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肖邦的四首敘事曲?

特別喜歡肖邦的敘事曲,感覺內容很豐富,聽了有不下百遍了。


這是肖邦非常驚人的作品,四首短短的作品包含了太深刻複雜的愛與恨,不清楚敘事曲對於肖邦意味著什麼,在這四首曲目里,能聽到從未有過的悲壯,大師把一種特殊的感情,或者說回憶,直衝進這四首曲目里,敘事性,畫面感極強,我每次聽到,總會想起很多,這是可以讓你落淚的音樂。

----------------轉自網路---------------

g小調第一敘事曲Op.23  
  有人認為這首敘事曲是取材於密茨凱維茨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認為應是密茨凱維茨的史詩劇作《康拉德·華倫洛德》。這部敘事詩劇寫11世紀立陶宛被日爾曼騎士兵團所滅,立陶宛後裔華倫洛德被敵俘虜,並被撫養成人,受到敵方重用。立陶宛老人喬裝成唱詩的歌手深入虎穴,得以接近華倫洛德。通過反覆啟發教育,終於使華倫洛德醒悟,立志犧牲個人為祖國效力,最後終於使立陶宛人得勝,而華倫洛德卻被敵人處死。
  在這首敘事曲中肖邦概括了這個故事的精神並具有史詩般的氣概,但沒有寫實性的描寫。樂曲的序奏具有敘事詩的意境,就像是立陶宛老人在撥動琴弦邊敘述邊唱歌,以啟發華倫洛德的愛國意識,樂曲的最後彷彿是在描寫華倫洛德慷慨就義,以個人的犧牲換取祖國的勝利。舒曼十分推崇這首曲子,他說這首樂曲「是肖邦最粗獷而又最富有獨創性的作品。」 
  樂曲採用自由奏鳴曲式寫成。具有莊重的宣敘調特點的8小節序奏之後,出現了安詳而略帶憂慮的第一主題,老人開始回憶和講述一個遙遠的故事。第二主題是舒展明朗的,使人感受到華倫洛德在知道自己身世後的感慨之情。這兩個主題在展開部構成了驚心動魄的戲劇性效果,第一主題不斷地增強悲劇色彩,第二主題則發展成具有英雄氣概的主題,以至在第二主題再現時,絕然不同於呈示部那抒情溫柔的形象,已成長為成熟的、誓為祖國雪恥的英雄形象了。樂曲的尾聲將全曲的情緒再一次推向高潮。結尾是悲壯的,象徵著華倫洛德為國壯烈捐軀的英雄氣概。

F大調第二敘事曲Op.38
  肖邦曾說,當他要寫這首敘事曲時,是受密茨凱維茨的長詩《斯維台茨湖》的感動。那首長詩也是寫立陶宛古代的愛國故事,大意是:立陶宛遭到異族侵略,青年人都去前方作戰了,當留在城裡的老幼婦孺聽到敵人已迫近城門時,他們無力抵抗,只得乞求上蒼,寧可讓洪水淹沒城市,與敵人同歸於盡。果然,奇蹟出現了,城市變成了一片湖泊。經過許多世代以後,立陶宛後裔漫步湖畔,探尋著這古代傳說的遺迹。突然,有水仙從湖底浮起,向人們講述了這個故事,然後又潛身返回湖底。
  同樣,肖邦這首敘事曲也並非是對這首長詩的具體描述。它由平靜、優美的抒情樂段和暴風驟雨般的戲劇性樂段交織構成,我們只能根據它特定的音樂形象和情緒氣氛,對密茨凱維茨的長詩進行一定的聯想。

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Op.47 
  舒曼曾解釋這首樂曲說:「這首敘事曲的形式、特徵與肖邦的初期作品全然不同,應該說是屬於最具有獨創性的創作。」這首敘事曲不像前兩首有那樣激烈的戲劇性,而僅有一定的敘事性和抒情性。也有人認為它與密茨凱維茨的另一首寫斯維台茨湖的長詩有關,這首長詩是敘述對愛情不忠誠的人終遭報應的民間傳說故事,但至今無法確認兩者的聯繫。

  樂曲開頭的兩個主題的對比性質與第一敘事曲接近,但出現於敘事性的第一主題之後的舞曲性質的第二主題,有如一幅獨立的畫面,使其具有中間插部的性質。第三主題實質上是第二主題及其移調再現之間的間奏部分,但它具有主題的功能。

f小調第四敘事曲Op.52
  這首敘事曲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發,沒有較為具體的標題性。在結構上採用了奏鳴曲式與變奏相結合的方法。在這裡,具有憂鬱和幻想氣質的抒情、敘事性的主部主題通過變奏發展加強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陳述時,性格上起了變化,變得充滿了悲劇性的熱情,而在再現部中最後一次陳述時,活躍而緊張的運動帶來了驚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則用了和聲變奏手法,是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題獲得了色彩的變化。


自己體會的,細心的人會發現,肖邦很多練習曲是為敘事曲準備的。也就是說,他希望更多人能彈奏敘事曲。我個人只彈了其中3首,除了第三首。最激情澎湃的部分當屬每首歌的結尾部分,技巧要求比較高,同時還要處理表情,這是非常難做到的。

Youtube上面那幾個版本只有Zimerman的比較喜歡,基本還原了原著的意思。但細心的人會發現,他在彈奏一首歌時候所用的椅子居然有偷偷換過!也就是說,視頻是有剪輯過的,而且也有一些錯音是後期處理掉的。像Zimerman這種大師尚且都不能兼顧。

最近在彈第四首,結尾部分音符跳躍散亂而有規律,嘗試在不同的音上加重會聽出不同的旋律,也許這就是肖邦曲子的魅力之處。

整體來說,這幾首歌是包含了肖邦畢生作曲的精華


鋼琴文獻中的巨著

實在想不到比這更貼切的詞語來表達對四首敘事曲的敬意了

從小時候一直聽到現在,聽了不下幾十個版本,自己也彈過第一首,每一次聽都會有新的體會


我聽音樂就聽個情調,不知道正規的鑒賞要注意哪幾點,我也不在意那些理論框架。剛好肖邦的四首敘事曲都是我所喜愛的,這裡隨便說幾句自己的感想,權當拋磚引玉。
肖邦的四首敘事曲,分別是Op.23、Op.38、Op.47和Op.52。其中23號作品(g小調敘事曲)在電影《鋼琴師》里出現過,我也是因為看了那個電影喜歡上聽肖邦的。
Op.38和Op.52不知為何沒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能是因為這四首敘事曲風格都較為接近的緣故吧。不過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47號作品(降A大調第三號敘事曲)。這曲子幾乎是肖邦的所有曲子里我最喜歡的了(我審美比較奇怪,諸君不要介意)。

奉上鏈接:Krystian Zimerman, Ballade No.3 in A flat, Op.47,這是我最喜歡的版本,齊默曼演奏的。他能很好地把握住這首曲子的情調。
依據我貧乏的記憶,這曲子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子勾搭上了湖中仙女,在一次約會時,仙女為了考驗他的忠貞而將自己幻化為另一個萌妹,結果這個傻屌居然立馬見異思遷。仙女十分憤怒,就把幻相撤銷了。然後那個男的就後悔了,轉身去追仙女,最後卻跌入了湖中,被淹死了。
這好像是所有敘事曲里唯一一個以愛情為主題的。所以這首曲子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別於其他曲子的果斷鏗鏘,而是在前面以一大部分表現了二人從結識到打得火熱的情景。而後又話鋒一轉,從火熱的節奏推進到疑慮重重的考驗階段。後半部分有一段逐漸陷入了某種糾纏,這就象徵著二人從爭吵到分手的階段。在經過短暫的代表追逐的迫切音符之後,迎來了這曲子當之無愧的高潮——樂曲立刻從某種急迫的焦躁中解脫出來,轉而變為了一種甚至顯得有些滑稽的風格——這就好像是經過漫長而陰暗的洞穴穿行以後,突然撥雲見日,看到了外界的景色:那種一下從糾葛中解脫出來的快感,精妙在是用一個戲劇化的表現方式來處理的。用一種戲劇化的方式來隱喻負心男的落水,實在令人拍案叫絕,沒有比這個更妙的處理方式了。
當然以上僅僅是在看書之餘隨意寫就的樂評,請專業人士勿怪。


在某個場景循環聽過無數次第三首敘事曲(可能正因為當時的心境特別有共鳴),以後每每回想起那個場景耳中就響起這支音樂;每聽這首曲時也回想起那個場景,終不能忘。
直到今天看到好幾個人的回答,才知道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可能是個愛情故事。正在向友人諮詢求證這一點。
不論如何,音樂是一種偏好,使人感動的一種途徑便是共鳴。第三首對於我,特別不能言說,很多情緒壓抑著,卻沒法控制的從生活的細枝末節里延伸出來,聽著它,就像撕開生活再凌遲一遍。那個多陰雨的國家;那個海邊城市的夏天;傍晚、深夜、甚至凌晨去過無數次的海邊。我曾經覺得,就此結束也是好的,因為真正...直到再次認識到生的理由,不為自己,也為恩人。
幾乎不曾有過恨,我只想好好愛人,內心深處長久寂寞直到,有人疼愛,與我相伴。說不疼是假的,並不知道眼淚哪天才會停止,放棄的人生永遠定格在八千公里外,記憶中是更加青春年少的自己。明明只在不久前,卻似隔銀河,只因不能回頭。
很痛。


看了一個敘事曲2的解讀,很詳細
這裡放上鏈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0510398.html


推薦閱讀:

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要開啟中國巡演模式了,你會去嗎?
彈起來簡單聽起來很牛逼的鋼琴曲?
泰坦尼克號電影沉沒的時候甲板上演奏的小提琴曲 曲名誰知道?
北京有哪些黑膠唱片店?
共產黨員不應該聽瓦格納嗎?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蕭邦FrédéricChopin | 鋼琴曲 | 敘事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