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繪本和國外繪本有哪些差別?

微博上的一段

來自@鳥先森
大家怎麼看待?


繪本在國外已經發展一百多年,引入國內才十多年,在創作質量和數量上都不能相提並論。國內原創繪本不景氣的原因很多,我以前寫過一篇關於國內原創繪本出版現狀的文章,貼來分享下

從《天啊!錯啦!》看中國原創繪本現狀

第一次看到《天啊!錯啦!》,忍不住的滿心驚喜,驚的是中國竟然有這樣優秀的原創繪本,喜的是我們的原創圖畫書其實可以這麼好!而在驚喜之餘,又忍不住有些許失落,《天啊!錯啦!》的作者徐萃、姬炤華是一對台灣夫婦畫家,但這本書卻是在2008年由美國首次出版,而後又在加拿大和台灣地區相繼出版,在國外獲得讀者和專業人士廣泛好評後,才由二十一出版社於2010年底在國內引進出版。

一本優秀的原創兒童圖畫書,為什麼在國內的出版之路走得如此艱辛?近年來,隨著兒童閱讀的推廣,國內兒童繪本市場逐漸熱鬧起來,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後,一直都存在
「引進版多,原創缺乏」的問題。好不容易有了優秀的原創作品,竟然又是在國外出版後才能再次引進回來。中國的原創繪本究竟怎麼了?是作者們的水平問題,還是出版業的問題?原創繪本該怎樣才能真正走向繁榮?

其實,原創繪本的缺乏是由國內整體閱讀狀況決定的。兒童圖書購買的決定權主要在家長手中,雖然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夠認識到閱讀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但普遍功利性比較強,家長期望通過閱讀讓孩子提早識字或者提高學習成績,而不是體驗閱讀本身的樂趣。更有的家長認為「無字不成書」,買書就是買「字」,而繪本通篇都是圖畫,字數不多,一些家長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閱讀。由此可見,國內對繪本的認識存在一定誤解,中國原創繪本要真正繁榮起來,還必須繼續加大推廣繪本和親子閱讀的力度。

原創繪本不景氣的另一原因,是我們大陸作者的創作題材相對比較單一。目前,國內原創繪本多是圍繞傳統文化,比較優秀的作品如基於中國傳統童謠再創作的《一園青菜成了精》,基於傳統故事改編的《進城》、《漏》、《灶王爺》等。傳統文化確實需要弘揚,但是,我們的兒童繪本創作題材不能僅限於傳統文化,是否還可以更多地著眼於對當前的兒童生活、兒童心理和兒童狀態的呈現和挖掘呢?

從這一方面來講,《天啊!錯啦!》的創作就很注重兒童本位思想,通篇以童話的形式講故事:一隻小兔子遇到一條人類的紅褲衩,它以為是一頂帽子就戴到頭上,其他動物們也覺得好看。可是驢子告訴他這是褲衩,於是兔子把它當褲衩穿在身上,可是他的尾巴該放到哪裡呢?其他小動物也驚呼:「天啊!錯啦!」這是一本充滿童趣的繪本,即能讀到有趣好玩的故事,又能讓孩子通過閱讀學會思考,凡事並不一定有對錯,在生活中要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堅持自己人生選擇。

但是,這樣一本充滿寓意和童趣的優秀原創作品,卻無法在國內順利出版,兩位作者不得已到國外尋求出版。這是異常艱辛的路,姬炤華曾這樣說,當時他們手寫了十封投稿信,並做好打算,如果沒有回信,就再寫十封,再寫二十封,最終這本書在美國遇到伯樂,得以順利出版,並引起讀者和業內人士的關注和好評。

優秀的原創作品無法順利出版,這是否也反映了出版單位的急功近利呢?對於出版社來說,引進版的兒童繪本大多都是各種獲獎圖書、大師級的繪本,操作起來風險較小,相對比較容易看到預期,獲利能力強。而開發原創則很難,要坐很多年的冷板凳,成本高且回報很難預料。這就導致更多的出版社奉行「拿來主義」,不願也無法靜心培育原創繪本的作者隊伍,無法真正沉下來進行原創繪本的開發。這樣就形成了原創力弱——對原創失去信心,不願致力於原創——原創力越來越弱的惡性循環。試想,一些國外創作者的繪本創作周期有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國內急功近利的兒童繪本出版機構又怎能忍受如此漫長的等待甚至投入時間和精力呢?外部環境不鼓勵原創,沒有原創繪本的生長土壤,兒童原創繪本又怎能逐步成長並得以發展呢?

總之,國內原創繪本的發展,還需要各界人士的積极參与。我們嘟豆小書屋也將繼續推薦優秀的原創繪本,希望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從小重視孩子的閱讀,關注中國原創繪本。也希望國內繪本作者能夠用一顆童心來為孩子創作真正的優秀作品,出版方也能夠將目光放遠,通過培育本土原創繪本來加強自身的品牌建設。只有整個社會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機制,我們中國的孩子才能看到更多自己原創的優秀兒童作品。


法國的孩子太幸福了,書店的童書區域太多好書,各種風格都有,每次都會買幾本,儘管那時還沒孩子。


法國的作者和插畫師一般都是用很大的熱情,不計個人利益的在從事這個職業。以我來說,一本32頁的繪本至少兩個月的投入才能畫完,稿費(預付版稅)是我做商業插圖三天就能賺到的,但獲得的滿足感不能用錢衡量。


前幾天去了巴黎的一個童書展,那個人山人海啊,跟國內的招聘會有一拼,市場就是這麼火熱。這個童書展還不是國際級的,參觀人數都能達到16萬人次。反觀上海的國際童書展,才1萬多。

國內的童書不是引進國外的,就是什麼傳統故事民謠三字經等等老得餿掉的題材,這還不算,還給改寫得都不說人話了。不知作者和編輯讓這樣的書上市,覺得難為情么?


市場、從業者的心態,差距就這樣拉開了。


---------------------------------------------2015年10月補充---------------------------------------------

我在國內的第一本繪本上市了!是周銳先生寫的《在能被記憶看到的地方》。97頁誠意滿滿的插畫,描繪了六七十年代少年的成長和情愫,值得入手哦。詳細內容請見 amazon.cn


謝邀!
(別笑!真的有人邀我回答這個問題……咳咳)

若說差別,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個比較。
正好手邊有個例子,是給孩子看的數字認知圖畫書。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先舉一個國內的栗子:
我在噹噹網「平裝圖畫書」中國原創類目下,以「數字」為關鍵字搜索了一大堆,按銷量排序,前面是大量的認知功能書……直接掠過……找最適合拿來比較的書,就是下面這套……

……裡面的這本:

實話說,這本書看起來已經很過得去了(不負責任的評價,因為這書我沒看過),顏色、造型都中規中矩,上兩個內頁(網站截圖):

再翻翻噹噹購買評價也還行。
其中一個媽媽的評價很有代表性:

看到了沒?「不但喜歡看,更了解到了很多知識!」
我覺得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的訴求。而我覺得這也是導致國內外繪本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好了,接下來就是說說這個差距是什麼。

再舉一個國外的栗子:
讓想像飛系列的《數字的挑戰》

這本書的精妙呢,我先上兩張對比圖,大家先直觀感受一下:

ok?看到了嗎?數字10無處不在……
當然,數字的埋伏是數字認知基本功能,國內原創的圖畫書也能做到。而我要說這本書的妙處,當然不僅如此……嗯嗯,一定不能僅僅如此,不然樓主還能白話出啥來呀……
看下面:

有沒有發現,箭頭所指的1中的畫面,在2中也有埋伏?2中畫面3中當然也有跡可循:

每頁皆是如此,我就不一一貼了,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豆瓣里這篇文章(嗯你看出來了,我盜圖了)《國外的繪本分分鐘把國內的繪本虐成渣》。
如果耐心看了上面這篇文章,你就知道,我所貼的這幾處僅僅是這本書的冰山一角、管窺一豹。
這本書不僅僅做到了數字認知「功能」,不僅僅能讓讀者在閱讀中找尋前後邏輯線索,它本身還講述了一個完整故事,而且每頁內容都隱喻著一個家喻戶曉的西方童話……

可是翻回頭來比較一下噹噹網這兩套書的銷售排名,你就會發現:

這叫差距10倍么?

咳咳,其實這兩套書相比也不太客觀,因為感覺上年齡層還是有差距的。
前者適合學齡前的孩子,而後者則是學齡前、學齡、成人通吃。

好了,接下來就是我要說的重點:
這種差距到底差在哪裡呢?
從作者的角度說:「目的」,從讀者的角度說也是「目的」。

國內現階段的大部分圖書創作,更注重「功能」,也就是強調讀者的閱讀「目的」。我為什麼買這本書?它能教我什麼?這本書有什麼用?這是它的出版基礎。

而國外尤其是出版比較成熟的國家地區,當然不乏大量和我們目的一樣的出版,但是由於相對寬鬆的出版環境,他們也有大量出版基礎是作者創作「目的」的圖書:我為什麼要畫這本書?我想表達什麼?為滿足創作願望我要採用什麼樣的創作方式去表達?

這沒法子,這是我們這個市場的規則、社會背景導致的。
不怪作者。
我舉個例子,我曾經看過國內一位畫家的圖畫書作品,這個作品本來是她的大學作業吧?這個作者叫做喻翩一,她的這個作品叫做《眉毛》。
當我看到書中戲仿蒙克《吶喊》的一幕時,我覺得中國的圖畫書作者真的是潛力無窮……
然而當「畫插畫」成為「這碗飯」,對於吃這碗飯的創作者來說,他們就是苦逼的乙方,滿足需求才是第一位的。

當然,作為一個怎麼說也跟出版圈沾邊的人,我這樣說有把責任推給市場、社會、讀者……之嫌。其實這真的不是我要表達的,我只想說,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圖畫書歷史,都決定了:
現階段,我們還是不要比,還是要鼓勵更多人(尤其是沒有太多經濟壓力的年輕人和新人)自由地創作。
因為,君不見,非傳統的出版機會已經越來越多。


我女兒2歲開始看繪本,到現在4周歲不到一點,看的也不少,我來講講我的感受。

我買下來,覺得國內繪本可選的比較少。日本的繪本像《噼哩啪啦》系列、《可愛的鼠小弟》 講一些常識(如家就禮貌、大小),且經常是一本書用不同的詞來重複一個意思。比如可愛的鼠小弟里有一個 鼠小妹給鼠小弟包生日禮物時,不斷的表達包這個禮物,太複雜了,太麻煩了,不簡單。讓小朋友明白這複雜、麻煩這類的意思。

而歐美系的更多的是表達愛,母子的愛《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愛你》,朋友的愛、勇氣、勇敢(《小黑魚》)。還有一些就是比較有想像力的,比如《走開綠色大怪物》。

國產的繪本我買過一本《蛋糕哪兒去了》,感覺也是非常不錯的書,全書沒有一個字,但我女兒在看的時候不同地時間看總是發現一些新的東西。而且看完小孩子也能明白這是怎麼樣一個故事。

據說台灣的一些繪本也不錯,獲得過豐子愷獎的一些繪本,接下去會買一些。看了一下有些比較傳統的內容,個人覺得傳統的東西還是台灣做的比大陸好!

我覺得小時候小蝌蚪找媽媽,那個黑白動畫電影就非常好。我女兒看這個黑白電影也不下十來次,每次看都很喜歡,我覺得也可以改編成繪本。

另外我覺得繪本里還是少講一些道理的比較好,見過一些差的故事書,最後總要「所以」來講個道理。最好的道理是能看明白、聽明白的。

--------------------------------------
最近在看國產的馬得畫的
《大鬧天宮》
《八仙過海》
《寶葫蘆》
《三借芭蕉扇》
故事不錯,不過我們現在已經快6周歲了,故事有點長,小的孩子 2歲的可能聽不了。


作為國內外繪本讀了加起來上千的媽媽,這個話題感覺有無數話要說,繪本幼教是個大課題,實在沒時間敲長篇大論。。。就簡單說下。

圖畫的精美程度,想像力的豐富程度,信息飽滿程度,前面都說過的我都同意,就不展開,我說一句,中文繪本比不上英文繪本,也不能都賴圖畫,有一樣差距是天生的,英文的繪本,配著繪本的那些語言本身是有Rhyme的,英文小朋友學的Phonics的第一堂課就是Rhyme,自主閱讀就是從Rhyme發展而來的。中國的本土繪本。。。像很不錯的一些原創,保東妮那些糖葫蘆串兒,跟著姥姥遛彎兒,牡丹仙子這些,還有像另外一位姓曹的作者的鳥船,我覺得都很有美感,但是,這些書的語言遠遠談不上朗朗上口,不是適合給牙牙學語的幼兒看的繪本。

Brown bear brown bear這本書,我周圍起碼有10個以上的媽媽奉為神書,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還是中英雙語環境的孩子,基本都是翻過三遍,聽媽媽讀完三遍就能背誦。這就是Rhyme的魔性。還有LIama LIama, 不就是一隻眼睛很大的駱駝嗎?小朋友愛的發狂啊,一個人自己每天不肯睡覺就躺在床上反覆背了又背,還是因為這些故事上口啊。

Mother goose 裡面的Rhyme充滿童趣,3 little kittens, they lost their mittens, and they began to cry...
Owl moon裡面的Rhyme如詩如夢,the kind of hope, that flies with wings, under the shining owl moon...

這樣的英文句子讀完後留在腦子裡還有好多,中文繪本里我還真沒有讀到這樣的。。還不如小老鼠上燈台這樣的老歌謠呢。我以前很鄙視英文,自覺中文表意之精準,內涵之精深是世界第一,但是跟著我娃從西方文化搖籃學起,得承認是自己以前英文太差,對西方語言和文化了解太膚淺。

中文其實也是有這樣入門的東西的,就是唐詩,三字經,千字文這些。為什麼有的小朋友2歲多不能講一個簡單故事,但是可以唐詩背幾十首?因為上口。古人花了這麼多力氣把漢字根據發音分成那麼多個部,編了那麼多的口訣,現在很少有人用這個給孩子漢語啟蒙了,真是太可惜。現代漢語盡失韻律感,很難用簡潔的文字拼湊成抑揚頓挫的完整故事,或者說很少有文字大師願意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中文是具有多聲調的語言,還有誰在寫兒歌的時候會注意語句之間的平仄,注意抑揚頓挫的效果?不寫出類似"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裡」這種神韻就謝天謝地了。

英文保持下來歷史的精華和水準,中文在白話文運動之後遭受了極大的重創。一種語言的最精華的體現就是幼兒啟蒙/童謠/Nursey Rhyme,目前看來,一敗塗地。

雖然噹噹的一些翻譯過來的繪本,比美亞上的原版便宜那麼多。可是當小讀者是家裡2歲的娃的時候,還是只能乖乖刷卡去搬美亞了。因為翻譯版本少了英文的Rhyme,那些繪本的魅力少太多了。另外有一部分日本和歐洲其他國家的繪本,比如小熊系列,十四隻老鼠,米菲(我了個去,米菲系列是誰翻譯的,那叫一個拗口),只能選擇中文的。當然還有一些非常非常贊的英文繪本是沒有字的,比如著名的journey, snowman, Tuesday等等,那就可以放心買"中文」版了。

我的觀點是,1-3歲左右的孩子的啟蒙繪本,可以重點放在英文上。等小朋友大一點,語言能力較強的時候,直接讀中文的文字書。

廢話又多了。。。等有空一定上書單說話。


最近開始畫親子繪本,包括我在內,聶峻、羅殷、hans、豬樂桃等漫畫家也開始嘗試親子繪本創作,這裡說說自己的五個感慨:
1、老想著國外繪本畫面那麼有質感,於是一開始就糾結於水彩或是彩鉛的技法,畫完覺得很不自然,像施粉過厚的女人,有種東施效顰的味道;
2、老想著故事既要有童趣又要有哲思,結果就不倫不類,導致大人讀起來覺得道理牽強,寶寶讀起來覺得陌生無聊,國外繪本沒那麼條條框框,有的通篇就是講一句話或一個動作
3、太注重故事的完整性結果畫面要傳遞的信息太多反而顯得繁瑣,其實繪本的最大魅力是要給讀者留出自己聯想和發揮的餘地,比如宮西達也的繪本
4、沒有真正去觀察與獲取兒童的閱讀繪本或聽故事的習慣和心理,只憑藉自己對童年的回憶和缺失去補,畫繪本是需要去彌補幼教與兒童心理的專業知識的
5、把兒童繪本創作看得太簡單,以為短時間趕一趕稿子就能突擊畫出來,但越是兒童繪本就越要心平氣和,慢里斯條,耐心感受生活的細節
總而言之:畫兒童繪本需要比畫青少年漫畫更多的知識、涵養、思考和耐心還有愛在裡頭。。國內作者目前處於畫技好的急於求成,希望一觸而就,故事好的又沒自信去畫的局面!但主要也是國內繪本從業者尤其是繪本編輯對培育國產繪本沒耐心和信心。。。(上周剛從某省少兒社開完選題會出來,被告知要把選題給噹噹網的市場人員過會,他們覺得有賣點這繪本就可以出)


作為一個兒童書籍與創作的研究者。
我想很認真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國外,大部分的繪本是由優秀的頂尖的藝術家和插畫師來創作,每一筆都極其用心的畫 。除了各種題材,各種媒介的紙上繪畫,還有各種手撕書,玩具書,立體繪本等等非常多的門類。其中的繪本故事也往往生動美好,涉及豐富的兒童心理和兒童色彩視覺。並且,在國外也有很專業很完善的兒童插圖專業,不斷地為這個行業培養熱愛繪本的人才和大朋友。
反觀國內,不得不說我國的兒童繪本專業還處於比較萌芽的狀態。一方面從專業程度上看,只有中央美術學院有專業的繪本工作室,其他高校完全沒有專註於繪本的專業,而精確到兒童繪本的分支,就是國內完全空白的學科。另一方面從當前國內原創繪本狀態來看,畫繪本幾乎賺不到什麼錢,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有才華的繪本作者迫於生計轉業或從事其它商業插畫。也造成了很多國內的繪本出自廉價中專等非專業人士之手,外行人學幾天就去畫了,沒有多年的審美和藝術素養的積累,全靠簡單生硬的技術就直接上手,畫得時候想的是賺錢更不提什麼享受了,自然畫出的畫質根本沒辦法和科班出身的藝術家比。這是事實,也是很悲哀的一個現狀。

但是隨著這幾年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家長們也開始意識到了繪本對孩子重要的影響,意識到繪本是打開孩子認知的第一扇窗,父母可以可以通過美麗細膩的畫面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世界,告訴他們作為一個人應該遵守哪些遊戲規則,人的心是可以怎樣的善良和美好,人能夠怎樣去感受自己的奇妙情緒,怎樣去有趣快樂地生活,怎樣可以交到朋友。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們感受到繪本是父母對孩子塑造一個性格完善的人最好的啟蒙,也是增加想像力培養情商的好方法,更是能夠在你讀我聽一起看的過程中獲得最幸福親子時光的不二之選。

所以近幾年,中國孩子和家長們對優秀繪本的需求才開始增加,國內也逐漸地有些優秀的繪本作者可以基本靠這個「吃飯」了,所以也相應地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國內原創繪本。其實實際上這是必然的現象,因為外國的很多繪本並不完全地適合中國的小孩子讀,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底蘊不同,教育方式和民族性格也不盡相同。中華民族有著很多很多需要繼續傳承下去的美好品質,如果能將國際上最優秀的兒童繪本的精華和我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創作出最適合中國孩子去讀的,同時具有高質量藝術性,趣味性,原創性,高水平的兒童繪本。這對我們本土的繪本發展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值得我們慶幸的是,現在還有著一批這樣的人,他們都毫無功利心地熱愛著堅持著原創繪本創作,日復一日樂此不疲地畫著,寫著,幻想著哪些柔軟的美麗的溫暖的故事,想要給中國的孩子帶來更多的幸福的同時,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滿足和快樂。

用技術畫出的畫和用心畫的畫是如此不同,更何況是用愛呢?


首先國外出版社在紙張質量、色調、版面設計、內容編排等等方面,都很為用戶考慮,例如色調就非常柔和,不會傷眼睛;紙張厚實,不易破損;內容會更符合語音角度出發,趣味性更強。而國內出版的英文書一般是「翻譯」原版書,而且在以上各方面也不如原版書;還有原版書一般都是在外國印刷,在國內出現的原版書的價錢會包括倉儲、物流和關稅等費用。所以原版書價格貴也是正常的,當然品質也是好的。
關注微信:十萬零一個為什麼 微信號:jz10w01 聽取更多微課,獲取更多乾貨!


這個話題,可說的就比較多了,簡單聊幾點個人的想法:
1 國外的繪本,上百年的歷史,已然成為一個成熟的行當,高質量的作品有肥厚的產生土壤;
2 國內的繪本,起步晚,雖然讓人叫好的作品也不時出現,尤其是近年,但離行當還缺積澱;
3 國內繪本目前很難在整體數量與質量上與國外相比,這是事實,但發展的方向是要繼續的,因為中國的孩子總是在讀國外的繪本,很難說這是什麼好事情。給中國的孩子多讀帶有自己文化傳承的經典繪本,不僅僅是口號,更有很多創作者和出版人在做,給點時間,多些耐心,會做到的。


先來看看一本原創繪本——《禮物》:

一天,小鳥收到一件禮物。

可打開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它想要的!

不過,這樣也不錯啊……

一天,小貓收到一件禮物……

可打開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它想要的!

不過,這樣也不錯啊……

一天,老奶奶收到一件禮物……

可打開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她想要的!

不過,這樣也不錯啊……

一天,大樹收到一件禮物……

可打開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它想要的!

不過,這樣也不錯啊……

一天,烏雲收到一件禮物……

可打開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它想要的!

不過,這樣也不錯啊……

故事裡,每個「人」都收到一份禮物,打開一看,卻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是會傷害自己的(比如小老鼠收到的捕鼠夾),看似矛盾重重,最後卻是happying ending:

小鳥收到抽水馬桶怎麼辦?用來做鳥窩孵蛋啊;
小老鼠收到捕鼠夾怎麼辦?用來當教具啊;
小貓收到鱷魚玩具怎麼辦?用來當船坐著去釣魚啊;
身體健壯的老奶奶收到拐杖,用來拄嗎?不是,當高爾夫球杆呢……

原來,換個思路,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否極泰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無疑,孩子們都喜歡這樣的故事。這本書,無論是故事,還是繪畫、構圖,在中國原創繪本中,都算得上是優秀的。

再來看日本著名繪本作家中江嘉男和上野紀子合作的經典繪本《可愛的鼠小弟》系列中的第一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兩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妨來比較一下:

故事簡介

鼠小弟的媽媽給他織了一件漂亮的小背心,其他小動物們見了都很喜歡,都借過來試穿了一下,結果,被鴨子、猴子、海獅、馬、大象這些體型一個比一個大的動物試過之後,小背心被拉扯得越來越大,鼠小弟再也穿不了了。

正當我們為垂頭喪氣的鼠小弟傷心難過的時候,翻到最後一頁,畫面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小背心被套在大象的鼻子上,鼠小弟快樂地在上面盪起了鞦韆!

部分圖文如下:

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

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

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

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

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

哎呀!我的小背心!

對比《禮物》和《鼠小弟的小背心》這兩個故事,同樣的反映否極泰來,同樣的happying ending,哪個故事更讓人開心和震撼呢?

相信大家都會選《鼠小弟的小背心》。

《禮物》的故事雖然也讓人驚喜,但是在全書中,一個一個場景之間是平行關係,敘述過於平鋪直敘,讀者從頭到尾情緒變化不大,感受不到太大的震撼。

而在《鼠小弟的小背心》這個故事裡,場景層層遞進

  • 從鴨子、猴子、海獅、馬一直到大象的出現,動物的個頭越來越大。
  • 畫的面積越來越大。開始,鼠小弟只佔畫面的一點點,而後來,大象幾乎撐滿了畫面。

小背心不斷遭到摧殘,程度愈來愈烈,讀者的心也跟著越來越糾結。

當看到被大象穿過的小背心極度變形之後,我們簡直跟鼠小弟一樣,要哭了。

然而,正當讀者以為故事要結束的時候,翻到最後一頁,卻發生戲劇性的轉變:

畫面變成了一副小圖,鼠小弟正在大象的鼻子上盪鞦韆,而鞦韆,正是被拉長了的鼠小弟的小背心。

看著鼠小弟歡快地盪著鞦韆的樣子,讀者終於舒了一口氣,原本緊張難過的心情也跟著迅速歡快起來!

一件糟糕的事情,轉變成了一件歡樂的事情

這幅小圖是真是一個非常漂亮的構思,完全出乎讀者意料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幽默、震撼。

沒有這個結尾,作品只是有趣,有了這樣的結尾,作品就不但有趣,而且溫馨。一個故事是否具有張力,往往就在於這樣的一點之差

因此,對比之下,顯然《鼠小弟的小背心》的故事更具有張力,更能吸引人。

給孩子閱讀這樣的繪本,不僅能帶給孩子無限的歡樂,還能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怎樣才能寫出好故事?」這也許是最好的閱讀寫作課。

這一點,國內原創繪本還需繼續努力啊!

作者:魯尼媽媽,繪本狂熱愛好者,親子閱讀實踐者。微信公眾號:幸福的種子(ID:HappySeeds_2015)。


看好多評論要求作者講奉獻講情懷有大愛,簡直笑哭了,舉個例子我認識的其他國家插畫師,畫個繪本出版社給的創作周期短則六七個月,一年畫一本書也不稀奇,這期間作者靠什麼吃飯?喝西北風嗎?別的國家我不清楚英國這邊是簽了合同首先付的定金至少夠你生活三個月的,更別說作者可以自己爭取在大學裡上課等機會獲得收入,學校里上課的很多都是業界優秀的插畫師而不是什麼考各種職位的人。我國的全部稿費夠你生活幾個月?我國高校里的專業老師有幾個自己在市場上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作為自由職業者他們國家有各種政策扶持還可以退稅,申請項目資金。我國稿費夠你幹嘛?畫都沒畫先餓死了吧,這創作環境完全不是一個世界。手動再見,雖然畫插畫好多年,在國內我從來不沾童書的邊。


主要在思維方式的差別。
國內的繪本基本還是小人書和連環畫的思維。
小人書是因為小孩子的識字率有限,通過圖畫讓孩子們簡要理解文本,所以圖畫比較粗糙。
連環畫畫面是精緻一些,但依舊是輔助孩子理解文本(或者說故事)的。
小人說和連環畫是要讓孩子理解大人們架構的故事(水滸、三國)。就算不提水滸三國這些故事,中國的一些傳統童話故事,田螺姑娘,也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寫下的,希望通過這樣的故事讓小孩子理解大人的世界。
而傳統中國的受教育的小孩,其實是從讀論語開始的,論語因為其淺顯,所以成為啟蒙課本。

而外國的繪本,主要是從小孩子的視角去寫,解放小孩子的想像力,用小孩子的思維,小孩子能夠理解的色彩與圖像,完成啟蒙。相當於中國的論語,讓小孩子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初識故事爸爸江華老師是因為江老師10月份邀請耕林童書館敖德老師來蘇州分享一堂繪本閱讀的課,小編慕名前往,作為一個2歲半男孩的媽媽,只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一直踐行每天給孩子讀繪本當做陪伴。分享課樸實而精彩,敖德老師用7個故事告訴所有來聽課的爸爸媽媽——繪本教會我們怎樣做父母,在場為數不多的幾位爸爸掌聲不斷。小編是繪本閱讀的推崇者,但從來不是一個推廣者,聽完之後有強烈的渴望要把敖德老師推薦給所有的爸爸媽媽,無奈敖德老師當日就要返京,時間有限,於是小編第一時間向江老師發出採訪邀約。採訪兩個小時,在江老師的繪本館,他分享的每一個片段都很精彩,小編不忍刪減。爸爸媽媽們請安靜地讀完,相信江老師的分享會讓你有價值百萬的收穫。

猶太人一年人均閱讀數是64本,中國人是0.6本


跟猶太人一年人均閱讀數是64本書相比,中國人除去課本之外的閱讀數是0.6本。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猶太人父母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並且這種閱讀習慣需要通過一種儀式感來養成。

猶太人把閱讀當做一件很神聖的事物,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猶太人會在聖經上面點塗上蜂蜜,讓孩子舔一口,然後告訴孩子書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傳達「知識甜蜜」的觀念。甚至在讀書之前是要洗手的,書本是纖塵不染的,而這些傳統的東西被一代一代的傳承,是文化,也是信仰。

每天我會跟孩子們說故事時間到了,他們自動地會安靜下來,不可以吃東西,不可以玩玩具,有時候是在床上,我抱著他們,手裡拿著書,腳上蓋著被子;有時候是在書桌邊,依然是我抱著他們,手裡拿著書,在一種安安靜靜的氛圍裡面,進入書本的世界。這個儀式感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很多年後,他們會記得這樣的場景,並且會傳承給他們的孩子,這是文化的力量。


我是一個爸爸,孩子是我成為爸爸的老師


我首先是一個爸爸,雖然在孩子面前,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在我的家裡媽媽更多承擔對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於是我就非常愉快地承擔陪伴孩子玩耍的角色,但其實也沒有必過分強調父親和母親對於孩子的區別,任何其他人給予孩子的愛都是奢愛,有則幸,沒有亦不必強求。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無法比較,只能說缺一不可。因此在孩子們還沒有能夠獨立之前,父親和母親都有責任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陪伴在他們的身邊。因為這個時間真的太短暫,而他們建立對世界的認知最直接的來源是父母。

在我兒子2歲的時候,我發現他特別膽小,社交能力很差,自動屏蔽外面的世界。我就有點擔心,我覺得他特別需要我,於是開始考慮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去改變這樣的現狀。然後我開始給他講故事,當然這些故事都是我編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但是故事情節非常僵硬,都是說教式的,形式一般都是樂樂不敢做的事情,別的哥哥姐姐做得很好,如果樂樂不去嘗試,可能就會有怎樣不好的後果。雖然這樣的說教很糟糕,但是我還是明顯感覺到在他身上是有變化的,他開始嘗試他不敢、不願做的事情。因為人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他們願意去學習和模仿跟他同類型人的行為方式。

我很敏感地意識到在做爸爸這個角色上有很多缺失,於是想要改變。一個機會認識到台灣的繪本推廣人,才了解繪本這樣的「新」事物,才知道繪本講述的故事跟我之前給孩子講的故事真的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你會發現很多文化性質的東西都是日本人從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吸收而來,然後傳遞到台灣,然後台灣傳遞到大陸,像插畫、茶藝等,繪本其實就是圖畫書,日本人把它定義為「繪本」這樣的名詞,2005年從台灣傳到大陸,08年也就是我兒子3歲的時候,我開始接觸繪本,至今已有7年,目前館內藏書3萬冊,算得上是蘇州繪本存量最高的了。


繪本教會我們:做更好的父母,我們別無選擇


10月份敖德老師來蘇州講課,講到《羅拉要去非洲》,講一個如何幫助孩子消除負面情緒的故事。很多爸爸媽媽都沒有聽過,但聽完之後都非常喜歡。敖德老師回憶他第一次把那本書拿回家的時候,他的兒子迫不及待地看完然後說:「爸爸,在中國找不到一個像吉爾伯特這樣的大人了」。故事畫面非常簡單,甚至談不上美,但是故事說完,很多爸爸媽媽的內心是很受觸動的。

小女孩羅拉不喜歡她的三個雙胞胎哥哥,覺得他們很臟很調皮總是搞惡作劇,於是想要逃離他們,要去很遠很遠的非洲。於是她收拾起她心愛的玩具跟爸爸媽媽道別說她要去非洲了,可是爸爸媽媽很忙,只是說了句,別感冒了,早點回家。她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她,於是氣沖沖地跑到花園的樹上哭起來。這個時候管家吉爾伯特聽到哭聲跑過來問,羅拉小姐,你在樹上幹嘛呢?羅拉說,我現在在非洲。當吉爾伯特知道羅拉是因為生哥哥的氣而要逃到沒有哥哥們的地方之後,他告訴羅拉:非洲有點遠,我們來看看地圖,是要坐船去,我們一起去好么?於是吉爾伯特帶著羅拉小姐開始了一段奇妙的非洲之旅。玩得很開心,夜幕降臨,他們在「非洲」看日落,羅拉開始擔心她的哥哥會不會被食人魚吃掉的時候,吉爾伯特說,可能吧,但也有可能食人魚消化不了他們。羅拉小姐靜靜地說,吉爾伯特,我想回家了。吉爾伯特說,那我們回家吧,我們離家不遠。故事就講完了,羅拉開始擔心她的哥哥,她的情緒排解了,吉爾伯特並沒有說教式的說他們是你的哥哥,你應該關心他們呀之類的話。

像這樣的書很多,比如《點》,講述一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求畫畫,孩子有情緒,只是畫了一個點,作業交上去,老師只是問了一下,你畫的是大海裡面的一個石頭么?他回答說,我只是畫了一個點。然後老師讓孩子在畫上籤署自己的姓名。幾天之後,孩子發現他的畫裱在了畫框里並且掛在了畫廊里,他很驚訝,問老師怎麼回事。老師說,這就是你的作品啊,我覺得你還可以畫出各種各樣的點。這個孩子懵懵懂懂之後畫了各種各樣以「點」為元素的作品,多年以後成為了畫家,有一天在他的個人畫展上,有一個小朋友羨慕地說,這個畫家好棒,我也要成為像他那樣的人。他聽到之後,給了這個小朋友一張紙和一支筆,讓他畫畫,小朋友畫了幾條線條,同樣的,他讓他署上自己的姓名。故事就結束了。

這樣的故事非常值得推薦,我們似乎都聽過,覺得很好,大人對孩子的影響回歸教育的本質——潤如細無聲。生活中,我們沒有耐心去陪伴孩子,總是用大人的視野來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如果這樣會有什麼後果,這些不僅是道德捆綁,情緒的壓抑,其實也是個性的扼殺。而從這些優秀的繪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需要「懂得」他們的大人,可以換位思考把自己想像成為此刻的孩子,給故事一個開放性的結尾,給孩子一段他們想要的陪伴、尊重、鼓勵、幫助、理解。

挑選好書很重要:繪本與普通圖畫書的區別

有很多媽媽說,繪本太貴,30塊左右一本。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西方國家,包括日本、台灣地區書籍都是很貴的,同樣的書我們賣30塊,他們都要賣100塊。再其次,你可以在噹噹上買到正品打折6折左右的繪本,20塊一本,一年365天,每天一本也不過是7千多塊錢。我相信中等收入的家庭完全可以開支,關鍵是這一年300多本書可以給孩子帶來的價值是超越這個開支的。

還有一位媽媽說她也給孩子買書,買的都是一些超市裡面打折的五元一本,十元一本的圖畫書,我們有一堂課是專門講這種類型的書和我們所傳播的繪本的區別的。這堂課講給爸爸媽媽們聽,大概要講1個半小時。

國外一些優秀兒童繪本作家一輩子就做幾本書,當然多產的也有,但他們大多都是終身致力於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很多作品流傳世界各個國家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拿過大獎,被反覆翻印。而這位媽媽所提到的圖畫書可能是任何一個在出版社工作半年以上的新手,一個晚上就能夠在電腦前做出兩本來,標準化的卡通人物形象、鮮艷卻毫無質感地色彩堆砌、敘事性的故事情節充滿教條式的說教結尾,我們從這些書上看不到愛,感受不到畫面傳達的情感,甚至把長長一段的文字遮住,我們無法從畫面上感知這一頁書到底想講什麼,這樣的書對孩子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會傷害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優秀的繪本,只要你讀過就會愛不釋手,他們通常喜歡化繁為簡,比如大衛威斯納的繪本《7號夢工廠》、《三隻小豬》、《瘋狂星期二》,一個文字都沒有,畫面充滿想像力;比如麥克·格雷涅茨《月亮的味道》,溫馨的畫面,細膩的感情,動人的故事,濃濃的愛;再比如日本作家宮西達也的霸王龍系列,畫風硬朗大膽,故事溫馨詼諧,情節常常出人意料。我們圈內的很多老師都認為,優秀的繪本是沒有年齡的,9天可以讀,99歲的時候也可以讀。就好像《小王子》,讀粉絲布全世界各個年齡層次,又有幾個人能夠完全讀懂其中「馴服」的含義呢?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遠離父母的過程


請我們所有的爸爸媽媽們不要總是在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樣,如果不怎麼樣就會有什麼後果。英國著名心理學女博士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我們要鼓勵讓我們的孩子遠離我們,同樣我們自己也要學會不要在感情上依附於孩子,用道德綁架情感,彼此身心都不自由。

我的大兒子現在9歲,他已經不需要我陪伴他讀書了,有時候還會跟我講他看到的故事,甚至他現在已經嘗試在自己寫故事。小女兒2歲,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黏爸爸媽媽,總是要抱抱,要陪他們一起玩,可是大了之後,這種親密的抱抱就會變得非常少,而我也已經抱不動我60斤的兒子了,所以孩子可能給你的陪伴也就是在他6歲之前,在那之後,他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他對你的依賴開始減少。

這是很傷感的過程,但這也是他走向獨立的開始,他一定會帶著我給他講過的那麼多故事,裡面有很多正能量的故事和愛的能力,讓他可以更好更快的自我獨立,這個感覺確又很美妙。某種程度上,閱讀是一個能夠幫助孩子更加心智健康地離開我們的過程。每天半小時閱讀一本書,6年,我們可以為他們讀2000本書,而這個知識量我相信比任何一個幼兒園老師的閱讀量還大,等到他們6歲的時候,他們的世界是豐富的,他們的思想是獨立的,感情是不依附於任何人的。

父母說沒有時間是一個偽命題


講一個故事一般只需要10分鐘,最長也不過20分鐘,就算是放在睡前,也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要是睡前沒有講故事會睡不著,總覺得少做了一件事情,孩子也習慣拿起書本要你給他講故事。

曾經有一個媽媽天天給孩子講故事,後來隨著孩子長大,工作變得越來越忙,連講故事的時間都沒有了,於是買了一個故事機。孩子聽故事機,媽媽覺得挺好,可是孩子聽了幾天之後說不要聽了,媽媽問她不是講得挺好的么,怎麼不喜歡啦?孩子說故事機裡面沒有媽媽的抱抱。

所以繪本閱讀與其說是講故事,不如說是一段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取代的愛與陪伴,它是有溫度的,可以觸動五官和調動肢體的。有人問,繪本應該由媽媽來講還是爸爸來講,有區別么?同樣的回答,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你只要陪伴孩子,全身心的跟孩子進入到這個美妙的故事裡面,孩子感覺到閱讀是快樂的,目的就達到了。


你不需要懷疑優秀書籍對孩子的影響力


很多爸爸媽媽問繪本可以給孩子帶來什麼?繪本閱讀不是英語培訓,不是上數學課,沒有可具化的結果,不是一節課學會幾個單詞,學會了1+1等於2,但是優秀的繪本能夠給孩子帶來的大到豐富的世界、想像力、思辨能力、領導力、社交能力、愛和包容,小到語言表達能力,卻不是通過一堂課可以產生結果的,讀書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投入。雖然不能說每一個愛好閱讀的人都能夠成功,但世界上但凡成功的人,他一定是愛好閱讀的。

敖德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場景,他在他兒子還4個月的時候給孩子讀《光屁股的犀牛》,那是一本文字很多的書,孩子翻了3頁就不要看了,然後那本書就一直沒有打開過,知道孩子快2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在洗澡,兒子打開衛生間的門,看見爸爸,說了一句——光屁股犀牛!

我相信每一個陪孩子讀繪本的爸爸媽媽們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在突然間某一個時刻,敏感地發現孩子細微的變化。而這個場景也更加堅定了敖德老師認定的繪本閱讀沒有最早的開始,也沒有太晚的開始。孩子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認知世界,我們只需要做一個觀察者,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認知世界的橋樑,並幫助他們從小就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一筆財富。

怎樣才能傳達高效的陪伴和高質的愛


很多爸爸媽媽會關心繪本閱讀的技巧,有些父母問,2歲的孩子適合讀什麼書?有些父母問,性格孤僻的孩子適合讀什麼書?有些父母問,對於讀書不感興趣的孩子應該讀什麼書?能不能提供一份書單?

我會告訴他們,閱讀確實分年齡段的,比如2歲以前的小孩讀《不一樣的卡梅拉》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書裡面講的場景跟孩子的生活完全沒有關聯,這個階段可以多給他們看跟日常生活行為習慣有關的書,比如吃飯、睡覺、上廁所、穿衣服等;2-4歲,可以講一些有故事情節的書了,性格塑造、愛、勇敢、堅強;4歲以後孩子開始表現出對某些類型的書籍特別感興趣,比如男孩愛看車、飛機、宇宙,女孩愛看娃娃、動物等,會排斥其他類型的不喜歡的書,再長大一點,你會發現原來他們不喜歡的書可能又開始喜歡起來。他們無時不刻都在建立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選擇、好奇,這都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只需要陪伴他們、發現他們、懂得他們並滿足他們就可以了。我會給清單給有需求的父母,但是最後我都會告訴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只需要做到成為一個懂孩子的大人就可以了,沒有什麼技巧。

亞歷克斯幾乎每個月都會請國內外一些繪本推廣專家或者繪本作者來做分享,每一期都很多爸爸媽媽來聽,還會與幼兒園、社區開展父母課堂,多聽幾次就會掌握繪本閱讀的基本方法,能夠更好地跟孩子互動,讓繪本閱讀更加愉快。去年,很多爸爸媽媽包括孩子都喜歡的霸王龍系列的繪本作者宮西達也來蘇州,他結合每本書的主角來設計簽名,很有意思,我都有收藏。


我的故事:佛渡有緣人,不惑之年不再執拗


在這個圈子裡,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又離開,包括繪本推廣者和熱愛繪本的爸爸媽媽們,如果以商業回報來衡量的話沒有成功的推廣者,因為這個行業本身利潤並不高,並且投資回報周期很長,父母認知過程慢,並且需要周而復始的引導,否則這個行業早就會有風投進入。

我們從09年開始做全國推廣,但推進非常慢,經營者需要有教育情懷,沒有這份情懷做不了這份事業,繪本是一種美術、文學、甚至戲劇等相結合的一個作品,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趣味性和美感。對從業者有較高的要求高,志同道合者並不多,寧願慢一點。

去年在圈中的一次大會上,我記得全國100多位繪本經營者,能夠穩定營收的寥寥5人而已。蒲蒲蘭出版社05年開始引進國外繪本,苦心經營十年,八年虧損,近兩年開始微薄盈利,這麼多年的挫敗還一直在堅持,一方面是他們看準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教育市場,一方面他們也是一群非常有情懷的文化從業者。

還有一次在一個幼兒園,我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4歲的女孩,說我很愛我的爸爸媽媽,但是我不開心,因為他們只知道打牌,從來沒有時間陪我玩。後來我有問女孩的爸爸,有沒有陪孩子玩耍?爸爸說,她是女孩子啊,將來要嫁人的,我供她吃喝,給她讀幼兒園就夠啦。聽到這裡,我很心痛,在場的很多父母都很心痛。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不再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可能我們現在的能力沒有辦法去改變所有人,因為環境對人思維模式的影響太大,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變。我也從原來執拗地遇見人就講繪本有多好,變成現在這樣安安靜靜的講課。佛渡有緣人,我當初從成人教育轉為經營兒童教育,也是因為有兒子之後發現成人世界是很難改變的,每個人都用他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了幾十年,而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能夠做的是通過正確的引導改變他們這一代人的教育環境,那麼他們長大之後能夠傳給下一代的教育思維一定是會發生集體性的轉變的。雖然中國教育得到的更多是詬病,但終究在呈一個螺旋式向上發展的勢態,也正是因為有很多優秀的教育行業者在推進,希望我們都可以有更多能量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如果你希望推薦值得大家認識的人,請加小編微信:HYPmarketing

還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蘇州達人,每期推薦一個值得你認識的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繪本

繪本(Picture Book),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整本書以圖畫為主,可以連貫成為單一完整故事的稱為繪本。簡單來說,只要把整本書的文字全部拿掉,讀者光靠整本書的圖還可以知道整本書的故事內容在說什麼,才可以被稱做為繪本。

技術問題是絕對次要的,國內繪本的主要問題是三觀不正,缺愛。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人人相殺,爾虞我詐的傳統還在影響著國內的藝術家們,所以大家做出來的東西都有些陰暗,完全不適合給小朋友看。

下面放一些曦潮書店裡面的幾個繪本節選。其中歐美的繪本主要講一些溫馨的小故事,日本的繪本傾向於禪意和社會化教育,國內的繪本講的都是政治鬥爭打打殺殺。
當然未必非常有代表性,因為國外繪本翻譯的時候會被二次選擇,可能最終能進入國內的都是質量偏高的繪本。而國內本做繪本的本來就少,所以質量自然也不會太高。而且全世界的優秀繪本不計其數,一輩子也看不完的。
------------------------------------------------
首先是國內的《一園青菜成了精》,豆瓣8.2分,我懷疑是槍手刷的,要我評價絕對就是0分。它講的是兩國蔬菜打打殺殺的故事,不知道做這種繪本有什麼意義,教小朋友從小打架殺人?

英國繪本《朱家故事》。教育小孩子要尊重別人。

國內繪本《南瓜和尚》。講的是師傅要防著徒弟,因為徒弟可能害師傅,最後強調掌權者就是牛逼,普通人是鬥不過的不要以卵擊石。

日本繪本《外公的旅程》,講的是爺爺對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感情。簡單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這兩個大問題的態度:戰爭,國界。

日本繪本也有我不喜歡的,這個《貓兒事務所》講的是辦公室政治,氣氛壓抑。


國外: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瑞士,加拿大……
國內:中國
1 VS N ,國內完敗

中國的青少年教育功利心太強,看個圖畫電視玩個玩具還要求學會其中的漢字、做人的道理,為了「有用」而學,目的性太強,物極必反了。


推薦一個外語繪本尾單店鋪吧,淘寶的,要店名的私信吧,自己買了覺得不錯啊,贈送好多視頻音頻,還有立體書,價格不貴。自己覺得在畫風啊,細膩程度上,比國產的好。摺紙、剪紙教育的幾本也很有意思,玩中學還自帶獎狀,理念上要更符合我胃口一點。整個店面分類清楚,按作者,按出版社,按獲獎分類都有,按年齡也有,我覺得會多次回購的。

有點偏題,見諒。


國外繪本是從繪畫藝術而來,國內繪本是從連環畫而來。前者是一幅畫一個意境,後者是一本書一個故事。所以,畫面的信息飽滿度差距很大。


國外的繪本作者更懂孩子。

國內大部分作者比較「教科書」

但國內的繪本也在發展中。


產品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什麼決定主要購買人群的需求呢? 是審美與意識。什麼決定審美與意識呢? 是耳濡目染的環境和基礎藝術教育。什麼決定教育與環境呢? 嘻嘻。


國內的繪本原創的話(安的種子)好喜歡,幾乎所有的家長看過後,都會感嘆一下,寫的真好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看的手帳排版?
Ai 上可以畫出哪些有趣的圖形?
behance上那些扁平風加躁點的插畫是怎麼畫的?
類似幾米的那種畫畫風格應該去哪裡學習呢?這個算是漫畫類的么?

TAG:漫畫 | 美術 | 插畫 | 繪本 |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