘋狗的輓歌里人收留了狗,人和狗發生了爭吵,狗咬了人,大家都以為人會死,結果人的血液里有毒,狗死了 瓦爾特最後對凱蒂說的那句「最後死的卻是狗」實在是太慘了
他就是那條狗,凱蒂是那個人,他把當丈夫這一件事都看作是凱蒂給他的恩惠,人出軌了,狗就想報復,帶著她去落後的梅潭府,禁錮她嚮往自由又浮躁的靈魂,想讓她在死亡的陰影中惶惶不可終日,大家都以為凱蒂會死,結果凱蒂變得善良,開始認清方向,他卻感染霍亂而亡
瓦爾特以前說「人們在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時,往往感到傷心失望,繼而變成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樣」
但他自己一直在當那條折磨凱蒂的瘋狗,直到最後才恍然醒悟
太遲了
本來可以有更好的結局,可是太遲了
你自以為自己富有智慧,理智,清高,能夠處理好感情,與其他凡夫俗子不同,其實內心不也是會固執,有偏執,在感情面前同常人一樣被折磨,不理解自己,不懂為什麼偏偏要去愛一個徒有其表的二流貨色
小說真可怕,曾經你嗤之以鼻的東西,下一秒也可能就是你的寫照,說不定哪天我們也都去當了狗
當了狗怎麼辦呢?
沒有辦法
誰讓你是人,誰讓你帶著這個種群的弱點

寫得有些潦草
千言萬語就是想說,並非每個人都總是真善美,別再矯飾了,可以在愛的人面前暴露自己的陰暗,不如坦率說出自己總是忠於自己,利己主義總是多少有點,不如攤開來說,何必扯些借口,真君子太少了,偽小人只能騙傻子,我希望我未來的情人可以坦率一點,想通了也就能包容了,免得還要擱那兒互相裝傻,我們又不是傻白甜,真特么累
還有就是我們真的渺小,什麼也不算,我們能算什麼呢,你拿生離死別沒辦法,你拿人性沒有辦法,你拿愛情沒有辦法,你很無力,但是你很無力你也沒有辦法,不是說兩句元氣滿滿的話就可以復活的,這和成功學的雞湯無異,騙得了自己嗎
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然後交給天意吧,當然了天命不好,也沒有辦法
算了算了
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一名女人的迷途知返和精神覺醒。


歷盡人間苦難終於找到了一條通往內心安寧的道路的故事。
凱蒂繼承她母親將未來寄托在自己的丈夫
身上的念頭,
周旋於各色男人當中,
被母親安排自己的人生,
希望覓得一位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地位都不錯的男士為終身依靠,
挑到最後,
也沒有一位讓她滿意,
凱蒂稀里糊塗的嫁給了細菌學家瓦爾特?費恩,
瓦爾特對她關愛至極,
捧在手心,
當得知妻子出軌,
萬念俱灰,
妻子的不忠讓沉默寡言又天性單純的他精神崩潰,
凱蒂要和他離婚,
和唐生結婚,
而他深知唐生自私虛榮,
不會為她犧牲自己的家庭和前程,
妻子凱蒂找唐生談話,
期望他答應她的請求,
唐生立刻拒絕,
她對唐生開始失望,
跟隨丈夫瓦爾特到霍亂疫情嚴重的梅潭府後,
目睹因為瘟疫帶給人們的災難痛苦,
修道院修女無私幫助照顧病人,
以及助理專員對唐生的評價,
瓦爾特的自毀性質的報復帶給她的影響等等,
一點點的由愛唐生到鄙視憎惡他,
也一點點的改變了凱蒂,
唐生並不愛她,
只是對她有野獸般的慾望,
關鍵時候唐生是不會為凱蒂做出任何犧牲的,
丈夫死後她重回香港,
多蘿西?唐生熱情招待她留下,
和他們夫妻住一起,
她被多蘿西的情真意切的言辭打動,
於是答應住下,
當她發現她沒能抵抗唐生的柔情又和他上床時,
她也很討厭自己那時的行為,
唐生耗盡了她對愛情的幻想,
最後一次的上床,
之後的反應表明她對他確實已無任何留戀,
所以她離開了寄居的唐生家,
她帶著受盡苦難的心來到倫敦的家,
聞聽一生世俗愛慕虛榮的母親的死,
更加悲痛,
她敏感的發現父親並沒因為母親的死而過度悲傷,
反而有種輕鬆重獲自由的心情,
失去深愛她的丈夫,
失去她曾經深愛的唐生,
她已然對愛失去了信心,
她渴求父親能愛她,
她保證不會成為他的累贅
父女倆相擁而泣……

他的父親也因為母親幾十年的所作所為內心受盡折磨,
將自己依附他人身上,
不僅給依附者自己帶來不快樂,
被依附者也心力交瘁,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父親在母親死後會出現自由了的感覺。

世間苦難諸多,
慈悲憐憫,
當以此為正道,
女人當自立自強,
以凱蒂為戒,
唐生沒有讓她依附,
瓦爾特後來死掉了,
他的死換來了凱蒂的重生……
凱蒂終於看清了遠方的未來的她自己的路,
那是一條通往自由與安寧的路,
凱蒂的明天一定更好,也更快樂……


霍亂時期的愛情

——《面紗》書評

不少作家喜歡用典故,這是一種文化篩選,好比秒懂內涵圖的才是老司機。如果你不去深究那些典故的含義,那指不定你就是作者希望過濾的那批讀者。毛姆,這個二流小說家尤甚於此。


《月亮和六便士》的梗已經爛大街,《刀鋒》源自《伽托·奧義書》,而《The Painted Veil》(中譯為《華麗的面紗》或者《面紗》)則出自雪萊創作的十四行詩「別掀起被那些活著的人稱為生活的華麗面紗」。


這個祈使句好比《紅樓夢》的判詞,一句話就幾乎交代了整本書的故事內容。


「別掀起」意味著禁忌,而生為亞當和夏娃後代的我們當然明白禁忌就意味著打破——全書一開篇就是女主角基蒂與情人查理偷吃禁果被丈夫沃爾特發現。

「活著的人」說明有人死去,有人活著:故事的重頭戲幾乎都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龍潭府,一個虛構的霍亂疫區(當然虛構的只是名字)。一百多年前,霍亂就是死神的代言人,作為細菌學家的沃爾特為了報復基蒂,他算準了妻子不會離婚,便讓其跟隨自己來到疫區。誰知二人在霍亂時期反倒真正衍生出愛情,怎奈陰陽相隔,只有基蒂活了下來。但我認為「活著的人」並非指基蒂一個人,而是指基蒂身邊的看客們,當然也包括你我。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悲劇比喜劇傳播的更有影響力,就好比「林丹出軌」比「林丹大婚」更能博人眼球。人們喜聞樂見的是祥林嫂的悲,對於他人的樂,積德的人也不指定會輕蔑地回一句「阿Q精神」。


毛姆自會將其諷刺一番。


「華麗的面紗」遮掩地其實是英國的種姓制度——等級森嚴的階層制度。面紗初看是淑女禮儀,但「the painted veil」已經被掀起,下面同樣是「painted」,厚厚的粉底下掩蓋的是雀斑與褶皺。以基蒂母親為代表的中產階層窮其一生地攀附上流社會,她精打細算地操辦舞會,只是為了讓漂亮女兒釣個金龜婿。溫室里培育出的花朵註定只是「愚蠢、輕浮、頭腦空虛,目的和理想都很勢利、庸俗的二流貨色」罷了。而他們渴望的上流階層,也不乏查理那樣的偽君子,吹噓、好色、自私。這一切就像兩塊過期的麵包片夾烤糊的培根做成的三明治,看不出來但吃起來噁心,對了,你可以稱之為「生活」。


「生活」自然少不了男女之間的苟且與八點檔的狗血。


查理成了她的情人之後,她跟沃爾特之間的關係似乎就變得微妙而荒唐起來,對那麼持重而自製的沃爾特,她竟然也忍不住笑容滿面。」


負罪感是男女之間的通病,就好比男人犯了錯,會給太太買禮物作為補償。


河的對岸響起了聽聽鐺鐺的敲鑼聲,接著爆竹也劈劈啪啪地響了起來。在那裡,離他們不遠的地方,一座城鎮正處於驚恐之中;死亡隨時會無情地光顧那些曲曲折折的街巷。但是瓦丁頓卻開始談起了倫敦。他的話題放到了戲院上。他清楚地知道此刻倫敦正在上演哪齣劇目,還將上次臨來之時看的一齣戲的細節娓娓道來。當他講到那位滑稽的男演員時不禁哈哈大笑,而描述起那位音樂劇女明星的美貌來,卻又嘆息不已。他高興地告知他們,他的一個表弟已經同一位傑出的女明星成了婚。他曾與她共進午餐,並榮幸地受贈了一張她的玉照。等他們到海關做客時,他會把照片拿出來給他們一看。


 沃爾特專註地看著他的客人,但目光漠然且略帶嘲諷,顯然他絲毫沒有被對方的幽默所打動。他試圖禮貌地想對那些話題表示興趣,但基蒂明白他其實一無所知。話間,沃爾特始終面帶著微笑,然而基蒂的心裡卻不明所以地充滿了恐懼。在這座已故傳教士留下的房子里,雖然離那座瘟疫肆虐的城市僅一水之隔,但是他們似乎與整個世界完全隔絕。坐在這裡的僅僅是三個孤獨且彼此陌生的人。


這段描寫婚姻中冷戰的場景堪稱絕妙,用外界的熱鬧來反襯餐桌的冷清。同床異夢演變為在餐桌上的逢場作戲,三個人的性格與人物背景完美契合。想像下,瓦丁頓,長期羈旅海外的小縣城海關長,席間喝了一點白蘭地,不顧擦拭油嘴便開始跑火車,標榜自己一直與主流社會仍有聯繫。而沃爾特作為細菌學家怎麼可能關心這些八卦的,他會出於禮節他面帶著微笑,看似津津有味地盯著瓦丁頓,但儘管食物和談話內容都那麼無聊,而他的眼神必然是空洞的。而瓦丁頓的談資在派對動物基蒂來說,就連吹牛都還差了一個檔次,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她此刻在危險的外界環境與不安的家庭中更多地是不知所措,她只好拿著刀叉把豌豆切成兩瓣,再切成四瓣……

毛姆筆下的「生活」也少不了哲理。


死的卻是狗。


這是沃爾特說得最後一句話,也是全書引發最多討論的一句話,出自戈德·史密斯的詩作《輓歌》。詩的大意是一個好人收養了一隻狗,一直和諧相處,一天狗發瘋了咬傷了人,人們以為人會死,結果人卻痊癒了,狗卻死了。這其實是瓦丁頓口中的「道。在我們當中,有人在鴉片中尋找『道』,有人在上帝那裡尋找『道』,有人在威士忌中尋找『道』,有人在愛中尋找『道』。『道』都是一樣的,『道』又毫無結果」,因果輪迴。沃爾特開始以為自己是人,哪怕基蒂是「二流貨色」也義無反顧地與她結婚,他把婚姻視作一種善人對惡狗的施捨,在基蒂出軌之後他想報復基蒂置之於死地。可在霍亂紛飛的疫區,他被基蒂內心的善良所感動,又加之基蒂懷孕了(儘管他不是孩子的父親),他自己道德讓他覺得自己才是那條惡狗。而基蒂在之後也並沒有辜負丈夫的期望,雖也經歷過再次失身於誘惑,但她終究蛻變了,從內心的無助變得獨立而又懂得如何去實踐自身價值,「生活」又充滿了希望。


在這一點上,同名電影在結尾上雖有所不同,但也抓住了書中基蒂蛻變的精髓,並且片中的中國山水頗惹人喜愛,不想讀原著的話可以看一看電影。值得八卦地倒是片中的飾演基蒂的娜奧米·沃茨正因此片與查理的扮演者喜結連理。


不過二人還是分了,這也許就是生活,不,「面紗」吧。


女性精神的覺醒: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智慧的女人而不是男人的附庸。


算了,還是寫吧。

為啥書名叫「the painted veil」

」雪萊在一首寫於1824年的《十四行詩》中,傾訴他與面紗之後的事物相遭遇下的「目盲」與絕望:
別掀開那層彩色面紗,那人們活在其中
稱為生活的:儘管那上面畫滿了假象,
它只是仿製著我們寧可相信的一切
以隨意鋪開的色彩,——在那後面,潛伏著恐懼。 」


其實,書還真不是主要講凱蒂對老公愛情轉變的。(在疫區老公死時,書中並沒明確說她愛她老公。)也無關女性對愛情覺醒認識和自由追求。就算最後要求和父親一起漂泊也是附庸於其父親的。

講的,就是面紗後的生活。

書分幾階段:
1.自身條件極好的,挑挑揀揀的凱蒂。迫於年齡與母親壓力,閃婚於極端愛他固執刻板的細菌學家沃爾特,和他來到了香港。(面紗:看似一切都好。其實是迫於母親及社會壓力的無奈選擇。)

2.愛上唐森,通姦被沃爾特發現。沃爾特給她兩選擇:1.和他去疫區。 2.唐森一周內和妻子離婚,並娶了她。結果可想而知,凱蒂和沃爾特去了疫區。(面紗:唐森並沒那麼愛凱蒂。只是逢場作戲,根本不會為凱蒂犧牲其家庭和仕途。)

3.在疫區,沃爾特不要命的工作。兩人關係古怪。凱蒂空虛無聊,在修道院找了份照顧孩子的工作,逐漸認清了唐森的真面目,對沃爾特看法逐漸改觀,有了好感,也開始讓生活步上正規。(面紗:一個人努力工作受人敬愛,一個溫柔可人,其實背後是去尋死的。沃爾特帶她去疫區也是想報復她,也許讓她去死,或一起。)

4.凱蒂突然發現自己懷孕。沃爾特問,是不是他的。凱蒂回答不知道。不久後,沃爾特染病死了。死前最後句:死的是條狗。(面紗:沃爾特是極端愛凱特。孩子不是沃爾特。其實是自殺。)

5.凱蒂無人接收,只能回香港。唐森太太熱情邀請她去她家居住。期間,又半推半就和唐森通姦。(面紗:凱蒂始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慾。但又極端矛盾。)

6.慌忙訂船票回英格蘭。回家後被告知母親死了。父親準備變賣家產,四處漂泊。凱蒂要求跟隨。(面紗:熬了幾十年的父親自由了。)

完。

其實,就是。
c,est la vie.
但,依舊wtf的go on...


是一個女孩的成長。
她漂亮虛榮,頭腦空空,不知輕重。是可恨,也是悲哀。她說,因為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讓我成為這樣的人阿。
初讀這本書是因為瓦爾特那段動人而又無望的表白。
「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愛人愛到如此卑微,愛到鄙視自己。
「如果一個男人無力博得一個女人的愛,那將是他的錯,而不是她的。」
他始終如此寬容,卻在又心如死灰。
然而她卻意外地在他死心以後慢慢成長。
讀完這本不長的書,整個人都通透了,彷彿跟著凱蒂一起感受了一場洗禮,一起成長了。
請寬恕我的罪惡。我曾經是如此淺薄無知、愚昧自私、矯揉造作,依仗著別人的好,而肆意妄為。當幡然悔悟時,眷戀的值得珍惜的已遠去。過往抓不住,可野獸還在身體里。祈求走在那條通往安寧的道上,不受蠱惑,重獲新生。
像是一本更加沉重、更陰暗、更富於諷刺意味的《飄》。


我見過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東野圭吾《嫌疑人X的獻身》,本哈德的《朗讀者》,邁克爾的《英國病人》,再有就是毛姆的《面紗》,愛就是愛,愛是世界最強大的力量!


《面紗》女主長相漂亮,但沒什麼學識,喜歡混跡於交際場合,因為自己的美貌在選擇未來伴侶時挑挑撿撿,一不小心成了「剩女」。母親經常嫌棄她年紀不小了還賴在家裡靠家裡養活,從起初同樣挑剔女兒的另一半,漸漸轉變為不論是誰只希望女兒趕緊嫁出去。

當妹妹也有了訂婚對象並不久即將成婚時,女主慌了,覺得自己一定不能比妹妹晚結婚,這時男主出場了。他是個相貌平平的細菌學家,在香港工作,回家休假恰好遇到女主,在社交場合見到女主,對她一見鍾情。於是就向她求婚了,希望自己趕緊嫁出去、同時也對香港充滿好奇的女主也立刻答應了。

女主在香港見到了儀錶堂堂、風度翩翩的男二,不禁心生愛慕;同樣,見到美麗的女主,男二也動心了。於是兩人開始幽會,一開始他們比較謹慎,後來有一次去了女主家裡。那次被男主撞上了,他發現妻子不忠卻沒有當場揭穿,只是離開了。

後來兩人還是攤牌了,男主主動請纓去瘟疫肆虐的湄潭府服務,要求女主和他一起去。女主嚇壞了,她想離婚待在男二身邊。有身份有地位有妻子有孩子的男二不是第一次搞外遇了,他當然不會為了女主破壞他現有的一切。

被拒絕的女主和丈夫一起去了湄潭府。男主忙著醫治病人,女主一開始無所事事,後來去了修道院幫忙。當她真正開始做事的時候,她發現了生活的意義。後來,她發現自己懷孕了,男主問她孩子是不是他的,她回答,不知道。之後不久男主就染上霍亂了,他拿自己做實驗,其實某種程度上,他算是自殺。
懷著孕的女主不被允許繼續留下來,她從香港轉道回家,發現母親已經去世,父親即將去另一個吃呢個世界工作,她隨父親一起離開了。她決定一定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像她一樣的花瓶。


女主花瓶的源頭大概就是她的母親。母親教會她嫌棄矜矜業業努力工作的父親,教會她她只需負責貌美如花,就會有很多男士大獻殷勤,未來自然會有一個好著落。所以她眼高於頂,驕縱的理所應當,甚至後來背叛了丈夫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又看不上丈夫,所以不該被怪罪。
她到了該承事的年齡,卻沒有能承事的意識,更別說能力,只能說她的教育是極其失敗的。這樣的成長環境給她蒙上了生活的面紗,她看不清生活,所以才會走得跌跌撞撞。

男主是細菌學家,專於自己領域的研究,在生活人際交往方面雖然木訥了一點,但也不算什麼都不懂,但他最傻的決定就是娶了女主,這個雖然漂亮但他卻hold不住的女人。
和女主攤牌時,他說了一大段話,他把女主分析得頭頭是道,他說她什麼都不懂但他依然愛她。他真的愛她嗎?明明知道女主跟他幾乎沒有共同語言,他們喜歡的、關注的完全不一樣,他愛她什麼?他給的婚姻對女主來說,只是個束縛。得知女主外遇,他要帶她去危險的地方,潛在的私心是希望女主死的。
但是女主偏偏懷孕了,雖然女主說她不知道孩子是不是他的,但他該猜到了孩子不是他的。他沒有辦法重新接受女主,但他們之間的僵局總要打破,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有一個人死掉。他不忍心懷了孩子的女主出事,於是自己去死。他拿自己做實驗,何嘗不是自殺。

至於那個外表英俊帥氣、擅長圓滑混跡於政界、喜歡沾花惹草玩弄漂亮女人的男二,他就是地地道道的渣男,還是只狡猾的狐狸。他有安穩體面的生活,有體貼入微的妻子,他還多次搞外遇,騙取漂亮女人的身心,但不負責任。

在湄潭府修道院做事的那段時間,女主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她終於意識到曾經的自己有多愚蠢,能真正做些什麼又多有意義,於是生活的面紗揭下了一層。


毛姆的故事讀來總是很揪心,《面紗》、《人生的枷鎖》都是這樣,故事中人物一次次的掙扎總
是艱難而無謂。他塑造的人物會有各種人性的弱點,也總抵不過生活的無常,他寫的就是很現實的東西。
毛姆很看好奧斯汀的書。其實不考慮奧斯汀故事背後高層次的文化內涵,《傲慢與偏見》等就是使讀者少女心爆棚的瑪麗蘇小說,理想的不像話。他的推崇倒讓人有些意外,大概是他的書太現實,需要理想化來中和一下?


女主人公凱蒂年輕漂亮,虛榮膚淺,是引誘著男人的妖精。她愛熱鬧,喜歡跳舞,擅長交際,在勢利野心勃勃的母親的授意下在各色男人之中周旋,想要找到一個有錢的男人做丈夫,可惜她並沒有成功,只好在匆忙之中嫁給了沃爾特——一個她永遠也不會愛上的無趣男人。
之後她跟隨新婚丈夫來到香港,愛上了風度翩翩英俊迷人,為人卻虛偽狡詐的湯生。當她和湯生偷情一事敗露時,沃爾特給了她兩個選擇,要麼讓湯生立馬娶她,要麼和他一道去中國的霍亂疫區梅潭府。
當然,自私自利的湯生無情地拒絕了凱蒂娶她的要求,他只是將她視為一個美麗的玩物。
無奈之下,凱蒂只好跟隨著丈夫前往梅潭府。但當他們來到異國險象環生的環境下,經歷了霍亂之後,凱蒂開始有了改變。她深受修道院里修女的行徑所感動,打定主意不讓自己成為一個討厭的廢物。最後,她決定跟隨著父親前往一個陌生的小島,完成了一個女性獨立精神的覺醒。
「我希望是女孩兒,因為我想把她養大,使她不會重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回顧自己的當年,我憎惡自己。但是,那已經是事實了。我要把我的女兒養大,讓她自由,並且能夠自立。我把孩子帶到世上,愛她,撫養她,不是為了讓某個男人只是因為渴望跟她睡覺而願意供養她一輩子。」


一個女人被丈夫發現出軌後
看清了情人的慫
並在和丈夫一起去霍亂中心的日子裡
發現了丈夫的好
但最終也沒能愛上他
在修道院完成自我救贖後
準備拋棄虛榮重新做人

以及喜歡那句「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愛她養育她,不是為了哪天讓她和某個男人睡覺並從此依附於他」


你會愛上誰是一種天賦。不愛一個人,不管他多愛你,對你再好,你也無法愛上他;愛一個人,不管他多渣,再鄙視他,你就是愛他。
可以需要愛,但不能依附於男人。


因為偶然看到微博上有人轉發《面紗》書中的男主的經典獨白而覺得好奇,誤以為這是講愛情的故事,於是找了資源來看,一看便不可收拾。哼哼也對,毛姆作為一個經歷及其豐富(從小是孤兒,口吃,矮小,雙性戀,遊歷過世界)的作者,怎麼可能只寫一個紅杏出牆+愛而不得的故事。

面紗講的其實是一個女性成長的故事。
浮誇輕佻的女人凱蒂草率地答應了無趣的細菌學家瓦爾特的求婚,並與他搬到殖民地香港。在婚後,面對單戀她的丈夫對她的殷勤,她感到嫌惡,卻對唐生投懷送抱,紅杏出牆,而且被丈夫發現。壓抑憤怒的丈夫絕望之下設計讓她看清楚唐生虛偽自私的面目,並將心如死灰的凱蒂帶到霍亂之地湄潭府等死。
意料之外的卻是凱蒂絕處逢生,通過在修道院幫忙的經歷受到了感召,醒悟到自己曾經行為是多麼愚蠢,獲得了精神的重生,並意圖尋找自由和生命的意義。與此同時,瓦爾特卻如同困獸,靠日夜不停的工作麻痹自己,最終染上霍亂。臨死前,她懇求他的原諒,因為這可以使他可以平靜地離去。在他死後凱蒂回到香港,本以為生活從此海闊天空,而她卻經不住唐生的誘惑再次出軌。這推翻了凱蒂重新建立的自信,最終她的理智還是戰勝了慾望,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香港回到英國。
適逢她母親過世,凱蒂面對過去曾經無視的父親,敞開心扉,並決意補償,離開那個沒有愛,只有虛榮和面子的曾經的家,與父親一同搬到巴哈馬。

簡單的說說我喜歡的三個片段。

(一)出軌後
掀開生活浮華的面紗,裡面是醜陋無比的真相。人究竟會不會因為一個人高尚的品德而愛上那個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驕傲正直的瓦爾特甚至可以說出「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這樣的話。他鄙視自己這樣的自己,但是他無法停止。而被他所深愛的凱蒂,在湄潭府見證了他的善良和深沉的愛之後,仍然只愛虛偽的唐生,甚至在瓦爾特死後再次不聽使喚地委身於他。到最後,她也沒有愛上瓦爾特,她祈求他們可以做回朋友,而瓦爾特彌留之際只留下「死的卻是狗」一句自嘲。

(二)在修道院里
也許將人放在未知的世界裡反而更貼近人性真相和生活的真理。凱蒂看到修道院的院長,作為一個法國的皇族,放棄了一切而投入了犧牲,貧窮,繁重的活計當中。「對她們所有人來說,這個世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放地,生活是她們情願背負的十字架,在她們的心裡始終嚮往、期待、渴求最終的死亡將她們引向永恆。」 而瓦爾特的死讓她產生疑問,如果沒有永恆的生命呢,是否意味著她們白白放棄了一切?韋丁頓卻告訴她,她們的理想是否鏡花水月並不重要,因為她們的生活本身就已經成為美麗的東西。

(三)回到倫敦
文末,懷孕的凱蒂對自己的父親說:「我希望自己生個女孩,把她養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的自立的人,愛她,養育她......我不會讓她重蹈覆轍,我希望她是個無畏,坦率的人,是個自製的人......我希望她像一個自由的人那樣生活。」這一段對我個人的觸動很深,我一直以來都希望將來只生男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一個在男權世界生活著的女性,我害怕沒有辦法為自己的女兒樹立一個稱職的女性榜樣。看完結尾不禁感概,凱蒂的選擇讓我自己羞愧,同時也給了我結結實實的勇氣。腹中的孩子,是一個循環,代表著她可以改寫母親對她人生寫下的東西,有一個自由的,全新的開始。「太陽升起了,驅散了霧氣,一條崎嶇的小路出現在眼前.....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此時此刻的凱蒂重獲新生。


最近剛剛看完,一面讀一面在心中默默佩服的五體投地,毛姆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代入感十足,對待角色絕不偏愛,不愧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

本書以緊張的偷情場景開篇,女主角凱蒂是一個美麗卻愛慕虛榮、空虛浮華的女人,她因為一個近乎搞笑的理由和細菌學家瓦爾特結婚,並隨丈夫來到尚屬殖民時期的香港,婚後無聊的生活讓她無時無刻不在後悔,而她的官場情人查理,讓她第一次有了墜入愛河的感覺。瓦爾特發現自己的摯愛對自己不忠後,給了凱蒂兩個選擇,離婚或者跟自己去霍亂橫行的中國南方小鎮湄潭府。儘管害怕但是充滿期待的凱蒂找到查理,以為終於可以和他長廂廝守,沒想到卻得到了一生的教訓,她看到了除去面紗後的查理,是一個自私自利又自以為是的齷齪之人。她別無選擇的跟隨瓦爾特來到了湄潭府,一個每天都有無數人因為霍亂死去的地方,在這裡,凱蒂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波瀾……故事最終,瓦爾特長眠地下,而長袖善舞的查理依舊在官場左右逢源,女主角凱蒂經歷這一切後,終於放下虛榮,懂得了什麼才是真實。

故事中的人物很少,主要以女主角的視角認識每一個人,與中國大多小說不同,故事中每個人物都沒有主角光環,每個人的人性轉變都是那麼理所應當,讓你感覺他們確實是凡人,他們的內心矛盾是那麼真實。值得一題的是書中一句很點睛的話,瓦爾特臨死前所說的「死的卻是狗」,真是妙極了,三流作家也許會寫「我不恨你了」、二流作家也許會說「謝謝你的善意」,而這就是毛姆的厲害之處,一句「死的卻是狗」,多麼值得玩味。

關於書名面紗,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認為,凱蒂經歷一切以後,彷彿揭開了人生的面紗,開始了華麗的新生活,也有人認為,凱蒂在經歷這一切的過程中,揭開了每個人的面紗,看到了面紗下每個人真實的內心,有的醜陋不堪,有的依舊華美,而凱蒂自己,也撕去了虛榮浮華的面紗……當然,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總之,這是一本只要翻開看,就想要一口氣讀完的經典作品。下附一些經典語錄。


我從來都無法得知,人們是究竟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我猜也許我們的心上都有一個缺口,它是個空洞,呼呼的往靈魂里灌著刺骨的寒風,所以我們急切的需要一個正好形狀的心來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陽一樣完美的正圓形,可是我心裡的缺口,或許卻恰恰是個歪歪扭扭的鋸齒形,所以你填不了。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對她們所有人來說,這個世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放地。生活是一個她們情願背負的十字架,在她們的心裡始終希望——不,比希望強烈得多,是嚮往、期待、渴求最終的死亡將她們引向永恆。


一個姑娘遇上了天蠍座


推薦閱讀:

有哪些充滿惡意、恨意的詩句或文字?
你擁有超能力:可以用1到10判斷對方有多危險,比如兒童是1,手持武器的敵人是5,那10應該是什麼人?
如何以「長老姓唐,甜到憂傷」寫一個故事?

TAG:小說 | 文學 | 英國文學 | 西方文學 |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