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和慾望哪個是天生的?哪個是後天形成的?

良知是否代表的就是善。
慾望是否代表的就是惡。
求解釋謝謝。


慾望無善惡。
慾望是天生的。
慾望是什麼呢?
餓了想吃是慾望,渴了想喝是慾望,求知是慾望,求財是慾望,求交往也是慾望。
所有一切慾望都來自於人的自身,原生的慾望主要體現在生理層面,包括食慾,性慾,求生欲等等。
還有一些非原生的慾望,包括求知、求財、渴望社會地位、情感渴望等等,這一類慾望來自於社會教化。
本質上來說,良知也是一種慾望,良知產生的根源是對於社會道德的遵從,而之所以會有遵從社會道德的需求,則是因為人類是社會動物,都有融入社會,被社會其他成員接受和認同,從而實現社會交流和協作的慾望。
所以,慾望不代表惡,慾望只能代表慾望,一切慾望都是合理的,而良知則是一種對於慾望的約束,是保證人在不傷害他人,遵從社會規則的情況下實現慾望的道德屏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慾望和良知都是不存在善惡屬性的,存在善惡屬性的只能是人。
只要在良知範圍內實現慾望,人就是善良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好色而不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最後補充一句,大多數時間,我們都應該警惕那些僅僅通過一個人的目的來判斷此人善惡的洗腦教育,所謂論心不論跡,這句話本身就是處於混亂邪惡陣營的。
一定,一定要通過一個人實現目的的手段來判斷一個人的善惡。
打個比方,假如有一天,淘寶通過合理合法的經營實現了世界一統,是不是就能說馬雲和希特勒一樣邪惡了呢?


拋磚引玉

慾望源於人類個體的生存和繁衍需求,良知來源於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對種群保存和發展的需求。

人類的社會性行為多是後天習得,所以慾望先於良知形成。

慾望優先滿足個體需求,常常對其他個體的利益造成破壞,其他個體就認為是惡。

良知通常尊崇集體利益(其他個體的利益),其他個體就認為是善。

人言可畏,所以慾望是惡,良知是善。

我覺得並不總是這樣。


(一部分)慾望是天生的,良知是後天形成的。


慾望牽引著人往前走,良知告訴人怎麼去走。
至於「天生的」這個詞我覺得爭議還是蠻大的,因為這是因人而異的。有人先有慾望,有人先有良知。有人一輩子不會有良知(少數),有的一輩子不願意有慾望(少數)。
有很多形容人的詞或者用來給人下定義的詞,不論褒貶,強加在自己身上不一定都合適。
不如一步步慢慢的去探索,去發現。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中良知其實是一種「純粹的良知」,這樣的良知不可能一生下來就達到,所以是後天的。

然而良知的根源「善」卻是與「慾望」一同產生的


良知的本質是愛,愛是天生還是後天?

慾望的本質是驕傲,驕傲是天生還是後天


慾望是生命體能夠存續下去的基本,要想生存就得有最基本的食慾性慾求生欲,孟子也說過食色性也。

良知是人類作為一個社會化生物所必須的後天技能,有了良知道德禮儀等約束人和人之間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交往空間。如果一個人在非人類社會的環境下長大(如狼孩),他肯定會有慾望(吃和繁衍),但不會有人類社會的道德和良知。這是顯而易見的。


最暖不過人心,最冷不過人性。

人都是有著本能反應的,比如生存的慾望,人在潛意識裡都會將自己的生存需要放在第一位,這是從遠古時期就刻在人骨子裡的性格。所以,人性一開始更偏向於自私的一面。

而人心是可以很溫暖的。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有的人也許從小就沒接受到多少的愛,但是,可能一份來自陌生人的善意都可以改變他,讓他變成一個溫暖陽光的人。所以,良心更像是後天形成的。

我希望這個世界是溫暖而美好的,並且,我也會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溫暖的人,去影響更多的人。


良知就是向善的慾望


良知、慾望與善惡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慾望也分合理與否,正常的慾望不應單純的歸結於惡。而良知和慾望又並非對立的。

慾望和良知哪個是天生的?

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有這吃穿飽暖的各類需求,從而產生了慾望也是正常,這也是人類社會賴以維繫的原因之一。而良知是人受過教育後心裡對慾望一定的剋制。


良知需要被後天教育,而慾望只是生之欲的延伸 。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慾望。


大概除了麥比烏斯環,世上的其他事物都有兩面。
人的天性有自私也有同情,有貪婪也有奉獻,有暴力也有愛惜,性本善或性本惡的論調都是片面的,那麼複雜的人性,想簡簡單單用一個善或者惡來歸納未免太省事兒了。


良知也可能是偽善,慾望也可能是出於善意。兩者本是同源。


人之初都是出於本能,生存的本能。


推薦閱讀:

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不生孩子 ?
如何控制自己的購買慾望?

TAG:人生 | 良知 | 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