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GT Sport(跑車浪漫旅)正式版?

跳票許久的gt sport終於在10月9日放出demo後於17日凌晨發布了正式版,雖然在demo期間不少人經過試玩對於正式版內容充滿了期待,但是正式版推出後各位玩家對於gt sport的評價究竟如何呢?


大家好,我不請自來來裝逼了。提前介紹下本屌絲的背景才能愉快的裝逼,也能增加評測的可靠性。作為玩家,Assetto Corsa 300+小時,Dirty Rally 70+小時,iRacing 10+小時,Project Cars 2+小時,Project Cars 2 2小時左右,Live For Speed不記得玩了多久,原諒我我實在玩不下去兩代Project Cars,又受不鳥iRacing那蛋疼的網頁啟動器和坑錢的月費。作為司機,卡丁狗一隻,參加CKC聯賽,Master組別,此處的C不是China,囧。兼任房車狗一隻,今年窮的掉渣只跑了regional race三站上了三次領獎台(懟,你可以嘲諷我沒拿到冠軍,我確實沒拿到也很不開心)。好了,愉快的背景介紹完畢可以裝逼了。

之後愉快的介紹GT經歷,從小家裡窮買不起主機,2014年結束才買了一台2手PS3開始入了GT6玩了一年,之前玩過一陣子LFS,之後玩了一陣子AC跟DR直到GTS發售。把G27二手賣了朋友,換了兼容PS4的G29(G27不兼容PS4差評),本來想要Thurstmaster或者fanatec,誰讓我窮呢,8月預購了GTS,10月份玩了4天Beta版,有圖有真相,總遊戲時間大約10小時左右,5小時左右的beta版,5小時左右的正式版。發售當天熬夜玩了倆小時,昨天花了3小時把driving school已經開了全金杯,剛開坑挑戰任務完成了一半。

首先是畫面,畢竟次世代主機,畫面說實話比什麼截圖俱樂部,AC好一些,遠景貌似直接用的各種CG或者照片做的,看起來很是漂亮,但是,近距離的那些賽道上的建模卻有點慘不忍睹,這點比起PC系列就差的有點遠了。總體評價是可以接受,還算對得起ps4這玩意的機能,附帶一提,我是窮逼沒有4K顯示器或者電視,更沒有PS4Pro,所以以上說的是標準畫質,我並沒有玩過廢渣系列所以不做對比。

接下來是物理,物理妥妥的是大家最關心的,我就拿AC,PC,iRacing來對比場地,DR來對比拉力好了。就場地來講手感介於AC跟iRacing之間,但是方向盤給過來的反饋又不是很充足,但是仍舊很容易感覺到輪胎的各種狀態,不像PC系列那種充滿玄學的反饋。我看到之前有人說沒有車損,其實是有的,只是不如AC跟iRacing做的那麼好,而且在普通模式單機下默認關閉車損,我還沒找到在哪裡可以打開。而且普通模式還有幾個比較蠢的設定,例如在碰撞後自動幫你輔助把車頭對準前進方向這些東西,不過在線開房模式下都可以全部關閉,還算比較真實,如果說AC物理算10分,GTS可以給到8分左右,PC?不及格的,噗。還有就是同類型車之間(例如同為FR,同為MR)的差異,雖然確實存在,但是並不如AC那樣,每輛車風格及其明顯。拉力賽的話,手感有點迷,不過昨天也找到了點感覺,說白了就是顯得抓地力過度不足,一切都是個更加打滑版的DR,但是手剎的作用又沒有DR裡那麼明顯,總之,有點玄學。

配樂跟配音,配樂還是滿滿的雞血,開車聽起來還是挺好聽的,各種風格的曲子都有,有一首Jazz真的好好聽但是忘記名字了。AC,DR表示配樂是啥,好吃咩?車輛的聲浪略假,但是可以接受。開局載入的時候還會根據你開的車來給你先秀一波聲浪,配合著載入的發動機動圖,還是挺帶感的。

車輛,哦,從數量來講去死吧,妥妥的去死吧。不過模型精細度沒得說,總比gt6一堆車連個車內視角都是黑的強一些,不過一堆車都是套娃產物,妥妥的差評。

賽道,哦,山內老賊我要給你寄刀片,媽蛋發售前還在跟基佬約戰霍根海姆一抹啦跟死爸,看看beta沒有也沒上心,正式版出來後,山內老賊你特麼在搞我?撇掉數量,賽道精細度沒得說,體驗也很好,就是周邊場景建模有點簡陋,在畫面那裡提過了。

遊戲性,駕校模式感覺應該對新手很有幫助,除了拉力那裡因為玄學廢了我點時間,其他的很容易就刷過去了。挑戰模式目前來看太簡單,賽道體驗那個模式灰常好,畢竟很多原創賽道沒跑過,省了很多自己摸索的時間,而且這幾個模式都有官方的視頻教學,不過所有教學視頻都需要連接油土鱉,不知道國內能不能看到。

還是遊戲性,每天開一段里程隨機送一輛車,目前車庫裡連著駕校跟各種玩意送的車已經三十幾輛了,感覺遊戲裡的錢卵子用都沒,還是要靠那個mileage point,也就是里程點來的實在,車輛性能升級都靠里程點,買拉花換輪胎換賽車服頭盔也都靠里程點,然而每次完了都給的少的可憐,這設定妥妥的有點蠢。如果升級車輛性能,里程點瞬間就光掉,還好我都只開原廠省事省心。

調車,沒有AC那麼專業那麼全面,但是該有的也都有了也夠用了,具體怎麼來還沒有研究的太多。

操作界面,比賽的時候的UI底下有個顯示表,我很喜歡啊,那個可以調成顯示周圍車輛的雷達,可以調賽道圖,可以調每節計時看timing delta,如果開四驅車還能調前後扭矩分配,開場地車還能調發動機的Power輸出或者調到Lean來節油,總之這個比賽UI著實不錯。至於平時那個主界面,見仁見智了,有些地方有點蠢,比如我就想進我自己的車庫,我要先進My Home,再選Garage,這就有點蠢了。

網上對戰,先噴一句,蠢逼的全程聯網。網上擼炮要PS+賬號,我還沒買,所以網上對肛都是在beta版玩的。開房後能把物理調到最真實,可惜的就是對於惡意碰撞的懲罰還是太少,很容易被人dive boom完了直接把你推出去超車。至於正式版以後其他的,等我強迫症刷完了所有金杯買個買個PS+去感受下再來說吧。目前看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拍照模式,什麼,你說截圖俱樂部?截圖俱樂部去死吧。目前最強拍照軟體,沒有之一。

總體來說,略顯失望,但是瑕不掩瑜。仍舊是款不錯的遊戲,娛樂性挺好,對新手感覺也算友好。至於那些遊戲都沒玩就喊差的或者不買的,恩,你們開心就好。

如果未來靠DLC收錢補內容,山內老賊

2017-10-20來波更新,昨天晚上沒空玩多久,也就玩了1個小時,現在挑戰任務前兩個stage全金了。

首先是Campaign模式下的內容,我發現GTS在Campaign的三個內容上很是用心啊,比起GT6的駕校,GTS駕校Driving School又有教學視頻,內容又設置合理,對想入模擬駕駛坑的新人玩家極其友好,感覺唯一能跟這個有一拼的就是LFS跟iRacing上的兩個教學模式了,都是非常棒的教學。

完了是Mission Challenge, 目前刷了兩個stage,有幾個內容都超級有趣啊,比如一個任務要完成必須在檢查點滿足一定的速度要求,這樣就只能在過完一個高速彎以後盡快吃到前邊車子的尾流減少風阻來達到最大的加速效果,這是真實比賽中很實用的技巧。還有一個任務是讓你在重負荷賽道車流中做Time Attack,不允許碰撞,所以怎麼在一堆慢車中做出最快圈速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具體的超車策略就要好好研究下了,這也是正常賽道常見的狀況。

至於Track Experience,賽道教學,簡直不要太棒,把每條賽道合理劃分不同區間,每次只練習一個區間,結合教學視頻來教導玩家怎麼能做出一個不錯的圈速。目前我就刷了Dragon Tail Seaside那條原創賽道,無壓力虐基友。

之後,汽車文化方面,撇掉車輛數量這些,每個品牌都有品牌博物館,博物館裡有品牌的發展史,介紹,跟一些經典的視頻,玩累了看看漲漲姿勢感覺做的也很是精緻,不過就像如上所說,所有視頻都是存放在YouTube上邊的,國內能不能看,我就真不知道了。

2017-10-23補更

輪胎模型,輪胎沒有胎溫,只有耗損,所以調底盤不用像AC那樣考慮對胎溫的影響,簡化了操作但是同樣削弱了真實感。輪胎耗損倒是做的挺真的,會根據你開車的習慣,輪胎的材料以及輪胎的負載情況來事實更新,開了幾把耐力賽,發現輪胎耗損對於抓地力的影響至關重要,比如左側輪胎磨損過度會導致右轉抓地不足而左轉會好很多。如果有一個輪胎磨光了那真的就是在光滑的地面摩擦摩擦各種打滑了。

車損,恩,就算全關,也還是沒啥車損,over-rev也不傷發動機跟變速箱,這點就不要跟AC那些模擬器比了。

油耗,全程根據你開車的方式做出來的動態油耗,每輛車油箱大小都不一樣,甚至同一輛車升級完動力或者減重以後油耗都會變,好評點贊。所以怎麼安排進站加油絕對是比賽一大賣點。

昨晚上玩挑戰任務stage 6最後一個30圈耐力賽,911 RSR,跟AC的911 RSR開起來感覺差不多,所以再次論證手感還是不錯的。不過都是911 RSR,GTS的輪胎耗損感覺還是比AC要快一些。


IGN 評分7.5,對於一個DEMO版遊戲來說,是很公平的分數。

《GTS》現在的處境就是破鼓萬人捶,牆倒眾人推

其實大家對於GT系列開發效率的抱怨從《GT4序章》就開始了。人家《莎木》分章節是因為內容確實多,賽車遊戲還玩序章這真是嘖嘖稱奇。

這種抗議到了《GTHD》和《GT5序章》達到了高潮,當時正好是XBOX360橫掃世界,PS3灰頭土臉的時期,隔三差五遊戲論壇就有人用這倆「試玩版」來忒索尼。索匪也沒什麼應對的辦法,乾脆躺倒裝死。

話說回來,試玩版本身還有續作,還能出個《GT5序章版本3》,真乃前無古人的壯舉,光憑這一點,這遊戲在遊戲史上的地位也得比《GT賽車5》高。

這兩次危機最後都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GT4》和《GT5》的成品質量確實太高了,甚至在《GT5》完成度只有50%的情況下,仍然碾壓其他賽車遊戲。

狼來了喊到第三次,終於翻車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就別互相糊弄了,《GTS》其實就是《GT7》,只不過預感PS4壽命內做不完了,只能強行發售半成品,然後說我們這是一個刪除了汽車文化部分,專註於競賽的完全不同的類型,當然,也可以稱之為《SUPER GT7序章 X ARCADE》。

我們退一萬步說,山內是真的想做一個純粹的賽車遊戲,好,我想盡情開車,這要求不過分吧?賽道呢?賽車呢?就這麼點內容,你當自己是街機賽車遊戲呢?

遊戲里居然還取消了天氣變化這個當年唯一能碾壓廢渣的設計,絕對就是雨天的素材沒做完,整個刪了。

當然,作為汽車攝影軟體來說,《GT7》完全可以給100分。就當買了一個超級貴的屏保算了。


作為一個GT3-GT5的老玩家,挑幾個刺,別跟我談什麼信仰,SIM玩家沒有信仰:

1.萬年車內視角180度方向盤,嚴重影響SIM黨用方向盤的判斷,為了照顧手柄黨卻又不給你任何設置調整角度大小限制,這點就完全不如隔壁Assetto Corsa,愛怎麼弄就弄,車內角度是多少,盤子角度就是多少,到點限位(GTS依舊沒有限位邏輯,會出現超出方向盤實際角度的轉向回饋,簡單的失控就能產生這種問題,這點就假的不行),如果是超出方向盤角度的則按倍數放大解決問題,而且客制方便,必要的話能關掉方向盤顯示,GTS就這點就可以說模擬你妹。

2.GT系列經典萬年不變輪胎摩擦聲,假的冒煙,毫無變化,嚴重影響SIM玩家感官體驗。

3.模擬水平多方評價皆不如當代標杆Assetto Corsa,估摸也就是比Project Car好的水平。

4.車輛引擎、排氣錄音假的冒煙。

5.輪胎物理爛的跟屎一樣,突然變線車身還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晃動感,操控如果讓車身產生晃動跟減震器餘震一樣揮之不去,輪胎從有抓地力到沒抓地力完全沒有過渡感,直接糊掉,失控的情況下,方向盤直接打滿角度回饋,你的車子就算真實情況盤子只能打180度的,GTS也能把你1080度的盤子直接打滿,如果是個無物理限位的電機直驅方向盤,直接能旋轉到砍手直到車子停下。

6.油門不丟乾淨。手動擋就沒法換擋成功的萬年經典BUG,現實中肯定是不會這樣的。


本文另有機核網版本,機核網版本帶有主要資料來源的鏈接,如欲轉載,請轉載機核網版本

2012年,國際汽聯主席讓托德」沙場秋點兵「,給山內一典發來了offer。山內一典自然不敢怠慢,稍作準備就趕到了國際汽聯總部。國際汽聯的高管們向山內和盤托出:汽車運動和汽車文化在當代歐美青少年中的影響持續走低,不論西歐還是北美,願意到場觀看賽車比賽、考取賽車駕照、觀看賽事轉播的青少年數量大減,他們對賽車運動生命力的持續性有顧慮。

山內一典說自己當場提出了兩個方案:FIA GT 在線錦標賽(廠商杯/國家杯)和FIA GT 數字駕照計劃。FIA GT數字駕照計劃。前者負責擴展汽車運動的外延,後者負責發展青年賽車手苗子。讓托德比較欣賞。

這兩個計劃的內容如下:FIA GT在線錦標賽分為國家杯和廠商杯進行,國家杯是為國爭光,廠商杯是選擇各自喜愛的廠商進行比賽,國家杯是各國頂尖選手進入大洲決賽,最後大洲決賽勝出的隊伍,在年底爭奪國家杯總冠軍;廠商杯是各廠商組分大洲決出一批高手,最後各廠商代表隊爭奪廠商杯總冠軍;這兩項的總冠軍一起到每年年底的國際汽聯年度盛典上,與WEC、F1等賽事的冠軍一起接受表彰。整套比賽通過YouTube進行現場直播。山內自己在2016年東京發表會上還提過,廠商杯賽可能會與各廠商的青年車手後備人才計劃有關,具體決策由各廠商自定。

FIA GT數字駕照計劃旨在減少青年模擬賽車愛好者辦理現實賽車駕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擴大覆蓋面。現實賽車駕照的特點是辦理、維護麻煩:玩家得費時去附設在賽車場附近的賽車學校聽課考試、每年得趕在特定時期去賽車協會指定地點交納年審費。山內的構想是:當玩家參加的在線賽事數量達到相當程度,且其安全表現達到一定水準之後,GT SPORT的系統自動向玩家開啟「執照商店」,玩家支付辦證費之後,就拿到屬於自己的FIA GT數字駕照,同時玩家所在國家和地區的ASN(國際汽聯加盟協會)也收到了玩家的後台駕駛技術數據,並給玩家發放他們的實體賽車駕照,這樣玩家就有資格參加真正的賽車比賽了。至於各國汽車協會收費多少,是否將玩家納入自己的未來青年車手發展計劃,由各國汽車協會自定。

這兩項計劃是GT SPORT的核心內容,也是GT SPORT無法被別人取代的、可以拿來討好硬核模擬賽車玩家的本質競爭力。

讓托德對這兩個東西是動了真格,要親自下水參與運營。國際汽聯安全委員會代表查理懷汀參與設計和審核了整套規則。也因為要保證比賽的嚴謹性,對遊戲內容做出了調整—首先,所有遊戲存檔必須以在線形式進行,以及街機模式之外的內容無法在線遊玩,防止有人出於名利心弄虛作假。其次是導致收錄車輛全是賽車,GT3、GT4兩個級別的賽車佔了半壁江山。

山內也是動了真格。Polyphony Digital為了主打電競的GT SPORT,與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聯合開發了用於電競賽事比賽現場的模擬座艙。按原定計劃,GT SPORT發售後,將在世界各地展開電競大會,這種輕量型座艙是為了電競大會的組織特別設計製造的,目的是便於裝卸。

話說回來,保時捷之所以會出現在GT SPORT之中,是山內帶著讓托德的「尚方寶劍」以及整套FIA GT在線錦標賽的理念框架,在2017年夏天勒芒比賽期間進入保時捷圍場談下來的。如果沒有FIA在線賽事,只怕保時捷未必肯來。

但是FIA本身決策的遲鈍性也在這個過程中暴露無遺。2013年讓托德開始支持山內一典到FIA總會上搞工作組。開始具體籌備這兩個計劃。但擺平FIA內部各個山頭遠沒有那麼容易。兩大計劃從2013年開始在FIA SPORT CONFERENCE(國際汽聯世界汽車運動理事會)上討論,一拖三年,到2016年才過關。所有賽道數據,山內在測繪完之後,得拿到FIA總部做審查,審查過關後方可投入建模製作,拉長了製作流程。

FIA GT數字駕照是在英國、法國、中國大陸(沒錯)、義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印度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支持下過關的。但德美日三家還未同意。澳洲賽車聯盟向本國媒體介紹,說FIA GT數字駕照項目的具體執行細則,國際汽聯內部還沒有定案,如果今年11月底國際汽聯不下發細則,那麼就可能拖到2018年。

按照澳洲賽車聯盟對澳洲媒體的介紹,FIA把GT在線錦標賽的順利運營放在首位。今年11月4日起,由FIA與PD聯合舉辦的FIA GT在線錦標賽測試賽季即將開打,包括了國家杯、廠商杯兩大杯賽。但國際汽聯和PD沒有公布賽事具體細節,特別是詳細規則和賽制,也許要留到巴黎電玩展,也許還在最終推敲。

現在GT SPORT遭受的反彈,很大程度上在於兩點,那些平日不太關注遊戲新聞的老玩家和英美媒體對GT SPORT的全面變化毫無防備。日本的電擊ONLINE、FAMI通倒是在一年多以前就有了非常詳盡的關於FIA與山內關係的報道,但時隔一年,很少有人想起。由於兩大計劃的實施與GT SPORT有半個月甚至更久的時差,使得GT SPORT顯得內容空虛。

現在做測評的媒體中,絕大多數媒體都是按照現在這個內容給分的。EUROGAMER在評測DEMO時稍稍考慮了一下賽事內容。而只有GAMESPOT明確表示:由FIA這樣一個賽事組織直接下水管理的賽車電競大賽如果成功運行,會是里程碑性質的大事件,願意將評分押後至今年十一月。

換而言之,FIA GT大賽和FIA GT駕照計劃落實的那天,GT SPORT的面貌和命運才會揭曉。

附註:山內一典不僅是索尼互動娛樂全資子公司Polyphony Digital株式會社的法人代表兼總裁,還是一家韓資網遊公司株式會社GAME ON的非常勤顧問。(GAME ON由三星與軟銀合資組建)


我早就說這種磨洋工的製作人應該被開掉。


你畫面這幅吊樣,哪怕pro也沒好多少,好我原諒你是主機技能不夠.....

車子少的可憐,一個模型能做三五個版本,甚至一個品牌的車就一輛車反覆改?我,我理解為你精益求精畢竟每輛車還有個說明,而且高清模型確實慢(問題是模型也沒做的多好....)。

賽道少的令人髮指?可能是為了優化每張地圖的物理吧,而且確實做的不錯。

沒有雨天?emmmmm 沒有車損?emmmmmmm

外觀不能改裝了?emmmm 很多經典的真實賽道沒了?emmmmmmmmmmmmm

雖說我很喜歡gt但這真沒法洗啊。


別tm和我說慢工出細活,這幾年山內玩的多開心誰不知道!拿著經費和贊助去玩了那麼久,宣傳花了那麼多功夫,就做出來個同期三個遊戲(pc2 Fm7 GT)里都只能墊底的遊戲難道心裡沒有點b數么。


優點也是有的,依舊完整的駕校和挑戰,至少比隔壁的自動駕駛油門杯好不是么。物理系統感覺比廢渣7好點,保持了gt一貫的優秀手感,而且汽車文化部分還是不少的。畢竟你這都是以前很多代都有的,而且不如說以前的亮點反而很多都沒保留。一定要說也就拍照模式還不錯.....


如果說廢渣7是白璧微瑕,鏟車計劃2是只做了遊戲沒做ui,ac完全就是個模擬器,那GT Sport不如說是一個超大的DEMO,大量的車子賽道缺失到了前作都可以出來鄙視下新作的地步。

而且我有一種以後要賣很多很多dlc的預感,很可能到遊戲末期你砸進去上千軟妹幣得到的內容還不如當初gt6初始的多。

我多希望把廢渣7的車子和賽道全部挪給gt啊.....而且高性能pc和x1x下廢渣那畫面簡直完美....


如果說我花了五百多買了廢渣終極版,我得到了一個可以很休閑的玩的,畫質養眼的,有七百多輛罕見和老車的賽車collection。

花五百多買了pc2的預購典藏版,我得到了一個模擬性非常強,不用浪費任何時間刷刷刷就能用所有東西的,畫質還挺不錯的賽車模擬器。

那我花四百多預購的gt數字豪華版,我只是買到了個大號的賽車遊戲demo+一個拍照模擬器....


我本來以為廢渣7翻車了,結果……


想了想還是多說兩句

許多玩者不喜歡看一些作者擺資歷然後再開始評價遊戲的,不過說實話,沒有上手體驗和比較,就不會體會到每個遊戲的特色,尤其是sim rac這類同質化極高的遊戲門類。就比如對手柄優化這種東西,視頻玩家會理解嗎?

我原來是PC黨,從Shift開始跳的sim坑。因為始終沒有機會上盤子所以個人對手柄優化十分在意,因此不論是曾經在玩純粹硬核的Shift、Shift2、Forza Motorsport 4、Forza Motorsport 5、Forza Motorsport 6、Asstoo Corsa、Project Cars還有被奉為神的GTR2的時候,還是在玩NFS11、DiRT和GRID這種半硬核賽車的時候,都會對手柄操作車子的感受加以辨析。

然而非常可悲的是,而即便是到了Forza Motorsport 7的時代,sim類rac對手柄的操作優化還是沒有一個能跟GT打的。

我也有Xbox One,但是我沒買FM7,原因無他,就是在別人家玩的時候發現手柄優化還是沒做。

最後再說一句:

是啊,流光溢彩有蛋用,流光溢彩又不是遊戲性,對吧

滿屏遊戲性才是遊戲的真諦,對吧

你們繼續一邊看視頻一邊寫知乎答案吧,我該拍照拍照去


先自問自答吧,首先我認為這個所謂的正式版完成度只有50%不到,目前的狀態很難讓人對這款作品感到滿意。

作為從ps2平台通過gt4接觸gt系列的玩家,當時的gt光是開場動畫就已經讓只玩過NFS和F1系列的我受到了震撼,gt在當時遠勝於其他RAC作品的特點我認為主要有5點:
1. real driving simulator,名副其實的擬真操控體驗與高度的車輛調教選項
2. 壓榨主機性能的畫質輸出與60fps的穩定幀數
3. b-spec模式和優秀的replay模式
4. 包含二手車、駕校等內容的生涯模式
5. 龐大的車輛陣容,堪稱汽車品牌百科


到了ps3平台的gt5和gt6,雖然在畫面和車輛品牌陣容上一步步被x360平台的forza追趕,但是gt仍然能夠在遊戲內容上繼續擴充,其中的亮點就包括:
6. Goodwood速度節、紀念塞納等促進了解更多汽車歷史文化的挑戰模式
7. gt academy和線上限時挑戰模式
8. 與各主機廠家合作,天馬行空地推出vision gran turismo推動汽車前沿設計
9. 強大的拍照模式
10. 在線下車展舉辦改裝車評比活動,獲得優勝的作品納入遊戲中

雖然很多人對於gt6頗有抱怨,認為只是gt5 plus,但對比這次的gt sport,我甚至認為gt6成了良心之作……

在吐槽gt sport正式版之前,先說說其優點:
1. 車輛精細建模徹底化
2. 各品牌的歷史與世界歷史大事件互動
3. 拍照模式的進一步強化,痛車模式終於上線
4. 借鑒nfs,導入塗裝在線分享模式
但優點可能也就到此為止了…

接下來是缺點吐槽時間:
1. 前面系列作品的10個特點只留下了4~5個,玩過就知道
2. 車輛陣容的極大幅度縮水!
保時捷是加入了,才幾輛車?原先gt6中的法拉利還剩下幾輛?gt6中的某些vision gran turismo車到了gt sport居然沒了!?甚至連自家的gran turismo品牌里都是空蕩蕩的,piapia打臉!
3. 金錢只能用於車輛購入,性能升級要靠獲得方法古怪的miles來兌換,外觀改裝系統也沒了
4. 駕照模式和挑戰模式內容與demo中顯示的數量相差甚遠
5. 車輛輔助走線全變成一片黃,制動全靠所謂的提示,不靠刷圈積累經驗根本對breaking point無法把握,對於很多新手玩家絕對的不友好。
6. 賽道居然要靠等級解鎖,好啊,那筑波、茂木、薩特、拉古娜-塞卡和斯帕賽道去哪兒了?加入的賽道又都是什麼貨色?

就算以後會通過DLC來補充內容,但這種水平也敢好意思自稱是正式版?
我真的難以想像自己花了那麼多錢買了什麼…………一個大號demo版嗎?


搬運下自家的評測文章:《GTS》評測 難產五年生出的半成品

  早在2013年的時候,《GT》系列的製作人山內一典接受採訪時就說,PS4上的《GT》新作已經在做了,可能一兩年內就會上市。

  但後來發生的事兒大家也都清楚,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跳票之後(以至於這段時間內PSVR和PS4 Pro都已經發售了),改名為《GTS》的次世代新作直到幾天前的2017年10月17日才姍姍來遲。

  人們常說「慢工出細活」,但在遊戲圈,這句俗語卻並不總是那麼適用。跳票的時間越久,往往就意味著項目管理得越混亂,遊戲開發的進度越滯後。花掉的時間,並不一定都放在推敲遊戲細節,打磨交互體驗的工作上,可能都去做無用功了。最後的成品,也很難令玩家滿意。

  顯然,這次的《GTS》就很符合剛剛我所說的這種情況。

糟糕的第一印象

  其實《GT》系列難產也不是第一次了,在《GT5》時期,就曾因為實在憋不出來,硬是臨時出了個《GT5》的序章,直到三年後才正式補完——是的,你很難相信一個賽車競速類遊戲還能弄成Telltale Games式的分章節發售,但《GT》還真就做過這樣的事兒。

  不過,彼時《GT5》雖然難產,但遊戲質量是真的高;但眼下的這個《GTS》,怎麼看都只像一個半成品。

  就比如邏輯混亂、操作繁瑣的UI。很少有遊戲的UI值得我單獨拿出來說一說,但《GTS》做到了。令我感到非常疑惑的是,製作組為什麼要在一個純粹的主機平台獨佔遊戲上設計滑鼠指針呢?撥動搖桿,你甚至可以把指針移動到沒有按鈕的地方,就好像你在用手柄操作著一個滑鼠一樣……有什麼必要嗎?

  而且,一進遊戲的那個畫面並不是「主頁」,主頁你得從一個二級入口進入;但那個「主頁」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主頁,你只能在那裡更改車輛數據之類的東西,連單人模式都進不去,我也不明白為什麼要叫「主頁」;教學模式跑完一關之後無法直接進入下一關,還得回到關卡選擇界面,而且每一次滑鼠的位置都會重置到第一關上,你還得一個一個地選回來,萬一搖桿的速度動得太快,還有可能會跑偏……

  好像製作組在設計UI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到交互時的便利性,反倒是怎麼麻煩怎麼來,怎麼不直觀怎麼弄。這樣的設計理念,我是真的有些無法理解。

  進入遊戲之後,《GTS》給人的印象則更糟糕了。我自認為不是一個唯畫面是舉的人,但作為一個賽車競速遊戲來說,《GTS》的畫面質量實在也太差了:車輛建模粗糙,鋸齒多,貼圖解析度低,看起來非常模糊;遠處的車輛降質得厲害,離得近了一些才會慢慢把細節載入出來,很影響觀感;駕駛艙視角的精細度不夠,給人一種濃濃的塑料感,整車的渲染也幾乎沒有真車的品質;近處的觀眾和賽場工作人員的建模表現還是不錯的,但是遠處的觀眾模糊得簡直不能看;更讓人看不懂的是這個遊戲幾乎沒有車輛外觀損壞上的表現,哪怕有過非常激烈的衝撞,表現在車體上的也只是幾道掉漆和擦傷罷了。

  事實上,我壓根不用和XBOX ONE上的《極限競速7》比,就連PS4剛發售時就推出的《駕駛俱樂部》,《GTS》的畫面都要自愧弗如。

  而最讓我哭笑不得的是,儘管《GTS》里有進維修站的設定,儘管在維修站和比賽前你都可以更換雨胎,但是這個遊戲是沒有雨天這個天氣的!《極限競速》是有雨天沒雨胎,《GTS》是有雨胎沒雨天,我是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這真的不是一個半成品?

  《GTS》所欠缺的,絕不只有畫面而已。

  在單人遊戲的模式上,《GTS》只給了我們三種選擇:自由競賽、時間競賽和甩尾模式。是的,這是一個沒有生涯模式的賽車遊戲,你無法從最低等級的大獎賽開始,一步一步地奪冠、升級、買車,並最終拿到總冠軍。你只能在一圈又一圈無聊的賽道中,努力刷新著自己的車手等級,等待著20級之後才能把所有賽道都解鎖,而幾乎沒有任何一種其他的可以讓你玩下去的激勵。

  《GTS》就好像是一個純粹的駕駛模擬器,只給了你最基礎的那些功能;但如果你還把它當成遊戲,寄希望於它能帶給你持續不斷的愉悅體驗——那我想你可能要失望了。

  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本作收錄的賽車數量,撐死了只有100多輛,而且其中的大部分還是一款車型的各種改裝版:比如法拉利,458、458的兩個改裝版、拉法,沒了;蘭博基尼,小牛,小牛的兩個改裝版,大牛,沒了;福特,野馬、野馬的幾個改裝版、福克斯、福克斯的幾個改裝版,沒了……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車型缺席了本次的《GTS》。比如保時捷,只收錄了911 GT3 RS,而沒有收錄最新發布的GT2 RS。事實上,大多數《GTS》里的車型,都是幾年前的老款,很少能看見最新款車型的出現。

  要知道,以前的《GT》系列可一直是以車輛的數量取勝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這一作直接下降到了這麼一個近乎不可接受的數字,況且其中還充斥著很多改裝款車型——雖不能說是濫竽充數,但對於很多玩家來說,可能確實會比較失望吧。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至少《GTS》的賽道——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還不算那麼的令人不滿。其中既有遊戲原創的場地賽道,也有像紐北這樣根據現實測量還原出來的賽道,甚至還收錄了泥地賽道這樣的特殊場地供你選擇——我就非常享受駕駛大馬力拉力改裝款賽車在泥地賽道上漂移的感覺,真的很棒。

至少,它的魂還在

  其實在《GTS》開發之初,國際汽聯就曾找上門來,希望《GT》系列能藉助自己的影響力,開發出一款以電競為主導的賽車遊戲,旨在通過推廣這樣的賽車遊戲,把汽車文化傳遞給新一代的青少年。並且國際汽聯官方也會制定一個基於《GTS》的虛擬駕照系統,拿到這種駕照的玩家,哪怕在現實中也是可以被允許駕駛賽車的。

  這恰好解釋了為什麼這一作需要全程聯網——因為官方也怕記錄作假影響駕照的發放,所以強制要求存檔必須上傳到伺服器——不過別擔心,假設你沒有連著網路,也只是不能存檔而已,而不是玩不了遊戲,中途斷線強制讓你退出遊戲這樣的事兒是不會發生的。

  當然,我並不能說這一作的伺服器質量很棒,在我體驗的過程中曾經多次被提示與伺服器斷開連接——想要愉快玩耍的朋友,可能得準備相應的加速器了。

  既然能被國際汽聯看上,那麼顯然,《GTS》的內核肯定有其獨到之處——也就是比一般的賽車遊戲更偏向擬真的駕駛手感。這種經典的駕駛感受,從《GT》誕生之初就延續到了現在,也成了目前《GTS》最為寶貴的財富。

  一直以來,《GT》系列都給人一種「難」的印象——但這種難並非為難而難,而是在調教上偏向真實,讓人覺得難以駕馭。就比如,過彎時哪怕你已經提前踩了剎車,但只要剎車過急,或者車速還沒有完全降下來就轉向的話,你的車很容易就會打滑並開出賽道。

  任何一輛車,在《GT》的世界裡,都有可能變成一頭難以馴服的猛獸,那些大馬力的跑車尤甚。不過別擔心,實際上這一作比以往的《GT》已經友好了很多,假設你把輔助全部都打開的話,哪怕用的是手柄,都能很好地控制車輛的速度與走向——畢竟在這種模式下,車子在入彎前會自動減速,轉向時也會有助力,不會要求你有非常精確的操作。

  但總的來說,我並不推薦大家使用手柄進行遊戲,一個是因為PS4手柄本身的設計問題,由於扳機鍵沒有力回饋,所以無法模擬不同車況下的油門狀態,手感上會差的比較多(而且這一代手柄的震動稍微弱了一些);第二個是,《GT》系列對手柄的優化不算特別的好,轉向的時候經常拿捏不好分寸,但如果換成方向盤的話就會好很多。

  我們測試時使用的方向盤是羅技的G29,在轉向方面確實會比手柄得心應手很多,但相應的,操作的難度會更大,玩起來也更累。G29在玩《GTS》時的力回饋手感非常沉重,而且很難駕馭,有時你必須用手牢牢抓住方向盤才能控制住它,倒有種開拉力賽的感覺了。

  而一旦一把輔助全部都關掉的話,這個遊戲就會立即變成煉獄模式——相信我,可能你連起步都會打滑到原地轉圈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遊戲自帶的教學模式就非常非常有用了。從最簡單的直線加速、直線剎車,到進階的減速過彎、大馬力賽車U型彎、外內外跑法等等,你都在能這個模式里得到訓練。在訓練減速入彎的時候,相信我你真的會感覺自己在駕駛一輛真實的賽車,只有很謹慎地對待每一次剎車、每一次油門和每一次微小的轉向,才能走出一個完美的曲線。也難怪有些地方的人會把《GTS》當作真實駕車的輔助訓練工具,國際汽聯能找上門來也並非沒有原因的。假如你真的能把這些教學關全部都打到金牌評價的話,相信你不僅在遊戲里,在現實中的車技肯定也會有所增長的。

  而《GTS》保留的另一個優良傳統則是「拍照模式」。不同於隔壁的《極限競速》,《GTS》的拍照模式並不是實時渲染的,而是你去挑選一個已經拍好的場景,再擺一輛車上去而已。但無論如何,這個拍照模式非常專業,各種參數都能調整,而最後的成品也確實驚艷。你會發現拍照模式下拍出的車輛建模和遊戲里見到的完全不一樣,會精緻很多——具體為什麼會這樣,我也不清楚。至少,如果你是一個賽車壁紙的狂熱愛好者,相信你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缺新的壁紙換了。

結語

  或許是因為和國際汽聯的交易,使得這次的《GTS》更加側重電競,才有些顧此失彼。但無論如何,作為一款遊戲來說,它的完成度實在是太低——無論是賽車的數量、遊戲模式的豐富程度還是自身的畫面質量,都無法令人滿意,尤其是和今年同時發布的那些賽車遊戲同行相比的話。

  而且,退一步說,和國際汽聯合作的線上功能目前也還未正式上線。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是一個不怎麼看重畫面和模式,只是想要一個偏向擬真的賽車模擬器,那麼搭配家裡的專業方向盤,購買《GTS》也未嘗不可;但如果你只是一個對競速遊戲感興趣的普通玩家,那還請慎重考慮,因為這一代的《GT》,極有可能並不是你的菜。

作者:北方凜

傳送門:《GTS》遊民評測7.0分 難產五年生出的半成品 _ 遊民星空 GamerSky.com


當年二選一,為了GT4時代的美好回憶買了PS4,等了4年才發布,沒有Xbox,玩不了F7,就算是屎,也得先干為敬啊!

盤還在路上,到手發感受。


差點預購了豪華版,在那之前看了陣容,一個詞,可悲

如果想要享受賽道和賽車,且不願意接受廢渣那個像在地上摩擦黃油一樣的物理的話,還是買pcars2吧
雖然我選擇AC


不談遊戲歷史和情懷 只談定位來說 這一作山內一典自己說從GT誕生到PS3的GT6都算是第一代作品 這次的直接改名GT Sports 加上這一代主機對建模要求更高 以前能做7 800輛車的工時現在只能做100來輛 (當然也有他休假太嗨忘了開發新作的鍋哈哈) 山內給我感覺就是慢工出細活 慢慢做 雖然車少了點但是沒有趕工的痕迹 先放出來150輛車大家玩著 後面再慢慢出免費DLC補充到500輛加新的賽道嘛 可能一高興還給你個自製賽道模式玩玩 在PS4這一代先把GT這個老牌保住 畢竟主機出了4年獨佔的GT還不發售說不過去 穩步發展 雖然很多模擬器手感都比GT好也不敢換遊戲引擎 因為向AC那種硬核模擬器註定小眾 絕大多數玩家只想有速度感和較為真實的物理 介於極品飛車和硬核模擬器之間才能保證銷量 各種玩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到了下一個世代估計就用這一代的高清建模再開發 又會恢復GT以往的繁榮 個人感覺GTS更多的是求穩而不是求變 可能索尼要的是穩中求變甚至謹慎到倒退而不是激進的改革 以山內組的技術實力改革不是問題 這一作發售到現在一直有爭議也是無奈吧 但是至少在這一作上看不到趕工的痕迹 逼格也還在 還是滿滿的GT味 也是值得的


昨天ebay買的正式版到手,帶運費42刀。我還有點奇怪為什麼全新的遊戲便宜十幾塊錢。

插入機器以後提示要下載更新,不更新只能單機玩。

所以我單機玩了幾個小時,感受如下, 我的機器是ps4 pro,各種輔助開車全關掉,abs,牽引力控制都關掉,只開賽車線。

  1. 我選的畫面優先模式,畫面不能說差,我感覺是forza 6的水平
  2. ui 感覺比較新穎,我個人挺喜歡。
  3. 賽道很少,還需要升級解鎖,這點很煩,號稱競技遊戲,升級個屁啊,我就是想到熟悉的賽道上刷圈。
  4. 車也不是很多,但是比寒酸的賽道好一些。
  5. 剎車提示不是在賽車線上顯示,而是用閃爍的紅色字顯示在儀錶板上,不好用,影響心情。
  6. 手柄打方向很痛苦,不如forza對手柄友好,我也沒有ps4方向盤,所以不好說方向盤如何。
  7. 用車外視角的話,車子是固定在畫面正中間的位置,沒有任何的位移,導致感覺整個路在上下左右的動,完全不能接受的,這遊戲只能用車內視角玩。
  8. 車子我只開了賓士GTR,和forza 6的感覺類似,在高速彎上速度快了容易打轉,出彎油門不能立刻全開。但是感覺很奇怪的車身的動作模擬的很粗糙,就是感覺車子很假的動了然後突然打轉,感覺不是很好。

總體來說,感覺等了這麼多年出來的這個東西卻很一般,不光是內容少,就是車開起來的感覺也不是很好。整體的水平不如forza 7,可能還不如project cars 2。這光碟我再玩段時間估計要二手出掉。下一步是弄個project cars 2 試試看。


好幾個月前預定的,鐵盒限量版,52美元加稅。今天玩到早上1點,起床再來答。看完片頭就覺得買值了


那些吐槽gt sprot是系列最差的 你們夠了 還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系列老玩家 gt系列什麼時候上手容易了?

別忘了名字叫sport 不是那種國產車貼個拉花 加個包圍的sport 這裡是運動 虛擬賽車運動 街車啥的 fia賽事里沒有 遊戲里就是沒有 一個廠商一輛車 n個版本 事實就是那麼回事 一個基礎車型參加不同組別的賽事

賽道少跑幾次沒意思了?對不起 賽車就是這樣 您的技術 刷新n300記錄了么 您就想去f1 溜溜

這款遊戲 最大的意義在於 降低了賽車運動的門檻 對於賽道駕駛幫助有 其實有限 但培養了賽車規則和思維 不能改裝? 謝謝啊 規格賽 就那樣了 您考慮如何設置底盤更重要


ps3 時代, 那會我在上大學,我是帶著xb和一台顯示器去的學校, 後來又買了 ps3 , xb大概買了10幾張遊戲, ps3 就一張gt 序章。 然後這遊戲我玩了4年,就這麼一個遊戲, 玩了四年。

ps4 從發售至今, 也就gt 是讓我覺得值得等待的遊戲。 還是會買。 有不足的地方,就等dlc吧


非 某粉玩家, 任天堂,微軟, sony的主機全系我都有。


我從這一代第一次接觸GT賽車,同時自己沒有車,不會開車。
從小白的角度來說一下感受。

開場動畫和音樂,滿分。 讓我覺得這是一款有積澱有品味的賽車遊戲。很符合30歲左右的我的審美需要。

進遊戲以後,我先把各種界面瀏覽了一下,整體UI簡單清晰,幾個不同的選單都有明確的功能,很方便。

作為新手,自然先從新手教學開始,一天過了前兩個系列的教學。拿手柄玩的,通過衝擊金牌的無數次失敗中,很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車技。過程中每一個細小的操作變化,都有不同的反饋。比如減速過彎,我會提出一些問題,油門剎車同時踩好還是只踩剎車;拐彎的時候是踩剎車好還是放油門好;是不是要無腦切內道;時速多少能夠過彎等等有關油門剎車,行車路線的問題。

在各種嘗試以後,最終總結出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直道剎車,剎車在能保證降到一定速度的情況下,距離越短越好,入彎保持速度,過了彎頂走最大弧線加速出彎。然後上網看一下一些賽車技術貼里寫的,自己摸索的方向還是對的。

這說明這款賽車對真實賽車的模擬是很到位的,不然的話我也沒法通過遊戲模擬出真實賽車的一些規律。

貼心的一點是,新手任務關會告訴你怎麼開,以及這麼做的原理。這很重要。

目前就體驗了這些東西,還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EB這個牌子的車,加速賊猛,瞬間飈到200+,太刺激了

後續有新的體驗再更!2017/10/19


從另一個問題下直接搬來的我的回答:那個問題主要對比FZ7和GTS

畫面:
這可能是唯一一個能客觀對比的項目了。B站Y站對比視頻一大堆。GTS畫質不如FZ。FZ7可以是目前畫質最強賽車遊戲沒有之一(NFS20在畫質上有可能能和FZ7一戰不過這倆遊戲沒什麼可比性),GTS自然要差些,不過拋開對比,單論PS4pro上的表現力,GTS還是挺不錯的,幀數穩定,4K清晰,模型精細(沒FZ精細不過其實不差)畫面方面我給良好,雖然絕對畫質不算優秀但4K加上60幀,綜合表現力上並不差。


車單:本作車單實話說挺差勁的。GTS是鐵了心要往電競之路上走了。閉輪賽車組別從GT4到LMP1全包,甚至WRC都有,而開輪賽車和街車基本不存在,VGT倒是一個亮點。這個車單對賽車(區分街車)愛好者來說也能打個7-8分,但GTS主流都是輕度玩家,主流玩家裡街車收集控又佔了很大一部分。只能說車單有些雞肋。山內說要DLC添加到500輛,按這個效率有點懸。另外我必須抱怨一下:山內老賊,把我的C組吐出來!我要索伯C9!我要787B!我要2J!扯兩句FZ,T10倒是挺會把握玩家群體:街車數量相當足。賽車組別也挺全的,車單方面,FZ良心很多,GTS我給差評。

賽道:GTS的賽道質量一如既往的不錯,GT系列特色Tokyo Expressway依然還在。不過賽道數量我給一個大差評。雖然鈴鹿和紐北這兩個我常跑的賽道還在,可為什麼斯帕沒了?之前GT系列特色的自創賽道怎麼也沒了?為什麼連勒芒24h的賽道都沒有?恕我直言,這賽道數量還不如RR3多。後者只是一個辣雞手游而已。

生涯/賽事/在線:GTS的線上賽事系統,不論是賽事安排,禮儀系統,還是賽車分組,車輛平衡,都是相當優秀,GTS說要做成電競,也確實,線上競技做的很好很方便。GTS的單人生涯也相當有意思。雖然要求在線才能打開,這點國內玩家怕是要罵人,不知道國行發售後會不會好一點。關於GTS的單人生涯和多人在線競速我給個好評。從這裡大概就能看出,喜歡賽車運動的,GTS會是一個很棒的選擇,然而喜歡街車,車輛收集,對賽事要求不高的那些玩家,FZ可能更適合你。

UI/BGM/開車以外的雜七雜八的:GT賽車的遊戲氛圍和別處的賽車遊戲是不一樣的,其餘賽車遊戲,都有著激昂的電子樂,刺激的開場動畫,炫酷的風景配上車輛,看起來速度感十足,刺激的不行。然而GT不一樣。在GT的大廳里,你可以感覺到車是藝術品,自己就像在逛博物館。背景里車總是慢慢駛過不急不躁的,想像一下一輛能跑到350的LMP1以30的速度慢悠悠地從鄉間小路上駛來。GT不像其它賽車遊戲:大兄弟你還在車庫磨嘰什麼,趕緊上路!這個遊戲好像是在說:隨意逛逛,想開車了就開,不想就去拍照模式隨意玩玩,或者去車商博物館逛逛,學習一下。拍照模式很驚艷,活脫脫一個壁紙製作器,風景相當之美,從繁華的秋葉原,東京站到萬里無人的荒漠,本作拍照模式背景數量大幅度提升。GT翻譯為:跑車浪漫旅,確實,GT是浪漫的。我特別喜歡GTS的氛圍。給人「這個遊戲好高級」的感覺。關於不是開車的部分,我給GT一個大大的好評。

駕駛手感:GTS最佳打開方式仍然是盤子。還是熟悉的GT系列物理感覺,只要不滑,抓地力爆炸,物理是比GT6好不少了,然而想和AC或者rf2對比,還是不太可能。FFB方面比PCAR2稍好,情理之中吧,並不驚艷不過也沒什麼過失。


不請自答:

首先我同題主有相同感覺,我也是PS2時代開始接觸《GT》系列。不過我當時主機買的就是55006的港版《GT4 序章》同捆版主機,進入遊戲看到開場CG,同時聽到陳慧琳姐姐港普配音,我以為那就是次時代。

後來接觸到《GT4》正片,我擦!太NB了!日系車型百科全書了快。也直接影響了當時高中的我,在十幾年後成為汽車網站產品庫主編。(其實真的很喜歡研究車型譜系車型庫以及參數)

《GT5》來到PS3時代,象徵性的買下,發現賽手職業生涯系統很繁雜,雖然還是山內一典一如既往的「車型全,駕駛真」的特點,但上手複雜使其遊戲性大打折扣。(當時公司用桶椅版G37模擬器辦比賽,因失誤憾得殿軍)

《GT6》壓根沒買,在公司玩了當時老大買的盤,感覺生涯系統有增無減,山內一典把一款賽車遊戲做成養成類,我也是真醉了。

昨日還在動心要不回家路上順一盤《GTS》於囊中,看到諸君回答,頓無興趣。我想問,當年高中暑假無數個夜在顯像管電視機前開《GT4》刷豐田RSC拉力車賣錢(算是遊戲賺錢最快手段,一輛車賣22萬,買車改車全靠它)的激情呢?

在這裡我吐槽幾點我的觀點:

山內想把GT變成真實賽車模擬器與汽車博物館的想法很值得贊同,加入考駕照這種賽手養成系統適當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是過於繁雜就不好了。

GT系列一直有一個毛病,特定賽車參加特定比賽,這對於獎盃控來說大大拉長了遊戲時間來進行無意義的收車改裝調校時間,遊戲性有影響

操作太過真實是把雙刃劍,對於一些不太精於真正賽車駕駛的玩家來說,有時牽一髮動全身,一個稍稍的失誤會導致車輛打轉滿盤皆輸,賽車遊戲帶給人的爽快感盡失,這點還不如不爭氣的NFS系列。

最後我想說山內一典是大神,毋庸置疑,但究竟要把遊戲做精還是做好,其實並不是一回事兒。


推薦閱讀:

開車急剎時需不需要同時踩下離合?
為何現在的汽車外形越來越大,可乘坐空間卻大不如前?
雨眉有必要安裝嗎?

TAG:遊戲 | 汽車 | PlayStation | 索尼Sony | 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