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過強的自我意識?

過強的自我意識不單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想到自我意識的消亡,會產生恐懼感。


放鬆,別急著表達——學會傾聽,學會思考。


文匯報:你在作品中寫了那麼多的人類文明危機,如果人類真的面臨絕境,什麼樣的人能夠最後生存下來?
劉慈欣:其實危機之中誰能夠生存下 來,真的很難說,不是有智慧的物種就一定能夠生存下來的,看看歷史,恰恰是最沒有智慧的才能生存下來。別說末日生存這樣殘酷的競爭,就是現在職場,學好物 理和數學也沒用。在危機到來之時,甚至誰的心靈更麻木,也成為生存能力的一種重要指標。所以在災難中生存的能力很複雜,包括忍耐力和心理素質,甚至麻木感,都是生存的優勢。敏感的人在災難中很難生存下去。

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渡邊表示自己早在二三十歲就痛感鈍感力的重要,「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場生存遊戲,所以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強自己的生 存能力,鈍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與其有銳利的敏感度,不如對於大多數事物不要氣餒,這股遲鈍的頑強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現代的力量,也是一種智慧。」


沒有一顆充滿戒備的心不是飽受恐懼折磨的。

引用《奇蹟課程》中的原文:

黑暗只是缺少了光明,一如罪只是缺少愛心。它本身沒有特殊的內涵。——第一章·肆·3

親,不用努力去消除,越是努力就越消除不了。

你可以試著這樣去做:
1、寬恕自己,即使是自我意識過強的自己;
2、帶著愛和仁慈去對待身邊的人;

讓陽光照進來,黑暗自然就消失了


這去讀讀佛經吧,你要求的不就是消除我執、法我執嘛。


個人體驗是有點自己的大事,當你大部分時間精力都投入到一件事上,關注自己就少了。


多讀讀宇宙時空的書。
看看紀錄片也行。
地球算個屁啊。
人算個屁啊。
還自我意識個毛啊。
笑死人了。


即使被自我意識限制住了,也要無所謂。不要太在意會給你帶來什麼不好的利益得失,因為另外一個向面的機緣就來自你有自我,但是你卻願意承受這個不客觀的自我帶來的種種弊端。當然你也獲得了它給你的好處。這就是放低自己承認被造設的意義,也承認自己比起神來絕不是全知全能,而是有缺憾的。


一、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往往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這種文化「,人們把自我實現,追求 個人幸福當做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我們的內心很難排除」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和情感體驗模式。
二、一般從身體有缺陷,或者從小自尊心受到過創傷,以及家庭有神經質歷史的人,容易陷入」自我為中心「的焦慮,因為孩子的心裡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從小自尊心受到床上,就會陷入過分關注自我的漩渦當中,因為強迫性地過分關注自我的缺陷,所以很難以培養出以他人為中心的感情,人陷入自我為中心,健康成長的道路就難以實現。
第三、在碰到 人生大事的失落時候,往往陷入自我為中心的漩渦。比如失戀,往往會讓人強迫性地對失去的幸福感到遺憾,強迫性地關注自身的缺陷:如美貌、身高、財富、性格等等。
第四、我們應該樹立一種觀念,人因為愛他人而存在,把」我「擺放在為世界服務,讓人們幸福的角度中去,而不是一再關注,自我潛能能否實現,自我個性能否保存,因為這些思考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自我為中心是一種對世界,對生存的一種掠奪。古代,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家思想就是一種非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在我們的電視劇中,比如喬峰、張無忌就是一種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現實中比如:杜甫、林則徐、馬英九他們也不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他們面對人生的失落時候,不會陷入」自我中心「思維模式的掙扎,往往能夠挺過去,而且能夠做到」君子坦蕩蕩「。雖然說道家思想和佛教本質上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但是很多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往往會借用這些思想去滿足」自我為中心「的的情感需求,


閉嘴。


根據安東尼奧.達瑪西奧所提倡的分類法,"情感"是一種生理感受(對刺激產生的神經或內分泌響應)。」感覺「是認識到自己有了某種」情感「,而」意識「則是認識到」自己「有了那種」感覺「。

過強的意識源於,當有某種刺激讓你產生情感後,你感覺到了這種情感,但內部或者外部原因讓你放大了這種感覺,因此,有時你」意識「到的是你放大後的」感覺「,這往往會是過強的。

問題就在於你需要分析,控制這種」感覺「的被放大程度。

例如,你渴望吃東西,這是一種渴望的情感,你感覺到自己有了這種情感,則會意識到自己要去找東西吃了,這種感覺還將決定於你到底有多餓或者有多饞或者...,但你可以控制這個餓/饞的感覺(理由可以是你在減肥或者你全部身家就只有5塊錢等等),那你找東西吃意識強度就會相應地降低在某個範圍內,換言之,也就是學會理解並分析你內部或外部的環境,從而理性地去控制你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對防止或消除過強的意識是很有幫助的(以上為個人之見)。


試著說說一點體會:)
想要消除自我,為什麼會自我?
剛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自我的意識的,他們覺得無論是母親還是整個世界和他們都是一個整體,是沒有界限的。慢慢的,發些不是這麼回事,發些人和人是不同的。這個事實本身沒什麼問題,但由於外部信息這時候常常告訴他們要保護自己,要和其他人劃清界限,我們心中便生出驕傲,或是專顧自己。
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們確實很多時候是自私的,是自我意識過強的,那就先接受我們確實是這樣的人!面對這樣的事實。
接下來可以從換位思考開始。這裡有一個愛之語的例子:我們都有願意去愛人和關心人的經歷,卻不知道愛的語言有很多種,每個人愛的語言都有不同。有這樣一種分類方式:鼓勵的言語,精心的時刻,肢體的接觸,實體的禮物。我們如果不了解別人的愛的語言,很容易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鼓勵別人,而對方或許對此就沒有什麼感動。
最近自己就在進行這樣的訓練,希望用對方的愛之語鼓勵到對方。
這或許可以是消除自我的第一步。


學會去愛。

1、學會去愛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愛,不是一種奉獻,更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和他(她),和這個世界的交互。給予關懷,給予鼓勵,給予理解,這個過程中沒有刻意,也就不會企圖回報。真正懂得愛一個人,就有能力愛很多人,也不會感覺愛情是一種博弈。

2、學會去愛周圍的事物。一花一木,一草一樹。有陽光的天去到戶外,感受它在皮膚上給予你的溫暖。下著雨的時候站在窗前細細聆聽,淅淅瀝瀝。

3、學會去愛正在做的事。專註於此,生命只在此時此刻,所以去體會它,不管是在掃地,還是在看書,聽音樂,洗臉,認認真真地去做,用整顆心。

ps:正在讀黑塞的《悉達多》,裡面提到,人們做的很多事都是為了逃脫自我意識的入侵,不然是耽於酒色,還是沙門的持齋誦經,都是一種把驅逐自我,逃避自我的方式。


我的大腦不僅虛構出了作為自我意識的我,而且讓我震驚的是,它還虛構出了九倍於我的自我意識所佔容量的各種各樣的內容。或者說,我的大腦虛構了我,同時虛構了包括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意識到的、甚至沒有意識到的絕大多數內容。不過某種意義上講,我的大腦剛好虛構了我,是它的好運,但卻是我的厄運。


過強到哪頭了,弄的太驕傲太自以為是,讓別人躲著你了
還是弄的太謹慎太自觀,沒事總跟自己過不去了
找熟悉的好朋友們 多坐坐,靜靜的感受下自己,也靜靜的傾聽下別人。
我自己的感覺是,跟熟悉的朋友多待待,感覺就跟充電一樣


首先思考一下「自我意識就是你的意識,你的意識就是自我意識」嗎?
我認為令題主困惑的那個意識是指對事物的判斷標準,下面我所說的意識指的是對事物的判斷標準,你的意識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當你來到這個世界時,你是無意識的,隨著父母的影響,學校的影響,社會的影響,朋友的影響,書籍的影響……你形成了意識,於是你會對事情有一種情緒反應,而這反應,就來自於你的意識,而那個意識並不是最初的你就具備的,它是環境影響的產物,所以那個意識不是自我本身就具有的意識。
概括來說,你的意識是受環境影響的,而你錯把你的意識當作自我意識。隨著環境的改變你的意識是會不斷的改變的,舊的意識消失,新的意識產生。你的意識的不斷更新消亡就是你的三觀在不斷的被塑造。當不把你的意識認為是自我本身就具有的固定不變的自我意識時,面對自我意識的消亡,就不會有太強的恐懼感吧。


為什麼怕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獨立思考的前提。是脫離盲從的唯一前提。
你怕的恐怕不是自我意識,而是自我意識覺醒帶來的焦慮!但是追求自我意識的覺醒不一定帶來焦慮。有焦慮就去解決焦慮。
沒有自我意識,等待你的就是麻木!


男生自我意識過強時,每日照鏡子會覺得自己又帥了一節。
女生自我意識過強時,每日照鏡子會覺得自己又胖了一圈。
自我意識是個騙子,當它過強時告訴你的都是滲了水的假象,當它不強時告訴你的都是壓扁了的事實。
你可以參考它活著,但無法事事都與它共存。


讀讀佛經,破除我執。


覺得自我意識過剩應該和生活的環境有一定的關係,那麼是不是可以試著去了解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見識廣了,看待事情應該也會更全面,慢慢學著聽取別人的意見。
多交一些朋友,遇到事情的時候多思考幾秒,不要馬上下結論,然後多看看書之類的吧~反正改變這種事情肯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也不要急,有這個心,肯定會有所改變的吧!


章同志說得很對,但比較抽象。

自我意識的本質是防禦
但當自我意識過強時,這種防禦方式會造成你內心的不平衡。
(在自我意識狀態,你可以不斷挖掘出潛意識,不斷釋放自我毀滅的意向。)

如何放下過強的自我意識?
寬恕自己----就是放下你自己

你擁有自我意識,你不斷地與自己對話---目的是控制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生活。

你需要做出決定:你是否要放下這個最理智,最堅強的自己?
如果你放下了,你就放下了過強的自我意識。
(怎麼操作?
給自己放個假,不去控制任何事情,放下你的生活,你的人格,只是放鬆,休息,隨心所欲。
沒有假期可放?
躺在床上,全身放鬆,將意識專註於自己的身體感覺,首先集中於頭部,再向下移動。 告訴自己,一切都不重要,不需要去擔憂,此時此刻,你擁有自己,不需要任何外物。 現在,你徹底在生活之外,待會,你將會走向你的生活,你的身體,但現在,你就在這裡。 )
(一句話:保持放鬆的狀態,放下戒備)


推薦閱讀:

既然相由心生,那抑鬱症患者該怎麼看?
抑鬱症痊癒了的人會覺得周圍的人都很無趣並且沒有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嗎?
你經歷過哪些比較有意思的心理效應或現象?
自己笑點太奇怪,怎麼去戳幽默方式不同的人的笑點?
理性究竟如何戰勝慾望?

TAG:個性 | 心理學 | 自我意識 | 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