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的深度是否國內電影已經無法企及,為什麼?

為什麼感覺到韓國的電影越來越有有深度,似乎是國內編劇無法企及的高度!?


拍《霸王別姬》和《活著》的時候我比較高興,我覺得我們終於起步了,可我沒想到,那就是我們的終點。——蘆葦。


不說廣電和分級制哈,我們感到的韓國電影的深度,或許是他們不避諱一些題材。

直面歷史(群眾事件,反抗政府、財閥等)
揭露黑暗(各種揭露政商勾結,揭露各種黑暗手法)
抗衡霸權(民族主義,抗日,抗美國強權)
直面分裂的現狀(敢於從中發現題材並進行深度描寫,並擺脫意識形態的視角)
不避諱黑幫、暴力和性
不避諱倫理題材
人性的深度刻畫(包括極端條件下人性的陰暗面)
回歸到人自身、家庭自身看待問題(宏大敘事當中的人性回歸)
——等等,想到再補充

可以說,韓國電影行業趕上了好時候,
能夠自由地去說自己想說的故事,
能夠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和語言去說想說的故事,
能夠自由地評價、解讀自己想說的故事。


今年年初的時候韓國上了一部故事片——《許三觀賣血記》。這部電影的原作是國內很有名的小說家余華,而《許三觀賣血記》也是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許》原本也是準備讓姜文來導的。那為什麼《許》最終變成了韓國電影,許三觀成了韓國人呢?

只是因為這個故事所發生的年代,和這個年代所發生的故事都是觸碰不得的,是中國敏感詞里最敏感的一部分。所以一個中國作家描寫的中國時代背景下中國小人物的故事,最後不得不漂洋過海改宗換祖的去到了他國。

所以「韓國電影的深度是否國內電影已經無法企及」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是
要問為什麼?——

這是「體制」的勝利。

要知道,《許三觀賣血記》原本可能是另一部《活著》。


為什麼?我告訴你一個粗略的數據,也是現象,韓國年度進口片引進高達600餘部,本土電影卻創下年度市場總額60%以上,票房榜10強佔據9席,中國年度進口片不足60部,國產電影創下年度市場總額50%-60%,錚錚上榜的高產值的國產電影到底好不好看?呵呵,我都不好意思說。

你說好萊塢商業市場已有百年,咱不敢跟他比,中韓商業片市場同樣歷經數十年,韓國慫了沒,人家腰板挺得筆直,鋼鐵俠來了,一樣被本土片圍剿成狗,所幸人家金剛盔甲,命硬,韓國人想,我們的英雄有太多種,美利堅的英雄只有一種,動不動就要拯救世界,還自殘,動不動就支離破碎,滿拼的,算了,我還是買張票鼓勵吧。

人家有入獄後與女兒難捨難分的智障父親,有帶領下層基礎反抗上層建築的柯蒂斯,有歷史洪流中看相的小人物金乃敬,諜戰中救國和自救的表宗盛,被國家拋棄數年內心無比掙扎的金秀賢,和恐怖分子殊死較量的男主播河正宇,哪個不是真的英雄?你給我說說這些平凡的人們,有沒有給你最多感動?

你再看我們打個胎就疼痛至死的青春,買不起驢牌就白活在這個時代,開個破車上個戈壁灘就是燃死的人生。

哎西。

韓國電影為什麼這麼多樣?都是逼的。中國電影為什麼這麼單一,媽逼的。

哦韓國電影的崛起,有三個代表事件,98年的分級制代替審查制,99年的光頭運動,以及最關鍵的06年電影界大規模示威,為了抵抗韓政將每年放映本土電影的天數削至70多天,後兩個算是韓國本土電影人士為了保護本土電影,折騰了兩次暴動,99年是韓政配合WTO引發,06年是韓政為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引發,直接導致韓國電影和好萊塢正面較量。

中國呢,一面是採用行政手段限制外國大片的進入,一面是對內嚴格設立條框,你要拍?呵呵我這裡不僅是溫室,你們都是花朵都是寶,我這裡還是國寶防盜中心,你要過去?這裡有許多紅外線。

我時常有這樣一種感覺,韓國政府和中國政府對待自家電影,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韓國電影里經常出現前輩一邊西吧,一巴掌就拍在孩子頭上,他們崇尚的,自家孩子是騾是馬,拉出去遛遛,不逼一逼,你怎知它不下崽?中國家長都恨不得把孩子含在嘴裡,看的緊,管地又嚴。

像這樣的人長大了,除了吟哦一下愛情,感慨一下人生,別的什麼也不會。

所以韓政積極地製造自家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我就是要把你推出去,是死是活,你自己想。

至於中國,很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所有人都在質疑國產電影為什麼這麼差勁時,恨鐵不成鋼,別問我中國電影為什麼這麼單一,媽逼的。

而很多拍了爛俗國產電影的人也會說,我媽是總局,媽逼的。

最後獻一首歌給大家,靈感源自暴強網友改編傑克遜的《Beat it》。

前面的歐巴別走那麼地快
看著你我的心跳也會變好快 
突然間你閃耀 人群中傳來尖叫 
是逼得 那是逼得 

我媽的雙手突然推了下我 
此刻我應該留下還是快離開 
我幼小的心靈 承受如此的壓力 
是逼得 媽說動物不能成魔 

我是逼得 逼得 逼得 逼得 
我這都是 逼得 逼得 

想賺很多money 
又怕媽不高興 
想起當年嗶哩 
心裡怕怕地

都是逼得 都是逼得 
都是逼得 都是逼得 

太多的思考已經沒有時間 
媽你不要糾結我輸給美利堅 
如果《超人》來了
那麼我又是什麼 
是爛片 就是爛片 

老媽我打小就管我管地嚴
這嚴格讓我覺得你法力無邊  
老媽你此刻對我 說出心裡的話 
說不怕 就說保護月不怕 

都會怕得 怕得 怕得 怕得 
你我都會 怕得 怕得 

拒絕長大的心 
伸出溫暖的令 
連成一所溫室 
在你我心底

都是逼得 逼得 逼得 逼得
你我都會 怕得 怕得

放慢你的腳步 
聽聽我的哭泣 
等等你的漫尼 
不再閃耀的你

都是逼得 逼得 逼得 逼得


----------------
公眾號:匡靖


不謝邀。

現在基本已經完全不想討論中韓電影差距成因問題了,覺得好累好厭倦,掏心窩的。

該說的以前都說過了。
還討論什麼呢,就是意識形態的原因啊。
從產業鏈的工種里找什麼原因啊?
要到幾時某些站著講話不腰疼的人才能明白,文化產業是不可能指望從底層提升素質引導上層的?
文化藝術類產業的繁榮,必須是自上而下影響的,精神命脈抓在人手裡能蹦躂個毛線啊。

我可想寫犯罪片了,可想可想了,但是你還沒動筆就知道永遠不能看它被拍出來,真的很難找到動力。劇本不是小說,它只有被拍出來,才算是生命的完成啊。
而從創作源頭就被打壓積極性,真的會被一點一滴的消磨掉銳氣。

我為什麼喜歡韓國電影,原因非常奇葩。專業的學習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這個能在電影里暢所欲言的國度的人,他們長著跟我們一樣亞洲人的臉。 很多與這個相似的因素導致我們看韓片的時候非常容易自我代入自我投射,然後產生假high。
所以我特別不能容忍韓國片把故事講砸了。
我有時候真的好嫉妒他們。以至於看到最近的韓影《舉報者》我真的好生氣。這本可以是一個非常好看非常有張力的片子,討論新聞從業者的堅守,但它沒有做到它該有的樣子。這種題材好看的地方在於「堅守」的過程而非最後的結果,但反面力量的不作為導致根本看不到「堅守」在哪裡,整個劇作在從中間全面坍塌。而它討論的問題在我們這根本碰都不能碰,他們可以拍卻講砸了。
想想我做新聞的同學們,可能一輩子也到不了需要討論所謂新聞理想的地步。
因為圖裡這個問題,在我朝,大家早有系統默認的答案,已經理所當然到根本沒必要拿出來作為一個問題討論的程度。

而事實上很多別的問題,大家心裡也早有答案。

不過總有問題能跌破你的思維下限,比如:「這個不能寫,那你為什麼不寫那個?」
你指著昆汀說,你這個太血腥了不好,你去拍蔡明亮那種吧。你指著是枝裕和說,你這結構太淡了,你得拍諾蘭那種啊。你想什麼呢?啊?

相信我,你作為評論者能想到的創作者都想過無數遍了,創作者體會到的痛是評論者的千百倍。開上帝視角罵人誰不會呢,真讓當新上帝,誰又造得出新世界了?

說不能堅持是因為不夠愛的人,無非是因為刀沒往你身上扎罷了。



節選轉載另一問題中的答案
在某些國家,他們擁有能夠改變制度的電影,在另一些國家,只有能夠扼殺電影的制度。
by,任丘

原文出自豆瓣,全文轉載地址如下
http://zhenhua.163.com/13/1120/18/9E566NSS000465HF.html


第十放映室都被斃了,還能說啥

諾大的中國有太多的故事,解禁後也許不會立即有品質,但我相信慢慢就有了。起碼會看到很多真實的東西。


作為一個業內剛出道的小編劇說說我的血淚經驗吧。
1,《霸王別姬》是特例,拿了國際大獎才特別通過的。事實是,當我有一天在看謝晉電影回顧展時,我驚訝於《芙蓉鎮》在八十年代能夠上映。不過後來想想,我們那時候有位後來被搞下台的h書記,文化政策總體寬鬆。
2,我現在有個劇本,是偵探懸疑題材,純粹自己創作。我糾結在兩個地方,劇本的主題講一個警察堅持非法證據排除的原則,因而不得不與小城的警察局和官方周旋,卻在巨大壓力下變成了與體制一樣的人。這是一個探討體制和人性的關係的故事,但痛苦就在我怕這樣的劇本通不過。因為涉案題材要拿到公安部去審,他們當讓不允許「被攻擊」。另一個痛苦的地方是具體的情節,裡面涉及一對同性戀的關係,這也是不可能過審的,為了維持我的表達,我只能把同性戀關係講得隱晦再隱晦。但在某些情節點上,這個問題講不清楚,事件的力量就出不來。我很痛苦。
3,目前還在做另外一個項目,同樣涉及八十年代的嚴打。我只能用一種戲謔的輕鬆的不經意的筆觸來去表現。有人說,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不要碰觸犯禁的題材。問題是,在社會主義中國,只要是真實的東西,有不犯禁的么?如果創作不能真誠地講述自己相信的東西,那怎麼能夠感動別人呢?該死的審查制度和意識形態!
4,在目前的主流院線市場,想做一個好的商業片,鄙人認為,必須學會用各種方式曲線觸及真實面,然而又不能走賈樟柯式的硬碰硬路線。那種東西有創作自由,有藝術上的深度,然而卻放棄了電影在形塑全新的主流意識形態中的優越性和權力。說的通俗點,就是姜文那句話,我還得站著,還得把錢掙了。這需要在商業與藝術中做平衡,用類型片和主流價值觀的思考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創作。這比站在原地羨慕韓國電影實際多了。
雖然,這非常非常難。
創作者要仰望星空,同時必須得面對現實。
——————————突然熱起來的分割線——————————————
半年多之前的帖子了,不知怎麼回事這幾天關注多了起來。
跟各位報告,我現在觀點已經變了(貌似就是市場和環境怎麼活生生把舊社會的人變新社會的鬼的例子)。。。
第一個故事,放棄同性戀的情節,因為根本不可能過審。何況,仔細思考,覺得依靠特殊的人物關係闡述一個主題,有取巧的嫌疑,刪掉。
第二個項目,嚴打的部分作為背景故事,提都不提,變成一個照顧主流觀眾口味的犯罪喜劇和家庭情節劇。
還沒有去看《闖入者》,只看了預告片,覺得質感不對。
中國電影市場目前的問題是,《速7》這樣的大片當道,觀眾口味好萊塢化。大部分投資人、製片人不懂電影,其實好萊塢的大片廠也不懂,不然不會拍出《速7》這樣的片子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看看好萊塢八、九十年代的商業片,很多拍得極其有特點。比如《Heat》、《Ronin》之類。
而大部分導演、編劇,要麼就是真的連電影的門都沒沾邊,比如《小時代》、《後會無期》之類,要麼就是類型片、面向主流觀眾口味的思維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比如《致青春》。還有一種就是沉溺於原來的藝術電影的思維,卻面對嚴酷的市場環境想做個假轉身,骨子裡不屑於主流,比如《殺生》、《闖入者》。
王小帥導演是非常優秀的導演,劇作能力很強,但電影的觀念跟現在的市場現實差別實在太大。
要麼,像賈樟柯一樣,不甩你們丫的,就玩自己的藝術,反正也有投資有國外市場有名有利。
要麼,就得像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親愛的》一樣,用一個類型片的方法,抓導演關心的和觀眾關心的熱點做題材,找主流觀眾的真正關切點,號中國社會中國現實的脈,用商業的路線,做最有影響力的電影。
中國電影觀眾沒好片子看啊,大家多希望電影院里有跟現實相關的、技術上、講故事也過關的好電影啊,誰要天天看無腦大片?
可小帥導演代表的少數幾個本能成為中流砥柱的創作者,還繞在藝術電影的圈子裡出不來。其他的能力、創作水平又不夠。香港導演會拍類型片,可跟大陸觀眾又隔著一層。年輕一波導演里,張揚玩文藝,張一白變IP達人了,烏爾善有前途,徐靜蕾忙著搞對象了,陸川不想提他都,李玉路數怪異不過也算給自己找到一條路子。再年輕一批,跨界的來搗亂,路陽的《綉春刀》是很好的嘗試,不過千萬別再拍什麼續集了。創作者有話想說就說,可別因為片子火有人拱就亂拍續集。其它人,有拍了片的,大多不入流。沒拍上的,還在掙扎。
目前,就這麼個現狀吧。
我總覺得,市場是相對公平和開放的,能者居之,比憋在體制里或者跟體制較勁有意思多了,放開干吧,同行們!
-------------分割線——————————————
關於寧浩:為什麼不提寧浩,是因為我沒辦法評價他。想不清楚他將來的路數,他屬於路數怪異的一類,有個人風格。他很聰明,能明白觀眾大概要什麼,也能給出來,這是本事。但他又不甘於做現在的自己,總想往大師夠一夠。問題他不是啊,他保持他自己,然後足夠真誠就夠了。所以,很可能,一,他想明白了,繼續保持自己,保持一個恆定水準。二,轉型失敗,兩不靠。三,變成一個徹底的投機者,最終被觀眾拋棄。因為吃不准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所以想不到他可能的路數,沒辦法定論。


因為你們會去看《小時代》。

———————————————————————

審查是個問題,但伊朗審查制度比大陸還讓人髮指,馬基迪拍《小鞋子》一樣上奧斯卡。

為什麼現在藝校「帥哥美女」全是一個模樣?

為什麼於正毀了一部又一部武俠,舞美沒有絲毫考究不說,整的跟彩虹糖一樣還能繼續拍?

為什麼《小時代》能捲走幾億票房,而《大明劫》才收回幾百萬?

為什麼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錢好賺?

因為你們喜歡,因為你們看爛片。

你不服了,說,我可是邊看邊罵的呀。

你是邊罵邊拿銀子砸人家,這樣的話我希望你也來罵我。

電影人認認真真煲一鍋葯膳,你聞著說香,可是接著就跑去快餐店喝可樂了,邊喝邊嚷嚷,媽的沒營養。扭頭還說,等那鍋湯免費了我再回家慢慢品嘗。結果煲湯的轉行去賣可樂,你怒了,看人家韓國那壇泡菜!

韓國電影解禁前也一直疲軟,但不是說不放寬審查中國電影就沒有出路。老一輩電影人看書編故事騙別人,年輕一輩看電影編故事騙自己,反正你們不講究,他們也不講究,賺到錢就行。



這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來說說深度,一部電影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故事,而故事又直接與編劇掛鉤。這就不得不提到國內的審查制度,很多人都說審查制度只是中國導演拍爛片的借口,但也不盡然。


在國內嚴苛的審查制度下,很多編劇都會主動避開那些有足夠深度,卻可能會涉及到審查禁區的題材。比如張藝謀導演的《歸來》,為了避開「文革」的禁區,刪去了原著《陸犯焉識》中近80%的內容。

就算那些初生牛犢不怕虎,分分鐘想整出個中國版《熔爐》的青年編劇們,能夠寫出有足夠深度與社會批判性質的劇本,然而大部分國內影片製作商都對這種容易被砍且難以賺錢的劇本嗤之以鼻。


退一萬步,就算編劇寫出來了,製作商願意投拍了,廣電破天荒地過審了,最終上映時,最大的障礙恰恰是觀眾,因為在沒有出現相關社會輿論的情況下,大部分的中國觀眾進電影院都是為了放鬆心情,相較於具有深度的沉重題材影片,喜劇片和動作片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綜上所述,當下的中國電影大部分是處在純商業化沒有深度的定位。那些擁有深度的獨立電影,因為資金匱乏而顯得製作粗糙。所以說,中國的主流電影市場里幾乎沒有「深度」這個概念,何來與其他國家比較之說,沒有可比性啊。


再來看看「無法企及」,這個詞就更誇張了。


60年前,黑澤明叱吒風雲之時,大家都說日本電影不可超越,如今日本國內票房榜上全是劇場版動畫。

30年前,發哥用美元點香煙時,華人呼喊著「香港電影亞洲第一」,如今連杜琪峰都淪落到北漂拍爛片的境地了。

現在,韓國電影從興起到輝煌不過才十餘年,大家就已經用上「無法企及」來形容了。


不得不承認,韓國電影從97年《生死諜變》的一鳴驚人,到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一部佳作能夠刷爆國內朋友圈,他們用二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好萊塢將近一個世紀的類型片架構,不說是獨孤求敗也算是驚為天人了。但所有對輝煌的定義不過是後人的馬後炮而已,說不定哪一天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出了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又一個「吊打中國」的亞洲電影新希望就隨隨便便在媒體人的口中誕生了。


所以我們沒必要以別人的成功作為貶低自己的理由,目前我們需要趕超的並不是日本或韓國電影,而是我們自己,找回《活著》、《老井》、《霸王別姬》時期的中國電影。不論是相關部門機構、出品發行方、電影從業者,還是普通的觀眾,都應該想辦法為中國電影做出些改變,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相互指責。


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除非有人能夠預測未來,告訴我們中國電影那時候還是否有深度。


——————————————————————

《影視圈》雜誌—1994年創刊至今,以「影視人,圈內事」為定位,在紛擾的娛樂業中堅守新聞價值。專業做媒體,認真做娛樂。

影視圈微信號:circlemag

或公眾號搜索:影視圈Magazine

邂逅更多圈內事兒~


郭德綱說過大型商演和小劇場演出的區別

大型商演一定是要笑料密集,格調不高,皮薄餡大才行。小劇場才能精雕細刻,打磨作品。在大型商演時服務的是幾千名不懂相聲的觀眾,如果裡面有20個資深觀眾,他寧願退票也要滿足大眾口味。


這個看著是笑談,但絕對是事實。
我國電影也是,在知乎上豆瓣上罵街的人佔總觀眾比例多少?可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絕大多數看電影的要的是什麼,那些票房冠軍的導演們很清楚,罵街的人他們心裡是不在乎的。


現在對於爛片,國家不在乎,製作者們不在乎,大多數觀眾不在乎,大多數不看電影的人不在乎,只有極小比例的電影愛好者在乎,有屁用?


之前看完釜山行之後,開始陸陸續續的看了各種題材、類型的韓國電影,大約有20來部吧,加上更久之前看過的加起來大約有30來部,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韓國的優質電影我都看過了,但至少知乎上推薦的韓國電影我都看過了。

怎麼說呢,前五部的時候覺得韓國電影簡直是神啊,後來開始就覺得。。。嗯,好像是有那麼點套路,再後來覺得,這套路不是跟哪部哪部一樣嗎?而且很多明顯是日本歐美拍過的題材拿來翻拍的啊!重點是翻拍的版本基本沒有原作好。。。

所以韓國電影是不是看不到車尾燈了?

至少我同意韓國電影工業流水線很牛,美國人複製了一部又一部的活屍片,韓國人複製一部又一部的黑政府災難片。

有時候看到一些網友大讚這些電影能揭出政府醜陋的一面,看完他們說的這些電影我就在想,網友腦袋是不是被門夾過。。。

我認為這30多部裡面,我真心覺得好的,大概就七到八部,你要是在國產片裡面找不到七到八部的好電影,只說明你國產電影看的太少了。


20161228更新一張圖:

---------------------------------------------------------
圖來了


中國1994年就能拍霸王別姬和活著這種電影了, 如果沒有審查,沒有廣電總局,現在肯定更是遠勝韓國。可惜因為審查制度,國內電影業發展嚴重畸形,拍爛片能賺錢,好片反而沒票房,自然被韓國電影碾壓...

————————分割線——————————
鑒於很多評論認為廣電總局不是中國電影差勁的根源,我只能列舉一些具體的了
《霸王別姬》禁映,獲金棕櫚後在鄧小平批准下上映
《活著》禁映,張藝謀賠了錢,之後幾乎再無佳作
《藍風箏》禁映,田壯壯被封殺8年
《頤和園》《蘇州河》等婁燁的優秀作品禁映,婁燁還慘遭禁止拍片懲罰五年
《鬼子來了》禁映,姜文被封殺5年
《盲井》禁映,導演和投資商很了不起
《少林足球》禁映,原因太奇葩,自己查吧。
拍了電影不能上映,賺不到票房,投資商憑什麼投資?導演和劇組怎麼吃飯?不是導演沒能力,真的是審查太可惡。如果在那遙遠的1993年,霸王別姬,活著,藍風箏等作品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參考韓國),中國電影現在是什麼樣根本不敢想啊。


我說,這麼多支持文藝片的人,豆瓣知乎上加起來一千萬都有了

一年掏錢買兩張票支持一下

就是3個億的票房

養活四五部文藝片沒問題吧?

然後他們嘴上在支持,實際上身體很誠實呢


各位罵廣電的同時,是否會想到,其實你們自己也在扼殺國產電影?
去年上映的《十二公民》,從各個方面來說都達到了優秀的水平,不過票房是多少?1300多萬!
整部電影的投資是1100萬,也就是說,去掉院線提成和稅等雜七雜八的費用,發行方是虧錢的。
你自己不去電影院支持好作品,哪個導演還會潛心去拍攝好電影?
陸川出道以來,總共拍了五部電影,其中口碑毫無爭議的有兩部,尋槍和可可西里,賠錢賠得一塌糊塗。比較有爭議的是南京南京,可惜還是賠錢。陸川此時也許想通了,追求電影品質觀眾卻不買單,那我乾脆就不追求了唄!
於是,陸川接著拍了兩部垃圾電影,王的盛宴和九層妖塔。王的盛宴是陸川轉型之作,票房和口碑都不理想,但是至少比可可西里好,沒那麼賠錢。
九層妖塔評價最爛,但是票房最好,投資不到一億,票房接近七億,毫無疑問是賺錢的。
回頭來看看可可西里,當年的票房不到600萬。整個劇組大多數的時間都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冒著生命危險去拍了這部佳作,最後拿到了不到600萬的票房,簡直是虧慘了。
那麼試問,如果你是陸川,你還會去拍可可西里那樣的電影嗎?


今年以來,《鬼鄉》《哭聲》《檢察官外傳》等韓國電影在國內賺足了話題,大家對韓國電影的熱情一再被激發,而韓國電影強於國產電影也幾乎是共識。

但相信也有很多同學將韓國電影等同於韓劇,每每對韓影嗤之以鼻,今天這篇文章就告訴你為什麼韓國電影強於國產電影,以後遇到有此類想法的直接把這篇文章甩過去就好。

本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2015年度國產電影與韓國電影孰優孰劣的問題,第二部分從歷史根源剖析韓國電影一路崛起的歷程。

  • 第一部分

雖然我是韓國電影的忠實擁躉,但對比兩國2015年的電影市場,我會把票投給國產電影。一方面2015年國產佳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優於韓國電影,另一方面,也是對國產電影的一點肯定。

比較兩國電影的高下,看的應該是整體水平,而不是拿《思悼》和《小時代》之類的比,這樣難免有些厚此薄彼。

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統計,2015年上半年韓國電影佔有率僅為42.5%,創下了12年來的最低值。影片方面,備受關注的河正宇主演電影《許三觀》慘遭滑鐵盧,《二十》、《絕密搜查》等影片也異常疲軟。雖然下半年有《思悼》這樣讓人驚喜的沖奧片,但整體來看,2015年韓國電影乏善可陳,能拿的出手的僅《思悼》、《許三觀》、《暗殺》、《國際市場》等寥寥幾部。

反觀國內,逆勢而上的《老炮兒》,鄧超認真出演的《烈日灼心》,致敬經典的《十二公民》,《山河故人》、《闖入者》、《一個勺子》、《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等一批優秀的藝術電影,中國式大片《捉妖記》、《尋龍訣》,靠自來水火起來的《大聖歸來》,低成本導演處女作《心迷宮》,其他諸如《狼圖騰》、《解救吾先生》、《師父》、《刺客聶隱娘》等等。

2015年我國電影總票房440.69億,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佔總票房的61.58% ,國產電影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

可以說,2015年是2000年以後國產電影第一次可以跟韓國電影剛正面而且佔上風的時候,而韓國電影已陷入困境,正在尋求突破,這是韓國電影急速發展必然會帶來的後果。

《心迷宮》的導演忻鈺坤採訪時說:再過十年,可能片尾就不需要交代字幕了。

2015年,我們看到了《烈日灼心》中的注射死刑,看到了《老炮兒》中102個涉煙鏡頭,看到了《心迷宮》這樣的黑色電影走進院線,有理由相信,不出幾年,我們會有自己的《生死諜變》、《回家的路》、《辯護人》……

  • 第二部分

韓國電影的崛起是從1999年開始的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2010年以後,在1999年之前,國產電影肯定是在韓國電影之上的,這沒有任何疑問,而以1999年為界,1999年以後的韓國電影開始追趕並全面超越國產電影。

說到1999年,就繞不過逢韓國電影必提的「光頭運動」,98-99年韓國電影人發起的「光頭運動」可以說是韓國電影的分水嶺。

光頭運動:1999年,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電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媒體高度關注,韓國政府在極大壓力下,決定繼續Screen Quota政策令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

大家注意這個運動發起的目的是保留韓國電影的配額制度,也就是對本國電影的保護措施。電影配額制度也就是國產電影義務上映制度,很簡單,就是你一家影院一年必須給我放多少多少部國產電影,這一制度本身無可厚非,這是很多國家對抗好萊塢衝擊的無奈之舉,並不止韓國有。

而在2006年,韓國電影屆千人大遊行的起因也是因為韓國國務會議通過法案,將配額天數由146天縮減到73天。

說回配額制,這個制度有什麼好處呢?一方面當本國電影工業尚未成熟的時候可以有效抵禦好萊塢的衝擊,另一方面也為藝術電影和電影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正是那次出名的「光頭運動」,喚起了民眾對本國電影的極大熱情,《生死諜變》也就順利舉起了韓國電影崛起的大旗。

1999年上映的《生死諜變》轟動了韓國,觀影人次579萬,上映57天就打破由《泰坦尼克號》保持的票房紀錄。

不得不說,那時候餅叔宋康昊的臉還不是很大,還蠻帥的。

僅接著就是被部分中國觀眾一直揪著不放的國際電影節,人家從1999年才開始崛起的好么,不要老拿上個世紀的輝煌來跟人比,當然現在要拿國際電影節這項來比的話,可就不一定比得過人家了。

2002年,林權澤憑藉《醉畫仙》獲得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2005年,在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成為首位獲得名譽金熊獎的亞洲人。當然,林導演還有其他好幾部入圍國際電影節的作品,這裡只談2000年前後這個關鍵時間點。

2003年,金基德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2004年2月,憑藉《撒瑪利亞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電影節 。9月,憑藉愛情片《空房間》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 。2012年,憑藉執導的第18部影片《聖殤》獲得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13年6月,憑藉執導的驚悚片《莫比烏斯》入圍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4年,憑藉執導的驚悚犯罪片《一對一》獲得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2000年,李滄東推出《薄荷糖》,受邀參加當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2002年,憑藉《綠洲》獲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這幾位導演在國際電影節上的成功極大振奮了韓國電影行業,而「韓流」這個詞也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席捲亞洲,所以以後不要再拿國際電影節的成就來揶揄人家了。

大家可以想想大家對韓國電影最早的印象是哪一部?

中國觀眾開始接觸韓影應該要從2000年北影舉辦的「韓國電影學術會」開始,之後《我的野蠻女友》、《共同警備區》等開始湧入中國。

總的來說,韓國電影在世紀之交崛起得益於民眾和政府對電影產業的極大支持,影視從業人員對藝術的高度追求,還有逐漸成熟的電影工業(說到電影工業我就懵了,到現在搞不懂這個詞,誰能跟我講講,沒接受正規電影教育的弊端就在這裡,有話講不清楚)。

分析韓國電影的成功,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政府的扶持和民眾的支持

1、「光頭運動」迫使韓國保持原來的配額制,國產電影贏得了很大發展空間,確保了本國電影的市場佔有率,同時激發了民眾對本國電影的熱情,到目前為止出現的13部過千萬觀影人次的電影就是明證,要知道1998年的時候韓國總人口4600多萬,2014年的時候總人口也才5000萬左右,過千萬就代表著有20%的人口走進電影院觀看過這部電影,可以自己算算如果這個比例放在中國會讓一部電影有怎樣的票房。

2、管制嚴格,許多本國電影不允許媒體有任何批評的聲音,普通百姓不去看會被認為不愛國,這一點長遠看對韓國電影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但在當時,絕對的有促進作用。

3、當時的總統金大中引領了「韓流」奇蹟可不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主要政績有以下幾個:一是上台伊始就成立文化觀光部,整頓相關文化產業。二是制定《二〇〇〇年傳播法》,這其中有一個規定,電視台播放國產電影必須占電影播放時間的百分之二十五。三是逐年提高在文化方面的投資,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籌措近3000億韓幣用於電影產業發展。

4、1999年5月韓國電影促進會更名為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為韓國電影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個機構也與電影審查制度改革有很大關係,之後講到。大家可以在微博上搜索這個賬號,會提供第一手的韓國電影資訊,而且在北京每周都會組織免費的韓國電影放映活動,正羨慕在北京的同學。

5、由韓國政府提供的輔助金主要用於資助電影學院學生和進行獨立電影製作的導演,用以進行實驗短片、紀錄片和藝術獨立電影的製作,最高可申請4億韓元(摺合人民幣約270萬元)或製作費30%的輔助金,資金無須歸還。

二、電影分級制度

終於說到了讓大家吵得面紅耳赤的電影審查,韓國電影在1998年之前也有審查。

上世紀90年代,韓國獨立導演金東園、趙成豐因為放映電影《紅色》被捕,後由電影促進會出面協調得以出獄並促成了韓國電影審查制度的取消。

韓國電影分為五個等級:全民皆宜、12歲以上觀眾觀看、15歲以上觀眾觀看、18歲以上觀眾觀看和限制放映。韓國電影的審查制度具體可以參考一下豆瓣用戶的帖子。

韓國的電影分級制度簡史

實行分級制度後韓國電影在各方面突破禁忌,產生了《實尾島》、《太極旗飄揚》、《辯護人》、《熔爐》等等優秀影片,這些影片或批評政府,或針砭時弊,或探討南北關係,或對準社會熱點,正是因為這些電影,韓國電影才有了如今這般題材豐富、異彩紛呈。

三、題材的多樣化

韓國電影另一大特色就是多樣化的題材,有聚焦南北關係的《生死諜變》、《太極旗飄揚》、《共同警備區》(《仁川登陸作戰》真是丟了前輩的臉),有純愛影片《我腦中的橡皮擦》、《觸不到的戀人》、《假如愛有天意》,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犯罪片《追擊者》、《殺人回憶》、《老男孩》,有恐怖片《薔花·紅蓮》,有災難片《漢江怪物》、《雪國列車》(這兩部電影雙雙入選The Playlist網站評21世紀50佳科幻片(2000-2016.6),分別位列第11名和第14名),有青春片《陽光姐妹淘》,有揭露社會陰暗面的《熔爐》、《素媛》,在文藝片方面《春夏秋冬又一春》《詩》……

再來看看我們,青春片必墮胎出國,炒IP翻拍經典都到了無恥地地步,什麼玩意都能在大熒幕上放,什麼人都能厚顏無恥的去當導演,請問,這些你怪廣電?

四、抄襲與創新

韓國電影復興伊始就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不斷抄襲,不斷創新,說韓國電影抄遍全世界也不為過,但你要拿抄襲說韓國電影不行,那就是太年輕了。

「拿來主義」讓韓國電影人學到了好萊塢大片和歐洲藝術電影的精髓,並將這些深深植根於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從而產生了獨特魅力。電影誕生100多年,後人模仿前人又不斷創新,電影也在不斷的邁步向前,豐富的藝術成就放在那裡,懂得利用的是智者,擯棄不用的是蠢貨。

五、藝術與商業

韓國電影的成功很大一個原因是其電影產業的不斷完善,導演本身對電影藝術及商業運作同等重視,不僅看重影片的藝術水平,同時也注重其商業價值,很好地做到了兩者平衡。
對於整個韓國電影,形成的完善機制讓大多數電影都能有很好地票房。

反觀我們的電影,重藝術輕商業的《闖入者》《心迷宮》《路邊野餐》等叫好不叫座,《小時代》之類賺了票房輸了口碑和人心,電影工業的成熟之路是漫長而曲折的,我們現在還只是小學生。

一邊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品,一邊是外表光鮮的垃圾,叫好又叫做的電影,我們太少。

最後,再多說幾句,喜歡韓國電影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大批敬業的演員。
沒有宋康昊、劉亞仁,相信《思悼》一定會很平庸,沒有河正宇、李政宰、全智賢,《暗殺》也絕不會那麼精彩。
我的偶像宋康昊說過不會讓人在電影院之外的地方看到他,但我們的演員除了在綜藝節目中刷刷存在感,在微博中逗逗比,演戲反而成了副業,實在讓人心塞著急。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韓國電影? - 風之影的回答

微信公眾號一起看電影(yqkdianying),微博:迷影生活,推薦電影,分享資源。


1,電影不分級,咱們永遠只能配合小盆宇們看喜羊羊和小時代。

2,不要以為韓國或者其他國家不出爛片,只是我們都是迎著口碑去搜好片看,那些爛片被自動過濾掉了。朋友當中閱片量驚人的一抓一大把,但我總能說出一些他們聞所未聞的奇葩國外電影,爛得和國產爛片旗鼓相當。【盲目猛踩國產電影也算厲外垃同好吧?

3,電影深度=政治諷刺,人性陰暗=重口味,這些都是誤區好么?不但是觀眾的誤區,也是很多編劇的誤區。編劇一攤手,說自己很無奈啊,過不了審,好本子寫了沒法兒拍。扯,你意思是國外就沒有歌頌人性美好的優質電影了?想像力和觀察力匱乏就是匱乏,不能什麼鍋都讓廣電總局背。

4,總有人把通俗和媚俗等同於低俗和惡俗。正兒八經講故事吧,別老想著別出心裁,別老想著獨樹一幟,別老想著盆滿缽滿,別老想著名垂影史。【對的,媚俗並不是一個貶義詞。

5,現在看到那些拿窮山惡水做文章的電影就想吐,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搞小偷妓女同性戀窮山惡水長鏡頭那一套,還覺得越窮越慘越落後就越能體現電影深度,拜託,外國人都看膩了好吧?

最後再發一篇其他問題下回答過的答案。韓國電影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繁榮,它所呈現的是一種虛假繁榮。

以下是原因。

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欣欣向榮是不會只有電影繁榮的,那肯定是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繁榮。尤其,電影的繁榮,是需要文學的繁榮去支撐的。

比方說美國、日本、歐洲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電影和文學的發展程度可能不一樣,但絕對不會是只有電影發展,而文學沒有任何進步的。

反觀韓國的狀況,只有電影發展,文學幾乎沒有什麼成績。這種發展是不健康的,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韓國這個國家,壟斷及政府行為那比天朝牛逼得多了。他們的電影產業發展不是因為有許許多多的導演自發地講自己想講的故事,而是去研究近年來什麼電影最流行,什麼電影最吸引票房,什麼電影能得國際大獎。

不能因為他們的電影當中諷刺政府,就真的以為他們是想諷刺政府。那只是因為他們知道諷刺政府的電影大家愛看。

當然了,確實韓國還是有好導演和好電影的。

你看韓國電影都一陣一陣的,有一陣大家都瘋狂拍恐怖片,有一陣大家都瘋狂拍愛情片,有一陣大家都瘋狂拍犯罪片,有一陣大家都瘋狂拍政治諷刺。

人家拍電影不靠自發自主,靠的是大數據和各種模仿好萊塢模式,玩的都是當年美國B級片玩剩下的東西。

歐洲的審美情趣一直很高,所以偶爾讓他們看看扭曲的、畸形的東西,他們會覺得很新鮮。美國人就不吃這一套。所以歐洲會一段時間之內認同某些韓國電影,但美國就是根本不吃韓國電影這一套的。去年開始,韓國電影在歐洲都拿不到獎了。歐洲人也開始看膩了。

政府操作,集合全國之力搞電影產業,電影自然發展得快。但電影應該是自發行為,應該是一個人說我想給大家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然後他去拍電影。即便資源分散,即便跌跌撞撞,那也是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虛假的繁榮,再怎麼繁榮也是虛假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趙寅成?
如何評價《恐怖直播》這部韓國電影?
如何評價韓片《奸臣》?
《釜山行》為什麼在中國這麼受人追捧?
《熔爐》里的暴力鏡頭是如何拍攝的?會給那些未成年演員留下心理陰影嗎?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韓國電影 | 電影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