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人更容易接受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而不是歷史形象?
歷史上的關羽並沒有過五關斬六將、周瑜不是很小氣、諸葛亮沒有用過空城計等等。
這些對歷史人物是不是不公平?
我們要如何看待?
此文禁止轉載了。
文史不分家。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史學源於巫祝。史官本是與軍事階層可以平起平坐的宗教階層,只不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政權的擁有者開始意識到宗教的威脅,史官的宗教功能逐漸退化,然而仍然具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力,晉靈公非君,趙盾諫言不行,幾為所殺,無奈只好逃亡。還未跑出晉國,趙盾族弟趙穿弒君,晉太史董狐直書「趙盾弒君」,趙盾辯解,董狐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所以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以其褒貶自在其中。然而不是所有的為政者都是趙盾,後來的史官要直書,需要付出血的代價,甚至付出血的代價也未必能讓史書流傳下去,有漢一代,篡改《史記》的有幾十人,及至唐太宗,直接就節操喪盡,赤膊上陣了。
於是,史書變成了「帝王將相家譜」,「相斫書」(魯迅語),真相漸行漸遠。
禮失而求諸野。文學雖起於娛樂,勞動人民有感於情,發之於聲,未始不是當時最好的史料。為何人民選擇接受藝術形象而不接受歷史形象,因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於喜聞樂見中,也能窺見當時歷史的一些真相,於喜聞樂見間,發出自己微弱的聲音。所以魯迅特別重視野史。
若無《伐檀》、《碩鼠》,人們只會記得周王的文治武功,誰會知道曾有幾個小民,光是活著就已經喘不過氣來啦?若無杜詩,人們便只會記得唐明皇和楊貴妃的纏綿悱惻,誰會記得石壕村一個老嫗的啼哭?若無《水滸傳》,人們也許只會記得徽宗皇帝的驚才絕艷,誰會知道幾個草莽漢子,也曾有如許莽莽蒼蒼不輸王侯的氣概?若無《三國演義》,蜀漢東吳或許不過是偽漢、偽吳,誰會記得一個賣草鞋的男人屢仆屢起,又有幾人知道,曾有人坐斷東南,年少萬兜鍪?若無《紅樓夢》,也許人們只會記得所謂的康乾盛世,又有誰知道有幾個靈秀女子的遭際,值得看官掬一把淚?
你盡可以偉光正,你盡可以高大全,但是,在我的筆下,請你收了神通吧。我雖曲筆,卻是直書,"儒以文亂法「,其意皆在於此,你可以贏得現在,但未必贏得未來,刀劍雖硬,卻未必斬得斷這隻禿筆。
尼采所言,因為擁有藝術,所以我們不會被真相所擊倒。甚得我心。你問我,這樣對歷史人物是否公平?卻不知,唯有如此才對人民群眾公平些!
謝邀。
豈止是歷史。
大多數人了解金庸都是通過音像製品或遊戲,而非原著——哎呀有我喜歡的明星主演!
大多數人對某部漫畫的了解,都是因為該漫畫出了動畫新番——哎呀有好聽的OP歌和聲優!
大多數人對世界名著的了解,都是通過縮譯本或改編本。
要知道金庸小說、漫畫和世界名著,最初出來,都不是學術書籍,猶且如此,何況歷史書這種非娛樂性的、對大多數人而言文字還很艱深的文本?
這個世界上,原著黨永遠是稀有的。
此外:
其實只在乎藝術形象的也不只是中國人啦……稍微了解點日本歷史的都知道,日本官方歷史很是闕如,要研究戰國時期的歷史,需要依靠《甲陽軍鑒》、《信長公記》這類時代筆記。所以日本歷史形象莫衷一是,各地都把自家吹得很高大,最後就顯得遍地英雄——雖然可能實際並非如此。
人民不去看史書,一半是看不懂,一半是接受度問題。梁啟超說過,中國史書猶如帝王家譜,可是帝王家的行事規則,並非人民日常生活所能理解。
所以中國人民寫評書這類民間藝術,很喜歡把情況弄成我們理解的情況:
為什麼昏君老是要害忠臣?因為昏君有個奸臣老丈人,還有個奸妃。
諸葛亮和徐懋功為什麼能安邦定國?哎呀他們能呼風喚雨。
一個武將為什麼能名垂千古?一定是因為他有萬夫不當之勇!
看看吧?
再舉個例子好了。
民間想法版:漢武帝為什麼先喜歡陳阿嬌,然後又喜歡了衛子夫,最後提拔了衛青?哎呀呀因為天子喜新厭舊,而且後宮爭鬥哎呀真是複雜。
史冊版:劉徹和陳阿嬌聯姻後,劉徹他媽王美人和阿嬌他媽劉嫖組成戰略聯盟,搞定了劉榮,劉徹登基;劉徹提拔衛青為建章監,然後逐漸擢升,讓他代替外朝官僚——等等怎麼有這麼多事啊好煩啊!
你覺得人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哪個呢?
史書的東西不容易讀;跟人民日常生活有距離。根據歷史加工的藝術形象則老少咸宜、通俗易懂,還能滿足人民「哎呀大人物也是跟我們一樣要吃飯拉屎對付老丈人呀」的情感。更接受藝術形象,不是很正常的事兒么?
瀉藥。。
因為大多數人的知識水平,看不了史書。。尤其是以前。。。因為沒看過歷史形象,只見過藝術形象啊……這有什麼可討論的
因為歷史人物的歷史形象也是史家創作的「藝術形象」,隨便翻來一本史書,「忠」、「孝」、「智」、「勇」這種評價比比皆是。已經成了史家評價歷史人物慣用的標籤範文。
而相比之下,藝術形象更加飽滿,二爺千里走單騎的信念、諸葛亮五丈原無力回天的悲哀等等讓人物更真實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證明人民群眾的品味是高雅的~
因為擁有藝術,所以我們不會被真相所擊倒。---尼采
吸引力大小決定多少人願意接受,門檻高低決定多少人能接受。
藝術形象是經過故事化處理的形象,吸引力高,門檻低,這決定了受眾極廣。
(話說講故事的技術,就是增加吸引力,降低門檻度啊!)
增加吸引力:懸念設置、衝突設置、人物設計、語言設計、背景設置、體系設計、元素添加等
降低門檻:白話文、短句子、短段落、控制錯別字率……其實金庸的小說里很少長句子和長段落的,多是十個字左右,五六行一段,十行的都很少
歷史形象對大眾的吸引力低,門檻高,註定不流行啊。
其實美女也是如此,最高分的美女往往追求者不如普通美女多,因為門檻高。而相貌不好的女子追求者少,因為吸引力少。現實殘酷,人都難以接受現實。舉個栗子,如果言情小說中那些什麼皇帝皇子都是現實中的德行,就賣不出去啦
離熟悉的事物太遠,沒有代入感
要與已知關聯,大部分人才能接受
比如乙醇,說成酒精大家都懂,因為「酒」
另外群眾其實不關心「真相」,歷史的真偽不會讓群眾獲得快感,因為「真相」轉化成現金的概率低到和中彩票差不多。
情感共鳴來自於「娛樂性」。「娛樂」自帶「黑歷史」的反邏輯屬性。
歷史形象是真人真事。藝術形象是在歷史形象上加工出來的,本來就是為了能更有趣,更吸引人而創作的啊。
你說哪個更有趣,更容易被記住?如果這些藝術形象的載體,比是如《三國演義》這樣成功的經典,那大家不就更加記住了嗎。
很簡單啊,因為藝術形象通常是非黑即白,多好記,和別人聊起來也可以用「哎我知道啊,曹操是大奸臣!他綁架了皇帝…」怎樣怎樣的,而不是「嘖,曹操這個人。。不好評價」後者聽起來顯得自己底氣不足不是很懂的樣子。而市井小民最喜歡讓別人覺得他學識淵博,自然要找些容易得來的知識裝點門面,這也是為啥民意容易被人煽動。古今中外都一樣,在當今,市井小民的裝逼利器無外乎「民主」、「憲政」兩個詞而已~
作為普通人的你我認為:人生已經如此複雜,怎麼會有閒情逸緻探究思考帝王糾葛的一生
史書上是短短的幾行字,認真思考就會字裡行間透出濃重的殺機,給人無限的思考。思考這個帝王當時為什麼這麼做,他為什麼非要在這個時間點下決定,他頂著多大壓力,他又有多少後手……沒有一個能坐上高位的人會是傳奇故事中那麼簡單。而這些對於只是累了放鬆一下或者閑來打發時間的人來說太無聊了
因為現實是殘酷的
因為實物形象更深入人心!
因為人不但腦子大條劃線,而且還喜歡意淫
因為藝術形象是固態的,豐滿的,人們接受起來很自然。而歷史形象是動態的,模糊的,需要鑽進史料中去多角度探究,所以人們要接受難度太大了。
藝術形象多好看,歷史的真實形象太傷人了。
比如日本古代那些英雄們,僅身高一項就能讓粉絲們哭出聲。
有些東西不能太當真了,太當真了就俗氣了。而人苦短,眾樂而樂,要像個考古學家追來追去,一是鬧心自己,二是不務正業,簡直了炒股炒成股東。
所以就要藝術加工,好比自拍一樣,能糊弄一時就一時。反正追求不過是一目了然,又不是要相親,非得翻來覆去折騰。
藝術的加工好比了烹飪的色香味,好比了cctv的廣告與新聞,倘若連個賣點都沒有,或者如同買個牛奶都要推導個三聚氰胺的化學方程式。那麼就太陽春白雪了。兩邊都累。
所以才別去翻,翻得多了,做夢都做噩夢。
藝術化的人物總是能滿足人們幻想。類似於現在的偶像,柯震東吸毒的事剛出來時 哪個柯粉願意相信啊,還不是這麼回事。一提起關二爺就是胯下赤兔馬,手拿偃月刀,戰場威風八面大殺四方的形象,大家也愛聽。管他真實到底什麼樣子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