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否美化了諸葛亮?

今天被罵了,感到疑惑


謝 @碧生 邀

《三國演義》寫諸葛亮,談不上美化,而是簡化和異化。

史書中的孔明,【開誠心、布公道】,【正而有謀】,是屬於長於陽謀,立身正大的人物。當然,這不代表孔明不會使奸耍詐,只不過他更多的是【道】而非【術】。因此,孔明的政敵們基本都輸得心服口服外帶佩服,而不是誤中圈套後使豎子成名的憤懣。

演義中的孔明,雖然保留了鞠躬盡瘁的本色,但詭譎多於正大,對敵對友都有種耍猴的即視感,這就是異化。另一方面,史書評價孔明,其治世之才高於用兵,先是政治家,而後才是軍事家。演義顛倒了過來,對於治國,只一句【蜀中百姓皆鼓腹而歌】帶過,這就是簡化。

當然,羅貫中(?)如此用筆亦有道理,演義脫胎於話本,面向的讀者本就是勾欄酒肆的俗人,要的是熱鬧有趣。捎帶,要詳細描寫孔明的為人之道,治國之術,排兵布陣之法,這也遠非古典小說家筆力所能及,倒不如藏拙。一如簡化兩軍交戰為二將單挑,好似戲台上用幾面旗代表千軍萬馬,意到即可。

這種寫法頗具抽象意味。所謂三國演義,演的是【義】,只要作者欲以表述的價值觀傳達暢快,這種寫法非但不算失敗,相反倒是有自知之明的成功。

總之,剝去演義在孔明身上塗抹的油彩,究其本質,與歷史形象大致無多少出入,【七實三虛】是標準評價,絕不會有讀了大孝子馬超的《三國志》本傳後那種三觀傾覆的感覺。


並沒有。相反,我認為在整體上是變相抹黑了葛公。

1、葛公在三國演義中的政治才華以及治國才能並沒有怎麼突顯,他最擅長也是後世最為讚揚的才能並沒有過多的體現。

2、葛公最著名的治軍才能,以及關於八陣如何排兵布陣的具體方法,羅貫中都沒有交代清楚,看看三國演義那個八陣圖是個啥啦。
葛公作為將帥領導的軍隊: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
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則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
而三國演義中有體現這種氣質嗎?攤手。

3、歷史上我葛公為人光明磊落,坦坦蕩蕩,頗有君子之風,這種氣死別人罵死別人跟人家吵架舌戰什麼的簡直拉低形象,描繪的跟個潑婦罵街似的,每次看到這幾段我都自動跳過,不堪入目。演義里這個人搞過一些不那麼厚道的事,不多說了。

4、個人認為演義中的葛公過於自負驕傲,眼裡不容人,歷史上的葛公最多吧......也就是個「笑而不語」?很少有什麼刻意賣弄才華的行為。演義里葛公多少有些浮誇賣弄,歷史上則更多是踏實認真負責的形象。

5、關於所謂的著名的空城計,這屬於重大的軍事失誤,演義里要不是司馬懿為了能繼續活著,換一個將軍很可能葛公就被敵軍抓住了。歷史上葛公發現出了問題後,立刻退兵還是很及時的,並沒有犯這麼大的軍事失誤。

6、演義上的葛公更多體現的是「小聰明」,搞個錦囊,搞個妙計什麼的。歷史上的葛公是大智慧型的,這種智慧著眼於國家大局,百姓大利。智慧的來源是高尚的人格和遠大的眼光。一個格局小,一個格局大。是褒是貶顯而易見。

7、讀演義只覺得他是個非常聰明的軍師,讀歷史覺得他是個難得的全才。演義很大程度上為了凸顯謀士而削弱了他的全面。演義里基本上就只擔任個出謀劃策的謀士角色,而歷史上是政治家軍事家,但同時在外交,發明,文學等等方面都很出色。

8、不太懂演義為什麼把葛公和劉禪關羽張飛的關係寫的不是那麼好。個人認為他們之間關係都很好,劉禪在葛公生前也沒有不信任的行為,過世後也只是按照歷代的規矩規定辦事而已,很多人都解讀成了關係不好,不能理解。

9、演義一上來葛公就要殺魏延搞得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葛公不重視魏延。。。

10、演義誇大了季漢當時的軍事實力以及國力,實際上葛公面對的情況要比演義艱苦困難得多,但是演義和歷史最終結果卻是一樣的,從這點來看:演義並沒有誇大,反而是抹黑作為一個將帥的才能。

不可否認,演義中有些虛構的事件: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空城計,送錦囊妙計啊。
關於這些,但是這些事件對於建立一個國家和老百姓都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上的幫助,遠遠不如歷史上腳踏實地做事的葛公的治國才能有用。

也不可否認,演義中有些非常誇張的描寫:比如比現代氣象衛星還準確的天氣預報能力,比如可以呼風喚雨的能力,比如可以多次精準預測未來的能力。
但是現實生活中,排除小說和電影,古今中外:
有人可以擁有比現代氣象衛星還準確的天氣預報能力嗎?沒有
有人可以呼風喚雨嗎?沒有
有人可以可以多次精準預測未來的能力?可能只有極少數人。
所以有些人拿演義的神仙形象去要求歷史上肉體凡胎的葛公達到同等高度,這很明顯是不公平的。

唯一美化我覺得就是類似火燒博望這些既有實際意義又非他本人所作的事情移花接木到他頭上,這點可以說是美化了。但是羅貫中移花接木的這些沒少搞,很多人身上都附著不屬於他的事件。要非說美化吧,三國演義也是美化了一大群一大批人。

把一個在兵荒馬亂的亂世中兒時就失去父母的孤兒通過自己博覽群書兢兢業業後來擁有經天緯地的治國才能的丞相描繪成為一個掐指一算不費吹灰之力就料事如神的神仙道人。而且這個神仙擁有的資源比歷史上的丞相擁有資源要多,這位神仙面對的困難卻遠遠沒有歷史上的丞相要面臨的困難艱苦多。
上帝本來就是全知全能神,女媧本來就擁有可以補天的技能,神仙能做到很正常,但正因為他只是一介凡人,才更讓我認識到他的偉大和不尋常。

綜上所述,抹黑和美化都有,但是抹黑占絕大部分,遠遠超過美化程度,所以得出結論:我認為在整體上是變相抹黑了葛公。


想起看過的日本某部動畫,中國的艦隊要登陸日本,這個時候日本人召喚出日本守護神八岐大蛇掀翻了中國戰艦,在此千鈞一髮之際,中國的最高領袖化身為神龍,和日本的八岐大蛇大戰300回合,最終擊敗了八岐大蛇,中國成功佔領了日本。
大概三國演義神話諸葛亮就和這個的描述方法差不多,至於是矮化還是神化,看你自己的審美觀啰。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寫得很膚淺。為什麼呢?是因為小說本身就是膚淺的(我並沒有說羅貫中膚淺)。

古代的小說是寫給沒什麼文化的小老百姓看的,你寫得太深,老百姓不關心,也看不懂(確切地說是聽不懂,畢竟能認字的少,大家都聽說書)。

所以小說要的是精彩,合理性可以往後排。

為什麼三國演義會有陣前單挑,會有三英戰呂布,會有諸葛牌「火燒」。

拋開真假不說,我們都必須承認一點,這內容夠燃,夠精彩,帶勁!

對於諸葛亮的形象,三國演義把他描述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妖道(畢竟借東風和攘星祈福實在是太玄幻了)。

所以魯迅先生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其實不是在黑歷史上的那個諸葛亮,只是看不慣演義裡面的那個妖道罷了。

因為歷史上的諸葛亮很難系統地介紹給平頭老百姓,諸葛亮乾的事情平頭老百姓也聽不懂,最關鍵的是未必精彩。

諸葛亮是何其優秀的一個人?

戰略家、兵家、政治家、外交家,這些頭銜都可以冠在諸葛亮身上,但是這東西要是拿出來說書,告訴老百姓,那得有多無聊?

所以乾脆簡單粗暴一點,諸葛亮呼風喚雨,諸葛亮神機妙算,關張趙只能當提線木偶,傻乎乎地帶著兵去打仗,到了地方掏出一個口袋:「軍師給我錦囊妙計!」

這樣的諸葛亮,是何等地膚淺?

但又有啥辦法呢?

老百姓只能聽懂這樣的諸葛亮,也只喜歡這樣的諸葛亮。

倒是也難為羅貫中了。


沒有,因為歷史上的諸葛亮的確算的上是古今完人,可出將入相,治國安民,立法度,改軍制,立法嚴而民不怨,大權在握卻無二心,位極人臣而不驕奢跋扈,久居高位而能虛心納諫,不嫉忠良還能舉薦賢臣,以弱卒對敵尚能百戰不殆,出兵他國而他國百姓不憂


演義的目的是為了讓不懂經濟不懂政治不懂軍事 不懂運籌帷幄也從未決勝千里的普通老百姓認識到葛公的實力 ,那麼很多方面是不可能直接表述的 整本書不可能直接表述的 只有去偷電動車……不對 只有神化或妖魔化才可以讓讀者心甘情願叫好這樣子,畢竟老百姓不是各個都是人才 說話也不好聽。


並沒有美化,因為亮叔他本來就那麼牛逼。


其實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一個人物為什麼會得到稱頌。

比如說,諸葛亮為什麼會得到古人的稱頌呢?

蜀記曰:晉初扶風王駿鎮關中,司馬高平劉寶、長史滎陽桓隰諸官屬士大夫共論諸葛亮,於時譚者多譏亮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之言。臣松之以為亮之異美,誠所原聞,然沖之所說,實皆可疑,謹隨事難之如左。(《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比如說這一段,是說西晉時代,西晉宗室司馬駿鎮守關中,屬官議論諸葛亮,認為諸葛亮「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注意,這一段其實也是承認諸葛亮有能力的,只是認為:一、諸葛亮的選擇是逆勢而為,違背了大勢;二、諸葛亮的堅持反而傷害了很多人。所以這一段其實有三個主要觀點,兩顯一隱,一般人都能看到這兩顯,不太注意這一隱(諸葛亮有能力)。可以看出,在當時人們比較公認的評價中,諸葛亮還是一個有能力但是也有局限的人,而還沒有被神化。

然後郭沖說了諸葛亮的五件事,說是隱沒不聞的事情,難倒了對方。但是裴松之發現這五件事全是假的。所以我們大概可以看到,郭沖是「用謊言倒逼真相」的一個較早的人物。謊話連篇,可以認為這是個明粉實黑的偽亮粉。

當然現在還有人堅持認為郭沖五事一定有真實的影子……這就很無聊了,因為你沒辦法知道這個影子來自於哪裡,也許人家是拿別人的事編的呢。

一個真正奇怪的現象在於,即便是排除了郭沖這樣跟風造謠的假粉絲,古人依然有稱頌諸葛亮的傾向。

對此我一直是很疑惑的。直到前幾天看到有人說三國時代的經濟問題。原來三國時代魏國的經濟大面積屯田化,吳國的經濟大面積豪強化,相比之下,國家收攏權力、掌控軍事人口等社會資源的蜀漢倒還算正常化一點。這大概是諸葛亮被稱頌的真正原因。而這大概也是蜀漢後期願意投降的真正原因。畢竟,屯田化也好,豪強化也好,對於一門心思謀求私利的權貴們都是有好處的。

所以,美化諸葛亮應該是有真正的治績做基礎的。歷史上,陳壽做三國志,就明確說諸葛亮的長處就是內政,短處就是軍事。這樣公開發表的史學作品,在做概括論述的時候,一般不會犯重大錯誤,應該是可以得到通過的。而且三國志本身也是良史,評價較高。

反而是現在的網路上,一味稱頌諸葛亮的短板軍事,我覺得這些人大概與郭沖是一丘之貉。特別是有些人連郭沖那些編造的故事都要強行捕風捉影的合理化,說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強行合理化,說成真的。我覺得有些人大概是故意放大諸葛亮的短板來挑起論戰的。手法是將焦點放到諸葛亮的短板上去,用製造燈下黑的辦法,來遮擋諸葛亮真正的長處。而這種今天強行捧短板捧起來,明天就可以強行砸短板打下去,貌似是幕後老闆控制前台代理人的常見辦法。所以我一直很懷疑,這麼多年來沸沸揚揚的亮黑亮粉事件,其中一定混了大批水軍,政治水軍。


如果把名字換一下,你有沒有覺得,諸葛亮很像一個權傾朝野的大權臣?


先提一下其他的吧
我們學校有個講孫子兵法的老師,于姓名諱就不提了,可能有點小名氣,似乎上過後期過氣了的百家講壇。
我平素是一個比較尊重老師的人,但是於老師這個人,上課最喜歡把緯書當經書講,最喜歡拿諸葛亮舉例子。說諸葛亮意在篡位,包括平時打仗故弄玄虛是為了愚化暑軍將領,甚至連千古第一文出師表,都能用不雅之心歪解。口口聲聲說只看演繹,到了赤壁之戰,又扯戰爭都是周瑜打的,諸葛亮只會搞破壞。只看演繹東風都是諸葛亮借的,沒東風怎麼打,就算是搞破壞,如果沒搞破壞,劉備能占荊州四郡嗎。
有點怨氣,這位老師上課,說話很粗魯,歷史常識硬錯誤一大堆,課上還不讓學生反駁。 有種平時都在唱著鄉下黃段子二人轉,突然登台的感覺。居然還能成為選課最熱的老師,看著那些台下歷史常識都沒有的學生跟著附和,真是難受。吐槽了這麼多。。見諒,見諒。
回歸正題,這就是三國演義刻畫的諸葛亮,在一批自認為肚子裡面有點墨水又想弄點大新聞的人,是最好的搞大新聞人物。然而諸葛亮神化並非在明朝,甚至並未神話,他所做的事情確實值得這麼被尊重。
首先,我們看看諸葛亮的歷史功績。人總那其和張良 劉基其名,其實不然,諸葛亮更像是董仲舒和蕭何的結合體。只能說丞相晚生了300年,如果在武帝時期,哪有東漢的事情啊。
諸葛亮最重要的貢獻,蜀國的法令明確,鹽鐵官有,對絲綢之路以蜀錦的方式繼續運營。
鹽鐵官有,武帝執行過,但是導致的最大問題是富國而民怨。之後霍光除掉了桑弘羊徹底失敗。但民生問題好了,但國庫難以為繼。這就是西漢末年的困境,王莽實行官營也因此亡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社會教化不夠,官員在這種肥差下很難把持自己,官商勾結,自然天下大亂。而私營的話,缺少鹽鐵這種稅收支柱,國庫空虛。
但諸葛亮能把蜀國治理到國控鹽鐵卻不與民爭利,最重要兩點,一,井鹽和冶鐵技術的飛躍,其二是重點,良好的政治風氣。蜀漢早年的政治風氣可以說是烏托邦式。舉兩個例子,一,馬謖,馬謖臨刑前,寫了一封長信給,大意是我認識到我罪必致死,請大家不要怪罪丞相(馬謖在益州名聲還是極佳的,不是演義的那個樣子),並且我把自己的孩子託孤給丞相,希望丞相加以照顧。 二,李嚴,作為託孤大臣被治罪後,諸葛亮親自找到李嚴的兒子促膝長談,希望他能和李嚴解釋法律清明的重要性,李嚴在流放地聽到後大為感動對諸葛亮推崇之至,以至於五丈原後因悲痛過度而去世。
以法家的條例載儒學的仁義,民眾愛法,縱犯法都沒有絲毫怨恨,欣然伏法。當年看書看到這裡,真是感慨,不是丞相無幸定江山,而是江山無幸遇丞相啊。可惜了,十倍蕭何管仲之才,奈何沒有遇治世。若生於昭宣之前,霍光,王莽可能也是費禕董允之流吧。
羅貫中考慮到小說的受眾,寫這種治國之道肯定賣不出去,寫打仗排兵布陣才是正道,於是把丞相的設定變成了「近妖」的這種形象,確實很是不三不四。
另外,提一下關於,魏延的奇招。我覺得一般。理由如下。
1.奇謀第一次用是天才,第二次只能是庸才甚至是蠢才。這招是韓信用過的奇招,無非是把明出子午變成暗出子午。
2.漢水的改道。秦漢的一統天下是因為秦川險峻以及漢水可以連接整個秦川以及是個幾乎單向的軍事通道,南可輕易染指江東,昔日司馬錯就沿此路伐楚,北可作為軍事後勤補給線。但是漢初地震使漢水改道,直接導致漢水不能作為內河航運。(題外話,這也導致了長安在後期,哪怕是唐,都很難承擔完整的都城作用,作為武漢人,有點慶幸,畢竟武漢在之前的定義一直是西安的糧倉) 蜀國只剩下了秦川的險峻,沒有了漢水,這也相當於關了自己。可以看看韓信用了多少路疑兵。漢水有疑兵,陳倉道,褒斜道,岐山道,子午道都有疑兵,最後暗中大兵集結子午,故意給人發現,精銳集結於陳倉,突破陳倉後,多路齊發,才突破秦川。而蜀漢之際缺乏漢水的調度幾乎不可能實現這一點。補給供應才是蜀國不能爭天下的問題。甚至說,漢水能通的話,荊州的爭奪還不一定。
只是想說,丞相可能已經意識到蜀國很難進一步的發展了。北伐我覺得更像是在完成了治蜀之業後,完成對自己伯樂昭烈帝的承諾,完成儒學平天下的終極抱負。世人常批評丞相消耗國力,事實上,哪怕是姜維九伐中原後,蜀漢的境遇都比夷陵之戰後強得多。
如上。。不是丞相無幸定江山,而是江山無幸遇丞相。


美化?
貌似是把諸葛亮某些地方拔高了,按某些網路軍事家之語,諸葛亮的軍事水平被無限拔高。

季漢國力也被拔高,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大軍出動。
即便如此,武侯依舊兵困岐山,還有一場戰鬥敗給司馬懿。
這是抹黑武侯還是美化武侯呀?


沒有,演義有演義的表現方式。

講道理諸葛亮對後世影響力還需要演義美化嗎?
出將入相的人物,王侯將相他佔了三。
至今後人都不知道他發明的流馬是什麼。

全靠猜。


哪是美化啊,
簡直是醜化啊,
孔明治國安邦,制定法律和調和各方矛盾才是所長,連譙周這種反對派都心服口服,也沒見演義如何精彩闡釋,歷史上的孔明,明明是宰相之姿,王安石,張居正這樣的改革家,偏偏寫的成了狗頭軍師,裝神弄鬼之流,嗚呼哀哉。
演義從頭到尾都是在宣揚封建愚忠思想,用忠奸的二元臉譜化的方式,將一個並不複雜,稍微有趣的歷史時期說成了拳擊賽和斗獸場,為什麼武打片經久不衰?還不就是暴力在籠子里鎖太久了,需要發泄么?
把孔明裝神弄鬼,發明創造,草廬弔文,失空斬去掉,哪裡有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藍圖的政治家該有的樣子?


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一本小說,小說突出的是故事情節,有可能會失真。

縱觀小說之間,諸葛亮是我覺得最為神話的人物。三顧茅廬,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算是諸葛亮神機妙算,可火燒赤壁中諸葛亮搭台求風,有點神乎其技,也有人說諸葛亮會看天象,但能算的如此之準確實讓人驚嚇。

歷史中,諸葛亮確實是不可一世的全才,但小說中更是把他神話,無所不能。

但如果他這麼厲害,為什麼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為什麼街亭失守,為什麼有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會有北伐中原失利,所以我感覺三國演義確實美化了不少。

但是諸葛亮一直是我心中比較佩服的人物,是三國亂世中的數一數二的謀士,沒有之一。


小說必須的主角光環。


是神化了


→_→只有我看了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覺得這傢伙很狡猾不是什麼好人嗎


拿唯物主義史觀看三國演義?
羅貫中寫的時候還沒有這玩意吧,在當年,諸葛亮那就是神化了啊。當時的平民百姓可不在乎你諸葛亮怎麼安排國家大計,越作妖的人,越像神嘛。


不是神化么


妖化了。
沒必要翻案,諸葛亮就是很厲害,但是事實上是內政大于軍事大於奇謀。而且確實是事必躬親鞠躬盡瘁。


推薦閱讀:

魏忠賢是有能力的人還是罪大惡極的人?
史書中人物對話等一些細節是怎麼被記錄的?
為什麼說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是佳偶?我怎麼看都覺得司馬相如是看中女方家中富裕才娶她的?

TAG:歷史 | 諸葛亮 | 三國演義書籍 | 歷史人物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