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
謝 @燕仰邀請,作為一名「三無人員」,混跡知乎這麼久,第一次被邀請回答還是很驚訝的,哈哈哈。不過鑒於我個人非常喜歡俳句以及松尾芭蕉,所以還是決定認真地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以下是正文,希望對提問者有所幫助。
《奧の細道》是日本江戶時期「俳聖」——松尾芭蕉的紀行之作,也是芭蕉翁最為著名的俳句代表作,在日本古典文學中的地位可與《源氏物語》相媲美。《奧之細道》的英文翻譯是「A Haiku Journey: Basho"s Narrow Road to a Far Province」(通往遠方的小路),國內有譯者將《奧の細道》翻譯成《奧州小路》,我個人覺得《奧之細道》更貼切,更能體現芭蕉翁在此書中所傳遞出的閑寂與禪意。
先簡要說一下《奧の細道》的創作背景。1689年,芭蕉翁攜弟子河合曾良從江戶深川的芭蕉庵出發,歷經日本東北、北路、大垣等地,沿途有感而發,寫下許多散記與俳句,此書即為奧陸之旅俳句的集合。《奧の細道》也進一步確立了「蕉風俳諧」,何謂「蕉風俳諧」?除去一些「首尾相應」「化用漢詩」的創作技巧(註:鑒於本人非日語專業學生,雖然喜歡俳句,但畢竟不精通日文,也不懂如何撰寫俳句,所以此處不詳述),「人生如旅」、「閑寂之美」、「禪道」等人生哲學觀也是蕉風俳諧的重要體現。如同所有古文人一樣,芭蕉翁亦熱衷於遊歷山川,《奧の細道》開篇序言即「月日者百代之過客,來往之年亦旅人也。有浮其生涯於舟上,或執其馬鞭以迎老者,日日行驛而以旅次為家」,這算是他「人生如旅」的集中體現。
芭蕉翁的俳句一直強調「不易性」與「流行性」的統一,「不易」即不變之意,「流行」即為變化。而《奧の細道》也深刻體現了芭蕉翁的變與不變「無常觀」。其一,時間無常。在《奧の細道》 的俳句里,春有芳草夏有蟬, 秋有明月冬有雪,季節與物序的更迭,更凸顯了時間的無常,卻也道明了時間的永恆。其二,空間無常。人生如旅,草庵易主,日日行驛,處處棲身。於芭蕉翁而言,空間必定是無常變幻的。其三,人生無常。時間與空間的無常,勢必導致人生的無常,「前途遙不可測。雖抱病出行,將入窮鄉僻壤,卻常思現世之無常,已抱定捨身之念。即使旅途死於道中,亦為天命。」一語成讖,1694年,芭蕉翁於大阪途中病倒,並寫下病逝前的最後一句,「旅途罹病,荒原馳騁魂夢縈」。芭蕉先生對死亡的感受竟是「荒野馳騁」,也許對他而言,人生真如幻夢一場罷。
以上。
參考文獻:
[1]荊瑤,常玉春. 從《奧州小道》看松尾芭蕉的無常觀[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2:68.
[2]孫雲霞. 《奧の細道》對蕉風俳諧確立的重要作用[J]. 語文學刊,2008,23:43-44.
[3]一茶,黃鶴. 曲徑通幽 清寂獨我——松尾芭蕉的人生美學[J]. 中國西部,2011,Z1:108-109.
[4]丁玲. 從《奧州小道》看芭蕉的禪意識[D].蘇州大學,2012.
最後,還是忍不住貼上之前抄過的一些松尾芭蕉的俳句,畢竟生命不息、安利不止。以下大部分是林譯版本:
一、春雨霏霏芳草徑
飛蓬正茂盛。
(譯者註:這是描寫春雨句,芥川龍之介很賞識它的原句。)
還有一句關於春天的俳句,我尤其喜歡,不過不是林譯版本——「綿綿春雨懶洋洋,故友不來不起床」。
二、古池塘呀,
青蛙跳入水聲響。
(譯者註:這是芭蕉的名作,表示深得清寂幽玄的意境。)
三、樹下肉絲、菜湯上,
飄落櫻花瓣。
(譯者註:記與伊賀人們一起賞櫻。歷來寫櫻花很多, 這裡有肉絲、菜湯的生活氣息,顯示出平民性。)
四、蚤虱橫行,
枕畔又聞馬尿聲。
(譯者註:《奧州小道》的旅行,記在尿前山區中寄宿 農家人馬同室的情景。)
五、新葉滴翠,
摘來拂拭尊師淚。
(譯者註:這是到奈良招提寺,拜謁盲聖鑒真像之句。)
六、犀 川
月明如晝,
門前湧入潮頭。
(譯者註:芭蕉庵靠近隅田川的河口,滿潮時,月光映照潮頭。雖寫實景,也感到一種生命力。)
七、今夜三井寺,
月亮來敲門。
(譯者註:此句將賈島「僧敲月下門」改作芭蕉等人泛舟賞月,興余訪三井寺的於那、尚白。)
八、深川冬夜有感
舟櫓打浪聲,
冰凝愁腸寒夜淚。
(譯者註:深川是在東京都江東區的芭蕉庵地名。)
九、茅 舍 買 水
偃鼠喉潤冰苦水。
(譯者註:買水,指深川雖近隅田川,但缺飲用水,必須買用水船運來的水。偃鼠見《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芭蕉以偃鼠自喻,這表示寡慾清貧的生活。)
十、病 中 吟
旅中正卧病,
夢繞荒野行。
(譯者註:芭蕉五十一歲,死於旅途中的大阪,臨終前,還「切望於風雅」,留下這最後的名句。)
十一、野 馬 四 吟
金屏畫古松,
蟄居過冬。
(譯者註:野馬即志田野坡的號,《炭包》的作者。四吟是四人的聯句。)
十二、開爐時,
瓦匠漸老鬢霜白。
(譯者註:爐子是家用取暖的,每年一修。今年忽覺瓦匠見老了。)
十三、為某人折冥福
淚滴發燙聲,
埋火將消冷。
(譯者註:某人可能指岐阜的落梧。描寫他終日挨著火缽追悼死去的人,淚水不斷滴落炭灰埋下的炭火上。這裡可以從淚水燙聲,推想到落淚人的悲愁。手法十分形象和生動。 )
謝邀,另一個關於俳句的形式的問題,已經邀請到很多人回答,我便沒有參與,在此說明一下。
我一生有幾條想行之路,其中之一便是「奧之細道」。生活安逸的我們很難想像,在平均壽命只有五十歲的江湖時代,芭蕉是怎麼以四十多的高齡踏上旅程,跋涉行走了兩千四百公里的。更遺憾的是,前些年日本東北地震,震中就在奧之細道上的仙台外海。天災過後,名勝古迹慘遭摧毀,城市面目全非,奧之細道要成絕響,想切身感受芭蕉所走的路,則更是艱難。《奧之細道》也因此淡了風頭,連買都很難買到了。
正如芭蕉所說,人生如旅程,其旅程行紀書,便如同他的自傳,能從羈旅事中見其銳眼禪心、詩情畫意。所以讀書時最好就是焚香沏茶,看一段就閉目休息一會兒,想像文中的場景,試圖接近觸動芭蕉一念初心萌動的瞬間,感受一下「除了美,其餘不用再說了」的文字,也想一想除了美以外的芭蕉哲學。有時候覺得自己突然就感同身受了,如同芭蕉一樣走過那些路,見過那些人,做過那些事了,感受到他的感受了,就很好了。
至於「如何評價」這種高大上的事,留給研究者去做算了唄。
嗯,我就是換了個比較委婉地方式說,我不會啊~~~
P.S.雖然我也喜歡《奧之細道》這個翻譯,看上去更高大上的樣子,但實際上還是覺得《奧州小路》更符合芭蕉本人的性格。謝邀,然而只會看不會評。
粘貼一下開卷八分鐘里梁文道先生的評述好了。
———————分割線——————————
梁文道:
日本的地震跟海嘯帶來了無數人的傷亡跟損失,最近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事件更讓很多人憂心忡忡,所以我猜大家這時候,包括日本人自己都還沒空去關注他們自己文化遺產跟自然環境的變化。那麼為什麼我今天會講到這個呢?這是因為我曉得這一次的海嘯基本上已經摧毀了它東北沿海的好幾個地方,這裡面其中一個地方是我以前在書裡面就讀過,在圖片上看過,但沒親身去見過,但人人都說美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松島。
我給大家念一段話,這就是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書《奧之細道》,是日本的大詩人,日本的俳聖,日本寫詩大家都知道喜歡寫俳句、俳歌,是日本俳句之中的詩聖,松尾芭蕉的著名遊記散文作品。這裡邊有一部分,有一段就講到了他當年旅遊到松島這個地方。我們看看他怎麼講,他說「夫古老相傳,松島風景,扶桑第一,蓋不遜於洞庭、西湖也。」這個洞庭、西湖就是我們中國的洞庭跟西湖。「自東南納海入灣,灣內三里,洶湧如浙江潮。大島小島無數,聳立者直指天外,俯伏者匍匐波上。或二層重疊,或三層堆砌,左右諸島,或離或連;有負者,有抱者,如愛兒孫然。」所謂的愛兒孫然其實是引自杜甫,杜甫在《望岳》這首詩,講華山的那首詩裡面有一句,叫做「諸峰羅立似兒孫」,就像兒孫滿堂一樣那個諸峰羅立的情況,松尾芭蕉在這裡用來形容松島海灣上面的狀況。
然後他又提到這個島上面很有名的東西是什麼呢?當然是松樹。「蒼松鬱郁,潮打風吹,枝葉虯曲,自然而然,而若矯揉之所致。」這就是松島的美景,至於這個松島的美景現在怎麼樣呢?聽說是被毀得差不多了,這是日本所謂的三大名勝之一。大家想像一下,假如他們的詩聖,相當於中國的李白、杜甫的松尾芭蕉如此歌頌的那個風景區,那個風景區在日本人看來就相當於我們的西湖跟洞庭湖,被天災毀滅掉了、變化掉了,你想想看那是一個多麼大的精神打擊。
說回我們今天介紹的這本書《奧之細道》,松尾芭蕉。松尾芭蕉也是中國人不陌生的一個人,因為一提起日本詩歌就會想到俳歌或俳句,這個俳歌、俳句是種非常有趣的文體、一種韻體,它後來的影響相當大,包括我們中國也有很多人去寫漢俳,西方也有很多人去寫英俳、法俳,用自己的文字嘗試去模仿日本俳句的一種形式。它這個形式美妙在什麼地方呢?我等一下給大家介紹。
無論如何,在這個俳句的傳統裡面,最偉大的,公認是日本史上空前絕後的詩人就是這位松尾芭蕉,而松尾芭蕉就是比較近世的詩人了,差不多是我們明清時代的人,那就是日本的德川幕府時期的一個詩人。這位詩人他曾經放下了自己的家業,拄著跟拐杖在日本的境內旅遊,走一條路就是我們講的《奧之細道》,而這本書是個散文集,但這個散文、這個遊記裡面也有很多他即興寫起來的一些俳句。這本書過去出過不同的中文譯本,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台灣的學者鄭清茂的譯著,鄭清茂長期在美國跟台灣教書,就研究中日之間的文學影響、文化關係等等,他下了相當大的工夫來譯,而且特別選擇用文言文體去譯這個《奧之細道》。
關於日文的東西,古典文學怎麼樣譯成中文向來有爭論,有人就認為應該用文言文,有的人就認為應該用白話文,在我看來可能要視乎於你的語言使用的功力,還有看個別不同的作品。那麼在譯《奧之細道》的時候他用文言文譯效果怎麼樣?我覺得很難講,但是在譯俳句的時候,我覺得他想到了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去解決。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最近也有另一本大陸新的《奧之細道》的翻譯,是結集在我手上這本《松尾芭蕉散文》裡面,譯者是陳德文先生。這本書其實也相當可以了,可是我們看看,這裡面開篇的第一段,第一段松尾芭蕉就解釋,為什麼他放下他家不管,跑去旅遊的時候,他有一小段的俳句,這個俳句在我們這位陳德文先生的翻譯裡面就用了我們中國自己的方法來譯,就譯成了「寂落草庵易新主,桃花三月列偶人。」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松尾芭蕉像他這種詩人,包括他的弟子,所謂的松尾十德、十傑,他們都喜歡住草庵,有點像杜甫草堂一樣,以顯示自己的脫俗。我們知道日本文學,或者日本美學特別講究的枯寂、清閑,這種趣味是受松尾芭蕉影響甚深的,他就住這這麼一個草庵。但是後來他搬走了,於是就讓給一個新主人,那這個新主人就有點落俗套了,怎麼樣呢?比如說現在三月桃花開的時候,他就按照日本人的規矩,日本人很喜歡做人偶玩具,這個人偶玩具是一排排,三排這麼排列下來,上面擺小一點,後面多一點,呈一個梯狀,這個排下來的人偶,就開始排這個了。
然後松尾芭蕉就這麼寫,「寂落草庵易新主,桃花三月列偶人。」那我們再來回頭看看鄭清茂先生怎麼樣譯這一句,他譯這一句的俳句,他把它譯成「草庵依然,終有謙讓時節,除偶人家。」除偶就是小玩偶,這個就譯得非常有俳句的風味了,為什麼說這是有俳句風味呢?我們要了解他的譯法很有趣,他就講到,之前有解釋,鄭先生說,俳句之漢譯向來所用形式有漢俳體,五言絕句,五言或七言一聯,七五三言雜體等等。但是他現在就發現,如果用漢譯俳句,比如說「譯之以五絕,得漢字二十言,更為言簡意賅之旨」,所以他用「三五三」這樣的方法,就掌握到那個味道,就是一個忽然把這個句子斷開來,然後中間有許多留白處,這就所謂的閑集。可惜的是,我讀這本書讀到松島附近,就是這回遭到海嘯興起的附近,在松尾芭蕉看來很壯麗的一些寺廟,一些景觀恐怕也不復存在,只剩下在清晰的《奧之細道》中了。
謝邀。
《奧之細道》是俳句版的公路文學。其中心思想正好也可用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來總結:
與君之別 蛤蚌分離 我行遲遲秋亦逝
我對松尾芭蕉不是很了解。他在繁華的都市,遊歷他鄉,回到平靜的深川。一改他之前的排句風格,在旅途中所聞所感,結合他出生以來的生活,排風變得深沉
大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里路來得真誠
很多和藝術創作有關的人都是苦行僧,修行完才真正找到自己的風格
去西部邊遠山村支教兩年
或是去藏區呆兩年
回來我想自己就能感知自己有多幸福
遠行能讓人更了解自己
有一天,我們飯桌上有一樣蘿蔔煨肉湯。我問我姑姑:「洋花蘿蔔跟胡蘿蔔都是古時候從外國傳進來的吧?」她說:「別問我這些事。我不知道。」她想了一想,接下去說道:「我第一次同胡蘿蔔接觸,是小時候養叫油子,就喂它胡蘿蔔。還記得那時候奶奶總是把胡蘿蔔一切兩半,再對半一切,塞在籠子里,大約那樣算切得小了。——要不然我們吃的菜里是向來沒有胡蘿蔔這樣東西的。——為什麼給叫油子吃這個,我也不懂。」
我把這一席話暗暗記下,一字不移地寫下來,看看忍不住要笑,因為只消加上「說胡蘿蔔」的標題,就是一篇時髦的散文,雖說不上沖淡雋永,至少放在報章雜誌里也可以充充數。而且妙在短——才抬頭,已經完了,更使人低徊不已。
徘人。人在旅途,漂泊之思。
我是粗人,不懂這個,謝謝。
啊啊啊啊,謝邀,妹子我真不懂啊!所以上一個問題都沒臉來答。我只知道日和動漫版的澳之細道之旅啊!可惜要一本正經的評價,這我就不會了。先去惡補去了…
瀉藥
佔個坑馬上就去看!
謝謝邀請
奧之細道,即「深處的小路」,指崎嶇的小路沿著山直通雲際;也有人說指現實中的有一條同名的「奧州的小路」,指奧州當地許多的小路與眾不同,展現了松尾芭蕉獨特的旅行風範,以及他的人生觀、藝術觀的象徵。妹子又邀我了。。。。。。
可是我沒看過這本書啊。
只能占坑了,等我看完書再回來回答。
天啦嚕又邀我′_&>`我真的不會,我學的不是東方文學′_&>`
謝邀。。
表示沒看過這本書,所以不是很了解啊,不能幫到樓主了?( ?? ? ? ?)?
昨天強答了
今天又來邀請我?
這次真不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