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選擇隱居,是因為他處理官務的能力不足,被人排擠,還是二者兼而有之抑或其他原因?
人是很複雜的動物,詩人比普通人更複雜,因為他們敏感、固執甚至還有精神潔癖。陶潛就是這麼一位詩人。
知人論世,說到他,就不能不說一說他的身世和他所處的時代。
先佔坑,容我查看一番資料再來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潛出身沒落官宦家庭。其曾祖陶侃出身寒微,官至大司馬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部長。其祖父陶茂和其父陶逸做過太守,為一郡之張,放在今天也是地方上的一把手。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下,做官基本看家世。有這樣的家底,才有人推薦他出來做官嘛。
但是,雖然祖上有人做大官,但根基並不深厚。他家的家世在東晉的大貴族,如王羲之家,謝靈運家面前,還是小螞蟻一枚。所以,雖然陶潛被推出來做官,但是一直做不了大官。他做過江州祭酒,相當於地方教育部部長;做過建威參軍,地方軍隊參謀長;彭澤縣令,相當於今天的縣委書記,地方一把手。
那他想不想做官呢?想的。
《飲酒·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陶潛少年時喜好「六經」,全是儒家經典。說他沒有匡扶天下、濟世救民的情懷,是假的。只是少年時不識官場黑暗而已。真正做官之後,看到官場上事,深知什麼匡扶天下什麼濟世救民全是浮雲,於是灰心了。
知完人,再論世。他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不安的時代之一------魏晉南北朝。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亂。今天皇帝姓曹,明天皇帝姓司馬。在姓司馬的那年代,今天是這位司馬皇帝,明天是那個司馬皇帝。且天下政權林立,皇帝更是不計其數,諸王混戰,動蕩不安。那時官員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呢?不比普通人幸福。內部本朝官員體系內部派別林立,大家進入官場之後首先要站隊,擁護各自的主子。然後隊伍之間相互傾軋,互相殘殺。什麼髒的臭的血腥的都上來了。何宴,嵇康,二陸,潘岳,謝靈運等,哪個不是在政治鬥爭當中死於非命?
陶潛身處這樣一個時代,又因為家族身世和自身理想抱負的原因不得不與政治扯上關係。誰知道他有多痛苦?見不慣官場污濁是一方面,關鍵是呆在官位上隨時都有殺身之禍啊。
陶潛之所以遠離官場歸園田居,是因為他在退避政治。簡而言之,就是官場不能為他提供自我實現的平台,而且隨時可能為他帶來殺身之禍。其實終極目的還是為了避禍啦。
先寫立場:搞政治是風險極大,收益極高的買賣。
先上一段百度百科(嫌長可以不看,直接跳過去):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蕩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有幾個人的名字很重要:桓玄、劉裕、劉敬宣(劉裕前上峰劉牢之的兒子)、檀道濟。
好了羅列事件:
398年陶淵明加入桓玄幕。
400年(約)陶淵明任劉裕參軍。
402年因為桓玄的猜忌,劉牢之自殺,其子劉敬宣投靠南燕。
403年12月東晉安帝禪讓桓玄。
404年劉敬宣因事變,逃走,途中得知劉裕起兵反桓玄。於是返晉。劉裕推薦劉敬宣為輔國將軍。
404年二月劉裕起兵反桓玄。五月,桓玄被殺。
405年陶淵明任劉敬宣參軍。
420年劉裕代晉,史稱南朝宋。
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陶淵明卒。
436年(元嘉十三年),劉義隆(宋文帝)生重病,彭城王劉義康執政,擔心檀道濟會在劉義隆死後謀反,矯詔召檀道濟入朝。最後,檀道濟與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進之等親信將領都在建康被處死。
處在這樣子的歷史關頭,你該怎麼選。
只有他自己知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