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機相同的情況下,電腦的音質會比不上 CD 機嗎?為什麼?
假定用同樣的CD。這是硬體問題還是軟體問題?如果是軟體問題,為什麼電腦上沒有專門的播放器?
首先,電腦的音質是否比不上CD 機?
這個不一定,CD 機雖然在外觀上和電腦大相徑庭,但是其結構基礎是一致的,電腦當中的 CPU 就相當於 CD 機當中的專用運算處理晶元;電腦中的光碟機就相當於 CD 機當中的轉盤系統;電腦中的獨立/集成音效卡就相當於 CD 機當中的 DAC 和 功放電路。
有人會問電腦當中的功能太多,CPU 忙不過來,是否會導致播放音質惡化?這個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從軟體上來看,操作系統的「分時復用」技術非常成熟,而且通用 —— 即使是你手上的 MP3,也採用了這項技術,想想就明白了 —— MP3 是如何做到一邊選擇歌曲,看電子小說,玩遊戲,一邊播放音樂的?從硬體來看,如果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百度一下「鎖存器」,正是這個器件使得播放音質與 CPU 同時在進行多少工作幾乎毫無關係。
有人會問 CPU 與 CD 機當中的專用運算處理晶元有何區別,其實區別還是比較大的,CPU 的功能僅限於通用運算,但是 CD 機當中的專用運算處理晶元則集成了更多的功能,比如可以將 DAC 和 ADC 單獨拿出來放在專用運算處理晶元上,而最新的 iPod shuffle 播放器的專用運算處理晶元甚至幾乎將該播放器的所有電路均集成在了這個晶元的內部,外圍除了一些必要的電阻,電容以外再也不用其他元器件。
那麼電腦和 CD 機的播放音質區別在哪裡?應該說,如果從公平到理論高度的層面上看,二者在數字信號處理階段輸出的音質沒有區別,但是到了模擬信號時,會有一些區別。
什麼是數字信號?什麼是模擬信號?如果拿一首鋼琴曲來說,記錄在琴譜上的音符就是數字信號,將這首鋼琴曲用鋼琴彈奏出來的就是模擬信號。對於琴譜來說,節拍多少,每個音符的音高多少,哪裡該延長,哪裡該休止都記錄的清清楚楚,但是當鋼琴師在演奏時,肯定難以保證一切都按照琴譜來彈,這裡我們且排除鋼琴師是在按照自己的感情來詮釋這份琴譜,但是彈奏出來的音樂相對於琴譜來說,必然會存在失真 —— 按照琴譜來彈奏過程中引起的失真,就是剛才談到的,從數字信號到模擬信號之間的失真,這也是電腦和 CD 機播放音質之間區別的由來。
那麼,為什麼說電腦和 CD 機在數字信號方面的音頻信號質量沒有區別?
因為 CD 上面存儲的內容是數字信號,數字信號是什麼?數字信號就是 0 和 1 構成的序列。0 就是 0、1 就是 1 ,無論是從光碟機上讀到硬碟中,還是從網路上下載到電腦里,這樣的序列都不會改變。大家簡單想一下,如果一個文件在傳輸過程當中 0 和 1 出現了錯亂,會是怎樣的情況?這意味著,你將一副圖片傳到網上,發現這幅圖片的內容完全不一樣了;你發一封郵件給別人,結果那個人收到的郵件中一般內容正常,另一半內容卻是亂碼;你將自己的一篇文檔從 C 盤複製到了 D 盤,結果裡面的文字全部錯亂……
按照 CD 音頻格式的統一規範《紅皮書》制定的標準[1],簡單地理解就是 —— 大家有注意到播放音樂時音箱的鼓膜在不停地振動么?將一秒鐘平均分為 44100 次,然後每經過 1/44100 秒,測量一下此時鼓膜的位置,將其轉化為由16個要麼是 0 ,要麼是 1 的數字組成的序列,這樣每秒鐘就會得到一個由44100 x 16 個 0 或者 1 構成的數列[2],而因為這個序列已經記錄並約束了鼓膜在該時刻下應有的位置,可謂是最嚴格的「樂譜」。而一份「樂譜」的記錄和複製,傳遞過程又怎麼會受到 jitter 的影響?
「 jitter 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可謂是「資深燒友」忽悠新燒友的萬古長青的法寶,但是如果現在回過頭來總結,在模擬音源的 LP 時代,LP 唱片的轉速確實對播放出的音質有很大影響,因為模擬音源的播放過程就像一首鋼琴曲從唱針上一步步走到喇叭口,移動地忽快忽慢確實會導致較大的失真;但是,在數字音源的 CD 和 MP3 時代,唱片上的內容已然變成了樂譜而不是直接被記錄下的鋼琴曲,傳輸地忽快忽慢並不要緊,只要不會對樂譜上的記錄造成影響就行 —— 你要問為什麼我確定肯定沒有影響?想想看,同樣的一張紙,上面寫程序代碼,可以讓你從光碟上正確地安裝一個操作系統;上面畫圖,可以讓你從光碟上拷貝出完全正確的一張張圖片而不必擔心存在失真問題;那麼為什麼同樣是用 0 和 1 代碼寫成的「樂譜」,從光碟上拷貝出來就會有各種問題?如果不去指出這些「資深燒友」的錯誤,就只能繼續看著他們污衊數字信號處理領域的技術人員、專家[3]。
對於 jitter 引起的影響,總結一下,就是 —— jitter 確實無處不在,但並非無所不能。在數字音源時代,至少在純數字信號處理階段, jitter 對音頻信號質量不會造成影響。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在模擬音源時代,從音樂家演奏出音樂,相當於整個錄音過程開始,錄音彷彿開著車走上了一條鄉間小道,錄音階段,播放階段,一直都在這條小道上跑,這輛車則一直在老化——但是在數字音源時代,工程師在從錄音階段到播放器的數模轉換器輸出這一階段鋪上了高速公路。雖然這輛車仍然需要上高速,下高速,但是在高速公路上,這輛車可以保持原樣,一直開下去。而這條高速可以是 CD 光碟機,可以是硬碟,可以是網路。
接下來,電腦和 CD 機的音質區別具體受到哪幾方面影響?
上文已經反覆強調過,從數字信號到模擬信號之間的失真,是電腦和 CD 機播放音質之間區別的由來。從數字信號輸出時,這樣的 0 ,1 序列依然還是相同的,但是,由於最終為了將這一信號變成真實的聲音,我們還是要將數字信號重新還原成模擬信號。這一過程由數模轉換器(DAC)來完成,而數模轉換器在轉換過程中,則會不可避免地受到 jitter 的影響 ——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對抗 jitter 帶來的失真時,CD 機對比電腦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優勢,CD 高檔轉盤能集成在電路板上的高檔晶振,獨立音效卡也一樣可以集成,因為這兩者可以通用;此外,該處對於 jitter 引起的失真的討論僅限於對部分「燒友」高端言論的駁斥,事實上,jitter 能引起的失真相比其他由電路本身產生的失真要小得多,以至於可以將其帶來的影響忽略掉。
比起 jitter 能帶來的音質上的影響,放大電路帶來的影響明顯更大一些。由於放大電路元器件自身的技術限制,對於數模轉換器輸出的信號無法做到理想的線性放大。而在這一方面,高檔的 CD 轉盤或可以戰勝電腦——因為高檔的 CD 轉盤可以擁有更大的空間來安置放大電路,靜電隔離也可以做得比安置在機箱當中的音效卡更好。但這都是針對數千元及以上的高檔產品來說的,對於便攜 CD 機來說,為了延長其因為電池供電而帶來的可憐的續航時間,提高放大電路的性能並不是首要的目標 —— 首要的目標是如何降低放大電路的功耗。而對於電腦來說,則完全不用考慮功耗的問題 —— 當然也不能說一點都不用考慮(沒人會瘋狂到在電腦音效卡上搞一個純甲類功放),但是相比便攜設備,電腦的輸出功率比它們更高這一點是肯定的。因此,說千元以內的獨立音效卡音質可以「秒殺」同價位隨身 CD 並無不妥之處,同價位的 CD 轉盤 ... 呃,我不太明白,請問您是在說 VCD 嗎親?
最後,需要討論一下,高檔的 CD 機相對低檔的 CD 機音質有提升嗎?
讓我們返回最開始的問題,一定會有人有疑慮說,為什麼一定能保證光碟上的內容能夠 100% 正確地拷貝到電腦中?像很多有劃痕的光碟不是就不可以么?
確實,我們少考慮了一個因素,就是對於已經有嚴重的物理磨損的光碟來說,真的確實會存在讀取上的困難,而對於質量很差的光碟來說,讀取錯誤也是很常見的問題。雖然這種情況對於正常磨損的光碟來說很少見,但是也不是沒有。雖然 CD 標準在制定之初,已經設置了雙重糾錯機制,能夠發現光碟機在讀盤時產生的錯誤並修復它們,但是依然無法保證所有的內容都可以被正確還原。
那麼高檔的 CD 轉盤的價值體現在哪裡?首先,正如以上所說,高檔的 CD 轉盤作為一個播放器的整體,雖然在數字音源階段與電腦差異不大,但是在轉換成模擬信號過程中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另一方面,在讀取有嚴重的物理磨損的光碟時,高檔的 CD 轉盤因為其機械結構用料更加考究,設計更加穩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正確的信息從光碟中讀出。
但是還是需要認清一點,那就是相對於軟體上的校驗碼糾錯機制[4],機械上的考究用料和更優化設計所起到的作用幾乎微乎其微 —— 要知道即使是讀取一張正常的光碟,軟體的校驗機制每秒鐘都在後台默默地發現並修正上百個錯誤,如果沒有該機制的保證,CD 光碟幾乎無法得到普及。從這個角度上講,通過機械上的改進來提高讀取質量較差的光碟的質量,順便大幅提高產品售價,是技術上的需求驅動,還是商業利益上的運作考慮?我想顯然是後者的成分更多。
CD 光碟的糾錯演算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雖然其深奧程度並不高,現在的研究生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當中就有講到其原理[5],但是絕大多數「燒友」還是在憑藉自己的想像來猜測 CD 的解碼過程,甚至有「燒友」說,電腦光碟機的糾錯就是靠反覆讀取同一個位置,看讀到「0」和「1」哪個多一些來判斷這個位置是「0」還是「1」 —— 可悲的是,這種簡單而錯誤的理解恐怕會博得絕大多數「燒友」們的贊同,真正能有幾人能靜下心來參透 CD 的解碼過程,從而了解真實的 CD 糾錯機制是怎樣的?真正的音頻領域專家和開拓者們設計出來的天才般的機制先被簡單而粗暴地曲解[6],然後再披上一層風馬牛不相及的外衣,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由愛好者們構成的論壇從交流真科學到偽科學橫行,浮躁的發燒界就是這麼樣一步步地墮落下去。
[1] 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2] 將模擬音頻向數字音頻的轉換過程是怎樣的?
[3] 不懂Jitter是什麼的進來補課--&>af2000轉移 耳機大家壇 全球最大中文耳機論壇
[4] 趙效民作品 - CD光碟的編碼與糾錯 [Soomal?數碼多]
[5] 漫談激光唱片 耳機大家壇 全球最大中文耳機論壇
[6] CD 當中的數據是如何實現自動糾錯的?
反正HIFI技術問題我看了上面的幾個答案,依然從迷惑到明白再到迷惑再明白好多回了,這事留待樓上達人細辯了。回到問題本身結合我的體驗簡單說幾句現實的。
前陣子我專門買了光纖DAC和耳放以後,我PC上同樣耳機聽起來已經超越了我原來台式的HIFI CD機了,至少是絕對不輸。
感覺如果PC上音效差的話主要是3方面(CD機的事我也說不明白,就說說PC上一般薄弱或者可以明顯改進的地方吧)
1. PC上一般的播放軟體效果不是很好,我用了AIMP3後感覺要好些(貌似問題問了這個),千千靜聽,搜狗音樂啥的,感覺還是有差距
2. 解碼器很重要!(一般音效卡是解碼+放大二合一),換個好的DAC,效果明顯,一般板載音效卡差遠了
3. 專門的耳放也有助於提升
專門配置過 的PC,比CD機是可以不差的
這個不一定的,
涉及到音效卡的問題
補充一點:
電腦集成電路較多,若不由獨立音效卡處理,底噪會很大。
電腦無關零件太多 cd比較單純 越簡單的東西越可靠
很明確的說,硬體問題。
一般的電腦自帶音效卡音質一般,如果單配一個不錯的音效卡,電腦音效可以很好。當然電腦還涉及播放軟體以及音頻文件質量問題,還有機箱,主板的品質也很重要,要不然聲音會有底噪污染。
我比較中立。我不認為從光碟里讀出來的數據會有差別。
我感覺還是因為好的CD機里的音頻處理晶元起關鍵作用。注意,我說的是「處理」,不是「讀取」。
也就是說電腦和CD機,兩者雖然拿到了同樣的01數字文件,可是對信號的處理和放大的水平就體現能力的不同了。我想電腦上的音效卡也靠這個來區分等級吧。
另外,硬體在演算法、處理數據的質量上,不用說,肯定優於cpu軟解,無論視頻、音頻,這個道理是通用的吧~得看什麼電腦了。通常說的電腦是那種板載音效卡的。這種情況,那一定是CD機好了。
電腦音質不是一定會輸給CD。還是要看硬體級別以及軟體處理方式。
畢竟,當今很多音樂作品,在製作過程中都是使用電腦的做編輯和監聽工具。(這句話本人原意的正確解讀是:如果可以用電腦編輯和監聽,至少說明它也不是太差,不然做出來的作品也太不靠譜了! )
一般來說和幾個因素有關:
- 首先是CD轉盤的問題。由於音頻CD在當初的設計中存在有缺陷,就是沒有設計一個強大的糾錯系統,並且它是以線性讀取的方式。簡單來講,就是信號的時間點和信號本身沒有「對位關係」,因此當機械和電氣環境不同時,它可能在正確的時間點讀取正確的信號,也可能是錯誤的時間點讀取正確的信號,或者正確的時間點讀取了錯誤的信號。不僅不同的轉盤讀取的情況不同,就算同一台轉盤每次讀取同一張CD的情況也都不同。這種讀取方式的設計,是CD的兩個最大缺陷之一!回到CD機和電腦的區別,CD機的轉盤,和電腦CD-rom的轉盤,在設計方向上是不一樣的。前者追求穩定的機械結構,對讀取速度要求不高;而後者追求的首先是讀取速度,機械穩定性是第二位的,因為電腦的CD-rom主要用來讀取數據光碟而不是音樂CD,而數據光碟已經改善了設計,增加了強大的糾錯系統,所以不怕讀錯,讀錯也可以獲得對數據的修正。這種差異性的結果是,CD轉盤讀取音樂CD時,獲得的數據質量通常都比較高;CD-rom轉盤獲得數據質量比較低——讀數據光碟內容它可以靠糾錯系統來修正數據,但讀音樂CD時它就只能直接輸出錯誤的信號了——這是電腦播CD時音質不好的一個起點。但有解決方法,我後面會提到。
- 數字信號處理過程的問題,諸如編碼解碼晶元的工作能力,傳輸失真(例如Jitter時基變異),系統工作方式(例如SRC採樣率轉換)等。普通CD機的信號處理過程,比普通音效卡要來的簡單和精準,所以音質會較優。但高級的CD和音效卡之間差距就沒有那麼大。
- 模擬信號處理過程的問題,諸如線路設計、屏蔽、供電情況等,以及元器件級別——不同級別的元件,其噪音、一致性、穩定性、失真、動態等都存有差距——還有就是與耳機等外部設備的匹配情況等。一般來講即使是普通的CD機,在這些方面的考慮也都比普通的音效卡要更充分。
- 音色調校的問題。設計CD機的團隊常常既包括了電子工程專家,也包括了機械專家、聲學專家和音樂界人士。設計音效卡的團隊,大部分情況下是以電子工程專家為主。兩種團隊的成員對於音樂的理解,甚至設計目標,都可能也是不同的。這也導致的最終產品的聲音風格不同。
只能說是殊途同歸。畢竟高級的音效卡,近年來也都開始借鑒了很多高保真音響產品的設計思路,也用上了發燒級的元器件和線路,也有很多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參考了聲學專家和音樂界人士的意見。甚至也常常見到專業音響公司設計的音效卡產品。
關於CD-rom讀取音樂CD不準確的問題,現在通常的解決辦法是用軟體(比如EAC)反覆多次讀取,然後取一個平均值,轉換成無損格式保存,wav或者ape。這種抓取方式是被廣泛接受的。
通過合理地使用軟體(比方說利用ASIO或WASAPI避開SRC對聲音的劣化),加上合理地配置耳機系統,電腦播放無損格式的音樂,音質也可以達到相當好的情況。
同樣音頻文件情況下,一般的pc和CD應該差不多,如果PC用的是稍微專業的音效卡,應該是強於CD的
這個答案不是絕對的。很多玩PC-HiFi的朋友,用自帶時鐘校準的高端純數字輸出音效卡出來接到高端解碼器下一步再接有源音箱或者功放(有的功放還分前後級)或者耳放再接無源音箱/耳機,播放高清音頻。那樣出來的效果是絕對絕對不會遜色於一台高端CD機的品質。如果只是討論普通電腦的與台式CD機的差別。那你可以參考我前面列出來的這個PC-Hifi的一般流程,裡面的每一樣設備都是一塊鐵!單是各種元件的數量都比電腦那簡單的集成音效卡多得多!當然聲音不能用元件數量來衡量,我的意思是兩個設備不是一個量級的。簡單的說電腦集成音效卡設計時大概就是抱著聲音能聽就可以了的態度設計的,音質不是重點。而台式CD機特別是高端台機是為了滿足「世界上最刁鑽的耳朵」而設計的,考慮的是不惜一切代價將聲音做到最好。
說的複雜了,音頻的播放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電腦硬碟上存儲的或者CD上存儲的數字音頻信號最少也要經過十多個環節(從讀取信號到最後發聲的環節台式CD機和電腦的音效卡本質上是一樣的),這一系列環節中的每一個即使只有很小的偏差,最終出來的效果就千差萬別。目前數碼音頻的瓶頸最主要是在模擬部分(當然數字處理部分也極重要)。也就是數字信號變為用電壓與電流表示的信號之後。此時空間中的任意一點電磁波都有可能在導線中產生微弱的電流對原有信號形成干擾,而電腦機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輻射源,電腦音效卡想做好屏蔽遠比台式CD難。同時,模擬信號還要經過一系列的放大波形與功率的過程才能最終驅動我們的音箱耳機發聲,而這些放大的過程本身就會帶來很大的失真。台式CD使用專門的高品質的方式放大模擬信號,儘可能減小失真,而電腦音效卡一方面受限於體積,不能使用一些體積發熱功耗較大但是品質好的放大信號的方式,另一方面受制於成本,也不可能採用高品質的放大方式。最後,在最終信號到達音箱耳機之後。如果是無源音箱耳機,那麼音箱耳機的表現很大程度上也跟設備的驅動力有關,通常高端的耳機音箱產品都會需要一個驅動力(即信號電壓電流的大小)較好的的音源,而PC音效卡受制於體積供電等限制驅動力不可能做的很好。而帶有獨立供電的台式CD機則可以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空間。當然無論是電腦音效卡還是台式CD機的自帶放大電路一般都是不能用來接無源音箱的,他們如果搭配無源音箱驅動力都是不夠的。但是搭配耳機時台式CD機的優勢就會很明顯。
你電腦的音效卡到底有多爛?你電腦的播放器裡面的解碼器到底有多爛?你下載的音頻文件到底有多爛?專業人士告訴你,電腦完全可以完暴cd
數字部分不會有差別的,模擬部分就見仁見智了
僅供娛樂。。。。。
神棍的最愛
不知道最近發什麼神經,突然對HIFI有興趣了,每天晚上都到各大音響耳機論壇閑逛,
別說還真的知道不少:玩音箱的瞧不起玩耳機的,玩耳機的鄙視電腦PCFI一族,每一族
還細分為音源,解碼器、功放等細分類,業有專攻,玩線材也不少,一根好一點的音頻
線要6999元,supra skytop ii,還是美金。最叫絕的是放置音響的設備的檯面也很有說
道,一個好點檯面上萬元,更有甚者買檯面不帶腳釘,一套貴點的腳釘也幾千元,asics
casual shoes。即便都用最好的,還沒有完事, 電源也很重要,必須還要上幾萬或十
萬的電源凈化設備,不是說:玩音響最後就是玩電源!
玩音響最後就是玩電源!是嗎?!我覺得那太小兒科
了,在此不得不大聲疾呼:玩音響最後其實就是玩電網!到這一步才算有點境界!本人
在這方面有一點體會向大家彙報一下。
1)竊以為
用火電的力度大點
聲音偏暖
用水電的聲底偏冷
但解析力很高
水電中
以葛州壩的電音色最好
火電中以北侖電廠的電音質最好
因為燒的無煙煤的比例最高
2)同一套器材
晚上8點到10點的時候音色就感覺有點偏冷
晚上11點之後聲音明顯偏暖
後來才發現高峰電用的是外省的水電
低谷電以本地火電為主
鐵證如山!
3)風力發的電層次感很差
聽感朦朧
聽菜可婦司機的A大調B小調
音場明顯收縮
小提琴部都混在一起
4)風力發電的單機功率在500w以下的音色都偏薄
電是三相和兩相和音色關係不大
關鍵是平衡感
三相電播放大編製的交響樂陣腳明顯比兩相的要穩!核電適合播放《終結者》之類的大片伴音
但遺憾水、火、風、核電都並在了國家電網上了
所以放什麼聲音都是混論一片
5)有位燒友為此從上海搬家到廣州
聲音好很多
因為南方電網以大亞灣核電和兩廣水電為主
音響既有力度
又比較清澈
最近準備投資建設獨立不併網的雅魯藏布江水電站
高山雪原的天水
將使音響脫胎換骨
但可研報告遭到印度的反對
6)太陽能發電
有何不同?聲音偏向溫暖,不冷,但是有點薄有個自翔為國內最資深的耳機發燒友
7)不久前,我一位朋友,國內最資深的耳機發燒友,一日試聽鐵三角AT-HA25D耳放配
AD2000耳機(隱形廣告),聽著聽著突然摘下耳機說「今天沒法聽了,一定是水電站的
水位又漲了」, 令在場其他燒友目瞪口呆!第二天果然報道山洪爆發,小豐滿水電站
水庫水位暴漲,buy clae shoes,達到1953年來最高水位!要知道遼寧電網只有1%的電
力來自小豐滿!
看不懂,不怪你!那是因為沒有玩過HIFI音響!
我家一親戚從廣州遷到北京,他說寧願用略微帶點二氧化硫味道的火電,也不願用核電,作出的飯有微量輻射。而且他還發現,在廣州用核電煲的湯,味道總是偏苦,原因就是微量核輻射破壞了營養所致,孩子長期喝這種湯,面黃肌瘦。
而到北京後,用火電煲湯,味道就好多了,營養沒有被破壞,兒子也愛喝,不到兩個月,面色紅潤了。
@堂主@負二@夏曉昊
先不談介面和源頭的抖動。就拿CD本身說它的讀取過程。首先CD機內部一般是雙緩衝設計。設兩個緩衝為A和B。你點擊播放鍵,首先CD驅動器本身讀取一塊數據,糾錯後放入A緩衝區,然後以A緩衝區作為數據源,按系統時鐘(如44.1k)作為基準,每隔1/44.1k秒向DAC輸出一組採樣。同時光碟機開始讀取下一塊數據,糾錯後放入B緩衝。A緩衝放完後切換到B緩衝繼續放,同時B緩衝繼續取數據,如此循環往複。緩衝不需要很大,能夠滿足CD每塊的讀取時間和糾錯延遲就行。
而CD驅動器的運行速度,是遠遠超過播放速度的。比如說,48x的驅動器,最高讀取速度為CD數據流的48倍。一般為了節省讀取時間,加快糾錯效率,CD驅動器本身的讀取速度是稍高於播放速度的。由此,CD驅動器讀取的數據放入緩衝後就進入待機狀態,直到某個緩衝區已到底,才會啟動下一次傳輸。現代的音頻設備都是如此設計。
所以時鐘源其實根本不由CD驅動器產生,最終抖動其實是從這個雙緩衝區取數的部件上產生,也就是系統時鐘的抖動。由於CD驅動器到緩衝這段傳輸情況,無需攜帶準確的時間信息,只要能滿足能迅速填滿緩衝區,讀取速度高於播放速度,即可。也就是一個負反饋的狀態,CD驅動器讀夠了數據,先待機等我按系統時鐘放完這一塊數據,然後再批量讀入一塊數據。因此,CD驅動器本身引入抖動就是偽命題。抖動僅取決於系統時鐘的相噪。
直到從這個緩衝區出去,無論是直接走I2S介面進DAC,還是走SPDIF/AES-EBU協議進外置DAC,才被附加上時鐘信號。PC-HIFI已經超越CD,CD本身的編碼規格已經限制了他的發揮,44.1k/16bit在真192k/24bit面前是多麼的無力。
作為半個音樂人和工科生,可以說推薦答案是錯的。那位哥們大概不知道spdif和i2s,也不知道USB信號是多麼混亂。他大概不知道adc和dac之間的差異,也沒有自己做過放大器,更不知道usb協議對電壓和電流敏感。確實jitter或許沒有那麼難以解決,但是那距離一整套音頻系統差很多。
按照那位仁兄的認識,幾乎可以把奧拓等同法拉利——兩者都有abs防抱死剎車等等(此段話僅僅作為比喻,可能還有不同)。
輕易的否定了一個行業的智商,這會誤導別人。要是真的這麼簡單,好萊塢就不用組建上百萬的專業混音工作室了。
首先聲明,我是一個計算機系學生,然後學過一些相關課程(信號 模電 數電 組成原理 介面)。介面講的主要是各種介面和協議,比如usb協議。
cd用的是i2s結構,而pc一般是spdif。spdif的時序信號和波形信號在一起,dac還要分離。關於這一點lz可以查閱一些文檔。貌似i2s結構是不帶時序的,也就是說cd的音質和電機和光頭都有關係(對此沒有考證,僅僅是道聽途說)
1 數字信號之間是不一樣的,我做過組成原理實驗,親眼看到有的數字信號就是毛刺多,有的少。雖然我可以相信那些大牛們會去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我認為不能解決全部問題。
2 同步時序和非同步時序的問題。cpu分時也好,怎麼也好,最後到dac的時候是pci和usb就不一樣。pci是同步時序的,usb是非同步時序的,雖然可以設計緩衝池,但我覺得多少這方面會有影響。(關於這點我也沒有太多考證)
3 dac遠遠沒有這麼簡單,你要知道輸出的是交流小信號,有著各種問題——貸款和增益的矛盾什麼的
4 關於內部的電磁干擾問題,遠遠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很可能一條線路多出1mm,結果就大不相同。對某些電路來說,導線就是電阻。
5 耳朵收貨,要是真的一樣,那燒友們耳朵就不要長了。另外說pc和cd一樣,不同價位設備一樣的,心態基本上和奧拓=奧迪一樣。
對於數字部分,0就是0,1就是1,不出錯那就是一樣的,何況還有校驗演算法糾錯,堅決鄙視搞玄學吹牛逼
模擬部分有較多講究,這是可以理解並且直觀反映在聽覺上的
一句話,用自己的耳朵收貨
HiFi系統的功能就是最大限度的重現原聲。HiFi cd機會採用高級轉盤(絕不是電腦光碟機的等級),獨立的電源迴路和輸出電路等設計來最大限度提升信噪比。這些都是電腦不可能做到的。
另外,同樣的一張唱片,在不同價位、不同品牌的系統上播出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果有異議,可以去每年的香港高級視聽展聽聽看。
不過,再貴的HiFi系統,也不如聽現場。
燒什麼也不敢燒音頻。
不管什麼信號,變成數字信號之後,純數字處理的時候,只要讀取、傳輸的時候沒有出錯,處理的結果取決於演算法,而不是晶元的電源、干擾。演算法的精度高它的輸出就精度就高。演算法可以用軟體實現,也可以用硬體(其實本質上還是軟體,不過是把邏輯用硬體表示,而軟體全是以程序碼錶示)。在專用晶元上用硬體做演算法,它只做比較單一的事情,不象CPU,它是通用的,又要處理很多事情,所以可以比CPU功耗低,響應時間約束更精確。由於有緩衝的存在,只要不出現緩衝里數據斷流,軟體、硬體實際上在最終效果上沒有差異。CPU不能做AD、DA這樣的事情,無論是PC還是CD機,都是用專用晶元來做。
在做信號加工的時候,理論上講,PC上不但可以24bit,64bit、128bit都不是問題,只要這麼做有必要,都可以做得到。不到2000塊的PC上加工數字信號,與10000元以上的PC上加工數字信號,所得到的結果沒有差別,只要輸入是一樣的數字信號、所做的加工是一樣的。
AD/DA、模擬信號比較容易產生差異。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神探夏洛克的主題曲?
※為什麼中國的古代音樂去掉了「fa」「si」兩音之後會覺得聽起來很平淡?
※如何評價 YouTube Rewind 2015, 其中出現了哪些熱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