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詩在當時是用來唱的嗎?


李白在《將進酒》里很明確地說: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如果相信李白,那在聽字之後的部分,就是李白「唱」出來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劉禹錫回京之後,寫過一首很傷感的詩:故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此處的渭城,就是渭城曲之類。

與歌者何戡
二十餘年別帝京,重聞天樂不勝情。
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


白居易寫過一句,是現在推測唐人唱詩方式的重要資料:聽唱陽關第四聲。他自注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對酒五首
百歲無多時壯健,一春能幾日晴明。
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
(這一首詩,前聯還是三四句式。)


王昌齡有一句:新聲一段高樓月。這高樓月三字,或許就是一段新聲(一首新歌)的名字。可惜無法考證了。
看前句,梨園子弟和涼州。這涼州二字就是曲名,所有冠以涼州名字的詩,按道理是可以唱的。

殿前曲二首 其二
胡部笙歌西殿頭,梨園弟子和涼州。
新聲一段高樓月,聖主千秋樂未休。


唐詩有一部分是用來唱的, 但不都是用來唱的,長篇的古風、樂府詩和排律都不是用來唱的,而絕句是最常見的用來入樂的詩體。李白《清平調三首》,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等很多作品都是有明確的用作入樂演唱的記錄的。更典型的就是《集異記》所記的旗亭畫壁故事:

旗亭畫壁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游處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偎映,擁爐火以觀焉。
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艷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人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
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之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曰:「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昌齡則又引手畫壁曰:「二絕句!」之渙自以得名已久,因謂諸人曰:「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床下,奉吾為師!」
因歡笑而俟之。須臾,次至雙鬟發聲,則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渙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豈妄哉?」因大諧笑。諸伶不喻其故,皆起諸曰:「不知諸郎君,何此歡噱?」昌齡等因話其事。諸伶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從之,飲醉竟日。
——《集異記》

薛用弱以唐代人記唐代事,是能夠很直接的反映出當時詩作入歌傳唱的情況的。


是吟誦。依字行腔,依意行調。平長仄短,入促韻長,平低仄高。
(一般來說,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入聲字歸為仄。比如「絕」這個字,按平仄應該是平,但它是入聲字,所以歸為仄,吟誦的時候要短促。)

平聲,又分陰平(一聲)和陽平(二聲)。
上(shang三聲)聲,一般就是普通話的三聲。吟誦的時候情感是親密、婉轉、溫柔的。
去聲,一般就是普通話的第四聲,吟誦時情感是堅決的。
入聲字,吟誦時短促、頓挫或者輕靈,表達比較強烈的感情色彩,比如痛苦、決絕。

基本調可大致分為陰調和陽調,陰陽調是相對而言的,以樂句為單位的。
陰調相對來說節奏慢,旋律平緩。
陽調相對來說節奏快,旋律起伏。

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紫薇姑娘和爾康互訴衷情時的《上邪》原文是這樣的: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其中,欲、絕、雨等字為入聲字,尤其是最後一句的「乃敢與君絕」中,君為陰平,吟誦時悠長,而最後一字,「絕」字,吟誦時十分短促,戛然而止,表達自己內心之堅定,起誓之決絕。
推薦王翼奇老師的吟誦調。

吟誦是我國古老的誦讀方式,推薦徐健順老師、陳琴老師的吟誦調。
尤其是徐健順老師的《將進酒》,聽過之後只要一想起《將進酒》腦子裡就自動循環播放。


怎麼會,寫詩是相當於現在的發微博吧


唐詩中有大量作品是入樂演唱的,但不全是,有「聲詩」和「徒詩」之分。

詳見任半塘先生90萬字巨作《唐聲詩》。

也可參看錢志熙:《歌謠、樂章、徒詩——論詩歌史的三大分野》


《尚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詩經》不管是采詩獻詩說,很多研究都指明是源於民間的歌曲。漢朝置樂府,也本是音樂官署。唐代也有教坊,所以詩歌和音樂本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也有文人化的過程。有研究說,古代的吟誦也是一種歌,但是不配樂。詞從民間發展起來之後,因為它起源於宴樂,本身是配樂演唱的。所以詩詞的功能區分就更明顯了。這是個深度的研究問題,三言兩語講不明白啊……可以看看相關的著作。


能唱的只是一部分絕句。盛唐音樂發達,教坊常採用名人的詩歌配入曲調。宴會歌妓也會唱詩送酒,稱為歌令。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集》其中近代曲辭基本都是唐代歌唱的絕句。中唐時期,漸興起了長短句歌詞,唱詩便逐漸淘汰了。


我覺得是。不然怎麼有漢樂府詩呢?


唐詩不是。宋詞才是。


推薦閱讀:

學習傳統文化(如詩詞,文言文)對現代人有什麼用?
著名詩人楊炯的字是什麼?
孟浩然的詩水平如何?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