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喜歡挑舊的衣服穿?

有的人喜歡用最差的用品,穿最舊的衣服,吃最壞的水果,然後把好的東西放過期。捨不得吃好的穿新的,最終都成了舊的過期的。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故事一:當年我還很小,還吃肉的時候,有一種皮很脆的雞,家裡不會經常買,所以難得吃一次。
那皮真的很好吃,又脆又滑又香,吃一次就不會忘記的那種。
每次吃雞,大家都會挑皮吃。
只有我是只吃肉的,還要把皮撕下來放一邊。
我媽說,這孩子是不是傻,怎麼只吃肉,不知道皮好吃嗎?
我說,我知道好吃啊,如果大家都只吃皮的話,那肉誰吃呢?

故事二:
小學的時候,有一次發試卷。
卷子從第一排傳下來。
我坐在第三或者第四排的樣子。
有一張破了的卷子傳到了我手上,我就收下了。
我的同桌拿過來就要往後面傳,我驚問為什麼,她說,沒見到卷子已經破了嗎?
我說,如果大家都想要拿新的卷子,那麼誰拿破卷子呢?
同桌於是說,那你把卷子給我。
我也不肯。
當然最後她沒有搶過我。

這本來是個默默無聞又很二逼的故事。
直到期末,成績不算很好,經常被老師吐槽的我,居然拿了當年度的三好學生。
老師就說了一件事,那天髮捲子的時候,她正好站在我們小組的後面,看到了這一幕。


啊!離題萬里,看了別人的回答寫的,之後看提干。算了,沒必要刪除。

剛看了日本的一部電影《無法松的一生》,無法松是一個人力車夫,仗義,有愛,時而魯莽率性。

他幫助一個軍官的孩子,從而成為軍官的朋友,軍官早逝,他幫助孩子從懦弱愛哭成為一個男子漢。

他一直愛著軍官的妻子,直到十多年後才自知,然而,剋制自己到死也沒有褻瀆軍官夫人。

這個響噹噹的漢子可以稱為義——符合道義。

所謂符合道義,即是放棄自我個人價值最大化,而以群體價值最大化為自己的內在價值追求。

所謂群體價值最大化一個核心是——和諧,群體關係的和諧。義是和諧的手段。

所以,義氣之所以被稱頌是理所當然的。對大家好的事情,當然被大家尊重。而在這種尊重中,又間接獲得個人價值最大化。

但要警惕的
1義可以是一個小團體內部的義氣,也可以是全人類這個最大團體的義氣。小團體的義氣即是江湖義氣。

2義氣的目的是和諧,而不是個人名利,當以個人名利為目的的義氣本身已經不是義氣,是虛偽。比如岳不群。


我剛結婚那陣,可看不慣我婆婆的生活方式了。各種省到髮指。十幾年前的電飯鍋只能煮出夾生飯,老冰箱一個月燒一百多度電,說什麼都不讓換,寧可頻繁充電。給她買點啥,基本就再也見不著了。地下室里堆著各種不捨得吃的營養品,直到過期。
家裡窮嗎?不窮啊!子女不爭氣嗎?我倆收入不低還不啃老,還熱愛給家裡做些微薄的貢獻啊!寧可把東西放壞了也不捨得吃和用,這真是省嗎?不是啊!這才是浪費啊!這是圖啥呢?
我瀕臨崩潰時,為了激發同理心,想出來一個答案:
任何行為,都是為了獲得心理滿足感。
這種情況多發於上世紀60年代前後生人,也就是咱們這一代人的父輩身上。因為這一代人人生的關鍵詞,是「焦慮」,和「集體」。
他們經歷過天災、人禍,祖輩無法留下可繼承的財產,往往有兩個以上兄弟姐妹,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大部分時間是缺位的(勞動、接受改造教育、「集體活動」),孩子們互相扶持長大——挖到什麼吃什麼,甚至偷到什麼賣什麼。他們習慣的,是家無多餘半分油,有錢買不到一兩面,大鍋飯越吃越稀,天知道下一撥下崗裡面有沒有自己。終於熬到萬元戶了,已經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要治病,孩子要讀書,兄弟姐妹條件不好,也不能坐視不管,還是無底洞;房子單位會分的,轉眼發現錢不值錢了房太值錢了,孩子結婚怎麼辦?
同時他們一直被什麼聲音環繞著?卓婭與舒拉,草原英雄小姐妹,公社/大隊大鍋飯,共產主義的美好前景,偉大領袖紅太陽,計劃經濟國家調控……加上中國傳統美德,唯獨沒有「我很重要」的聲音。
也就是說,這一代人從懵懂孩童到老去,伴隨他們的一直是物質缺乏的焦慮感,以及集體/他人利益高於自己的教育。
再者,過去他們從來沒有擁有過生活必需之外的過多物質,也就無從懂得如何合理的安排利用。他們也沒有接受過理財教育,不知道賺錢的多種途徑。
所以,他們只會一招鮮,即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換來可見的財富增長,以讓除自己之外的家庭成員有過得更好的可能性——以此克服刻在骨子裡的焦慮感及獲得奉獻帶來的快感。
想到這些之後,我對婆婆就只有心疼了。既然這樣他們過得更滿足,做子女的不強加干涉,也算是孝吧。


舊的不一定是差的,新的也不一定是好的呀!小孩出生的時候有人送了全新的被套,因為他奶奶提前做好了被套,所以沒有用過。現在有親戚朋友懷孕了,我提出需要的話可以拿給她們用(不是為了省錢,禮金會給,禮物會另買)。結果她們都拒絕了,有的臉色不好看,有的明說我們家小孩只穿新衣服,用新被套。我真的不能理解她們對「新」的執著。別人送的東西並不差,都是正規商場買的,也的確沒用過,包裝都沒拆。小孩的姨奶送過他兩件自己孫子小時候的舊衣服,當時我就驚到了,非常好的面料和做工,各種精緻的細節,非常好看,重點是這是他姨奶自己做的,這樣的舊衣服有多少我收多少。我倒是覺得小孩子穿穿舊衣服挺好的呀,甲醛也揮發完了,洗得乾乾淨淨只剩下好聞的肥皂味。現在的小孩子都是寶貝疙瘩,穿箇舊衣服有些家長感覺讓小孩受了多大委屈似的。學校各種活動,表演一次買一次服裝,然後扔掉。也過上了聖誕節萬聖節,節日用品也是用一次扔掉,太浪費了,還憑空製造許多垃圾。


沒人會不喜歡美好的東西,只是有些人和事比東西更重要罷了。


應邀!

心疼這樣的人,一定有具體人生故事導致的。


以前看過旅遊攻略,把不用的衣服帶去旅遊順便扔很方便,這種對舊物使用的更好安排就是更有效生活技巧。


所以題主要聽對方心路,考慮對方現實具體生活情境。

但是說句有點偏激的,老人這樣做,一般和子女太能花錢不會賺錢養家養父母的無奈相關。


因為窮啊 勤儉節約成了習慣 就算以後生活好起來也是不捨得浪費 看那些從小就過慣了好日子的人哪裡會這樣子


因為關注的重點根本不在於舊不舊,而在於喜歡不喜歡。
新衣服也有隻穿一次的,撿的舊衣服也有愛不釋手的。
哪裡有所謂的自尊之說呢,活的隨性一點吧


因為身邊有這樣的一個人,我也想過這個問題。覺得有可能是內心太自卑,明明可以選擇更貴更時尚的,卻不敢要,覺得穿舊的普通的更舒服自在,更符合他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定位。然後對光鮮亮麗的人很羨慕。


因為舒服!


繼承了長輩的衣服,那種感覺,是無可替代的。穿上它,你會不自覺地比比看,你比它原來的主人,你的外婆,你的媽媽,你的小姨,哪裡剛好一樣,哪裡胖一點,哪裡瘦一點。那種感覺,是很美好很感動的。

最近繼承了小姨年輕時的裙子。


可能這些行為滿足了他們的另外一種心理需求吧。


可能就是一種觀念吧,什麼都要省,這樣比較會過日子,可能更符合那個年代的習慣和記憶吧。


嗯…要麼省吃儉用,要麼就是鐵公雞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會懼怕死亡?
沒有公主命,卻有公主病是一種什麼體驗?
身邊的人越是喜歡一個東西我越討厭它,是什麼心理?需要糾正嗎?

TAG:心理治療 | 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