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蔣勛的《孤獨六講》及其中命題?
孤獨作為一種美學,是可能的嗎?
為什麼我們會欣賞失意才子、落魄英雄?
為什麼我們往往在群體中、在親密人之間,反而會深深的感受到孤獨?
余者如題。
這本書本是蔣勛演講的記錄,因此並不像一般書籍有縝密的文章結構或是明確的論點或結論,閱讀時更像是聽作者侃侃而談。
蔣勛認為,孤獨其實正是美的本質。如果梵高並不孤獨,如果竹林七賢不孤獨,世界會失去許多美好的作品以及人格之美的展現。因為只有讓自己凈空,才有空間接納更多,或是創造,能夠「獨與天地游」,本身就是很靈透的畫面。
然而這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於美學,蔣勛用了六個主題來講解,包括:情慾孤獨、語言孤獨、倫理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革命孤獨,它們各有系統,但也息息相關。其中反覆被強調的,是「儒家文化」。蔣勛認為儒家文化並非消弭或弱化,只是從當年獨尊儒術的檯面化,到今天滲透成無所不在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方法,教育走向,直至今日,都還是儒學系統。
「儒家文化是最不願意談孤獨的。」蔣勛如是說,可是正因為儒家文化的影響,所以我們孤獨。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我們視情慾為毒水猛獸,所以早一輩的人,會把做愛說成是「敦倫」,意指「完成倫理」;儒家文化使我們的語言失去自由,連表達都被限制,因為「沉默是金」,也因為「巧言令色」,我們常把「能言」和「油嘴滑舌」連在一起,形成負面意義;同時我們深陷倫理的囹圄,父母的生養,成為永不能回報和得到公平的原罪,所以當儒家文化不知不覺的形成了困境時,人便質疑產生思唯,如要突破困境,則必須革命,而這整個過程暴力無所不在。當「自我」碰上「容不下別人孤獨」的儒家,如稽康要對抗整個司馬政權,拉扯便開始了,孤獨由此而生。
群體文化是希望通過外在一致的方式,達到內在一致,若是在軍隊,每個人有相同的髮型、相同的穿著,做相同的動作,通過這些,個體開始感受到自己屬於群體,進而認同、接受群體的規則,甚至有相同的想法或思考方式。企業和學校的制服也有這功能,輔以教育訓練,企業希望員工穿上制服之後,就會從內心認同公司的目標,產生符合公司期望的行為。處在群體文化里,人在公眾場合的行為舉止和談吐就會受到很大的約束,可能連「婚禮喪禮都是表演,與真實的情感無關」,在至親的喪禮不哭就是不孝,自己家人哭還不夠,更要請五子哭墓,像阮籍這樣沒在母親喪禮掉淚的人,以儒家標準來看是不及格的吧。
「個體的獨立性應該表現在敢於跳脫大眾的語言、說出懷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結局或結論。我相信,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孤獨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嵇康,勇於說出不一樣的話。」「如果只有一面倒的意見,思考就無由產生。我相信,好的文學要提供的就是一種觸怒。」
這本書的自序中有一句話寫著: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卷二,說的就是語言,「語言本來就是兩面的刀,存在一種弔詭,一方面在傳達,一方面在造成傳達的障礙。」蔣勛認為「儒家文化不講究語言的精準性,基本上儒家的語言是接近詩的語言,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悟,把語言簡化到一個非常單純的狀態。」而中國語文不像用來撰寫國際公約的法文那般嚴格,「是最不精確、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準確,準確往往不美……」
精確的是文字表面的意義,每個人做了什麼當然自己清楚,模糊的是弦外之音,文字背後的意義。模糊才會有灰色地帶,才會有爭論和思辯。就像善男信女到廟裡求籤,同一支簽,可以從正面解讀,也可以從負面解讀。
然而,「當語言愈來愈準確,幾乎是沒有第二種模稜兩可的含義時,語言就喪失了應有的彈性,語言作為一個傳達意思、心事的工具,就會受到很大的局限。」當人們不得不說出某些話、不得不寫出某些文字的時候,這些語言和文字就失去了溝通的作用,「因為模式化之後,語言和思想分離了,只剩下聲音,而這些聲音無法在生命中產生意義。」就像大家在網路上的「政治正確」逐漸變成了一種空洞的符號,說出這些話,只是想把這些符號貼在自己身上而已。
有時,聲音不僅無意義,更是虛假的。蔣勛「很喜歡經歷過文革那一代的大陸學者,他們所擁有的不只是學問,而是學問加上人生的歷練,糾結成一種非常動人的東西。有時候你看他裝瘋賣傻,圓滑得不得了,可是從不透露內心裡最深層的部分,你無法從他的表情和聲音里去察覺他真正的心意。」這樣的「人生歷練」,是為了在環境中生存的不得不,若環境里的多數人都如此,每個人都不會有真正的朋友,就像康熙廣開言論時,表面上大家一片和氣,私底下刀光劍影防不勝防。
在《卷三》里,年輕、夢想、革命、失敗者、詩和美這幾個概念是一直纏繞在一起的。蔣勛1972年到巴黎讀書,五月革命仍未結束。從蔣勛的敘述可以知道,當時革命已經成為一股風潮、一種時尚。年輕老師、學長會在罷課時,帶領大家坐在公園或校園裡,談論政治制度,大家都發表看法。而有些人,是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就上街頭,只因為男女朋友要遊行,只因為同學好友要示威,就跟著去,革命成了嘉年華,上街抗議前,還得問問同學「你覺得我穿哪件衣服比較好?」
「革命是一種激情,比親情、愛情、比人世間任何情感都慷慨激昂……有一種很吸引人、但說不出來的東西」,所以蔣勛「開始跟著要好的法國朋友,綁上頭巾,跟著遊行的隊伍前進」,而「曾經感受過那份激昂的人一生都不會忘記」。
蔣勛在書里提到了很多次《史記》。「《史記》里,動人的都是現世里的失敗者,項羽……屈原……荊軻……可是他們的失敗驚天動地。」「不論是項羽、屈原或是荊軻的告別畫面,都是讓我們看到一個革命者孤獨的出走,而他們全成了美學的偶像。相對地,劉邦、楚懷王、秦始皇全都輸了。我們可以說,司馬遷是以《史記》對抗權力,取得權力的人,就失去美學的位置。」
革命者多半很年輕,因為他們的生命沒有「以後」,所以那犧牲特別熱烈,而革命就是青春的儀式,青春是可以揮霍的,決絕的,而青春的狂情必須被釋放,要嘛戀愛,要嘛革命,革別人也革自己,所以血流成河。蔣勛以秋瑾為例,歷史課本上的秋瑾,有股英氣之美,看不出已經是個妻子,也是母親,她在日本留學時,認識了徐錫麟等留學生,就這樣搞起革命,秋、徐兩人惺惺相惜,贈寶劍、賣裘換酒籌知己,結果是秋瑾不要婚姻了,而徐一死,隔天秋瑾立刻起義,然後被斬首,曝屍數日。
也許你無法接受這位革命先烈的婚外情,但這裡談的是孤獨和美,孤獨和美都是一種「不同」,不能用道德譴責,秋瑾的革命事業可能是失敗的,但是她活出自我,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讓生命價值達到最大,最重要的是,革命是一種激情,激情的來由是青春,和愛,所以讓這份孤獨並不處於虛空,反而像是天空的煙火,絢爛狂野。
暴力這一章當中,蔣勛認為暴力其實就像基因一樣,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一直保留了這個本能反應,直到現在。「在部落時代……最暴力的人就會成為領袖,所以我們看到所有的原始民族,身上會戴著兇猛動物的獠牙,表示他征服了這隻動物,他是部族的英雄……(暴力)在部落時代卻隱含人類生存最早的價值,和高貴的情操,部落的領袖都是因為暴力而成為領袖……在血淋淋的畫面中,還有部族對成功者和領袖的崇拜與歡呼。」在原始時代,人必須以力氣、體能來保護族群,「暴力跟生存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是極複雜的問題。」
人類發展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我們用道德把暴力歸類成不好的,「一種在原始社會裡偉大的情操,變成一種被禁止的行為」,要是暴力如本能並沒有消失,那麼暴力去了哪裡?
解讀蔣勛的敘述,暴力「轉化」的方式有二個,第一種轉化是融入一般生活的其他活動里,例如高空彈跳、摔角、藝術美學,甚至遊戲裡面。體育活動里有不少是與暴力有關的,跆拳道、空手道、鬥牛、賽車等等,「我們看蹦極、賽車、極限運動,都是藉助觀賞他者的冒險,發泄自己生命潛意識裡的暴力傾向」,換句話說,就是你想做,你不敢或沒辦法,但他可以、他敢,所以你願意花錢去看。在藝術或美學方面,暴力出現在野獸派的畫作,出現在《十戒》、《發條橙》甚至像《泰坦尼克》、《金剛》這樣的電影里,出現在《水滸傳》這樣的小說和書里。小男孩的玩具槍也是暴力,甚至「電腦裡面的遊戲有多少是跟暴力有關的?可是長大之後,家人又跟他說不可使用暴力,可是他的玩具和遊戲不就讓他學習暴力嗎?這裡面的矛盾到底該如何解答?對孩子而言,遊戲比正規教育影響力更大,為什麼我們又要暴力成為禁忌,卻又要在遊戲裡面去完成?」
暴力第二種轉化方式是披上「合法」的外衣,上一段的暴力也都合法,這裡則是指政府或國家才能使用的暴力。合法的暴力有時甚至比非法的暴力更殘酷,凌遲、魚鱗碎剮、人彘、騎木驢都是不忍足睹的刑罰;任何理由的戰爭也都是暴力,就算通過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也是一樣,軍隊不就是為了執行暴力而準備的嗎?「所有合法的暴力都假借著懲罰出現,就像美國說要懲罰伊拉克,其實行使的就是暴力,所以當你想要懲罰別人時,你一定要想到,你是不是在滿足自己的暴力慾望?」
暴力也會偽裝成另一種情感,「我們經常用不同的暴力形式待人,打罵是最容易發現的暴力,但有時候我們對人的嘲諷是暴力、對人的冷漠是暴力,有時候……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暴力……」。這也是第一章里提到的,「在我們的文化中,以愛、關心或是孝之名,其所做的決定都是對的,不允許相對的討論、懷疑。」
接下來是思維這一章。蔣勛認為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里最大的一個,簡單說來,是因為思考者必須抵抗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對某件事視作「理所當然」而形成的暴力,這無疑也是一種革命,「他可能是傷風敗俗,他可能眾所矚目,也可能是眾矢之的。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他怎麼能不孤獨?
人際溝通可能是速度最快的系統,許多人缺乏耐心,往往在對方話沒講完之前就急著說「我知道你要說什麼」。我們會以自身的經驗、觀察與知識去推斷別人的意思,產生結論,而這過程很快,快到我們常常沒有知覺到。避免誤會、增進溝通效果的方法,就是走下推論階梯,放慢速度,不要太快下結論,盡量去察覺自己思考的過程,和自己用來評斷別人的價值觀。
蔣勛提到飆車族的例子,就是走下推論階梯的示範。師長父母都告訴學生孩子「飆車的孩子都是壞孩子」(評判),如果小孩只是單純地接受「不要學他」的結論,那麼這孩子不會有思維。蔣勛帶著大學生到大度路去採訪飆車的人,跟他們對話,大學生髮現,在自己向父母要錢繳學費的時候,這些「壞孩子」早已經濟獨立,還用存了好幾個月的薪水來買摩托車。如果我們和不同族群的人劃清界線,不願溝通,那思維也就無從發生了。當兩個極端互相接觸,產生了中間的灰色地帶,才有思辨的空間。所以「放下成見才能進行思辨」,成見包括我們的知識和好惡。
最後一章講的是倫理。蔣勛認為五倫里,「最難以撼動的是父子倫,也就是親子之間的倫理」,儒家的「百善孝為先」賦予孝順無可取代的地位,也大大地增強了父子倫的力道。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概念下,孔子認為父親偷羊,兒子不應該揭發,以儒家的標準來看王又曾一家人,他們的行為完全符合孔子的期望。只講法律的社會很無情,只講道德的社會同樣也是極端,在兩難之間如何取捨、「如何斟酌,不會有固定的答案」,但兩難的問題絕對值得討論,兩個極端中間的灰色地帶提供我們思辨的機會。
社會結構的改變、社會風氣的轉化、對事情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不同,造就了幾乎無解的代溝,「倫理與社會條件、經濟條件都有關,倫理不是一個主觀決定的東西,而是要從很多很多客觀條件去進行分析,得到一個最合理的狀況。」而一個雙方都認為合理的狀況,絕不可能是處在極端的一側。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不逾矩,但是一個不能勇于堅持己見,流俗從眾的人是無法走出群眾,面對自己的孤獨,進而發現儒家思想的光芒所照耀不到的思想。若社會有99.9%都是這樣的想法,那0.1%的異類,往往是被主流儒家社會所排擠的人,但也往往是這0.1%的人,是真正的孤獨者,堅持並實踐自己的想法。
社會上就是有那0.1%的人有著自己的表現方式,而或許這些人有他們種種的理由,但最後選擇並理解這樣的表現方式。如果這社會上因99.9%的人而犧牲了這0.1%的人,那這社會就大有問題了,大概是儒家思想極端發展後的結果,極度的壓抑,綿密的倫理網路,但卻壓制了個人的自由與發展。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
若這社會可以給予0.1%的孤獨者尊重與理解,那這社會便有了呼吸及進步的可能。在那之前,孤獨者只能夠透過革命或以各種文學形式,如詩,小說,音樂或繪畫,作個人的抒發及宣洩,不然,只有走向發瘋或自殺之途。
以上這六種孤獨的狀態,我感受最深的,應該是情慾和語言的孤獨。
語言發揮的是武器的性能,在攻擊上威猛無比,但比較像野獸的嘶吼,足以壯大,只是虛張聲勢的工具,這個時候,我寧可沉默,不說,也是一種表達。蔣勛說,共同的語言,反而是誤會的來源。我聽懂你的意思,你聽懂我的意思,卻沒有聽懂這個「人」,然後我們各說各話,雞同鴨講,孰不知爭吵是語言最低能的作用,我們不讀詩不歌唱,只是無意義的爭辯。《鵝毛筆》中的薩德侯爵,這個癲狂敢言的男人,說出最齷齪,卻也最真實的話,所以被眾人拔掉了舌頭,還要繼續用血液用糞便作為墨水寫下去,這不是什麼哀艷的情節,可是我可以感覺到生命被徹底壓抑的憤恨,然後拚命拚命嘶吼的疼痛,最終薩德選擇吞下十字架噎死,因為他不能對虛偽的事情屈服,我想他反對的並不是宗教,而是劇中信奉宗教的人,都是道貌岸然的偽教徒,這是他對虛偽的嘲諷,但薩德的語言並不寂寥,因為他有太多讀者,反而是他不斷藉由暴力自殘或殘人的行為,反映出暴力孤獨者的吶喊。
至於情慾,縱然追求愛戀的過程總是單打獨鬥,但也許就像作者說的,這並不見得是一份沒有希望,無可奈何的情感需求,因為愛,我們都想變得更好,我們同時注意到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忽然有了寫詩和讀詩的渴求,年少的愛戀雖然這樣寥落,卻引領我們走向最真誠熱烈的世界,像是《千年女優》中,女主角追尋了一生,卻連心上人的臉都模糊了,只因為在逐愛的過程中,我們如此幸福,愛上這樣的自己,也當無怨。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身在人群里,寂寞就會消失不見嗎?約炮真的是滿足生理需求嗎?在網上論戰、釣魚,這麼做的動機為何?每天忙碌,寂寞就被打發了嗎?
就像蔣勛說的,「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才是意義。」「不管生命的意義為何,如果強迫把自己的意義加在別人身上,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我相信,意義一定要自己去尋找。」誠哉斯言!如2009年12月17日《外灘畫報》顧文豪《孤獨的美學》概括:
書分六輯,分別講述
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
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
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
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
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
以愛之名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幾乎將關於「孤獨」的話題論述得題無剩義。
幾個定語非常準確,我覺得記住這一小段就足夠了。
總體上,作者用「孤獨」一詞泛指了所有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互相理解的障礙,以及所有欲交流而不得的無奈結局。人際交往不一定都是帶著善意的,不同人對同一個詞所指代的對象理解也不同,同一事物對不同人造成的好惡也不同,甚至某一個群體靠剝奪和犧牲另一個群體,來獲取自己的幸福。凡此種種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終極溝通不可實現,因此「孤獨」是社會的必然。
如果你的夢想不是拯救世界,那麼只要找到跟自己特點類似的同盟軍,像是買保險一樣為人生築好感情的防波堤,等受傷的時候可以退回來,僅此已經可以知足了。與外界不一樣也不會太過憂傷了。當然,更要注重與自己的內心和解,以便在至親都無法理解自己的時候,也可以大致保持心理平衡。
還記得高中英語課本那個可憐的漂流男Chuck Noland么?他把一個排球起名叫Wilson,並陪伴他度過艱難的一人生活。如果覺得沒人理解你,沒人擁抱你,只能自己先理解自己。如果自我都不能理解自我,這種孤獨將是最深刻的,最無解的,可能會讓你喪命。
在此之上,諸如違反當前倫理的孤獨,革命不被人理解的孤獨,離經叛道的孤獨,追尋靈魂伴侶而不得的孤獨,似乎其他的一切都變得可以忍耐了。
作者的描述啟發了我去思考孤獨相關的問題,最終可以得出適用於我自己的解法,這就是這本書對我的最大意義。如果現在不翻目錄,根本想不起來是哪六講。
孤獨症
講一些污言穢語,引導出亂世思維。
別老跟自己過不去,傻點有福。
---one week
(自己臆想中,別打我……)
在2002年的聯合文學舉辦了這麼個主題,蔣勛做了一些演講。
當然想了解的,自己看《孤獨六講》即可,我在這裡只是套一下框架,
扯一些自己能夠理解的,這裡所講,我會摒棄法律、道德、倫理、傳統。
一、情慾孤獨
(我叫其為隱私孤獨,心理學者說本質同死亡意識)
欲,這是自然規律;一個人,他成熟了,渴望了解、擁抱、愛,需要打破禁忌。擼、約、嫖娼、一夜情,同性戀、變性、色情片、桔色用品均可以理解。你我各取所需,無需自責多慮(思維模式,參考中國性學研究專家,李銀河,曾提出嫖娼合法化類似的方案)
二、語言孤獨
語言孤獨,我稱其為無語者,不想說話,縱使有愛人,親人,朋友,同事,但你仍感覺自己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聽是尊重的開始,但總不讓把話說完。那麼,養寵物、養花、閱讀者、購物慾、窮游者、出國熱便可理解,因為我們需要不一樣發泄放縱。
三、革命孤獨
個人生活生來不平等,縱使努力十分也不行,到得最後只是為生而工作,夢想什麼都是扯淡。那麼,罷工、政治運動、開會、遊行示威便可以理解,原來如此,他們不是莽夫,比我們更有自主意識,更懂得如何獲得相關權力。
四、暴力孤獨
暴力是人性的一部分,如何傳播、觀察、表現這是一個問題。當我們很看高空彈跳、賽車、極限表演、科幻災難都是借觀眾發泄自己潛意識的暴力傾向。1900年,弗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想表達出,性是人最大的壓抑,熟不知暴力也是人的壓抑,從人類進化的角度講,最大暴力者都是領袖,那麼文學創作的虐戀,高考狀元、天才兒童、股市牛人、綜藝節目的腦力驚人、家庭暴力、恐怖分子等都是人類的潛意識。
五、思維孤獨
這是人類做事有理性後才產生的,如哲學思想,它有一種推論過程,理性探討的過程。你所有做的事,別人都會以符合邏輯,符合人情。不符常理就不行了,少了感觀行動。那攀比、佛道儒、聖經、神鬼,南京大屠殺、新聞標題黨、抗日神劇的存在就是這樣的反思維產業。六種孤獨,思維孤獨最可怕,易生極端,權利兩者在手便忘了所有……
六、倫理孤獨
這是一個歸類。道德是預設的範圍。古埃及有血緣內婚……
五倫之一,父子倫,即孝。
結婚是自己的事,要父母張落,催、逼、相親。無需感情積累便結合了。
自殺是自己的事,孝論,身體髮膚來自父母,杞能輕死。(哪吒之死,便是不孝)
活出自己。因為百善孝為先,父母你來養,別只想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師生戀,老幼戀,家庭形態轉變,不結婚思維等等都是可以理解的,。
轉自豆瓣 人是裝在容器里的動物 (評論: 孤獨六講)
人是裝在容器里的動物。
怎能不孤獨。
車子房子城市國家地球是容器。
正義道德善良憐憫愛情是容器。
軀體是容器。
思想也是容器。
空間的穿透是毀滅性的。
很少有人甘願飛蛾撲火。
有的容器密不透風。
有的容器有門窗煙囪地道。
要進入另一個容器,必須出走。
每一次出走,都冒著走不回來的危險。
剝離是一個血肉模糊的過程。
更多的,是容器外壁的碰撞。
摩擦變形相互阻擋彼此吞噬。
只有在孤獨中,人這種動物才是安全的。
孤獨是颱風眼。一旦離開,劫後餘生,不在掌控。
開一扇窗,即使隔著玻璃,畢竟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開一道門,即使幸福從來都只路過,也為註定的敲門人等待。
開一口天窗,白天黑夜,讓陽光和星光照亮不會發光的事物。
開一個煙囪,哪怕聖誕只有一天,也為生命中的禮物準備著。
其餘的日子,讓靈魂像火葬場的一縷煙,有一個出口。
再挖一個地道,儲存心裡那些不為人知的秋天和落葉。
感謝這本裝滿孤獨字眼的書,這個文字的容器。
它分成六小格盛著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
這是一個被風吹亂的格子鋪。
每樣東西上面都覆蓋著另一樣東西。
對人這種孤獨的動物而言,對抗孤獨的唯一辦法,
也許就是學會把自己的容器不斷忘掉。不斷放空。
打碎它,你將不復存在。
只有我自己覺得這本書完全是作者的主觀意識和無從考證的意淫么?
幾天前剛翻過,沒什麼大感覺。
偏文學而非哲學,偏直覺而非邏輯。
一行一段,間距賊大,賣的挺貴。我能說覺得思想綁架嗎
看到推薦後,無聊之餘讀了他的孤獨六講,目前只暫時把情慾孤獨這一講看完了,或許是我學識不夠,第一講後對後續五講暫時沒有興趣繼續看下去。
深深贊成的一句話"孤獨是圓滿的開始",一直認為孤獨和寂寞是完全不相關的兩件事。正如先生說的"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在年紀增長中越來越喜歡孤獨,大概是我覺得很享受吧,或者說是獨處,獨處的時候,可以放空,可以思考,可以享受一種不被打擾的沉澱,我所對於孤獨的理解之處便是這樣。
不過看這孤獨六講里,很多觀點,還是仍不理解,或許我的水平還仍未上升到可以通過儒學層面去理解書中的孤獨?孤獨一定是等於特立獨行嗎?孤獨就是一定要特立獨行嗎?這個點是我暫時沒法認可的。
剛看完《孤獨六講》。作者從以自己的角度去詮釋了六種孤獨。這六種孤獨正是我們在世俗社會裡會遇到的各種孤獨,是我們一生的寫照。作者從探究孤獨,思索孤獨,品評孤獨的角度去解釋和闡發自己所見所感的孤獨。情慾孤獨,每個人未成年時,都會對自身產生許多的問題,對自己身體,以及未知的異性的身體產生好奇。這種好奇在外界道德的壓迫下,縮小到最小,產生出一種無法被理解的孤獨。語言孤獨,即使說話產生許多的語言,但是語言背後的思索及思考真正有誰會理解,語言是用來交流的,但是當有的東西用語言無法交流時,此時孤獨感漸生。革命孤獨,為打破舊秩序,對舊的一切說不,做一個叛逆者,革命者。希望在陳舊腐化的社會裡做一個破壞者,去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但當自己成為革命領袖時,面對現實的權勢,不得不放棄最初的理想。當不再關注烏托邦時,回到現實後,就不再會有革命的孤獨。暴力孤獨,毀壞,破壞,非人性。這一切的背後透露出人性最深處的孤獨,希望通過暴力的刺激和快感,來安慰自己的孤獨。以暴力填補孤獨,以暴力來釋放孤獨。展示一種暴力的孤獨美。思維孤獨,當意識到不可思,不可議時,即使是佛法精深,也不能解決思維的孤獨。哲學不能去進行到思維的過程中去,只能直接給個結論時。社會只需要結論,沒有人去重視思維的過程。最後達成了千篇一律的結論,只剩下一個孤獨的思考者,去進行著探索式思考。倫理孤獨,沒有人能逃離倫理的束縛,所有的人都在倫理的巨大網路里。每個人都按照倫理去生活,相處,但倫理卻沒有給出如何相處的具體答案。這就形成了即使在一張床上睡的夫妻之間,也會存在著無法跨越的倫理孤獨。人活一世,孤獨如影隨形,很多時候我們被孤獨所困,但更多時候我們無法孤獨。
不同則孤,則獨。儒家文化,講的是大同,沒有這個孤獨的位置。你也不會將它大聲宣揚,別人也不會尊重它。
孤獨不是美學,《地獄變》、《人間失格》美嗎?
我們欣賞的是才子,是英雄,不是失意,不是落魄,多的那一分,只是憐憫。
孤獨是人生常態,「似水流年才是一個人的一切,其餘的全是片刻的歡愉和不幸。」
如何評價還真的不好說,見仁見智,大一看完孤獨六講,心裏面暗暗的那種喜悅的心情現在還在。難得的是這樣坦白的陳述。人類情感領域本來就不能事事用邏輯衡量。
蔣勛的毛病在於有些東西還不算講透
剛看情慾孤獨、語言孤獨的時候沒有耐心讀完,感覺不夠系統化,就放棄了。回過頭來再翻,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有了一些感慨,在思維孤獨這一章找到了共鳴。的確,這本書是演講記錄,顯得比較隨意,但有很多我語言功底不夠表達的想法被表達出來了。他觀察到了這個時代缺少孤獨的思考,鼓勵人們走出人群擁有自我判斷力,挺好。
不成熟的閱讀建議:可以每章翻著看看,找到最感興趣的那章讀。
正在看。有一些觀點還是挺好的,因人而異
孤獨是源於人自身對生命的探索,是人的本質。在現代,造成人們孤獨的原因很多,其一為社會環境帶來的長久影響,其二為社會高速發展的語言孤獨。
中國的社會環境長期處於儒家思想統治下,儒文化反對對自身的探索,群體文化的發展,政治介入使得群體文化成為主流,群體文化影響深遠,至今仍影響社會底層價值觀,倫理觀及語言模式。
儒文化極大程度壓抑人的情慾,時代的主流(群體文化)鼓勵個人孤獨思想為異端,無法走向正統,成為一種完整的時代氛圍。
到明後期,商業模式的開放,極大刺激人的感官需求,尋找情慾孤獨的宣洩口。其實喜歡看武俠小說也是情慾的轉化,情慾的轉化會成為孤獨。
而多年思想文化的壓抑,造成了思想同一,模式化的語言孤獨。旁人無法理解,只有自己知道。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刻意隔閡。
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這個時代,人人都在說,可是沒有人在聽。
這麼說吧 人們生來就是孤獨 先生把這分為了情慾暴力語言思維倫理革命 各成體系又相互關聯 讀了有些日子了只記得看得時候不捨得一口氣看完 分了很多天
孤獨作為一種美學自然是可能的 這要具體看孤獨的表達方式了
我們欣賞的不是失意的才子落魄的英雄 唔重點放清楚 失意跟落魄並掩蓋不了他才子英雄的本質。
:)最後一點 因為矯情因為作啊 好吧認真一點 大抵是由於 人 生而獨立而且並不存在能完全理解你的生物 孤獨也是自然會有的
孤獨不可怕啊 偶爾置身其中反倒由衷的感到自在
推薦閱讀:
※類似於銀翼殺手,大都會等電影,生化奇兵等遊戲的」場景氛圍」有沒有一個統稱?
※什麼是美學?美學對人有什麼意義?
※從電子遊戲中獲得的快樂是不是一種低級的享樂?
※癢能忍住嗎?
※為什麼中國風,印度風沒有成為全球範圍流行,而英倫風卻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