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為什麼會這樣?


來源於:http://www.guokr.com/article/330756/

小時候的假期看起來漫無止境,但是當你慢慢長大,時間好像跑得越來越快。「時間」 和你接收了多少信息有關——信息能夠延長時間。孩提時代的早 9 點到下午 3 點半就像成人的 20 個小時。孩子們每天經歷很多新事物,時間過得慢,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經歷的新事物變少,信息延長時間的效果就會變弱。所以,打破常規,確保生活充滿新 鮮積極的經歷,比如到新地方旅行、培養新的興趣,以及花更多的時間活在當下,都可以 「延長」 你的生活。


建議去看這本書《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過得越來越快:記憶如何塑造我們的過去》

兒童時代,每天遇到的事情都是新的,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佔大多數,需要有意識的處理信息,讓人的注意力分散,時間就會變慢。
兒童在上課時因為聽課比玩耍枯燥,也會度日如年!天朝的孩子應該深有體會。^_^

年齡越大,新鮮的事情開始減少,多數事情你都經歷過,大腦可以無意識的自動化處理信息,所以時間感加快。
另外,成人可以比小孩更專註的做一件事,人在專註時,時間感會消失。專註做完一件事,抬頭一看已經過去半天了。比如玩遊戲或看小說都會讓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時間過得飛快。

要想把時間調慢,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 做沒有做過的事,比如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旅遊,結識一些陌生人
  • 做極其枯燥、煩躁的事,比如在極冷的天氣里等車、等人
  • 做讓你很緊張的事,比如公眾演講、表演

為什麼隨著長大日子過得越來越快,「回首往昔,光陰似箭」?

早在上世紀 50 年代,法國心理學家Paul Fraisse 便提出「一段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我們在其中感知到的變化」。這一觀點啟發了後來的語境-變化模型(Contextual-change Model),這一模型很好理解:回憶中事件的長短取決於其複雜性,即事件中情緒、環境等諸多因素的改變越多,我們對這段記憶的判斷便越長。

Poynter(1983)在實驗室條件下發現,同樣時間長度的事件,被分段(Segment)的事件比未分段的事件在回憶中感受到的時間更長。在這一實驗中,被試被要求記憶 30 個聽到的辭彙,在這其中有三個辭彙是美國總統的姓氏。被試被告知應格外注意這些總統的姓氏。

在未分段組中,美國總統的姓氏集中在這一系列辭彙的前三個,而在分段組中,總統姓氏被均勻分布在前部、中部、和後部。在這一條件下,高重要性事件(High Priority Event),即總統姓氏,將整個記憶辭彙的事件進行了分段。如前所述,雖然兩組辭彙的內容和長度相同,但分段組的被試認為整個事件耗時更長。

在 2000 年,Yarmey 在自然條件下採集了近千人對不同事件的回憶時間長短和實際時間長短的數據,其中包括多樣性低的事件,譬如一組體能鍛煉,也包括多樣性高的事件,譬如餐館就餐。在 Block 和 Zakay 2008 年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中發現,越是多樣性的活動,相對於實際時間,回憶時間會越長。

至此,我們便不難理解這關於時間的成長的煩惱了。當我們還是兒童的時候,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生活中充滿變化與新奇。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經驗更加豐富,事件對於我們來說更可預測,同類事件在記憶中被高效地大段地整合在一起,在回憶時事件的分段變少了,長度也被認為縮短了。

或許,要讓記憶中的生命變得漫長,我們需要更加充滿變化的生活,做新奇而富有挑戰性的事情,告別一成不變的生活狀態。

---------------------------------

本文節選自友心人文章如何讓短暫的一生過得漫長 | 時間知覺,可點擊標題閱讀全文。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時間都去哪了?」 中老年人常常會這樣感慨。很多人會覺得,隨著年齡增長,時間好像過得越來越快,緊接著對蹉跎的光陰後悔不已。


伴隨年齡增長產生的光陰易逝感的原因,隨著心理學家的研究漸漸浮出水面。

對時間的體驗:展望視角和回顧視角


在2005年,慕尼黑大學的心理學家Marc Wittmann和Sandra Lenhoff對499人做了調查,這些人年齡從14歲到94歲不等。調查的問題是:你覺得時間過得多快?評價的時間範圍從一周、一個月、一年甚至到20年。研究結果和想像的不太一樣。當想到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時,不同年齡的人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20歲的人和60歲的人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然而當評價更長的時間跨度,比如20年時,我們親身體驗的神奇差異出現了:年紀大的人覺得時間過得更快。40歲以上的人覺得童年時間流逝的很慢,而從青春期到成年,時間的流逝就變得越來越快。


當我們感受時間時,會從兩個不同視角來評估一件事的長度,一是正在經歷的展望視角,另一個是事情結束後的回顧視角。此外,我們對於時間的體驗還取決於我們做什麼事以及做這件事的感覺。事實上,當我們享受一件事的當下,確實會有時光飛逝的感覺,尤其當這件事是對世界的全新探索體驗時,高度集中的精神更讓人覺得時間過得飛快。然而當我們之後以回顧的視角再來看這件事的時候,這次經歷卻比一般俗事感覺長的多。原因是什麼?


大腦機理


我們對於時間的回顧性記憶,是基於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新的記憶被編碼進了大腦的記憶中心。換句話說,一個充滿了新鮮經歷的周末短途旅行在回憶中的時間長度,一定比一個吃吃睡睡啥也沒幹的周末感覺長得多。這一現象,被心理學家Claudia Hammond 稱作假日悖論(holiday paradox)。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年紀越大,回想起的時間過得越快。從童年到成年早期,我們會有非常多的新鮮經歷,需要學習數不清的新技能。而成年之後,生活漸漸變得一成不變,也越來越少有機會體驗不熟悉的事。於是,充滿新鮮的童年在我們的自傳體記憶中總是過得很長很慢,而乏善可陳的成年期則是飛馳而過的暗淡


怎樣讓成年期慢下來


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延長「生命。只要你願意,可以讓中年過得像青春般絢麗多彩,要做的只是打破常規,建立新體驗。工作中,可以嘗試學習新技能,大量閱讀,從新視角解決問題,提出想法,甚至可以嘗試開發新的工作就餐地點。節假日,嘗試結交新的朋友,體驗新的價值觀世界觀,和重要的人去新的地方旅行。讓大腦變得活躍的新鮮經歷,可以讓成年的時間,再度變回又長又慢的,少年之旅。


我的公眾號長文:

活得慢一點,久一點


首先,年輕的時候,新鮮的東西更多,
給人震撼更大留下印象更深,從而感到每段時間的獨特;
年紀大了,新鮮的東西少了,感覺不到這種獨特從而覺得時間過得更快。

其次,小孩子只顧自己玩就可以了,
年紀大了的人,需要操心的事情更多,忙起來自然覺得時間過得快。

再次,這個假定是建立在一個人覺得他目前過得不比以前差太多的情況下的,
倘若差太多,還是會覺得那段快樂的時光過得比較快的。


見——方舟子的《我們腦中的時鐘》http://tech.sina.com.cn/d/2006-06-28/07211011018.shtml


人生的前半段,等待成熟;後半段,逃避死亡。
年紀越大越明白,時間不為誰等待,只會迎面而來


李笑來《把時間當做朋友》第七章:

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講,未來的一年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一生的20%;而對一個五十歲的人來講,未來的一年只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一生的1/50,即2%。所以,從感覺上來看,隨著年齡的增加,時間好像越來越快。


時間過得快慢全賴你處理信息量的多少。
如果每天渾渾噩噩的上班,吃飯,開小差聊天,下班,一星期滑一下一扭身就溜走了。
如需要處理很多事情,不多,每天3件,每件佔用一個多小時,這一個星期過得就很漫長。


個人感覺是,25歲之後,是真正開始感覺到時間過得快了。

一年開始像半年,半年只是三個月。

若是有事忙著,又周期三個月以上的。

更快些。

剛三十歲,後面的感覺還不知。


我們總感覺時間「歘」一下就沒了,略思忖,可能有以下原因。
1、每天都安排得很滿且全情投入而忘記了時間;

2、隨著年歲的增長,新鮮的見聞相比過往的經驗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

3、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比年少時更強,相同強度的事務只需花費更少的腦力就可以完成;

4.越來越多的生活和工作成為了習慣,那是深植於大腦基底核的潛意識,就像刷牙前不用思索就會去擠牙膏一樣簡單。

我們會感嘆上小學的課間十分鐘為何那麼漫長,懵懂初戀的那個假期為何恍若隔世,而現在的一個小時只不過一杯茶的功夫,一周一月一年也只不過是日曆上冷冰冰的數字的更迭,是的,你應該承認,你老了,不光指年齡,還包括心靈。

要想年輕,可以根據上述原因嘗試改變一下,去調整生活節奏,去見更大的世界,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去打破固有的習慣,特別是壞習慣。


一歲的時候,一歲是你生命的全部,而當你三十歲的時候,三十歲只是你生命的三十分之一。


我終於知道時間為什麼越過越快了。
小時候,時間的周期是以小時計算的。
上課……下課!
後來,時間的周期以天計算。
(什麼!?又拖堂!)
上學……放學~
再後來,時間的周期以周計算。
(晚自習這種滅人慾的存在!)
工作日……雙休日……
後來的後來,時間的周期以學期計算。
(自從有了補課,眼裡就只剩下……)
寒假……暑假……
再後來的後來,時間的周期以年計算。
(加班你也不想我也不想……)
今年過年……明年過年……
最後,時間的周期以一世計算。
(現在養個孩子真特碼不省心,一不小心就熊了!我當初要不是嫁了你……)
下輩子……下輩子……

看,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我們的確是覺得可用周期越來越少。


看了那麼多答案,發現我要說的沒有被說。
我覺得是這樣的,每個人腦子裡面都有一台掃描儀,需要對周圍的信息進行掃描,進行處理,以更新知識或者對環境及時作出應急反應。隨著年紀的增長,掃描的速度越來越慢,頻率越來越低。相比之下,就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小時候精力旺盛,整天東想西想,加上周圍的事物是陌生的新鮮的。每天都有新奇的知識填充我們的大腦,所以每天大腦都高速運轉著。看周圍的事物也覺得周圍事物很慢(具體參考《復聯》里速度俠)。那個時候,思維速度快,知識不足。
後來隨著年級的增長,一來是大腦老化,思維速率變慢。二來生活中每天都是重複著相同的事情,大腦就開始採用一種低能耗的策略:沒有新鮮事物的時候,就低頻待機。只有偶爾有新鮮事情需要處理的時候,才告訴運轉一下。事情處理完,又去葛優癱了。所以每天50%的時間,我們的大腦都是低頻運轉的。對周圍信息採集頻率變低,當然時間就快了。

有人提到做喜歡的事情時間快,無聊發獃時間慢。題目中說的快慢指的是大跨度上對時間的感覺。如果每天考試,大腦高頻運轉。一年之後發現我考過了雅思,托福,GRE,托業,註冊,環評。時間過得好慢。假如整天無所事事,一年之後,發現除了吃飯,漲了10斤肉。一無所獲,這個時候就覺得啥也沒幹,一年就過來了。時間好快!2016-07-16


一年之後再看這個答案頗為感觸。16年的時候,工作處於倦怠期,整天都是機械的工作,加上生活沒有什麼進展。覺得時間過得嗖嗖的。今年17年就不一樣了,換了一份工作,同時也轉了行,有數不盡的新東西要學,而且剛到一個新環境需要熟悉,還有一建考試,和開始一段新感情的努力。感覺沒聽腦子每天轉的飛快。所以這一年從 沒有時間過得快的感覺,回想年初到現在,很充實,沒有虛度的感覺。2017-09-18


「In youth the days are short and the years are long. In old age the years are short and day"s long.」—— Pope Paul VI


我覺得這並不是錯覺,而是隨著體型的變大,人的反應變遲鈍了。認知和思維的速度變慢了,自然就感覺時間變快了。
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蚊子飛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難拍了。


躺著睡不著 覺得高中之後時間就過的越來越快 學習戀愛朋友聚會 但還是有很多遺憾 有些人離開了自己 有些是我離開了他們 好像一直聯繫的人很少


這個太正常了,比如七天的假期,前兩天過的慢,你都能清楚說出做了些什麼。後面越來越快,轉眼假期就結束了。
所以我最喜歡的還是3天小假期,多放幾次很爽啊


五六歲的你,度過一年便是人生大半;
而立之年,再長一歲不過是生命的幾十分之一;
年過半百,即便幾個年頭過去,比起來也微不足道。

所以並不是時間變快了,是生命的分母更重了。


下面是我在另一個相似問題下的回答。只玩泥塊:時間為何越過越快?(小學一月月,大學一學期,工作後一年年)

因為我們越活越固執,先天習性及後天習得的思想觀點會逐漸形成一個的框架,等到框架閉合以後,我們用這個框架去套遇到的所有人與事問題,不會再填加任何新的信息,最多修修補補。對!就是那句話,很多人其實在20歲時就死了。

我靜坐時有過很深的體會,入靜到一定深度,時間感變得很奇妙,一分鐘很長,但同時一小時很短,真的有一種一剎那即是永恆,永恆即是一剎那的感覺,就是說時間感在消失。靜坐時對時間的感受和日常生活時的感受完全相反,日常生活中,無聊時,感覺時間過得好慢,但一天過去之後回憶,又感覺這一天過得好快,啥也沒幹。而靜坐時,入靜到一定深度時感覺時間很快,但事後回憶時,各種感官信息栩栩如生,豐富多彩,即使靜坐時啥也沒做,但感覺極其充實。而靜坐的一個特點就是感官的開放。靜坐時心牢牢系住一念,隨著入靜的加深,念頭及慾望越來越少,這時候你會發現,聽覺嗅覺等各種感官慢慢打開,原本無趣的世界突然變得生動活潑,熱鬧非凡,隨著感官信息洶湧而來,時間感消失了,生命的深度產生了。

這時候,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為什麼日常時間過得飛快,那是因為我們陷入了大腦各種念頭慾望乃至思維概念之中拔不出來。我們的頭腦框架閉合之後,我們不再真正去看世間事物了,比如,一個很小的孩子看到一棵小草,他很驚奇,好好的去研究去碰那棵小草,那棵小草對他來說是新鮮的。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帶著我們思維有色眼鏡在看,我們會說,哦,一棵小草,看起來還不錯,可內心深處下意識地在想,不錯又如何?能吃嗎?能有我升職加薪好嗎?一個植物學家可能會想,這棵草是什麼什麼科目,叫什麼什麼名字...我們用一堆與小草毫無關係的概念或者慾望加在草的身上,只有那個小孩子把草看作草本身,小孩子以新鮮探索在對待小草,小孩子收穫的是鮮活的嶄新的關於世界的信息,而我們只是在用我們框架里我們早已熟知的信息去延伸到小草身上,在對待小草上,我們其實對世界一無所獲。而世界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時時刻刻在變化中。而我們學習到的知識都是死的,這不是說我們框架的東西一無是處,它們自然有它們的用途,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們認為是真理,我們就被它們框死了。沒有一顆包容開放的心,日子過一天,過一年,乃至過十年,對於我們來說都一樣,在生命內涵層面來說,我們其實已經死了,不誇張。猶如我們中學學習的歐式幾何,我們的確學了很多定理,比如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等,但歐式幾何的內涵,也就是全部所有信息都存在於五大基本假設(公理)中,我們學習的一切定理都是這是來自於這五條的邏輯推導,而邏輯推導只是在變化信息的表現形式,不會創造出新的信息,只有改變基本假設,才能誕生新的東西,比如五大假設的第五條的變革導致了非歐幾何的產生,幾何學也就煥發了新的生命。

如果想踏踏實實的度過自己珍貴的人生,從時間越過越快的感覺中逃離出來,只有保持一顆如嬰兒般包容開放的心,當然道理很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因為這是從生理到心理一整套系統的事,我以後的知乎內容會重點放在這個領域內,因為我自己實踐而且切身受益後,覺得這是能讓人真正在生命層面發生深刻變化。如果大家想初步嘗試,禪修靜坐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方式


推薦閱讀:

為人處世該如何在韜光隱晦與嶄露頭角之間取捨平衡?
有什麼方法,能使得成長更有效率?
該不該把錢給媳婦,我為什麼會不高興?
當不好的慾望來臨時,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慾望消失?
如何做到接納自我?

TAG:時間管理 | 心理學 | 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