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許多當代中國建築師偏愛磚材?
磚材有什麼獨到之處使得那麼多人喜歡它?
謝邀 @Kira Liu ,簡單來答一下
上面匿名用戶的回答已經很全了,不過我強調幾個重點
1,質感
質感這種東西特別容易給人直觀的感受
建築設計中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則是——虛實對比——這是比較概括的區分層次,而「虛」和「實」在各自的部分中還可以更加細緻的區分層次——質感就是一種手段。
舉個栗子
如王大師的國美象山校區
從這個角度看建築,近乎都是「實」面
但是給人的感覺依舊很舒服,就是「實」面這個層次里,王大師還區分光滑與粗糙,木紋與磚的肌理,還有顏色,所以並不是感覺一個大實牆撲面而來。
由於王大師喜歡搜集各種舊磚,就導致整個磚砌的肌理很粗糙——就如同很多人都喜歡讓磚扮演粗糙的角色一樣。
不過磚不止可以扮演粗糙,也可以扮演細膩
如董豫贛董大師的紅磚美術館
同樣都是磚,董大師表現的就是秩序,細膩,光影等等
甚至於有時候有點炫技
如上圖的放大就是這樣
轉角這麼處理,工人師傅告訴過你磚的邊緣是有多容易被熊孩子等人碰掉一塊嗎??
還有這個
等等吧.....
這其實也說明了我的第二個問題
2,磚的砌築方法
傳統的240*120*60的紅磚總的來說有三種比較大眾的砌築方法
一順一丁
三順一丁
梅花丁
等等還有很多
但是
一來是這種以模塊(磚)來構築建築物的過程很容易激發建築師的創造力,
二來是我大天朝有著世界上無可匹敵的砌磚技術的工人師傅
就造就了很多創新的砌築方法(具體請各位親自去紅磚美術館瞅瞅吧),就讓簡簡單單的一塊磚演化出了萬千變化。
因此,建築師當然喜歡用磚了!
3,鄉土化
我想,就算再貧困的中國鄉村也會有制磚廠吧!磚其實是個很鄉土化的東西,一個農民工,甚至於一個農民,就算不會讀書寫字,也大概其知道磚怎麼砌築。
這種鄉土化的東西很容易取得,就造就了建築師經常性的使用,甚至於有的建築師專門設計磚——劉家琨的再生磚
嗯,你們沒有看錯——這就是當年劉家琨參加深港雙城雙年展的作品
從這個角度上看,劉家琨應該是中國為數不多能做「實事」的建築師,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地震後,劉家琨通過地震損毀的廢棄磚料,重新加工,形成再生磚用以災後建設——其實這不僅是震後的恢復重建,更是代表人們把悲痛(損毀的磚才)化為力量(再生磚),這更是代表這一種重建家園的巨大勇氣,為家琨鼓掌(開始呱唧!)
4,傳統
中國建築的傳統是磚木結構,磚與木材構成了中國人骨子裡的精神。使用磚不僅僅是一塊磚,更重要的是從千年前傳承至今的中國人的傳統。
我以為大概就這些,歡迎大家交流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看了一下題目和幾個高票答案,覺得問題的重點應是「當代中國建築師」。高票答案把磚的優點說了一遍,並沒有錯,可是並不能解釋為什麼「當代中國建築師」偏愛磚,只能解釋「建築師」偏愛磚。我覺得這一題的重點仍是為何當代中國建築師偏愛磚,而不是磚有何優點。雖然兩者有一定聯繫。那我再問一句,磚這麼好為什麼庫哈斯、妹島和世、伊東豐雄等當代發達國家建築師不用?
固然磚有質感、真實、即能是結構材料又是圍護材料還能是裝修材料的特性、做法的多樣性等這些優點,但真正讓當代中國建築師選擇磚的原因還是國情決定的。
低廉的造價與較低的施工技術
艾未未在草場地的一系列實踐基本都是用的青磚和紅磚,原因再簡單不過,不到兩千一平米的造價在中國還能選擇什麼其餘材料嗎?農民施工隊還能做清水混凝土嗎?艾未未還用了很多預製板做樓板,他偏愛預製板嗎?並不,只是造價與施工技術決定了材料而已。
董豫贛的紅磚美術館、張雷的詩人住宅都是低成本建築,能找到合適的材料也就是磚了。聽張雷講座提到詩人住宅的建築成本也就一千塊一平米。劉家琨的再生磚那更是直接為了解決造價與技術而生的,隨手可得的材料(甚至是地震後建築的廢料)和當地可達到的技術,用於災後重建。這時候你談談藝術、文化試試。
用艾未未與劉家琨都說過的一個詞來形容再合適不過:此時此地
可以說大部分中國當代建築師用磚建造就是出於成本與技術的原因。在上世紀後半葉,就我所知的建築大師就有密斯、阿爾瓦阿爾托、路易斯康、賴特等用紅磚建房子(他們的房子也不一定便宜),如今紅磚還是一樣的紅磚,但如日中天的建築大師庫哈斯、妹島和世、伊東豐雄他們還用紅磚建房子嗎?二戰後和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背景是不一樣的。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混凝土系、鋼結構系、玻璃系、卻沒有紅磚系就是這個原因。在中國還能見到紅磚系也是這個原因。
也許當代中國建築師並不一定偏愛磚,選擇了磚也許有一種無奈也未可知。王澍單獨說是因為他的磚是一層文化表皮,所以這層表皮並不便宜。
謝邀。
磚確實是古老而神奇的材料,自古以來深得人民群眾喜愛,但為什麼當代國人建築師喜愛磚,我只能作為一份子猜測一下。
我覺得磚的趣味,關鍵在於 磚是最古老的大規模人工建材,體現的是自然、人工、歷史的三重美感,這是其他材料基本達不到的。
先說自然材料,石頭、木材、這些自古在用,妙在自然,歷史感也厚,但是缺乏人文氣息,不是人造的嘛,不能。
再說一般的人工材料,比如鋼材、銅、鑄鐵,玻璃,鋁合金等等,這些材料都是人工化的,但是又缺乏自然的美感,這些材料太人工了。人工材料如銅和鑄鐵,比較容易積累歷史感,而不鏽鋼,玻璃,黃金這些就比較難具備歷史感。
磚作為古老的技術,既有泥土的質感,直接體現古老地球的本體,帶有強烈有自然氣息,
又有人工的特性,標準模數構件的大規模組合具有強烈工藝感,
同時磚自身歷史悠久,又容易積累歷史痕迹,
簡直就是站在自然、人文、科技 六叉路口的神物!
要有文(zhuang)化(bi),非磚莫屬!
簡單啊,要麼走高技,不行就用最原始最質樸的咯。多少建築師還是技術積累不夠走不了高技。所以呢,mad 還是很難得的。
多看看古今中外的建築作品,或許不用這麼早下結論。
是不是只有國人建築師才喜歡用磚?是不是國人建築師只喜歡用磚?
第一個問題,我的理解是很多建築師都喜歡用磚,國內國外都有很多,至於誰先誰後,誰的作品比較牛,得由高人回答。國外建築磚材的發展挺先進了,國內對此也有報道:威納博艮2012磚築獎下月舉辦頒獎典禮
第二個問題,國人建築師也不都是一個脾氣,設計師各有各的愛好,不同時期不同作品也有不同的材料愛好。關於前面 阿爾瓦 提到的劉家琨,舉一個用其他建築材料的案例: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劉家琨創作的藝術品展示場景
至於材料屬性和藝術效果,還有材料價格和施工工藝,還可以延伸出比較多的話題,貌似不是題主關心的重點。
以下列舉各點基本不分先後
1.磚牆有光影
2.有質感
3.千百年下來,人對磚已經有了情感
4.磚可以有一系列的砌法,有變化
5.有半磚、全磚、不同顏色等磚供選擇
6.價格低(當然現在人工費越來越高,已經不低了)
7.易施工(待商榷)
8.
9.待補充
謝謝@趙東指出錯誤(同名太多了就at了)
我再添加一點。
磚的可再生性,重複利用度,不是混凝土所能比擬的。
磚的構成核心上也會比混凝土要「輕盈」。
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思維對建築的理解。「不求萬物長存之念觀,自然生滅,新陳代謝」。所謂「天人合一」,磚也是一環。呵呵其實很簡單。1.差異化,2.質感不啞光,自然舒服,
根據當地情況可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與運輸;尤其偏遠地區交通不便,預拌混凝土,鋼材等材料運輸就很麻煩。
建築保溫性能好,比起鋼和砼可以說是冬暖夏涼。
可以砌出不同花樣,但是人工費的上漲,以及學習(砌磚手藝)的人變少,這一條越來越奢侈。
喜歡用什麼材料是個人喜好、還有我覺得用磚很大的可能是技術和工藝較簡單、難度不大、取材容易、再就是一種傳統觀念選擇。
推薦閱讀:
※古代大型平頂建築是怎樣做防水的?
※歷史上有哪些難以攻破的堡壘?
※古建築有哪些在通風降溫方面的設計?
※大海的燈塔是如何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