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母親為何最後竟從容自殺?

西遊記原文:忽然劉洪回來,一見此子,便要淹殺。

假如劉洪真是唐僧親身父親,為何要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或者陳光蕊就是唐僧親身父親,最後全家團聚,為何還是從容自殺?


「《西遊記》中唐僧的母親為何會自盡?」想必一定是多數讀者所困惑的,那麼她為什麼「從容自盡」呢?
滿堂嬌是唐僧母親溫嬌的別名,她本是大唐開國丞相殷開山的女兒,因未婚配,搭彩樓拋繡球選婿;適逢新科狀元陳光蕊跨馬遊街經過樓下,被殷小姐慧眼看中,拋繡球一擊而中,二人遂結為夫妻,真可謂天賜良緣,郎才女貌。如果故事就此發展下去的話,陳光蕊和溫嬌未來的生活必定非常幸福美滿。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當陳光蕊攜妻風風光光地去江州上任時,悲劇不幸發生了。途中,船夫劉洪,見色起意,打死家僮,殺害陳光蕊,並沉屍於江,假冒陳光蕊到江州赴任。溫嬌見丈夫遇害,也要將身赴水,以死殉夫。無奈身懷六甲,為了保住陳家的一點血脈,亦為了將來能明冤復仇,溫嬌萬不得已,勉強順從了劉洪。後來,溫嬌生下了一個男孩(這便是《西遊記》中的主要人物唐僧)。為了逃避劉洪對小孩的加害,殷小姐只好懷著僥倖心理,將兒子置於木板之上,放入江中漂流。幸得金山寺法明和尚相救,並精心撫養成人。十八年後,玄奘得知真相,四處奔走,終於為父母沉冤昭雪,懲治了惡人,還天地以公道。陳光蕊,也因為曾救過龍王一命而復活。全家終於合家團聚。但就在這時,令人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溫嬌從從容容地自盡了,留給後人無限的悵惘。
唐僧父母的遭遇是一個典型的「水賊占妻型」(劉勇強語)的故事。這類故事的標準形態是:一官員攜家眷由水路赴任,船主心生不良,將官員推墮入水害死,並霸佔其妻或女,冒充上任。若干年後,官員之妻女或其子藉機復仇。關於這類情節,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相同或相似的素材。比較典型的有唐傳奇《謝小娥傳》、宋元話本《張舜美燈宵得麗女》。在此,我們不想討論隱藏在這類故事背後的社會背景。我們關注的是,作為主要當事人的溫嬌,在這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
過去,有關唐僧身世這一節鮮有人提及,現存最早的百回本甚至將這一節刪去,說白了,是為尊者諱。他們很難容忍作為佛學大師的唐僧竟有這樣一位「不潔」的母親。甚至作為敘述人的作者,對溫嬌自盡後眾人的反應也隻字不提,因為在一般人看來,對一位有違「婦道」的女人來說,沒有大加撻伐就已經不錯了,更遑論會有什麼褒獎呢?而事實上,殷小姐在這一故事中所表現出的堅韌意志足以讓眾多男性汗顏。為雪丈夫之仇,為全兒子之命,她忍受奇恥大辱,含恨度日,受盡折磨,身心均遭到嚴重摧殘。作為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對象,她的所作所為可歌可泣,表現了一個偉大女性和母親的善良而高貴的品質。這樣的女性怎麼能輕易被人忽略呢?
但如果將她的遭遇放在明代那個「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社會環境中去考察的話,我們會發現,對溫嬌的處理已經是夠「仁慈」的了。《明史》卷302, 「張烈婦」在大亂將臨之際對她女兒說:「婦道惟節是尚,值變之窮,有溺與刃耳。」面對突發事件,為了保全名節,婦女只有自盡的份。母親對女兒的這番「教導」讓我們不寒而慄。正是有如此深厚的禮教傳統為基礎,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當溫嬌知悉丈夫被害後,要以死殉夫了。但正所謂「節」「孝」不能兩全,由於溫嬌此時已有身孕,事情便變得複雜起來。如果自盡全節的話,固然能夠博得一個節烈的美名,但對陳家來說,便要冒斷子絕孫的危險。而對於死去的陳光蕊來說,更沒有人為他沉冤昭雪了。此時,失節變成了「小義」,而為陳家保留血脈和為丈夫報仇成為了「大義」,這正是溫嬌忍辱偷生的強大精神支柱。馮夢龍曾在《情史》卷一「情貞類」補遺中發過一段議論:「婦人自裁,乃夫死後第一乾淨事,況迫於強暴,計無復之者乎!若所夫尚在,又當委曲以求再合,非甚不得已,不必悻悻懷怒,爭尋結局以明志也。」馮氏的這段話,既強調了守節的重要性,同時也網開一面。雖然這個「不得已」還比較含糊,但可以確信的是,溫嬌的遭遇應該歸於此列。
必須說明的是,雖然溫嬌活下來了,但這種苟且偷生事實上是生不如死,因為在她內心世界,正忍受著難以排遣的的痛苦的煎熬。小說中,溫嬌對父親的一番表白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
丞相直入衙門正廳坐下,請小姐出來相見。小姐欲待要出,羞見父親,就要自縊。玄奘聞知,急急將母解救,雙膝跪下,對母道:「兒與外公,統兵至此,與父報仇。今日賊已擒捉,母親何故反要尋死?母親若死,孩兒豈能存乎?」丞相亦進衙勸解。小姐道:「吾聞『婦人從一而終』。痛夫已被賊人所殺,豈可 顏從賊?止因遺腹在身,只得忍恥偷生。今幸兒已長大,又見老父提兵報仇,為女兒者,有何面目相見!惟有一死以報丈夫耳!」
儘管有殷丞相這樣開明的父親和陳玄奘這樣理解母親苦衷的兒子,也不能使她從深深的負罪意識中解脫出來。
小說中曾提到過溫嬌的三次自盡。第一次是要殉夫,但考慮到孩子和為丈夫報仇,沒有付諸實施,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信念在支撐著她;而第二次則有所不同,此時,丈夫的血海深仇已報,對於她來說,生存的意義已經沒有了,故而這次她是從容面對死亡,不過在父親殷丞相和兒子玄奘的苦苦哀求下,暫時沒有付諸實施;第三次則是獲悉丈夫死而復生後,此時應該是苦盡甘來,合家共享天倫之樂了,但對於溫嬌來說,此時她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崇高的使命感已讓位於深深的負罪意識。溫嬌以她的死,既保存了自己的名節,也為家人贏得了足以旌表的名譽,然而不免殘酷了些。
在對待溫嬌自盡這件事上,作者的安排雖令讀者於心不忍,然而卻真實地遵循了社會生活的真實邏輯。死比活好,死了是烈婦貞女,活著卻永遠都是戴罪之身。因此她的死,幾乎是她所能選擇的最好結局,既符合禮教下多數女性的價值選擇,又滿足了社會對女性的期望。溫嬌的別名叫「滿堂嬌」,「嬌」與「驕」同音,作者用這個名字當然有其用意。作者是以滿懷讚賞的心態看待她的從容平靜的死去。她的死,是值得全家滿堂驕傲的。在那樣的社會裡,像溫嬌這樣以死贖罪不正是家庭、親朋好友和整個社會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嗎?


僅僅看過西遊記電視劇和某些不足為道的書籍評點,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回答一下。
我覺得溫嬌自殺是迫不得已,對自己的人生產生絕望。
1.從劉洪殺死陳光蕊之後跟溫嬌說的話中,其中有個一刀兩斷這個詞,不難看出,劉洪並無殺死溫嬌這一說法,反而他跟溫嬌是有很大的關係。
2.溫嬌與陳光蕊相處時日不多,僅3月後就生下唐僧。
從這兩點看出唐僧極有可能是劉洪之子。
這也不難解釋了為什麼這些年來溫嬌為什麼會與這樣一個殺夫仇人在一起,並且在行動並無限制沒有選擇向劉洪復仇。
關於溫嬌為什麼會放生唐僧呢?
這跟唐僧的出生有關係,唐僧一出生就有仙人道賀,說唐僧將來前途無量,並且冤讎有報。
從這些看來,劉洪溫嬌明白大羅神仙並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了解劉洪殺了陳光蕊,而溫嬌肚子里的孩子正是陳光蕊之子,這才是名聲言順的真相。
關於血書
放生唐僧的時候的確有血書,但是為什麼那個和尚不報官,而是讓18年後的唐僧親自復仇,原因無二,此血書非彼血書,當初的血書內容是不一樣的,至於那個和尚鼓動唐僧復仇可想而知。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溫嬌看到血書時會臉色大變。至於為什麼會不一樣,只能是有人刻意而為之了。
最後一點是陳光蕊說不希望生下唐僧這個孩子。
綜上,這就是我覺得為什麼溫嬌會自殺的原因,自己的愛人被親生兒子親手弒父,她已經無法承受這件事所帶來的壓力了。


在古代雖沒有輿論一說,但畢竟人言可畏。溫嬌一開始可能只是想好好相夫教子,然而遭遇賊人,丈夫被謀害,自己本該一起赴死的,可是孩子呢?無後為大,她必須為陳家留下香火,否則即使死了同樣是罪人。
而當十八年後兒子長大成人,丈夫也起死回生了,本想共享天倫之樂,可是在外人看來現狀是什麼?現狀是溫嬌在賊人害死丈夫之後就從了他,且長達十八年之久,整個江州和朝廷都知道這回事了。假如她不死,她要如何自處,肯定很多人會罵她,更可怕的是她的兒子和丈夫也難以生活在公眾視野之中,所以,她必須死。
而回想自己一生,她已經為陳家留下了香火,劉賊已死,她的人生已經沒有了任何留念,反而,她的死,會讓她,她的兒子,她的丈夫,她的娘家所有相關人的名聲造成惡劣影響了,如此,還有什麼可求的呢?
從容赴死。


使命完成,從容赴死。能夠忍辱負重這麼多年實在是令人讚歎。雖然守節和節烈的舊習俗不應該提倡,但是從容自盡的覺悟依然讓人肅然起敬。


個人認為 賊父即真父 殺父救母 然而 水至清則無魚
我也不是很懂 總之 鄰居阿姨家庭不和 外出打工 值得學習


好像明版的沒有就死情節,清朝另加的。


其實我倒有一個疑點,倒不是唐僧母親為什麼自殺,而是唐僧的奶奶,陳光蕊的母親這個角色。話說陳光蕊當時攜妻母,共赴江州就江州州主。但是在過江前,其母突染風寒,而陳光蕊又臨近赴任期限,只得讓其母在客棧休息幾日,待光蕊赴任後再來客棧接其母。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水賊劉洪殺小潼,打死光蕊,霸佔殷溫嬌,扮成光蕊赴江州做了州主。從此往後18年,直到被唐僧復仇。

這段故事真的是疑點重重,

1. 光蕊的母親本來要和光蕊一同去江州,但是突然生病,因此在客棧住幾日,然而後來應當去江州見其子才對,然而後來竟杳無音訊,書中也再無提起;

2. 某網路作家稱自己破解了唐僧身世,即唐僧真正的父親就是劉洪,劉洪與殷溫嬌共同謀害了陳光蕊,但這種說法疑點更多,他說殷溫嬌被託夢,認為自己的兒子未來將要復仇,因此要殺掉唐僧,但是為何又要「咬斷唐僧的腳趾頭,以便未來相認?」直接扔到江中即可,為何又要寫血書?最終搞的唐僧18年後來複仇?非常不合理;

3. 劉洪為官18年,不需要去京城述職嗎?滿朝文武都瞎?滿朝文武都瞎,那唐太宗也瞎?自己欽點的狀元自己都認不出來?

總之,這段故事非常弔詭。


推薦閱讀:

魏徵作為一個凡人臣子,為何有資格斬首涇河龍王?
金箍棒「碗來粗細」會不會太粗不方便使用?
《大聖歸來》有國外團隊參與制作嗎?

TAG:西遊記書籍 | 唐三藏唐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