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國家對於慈禧太后的評價和中國人自己評價西太后不一樣?

最近在寫關於西太后的歷史論文,卻發現西方人對慈禧的評價與國人的評價差別很大,但近幾年卻又看到了部分國人也對西太后評價有所改變,但是大部分似乎還是認為慈禧是個罪人。無論評價歷史人物或者事件,都應該立足於當時的時代背景,說實話,拋開慈禧個人的一些私生活,作為政治家,西太后能做到那些成績是不容易的。但還是很好奇,為什麼西方人對慈禧的評價如此高?而國人的評價卻不一樣。


在進入現代民族國家後,中國對領導人評價,最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是否能讓國家富強。這一條是壓倒一切的。能做到這一條,別的好那是錦上添花,別的不好那叫略有小錯;相反,如果這點做不到,別的好只算是裱糊匠,別的再不好那就是民族罪人了。

這個評價同時也是向上使用的。雖然古代中國並不是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但由於中國歷史的連貫性,大家評價時候還會以「能否讓國家富強」作為一個很重要因素,這也是為什麼長期以來漢唐地位高於宋明的重要原因。當然,古代史相對還是有點餘地的,還不至於過於嚴苛。但近現代史就不行了,能不能讓國家富強絕對是評價一個領導人九成以上價值的條件。

晚清時候,中國已經逐步向現代民族國家過渡。但這個過渡是被迫的,因為中國遇到了三千年來未有的大變局,國家一下子變成了受氣挨打的地位。這個地位是國人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無法接受的,至今也是被當做國恥一般的存在。這個時期中國的領導人自然要面對後世非常嚴厲的批判。而慈禧作為這一時期中國實際領導人,執政時間長,恰好處於中國跌落谷底的時代,自然受到的評價格外低。

但就外國角度來說,慈禧當然不至於這麼差。因為與同時代其他亞非拉國家來比,除了一個崛起的日本外,慈禧也算可以的了,基本保持了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逐步接受不少西方先進東西,不說跟印度之類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比,就算跟土耳其比也強得多,不至於像後者那樣四分五裂。

但是,中國人的自尊真的不是還能活著那麼簡單。中國人對富強的追求是深入骨子裡的,即使在晚清跌入谷底時候,許多仁人志士還是盯著世界最優秀位置的。中國龐大的體量也註定了不富強就只能落魄,沒有中間道路可走。但是,中國從晚清落後西方那麼多,到一步步追上,是需要時間的(事實上能追上已經是萬幸,絕大部分國家是永遠追不上了)。於是,這一時期的中國領導人們,確實背負太多批評。可以說這些批評有苛責的,但既然身處其位手握重權,就必須承擔這種結果。在這一時期的領導人中,如果像李鴻章那樣確實眼光超前給國家減少損失明顯的,還能得到個裱糊匠地位;像後面孫中山那樣要激進學西方先進經驗的,還有個革命先行者名號;像蔣介石那種不管怎麼說終究作為最高領導人完成了抗擊侵略勝利的,還能留下一定正義形象和一批粉絲。而像慈禧這樣,眼光不夠超前,學西方先進不夠全力以赴,對外反侵略都不成功(戰鬥上成功的戰略也輸了),自然要背負中國人最強烈的譴責和批判了。

這是中國人對自己領導人要求高度和外國差異巨大的體現。這種要求差異也是中國能夠從谷底崛起的一個重要條件。


這是大家的標準不一樣的問題:
對於中國人來說,當然迫切希望領導人把自己的國家帶出低谷,拯萬民於水火。何況還是中國這種什麼事不爭個世界第一就不罷休的民風……更要命的是本朝太祖珠玉在後,還真有人把這種看起來不能完成的任務做到了,這就尷尬了,顯得太祖之前的所有近代領導人都是垃圾。不要說對於慈禧,近代以來太祖之前哪個實權領導人你們好評過……

對於西方人來說,事情就簡單了很多。西方關注的,是慈禧作為「統治者」本身合不合格,出不出才,至於對中國的前途命運產生了多大影響,別人只會順口一提。所以西方人,即使是當時的西方人,對慈禧和李鴻章的評價都不算低,甚至對於李中堂有很多粉絲。人家粉的是什麼?是李中堂的口才,急智和不卑不亢的態度。李中堂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對於美國很多新潮的議題都應答如流,這在美國人眼裡就足夠令人驚訝了,足夠讓包括格蘭特將軍在內的美國紳士和他成為暢所欲言的好友。他們粉的是這個人,是他們的個人魅力。不要說慈禧這樣的有為掌權人,就是黑叔叔有個酋長帶著土著反抗殖民地軍,都足夠西方人吹一會兒的。

至於四萬萬中國人的死活,他們根本不關心。


由於對中國的蔑視以及西太后支持義和團的原因,慈禧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起初並不好。

後來西方人對慈禧的評價大為改觀需要歸功於一個人
美國公使夫人薩拉·康格以及她的《北京信札》

這位康格夫人非常同情中國人甚至義和團,這在當時的歐美是相當少見的。上圖情境中,與康格夫人一同被慈禧招待的還有其他列強的公使夫人,慈禧邀請她們進餐、用茶、遊船,賜予了厚賞,還親自給夫人們戴上了珍珠戒指。加上慈禧太后表現出的自然與親切,康格在《北京信札》中自然對慈禧好評有加。
這些人就給西方傳遞出了最直接關於慈禧個人的信息。

後來康格夫人還促成了慈禧的第一幅油畫像,這幅油畫像被運到了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展示,最後被送給了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希望羅斯福總統能早日調停日俄戰爭。美國為此舉辦了「捐贈儀式」,油畫最後藏於國家博物館,最終1905年老羅斯福也調停了日俄戰爭。
正是因為「油畫外交」不錯的反響,後來的慈禧越來越欣然地同各國公使夫人、貴婦合影留念,與洋貴婦來往的趣事也成為宮廷的談資。而這些照片與當事人回憶錄也就越來越給西方人留下了慈禧高貴又親和、慈祥又威嚴的女性強人印象。

而西太后治下的普通臣子、百姓,別說握手交談、合影留念,恐怕抬頭直視都會被視為不敬的殺頭大罪,除了對於權力的惶恐與諂媚又能談什麼個人印象呢?
影響評價最關鍵的因素是評價主體的感受,在這種慈禧本人授意的待遇與宣傳手法反差之下,中國人與西方人對於慈禧的評價能一樣嗎?

「通過這個女強人,全世界可以窺見中國女性難得一見的特質,可以發現讓西方女性受益的優秀品質。願全世界將她的名字載入歷史締造者之列。」
—《北京信札點·結語》1908年11月16日
這段中國人實在無法苟同的評價可以看到康格夫人把女性主義萌芽的思想觀念投射到了慈禧身上。西方人看到的西太后形象可以說是慈禧政治宣傳以及與西方人自身觀念投影相結合的產物。

與其說是中西方對於同一個慈禧太后的不同評價,還不如說這就是慈禧面對對國人、洋人兩種截然不同面貌的差異化反映。


謝邀。

個人觀點,首先,「評價」不一樣再正常不過,評價本身就包含了很強烈的主觀色彩,我們和日本人對靖國神社裡的死者評價能一樣嗎?黨衛軍和猶太人對希特勒的評價可能一樣嗎?

其次,你可以喜歡或者不喜歡一個歷史人物,但歷史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一個人被人喜歡或者唾棄。如果單獨討論對人物的研究,我更關心哪些是他真的做過的事情,哪些是別人瞎編的。做過的事情哪些成功了,哪些失敗了,以及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什麼。至於如何評價他,我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但其他人完全可能基於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給予完全相反的評價。基於同一個事實,可能有人說「雖然結果不好但用心是好的」但也有人會說「釀成這種後果人神共憤罪無可恕」;基於不同的側面,有人可能既是殺人兇手,又是賢妻良母。

人是有血有肉有多個側面的,而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任何毀譽,我們都要看有哪些史實作為依據,以及有哪些史實被故意選擇性地忽略掉了。誠然人都有主觀好惡,難免會臧否人物。但學歷史的人至少應該時刻保持一種敏感與警惕,謹慎對待臉譜化的反轉再反轉。


把蘇聯弄崩潰的戈爾巴喬夫

評價一樣很高·········


一個滿洲老太太,不遠萬里跑到西安,把諾大的北京城騰出來給外國人隨便嚯嚯,完事兒了還賠錢讓權,事後還宣稱「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毫無利己的動機,把西方列強的侵略事業當做她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每一個帝國主義者都需要這種精神。


以封建君主的標準來看,慈禧還是在及格線以上的。

從八旗宗室角度來說,除了恭王爺稍強一點,剩下都是廢柴。慈禧已經是清室當中唯一一個能打的了,更勿論那一群宗室豬隊友。

從扶危濟困,再興中華的角度來說,慈禧有她自己的局限性,這個任務由後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不斷流血犧牲實現了。

西方並不care我們是怎麼重新站起來的,是怎麼重建山河的。他們只是站在一個旁觀者角度來看,覺得慈禧本人已經很努力了,詳見前兩條。

然而對於飽受苦難的中國人民來說,復興才是重要的,凡是復興路上的阻礙都不是好東西。


對晚清這一段史實早已瞭然於心,而最近也一直在反思對清廷幾位主要代言人的評判。尤以慈禧為甚。
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功過是非都是意識形態的產物,尤其一段較為敏感的歷史中的關鍵人物,對她的定位基本上是有其服務宗旨的。
讓我們揭開這個老百姓口中敗壞家門的一女魔頭的面紗。辛酉政變後的47年,慈禧成為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洋務運動、同光之治,困厄中的清王朝的內憂外患中迎來最後一道燦爛霞光,民族資產階級在政府支持下迅速成長,官辦企業空前繁榮,大批新式人才湧現,這是慈禧為首的清統治者為後世留下的巨大財富。可以說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現代工業體系和教育體系得以創建,避免了淪為殖民地的命運。收復新疆、平定西北內亂,鎮壓太平天國,為大清續命。
這一切當然有慈禧老太太的功勞。說領導力,慈禧有相當的選賢任能的才識。同光時期的朝廷重臣,從奕?到曾李左張洋務四大臣,包括貴族榮祿,一代梟雄袁世凱,在慈禧治下,都是一流的能人,內政外交作戰都功勞卓著。女人當政,不同於呂氏、武氏、馮氏,朝中沒人敢革慈禧的命。
罵老佛爺,無外乎以下幾點:
二鴉、甲午、八國聯軍侵華三次敗仗,三次簽訂屈辱條約;中法戰爭不敗而敗;傾全國之力辦六十壽辰,耗盡國財,間接引發甲午戰敗;戊戌政變把維新變法扼殺於搖籃中。
盲目地把老佛爺一刀砍死是絕無道理的,但某些人捧上天也是過了頭。但千萬別忘了,她的角色是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她的責任就是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保祖宗家業周全,你不可能要求她以丟了太子太宗留下的基業為代價跟你玩改革,不可能讓她革了皇兒的命保你領土完整。
甲午一役,很多人簡單的歸咎於把六十大壽耗盡國財。但朝廷當初撥款北洋多少又有幾人知曉?官吏腐敗,組織混亂,彈無實彈,當然是難求一勝,這是皇權達到頂峰的必然結果,奈何300年的封建王朝早已到了他的運營周期。仗,是皇上執意要打的;協議,是皇上要簽的;鍋,就要老佛爺和李中堂來背。
百日維新,企圖一夜走明治維新之路。不顧國情,急於求成。科舉取消,千萬讀書人寒窗苦讀十餘載,一紙公文告知八股已廢,那我口中墨水向誰吐?裁官過半,一下子多了近千萬社會閑散人員,現在不起義現在全部暴動更待何時?變法失敗是必然的,與其靜觀其變不如趁其為釀大禍之時令其夭折。
最後回來扣一下題。西方史學家給她的定位——嘗試進行近代化改革並努力維護政權的末代統治者,這是從近代化的角度來說的。而現在普通大眾的評價當然更容易理解——從民主主義革命的角度來講,她當然是個毒瘤,何況她是個韃子。

好吧,要是十年前的本酷,作為光緒鐵粉,萬想不到十年後自己會發表這樣一番言論。

人貴在思考,而思考的基礎是讀書。


這是必須的啊,帶路黨哪個敵人不喜歡……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同歡。這種話都說的出口,你說評價能低嗎?反而是將舊中國帶出貧蔽,建設成自強獨立民主新中國的太祖卻被黑成啥樣,說穿了任何國家只會稱讚對本國有益的領導人……哪怕內心深處是如何的鄙視


關於中西方對慈禧太后的不同看法,很巧最近在看的《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也曾提到過:

「 在很多不明真相的西方人看來,慈禧太后是一個高素質的統治者,延緩了清王朝的衰亡;而在清醒的中國人看來,慈禧要對清朝的滅亡負主要責任,是中國日益衰敗的罪魁禍首。我大致同意後一種看法,但是想補充一點:慈禧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女人,不可能對一切壞事負責,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罪責都算在她的名下。我不相信她會對中國歷史產生那麼大的影響。慈禧的確對清朝的滅亡負有責任,但她畢竟又受到各種制度的制約,而這些制度並非她的獨創,是祖先傳下來的。她的惡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腐敗的傳統,不全是她自己的問題;但她也不是某些西方人所說的「19世紀後半期最偉大的女性」,是「舉世罕見的鐵腕人物」。如果她真的偉大,就應該改造腐敗的傳統,勵精圖治,那麼就不至於發生1894年的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就不會遭到殘酷鎮壓,外國駐華使館區就不會遭襲,北京就不會被八國聯軍踐踏,中國人就不必節衣縮食地承擔數額驚人的庚子賠款。如果慈禧太后真的英明,中國也許早就與別國平等相處了,不至於簽訂那麼多的不平等條約,不至於被整個世界拋棄。

蘇珊·湯利夫人曾經訪問過慈禧,在訪問記中寫道:「她看上去很和藹,褐色的面孔像義大利農民那樣溫和。坐在她身邊的就是那位有名無實的光緒皇帝。這就是慈禧太后嗎?就是傳說中獨斷專行的獨裁者嗎?……她是不是真的要對晚清發生的一切負責?或者她只不過是個被命運捉弄的工具?」

慈禧的確是一個工具,但她是一個心甘情願的工具。捉弄她的不是命運,而是那些狹隘而陰險的頑固派官僚。他們利用慈禧達到自己卑劣的目的,而慈禧的眼界、見識和修養都很有限,這使她很容易被頑固派所愚弄,成為他們的保護傘和替罪羊。從年輕的時候起,慈禧就愛慕虛榮,喜歡別人的奉承。她曾對德齡公主說:「我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女人,沒有任何人能與我相比。」如此露骨的自我恭維,是沒有人敢反駁的。慈禧自詡維多利亞女王,更喜歡被人們比作伊麗莎白女王,並時常證實這種比喻是很貼切的。有人把這種比喻轉告給了伊麗莎白女王,女王回答道:「我比慈禧差多了,我雖然不渺小,但也談不上偉大。」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像慈禧太后那樣說一不二,更沒有為皇帝指配皇后;但是,當她的國家遭到危難時,伊麗莎白女王從未屈服過;她當眾打朝臣和宮女耳光的時候,也從未手軟。」

在華生活了三十四年且曾為溥儀英語老師的庄士敦認為西方人對慈禧太后的評價是「不明真相」的,「清醒」的中國人認為慈禧太后是「罪魁禍首「則更接近真相,這應該是對中西方對慈禧太后看法不同的原因的一種回答了。


其實本公子想告訴題主,題主覺得做小偷容易嗎?可以說,做小偷也是非常有技術性的,也要非常敬業才行,半點馬虎不得,要時時警惕,處處算計,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任務。

這個世界上,無論做什麼都不容易,小偷也不是隨便誰就能做的,但是因此可以說小偷也很偉大嗎???


因為在中國,也只有在中國,對一些政治人物和領導人物的評價,是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是否有能力,其他都是細枝末節。

假如你是阿里員工,今年月薪5000明年漲到10000,你會在乎傑克馬是吃喝嫖賭抽還是又跟小姨子跑了嗎?只要他能帶了富裕帶來強盛,其他生活細節甚至瑕疵,都可以當做談資,甚至是雅緻。

同樣的,為什麼我們這麼痛恨慈禧太后,因為這個人不管是私德還是能力,都不是我們心目中的領導人模樣,她不能帶領我們走向勝利更不能帶來榮耀,那她就是個失敗的領導人。

再同樣,假如大頭活的時間夠長,然後帶領中國一波滅了日本洗刷恥辱甚至讓我們在1929年就站了起來,然後現在我們享受著發達國家的生活,你還在乎袁世凱是叫洪憲皇帝還是叫大總統嗎?

無所謂的。


對曼德拉的評價則何如,李德勝又何如?禽獸之辯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只說一個點,性別政治。傳統史學的視點包含了男權社會的話語邏輯和評價標準,中國歷史上的女性統治者沒有一個有好的名聲,這往往不在於她們的得失,而只關乎其性別,當女性突破宗法社會的常倫掌握了權力時候,,自然得不到公正的評價,而這種不公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框架中,卻又是符合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的。舊文化對於女性的壓迫最喜歡走下三路,各種荒淫韻事既滿足了底層男性下流的想像,也從儒家倫理的角度否定了其德行,繼而動搖其合法性,因此無論呂后武則天還是慈溪,基本都成了負面的形象。

西方史學本身沒有中國這種倫理困境與合法性觀念,因此對於女性人物的研究自然相對客觀,能夠比較真實地還原其人物面貌,尤其是慈禧太后本身接觸過很多西方人物,其中又有三位重要的女性(康納公使夫人,老羅斯福女兒,畫家卡爾),因此西方留下的第一手資料反而更為可信,與中國史料相互質證,真實的慈禧並不難看清。

更重要的是,進入二十世紀後,西方的女權意識日漸覺醒,這種風潮背後,或多或少地都會抬出一些「他山之石」來呼應歐洲的現實,尤其是從壓迫女性到極點的東亞社會中脫穎而出的女強人,更能產生強烈的反差,無論是傳奇女海盜鄭一嫂,還是慈禧太后,乃至於江青,都曾在歐美的女性政治覺醒過程中充當過配角。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史學與歐洲史學分別側重了慈禧的兩個側面,她在政治上殘忍果決的一面與其生活中浪漫小女人的一面並不矛盾,西方女性眼中可以是睿智地周旋在男性官僚中堅毅的女性統治者,同樣可以在男性眼中是一個霍亂朝綱顛覆倫常的淫婦。不過無論如何詆毀,慈禧太后對於近代中國的重要意義是不容否定的,沒有她力挽狂瀾收拾咸豐年間的爛攤子,清朝難以挺過幾次變亂開啟現代化進程,同樣也是因為她慫恿義和團的胡作非為,導致了中國背負了近百年黃禍的惡名。


西方人是按評價政治家的標準來評價慈禧的,中國人是按評價毛主席的標準來評價慈禧的。

前者的結論,慈禧是一手爛牌打得不錯的出色政治家。

後者的結論,慈禧是為了鋪墊東方紅的小丑式人物。

在那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能維護國家不分裂,那一代政治家的能力是超出平均水平的。


同意在另一個答案的評論下看到的一個看法

慈禧再沒用再失敗,這痛苦難道是由西方來承擔的嗎?還不都是落在中國百姓的頭上?


您老太不了解洋大人了。舉個栗子。

如果司諾登和阿桑奇是中國人或俄國人,早TM獲得炸藥和平獎了。可惜他們倆懟的不是中國俄國,而是燈塔國,所以只好亡命天涯了。


因為評價者的歷史觀不同。

任何評價都是基於評價者自身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需求做出的。

後金清初的時候,清政府對明朝降臣優容至極,到了乾隆時期不也編了貳臣傳,把他們釘在恥辱柱上了嘛。

比如丁巳復辟的張勳和王士珍,如果接替清朝的是另一個封建王朝,那麼對這兩位的評價必然是「忠臣」,是要點贊的。但是當接替清朝的是共和政府時,這種行為就會被定性為「開歷史倒車」,是反動的。

封建王朝奉行的是綱常史觀,任何行為都要符合封建倫理道德,否則就要批判。像慈禧這種「牝雞司晨」的行為是嚴重違反中國的封建意識形態的,所以很多民國和新中國時期的遺老遺少都拚命地吹光緒,彷彿沒有慈禧光緒掌權清朝就能中興了。

相反同時期的西方,女權運動迅速抬頭,那麼慈禧這種在傳統男尊女卑社會中掌握統治大權駕馭男性臣子的例子,就很值得肯定了。

民國時期則是民族主義史觀,那麼慈禧身為剝削壓迫廣大漢族同胞的少數民族政權話事人,就必須批臭打倒。

新中國的教科書則奉行階級史觀,任何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都要以最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為衡量標準。不管你是誰做了什麼,只要你不站在無產階級一邊,就要批判。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很彆扭,因為現在政府宣傳的是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但又沒膽直接大改教科書,這必然導致人們的思想混亂。


這個曼德拉有話說啊……


哇 ,慈禧可是外國人扶持的傀儡,作為外國人的員工,外國人當然要誇一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清末改革(1902-1911)?
慈禧為什麼在彌留之際還要立年僅 3 歲的孩子為帝?

TAG:歷史 | 清朝 | 慈禧太后 | 中西方文化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