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孫子的「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怎麼能準確的翻譯成白話,以及較為準確的翻譯成英語?
關鍵是「九地」,「九天」是什麼意思?
有種說法,九地是指九種地形: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那麼九地之下是指比這九種地形更糟糕的地形嗎;而九天,梅堯臣註:「九天,言高不可測。」,那九天之上指什麼,空軍打擊么。
也有人說,「九地」,「九天」是《奇門遁甲》里的八神之二。究竟怎樣解釋比較好呢?
看來題主糾結的就是「九地」和「九天」的解釋了。
依據古人的認知來看,孫子的「九地」和「九天」之說應取雙關之意,這也是理解的難點。
其一,奇門遁甲是三式中唯一脫胎于軍事的預測學,同時也被用來指導排兵布陣,古代兵家無不通曉奇門遁甲。由於不知道題主對奇門遁甲有無研究,就簡單地說一下,「九地」和「九天」屬於兵家奇門的辭彙,常用於轉盤奇門中,現在普遍使用飛盤奇門了,在奇門遁甲中「九地」和「九天」確是八神之二,分屬三宮休門和八宮開門,奇門遁甲在起局時,要看自己的落宮,如果是臨九天則可攻,如果臨九地則可固守,在戰時,將領就可依據戰場形勢,依照奇門遁甲的原則來指導己方的決策。
其二,「九地」不是孫子兵法《九地第十一》中的「九地」,而是深不可測的地方,「藏」,不是「隱藏」,而是「隱蔽」,意思是說你不知道我的主力和其他戰爭資源隱蔽在何處,你不知道我的戰爭資源在何處,就無法削弱我的戰爭能力,但我卻可以隨時向你發起突然襲擊;「九天」不是說空軍,而是指「兵勢」,就是作戰意志和戰爭決策,動,就是動搖,這句意思是說,善於進攻的,善於動搖敵軍的兵勢,動搖敵方的作戰意志和戰爭決策。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孫子兵法形篇中的立論是站在同一角度的,當然,也有人認為立論是在不同的兩個角度,見仁見智了。
九地泛指各種地形,九天泛指各種天氣。這句話的意思是善於用兵的人,會利用各種條件(包括自然和人為的條件)來隱藏自己的實力、戰略意圖和戰術走向,從而達到迷惑敵人或者是誤導敵人,誘導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會利用各種有利的條件(包括自然和人為的條件),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造成總體戰略或者是局部戰術上的優勢,最終達到打贏戰爭的目的。
這是一種詩意的說法,就是說藏得深,動得高,不必拘泥於字面意思。
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要教條化理解,而是按照當前的情況理解。
在孫子的時代,藏可能是在任何敵人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山中林中城中草中;進攻也出自敵人無法想到的地方,比如水攻火攻挖地道工程梯。奇門遁甲是後來才有的好嗎?那是陰陽家、縱橫家弄出來的。
孫子,原本姓田,是齊國貴族,世代用兵。齊國又是姜子牙封地。姜子牙並不相信占卜。孫子也說過不取於鬼神。
九就是多的意思。死守是錯的。地形、九地說的很明白,不同地形有不同對待方法。藏於九地之下-----重點在於藏、地、下。
意思不是躲在地底下。下是寄人籬下的下的意思-----依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防守要依靠各種地形。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少備人,備人兵力分散就會變弱-----而地形是不可逾越的,相當於天然的防守。
類比九天之上。地厚可以阻擋、掩護自己。天----高,空曠、變幻。進攻要利用空間、利用勢能,而且要變化。
避實擊虛就是這句話的內涵。
用形象的例子說法來說就是,敵人進入峽谷,你只有堵住峽谷口就可以守住了;進攻站峽谷上扔石頭就可以了。這樣的實例好像有幾個。希臘和波斯之戰就是這樣。赤壁之戰也算是,水險就是地利,南方防守就容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方船連在一起,這就有攻擊空間了。
現代意義還是有的。類似於狗道的說法。猥瑣發育、繞塔反殺。不過fps遊戲最明顯。所謂身法大多依靠掩體。槍法再好,暴露過多都容易早死。位置差就談不上防守,更別說進攻了。進攻靠槍法也靠意識,出其不意更容易取勝。守得住是知道敵人的必經之路,攻的過是敵人不知道你會在哪裡進攻。
動於九天之上描述飄逸,靈動,自由。
藏於九地之下描述低調,隱忍,保守。
九也就多的意思
木有必要較真
說的還是出其不意
該守時死守好,該攻擊時掌握最高優勢 。如此不敗
推薦閱讀:
※美國為什麼要發動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
※古時候的戰爭真的是和評書里說的一樣,先由雙方兩名大將叫陣單挑過,然後才是後面的小兵一陣衝殺嗎?
※如果《行屍走肉》的劇情真的發生了,你將如何構建一個避難營地能長久得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