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哪些令人扼腕的人物或瞬間?
主要是三國演義,當然史料記載的也可以
比如陳宮差點就殺死曹操;袁術一念之間拿了玉璽引火燒身;袁紹手下謀臣不和,官渡之戰大敗;劉備軟禁東吳時,孫權沒有趁此攻打荊州;龐統剛受器重沒多久,卻中流矢而死;數次有宵小之輩告密,這個簡直抓狂……
往往因為一個瞬間、一句話、一個想法而改變了歷史走向,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一、
劉備再一次遭遇失敗,這次他選擇了投奔荊州劉表。劉表提防他,讓劉備屯守新野,在此一待就是八年,但不變的仍是那份不屈人下的雄心。
他上廁所時看到腿上長滿肉,不禁流淚感嘆:「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這時候的劉備已經47歲了,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失敗,但他沒有放棄。
可能是他至今還沒忘記,昔日在桃花園中,與兄弟們一起許下的諾言。
二、
諸葛亮即將再次離開成都,踏上漫漫北伐路。相比上一次的北伐,這次他少了幾許慷慨激昂,多了几絲無奈與茫然。但不變的仍是那份「聽天命,盡人事」的執著。
他在對劉禪的上表中說到:「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時候的諸葛亮48歲,軍務勞頓使他沒有了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可他沒有放棄。
可能是他至今還沒忘記,昔日在白帝城中,彌留之際的先帝對他深情的囑託。
三、
姜維仍舊不死心,可如今的局勢越來越不樂觀。鄧艾兵臨城下,劉禪豎起降幡。志未滅而國不再,臣欲戰而主先降,悲涼莫過於此,但不變的仍是他那份復國的使命感!
他在給劉禪的密奏里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這時候的姜維62歲,北伐了11次,但他沒有放棄。
可能是他至今還沒忘記,昔日五丈原中,老丞相離世時為他拋下一個期望的眼神。
將史書中這三句話放在一起看,瞬間讓我動容。劉備沒有「統一天下」,諸葛沒有「還於舊都」,姜維也沒有「復安社稷」。他們不是成功者,但誰也不敢否認他們是英雄。《三國演義》的作者很巧妙的將這三個人作為貫穿小說的主線。我覺得作者所推崇的不是某家皇帝,某個政權,而是這份大義為己任、自強不息的精神,將這份精神融入歷史,使原來枯燥文字瞬變得蕩氣迴腸,歷久彌新。
中華民族不缺乏成功的英雄,但受到推崇的往往是那些失敗的英雄,敗走麥城的關羽,遺恨風波的岳飛,哀嘆零丁的文丞相,皆是如此。從古老的神話故事中也能窺測端倪,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追日……他們不是成功的人,也不是投機的人。但那又怎樣?他們有個更響亮的名號——永不放棄的人。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小方說歷史(xfsls1990)
說個冷門的:高貴鄉公之死
曹髦不滿司馬昭的跋扈,決定奮死一博。明知此舉必死,只願以身殉魏,並呼出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可惜此時淮南三叛已經平定,魏國內部再無擁曹者。只有三位大臣王沈王業王經還跪在地上,請求曹髦隱忍一時。
但曹髦不愧是曹操子孫,寧可殞命,不願屈辱於司馬昭。拔劍出鞘,徑出南闕,欲以蚍蜉之力,撼動司馬家的根基。
三位王姓大臣,王沈王業被迫圖自保,向司馬昭告密;只有王經忠於曹髦。
曹髦高舉高劍,立於門前!「吾乃天子也!汝等突入宮庭,欲弒君耶?」
賈充命成濟弒君。賈充呼成濟曰:「司馬公養你何用?正為今日之事也!」濟乃綽戟在手,回顧充曰:「當殺耶?當縛耶?」充曰:「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撚戟直奔輦前,二人對峙。
髦大喝曰:「匹夫敢無禮乎!」
賈充催促成成濟動手。
成濟一戟刺中前胸,撞出輦來。
再一戟,刃從背上透出,死於輦傍。
曹魏最後一個忠臣王經趕來,伏地慟哭,怒斥賈充。
司馬昭最終保住了賈充,把鍋扔給成濟,夷其三族,同時又誅殺王經三族,扶植傀儡曹奐。自此晉取代魏,已勢不可擋。但司馬昭的行為,他的後世子孫都為之羞愧。
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晉書 宣帝紀》
曹髦死後被禠奪皇帝名號,只留下「高貴鄉公」這爵位。但曹髦不甘凌辱,以飛蛾撲火之勢沖向龐大的司馬家,剛烈血性,不失為曹家子孫,一代君王。人如其爵,這是一個高貴的靈魂!
PS:羅貫中這廝,《三國演義》裡面各種「有詩讚曰」「有詩嘆曰」,在曹髦這裡竟然惜墨如金,連一首贊詩都沒有,也就譏諷了一下司馬昭。
後人有詩嘆曰:「司馬當年命賈充,弒君南闕赭袍紅。卻將成濟誅三族,只道軍民盡耳聾。」
真是深入骨髓的擁劉反曹。
令人扼腕的瞬間很多,但是題主所舉例的「陳宮差點就殺死曹操」,則完全不是。如果陳宮捉到曹操後就殺掉他,缺少了較強力的諸侯,只會延遲亂世的統一,令其更亂,陳宮沒有殺掉曹操才不令人惋惜呢。
有關陳宮的最大可惜是他一激動離開了曹操,如果歷史可以改變,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想看看假如那個時候陳宮一直留在曹操身邊,依靠他的謀略將會帶給亂世怎樣的光輝。而發生在陳宮和曹操之間最令人扼腕的瞬間是白門樓。
曹操一見被捉的陳宮,還拿著勁兒問他「哥們,怎麼著啊?」意思是讓陳宮趕緊投降,沒想到陳宮的回應是「今日有死而已」,曹操拿陳宮的家人說事兒,陳宮卻回應說「以忠孝仁義治天下的君主不會傷人家屬的,您自己看著辦吧」。說完陳宮轉身慷慨赴死,曹操方才知道了陳宮已有了必死的決心,已不再求生,此時的曹操不再拿著勁兒,趕緊喊著陳宮的名字,陳宮凄涼的回過頭望著曹操。曹操腦海中翻騰著中牟縣陳宮棄官隨他而去時所說的豪言壯語;而陳宮腦海中滿是曹操在呂伯奢家殺人後另自己感到的無限絕望;曹操心中的陳宮是最好的那個陳宮,而陳宮心中的曹操則是最壞的曹操。兩人最後相望一眼,不再有話,這是兩人的最後一面,從此陰陽兩隔。「時間留下了美麗,和一片狼藉」 這一刻,與二人而言,都是令人扼腕的。
至於其他「袁術一念之間拿了玉璽引火燒身」、「袁紹手下謀臣不和,官渡之戰大敗」並不值得惋惜,二袁都不是在三國亂世該留到最後的人。
「劉備軟禁東吳時,孫權沒有趁此攻打荊州」也不令人扼腕,孫權是想「以招親為名,賺來劉備,討還荊州。若劉備不還荊州,就先除掉他。」,但是甘露寺一節,吳國太制止了這一行為。就算他真的趁機攻打荊州,打不打得過單說,就算滅了劉備佔領了荊州,沒了緩衝地帶,直接面對曹魏,憑藉他東吳的水平還真是守不住,反而是引火燒身呢。
龐統之死確實令人扼腕,才華才剛要展露的他就死在了入川路上,讓這段歷史少了很多可能,根據 @桂武磊在一個回答里的總結「龐統身死-諸葛亮入川-關羽獨守荊州-關羽與東吳交惡-關羽北伐-呂蒙白衣渡江-荊州西蜀掎角之勢失去-關羽身死-西蜀東吳徹底翻臉-張飛身死-陸遜猇亭大破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獨攬大權統帥西川-六出祁山無功而返」,我們真的很期待一個龐統不早早死在入川路上的故事帶來的無限可能。
歷史的魅力就在於他有一萬種可能,卻只有一個發展成為現實。
不知道 @兮嘉 有沒有回答過類似的問題,我猜總會有人提到郭嘉的英年早逝吧。
還有很多場景令人扼腕,我們有機會再補充。印象最深的,不是關二爺兵敗麥城,不是諸葛亮五丈原前孤臣淚,不是姜維狼煙餘燼夕陽瘦馬,而是司馬懿之死。老版電視劇這個場景不到一分鐘、台詞只有兩個字,卻讓人回味無窮、不禁感慨嘆息。
高平陵之變,魏帝已在掌握,而司馬懿卻病倒了。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這是司馬懿的夙願:
青年仕曹操、中年敵諸葛、晚年擊孫權,放馬北國,彎弓江南,一生魏臣入晉書,好似追尋武帝的足跡。。。前上司死了,好基友死了,老冤家死了,剩下的都是一群笨豬式的人物,當屠滅政敵後,會不會感到一絲寂寞呢?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死前凝視這八個字,夢想離他這麼近,他卻等不到了,他知道司馬代曹、甚至一統三國,大勢所趨,必將由其子孫完成,可他內心會不會有那麼一絲絲不甘呢?
嘉平三年,漢末三國,最後一個人傑去世了。
PS別誤會,我不是喜歡司馬懿,我喜歡的是他老婆張春華哇嘎嘎
維領命,方欲行動,忽然一陣心疼,昏倒在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蘇。忽報宮外人聲沸騰。會方令人探時,喊聲大震,四面八方,無限兵到。維曰:「此必是諸將作惡,可先斬之。」忽報兵已入內。會令閉上殿門,使軍士上殿屋以瓦擊之,互相殺死數十人。宮外四面火起,外兵砍開殿門殺入。會自掣劍立殺數人,卻被亂箭射倒。眾將梟其首。維拔劍上殿,往來衝突,不幸心疼轉加。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九歲。
歸去來兮,不可得矣
不得不說,《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很多增補情節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其中印象最深、令我嘆息的就是這幕(圖略多):三顧茅廬,先主「欲伸大義於天下」,丞相「為圖將軍之志,亮願效犬馬之勞」。
之後原著中「於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一句帶過。這「共宿一宵」,耐人尋味啊,於是在電視劇中就增補了一段原創"MV":
丞相修身修德,韜略存胸
躬耕南陽,壯志懷心
師友論道,經略天下
三顧茅廬,半友半君
幸遇明主,征戎半生
乘雲化龍,一舒抱負
功成身退,歸去來兮
閑雲野鶴,閑坐自怡
人事天命,竭忠而為
治平天下,盡瘁而已
臨行之前,丞相有話囑咐其弟諸葛均,不過劇中是"MV",聽不見(但歌曲基本也唱出了這個意思),原著中是這樣的:「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成功之日,即當歸隱。」
此時再聯繫日後丞相《自表後主》中:「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可見丞相歸隱之句,所言不虛。丞相心中最大的理想一定是天下太平之際,樂躬耕於南陽,撫琴長嘯,怡然自得。然而最後丞相殫精竭慮、鞠躬盡瘁,詩讚功蓋三分國、世嘆秋風五丈原,功未成,身先逝,何其可惜。
最後附上這段劇情:
三國演義插曲 有為歌—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魏延……
諸葛:魏延有反骨!
魏延:……
諸葛:魏延有反骨!!
魏延:…… ……
諸葛:魏延呀……他~有~反骨……
魏延:………………
魏延:……麻痹揍你
楊儀:大家快來看 丞相說他有反骨 果真他就造反了 簡直了!
我說兩個令人嘆息扼腕的非主流人物吧,武安國和廖化!
先說武安國:
話說袁本初分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河北太守王匡覺得自己不含糊,所以一溜煙先趕到戰場,正遇呂布,手下的「河內名將」方悅更是二話不說,縱馬挺槍——上前作死,果不其然,不到五合,被溫侯一戟KO,而太守王匡則靠著隨後趕到戰場的喬瑁、袁遺的救援,費了好一番掙扎,才丟了些士卒,撿了條性命。
盟主將令在身,你呂布再厲害,也不得不戰,不過「河內名將」之死,也的確是給陸續趕到的八路諸侯們提了個醒,「出頭鳥」真真做不得,於是關東的兄弟們只好攢雞毛湊撣子,排排坐起來靠人數威懾對方——於是第二回合開始:
呂布,看到我們有這麼多人,你怕不怕?
怕你個鎚子啊!溫侯催馬搖戟,直衝過來,正遇上黨部將穆順,抬手一戟——呂奉先首開紀錄,1:0暫時領先。
眼見關東諸侯的陣腳就要被沖亂,整部數十萬字的《三國演義》中,佔到了45個字篇幅的武安國出場了:他「使鐵鎚飛馬而出」,竟與奉先戰到十餘回合……
從此以後,殘廢了的武安國再也沒有出過場,與沒事找抽型的代表人物督郵一樣,成了沒有結局的人。
其實每次看到這裡,我都會想,這武安國以後會怎麼樣呢?
從雙名「安國」來看,這位鐵鎚將軍應該並非世家大族出身,這樣低的起點,能在以投胎為第一要務的後漢三國時期混到將領,他很可能是從小兵干起,累積軍功,經歷了漫長的努力與掙扎,才最終為自己換來了「將」的身份。而他通過努力所取得的成績也有目共睹——竟然能在呂奉先的畫戟之下,走上十幾個回合,話說這個戰績恐怕已經比許多所謂的「上將」、「名將」(如河內名將方悅之流)強了好幾個檔次。我想他沒能成為「上將」、「名將」,估計終究還是吃了出身卑微的虧。
可惜,這一切的奮鬥與努力,在八路諸侯面對囂張的溫侯而面面相覷,猶豫不前的時候;在他單人獨騎,擎錘對抗的時候;在奉先的畫戟輕輕划過他手腕的時候,終於戛然而止了。從此以後,曾經一步一個腳印的半生奮鬥,完全失去了意義。畢竟這時的武安國已經成了無足輕重的人,再也不能在歷史,哪怕只是小說中的歷史裡激起一丁點的漣漪,所以《三國演義》再也沒有提到過他,無論生死,彷彿他從來也沒存在過。可以說,亂世的精彩已經將他徹底遺忘了,但亂世的殘酷會遺忘他嗎?出身微賤,且已經殘疾,連務農都不可得的武安國,依舊生活在那個戰亂不斷的世界裡,以後的他如果能掙扎著活下去,看著那些武藝不如他,膽量也不如他,卻頂著「名將」的名頭,在本應屬於他的戰場上縱馬賓士時,會想些什麼呢?
-------------------------------------------------------------------
話說武安國也有極小可能姓那個少見的複姓「武安」,這個沒考證過。。。
有空更新廖化。。。
為了感謝大家給我點贊破百,再更一個。
當年曹操還是個小小的首都公安局長的時候,朝廷上下都想殺掉董卓。奈何書生造反,十年不成。王允一看沒救了,大家吃個飯聊聊吧,結果可倒好,正能量沒把握住,吃了一半都開始哭。
這時候聽到有人大笑,眾人循聲望去,見是曹操。彼時曹操在滿堂大員之中,只是個末流,這個男人還沒握住他的權與力。
老狐狸王允借坡下驢,推鍋給曹操了。曹操一點不慫,帶著七星刀就準備單槍匹馬刺殺董卓了。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董卓不該死,曹操被迫流亡。
私以為,這一段情節一下子使得曹操性格和人物特徵不再那麼純粹了。你不是奸雄嗎?你難道不應該趁機舉報大家嗎?或者舉報大家騙取董卓信任,然後藉機刺殺嗎?
也許曹操一開始打算的就是獻刀,王允的一把七星刀,換自己一個名揚天下。
但是我不願意這麼想,我更願意相信,那時的曹操,提起了七星刀,真是準備與董卓搏命。
多年以後,戎馬之後稍作歇息的曹操,也許會不經意想起那個提刀入相府的少年。毫無疑問,他會後悔,會後怕,會慶幸。如果能,他毫無疑問會竭力阻攔那個少年。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嘴角仍舊勾起微笑,回想那時自己的一腔熱血,誓要刀斬亂世的理想。
晁沖之有詩一句:
憶在長安最少年,酒酣到處一欣然。
———————————————————————
hiahiahia首次破百贊,愛你們?
————————————————————————
2016.7.30新增回答
諸葛被三顧茅廬打動後,決心跟隨皇叔出山。
出山前交代童子,原文忘了(原諒我懶不愛找),大意是「我出去平定天下,你們在家安心種地讀書,等天下安定我就回來」
那時候諸葛也還年輕,對世界充滿了希望,他預想中,自己會是張良一樣完美的人物,了卻君王天下事,而後「從赤松游」,或者至少是在那間小茅廬中讀書種田。
我們作為看客,洞悉了之後發生的一切。諸葛一生功業,卻也是一生不安。出師表前鞠躬盡瘁,五丈原上死而後已。
星隕五丈原那一日,諸葛最後的時刻,在心裡,除了大漢的天下,會不會仍在某個角落裡仍有一間小小的茅屋,幾分薄田。
經評論區知友提醒,一首陸遊詩更合意。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忍不住說一個
《三國》後期,諸葛亮戰前問哪位將軍可以出戰。
原文記不清了,大意為「帳下一員老將應聲而出」
看到這幾個字,心裡還在猜是黃忠還是嚴顏
然後往下看,諸葛循聲望去,見是趙雲。
從開始讀到讀到那一節,大概也就三天時間。書里的人物,歷史上的人物,卻從少年變作白髮。
想當年長坂坡上一襲白衣恍如昨日,而今已是他人口中的老將。問皇叔何在?問關張何在?問一同出生入死的弟兄們何在?
皆是枯骨,人何以堪?
我想說個老版電視劇的。《三國演義》諸葛亮彌留之際夢見蜀漢一統,轉眼成空那段。一直覺得這比之後的蜀軍弔孝更有感染力。余年,不曾歸壟畝。
朗曰:「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
終生不為曹賊獻一謀。
曹丕或者甄宓。
卻說曹丕見二婦人啼哭,拔劍欲斬之。忽見紅光滿目,遂按劍而問曰:「汝何人也?」一婦人告曰:「妾乃袁將軍之妻劉氏也。」丕曰:「此女何人?」劉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因熙出鎮幽州,甄氏不肯遠行,故留於此。」丕拖此女近前,見披髮垢而。丕以其衫袖拭其面而觀之,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遂對劉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願保汝家。汝勿憂慮。」道按劍坐於堂上。
卻說曹操統領眾將入冀州城,將入城門,許攸縱馬近前,以鞭指城門而呼操曰:「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操大笑。眾將聞言,俱懷不平。操至紹府門下,問曰:「誰曾入此門來?」守將對曰:「世子在內。」操喚出責之。劉氏出拜曰:「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願就甄氏為世子執箕帚。」操教喚出甄氏拜於前。操視之曰:「真吾兒婦也?」遂令曹丕納之。
甄宓結局略心酸,被郭氏用宮斗大招扎小人之巫毒娃娃一擊斃命。不知道她臨死時會不會想起當年城破,兵荒馬亂的時候,有一個男人按劍坐於堂上的瞬間,曹丕在日後會不會也反應過來那時的紅光滿面其實叫做荷爾蒙一分鐘的蕩漾俗稱愛情呢?
太史慈: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子義豪邁)
關羽: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
關羽: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罷了,何須多言!
(雲長忠義)
周瑜: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公瑾風流)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子建酸楚)
劉備: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皇叔情深)
姜維: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
(伯約國士)
陳宮:宮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請出就戮,以明軍法。
(公台勇毅)
馬謖:丞相待某如子,某視丞相如父。
(軍令如山)
馬超: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余無復言。
(英雄氣短)
諸葛亮: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鞠躬盡瘁)
華佗:我今將世,恨有《青囊書》未傳於世。
(遺憾)
曹操: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赤壁)
(天妒英才)
審配: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河北多義士)
諸葛瞻:吾力竭矣,當以一死報國!
諸葛尚:吾父子祖孫,荷國厚恩,今父既死於敵,我何用生為!
(滿門忠烈)
諸葛亮:再不能臨陣討賊矣!
(嘆息)
諸葛亮: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扼腕)
張飛遇刺,沒死在戰場上,卻被兩個叛徒宵小害死,太窩囊了。
古城會
正說間,忽城中軍士來報:「城南門外有十數騎來的甚緊,不知是甚人。」張飛心中疑慮,便轉出南門看時,果見十數騎輕弓短箭而來。見了張飛,滾鞍下馬。視之,乃糜竺、糜芳也。飛亦下馬相見。竺曰:「自徐州失散,我兄弟二人逃難回鄉。使人遠近打聽,知雲長降了曹操,主公在於河北;又聞簡雍亦投河北去了。只不知將軍在此。昨於路上遇見一夥客人,說有一姓張的將軍,如此模樣,今據古城。我兄弟度量必是將軍,故來尋訪。幸得相見!」飛曰:「雲長兄與孫乾送二嫂方到,已知哥哥下落。」二糜大喜,同來見關公,並參見二夫人。飛遂迎請二嫂入城。至衙中坐定,二夫人訴說關公曆過之事,張飛方才大哭,參拜雲長。二糜亦俱傷感。張飛亦自訴別後之事,一面設宴賀喜。
張飛、糜竺、糜芳迎接入城,各相拜訴。二夫人具言云長之事,玄德感嘆不已。於是殺牛宰馬,先拜謝天地,然後遍勞諸軍。玄德見兄弟重聚,將佐無缺,又新得了趙雲,關公又得了關平、周倉二人,歡喜無限,連飲數日。後人有詩讚之曰:「當時手足似瓜分,信斷音稀杳不聞。今日君臣重聚義,正如龍虎會風雲。」時玄德、關、張、趙雲、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關平、周倉部領馬步軍校共四五千人。玄德欲棄了古城去守汝南,恰好劉辟、龔都差人來請。於是遂起軍往汝南駐紮,招軍買馬,徐圖征進,不在話下。
電視劇
三爺想到二爺時
二爺斬老蔡陽
兩人相認
三人相聚
三爺哭過幾回?
男人的情誼安利一個回答:
有哪個作品的細節你一開始沒看懂,後來恍然大悟? - 愚木的回答
告別的時候請用力一點,因為你不知道這是不是最後一面。
如果是是三國演義的話
那除了火熄上方谷 沒別的了
魏軍進入圈套 丞相發動技能 真奧義 火攻
司馬懿父子三人慌張失措樣子
冷峻的眼神
這是要團滅的節奏啊!這是大業可成的節奏啊!
怎料天有不測風雲狂風大作,黑氣漫空
丞相:卧槽!這波要黒.....
果然 你看仲達笑的 牙齦都露出來 ( 好煩!好煩!)
丞相心碎的神情 本蜀粉的心也碎了..
從來沒見過丞相如此頹廢的樣子QAQ
唉!天不絕司馬懿啊............................
魏延與諸葛亮或許曾有一次機會可以和好/緩和關係。
這樣的話,也許丞相還能再續一紀……(霧
劉備到襄陽時劉琮、蔡瑁不肯讓其進城,魏延立刻挺身而出。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
開城門放弔橋,還因此與文聘交戰到兵卒折盡。然而劉備不願驚擾百姓,沒打聲招呼先走了,魏延只好去投長沙太守。
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德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此後關羽攻長沙,魏延再次投降劉備軍。然而到劉備營中,諸葛亮卻因其他有反骨要斬了他。
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
劉備逝世後,魏延隨諸葛亮平定孟獲叛亂。於諸葛亮北伐時獻「子午谷奇謀」之策,但未被諸葛亮採納。魏延因此覺得自己得不到重用,心裡有氣,但他還是很好哄的。
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孔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閑乎?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
接下來要說一下令我扼腕嘆息的一段了。這一段我是先看的電視劇,當時心裡十分糾結惋惜,這也是電視劇中我印象最深的情節之一。
魏延在司馬懿寨外挑戰,無奈魏兵不出,於是回營,在丞相帳外不遠處大聲地發牢騷。
丞相在帳中聽著吶。
說到丞相痛處
丞相沉思許久,大概決定給魏延一個機會。
再次安排任務時,特地看魏延一眼。
魏延傲嬌,等待
魏延還是傲嬌賭氣。
王平自薦,丞相依然決定給魏延機會,刻意說:「平縱然智勇,只可當一頭,豈可分身兩處?須再得一將同去為妙。怎奈軍中再無舍死當先之人!」
再看魏延
魏延還是沒有表示
丞相再補一句「只惜張苞病重,不能替我分憂啊」,這是第三次機會了
然而魏延依舊沒有表示,於是丞相分完任務,其他眾將皆離去,帳中僅剩二人。
丞相輕嘆一聲,也走了
只剩魏延一個人,看了眼丞相的位子,然後離開。
之後魏延大怒跑去砍樹磨刀,不滿丞相閑置自己。哎……這也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上一次這麼惋惜糾結的時候,是看某言情劇,男女主互相以為對方不愛自己又不肯低頭……(再霧
書里也是有這一段的,雖然只是隻言片語,也讓我看的愁腸百結(應該因為先看了電視劇的緣故)。
這一段書中這樣描寫:
且說孔明大勝,所得器械、馬匹,不計其數,乃引大軍回寨。每日令魏延挑戰,魏兵不出。一連半月,不曾交兵。
是夜,孔明喚眾將商議曰:「今魏兵來追,必然死戰,汝等須以一當十,吾以伏兵截其後:非智勇之將,不可當此任。」言畢,以目視魏延。延低頭不語。王平出曰:「某願當之。」孔明曰:「若有失,如何?」平曰:「願當軍令。」孔明嘆曰:「王平肯捨身親冒矢石,真忠臣也!雖然如此,奈魏兵分兩枝前後而來,斷吾伏兵在中;平縱然智勇,只可當一頭,豈可分身兩處?須再得一將同去為妙。怎奈軍中再無舍死當先之人!」言未畢,一將出曰:「某願往!」孔明視之,乃張翼也。孔明曰:「張郃乃魏之名將,有萬夫不當之勇,汝非敵手。」翼曰:「若有失事,願獻首於帳下。」孔明曰:「汝既敢去,可與王平各引一萬精兵伏于山谷中;只待魏兵趕上,任他過盡,汝等卻引伏兵從後掩殺。若司馬懿隨後趕來,卻分兵兩頭:張翼引一軍當住後隊,王平引一軍截其前隊。兩軍須要死戰。吾自有別計相助。」二人受計引兵而去。
動畫版,諸葛亮將死時,後主派人來問他:誰可做相父的後繼?
「蔣琬 蔣公琰…」
「蔣琬之後呢?」
「費禕 費文偉……」
「之後呢?」
諸葛亮流淚了,之後?蜀國恐怕再無能人接替,國祚盡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