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地理解「Less is More」?

問這個問題的初衷是想從哲學層面上理解這句話,為尊重提出這個設計理念的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大師,而添加了建築話題。
歡迎並感謝各位從專業角度或人生感悟各個方面的解讀,謝謝。


有一次,下了個電子書合集,幾個G。覺得以後不用愁了,這麼多書可看,想想就激動。

看了一個月,翻了七八十本書,幾乎沒有好的,偶爾有一本能看下去,其他的都是浪費時間。社科類的寫的味同嚼蠟,文學類的個個劍走偏鋒,網文更是爛的讓人瞠目結舌。

書多了,樂趣卻沒了。

一千本爛書,不如一本好書。

十本好書,混在一千本爛書里,也不如一本好書。

因為篩選,需要成本。

這就是多的問題,東西多了,時間沒多。

下載一堆學習資料,不如踏踏實實學完一本書。少的是干擾,多的是專註。

打折時買一堆東西,每次收拾都捋一邊,這個扔,那個留,不如需要才買,不用的不留。少的是雜物,多的是空間。

平時不動,一口氣跑十公里,膝蓋痛幾天,不如每天一公里,堅持跑下去。少的是不切實際,多的是健康和成就感。

客戶提了一堆天馬行空的需求,累死累活,勉強都實現了,需求一變,想改都無從下手;不如少做一些,撿核心的,不變的模塊做,那些不靠譜的需求先不管,留出改動的空間,靜觀其變。少的是被扭曲的設計,多的是更靠譜的產品,更快樂的程序員。

房子就那麼大,一輩子就那麼長,如果東西多了,信息多了,時間和空間反而少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只聽張三丰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沒有?」張無忌道:「看清楚了。」張三丰道:「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丰道:「好,那也難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罷。」張無忌低頭默想。過了一會,張三丰問道:「現下怎樣了?」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大半。」

周顛失聲叫道:「糟糕!越來越忘記得多了。張真人,你這路劍法是很深奧,看一遍怎能記得?請你再使一遍給我們教主瞧瞧罷。」張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劍出招,演將起來。眾人只看了數招,心下大奇,原來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周顛叫道:「糟糕,糟糕!這可更加叫人胡塗啦。」張三丰畫劍成圈,問道:「孩兒,怎樣啦?」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丰點點頭,放劍歸座。張無忌在殿上緩緩踱了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又緩緩踱了半個圈子,抬起頭來,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凈凈的了。」

節選《倚天屠龍記》

在金庸的故事中,無論是張三丰的太極劍,還是獨孤求敗的獨孤九劍,其核心都是「無招勝有招」。在我的理解中,「Less is more」在於把握核心因素,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繁雜。

當年IE被各種亂七八糟的插件覆蓋,我其實只需要一個快速並且乾淨的瀏覽器。
然後Chrome來了,從此一掃天下,數年時間佔領了桌面端的半數份額。

當年QQ集成了遊戲大廳,QQ寵物,QQ空間,騰訊微薄等數不清的工具,我其實只需要一個簡單方便交流的即時通訊軟體。
然後微信來了,在移動端領域所向披靡,為騰訊拿到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張票(雖然現在的微信也越來越臃腫)。

當年我們驚嘆克魯伊夫轉身,馬賽迴旋,牛尾巴,踩單車,不斷模仿這些花式動作。
然後梅西來了,用沒有名字的簡單盤帶,過人如麻。

當年無數的製造企業試圖希望增加生產線的功能,以適應不同的產品需求,整個生產系統越來越龐大和複雜。
然后豐田來了,帶著它的精益生產方式和零庫存,在美國將福特通用打得落花流水。

「less is more」的另一層含義是,既然只關注於核心因素,那麼就將核心因素做到極至,而往往做到極至是很難的。那些無招的前提,是深刻理解有招的規律;Chrome之所以快速,是因為工程師對內核做了很多優化,甚至不惜以空間換時間;微信在wap時代就能夠做到兼顧推送時間精度和流量控制;梅西憑藉著自己的天賦和拉馬西亞的苦訓,讓簡單的盤帶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步頻;豐田的零庫存意味著零冗餘,意味著零容錯,意味著更困難的產線控制。

So you see, less is not less, but less is more.


幾年前看到一個TED視頻《走向簡單的本質》,裡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視頻封面[TED演講集]走向簡單的本質 中文字幕 設計帝國—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You know you"ve achieved perfection in design,not when you have nothing more to add,but when you have nothing more to take away.(De Saint-Exupery)

一件完美的設計,不是因為它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加上去,而是因為沒有多餘的部分可以被剔除。

LESS IS MORE.是包豪斯風格的先驅、現代主義的大師密斯提出的,考慮到在他們之前歐洲的傢具、室內、建築設計(洛可可、巴洛克)等都是偏向華麗,裝飾性的,所以提出「LESS IS MORE」也是針對大眾的審美疲勞,獨闢蹊徑,符合時代的要求。

發展到今天,LESS IS MORE的含義有時候會被曲解,真的是LESS IS MORE、越簡單越好嗎?
這句話更多的是口號意義和指導作用。事實上,在設計中他的原意是:ENOUGH IS MORE


蕾絲已是摸,下面是正經的
————————————
看過一款生存遊戲,叫《漫漫長夜》,裡面每樣東西都是有損耗的,它把一個繁雜的世界少有修飾地展現在習慣豐富生活的現代玩家眼前。比如為了做一件狼皮大衣,需要先花7天把狼皮晾乾,同時花半個月每天擠牙縫般攢夠四五天的食物儲備,才能安心宅家把狼皮大衣縫好。當然效果也是拔群,抗寒保暖嚇跑狼。
這個遊戲讓我領悟到,雖然付出很多,但人們依然願意不斷擁有新裝備好裝備的原因,是物質不充裕時代遺留的生存本能。但放在這個物質能量信息都過剩的時代,如果要把生活中每樣裝備都精緻化,一來需要大量金錢即工時,二來用來享受這些裝備的時間有限,很多東西用了一次就放在柜子里落灰,佔地且浪費工時。
因此,less is more告訴我們,對閑暇有限的現代人,享受的時間已經不夠用來全面多項發燒。生活需要精簡項目,才能擴充、利用和享受有限的購買力和閑暇。例如
請善待你的另一半,出軌會讓你說很多謊圓不過來,小三上位財產分割掃地出門都會浪費你的資產和閑暇時間。
請專心致志地學習工作,雜而不精的素質教育純屬浪費時間和教育資源,非對主要學習工作有幫助的兼職浪費你的閑暇,你將更快地面對職業疲勞,付出的精力如用於主要工作,說不準能升職加薪。
請精簡你的愛好到3項以內,最好和生活相關,過多的愛好分散你買裝備的資源和時間,沒有精力來深入挖掘這項愛好的魅力,樣樣稀鬆,少而精的愛好說不準讓你開闢出一條新的人生軌跡。
請精簡你的衣櫃,扔掉或捐獻不合身的舊衣服,按照便服禮服運動服等功能,扔掉或捐獻同一功能下過多的服飾,減少選擇的煩惱,按照折舊順序列出下次購買新衣服的時間表和清單。
請精簡你的電腦桌面、郵箱和app,每個功能只留一個簡單實用而不是功能華而不實的軟體,減少用戶名密碼的記憶和丟失找回帶來的麻煩。在設置中關閉那些垃圾郵件般的推送廣告,減少沒必要的騷擾。
請精簡你的錢包,不再辦理沒用的會員卡,而用一款團購app全面代替。減少信用卡的數量到2張以內以減少還款、積分、年費、贈品忘用的煩惱。
對重要的東西,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買最貴的,不用贈品,因為它往往質量低下且夾雜偷去你專註力的廣告。記住你使用它所花費的閑暇精力和購買它所花費的金錢工時同樣寶貴。功能重複或者一看就是被廣告洗腦製造出的需求,不買或少買。
對雇得起秘書廚師管家三件套能利用他人資源的上流階層,請把雜事用錢和僱人幫你搞定,對兵油子吃拿卡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僱人管理他們,閑暇對你們更難得,不能用在跟小人討價還價上。
先寫到這,手機碼字不易,請點贊。
————————
感謝大家的贊,最近剛看完《我的家中空無一物》,喜歡女主豁然開朗的性格,雖然一開始有些極端,但最終和生活氣息情感記憶相平衡的狀態,也是答主所追求的極簡生活。
在評論中,有一些同學提到《斷舍離》,然而答主答題之前並沒有看過,只是偶然在汽車廣播中聽到過,還以為是講失戀什麼的。答主本來還以為又發現了一些真諦,沒想到又落後啦。從上大學時就是如此,學完第一課自己推出個推論去找教授探討,然後經常被告知先賢都論證過了。。。不說了,都是淚。。。
最後更新些藝術,畢竟也算有個藝術文憑。less is more這句話是誰說的樓上答案有答,本答案不再贅述。它重新審視並平衡了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關係,更少的填充修飾是為了喚起生活在快節奏社會中習慣於走馬觀花的人們的藝術洞察力,使他們得到本應豐富的藝術體驗。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作品,你把他看做藝術還是實用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欣賞者的態度,於是就有了BBC紀錄片里把泰國大象用鼻子畫的畫放在巴黎高級畫廊里得到圈內裝逼人士好評的囧事。
所以,請用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留下來的物品,即便是大工業製造的,但它們依然凝聚著設計師、生產者、運輸者、銷售者的心血。通過這種時空聯想和藝術鑒賞快樂,重新串聯起被社會化大生產異化分割了的勞動快樂(它已經成了都市職人的無聊痛苦之源),從而間接持續地獲得原始人打獵採集收穫勞動果實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並部分代替它。
less is more三個詞一句話讓幾千人答了這麼多字,也是少就是多的一個體現吧。以上


看了那麼多答案~~大家的思維發散真是廣啊~~哲學、情感、生活道理、文學、科技等。。。
我想說的是『less is more』這句名言是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提出的。

他當時提出這個少即是多的觀點,是基於反對當時建築界的過度裝飾。少即是多,他反對當時建築上過多的、無用的裝飾。
他的代表作《巴塞羅那德國館》可以很清晰看出他的『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

沒有任何裝飾,沒有任何與建築本身無關的設計語言,卻展現最豐富的空間體驗。
建築也是九大藝術門類之一,所以,少即是多這個理念的提出,迅速影響了整個藝術界,無論是服裝、傢具、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等諸多設計行業。

客觀來說,少即是多這種設計理念的提出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藝術界的主流進入了現代主義階段,手工的繁複的裝飾設計不再適應工業時代的生產要求。簡潔、簡約更能夠符合科技的發展。

少,並不是單調。而是簡潔,是效率
多,並不是繁複。而是豐富,是效率
少即是多,效率才是根本的。


寫在前面
_____________
Less is more 是由建築師密斯提出,反對過度裝飾的。這句話跟人生、生活沒有什麼關係,所有和人生、生活有關的答案都是在過度解讀。

正文
______________
設計這門行業在誕生之初就伴隨著裝飾和功能的權衡,這個問題會一直存在,二者在不同的時代下此消彼長。

我認為密斯的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是去裝飾化: 將建造邏輯清晰地呈現出來,不施裝飾。這句話是宣言性的,也可以說是理想化的。理想就意味著同現實的差距:

即便簡潔如巴塞羅納德國館,為了讓屋頂看起來更薄,密斯還是對屋頂的密肋在邊沿做了變截面的減薄處理;又為了讓柏林美術館新館內部的密肋尺寸各部分相同,他改變了每根密肋不同部分的合金比例。其實這也是裝飾。

所以,結合密斯的建築實踐,第二重理解就是,為了呈現建造邏輯而裝飾,這是密斯的妥協。


題外話
______________
其實,設計從一開始就意味著妥協,沒有不妥協的設計,只有妥協的多少。設計的精髓就在於對各種關係的平衡


僅從建築角度出發。Mies在現代主義建築早期提出了幾個標誌性空間布局概念,影響了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去地區特色建築的發展。Mies的Less is More我是從以下幾個點理解的。
(頂圖是Mies的Farnsworth)

1. Free Plan:
現代主義建築之前,牆體是很重要的承重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平面空間的內部自由布局。而Mies提出的Free Plan概念,提倡用樑柱結構代替牆體承重,所有牆體不再作為承重首要條件,而僅僅是空間分割作用(Partition Wall) ,從而做到基於樑柱結構尺寸模塊的空間布局最大自由化。所以Less is More.

2. Interlocking Space:
Mies在提出Free Plan前就實踐過的概念。本質上就是不通過明確的邊界,比如牆體,來分割空間。而是通過功能和使用定義空間,從而讓半開放的空間相互影響,也可以在使用者的理解下自由定義空間邊界。因此建築布局做到了流動性和靈活性,相互制約,相互補足。所以Less is More.

3. Bring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這個概念本質上也是第二個概念的延伸,只不過對象從一個建築的內部空間關係,轉向到建築與外部環境的關係。眾所周知Mies一向喜愛玻璃幕牆,玻璃的好處是不產生視覺分割。與其過分強調內部空間體驗的協調和相適性,Mies通過透明玻璃把外部環境引入室內從而改善室內建築體驗,用外部可視不可觸的半掌控和室內形成巨大的差異來激發體驗的多樣性。這裡插一句Bernard Tschumi的認知,他認為建築是事件的載體,而玻璃材質有效地擴大事件的覆蓋到視覺的邊界。所以對於建築和體驗來說Less is More.

話又說回來,在今天的建築概念中,我個人認為Mies的這項Less is More理論在設計實踐中有些過時。這套想法前文說到,這是在現代主義建築早期時代的產物,當時為了節約資金,空間效率最大化,擯棄了以前強調的裝飾性(ornamentation) ,通過主觀地與舊風格決裂,看似增加了實用性,其實也拋棄了很多傳統建築的優勢。

比如光污染,保溫,隱私等等。Mies著名的Farnsworth被水淹,冬冷夏熱,去年batman vs superman里的蝙蝠俠和管家還在裡面呆過。另外一位大師Le Corbusier的著名建築Villa Savoye因為保暖問題,漏雨問題,讓女主人得了肺炎。要不是歐洲戰亂估計是要被起訴的。

說了這麼多壞話,不是要用今天的發展來否定大師的成就,畢竟我們學的都是前人鋪墊的。我的想法是Less is More更適合作為一種方法論,而不是實踐指導。在今天的時代,Less is More應該可以被理解成,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取得最大化的成果,而這裡的成果不是物理的鋼筋水泥木條,更多值得是建築最終的體驗。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另外一篇答案:
曲面建築的必要性和好處? 2015年10月17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597455/answer/65450558?utm_source=com.sonymobile.emailutm_medium=social

結尾例行掛貓片:


-


我曾經所在的一個督導小組裡,有一個只有我們組的人才懂的「玩笑」。

「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最大優點是什麼?」

答案是:「話少。」


這雖然是一個玩笑,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一個客觀,但不少人無法理解的「真理」:less is more。


新手期的諮詢師幾乎都曾在諮詢中迫不及待的想要表現自己,而給來訪者講非常多的專業名詞和道理,他們會因為自戀、對諮詢中沉默的不自在等而非常的「話多」。

隨著新手諮詢師的成長,你會發現他在諮詢中的話會越來越少(當然這個不是完全絕對的),他會越來越少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更多是去觀察和理解,當諮詢中出現沉默時他也不會驚慌或是迫切的想要填補,而這個時候他的平靜反而能夠反饋給來訪者一種力量。

因為諮詢師的話變得更少了,於是諮詢過程中的「張力」也就出現了。


Less is more 這一原理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


衣櫃里的每一件衣服都捨不得扔,於是衣櫃繁冗得無法再使用;

一個app想要實現所有的功能滿足更多的用戶,最後卻被用戶捨棄;

同時喜歡兩個姑娘,結果哪個都沒追到;


人類自身的慾望會讓我們想要擁有一切,讓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但無數的證據都表明了:什麼都想要的人,往往什麼都得不到。


這不是一條所謂的充滿哲理的人生經驗,而是一個有著明顯的邏輯支撐的客觀事實:


1.人自身的精力有限,我們本來就不可能得到想擁有的一切。

2.什麼都想要的人往往會糾結於各種選擇,導致始終無法付出行動。

3.即便付出了行動,但如果想要的太多,也會導致精力分散,分散後的精力不足以支撐其中任何一個目標的完成。

4.即便他能做出一個選擇,但在做出這個選擇之後還是會渴望其他的選擇,他始終無法平靜下來投入精力的專註做事。


所以我們把這句話換一個更為客觀和貼合實際的方式闡述,即:


如果你所渴望得到的目標超出你的精力能達成的範圍,那麼你最後會什麼都得不到。


記住這句話,如果你想要的,超出你所能達成的,那麼你會什麼都得不到。

所以如果現在的你還追小紅還是追楊冪還是追王母娘娘之間猶豫不決,那麼你應當立刻刨除楊冪和王母娘娘這兩個目標,轉而把你的精力集中在小紅一個人身上。

我清楚上面舉的這個例子會讓所有人都覺得搞笑,但事實上,非常多的人對於生活的種種幻想和目標比「追到王母娘娘」更為荒誕。


比如:一個明知自己會習慣性拖延的人會給自己制定排的滿滿的生活計劃;

一個戀愛中的少女希望她什麼都不用說男友就能夠理解她所有的想法;

小張知道這件毛衣他永遠都不會再穿了,但還是留在了衣櫃里並覺得自己「可能」會穿到;


這三個例子和「追到王母娘娘」這個例子的唯一區別就在於,人們可以意識到「追到王母娘娘」是荒誕的,但他們卻很難相信「一個有拖延習慣的人給自己制定生活計劃」這種事和「追到王母娘娘」是一樣荒誕的。

如果你的經驗已經無數次證明了你做不到的事,並且你的理智層面也知道即便制定了計劃你也無法執行,就不要僅僅因為一時的激情澎湃而給自己制定計划了。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可能,就是不可能;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幻想」而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所以less is more 的含義是什麼?這個「less」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Less 意味著去除不必要的繁冗,精簡你的生活。

無效社交只會浪費你的時間與精力,不用的生活物品只會令你的生活變得更堵塞,過載的垃圾信息只會降低你的效率、消耗你的寶貴時光。


Less意味著專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二八法則是一條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生活準則,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的部分是最重要的。

但由於我們的精力太過分散,浪費在了百分之八十的無用的部分上,所以這些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未能被做到最好。


Less 意味著一種更珍貴,更有力量的「儀式感」。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為什麼很多西餐廳價格大的很高,並且也的確能給人以很高檔的感覺?

「菜少」絕對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一個每天都對你笑的女生,過了兩三個月你就對她的笑無感了,但一個冰霜美女偶爾向你展顏一笑,可能光是這一笑就能讓你回味兩三天;

每天都對你千叮嚀萬囑咐的母親給你說的再多你都不會聽,但在緊要時刻你那平時沉默寡言的父親只對你說了一句也許就打消了你的念頭;


Less 意味著一種明確的目標。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布里單毛驢的故事:一隻毛驢因為無法在兩個味道相似的乾草間做出選擇,最終餓死了。

事實上非常非常多的人都有著和這頭毛驢一樣的困境。人們通常既想得到A,又像得到B,或者既不想承受A的痛苦,也不想承受B的痛苦。於是就遲遲無法做出決斷,但不做決斷這個狀態本身也是充滿痛苦的。

為什麼我們做決定這麼困難呢?

因為「一個選擇的做出排除了其他所有選擇的可能性」。歐文·亞隆說:「每一個「是」必然對應著一個「否」。做決定是昂貴的,因為決定需要放棄。

Less就是指這種「放棄的能力」。


Less 意味著一種充分的享受。

俗語云「少食多滋味」。為什麼更少的反而會給你「充分」的享受?

因為更少的不會給你製造心理壓力,你有足夠的時間細細品味,你也會從心理上珍視它。

而太多的會令你在心理上感覺這個東西很「稀鬆平常」,你只會抱著「填飽肚子」的目的狼吞虎咽,而無法享受它。

在這個「注意力消費」的時代,我們的眼球被各類廣告和商家吸引,微博、朋友圈無時無刻不充滿了刺激你的各類信息。我們整體的在變得越來越浮躁。

因為太多,而令我們只會囫圇吞棗的做完這件事、然後又馬不停蹄的去渴望下一件更刺激的事。


Less意味著一種內在剋制的態度。

微信的成功與張小龍的「克制」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乾淨簡單的界面,操作,和功能,才令微信在功能普遍臃腫的社交app中脫穎而出。

克制意味著一種對自我的合理控制。我們自身的慾望總會令我們想要更多,為了短暫的慾望滿足總會令我們做出非常多的急功近利的事情。

克制就意味著,你對事物的發展有了一個長遠且清晰的規劃,你很清楚在不同的階段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很多人都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樣的事,但能控制自己在不合適的時機做不該做的事,這才是一種智慧。


當然,less is more 這句話真的有這麼多的含義嗎?

當然沒有,以上這些都是我的解讀。語言只是我們傳遞信息表達觀點的工具,重點不在於語言本身,而是在於我們所想要傳遞的信息。

我想要傳遞給你的信息就是——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的本質是:更少但是更好。


更少是更好的一個必要前提,因為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我們的精力有限,想要的太多,精力太過分散,只會導致我們什麼都做不好。

依據精要主義指導的生活方式其實只需要三個步驟即可:


1.選擇

做選擇有三個原則:第一,我選擇我要做的事。第二,只有小部分事是重要的;第三,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2.甄別

甄別出我們所有的選擇中哪些事情的價值是最高的,哪些是低價值的。

在甄別的過程中也有一個原則:所有你猶豫其到底是不是高價值的事物,都應歸入低價值的類別中。


3.取捨

選擇去做高價值的事情,放棄低價值的事情。


具體到你的生活中,比如:

在買生活用品時,購買在經濟可承受範圍內的最優質品;

在社交層面,終結無效社交,減少沒必要再聯繫的朋友數量,不在社交app上過多的浪費時間;

做事之前,警惕自己是真的想做這件事還是只是為了在別人面前裝逼和塑造一個形象;

少刷知乎、微博、朋友圈等垃圾信息過載又會給你造成獲得新知識、獲得新消息錯覺的應用;

在家庭物品管理上,依據斷舍離的理念定期清理雜物;


不同於以往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有一個教你怎樣達到精要主義生活方式的可執行性方法論教給你。因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擁有一種生活方式的話,其實最根本的地方還是在於他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即——你的生活方式只是由你的生活理念決定的。所以接下來的部分我會試圖說服你理解精要主義的生活理念。


精要主義的核心生活理念其實是追求高品質、充分享受的生活。只是它所切入的角度在於:我們的生活之所以品質低下,沒有頭緒和目標,我們總是什麼都做不好,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什麼都想要,我們的精力太過分散。


根據馬太效應,我們生活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分是真正有價值、有高效益的,其他的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是低價甚至無效的。比如你寫作時頭腦中走神的那些想法,工作時刷網頁時的拖延,堆滿了整個房間但並不會用到的生活物品等等。

因為你將太多的時間浪費在了無效的部分上,所以那些真正對你有價值的部分你也無法做好。

你無法專註,你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成長和突破。

那麼精要主義就是將你生活中那百分之八十無效的部分砍掉,你只將那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做到極致。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區分哪些是有價值的百分之二十,哪些是無效的百分之八十,這個需要因人而異。

因此奉行精要主義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和甄別,甄別出在你的生活中,對於你而言,哪些部分是無效的。


雖然很多人口頭上都會說,甄別和選擇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這個太難了,他覺得自己無法分清楚。

但就和你開始動手整理你的屋子一樣,只要你開始著手整理,將你所擁有的一切一件一件的擺在你的面前進行選擇和甄別,你會發現你的屋子裡用不到的東西會如此之多。

只要你開始對你的生活進行選擇,你總有辦法判斷和甄別出你生活中的哪些東西是需要捨棄的。


但真正的瓶頸往往出現在這裡。很多人即便甄別清楚了,他們也無法做到捨棄。


因為有些行為不像是物品,物品丟盡了垃圾箱你就再也找不回了。但行為就不一樣,你決定不再和一些無效社交朋友聯繫,但當你無聊的時候你可能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叫他們出去喝酒。

更何況對於很多人而言要捨棄他生活中百分之八十低價值、無效的部分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習慣了在這些低價值的事件中浪費時光和逃避生活,他怎麼能夠有勇氣讓自己去面對真正的生活呢?

所以你覺得我接下來會說服你勇敢的去捨棄嗎?


不,我不會。我能做的已經到這裡了,我了解了一種叫做精要主義的生活理念,我把它分享給了你。如果它打動了你,你自然地就會去嘗試,你會回過頭去把這篇文章再看一遍,尋找精要主義生活方式的心態與行為。

但如果精要主義的生活方式沒有打動你,或者你的確也想讓你的生活更精簡一些但你現在無力做到這一點,那麼也沒有關係。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文章在給人們製造恐慌和自我否定。

我們這些寫作者為了推廣自己的理念,為了讓別人更加信服,為了獲得讀者的讚美和關注,而往往會將措辭修整的非常極端。並且充滿了價值觀導向的對別人的批判,彷彿如果你不按照我說的來你就是loser,你就是蠢,你就是辣雞。


於是在朋友圈裡人們習慣了迫不及待的轉發這些帶有價值觀批判導向的文章,為了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優越感,為了急切的往自己生上貼一個標籤,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一個辣雞。

但是在這篇文章里我想告訴你的是:選擇哪種生活方式這都是你自己的事情,精要的、懶散的生活方式並沒有高下之分,也許精要主義的生活的確很好,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


所以不要因為「精要主義」這個詞語所暗示的一種「精英化」「高端化」的感覺而想給自己貼一個標籤,也不要因為這篇文章中低價、無效等用詞而對你自己的生活產生質疑。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無感,那麼關上頁面即可。

但如果你對這種生活方式感興趣,不妨現在就停下來,放下手機,讓自己不必非要做什麼,好好的想一想。

以上。


其它回答推薦: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 風墟的回答 - 知乎

自己過於在意別人想法,如何克服? - 風墟的回答 - 知乎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 風墟的回答 - 知乎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fengxuwake)


小時候我老覺得不公平,班裡一直比較好比較乖的學生不會得到老師特別多的讚揚,反倒是一直最頑皮淘氣的同學突然開始變的乖了聽話了成績比原來好了很多,老師就會反覆的表揚不停的誇讚,哪怕他還是沒有班上原本就懂事認真的同學成績好態度認真,但老師就會沖著他那一點點的改變給他最多的鼓勵。

在國內念書的時候一天就五六個小時在睡覺,其餘時間都在不停的寫作業寫試卷,後來出國,學的東西沒幾天就差不多全忘光了,什麼語法,什麼文言文,什麼函數,一點不記得。後來邊玩邊學,讓自己一直處在很放鬆的狀態,不會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但就在那咖啡廳看書的一兩個小時,或是睡前讀的一小段課本,第二天也好,一個星期後也好,一年兩年也都還記得其中的大概意思。雖然學的時間或者內容沒有原來多,甚至一半都不及,但看到的那一點點全都牢牢記在心裡。

其實有時候無謂多少,可能我們去100個地方就會忘記99個,但我們如果只去兩個地方,走遍每個角落,就能把它們印在心裡。可能我們交了100個朋友,但關鍵時刻一個也不在,但如果我們只交兩三個,遇到困難挫折這兩三個朋友就會挺身而出。

less is more。

-----------------------------分割大王----------------------------
第一次有介么多贊 哈哈。現在回過頭看看自己寫的都不知道寫的是什麼,沒頭沒腦的。也覺得與問題沒有什麼關係。可能就是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禁錮起來,偶爾放鬆一下犒勞犒勞自己,反而會活得更輕鬆更積極和幸福。祝好。


因為less可以讓你專註,專註可以讓你得到more。

佛家說「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入慧。


戒了才能入定,入定之後才可能產生智慧。我想這是對less is more 最好的解釋。


這個年紀也算見過不少世面了,開始明白自己要什麼,慢慢靜下心來,堅持自己認為值得的人與事。


【跑步】


戒了懶,開始認真跑步。


堅持了一個月,跑量逼近100公里,從夜跑到晨跑,單次從3公里到5公里再到如今的10公里。


我想做好跑步這件事,可能這是最接近自我的方式。


跑步時,不說話,也不會想很多,一開始怕過程無聊還戴耳機,今天摘除後發現近乎於放空的狀態,反而更專註更舒服。


聽著自己的呼吸聲,腳步聲,不斷擦拭額頭的汗,這一切都是跑步的意義。


堅持一件事,比開始十件事更有意義。精讀一本書,比泛讀十本書更有價值。


【飲食】


開始認真吃早餐,坐下來好好吃早餐。為了吃早餐,開始早起,而且吃得很多,幾乎都是一碗粥,一個荷包蛋,一個雞蛋再加一份其他。


戒了一切不健康的食物,戒了一切飲料,只喝水。


【少發朋友圈】


發朋友圈,一是浪費時間,二是增加煩惱。總有人的評論很奇葩,不在一個頻道上。解釋起來也麻煩,索性就少發,甚至不發。看朋友圈,這個其實也可以戒了。


沉默是金,雄辯是銀。


精簡了自己的好友圈,知己兩三足矣。


【多互動】


開始增加與親人朋友的電話頻次,甚至和許久未見,遠在烏拉圭的叔叔聊了視頻。


開始約見同城的朋友,多進行線下的互動,網路再便捷,也難以取代面對面交流。


【整理房間】


把地板插得可以光腳踩,把值得回憶的物件都整齊擺在桌上,把不要的東西都丟進垃圾桶。


【更關心周邊】


關心國家大事少了,關心自身及身邊的事多了。認真吃飯、認真睡覺、認真閱讀。


小和尚問老和尚:「師傅,你禪修了這麼多年,學會了什麼?」

老和尚上說:「無他,就是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

小和尚大為不解:「這不是人人都會的事嗎? 」

老和尚笑了:「他們吃飯時在想下午茶喝什麼,喝下午茶時在想晚餐吃什麼,睡覺時在想明早吃什麼。」


【娛樂節目】


戒了除爸爸去哪兒3,以外的一切娛樂節目,因為時間根本不夠用,還有太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


【情緒控制】


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屬不易,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不雞血、不狗血、不雞湯、不煽情、不矯情,不炫耀、不糾結、不顧做高深、不自我感動,不說正確的廢話,不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感到害怕。


【避免被打擾】


關了大部分app的推送功能,感興趣時自主去打開相關的app。


【認真專註】


不懷念過去,不懼怕將來,不去想太多。


寶貴的不是時間,而是有效的時間,即:專註,so,less is more。

—-------------------------------

感謝大家的點贊,每天都能收到好幾個,雖然不多,但是很開心。

總之,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自律和專註,不可能混不好。


你還記得小時候怎樣才快樂嗎?
是生日那天收到父母的禮物打開後那一直不讓買的玩具?
是一直暗戀的女生悄悄告訴你「我喜歡你」?
是放學路上下了大雨小夥伴們一起轉雨傘?

而現在的你要如何才能快樂呢?

不再生活在一起的白髮蒼蒼父母電話里顫巍巍地問你「孩子今年過年回家吃飯嗎?」
你愛人一天沒見你到了晚上給你噓寒問暖你理會ta了沒?
下大雨了你急匆匆跑到房檐下躲雨時發現小時候的同學,但是混得不好不好意思打招呼了?


小時候的你個子矮矮的眼界不高想要的不多,有個溫馨和睦的家庭就很滿足了,父母能給予的都會給你。
長大後的你個子變高了眼界變寬了想要的更多了,無論如何也填不滿慾望的深淵,因為你什麼都想要,而什麼卻沒「得到」,因為你「不知足」。
你有,你曾經有,但你沒意識到你有。你去追尋越多,卻沒發現在你不斷往口袋裡塞東西的時候,袋子撐得滿了底下穿洞不斷也在漏著東西。那些你曾經獲得的,卻在以你不察覺的方式不斷失去。

控制你的貪念,慾望是會不斷增長的。

如今我只希望以後父母還能記著我的樣子,我還能記得愛人的生日。以及我還會記住你們的,小夥伴們。


買衣服:
買十件怎麼穿搭都不好看的衣服,一件30,一共150¥。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穿吧穿不出去,當抹布吧又可惜。只能壓箱底佔位置,還想到就頭疼。
買一件510¥的,拿出來就能穿。方便,還美美噠。
總價除以使用次數,510¥的絕對更划算。
一件大於十件,less is more.

買化妝品:
囤一堆爆款,試用一次,發現不怎麼好用,擱著。
不如多試多看,用心挑一款,每次用都滿意。
每天也不用對著一堆,怎麼用都不順手的化妝品,累心。


吃飯:
少吃滋味多。
吃多了,追求的就是胃的飽脹感,而不是胃口的滿足感。
如果追求胃的飽脹感,吃什麼不都一樣嗎?
吃東西,少吃多滋味,less is more.

買書:
買書跟買消耗品不一樣,多多益善。
但看書呢,往往很多書一起看,不如一本書看完再看另一本。
「一書不盡,不讀新書。」
less is more.


總論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個實體,可以指的是衣物,食物,或者讀物。


1,關於事業
吉田兼好說過的——

「一事需萬事來成全。」


2,要簡化
我們的生活在瑣碎之中消耗掉了。一個誠實的人除十指之外,便用不著更大的數字了,在特殊情況下也頂多加上十個腳趾,或搬來其他部位。簡單,簡單,簡單啊!
——【美】亨利?梭羅《瓦爾登湖》

3,掌握原則
假如我們讀到一個人被搶劫,謀殺或死於非命,一個房子著火了,一艘輪船失事了,一隻汽艇爆炸了,或一頭母牛在西部鐵路上被撞死了……我們再不用讀別的了。一條就足夠了。如果你掌握了原則,何必去關心那億萬的例證及其應用呢?
——【美】亨利?梭羅《瓦爾登湖》


4,不要懶惰
如果你想要貞潔,你必須節制。一個不潔的人往往是一個懶惰的人:他坐在爐邊烤火,他在陽光照耀下躺著,他沒有疲倦,就要休息。如果要避免不潔和一切罪惡,你就熱忱地工作吧!
智慧和純潔來之於努力,無知和淫慾源於懶惰,一個不潔的人往往是一個懶惰的人,如果要避免一切不潔,你要努力工作,哪怕這個工作只是打掃馬廄。天性難於克服,但必須克服。回想起來,我們多數的時間正是浪費在我們的懶惰上,因為懶惰我們貪圖享樂,貪圖快樂,貪圖淫樂,以至於荒廢了我們的事業」

——【美】亨利?梭羅《瓦爾登湖》

5,關於食慾
曾子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能夠區分出他的食物的真正味道的人,永遠也成不了貪吃的人;而不能區分他的食物的真正味道的人,不能不是貪吃的人。

——【美】亨利?梭羅《瓦爾登湖》

6,關於慾望
精神能夠瞬時浸透身體的每個官能和部位而將外在的最粗俗的淫慾轉變為內心的純凈和虔誠。

我們生殖的精力,一旦得到放縱,將會使我們荒淫無度;節制了它,則會令我們精力旺盛並得到振奮。
貞潔是人類的花朵。而創造力、英雄主義、神聖等等,則僅是它的各種果實。
純潔的渠道暢通了,人便立刻奔涌到上帝那裡。我們一會為純潔所鼓舞,一會因不潔而沮喪。如此鬥爭之中,自知身體內的獸性在一天天地消失,而神性一天天地生長的人是有福的。當人和劣等的獸性結合時,便只有羞辱。

——【美】亨利?梭羅《瓦爾登湖》

7,注重不過時的事物
過多的信息攝入或者過度的信息依賴讓我們的人生失去自由,生活中奇聞逸事的新聞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相反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曬太陽之於人的健康一樣意義久遠——梭羅 《瓦爾登湖·第六種自由》


女同越來越多了。


小編又來認真答題啦~

因為長期和設計師打交道所以也會從設計角度來理解這句話

Less is more是設計人士經常會運用到設計中的一個理念,像是目前主流的設計風格極簡主義。


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和移動支付公司Square的CEO,Jack Dorsey曾說過相近的一句話「Make
every details perfect and limit the number of details to perfect
.」 少而精,很好地解釋了極簡設計的概念。

Pre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 傳奇技術大牛Donald Knuth說的,經典巨著《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藝術》就是他寫的哦。


這句話在最初是作為反對浪費時間優化錯誤區域的論證,從我的理解來看也可以運用在產品的生命周期中,優化和功能增加的複雜性和強相關性不言而喻,在初期保持產品純粹的功能性是不是更好呢。


Paul Rand是我很崇拜的一位平面設計大師,以設計商業logo著稱。面對喬布斯也是很有個性保持自己設計的獨立性,像是IBM那個藍色橫線的Logo就是大師設計的。

他曾說過一句話「Design is so
simple, that』s why it is so complicated
.」


小編私以為,less不代表簡單簡陋,它反而能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去掉一些多餘的元素來呈現出最想表達的東西,正因如此極簡設計的流暢之美才能讓人如此稱道。

想起一句古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話嘮的分割線----------------------------------

小編手機被偷以後,用了一隻16G的備用機,內存小的不得了,才發現留下的幾個app是常用常新的真愛呀,正因為app少才能用的多用的精。


某天你遇到了一件讓你覺得嗶了狗了的事的時候,你的內心是翻滾的,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你可以去百度去谷歌,去找所有能找到的華麗的辭藻來形容你此刻的心情。你可以將此刻的感受寫成書,那將會是比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還要厚的書。
然而你並沒有這麼做。
你只說了一個字。
操!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字,但是所有人在這一瞬間都能理解你。大家都明白你的內心是怎樣的波濤洶湧。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你只說了一個字,但你說出的內容,任何書籍都記載不完,任何硬碟都會溢出。它,已經超越了一切承載工具。
這個操,怎一個操字了得。
"
"
"
"
"
卧槽,我實在編不下去了。


我接觸到的,這句話的來源是密斯凡德羅

讓我們回歸視覺吧。

密斯的設計以流動空間最具代表性。

東西少了,空間是不是多了;陽少了,陰是不是多了;實體少了,空氣是不是多了

而特定的少,卻又能表達很多。

傳達的信息量的多少,不在於傳達的載體,而在於信息的受體

10物體,你收到了10*1份信息
1個物體,你收到了1*10份信息

對於一個物體而言,你收到的信息是不是多了,感受是不是更豐富了。

也更專註了

然後發現,一個東西,其實也很多

這一個東西,他有很多個面,很多個因素,受很多的影響

設計師把功夫花在這上面了

他設計了1*10,而不是10*1

那少是不是多?

別再把省事當極簡


一張圖來說明。我們主觀認為,世界是正態分布,兩個極端的東西少,中間多,所以常常貪大求全,想覆蓋最大的需求,最大的可能——於是越做越多。
而實際上,世界是冪律分布,也就是俗稱的「二八定律」,事物是有20%的部分佔據80%的權重,所以你只需要注重這20%的需求就可以。不止如此,在這20%裡面,你還可以繼續發現有20%的是其中的核心,於是你還可以揚棄其中80%,這就是4%。反覆這個過程,直到不能再減少,你可能抓住僅佔1%的關鍵核心,而此時,對應的還是超過50%的權重,這就是「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是現代主義建築四大師之一的密斯提出的。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的崛起,建築師開始越來越多地意識到了裝飾物背後的空洞,從工業化的角度來看,過於繁雜的裝飾物更是現代建築的絆腳石。20世紀初,眾多超級城市早已不堪人口的重負,工人階級日漸壯大,也是促使建築師開始思考工人階級建築的原因之一。先鋒派人物如柯布西耶與格羅皮烏斯更是將對裝飾物的批判延伸到了對消費主義的批判中去,他們認為在消費主義主導的社會中,裝飾潮流變換迅速使勞動產品過早貶值,在生產裝飾物的過程中,工人的時間和生產資料都浪費在了毫無意義的東西上。路斯直言不諱地說:裝飾即罪惡。
於是建築師開始從極度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建築究竟是什麼,開始去探尋建築的表徵之下所隱藏的本質,開始了關於建築的形式與功能,藝術與技術,空間與人的關係的思考。恰如其時的,藝術在抽象領域的發展也給現代主義建築審美提供了理論基礎,關於鋼鐵,玻璃,混凝土等材料的探索也已經成熟,德意志製造聯盟之後,包豪斯異常的耀眼。
這段時期對裝飾物的批判其實也很極端,後來文丘里就揶揄過密斯:「Less is a bore」。

當然,「Less is more」現如今已經蔓延到了設計領域乃至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了。我自己的理解是,這種哲學思想認為事物的表面之下存在著本質,密斯並不像柯布那樣有著激進的左翼思想,簡單說來,密斯所謂的less,是要除去華而不實的表象,去思考或展示事物的本質,找到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而「裝飾」越少,越能更多地揭露出本質。當然你也可以認為表徵和本質是統一的,表徵即本質,並不二元對立,有個建築師後來就說:Yes is more。你要是想裝逼的話,現下里,這個建築師好像還蠻屌的。

爪機碼字,瞎扯。


身邊有很多人,都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念,叫做「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這樣的小夥伴,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都會貪多。可是在真正做事的時候,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從而放棄。

放棄的原因有兩個:

1.人,是不可能一次學習太多東西的,所謂貪多嚼不爛。很快就沒信心了。

2.因為「要麼不做,要麼就做最好」的觀念,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快就會發現,在這個領域已經有很多超級牛人了,自己無法企及。所以,興趣也沒了,乾脆放棄算了吧。

最近發現一個名詞,叫做巴托比症候群。癥狀就是任何領域都沒有機會了,乾脆在「什麼都不做」這個領域做個大牛。有一本書叫《巴托比症候群》,說的就是作家領域的這種現象。

你是巴托比症候群的患者嗎?

解藥如下:

美利堅的開國元勛們的主要思想來源之一,就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

他有一句名言: 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的東西。

我們的超級牛人胡適說過: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so,less is more.


推薦閱讀:

學習 Photoshop 怎麼才能學得精通?
如何應對讓我幫忙做設計或畫畫的要求?
為什麼在今天簡約成為了一種奢侈?
你見過哪些「神似」的Logo?

TAG:健康 | 生活 | 設計 | 建築 | 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