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化(如詩詞,文言文)對現代人有什麼用?


有種說法——中國人是功利的。凡事都要先問一句:有什麼用?連我們的神仙保的都是官祿婚姻,而不是事業愛情。

什麼是有用?可以帶來物質的享受,可以帶來權力和地位;古人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為這些誰去讀書?

而今,黃金屋和顏如玉未必靠讀書即可得到,讀書再也不是科舉時代的投資回報,變得越來越「沒用」;讀書無用,古書更不必說,那早已遠去的時代、繞口的文言文、永遠背不過的古詩,我動手百度一下,全篇都能出來,學它?有用嗎?

尼采說: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一種文化,流傳千古的載體,大多是精華、古人心血之作。

它們無法帶來直接的現實價值罷、

但,若你讀過它們,你仰望的明月,就會變成李白的「對影成三人」、張九齡的「天涯共此時」、張若虛的「空里流霜不覺飛」;

當你走過范仲淹的岳陽樓、杜甫的泰山;李白的長安、楊炫之的洛陽…不是故鄉,卻彷彿久別重逢。

層巒疊嶂,似置身米芾的畫中;園柳鳴禽,眼前即展開徐渭的手卷。

當你有所經歷,你會將「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情、「斷腸人在天涯」的離愁、「弦斷有誰聽」的孤獨,一一演繹…


每個靈魂都是寂寞的,倦客天涯,疲於奔命,而那些穿越時空的文字,會讓你感到——千百年前,竟有知己。

萬曆年間,馮小青讀牡丹亭後說: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當你打開書卷,這些古人就會蘇醒,與你談天說地。

如果一定要問學這些有什麼用?也許就是打開了你與古人交流的通道。眼前喧囂市俗,你心中卻自有霽月清風。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連話都說不好,還能幹好什麼事。觀今人的孟浪輕浮,市儈厚黑,巧言無禮,還自鳴得意,都是不學習之故啊。屈子曰:「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很多好處,距離產生美,古代和我們距離很遠,總是讓我們浮想聯翩。大家認定中國文化沒有絕對的斷裂,這樣會讓我們覺得中國大地上的所有政權和文化都是一脈相承,這樣顯得我們的民族歷史悠久,感覺很厲害哦。雖然有很多歷史斷層,我們都要無視他哦,反正大家又不是考古的,不知道就當沒有,誰知道是不是還沒有出土罷了。服制變化大,有什麼大驚小怪,古人也需要追時髦的好伐,反正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漢服。日本人都有和服,我們泱泱大國竟然木有自己的民族服裝,雖然我們是五十六個民族,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但是我大漢族竟然木有民族服裝,不行的,對,我們有漢服,啊,我愛漢服,穿漢服使我快樂。如果就因為沒有民族服裝就沒辦法有民族認同感,吃棗藥丸。我們要愛詩詞,什麼,古代文體各朝代都不相同,古體詩,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和歌,哦,錯了,最後一個是日本的,不一樣有什麼關係嘛,我們現在不也有散文,議論文,小說,現代詩,歌詞,段子,大V,耶,好像有什麼亂入,總之,我愛讀詩,讀詩讓我快樂。雖然我本人也很喜歡古代的服裝,古文之類的,就連古代的歷史都覺得比近代史有趣可愛,這就是距離產生美吧,現在詩也許也有可愛的有趣的浪漫的動人的,然而,也許進入宇宙紀年,當地球人同外星人一起討論我們只有一個銀河系的問題的時候,那時候的人們一定覺得段子手迷之可愛,逼格高,帶感,我愛段子,讀段子讓我快樂。寫得比較亂,但是你懂,我懂,大家懂。最後,古文化的普及,讓時代劇,哦,不對,古裝劇,更加精彩浪漫,功不可沒,這是精神食糧呢


譬若九天之朗月與腐草之流螢也。當代愛讀書的人越來越少,觀其人,言語粗鄙,舉止孟浪,知其不讀書。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使人內涵充實,自有無上境界,此所謂朗月流螢之別也。


嚴重懷疑這個社會,感覺好像都是懷才不遇,無法施展抱負,懷疑現在是不是也大量存在這樣的人,只有後代才能發現他們的偉大


好玩,有趣


別問有什麼用,若說沒有什麼用,也就能遠離它的影響了嗎?
那是我們靈魂的一部分啊,即使你從未讀過《論語》,孔子還是在你的血液里啊。


有助於科學的發展,日本科學家長岡半太郎就用超人的科學直覺和源自中國古籍的靈感,解開了原子結構的秘密。

長岡半太郎生於1865年,他並不是一個神童。當他從地方來到東京,參加湯島小學的入學考試的時候,竟然落榜了。而在東京大學理學部在籍期間,他一度懷疑東方人是否具備科研能力而休學。休學期間,他讀到中國的古書,裡面寫到中國人曾經製造過渾天儀,指南針和火藥,而中國古人比如莊子,也曾有過「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這樣有深度的思考。於是他堅信,即使是東方人,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出不遜色於西方人的成果。於是他又踏上了科研的征途,並且成為了東大的物理學教授,開始了理論物理的研究。

20世紀初,人們發現原子不是一個單一的粒子,而是由帶正電的粒子和帶負電的粒子組成。當時的著名學者湯姆遜認為原子如果一個西瓜,而正粒子和負粒子如同西瓜子一樣混雜在其中,受到公眾的認同。但是長岡先生作為一個科學界的無名小卒,卻沒有被權威壓倒。當時的物理學界的主流是實驗物理,假定存在看不見的粒子再進行推論,這不是一個科學家應該做的事。但長岡先生認為,如果我們進行一個不可思議的假設,並且通過它導出和現實一致的結論,那我們就應該承認假設的正確性。

於是他於1904年勇敢提出了一種新的原子模型。這種模型就是我們現在教科書上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居中,帶負電的電子圍繞其運動的土星模型。有趣的是,他的靈感竟然是來自老子。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原來指的是奇數和偶數,但長岡先生卻理解為萬物由陰粒子和陽粒子而組成的。老子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長岡先生又從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中得到靈感,大膽假設了原子核和電子的運動模式。(這段不是我牽強附會的,日本人自己承認的)可惜的是,長岡先生有著超人的直覺,卻沒有一套嚴密的理論體系來證明它。他無法說明為什麼電子進行加速運動放出電磁波損失能量的同時還能維持運動,所以在當時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關注。

1911年,盧瑟福在α射線散亂實驗中發現了原子核,基於此提出了盧瑟福模型。在基本構造上,盧瑟福模型與長岡模型完全一致,但長岡先生要早了整整7年。2年以後,波爾解釋了電子的運動問題,最終提出了現在公認的波爾模型。後來,盧瑟福在1908年,波爾在1922年,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獎。而評委們又一次選擇性地無視了長岡先生的先驅性成果。

長岡先生本人並沒有氣餒,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熱衷名利的人。他把所有精力放在培養日本理論物理學界的下一代學者上,而他的徒子徒孫也沒有令他失望。他的學生的學生,湯川秀樹和朝永振一郎,以後都獲得了諾貝爾獎。而更遠的現在,東大理論物理學界也出了小柴先生和南部先生的這樣的諾獎得主。以後,他參加了大阪大學和東北大學的創建,並且成為大阪大學第一任校長,直到85歲去世。

長岡先生獨闢蹊徑,開闢出一條理論物理的新領域,避開當時日本和西方在實驗裝置上的巨大差距,讓東西方站回同一條起跑線,純粹依靠智慧進行賽跑,也帶來了日本原子物理百年的繁華。這點上非常值得國人借鑒。而他對中國古籍的了解和運用,更是讓我們汗顏。不免想到,如果長岡先生生在中國,那理論物理學的歷史,是否會重寫呢?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首先本人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用,但就是喜歡偶爾翻一翻,如唐詩、宋詞、小窗幽記等,讀這些書更多是進入另一種精神世界的品味,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邏輯、審美、價值觀等等,因為五四運動以後中國人的思想邏輯西化很多,現在好多人能看懂西方的電影,卻看不懂先人給我們留下浩瀚的典故,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缺憾,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多讀內在可以增加傳統文化修養,外在增添精神氣質儒雅風度,當然不是一日之功,這個是潛移默化的。了解民國那些大師才女的,哪個不是對古典文化精通之極。
知乎上第一次回答,謝謝


如果是中國人而對傳統文化一無所知,與鹹魚何異?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理應多讀書


只要還在糾結看古書的用處就永遠進入不了奧衍的古典世界。


推薦閱讀:

著名詩人楊炯的字是什麼?
孟浩然的詩水平如何?
你認為哪句詩是最能體現盛唐之音?

TAG:文言文 | 語文 | 傳統文化 | 唐詩 | 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