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決弟弟的不良行為習慣?

弟弟今年16歲,正是叛逆時期,也是「三觀」樹立的黃金期,但他一直都偶爾存在一點不良行為,那時只是罵一罵,說一說的教育,但最近這個不良行為很嚴重!但家人也不知道怎麼處理?
問題:1、他有時候遇到自己想買的東西時,但又沒錢也知道我們不會給他錢去買時,他會自己偷偷拿家裡的錢,而且不承認!!!
2、他有些自卑,感覺非得物質上和同學一樣,有攀比心,虛榮心,很敏感
3、不知道該怎麼培養他的興趣,眼界等,現在的他對未來沒有規劃,不注重時間,不在意理財,只玩手機遊戲,感覺沒有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朝氣,不愛去嘗試新鮮事物。
很煩,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求解!


題主有沒有考慮過,可能真正的問題並不出在弟弟身上?

我們通常用「叛逆期」三個字就將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一筆帶過了,好像叛逆就一定是青少年的特徵。那麼問題就來了:青少年到底是在叛誰的逆?如果說是父母、師長,那到底有什麼事是需要用叛逆才能解決的?

如果不草率地下結論,認為弟弟就是叛逆有問題,那麼從弟弟身上一定就能發現很多矛盾的特質。

他自卑,這說明內心有遠超正常標準的道德感,但奇怪的是在偷竊家人錢財這個問題上他又顯得不知悔改,好像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他追求榮耀,渴望關注,卻又自甘墮落。

因為題目中包含的信息太少,不好直接下定論,我講一些存在這種問題的青少年的家庭里常見問題來討論吧。

一般來說姐弟結構的家庭里弟弟通常都會得到非常多的關注甚至溺愛。這並不一定是重男輕女,在東方文化中男子總是需要承擔更重的責任,這也就意味著家庭對男孩的培養會有側重,而多子家庭中較小的孩子又會獲得父母和年長的兄弟姐妹更多的照顧。

如果這種過度的關注沒有處理好,很容易就變成了父母一方面包辦一切,另一方面又寄予很高期望。

在這些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往往會比較壓抑。因為他們自己的意志並不太受重視,從小又被灌輸了很多關於責任和道德的觀念。這就會造成雖然成長過程中衣食無憂,卻沒有很多的精神自由。他們不敢將內心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因為即使說了也沒用,況且長期由父母幫忙做決定,他們也沒學會如何自己做決定。

往往就是在這種前提下,自卑感就滋生了。因為沒有自己的選擇,他們就沒有目標感,總是被恐懼驅動著向前走。比如讀書這個事,其實自己根本就沒有明確的目的,之所以還堅持在讀,就是因為父母教育的不讀書找不到好工作,不讀書會挨罵。他們把自我的成長視為用來滿足父母的手段,自然也就將其看成是父母的責任。

雖然內心的願望總是被忽視或者被壓抑,但慾望總會找到突破口來宣洩。青春期是性意識覺醒的時期,這個時候人會非常想要展現自我,這在動物身上就是一種求偶準備,是本能。但由於沒有目標感,就無法準確定位自己的價值,又缺乏長期規劃,於是就會通過一些攀比行為來快速獲得短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以此來滿足青春期那顆躁動的心。如果在這種時候,父母依然無法與孩子有效溝通,還是強行要求孩子繼續保持「乖孩子」的形象——乖巧、聽話,那麼孩子就有可能因欲求不滿對父母產生怨恨。

由於有了怨恨,偷錢的行為就不僅僅變成了滿足自己慾望的手段,它也帶有報復的色彩,道德約束在這個地方反而會完全失效,因為羞恥感已經被憤怒給合理化了。

處於這種「叛逆」情況下的孩子,一方面渴望著「自由」,一方面自我又非常脆弱,難以承受追求自由帶來的失敗。因為失敗被認為是損害他們正面形象的事情,而一旦正面形象被損害就有可能導致父母的責罵,這顯然是很糟糕的感受,會很沒有安全感。所以他們內心其實是在受著渴望「自由」和渴望「依賴父母」的雙重衝突中。為了儘快消除不安帶來的難受,他們就會轉而尋求一些能夠立即達成的成就,比如玩遊戲、攀比獲得勝利,通過這些虛假成就來強化自己虛假的「自由」,來感受自己虛假的「強大」,擺脫父母的束縛。

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叛逆」其本質其實是青少年拒絕承認自己的不完美,迴避自己的責任,而家長又試圖強調他們的不完美和責任,還希望像孩子小時候那樣來幫孩子帶路,這就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衝突。

要解決這種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家庭的信任。

家長們必須認識到,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的錯誤和失敗家長同樣負有責任。家長必須與孩子一起承擔失敗的後果,一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而不僅僅只是指責孩子或者急著幫孩子擦屁股。這樣就可以和孩子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孩子不會認為自己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就是罪大惡極,必須背著父母才能得到滿足,他們會逐漸學會博弈、妥協,學著去尊重其他家庭成員的感受,通過合法的途徑來達成自己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能學會制定計劃,想清楚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放棄意味著付出代價,付出了代價的收穫才會格外珍惜。

其次,家長要學著放手。

這裡的放手並不是說什麼都不管,而是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總是急著去替孩子做決定。如果一定希望孩子去做什麼事,那最好陪著一起做,一起去體會一下行動過程中的感受,這樣才好與孩子一起交流、改進。

最後,學會接納失敗。

不要將失敗看成是評價孩子的標準,而是一種檢驗過程。通過失敗可以發現不足,承認了不足才能改善。拒絕和懼怕失敗其實也就是在拒絕自我成長。

家庭的教育也不僅僅只是父母的事,兄弟姐妹之間因為年齡、地位相近,溝通成本也會低很多。試著大家一起面對問題,傾聽一下對方真正的需求,這遠比指責有用得多。

比如應對虛榮,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你會發現他要的其實並不是那個昂貴的東西,而是同齡人的尊重。那就引導一下,他尊重的人里,是不是都是那麼物質化的?如果有人獲得了他的尊重,那個特質是什麼?自己如何去獲取那種特質?自卑者為了迴避失敗,往往會把失敗歸結為天賦問題,比如「我就不是讀書的料」,以此來對抗失望的痛苦,但只要有人陪著走一段路,不停陪著他們去直面問題,改進問題,這樣一次次通過問題改進來獲取成就感,他們可以爆發出來的力量也並不比優秀的人弱。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會害怕變好?
我們到底是在為什麼而滑板呢?
為什麼我會喜歡看悲劇。喜歡看劇讓心難受,喜歡找虐?
朋友的弟弟玩LOL入戲太深,一心想做職業玩家,不想上學怎麼辦?
一看書、閱讀就緊張焦慮,導致自己無法正常閱讀怎麼辦?

TAG:青少年教育 | 青少年心理 | 興趣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