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導致幾乎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重新設計?
我是軟體從業人員,對於我們來說,軟體設計工作是必然存在的,每一個任務的目標和需求不同,重新設計是必然的。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每一個橋樑,每一個建築都需要重新設計,對於居民住宅和辦公樓這樣的建築,難道沒有一個標準設計可供套用嗎?
什麼原因導致了建築商在建造一棟樓房時,不是參照以往的圖紙,而是需要建築設計人員重新進行設計?
謝謝邀請。
其實在不很遙遠的計劃經濟年代裡,確確實實是存在著標準設計的。北京大量的家屬院筒子樓,基本上都一模一樣;上海以曹楊新村為代表的工人新村們,裡面的老公房也都一樣,排列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像兵營一樣。幾乎全國各地的城市都能找到這樣的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建築群,這種小區不熟悉路的根本找不著家。我上次去上海的某某六村,白天剛去過,晚上再去就找不著地方了,一模一樣的一大片房子,跟迷宮一樣,在裡面完全喪失方位感。(補充一個最近的很歡樂的新聞,作為這個題目的例子非常貼切,南京一小區91幢樓房外形相似 老外找不到家大哭)
今天的農村自建房,好多也是區域性的標準設計,像上圖中計劃經濟氣息濃厚的華西村。好多其它村子的房子其實也都差不多,無非是瓷磚的花樣不大一樣,有的門口貼「家和萬事興」有的門口貼「紫氣東來」而已。尤其是「新農村建設」興起之後,大量的農村「別墅」群或者安置小區,裡面的建築基本也都是一模一樣的。
記得在建築雜誌上看過一個段子,好像出自一個蘇聯小說,具體的出處我也忘了(多謝@夏曼迪 同學,出處為蘇聯電影《命運的捉弄》)。大意是說某蘇聯人,喝多了伏特加,下錯了火車,本來要在A城市下車回家,結果在B城市下了車。結果這個B城市也有個列寧大街,列寧大街上也有個紅星小區,紅星小區里也有個28號樓,這個28號樓跟他家所在的在A城市的列寧大街紅星小區28號樓一模一樣...
就像改革開放前,大家都穿灰色中山裝或者綠軍裝,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而現在市場發達了,穿什麼的都有,各種奇裝異服也見怪不怪了。建築設計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誰願意回到千篇一律、抹殺自我、壓抑個性的時代。在文化意義上,「為什麼每個建築都要單獨重新設計」基本上等同於「為什麼每個人都要穿不同的衣服」。
上面說的是文化層面,從技術意義上說,建築設計極其的需要因地制宜,沒有什麼普遍適用的標準化方案。不像工業設計,一個甲殼蟲小車、一個iPhone可以暢銷全球。
制約建築設計的技術因素包括以下這些方面:
地質情況和地震分區。按照中國規範分為6度區、7度區、8度區、9度區,7度還分0.1g和0.15g的,8度還分0.2g和0.3g的,每個區還分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每個場地還有從Ⅰ0類、Ⅰ1類、Ⅱ類、Ⅲ類、Ⅳ類的場地類別。這些排列組合有接近100種,比如6度第二組Ⅲ類場地、8度0.3g第一組Ⅳ類場地。不同的場地,其地震的可能性、潛在地震的可能破壞程度、需要考慮的抗震措施都完全不同。這一條就決定了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設計。甚至有些大型小區,一期地塊是在Ⅱ類場地上,二期的地塊就到了Ⅳ類場地上。舉個例子,我實際參與的一個項目,開發商在廣東的一個樓盤賣的不錯,於是他們堅持要新開發的河北的樓盤採用同樣的設計。問題是廣東那個地塊是6度區,而河北那個地塊是8度0.2g第一組,地震力大出好多好多。角部懸挑大飄窗在廣東行得通,在河北這裡可能就不行,200厚的剪力牆在廣東那裡足夠了,在河北這邊可能就不夠。河北當地大多數高層剪力牆都是碉堡狀的塔樓,而開發商堅持的廣東方案全是單薄的板式高層。由於開放商的固執,這個項目的合作最終不歡而散。
氣候條件。我國規範劃分了7個I級氣候分區和20個II級氣候分區,每個分區的氣候條件各異,有的冬冷夏熱,有的冬暖夏熱,有的四季如春,有的常年炎熱。大開窗的房型通風好,在廣東、海南很受歡迎,但是在東北地區就不適合。而東北地區厚厚的牆體、嚴密的保溫層、各種採暖保溫措施,也不適合在南方地區直接照搬。
場地尺寸。同樣是建一座辦公樓,一個地塊的場地尺寸是120米乘40米,面積4800平米,我可以做一個平面尺寸是80米乘20米的辦公樓。另一個地塊,面積差不多4900平米,但場地尺寸是70米乘70米,那個80米乘20米的辦公樓根本就塞不進去。尤其是在市區,土地權屬非常複雜,場地形狀都不規整,甚至是犬牙交錯,更需要對每個場地進行單獨的分析和設計。
場地周邊。即使是同樣尺寸的場地,一個馬路在場地南邊,出入口要設在南側;另一個馬路在場地東邊,按照交通和交警的要求,出入口要設在東北角。這就導致建築設計無法完全一樣。再舉個例子,一個場地後面是倉庫,擬建的建築可以高一點;另一個同樣尺寸的場地後面是幼兒園,按照規劃要求,必須保證幼兒園的日照,擬建的房子就不能太高。
地域文化。這個也是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我親眼所見,北方地區的別墅有把火炕直接設計進去的,而四川地區的好多設計都單獨設置了麻將室。像很多地區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這個就更不可能統一了。
土地成本和建設成本。香港的大多數房型都極其的狹小,大家在電影電視劇里也應該看到過。廚房只能容納一個人,卧室就只能放一張床。而很多二三線城市因為成本關係,房子都普遍很大,如果照原樣搬到香港去,個個都算豪宅。
工藝配套。比如上海某個中學,可能用的是鋼結構。而西部偏遠地區的中學就沒法照搬,因為當地根本沒有鋼結構加工、安裝的技術團隊。同樣,很多農村地區常見的土坯牆、茅草頂,城市地區也無法採用。
設備選用和物業管理。即使所有條件都一樣的教學樓或者辦公樓,由於將來的物業管理方式不同,有的業主希望用中央空調、集中熱水,有的則不需要,準備將來讓住戶們自己安空調、熱水器;有的希望能遠程抄表,而有的則希望能進門查水表。要求各不相同,相應的建築設計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綜上所述,如果這些條件碰巧全部都一樣,業主一樣、地價一樣、地塊尺寸方位一樣、周邊道路一樣、將來準備賣的房價一樣、地震分區一樣、氣候條件一樣、物業管理方式一樣、周邊工藝配套一樣、地域文化一樣…確實可以採用一模一樣的圖紙,不需要重複設計。
可惜世界的熵很大,很混沌,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就能引發千里之外的一場風暴。所以這樣的巧合幾乎不可能存在,所以不可能有標準化的建築設計,所以建築師和工程師必須一直苦逼下去…建築所處的位置,它的周圍環境,文化,功能,交通動線,人們的生活需要,自然的風,水,採光等等都是它設計的決定因素,都不相同,如同他們的dna,建築設計設計可沒有那麼簡單,它不是一種公式化產品或即興藝術,而是一個讓人們生活使用的空間
其實我覺著每一個人都設計成一樣也算是方便的,長得一樣性格一樣都像程序一樣。可惜人類總是挑剔喜新厭舊充滿各種稀奇古怪的興趣的么,所以即便客觀條件完全都一樣,對建築的需求本來也不是一樣的,跟衣服啊吃的啊要各種設計道理上都沒什麼區別
想像一下,地獄的房子一定都是一模一樣的
完全沒必要重新設計,大家有錢撐的。
我知道思科在矽谷的幾十棟樓,全部都是一模一樣的,就是一個設計,直接拷貝施工。
國內土地緊張,每塊土地所以都重新設計,是為了盡量賣房子,。你好。首先,每個建築所處的場所都決定了它的獨特性,比如當地的氣候,周圍的道路人流以及其它建築對所建建築的影響。所謂因地制宜可以類比。其次每個建築的用途不一樣,所以對建築內外需求都不同,最籠統來說,劇院和別墅,內部構造完全不同吧?同為居住小區,有的服務於小康生活,有的奢華高檔,有的重視陽台視野佳,有的希望卧室寬敞,這都根據甲方需求而定,每個甲方有不同需求,那對應的建築自然不同。
雖說我的專業是景觀設計,不過一直以來跟建築的聯繫也算緊密,於是就我知道的說幾句。
其實lz既然知道設計內容會因為任務的目標和需求不同而不同,也很容易理解建築設計的情況啊。
首先,開發商從規劃部門拿到的地塊的形狀都不一樣,而且規劃部門對每個地塊的功能定位、建築限高、建築密度、容積率等方面的要求都不一樣,於是為了充分利用這塊花大價錢買得的地,肯定會要求設計者在這些要求下儘可能做出最合理的設計,這就直接導致了每個地塊在最初期的方案設想就會有明顯區別;然後,就算某些地塊關於以上的要求基本一樣,這個時候又會有建築風格上的差別,周邊建築的情況、開發商的喜好、本地區的特色、時下流行的做法等都會影響到這塊建築的形態,比如建築立面打算以石材或是鋼架玻璃為主,對整個建築的設計產生極大的影響,這麼些的情況相疊加,當然會產生許多完全不同的設計;再然後,還有設計師方面的原因,每個設計師的審美不同,對各種因素的偏好不同,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設計,另外將心比心,作為對設計有一些追求的設計師,哪怕是開發商提出「你照著某某項目的樣子做就可以了」,我也會努力做出更美更合理並有一定特色的東西,不然會感覺對不起這個職業。
原因還有很多,我暫時想到的且能表達清楚的差不多就是這些了。
規範只是規定你的設計時候的界限,而且往往是至少你應該怎麼做,不同的建築根據開發商的需求往往有所不同,而且開發商也是會根據下游承包商報價來變動自己的要求,總之來說建築設計是一個涉及到很多的東西,我所知道的建築設計就從上到下的,建築學所設計的那種,然後是土建設計,然後是水電設計,然後是暖通,然後是消防設計,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有所變動整個建築的設計說不定就會有所變動,所以很多時候都是這幾個種設計不同人員的推脫與妥協。
順便吐槽一句,建築設計真的要改很多遍,特別是末端的設計,十幾二十遍的都是正常的。
需求的主觀原因和環境的客觀原因都是建築不可能像軟體程序那樣直接輸入,得出結果。說些直白的原因:
1.建築說到底是服務人類的,是一種物化的空間。不同的建築有不同的用途,不是每一個業主對建築功能組形式的要求都是一樣的。
2.地區的規範。抗震設防烈度的不同,各地風荷載係數,體積係數的不同,甚至重力加速度的不同等等很多客觀的因素都讓建築設計在區域間服從規範是單向選擇的。 好比在昆明的民用建築(居住建築)不用考慮暖氣設置,並且大多混凝土構件都採用現澆而不是混凝土預製板。 南方某個淤泥塗層較厚的地方若是要和北方某個除了土壤條件不同但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地方建同一建築,基礎的設計也會差別很大。
除了樓上說到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出於建築商的利益考量。建築商為了長久盈利,必須進行差異化競爭,拿出與其他建築商不一樣的設計,這樣客戶才會有「非選擇你不可」的理由。否則的話全世界的房子都交給幾個超級建築商去做就好了,其他的小建築商根本活不了。
補充一個大家沒說的"
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歷史淵源"從建築史來說"二戰以後的建築探索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尤其是在密斯身上發揮到了極致。但是這樣建築很冷漠"每個城市的建築都是這樣的皮包骨"很缺乏人情味"到後來建築師開始反思"新理性主義"新地域主義的出現"建築思潮的多元化"建築走向了多元化的發展。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審美"都有權力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若是建築千篇一律"一個模板"你願意待在一樣的世界嗎"建築和機器有何區別了?
我們這邊的房子也差不多一個樣啊。只是略微有些修改。
看到自己兩年前寫的代碼,有沒有重構的慾望
因為建築是case sensitive,理論上說,每個業主的需求和基地條件是不同的,看看西方國家的建築設計就知道了,每個建築內的空間都是為一種特定的人的特定活動,在特定的場地上定製的,包括內裝,國內的使用時很多是靠內裝體現的,建築是個空殼。
建築的標準化導致同一類建築之間有大量房間是類似的,但這和用同一套圖蓋所有房子是兩個概念,舉個最簡單例子,你的住宅入戶口在北側,現在又有一棟房子,其他所有條件一樣,但只能從南側入,你要是把原方案旋轉180,你的所有卧室就朝北了,你買嗎?這麼簡單一個條件的改變,會導致建築方案全部重來。
當然,可以重複利用的要重複,比如小區。為了不同而不同,不是超一流就是最末流。是錯誤的市場和教育的成果。
首先,題中所說的「軟體設計工作是必然存在的,每一個任務的目標和需求不同,重新設計是必然的。」這個情況的前提就是每一個任務的目標和需求不同,此前提適用於建築設計行業,我覺的也適用大多數行業。在一個存在了很久的行業(當然,現在一般說的建築設計即現代建築設計這個行業和專業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任何不必要的環節都是會被精簡的。建造一棟建築,如果是一個公共服務類建築,它的投資主體是各種政府和社會團體,決策方是政府和專業人士的評審;如果是一個地產類的商業或者住宅建築,它的投資主體是地產開發商,決策方則是地產開發的各方面人士及政府審批。往更上一個層面看,每一個建築項目的規模都是在已經規劃好的條件里完成,(理論上說)建築師是要嚴格遵守規劃條件的。
總結:由此誕生的每一個建築項目,受到的各方面影響非常多,初始任務就會有天壤之別,目標和需求自然也是不同的,單獨設計因此顯得很有必要。
不想本行業的工作被看低,因為每個專業的工作內容都非常複雜和瑣碎。
其實,勘察設計行業的各專業工程師都會被甲方問:「你們就畫那幾張圖紙,怎麼要那麼多設計費?!」所以,很多時候,(沒有追求的)建造商倒是希望可以用一套圖紙建所有的建築。
(曾經在一家公司遇到一個橋樑設計項目,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太扯淡了!因為大家的經驗都和橋樑設計不搭邊,雖然很多人會說你們搞建築和搞橋樑都是搞土建的。但是,我真的不了解這個項目如何去「搞」。想說的是,建築師能做的事情是受到專業和經驗限制的。)
再次,根據以上插曲,說說題中所問的另一個小問題「什麼原因導致了建築商在建造一棟樓房時,不是參照以往的圖紙,而是需要建築設計人員重新進行設計?」 如果一棟建築要建造,建築商只是負責施工建造和管理(廣義一點的還有可研、立項、策劃、銷售和物業),圖紙則是由各個專業的工程師提供設計及諮詢的工作成果,每棟建築具體需要什麼樣的設計,還是由設計任務確定的。其中建築專業分為方案和施工深化圖紙。建築師在方案階段構思一棟新建築的時候普遍是要參照以前的項目的,至於怎麼參照,是不是要翻圖紙出來看,那是根據情況來做的事情了。因為即使是工作多年的建築師,也不能把項目包含的所有信息都存在腦子裡,遇到沒有設計過的項目或者自己不擅長的項目,就非常需要參看別人的項目,借鑒設計方法。(作為一個入門級的建築師,是需要經常翻看別人的圖紙案例來研究設計方法,很多建築設計類的圖書也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來講解經典建築)簡單來說,就像大家說寫文章的時候都會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其實就是經驗的傳承。不管是中國普遍存在的設計院,還是外國建築的建築設計事務所,都是比較重視師傅帶徒弟式的個體傳授,因為經驗的傳承很難用別的方式快速代替。
需要建築設計人員重新設計的原因?一旦設計任務確定後,衍生的下一步問題就是設計人員需要針對每一個任務細則進行解答。因為問題不一樣,回答自然也是千差萬別。如果兩個項目的任務完全一致,則可以用之前已經設計好的圖紙來套用,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可能有兩個建築建在同一塊土地上。
再再次,不是每一個設計都完全不能套用。以建築專業為例:第一,建築方案設計階段,項目比較類似的建築設計任務,就會產生比較類似的設計成果。兩個建築設計項目具體有多少成分是套用的,我覺得只有設計思路是可以套用的,這是無形的,看圖紙不明顯;第二,建築施工圖紙階段,這裡確實有局部內容是相互套用的,不過只存在於細節部分的東西。這裡一部分原因是遺留的計劃經濟時代產物,國家曾經對於建築設計有過規模化生產的管理(比如目前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這些政府項目,就會有地方組織出版指導性的圖冊,有些項目就會套用裡面的內容);另一部分原因是現實要求,在市場經濟時代,普通建築要減少單獨訂製的設計和產品,以控制造價。
「軟體設計工作是必然存在的,每一個任務的目標和需求不同,重新設計是必然的。」
建築設計工作是必然存在的,每一個建築的目標和需求不同,重新設計是必然的。
「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每一個橋樑,每一個建築都需要重新設計,對於居民住宅和辦公樓這樣的建築,難道沒有一個標準設計可供套用嗎?」
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每一種編程語言都需要重新設計,對於c++和java這樣的編程語言,難道沒有一個標準設計可供套用嗎?
「什麼原因導致了建築商在建造一棟樓房時,不是參照以往的圖紙,而是需要建築設計人員重新進行設計?」
什麼原因導致了軟體上在製作android和ios上同一款軟體時,不是參照以往的編程語言,而是需要建築設計人員重新進行設計?
外行啊,只是從思路上說明下。
即使是同一標準,不同環境下的製作標準也不同。
每塊建築用地都是不同的趨勢,所以日照、場地高差等設計條件相應的也就相應的不同。可以類比產品需求不同,軟體設計出的結果自然也不同。
此外,還要考慮建築與城市的關係。由完全一樣的建築組成的城市你覺得怎麼樣呢?
現在房產商大多有自己一套固定的產品模式,而且大多數房產商有自己固定的幾個合作設計單位。所以也不是所有的建築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借鑒和照搬已有建築都是合理的存在的。
從建築的角度談,正是建築的diversity給城市注入了活力,如果都是批量化大生產的城市設計,那就不會有地域性的優秀建築,也沒有各領風騷的百家爭鳴,建築可以是"機器",但建築師也變成機器的話,千篇一律的城市多麼索然無味啊。
就像你每件衣服都不一樣
建築設計和軟體設計都差不多,都是吵來吵去,而且軟體設計還要設計語言資料庫種類不一樣,建築設計完全都是一樣軟體,所以研發成本比軟體設計成本低多了。比如設計一棟一兩千萬的房子,兩三個就夠了。設計一兩千萬的軟體兩三個人夠嗎?
軟體設計工作是必然存在的?
我不大懂為什麼有youku,土豆,酷6,新浪視頻,愛奇藝等等這麼多種東西,我覺得沒必要。
ie,chrome,opera,firefox,360瀏覽器在我看來都差不多。
qq圍脖新浪圍脖,百度搜索google搜索搜狗搜索
1. 一份圖紙,一份錢。你不想多賺錢嗎?那就不要出現可復用圖紙。這種價值取向是跟軟體完全相反的。除非對方明確要省錢,否則沒必要這樣做。
2. 如果真要省錢,一份圖紙復用非常多次,結果一定是很沒個性的建築。在這個時候,稍微有點錢的人都會有個性的需求,所以沒個性的建築只會吸引最底層的人。南非曾建過很多沒個性的房子滿足低收入家庭的需求,十到二十年後那裡只吸引毒販和妓女,因為原來的住戶只要有點錢就去追求有個性的建築。終於看到我能回答的了。。。。從技術的角度講,是地質的原因,即使相隔很近的地方地質差異也是很大的。不同地質,不同設計,這才能保證質量。
推薦閱讀:
※如何做好建築方案的彙報(講標)?
※美術館和博物館在建築的功能上有哪些不同的設計細節?
※為什麼劉家琨和王澍的建築風格這麼像?他們倆是什麼關係?
※在中國美術學院王澍做的瓦山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清華美院或者中央美院,學平面設計還是學建築設計還是學服裝設計,更適合一個文科學霸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