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語拼音里「d、g」與「ong、ang、ing、an、in」相拼沒有第二聲的字?而「gei」連第一、二、四聲都沒有?


雖然樓上已經答過了並且答得很好,但我覺得普通群眾可能看不懂,所以再用儘儘儘儘可能簡單的大白話說明下。

樓主的第一個問題:「d、g與ong、ang、ing、an、in相拼沒有第二聲」
我改寫一下樓主的問題:樓主想知道的是普通話為什麼沒有同時滿足以下這三個條件的字:1、聲調為第二聲(陽平);2、聲母為d,g(即不送氣音);3、韻尾為鼻音。

從第一個條件入手:
中古漢語的四個聲調本來是平上去入,但是今天普通話的四個聲調變成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其間的變化有兩條:
1、中古漢語的平聲後來依據聲母而分化為兩類:清聲母字為陰平,濁聲母字為陽平。舉例:韜(thau),刀(tau),桃(dau),猱(nau)原來都是平調,其區別在於聲母,而無所謂調的陰陽。可後來前二者因為聲母t,th是清的,所以歸為陰平;後二者聲母d,n是濁的,所以為陽平。
2、中古漢語的入聲字(以p,t,k結尾的字)分化入平上去各調。比如喝hat,十dzjip,角krok,六liuk古代都是入聲,今日則變成了各種不同聲調。

總結:普通話的陽平字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中古音里的平聲字里的濁聲母,另一個是來自部分古代入聲字。

先看中古音中的濁聲母平聲字
古代漢語的濁塞音b、d、g(發音可認為是相當於英語法語的b,d,g而非漢語拼音的b,d,g)後來消失了,只剩下清送氣(漢語拼音的ptk)和清不送氣塞音(漢語拼音的bdg,相當於英語spy,stay,sky里的ptk,法語的p,t,k,而不等於英語法語的b,d,g)。
濁塞音消失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平聲字中濁塞音變為送氣塞音,仄聲字變為不送氣塞音。即學界所謂的「平送仄不送」。
例:古代都同為d聲母的田den、道dau、盜dau、毒dok四字中,平聲的田今日為普通話的t聲母,上聲的道,去聲的盜,入聲的毒變為普通話的d聲母。
濁擦音z,zr,zj,和濁塞擦音dz,dzr,dzj等同理,不復贅述。
所以古代的濁平聲字在今天只能為送氣聲母,即漢語拼音的p、t、q之類。
因此,由中古音的濁聲母平聲字所變成的今普通話的陽平字都無法滿足樓主的第二個條件。
(不知樓主注意到沒有,在普通話中m,n,l,r等濁聲母極少有第一聲的鼻音尾的字,僅有的幾個如扔,拎,蒙(瞎蒙)也都是很口語的字。與上面是一個道理。)

再看古代入聲字:
入聲字都是p,t,k結尾的,後來這些塞音尾消失了,有的直接丟了,有的變為母音韻尾,比如中古同讀hak音的壑和郝。
既然這樣,入聲字就不可能變為鼻音尾的字。
因此,由中古音的入聲字所變成的今普通話的陽平字都無法滿足樓主的第三個條件。

樓主的第二個問題,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那個字中古發音大致是krip,與它同音的字還有急汲伋等等,按道理都是要在普通話中變為ji的,但是「給」這個字太常用了,所以在口語中和「急汲伋」不同,有個特殊變化,只有在書面語中才讀ji。

(上面的字母標音都是為了讓麻瓜好懂,大神們勿噴)


1.為什麼漢語拼音里d、g與ong、ang、ing、an、in相拼沒有第二聲的字?
普通話里b、d、z、zh、j、g這6個不送氣塞音、塞擦音聲母與鼻音韻母結合時基本上沒有陽平聲調的字。這是因為:
普通話里陽平聲調的來源有兩個:(1)中古濁聲母字的平聲字;(2)部分入聲的清聲母和全濁聲母字。
而(1)中古濁聲母字在普通話中清化後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所以中古濁聲母字在普通話中的陽平調都是送氣的,即p、t、c、ch、q、k;(2)中古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均變成開韻尾了,不可能是鼻音韻母字。
因此,普通話中不會有「不送氣+陽聲韻+陽平調」的字。

2.為什麼gei沒有第一、二、四聲?
(1)不管是中古還是現在,不管是普通話還是方言,都有一些音的字是比較少或沒有的,比如@賴龍 說的,普通話中zei、ri、sen、fo等音都只有一個字,亦即只有一個調。這一方面是因為有些音的拼合發音比較困難,比如[pup],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語言產生、運用過程中逐漸演變形成系統的語音拼合規律,比如普通話中f不與i相拼,但是在一些方言中則可以相拼;又如中古非組字只在三等字出現,等等。
(2)普通話的聲母g來源於中古的見組字,韻母ei來源於中古蟹攝泰韻(幫組)、灰韻(幫組泥組)、廢韻(非組),止攝支韻(幫組少數、泥組)、脂韻(泥組)、微韻(非組多數),曾攝德韻(幫組、精組少數、見系少數)的一些字,這些韻與見系字相拼本來是少數,發展到現在也就比較少了。
(3)gei在普通話中只有「給」一個字,「給」是中古深攝輯韻開口三等入聲字,與「及」「急」同音,粵、閩、客等方言中仍然如此。而普通話中①入聲韻尾舒化,派入四聲;②中古開口三等字變為齊齒呼,屬於細音;③見組字在細音前讀為舌面前音j、q、x,因此「給」字今普通話讀為ji。至於gei音,如@poem 所說,應該是白讀音。


補充一下某高票答案,若有不同意請指出。


我記得中古漢語已經沒有複輔音如 /kr/ 等了。上古漢語的複輔音在中古已經僅保留其中一個輔音了,比如上古時監為聲符的字讀作 *kram, 在中古,聲母要不就是 k 如監,檻,要不就是 l 如藍。


順便補充一下目前第一名的答案。韻母 ei 的讀音就是 /ei/ 而不是 /?i/。Schwa 音 /?/ 在漢語拼音通常出現在 ne, le 的韻母 e 以及韻母 en, eng 的母音部分。


冀魯官話答一發。坐標東營,在這邊這種讀音相當常見。就拿「東營」這個詞來說,方言這種讀法類似Dóng-Yìng,「往東走」讀作「wang·dóng zōu」。這裡的類似「東」,中古音發全濁音的詞冀魯官話讀作陽平。同樣,類似的詞還有「鋼鐵」「gáng tiē」、「肝膽相照」「gándān xiáng·zhao」和「工人」「góngrèn」等是同樣的原理(這裡按照現代漢語拼音標註類似的發音,真正發音和拼音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輕聲在東營方言里分兩種)。而「給」表示「give」、"くれる"的意思的時候這邊讀「ji」的,如果專有名詞硬要讀的話大概讀"gēi"。同樣,作為普通話標準音的北京方言的類似「給他」「géi·ta」的十分自然的發音,也不是說不存在。


dong二聲有啊。本地方言就有。


不能說漢語沒有吧,只能說北京話是這樣,我用陝西話試了試,發現都可以


調值問題?


有的。比如:笑,懂?


正規的普通話里沒有但是很多方言里是有的,看到題的時候,除了咚咚(二聲)這種一聽就很方言的擬聲詞,還有那個有名的biáng biáng面……


推薦閱讀:

如何系統學習文言文寫作?
文言語法是誰發明的?與每個時期口語的關係如何?
漢語中,仿古風和古文(以及各古代文學體裁)有什麼區別?
民國時期百代唱片開頭的報幕是什麼口音?

TAG:漢語 | 漢字讀音 | 漢語發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