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判斷句式是不是體現了黏著語的特點?

eg ……者,……也 這個句式 。與日語中的……は、……です。十分相像
還有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與 「これは、……です」
還有 「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也是把動詞放在最後,與日語很相像。

白話與文言,差異這麼大,真的很無奈啊Orz。高考文言文大概得分是個位數,嚶嚶……


不喵自來。題主一下子提了好幾個問題,必須要一個個回答;而不幸的是,我的日語也只有半吊子——確切說,只有能夠讀懂句法學文獻的份兒……
文言文的句式,特別是判斷句式,並沒有體現黏著語的特徵,倒是可以說體現了主題優先語言的特徵;黏著語和SOV順序並沒有獨佔關係(並非所有SOV語言都是黏著語,反之亦然),而文言文本身的確部分容許SOV語序的存在。

首先,討論黏著語的問題,需要辨別詞素(morpheme)的存在。作為典型的黏著綜合語,日語的語素劃分是十分明確的,通過添加語素來改變句子的時態、動作的施受關係等。這裡引用一段當時我曾經寫過的介紹黏著綜合語的文章來解釋「黏著語」到底有什麼樣的特徵:

和英語不一樣的是,日語表時態、主被動、否定、情態的方式都是在動詞詞幹後面直接附著有關的語素,同樣是看見「見る」,在正式場合下表否定時並不是單獨使用新的詞,而是在後面加上詞綴,變成「見ません」,表示使動的時候也採取黏著詞綴的方式,變成「見させる」,但是每個詞綴本身並不表達一個獨立的意思。在黏著綜合語里,通常一個詞綴只能表達一種意思,在不同的情況下,也會使用不同的詞綴,詞綴和詞綴的邊緣是清晰的,不會產生混淆。

就目前書面留存的文言文樣本來看,我們並沒有辦法來確定它是否像日語一樣有著黏著詞綴的結構:首先,我們無法確定文言文里的一個「字」當時會不會有屈折或黏著變化的發音,其次,就目前留存的文本看來,如果每個字都是一個固定的音的話,我們也並沒有找到典型的黏著詞綴——比如說文言文里表達否定、過去時、使動態,並不是採取「動詞+否定詞綴」、「動詞+過去詞綴」、「動詞+使動詞綴」的模式,要不高中也不會那麼糾結於「這裡是普通用法,這裡是使動用法」了……
而題主所說的「也」與「です」之間的「通性」,也並不在於黏著詞綴方面,而是在其作用與出現的位置方面。「です」是出現在句尾的助動詞,帶有判斷的意味;而「也」從判斷詞逐漸變為語氣詞(見古代漢語常識),和助動詞的性質並不相同。「也」的應用範圍,比「です」廣泛很多,比如說可以用在疑問的結尾(如《馮諼客孟嘗君》中: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而「です」則通常不會出現在疑問句的結尾(特殊語氣、人物設計除外,討論這些就跟找尤達大師學英語一樣);作為語氣詞,「也」也不一定需要出現在判斷句的結尾(如《游褒禪山記》中: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這二者唯有在表意上可以等同,語法性質卻完全不一樣。

題主對日語的了解可能並非十分深入——這裡妄加推斷,如有誤判,煩請告知——如果稍微多了解一點日語的話,大概會知道,日語有兩個類似於case marker(格位標記)的助詞,實際上非常相近,它們分別是系助詞は和格助詞が。在西方語言學特別是句法學對日語的研究里,は被稱為topic marker,可以譯作「話題標記」,而が則是nominative marker,可以稱為「主語/主格標記」(相對的,を被稱為accusative marker,也就是「賓語/賓格標記」)。は和が的功能較為近似,初學者也很容易搞混,我日語既然是半吊子,那麼也就引用一下專業文獻的說法,全文可以參照這裡:從助詞的功能和表意看「は」和「が」的區分。簡而言之,一句話的主題(topic)是用は引出的,而一句話的主語則是由が標記的;在一些情況下,也可以出現は和が的共存,比如這一句:
スイカ全部食べた。
如果轉譯成現代漢語的話,可以這麼說——西瓜|我全吃完了。我相信題主一定會有這麼說的時候的,如果不這麼說的話,至少也不會覺得這句話很彆扭。
這樣的現象稱為主題優先,也就是在這種語言里,需要強調的、作為語境內含義核心的成分可以前置到主句之前,無視其本身的語法成分。像這兩句里的「西瓜」,本身作為「吃」的賓語,都應該出現在主語「我」之後(現代漢語為SVO,日語則為SOV),但是由於主題優先的性質,我們可以把它強行抽出來放在前面,而不影響整句的表意——大家絕對不會認為是西瓜把我給吃了對不對。主要語序允許主題優先的語言,就被稱為主題優先語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題主所說的日語、古代漢語,以及我們現在使用的現代漢語,都是比較典型的主題優先語言。
在主題優先語言里,也有不同的情況(術語稱之為parameter):日語選擇依靠語法成分標記主題,來凸顯出「啊,它就是這句話的主題」,而這個主題的標記,剛好就是題主一直在想的は;現代漢語選擇不依靠語法成分,而是用微妙的語氣差別、停頓等來標記主題。文言文在這方面和日語略微靠近,可以選擇用「者」、「乃」等方式來標記主題,但是也可以不採用,而是用停頓來標記(這種情況還是很常見的,如《六國論》: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而除了判斷句以外,「者」作為單詞乃至於分句的主題標記,也與は表現出了很大的一致,具體可以參照董秀芳的從話題結構到複句結構:以「者」和「所」的功能演變為例。而與此同時,古漢語里卻沒有對應が的成分,所以與其說是「者」類似於黏著語的語綴,實際情況更接近於「者」類似於主題標記。
介紹到這裡,大家也應該能發現,主題優先語言和黏著語兩個概念是完全不相關的:前者是句子內部不同成分的結構,後者則是詞綴的使用與搭配。主題優先語言可以有多種可能性,可以是孤立語(如現代漢語、越南語),也可以是黏著語(如日語、韓語)。剝除了這兩個概念互相關聯的可能性,我們就可以說,題主所提出的古漢語和日語的「共通點」,實際上更多來自於主題優先語言的性質,而非黏著語的性質。

最後則是關於黏著語、孤立語和語序的問題。不管是黏著語還是孤立語,都容許SVO和SOV二者的存在,正交出現的四個種類里,SVO的孤立語代表為越南語,SOV的孤立語代表為緬甸語,SVO的黏著語代表為馬普切語,SOV的黏著語代表則為日語。所以並非說出現SOV語序則可以被一概而言是黏著語。
至於古代漢語的語序問題,特別是小賓語的SOV順序,碰巧我之前寫過一篇專欄專門討論了這個事情,這裡不妨附上鏈接:從倒裝句說開去 - 聽雨庭院工作室謝喵圖書館 - 知乎專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只允許小賓語出現SOV結構,正常的不加強調的名詞性賓語依然遵循SVO順序,而日語則是以SOV為基準順序的,所以這兩者之間在句法學上還是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就像大家知道飛機和鳥都會飛,可那能一樣嗎……

大概就是這樣吧,我感覺我得繼續去認真學日語了&>w&<

和 Chris桑一樣,不請自來。非古漢語專業,也非韓語專業,能看懂一點日語。
—————————————————
題主和Chris說了日語和中文,我來說說韓語,這樣給題主一點類比的例子。

在中國古漢語中,語法現象有很多,題主將 者~也。

這樣的句式列出來對應的是
日語中 は~です
韓語中 ?/? ~?? 這樣的句式。
是不是很相像?我個人覺得原因在於sov句子中,助詞是標識各語言成分的重要標誌。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很難分辨出主語賓語 和謂語的位置。這個應該是黏著語比較顯著的特徵。

但是,不是sov句式的古漢語中就不能體現這個特點了。

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就很難找到對應的黏著語特徵。

(日語您應該比我懂得多,我就不獻醜了)
用韓語表示一下語句順序:
永州之野?? 異蛇?/? 產1,黑質?白章?/? ??。
我相信 用同樣是黏著語的日語寫這句話 結構應該是差不多的。

——————————————
附註
1產 這個動詞 在這句話中 如果 作為自動詞來看,前面的賓語助詞應該是?/?。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有口音?
"母語"的定義應該是什麼?
怎樣更有效地學習上古音?
一個暴露在正常語音環境下卻沒人教他說話的嬰兒是否能自己學會語言?

TAG:語言 | 古漢語 | 文言文 | 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