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里,韋小寶算不算一個悲劇人物?


《鹿鼎記》的謀篇布局非常巧妙,它將大量的明線、大幅的篇幅用在了描述韋小寶身邊的事情上,而隱藏了故事真正的主線。


韋小寶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在兩股勢力的夾縫中遊走的故事。這條主線從全書的第七章,韋小寶在康親王府中被天地會擄走開始,一直延續到書的最後。


然而讀者們明明知道此事的存在,卻在閱讀大部分情節時會有意無意地忽視掉它。讀者們看到的,全部是韋小寶身邊的細節,是韋小寶如何追妹子,如何為天地會立功,如何幫小玄子辦事情,如何升官發財。


於是在感情上,韋小寶艷遇不斷,多管齊下,娶到了七個老婆。

在天地會,韋小寶折服青木堂眾人,坐穩香主之位,又數度搭救沐王府眾人,讓沐王府上下甘拜下風,再無顏與天地會相爭,天地會聲勢一時無二。

在朝廷,韋小寶尋得並保護了順治,揭穿了假太后的陰謀,剪除了吳三桂的數路援軍,屢建奇功,又結交多位朝廷重臣,是康熙面前的第一紅人。

在財富方面,韋小寶腰纏萬貫,更是集齊了各方都夢寐以求的《四十二章經》,手握天下第一大寶藏地圖。

在這期間,韋小寶還不斷插科打諢,少林寺的和尚、西藏的喇嘛、神龍教的高手、重兵在握的王爺,無不是被韋小寶調戲的對象。這裡的韋小寶,分明是人生贏家兼喜劇大師的形象。


韋小寶不是沒有遇到過危險,他身邊的威脅始終沒有斷過,從假太后,到劉一舟,到神龍島,再到吳三桂。然而韋爵爺如有天神護體,憑藉一件寶衣一柄匕首,再加上機智和無與倫比的運氣,次次逢凶化吉。


韋小寶也不是沒有面對過朝廷與江湖勢力的可能衝突。天地會要韋小寶幫忙救沐王府的人,本來極難做到,偏偏康熙密令放人,成全了小寶的一件大功;韋小寶奉旨出京辦事,青木堂一眾人扮作清兵,和真正的清兵一起去雲南去揚州,往返上萬里的行程居然滴水不漏。最為精妙的情節發生在殺龜大會之後,天地會、大內侍衛、沐王府和平西王四大勢力輪番出手,幫韋小寶捉弄鄭克塽,四股勢力之間甚至都有過擦槍走火,然而韋小寶仍然在四股勢力之間遊刃有餘,沒有引起絲毫懷疑。


就這樣,讀者們的視線被轉移到了這些韋小寶身邊的事情上,在這一件件事情的解決過程中,故事裡最大的矛盾幾乎被消解了。大家關注的是韋小寶一次又一次的神奇經歷,而不去想他的雙重身份究竟怎樣解決。有時候,我們會沉浸在韋小寶的不斷成功之中,幾乎產生了一種錯覺,韋小寶可以永遠這樣隱藏下去,永遠不用直面身份的抉擇。


就連韋小寶自己也好像忘記了這件事情,以往韋小寶一直抱著找機會辭官溜走的想法,只是由於各種突發事件,他不得不留在宮中。而在奉旨去往揚州之後,韋小寶全書中第一次產生出了要留下來一直做官的念頭,見第三十九章:

以前他一直打的是足底抹油的主意,一見風色不對,立刻快馬加鞭,逃之夭夭,不料官兒越做越大,越做越開心,這時竟想到要接母回京,那是有意把這官兒長做下去了。

彷彿是一語成讖,就在從揚州回到北京之後,康熙揭穿了韋小寶的身份,故事的核心矛盾終於爆發出來:朝廷與天地會的矛盾終究無法化解,對康熙的義和對江湖朋友的義終究不能兩全。這個矛盾,是韋小寶無論再聰明再神奇也化解不了的。


從這個角度上講,韋小寶與喬峰的處境頗有相似之處。在品行、武功等各個方面,韋小寶當然無法與喬幫主相提並論,但是兩人都面對著無法協調的身份困境。只是喬峰的困境一直擺在明處,而韋小寶的困境被埋在了他光鮮的、眼花繚亂的經歷之中。從而人們容易看到喬峰的悲劇,卻難以發現韋小寶的悲劇。


《鹿鼎記》這本書將這段悲劇埋在了最深的位置,即便是在陳近南去世,韋小寶遠避孤島之後,書中仍然以各種喜劇的筆法儘力沖淡著悲傷的氛圍,韋小寶會在安排完師父的後事之後馬上回歸不正經的面目,與七女開始調情,而他在島上日復一日地釣魚,也不忘在夢中大坑特坑牛魔王豬八戒等羊牯。

這一手法的極致,出現在施琅等人的到來之時。施琅率軍攻破台灣後,與林興珠、洪朝、路副將等人來到島上,施琅與路副將向韋小寶談起攻台戰事,卻被韋小寶屢屢攔住話頭,只向林、洪二人詢問鄭成功攻打荷蘭人的舊事。韋小寶在談話中不斷尋機譏諷施琅與路副將,令他們無比難堪,這一節自然又是大快人心。


然而,如果拋開書中的描寫,來看這件事情呢?


施琅在朝中長期不得志,是韋小寶從中協助,才讓他有了掌軍的機會;而陳近南是韋小寶最為敬重的師父,一生為了台灣鞠躬盡瘁。現在,韋小寶一手提拔的施琅摧毀了他師父奉獻終身的基業,而施琅卻不明就裡,喜滋滋地要將這個摧毀的過程講給韋小寶聽。


這其實正是對於最終結局的一個寫照。在朝廷與天地會不可避免的衝突中,韋小寶之前努力的種種,終將被自己在另一方的努力所摧毀。他為雙方做的越多,事迹越輝煌,將來被毀掉的也就越多,他走或不走,都不會改變。


這是書中最悲傷的事情,也是存在於《鹿鼎記》文字之外的結局。


--
個人公眾號「大貓想」,歡迎關注。


如果單從劇情和寫作風格來說,韋小寶是個實實在在的喜劇人物。通常影視劇也是按輕喜劇的風格來改編的,似乎這是一件顯然到毫無疑問的事情。然而應該有不少讀者和我一樣,在閱讀這樣一個順風順水,春風得意的故事的時候,卻經常有隱隱的不適感。所以,這個問題下的回答才會這麼有爭議。

金庸在動亂年代僑居香港,韋小寶這個人物,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特定年代下,香港人的自畫像。這個故事包含著對被殖民地百姓身份認同的探討。

《鹿鼎記》1969年開始連載,始於「六七暴亂」之後兩年。

六七暴動,當時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1967年5月6日於香港爆發。香港親共的左派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展開對抗英國殖民地政府(港英政府)的暴動。事件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後期的暗殺、放置炸彈。結果51人直接在暴動中死亡,另外超過八百人受傷

起初,左派運動打出了反英反殖的旗號,極得民眾支持,香港人愛國熱情高漲,大量工人,學生參與遊行與罷工。這次運動曾經和天地會一樣,寄託了民眾推翻殖民政府的希望。然而隨著暴力升級,後期嚴重擾亂了普通香港人的生活,造成了恐慌,混亂,甚至無辜平民的死傷,

7月初以後,左派的暴力行動進一步升級,開始以罐頭罐製造土製炸彈及珠江汽水的汽水瓶來製造燃燒彈襲擊警署,並以鏹水(鹽酸和硝酸的混合物)從高處襲擊經過的警車及公共運輸,左派學校的實驗室成為了炸彈的製作工場。
8月4日,政府出動訪港英軍夾攻左派在北角的據點,在大廈內除搜出各式炸彈武器外,還發現有設備完善、包括有手術室的戰地醫院。
8月9日 左派升級炸彈行動,在港九各處鬧市放置真假炸彈。炸彈上多數以大字寫有同胞勿近,電車、巴士、街道上都有發現。炸彈襲擊除了擾亂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更造成無辜死傷。一名七歲女童及其兩歲弟弟即在北角被一包裝成禮物的土製炸彈炸死。……而負責拆除炸彈的警方及英軍拆彈專家亦有被炸死或炸傷。
8月24日,暴徒將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及其堂弟在車內活活燒死。排在他們暗殺第二號目標的是「豺狼鏞」,就是金庸。

金庸本人因持反對WG,反對暴亂的立場,面對的是左派四面八方的詛咒、辱罵,甚至因收到死亡恐嚇,不得不離港赴新加坡暫避,《笑傲江湖》就在新加坡寫就,左冷禪強行並派,獨斷專行,最後為人作嫁,被視為對左派的明顯諷刺。
而至此,香港普通市民大多對這種幾近恐怖主義的作風也已十分恐懼和反感,有不少之前屬於或是接近左派的人士,從此脫離親共左派組織。甚至直到今天,部分老一輩香港人都因此對共黨頗有戒心。這次暴動直接造成了香港第一次移民潮和嚴重的股災,許多家庭因此破產。更不要說同期大陸正是動亂時期,當時的高知分子不堪侮辱,普通百姓食不果腹,紛紛拚死逃港,他們對蔓延到香港的左派作風更是避之不及。

而此後時任香港總督的麥理浩卻開始苦心改革,一步步將香港變成了當時中國最繁榮穩定的城市,發展教育醫療,給了百姓基本的生活保障,許多規章政策沿用至今,

改革涉及房屋、廉潔、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引用自維基,詳情可看張家偉的《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和呂大樂的《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本來佔據道德制高點的一方開始禍亂百姓,本來被視為侵略者的一方卻開始造福鄉里,歷史給「六七暴亂」的定性成了問題——這是一場反殖義舉,還是極左暴行?於是各種歷史課本乾脆諱莫如深。

正如一些學者認為,這次左派與港英政府的衝突,使得許多香港人第一次要直接面對「我是誰」的問題,許多人被迫二擇一: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人,還是共產主義下的中國人?

如果你是當時殖民地的普通民眾,甚至,是在大陸動亂中難以生存,成了上百萬亡命逃港的一員,你會怎麼選?遙遠縹緲的祖先榮耀,還是實實在在的繁榮安定?
如果你是韋爵爺,又要怎麼選?雖是異族,但帶給百姓安定生活的康熙,還是寄託了民族大義的天地會?
手上有一份香港九十年代的報紙,一篇關於「六七暴動」的社論,標題就是《韋小寶的抉擇》。直到今天,還有香港人以韋小寶自比。

英國是侵略者,但又確實帶給了香港人安定。《鹿鼎記》里數次提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然而當地的百姓,數十年後已在滿人的統治下安居樂業。

許多學者的共識是,「六七暴亂」之前,香港人大多認同自己歸屬於中國,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對祖國寄予了各種美好的幻想。「六七暴亂」卻反而喪盡民心,事與願違地加大了香港人對港英政府的認同感,左派多年在民間的積累部署毀於一旦。並且讓之後的港英政府良好地利用了這一契機,大舉收攬民心。一系列開明政策使得英國人麥理浩成為歷史上聲譽最好的港督之一,和康熙一樣,都是深受愛戴的異族統治者形象。

金庸原有的思想顯然也因此受到衝擊。金庸早期的作品,極重民族家國大義,主人公為了國家民族,可以刺殺結義的兄弟,出賣心愛的姑娘。他們對推翻異族統治抱有十分決絕的態度。《天龍八部》的主角是契丹人,已經隱約可見對金庸對所謂胡漢之別反思的萌芽,而到了《鹿鼎記》里,他借康熙之口,發出這樣一問,

「我做中國皇帝,雖然比不上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台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歸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統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不管是當時大陸的混亂,還是「六七暴動」給香港帶來的痛苦,都讓當時的金庸栗然心驚——僅僅因為民族主義去認同或推翻統治者,是不是對普通民眾最好的選擇?姓朱的皇帝不好,宋度宗,乾隆又好到哪裡了?如果郭靖不在意皇帝姓甚,何必舉家命斷襄陽。如果陳家洛不在意皇帝滿漢,大可和香香公主偕老邊陲。這一問顯然流露出與早期的《書劍恩仇錄》《射鵰英雄傳》迥然不同的價值取向。
當時香港匯聚了五湖四海,中西內外的僑民,結局中韋小寶血統不詳,似也在暗示難以以民族作為單一的標準。

而在普通香港人身上,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就體現為複雜的身份認知:他們一方面有血脈之中的民族認同感,恥於殖民地居民尷尬的位置,一方面又因親友在大陸的遭遇而悚然。美國與英國聯手,要遏制蘇中的擴張,更不用說香港本身意識形態之爭——當時的香港成為多種政治勢力的角斗場,驚濤駭浪中,彷彿隨時會被撕裂,讓他們終日惶惶,而遊離於中西勢力之間,也確實有不少人像韋小寶一樣,既得益於大陸的廣大市場和快速發展,又得益於對外開放的廣大世界。
康熙質問小寶,「小桂子,你一生一世,就始終這樣腳踏兩頭船嗎?」
這其實是盤旋在當時的香港人心裡,最深的迷惘與困惑。即便今天,這種困惑仍然存在影響。

「皇帝逼我去打天地會,天地會逼我去打皇帝。老子腳踏兩隻船,兩面不討好。一邊要砍我腦袋,一邊要挖我眼珠子。一個人有幾個腦袋,幾隻眼睛?你來砍,我來挖,老子自己還有得剩么?不幹了,老子說甚麼也不幹了!」

金庸雖然拋出了這個問題,卻無法給出回答,只能讓韋小寶攜美歸隱,而百萬香港人卻是退無可退。

那麼,韋小寶算不算一個悲劇人物?
這要看你覺得亂世之下依然跑馬跳舞,獨享昇平,然而被多方勢力來回拉鋸,進退失據,無所歸依的香港僑民,是不是一個悲劇。

----------------------------------------------
要補充說明的是,六七暴動是個挺複雜的事兒,上文僅僅擷取了比較相關的側面。
六七暴動雖然手段令人難以認同,但客觀上確實有效的促進當時的港英政府反思施政方針,提高了華人的地位,開啟了香港的繁榮。直到今天,在香港對這一事件的評價都存在很大爭議。
另外,香港人自身的身份意識也是不斷變化的。六十年代本土意識加強,但七十年代又因保衛xx島運動民族意識復興,到97年回歸,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達到頂峰。至於那之後的事兒,知乎上已經有很多不錯的分析,不贅述了。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六七暴動

2. 《六七暴動 喚起香港本土意識》worldjournal.com 的頁面

3. 強世功:香港的那股子「幽怨」從哪來?


韋小寶最看重的不是妹子,不是錢。他想要這些,不過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里認這些,所以他也要。就如同你我身邊不少人豁出命去考個什麼公務員,怎麼,他們的理想是當公務員?真有多熱愛這個職業?

當他遇到生命危險時,錢是可以扔的,妹子是可以不要的。

七個老婆,你覺得他真心喜歡過誰?他追妹子的方式,全是把她們當戰利品,這和他的妓院出身有關係,和金庸筆下其他男性半點不像。他見著漂亮的就要,越多越好,因為他打小就覺得這是成功的標誌。

雙兒對他來說是唯一不同的一個,幾天沒見到還會念叨著的。為什麼?他跟雙兒的感情里,是有義氣的成分在的。你再看方怡沐劍屏,韋小寶見到的時候開心得不行,沒見到的時候卻大多數時候想也不想,哎喲小郡主去哪啦?更別提抓心撓肺了。

他喜歡這群妹子嗎?喜歡的。正如他可能也挺喜歡烤雞腿一樣。

他豁出命保護過的是什麼?追本朔源,他怎麼和茅十八成了好朋友的?他有了那麼多票子和妹子,一次次都可以抽身離開,他不是最在乎自己那條小命么?他一次次回來幹什麼?

你們覺得天地會的人真心把他當自己人僅僅是因為他滑頭?康熙把他當最珍貴的【划去】基【/划去】朋友僅僅是因為他膽子大?

韋小寶表面上看起來最重財重色,其實他最講的是義氣,唯有義氣二字。對戲文里大英雄們的故事,他如數家珍,這是那個環境能給他的最好的,最光明的東西。為了這點東西,他就能夠一次次豁出性命去幫素不相識的茅十八。對他來說,頭可斷血可流,不講義氣最讓人瞧不起,比死了還難受。

想清楚這點,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一邊是小玄子,一邊是天地會,你選吧,你去選吧。你怎麼選。

沒有兩難選擇的故事不是好故事。在小說里你看到的就是韋小寶一路收妹子收票子?那怎麼今天我們坐下來討論的不是起點日更八萬字的小說呢?

一整本書,就是看他在那個時局裡,怎麼左右騰挪,為了自己那點義氣,試圖兩邊都不辜負。

韋小寶不厲害么?整本書里,有比他更會鑽天打洞的人?有比他更會魚目混珠顛倒黑白的人?讀者們口上不認,內心裡都知道他很厲害,比身負武功絕學的任何人都厲害,比飽讀四書五經的任何人都厲害。

就是要讓你知道,這麼一個牛逼破了天的人,頂著其他金書里再也沒有的主角光環,小命不要,法則不要,挖空心思,想守著這麼一點良知和操守,想守著他唯一在乎的義氣。就這麼一點兒追求,這麼厲害的一個滑頭,也是顧不了的,半點希望都沒有。

你是青木堂香主又如何?你是白龍使又如何?你受黃桑恩寵又如何?

左右奔波,左右奔波,這邊顧不了,那邊也顧不了。左右為難,左右為難,最後是一場空。

求不得,放不下,已失去。

「寫這部書時,我經常想起魯迅的《阿Q正傳》所強調的精神勝利。」——金庸

妹子和票子,就是他的精神勝利。

最終他隱居了起來,用來博取社會承認的妹子和票子也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這不是很妙么?

簡直妙極了。

對於一個貪財鬼來說,你唾他面不是悲劇,奪走他的錢財才是悲劇。

對於一個理想家來說,你斷他糧不是悲劇,阻止他的夢想才是悲劇。

你說,韋小寶這一輩子,不是個悲劇嗎?

嘿,但人人都覺得他是個喜劇。


——————————————————————————
「反逼格主義」盛行,連我這種賣萌為生的人都被當做裝逼犯了,沒辦法【聳肩】對一些人來說明顯至極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裡就是無病呻吟。人和人之間的鴻溝就是有這麼大,所以我並不打算說服你們:D


如果單說韋小寶這個人,我認為他不算悲劇人物。他實際上一直是被其他人裹挾著在這個時代大潮中翻滾,最後詐死退隱,實際上是從這個大潮中脫身出來,儘管有些不如意,有些遺憾,但對他這個人來說,卻是得到了解脫和自由

有一種說法是: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以鹿鼎記來說,就是有人把武俠小說裡面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韋小寶看。韋小寶看到最後一拍屁股,「老子不看了」,全書終。

武俠小說的核心是俠,俠的核心則是鬥爭,不管出發點是什麼,核心都是鬥爭。在金庸的小說中,大俠們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最終是和時代斗。大俠們可能也是被裹挾在時代大潮中,但他們在其中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念並為之奮鬥,哪怕這是逆時代大潮而動,縱然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所以我們看到郭靖與襄陽共存亡,蕭峰在兩難之地自盡而亡。這兩個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最終都被時代大潮擊倒,撕碎。

在鹿鼎記中,這樣的人是陳近南,尤其可悲的是陳近南是被自己的主人所殺,他為鄭家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最後卻因內部的權力鬥爭而被無情殺戮,比起郭靖和蕭峰來悲慘的太多了。後兩者可謂是為自己的理念殉身,而陳近南卻死得毫無價值,也讓韋小寶看清了俠義是條死路。

韋小寶這個人妓院出身,長大了了不起是個龜公,人生最大理想不過是開一家大妓院,偶然遇上茅十八被逮到了京城,偶然進了宮,偶然結識了康熙,又偶然成了青木堂主陳近南的弟子。這一整個過程,每個重大關頭他都是身不由己的。他的選擇大多是服從眼前利益,為的只是生存,而不是什麼理想。直到遇到陳近南,他才算是第一次遇到覺得可以欽佩的人,但這只是對陳近南的個人感情,陳近南對他好,他便對陳近南好,是義氣使然,並非是他認同陳近南或天地會的理念。

對康熙也是如此,韋小寶把他當做好友,為他盡心儘力,跟他是不是皇上沒有關係,只是因為他是小玄子,大家好朋友講義氣。他後來慢慢覺得康熙是個好皇上,過太平日子好過打仗,都是最樸素的平民觀念,也決定了他只會順應時代潮流。

陳近南被殺,風際中背叛,他對天地會的感情基本消失殆盡,江湖路也差不多走到了盡頭。康熙也不再把他單純的當作玩伴,通吃伯這樣的封號或許還有幾分戲謔之一,但鹿鼎公就正式多了。從雅克薩歸來之後收他兵權,又逼他對付天地會,越來越不像對待玩伴的態度,他也開始覺得康熙有些陌生,有了距離感。

一師一友,是韋小寶一切煩惱的根源所在,師父死了,友情也慢慢發生了變化,韋小寶看到這一切,自然會明白,自己無需再去承擔這些煩惱,只要過自己的安樂日子就好。對他來說,也許真的做個小太監,能夠常伴康熙身邊,和他一起長大,一起老去才是最舒服的,比接班陳近南當天地會總舵主舒服多了。但若讓他仔細想想,多半還是覺得挨那一刀,沒了七個老婆,未免虧得有些大吧?

所以「腰纏十萬貫,攜美隱揚州」對他來說真的不算悲劇,這只是解脫而已。從此之後,他就是一個「處江湖之遠偶憂其君」的少爺,帶著家丁牽著狗,在街上調戲調戲大姑娘小媳婦,也許還實現了童年的理想,開了一個大妓院,真正地享受著康乾盛世。那些打打殺殺本來就跟他沒關係,如今依然如此。


所有的《鹿鼎記》影視作品,都默認為《鹿鼎記》是喜劇,可《鹿鼎記》本質上是悲劇。

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作為金庸封筆的一部小說,讓他高呼「再也寫不下去」的東西,怎麼會是喜劇?

所以說,諸位都搞錯了,《鹿鼎記》從來都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的所有喜劇成分都是為了背後的悲劇色彩服務的。

我們把這樣的寫法叫做「荒誕」。因此經常有人把《鹿鼎記》和《堂吉訶德》相提並論,因為二者都是反叛性質的小說,一個反武俠一個反騎士,都預示著某種東西的破滅與終結。

破滅與終結,這就是悲劇。

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就是這個道理。

《鹿鼎記》開篇宏大,氣象非凡,出場人物無不正氣凜然剛正不阿。

反清復明天地會,陳近南、青木堂,一個個心懷大志。無論是傳統敘事還是金庸過去的小說中,這些人物一定是英雄屬性,即便最後失敗了,那也是悲劇英雄,一個個前仆後繼可歌可泣。

可在書中呢?

剛登場的天地會眾人,那就是為了堂主的位置爭得撕破臉皮。再後來利用韋小寶,權衡勢力。

韋小寶心道:「好啊!我還道你們真要我當什麼香主臭主,卻原來將我當作一座木板橋來過河,過了河便拆橋。今日封我為香主,你們就不算背誓。明日找個岔頭,將我廢了,又不算背誓。那時李大哥也好,關夫子也好,再來當香主,便順理成章了。」

甚至到了後來,陳近南死了。

陳近南死了不要緊,關鍵要看他是怎麼死的?

鄭克爽殺死的。

這一幕標誌著舊有價值體系的徹底瓦解。

因為他的死正如魯迅先生的那句話所言,「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他陳近南可以死在沙場上,可以被敵人暗殺,可以與江湖豪傑打個幾天幾夜含笑九泉,甚至可以最後因為一事無成而鬱鬱寡歡終老而死。

可是他是怎麼死的?

被自己辛辛苦苦輔佐的少主殺死的。

也就是說,他這一生的兵法學了是沒用的,這一生的武功學了是沒用的,這一生的抱負也是無濟於事。

可笑吧,《鹿鼎記》就是這樣可笑。在各種戲謔和反叛間猝不及防,讓那種歷史的荒謬和悲劇色彩撲面而來。

讓你的任何行為都變得毫無意義。

這就是《鹿鼎記》的背景色彩。

不只是天地會陳近南,台灣鄭氏、沐王府、華山派甚至於遺民們,也均是如此。

君不見《鹿鼎記》最後的大高潮?

你要問了,《鹿鼎記》最後平平淡淡收尾,哪有大高潮?

我笑著翻開書,指著顧炎武、査繼佐、黃宗羲、呂留良四位拜訪韋小寶,請他出山做皇帝的段落對你說,這就是最大的高潮。

四個書生指點江山。

(當然這裡插一句,我所論者,是金庸筆下的明清易代,某種意義上我對那個時代的看法與金庸完全相左,此處只是在金庸《鹿鼎記》的土壤里進行討論。)

怎麼指點?

「韋香主,我們這次來,不是要你行刺皇帝。我們來勸韋香主自己做皇帝!」

我的媽呀,忙活了大半輩子,結果這四位最有聲望的遺民,就想到的這樣一個法子?

荒謬、可笑,卻又合情合理。

借著那塊土壤,描述著那個時代的悲劇。

你看朝廷。

《鹿鼎記》開篇就有幾段極為漂亮的描寫。

一路上走的都是迴廊,穿過一處處庭院花園。韋小寶心想:「他媽的,這財主真有錢,起這麼大的屋子。」眼見飛檐繪彩,棟樑雕花,他一生之中哪裡見過這等富麗豪華的大屋?心想:「咱麗春院在揚州,也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漂亮大院子了。比這裡可又差得遠啦。乖乖弄的東,在這裡開座院子,嫖客們可有得樂子了。不過這麼大的院子里,如果不坐滿百來個姑娘,卻也不像樣。」

韋小寶往往先嫖客之嘗而嘗,儘管老鴇龜奴打罵,他還是偷吃不誤。此刻所吃的這塊糕,顯然比妓院中的細點更精緻得多,心道:「這千層糕做得真好,我瞧這兒多半是北京城裡的第一大妓院。」

喲呵,妓院。

整個全中國的最底層妓院和最頂層皇宮居然是一樣的。

再看看那些久混官場的是怎麼看的呢?

虛以委蛇,矯揉造作。

佟國綱、索額圖等大臣面子上對韋小寶雖都十分恭敬客氣,心底里卻著實瞧他不起,均覺他不過是皇上寵幸的一個小丑弄臣,平日言談行事,往往出醜露乖,卻偏偏又恬不知恥,自鳴得意,此番與外國使臣折衝樽俎,料想難免貽笑外邦,失了國家體面。哪知皇上量材器使,竟然大收其用,若不派這個憊懶人物來辦這樁差使,滿朝文武大臣之中,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來。眾大臣越聽越佩服,更覺皇上英明睿智,非眾臣所及。

好了,下面開始回答本題。

韋小寶是悲劇嗎?

回答之前我們得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韋小寶是主角?

我們見過主角千千萬,有瀟洒的俠客,有豪邁的英雄,有仁厚的書生,有機敏的謀士,甚至還有深沉的政客。

然而《鹿鼎記》里的主角,竟然是那個出身妓院、不學無術、貪得無厭、臉皮厚得誰都不如的小混混。

從一出場似乎就是一個喜劇色彩。

誰說不是呢?

一路逢凶化吉,爬啊爬,從本註定會成為妓院龜公的小寶。

噢對了,《鹿鼎記》裡頭,當茅十八沒有問他名字之前,他連姓都沒有。

好了,我們繼續,從本註定會成為妓院龜公的小寶,慢慢地居然進入了皇宮,成了太監總管,又成了御前侍衛,最後搖身一變,成為那廟堂上的韋爵爺。

更有甚者,他還不只是朝堂上吃香,江湖上也四面逢源,青木堂韋香主,少林寺晦明師叔祖,神龍教白龍使。

吳三桂/李自成的女婿,長平公主九難的弟子,台灣台柱子陳永華的弟子。

羅剎公主的情人。

當然還有題主說的,坐擁七美。

所以有人說了,《鹿鼎記》就是一部成功學。

對嗎?

對極了!

我真的要跑上前去握住你的手,激動地對你說一句。

「恭喜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別笑,我很嚴肅的。

要是從韋小寶的際遇里只看出成功學,那真的只能是這樣了。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這麼吃得開?

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一切有正經本事的,包括施琅,雖然這位在我心中的歷史評價並不高,但至少人家有本事。

還有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這些能將,怎麼就服韋小寶了?

沒辦法啊沒辦法。有本事的不如會做人的。

韋小寶的幾招。

一是拍馬屁。

一是說謊話。

一是厚臉皮

屢試不爽,屢次逢凶化吉,化險為夷。

這不是悲劇嗎?一個只會鑽營的、舔著臉的小混混,才是那個社會上最吃得開的?

因為誤打誤撞殺了鰲拜,天地會服他,莊家人也服他。

因為姦汙了阿珂懷了孩子,阿珂居然跟著他走了。

同理蘇荃。

因為被時代裹挾進去,終於為了身家性命,只能全身而退,與朝廷、江湖不再有瓜葛。

就這時了,康熙還要挾他,遺民還慫恿他,好漢還逼迫他。

韋小寶惘然站在河岸,秋風吹來,頗有涼意,官船上火勢漸小,偶爾發出些爆裂之聲,火頭旺了一陣,又小了下去。他喃喃自語:「怎麼辦?怎麼辦?」

金庸寫到那一幕,翻著史書,心中冰冷,看著隔岸人民群眾熱火朝天。他喃喃自語:「怎麼辦?怎麼辦?」

韋小寶喊出了那一句:「老子不幹了!」

金庸笑著擺手:「真是寫不出來了!」

異曲同工。


閉館之前再胡亂答一道題...

出於情懷的目的,我最近在玩大航海時代5。這個遊戲里大一點的港口會有酒吧女郎,就像這樣。

你可以跟她聊天,送她禮物,給她講故事來累積好感度,當好感度累積到頂的時候,她們就會送給你許多好東西。於是無數人前仆後繼,在港口刷刷刷刷刷,就為把好感度刷滿,然後拿獎勵。一旦拿到獎勵,除非任務指引過來或者經商路過,可能直到遊戲結束都不會有人再進這個港口。

你管這個叫愛情嗎?這不過是為了利益在刷NPC好感度而已。

對於韋小寶來說是一個道理,我們的韋爵爺在妓院出生,生下來便是跟妓女和嫖客打交道,大家逢場作戲,你來我往,都是為了金錢與色慾,但是這卻鑄成了小寶的世界觀。

所以在韋小寶看來,所謂愛情,就是刷好感度,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不擇手段地讓一個女人服從於自己。也許正如上面許多答案所說的一樣,韋小寶根本不在乎有沒有愛情。確實也許有的人不需要愛情,但是隨後的發展中我們發現韋小寶好像根本沒有任何愛的東西,任何東西都能被他拿來毫不留情地利用,一切主體都可以被他當成客體。這樣一個沒有愛的人,難道不是悲劇嗎?

在金庸的世界裡,沒有愛就等於行屍走肉。我們會看到,就算鳩摩智和金輪法王這樣的大反派,最後也能因其對於武學的痴迷讓我們動容,這讓我們真切地感覺到他還是個人。因為這是愛,愛是人間最大的喜劇,也是金庸的世界裡最大的喜劇。

當把這本書看到最後,我們會陷入一段賢者時間,會不由自主地疑問,韋小寶轉了這麼一大圈,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以上


部分轉自
知乎專欄

如果依照亞里士多德說的話,那麼韋小寶是可以作為悲劇人物存在的.

因為我,扎紮實實的在他身上,讀出了憐憫恐懼.

鹿鼎記是一本能夠帶來快樂情緒的書,在前半本里你可以順著情節跌宕起伏的曲線搖曳,滑翔.就像是一部帶著茉莉香味的滑梯或者鞦韆.

然而能讓你笑的,未必是喜劇,能讓你哭的,也未必是悲劇.前段時間的開心麻花電影【驢得水】,不就是讓你笑了哭,哭了笑的高級喜劇么?

小說不是喜劇,不一定要有悲喜正的明確定位,無論如何,操縱讀者的情緒,都是作者的至高榮譽.

而我們,作為讀者,在悲劇中可以體驗一種對於我們珍視的事物之「失去」,信奉的真理之「否決」,在這種複雜的審視和反思中,我們可以收穫美感與醒悟.

因此你可以懷疑韋小寶這個讓你笑過幾個自習課的活寶,也許真的是一個悲劇人物.

==============鹿鼎記第一章=============

那文士提筆蘸上了墨,在紙上寫了個「鹿」字,說道:「鹿這種野獸,雖是龐然大物,性子卻極為和平,只吃青草樹葉,從來不傷害別的野獸。兇猛的野獸要傷它吃它,它只有逃跑,倘若逃不了,那只有給人家吃了。」又寫了「逐鹿」兩字,說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來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溫順善良,只有給人欺壓殘害的份兒。《漢書》上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說,秦朝失了天下,群雄並起,大家爭奪,最後漢高祖打敗了楚霸王,就得了這隻又肥又大的鹿。」

  那小孩點頭道:「我明白了。小說書上說『逐鹿中原』,就是大家爭著要做皇帝的意思。」那文士甚是喜歡,點了點頭,在紙上畫了一隻鼎的圖形,道:「古人煮食,不用灶頭鍋子,用這樣三隻腳的鼎,下面燒柴,捉到了鹿,就在鼎里煮來吃。

  皇帝和大官都很殘忍,心裡不喜歡誰,就說他犯了罪,把他放在鼎里活活煮熟。《史記》中記載藺相如對秦王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也,臣請就鼎鑊。』就是說:『我該死,將我在鼎里燒死了罷!』」

  那小孩道:「小說書上又常說『問鼎中原』,這跟『逐鹿中原』好像意思差不多。」

  那文士道:「不錯。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鑄了九口大鼎。

  當時的所謂『金』其實是銅。每一口鼎上鑄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圖形,後世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傳》上:『楚子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只有天下之主,方能保有九鼎。楚王只是楚國的諸侯,他問鼎的輕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軌,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誰手』,就是不知哪一個做成了皇帝。」

  那文士道:「正是。到得後來,『問鼎』、『逐鹿』這四個字,也可借用於別處,但原來的出典,是專指做皇帝而言。」

說到這裡,嘆了口氣,道:「咱們做老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未知鹿死誰手』,只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頭鹿,卻是死定了的。」

鹿鼎記的第一章,實則是整部書的大綱.金庸已經給我們講明白了一切,江湖是什麼,朝廷是什麼,可我們呢?卻如同身在太虛幻境薄命司,懵懵懂懂,不得而知.

直到看過全書,才幡然醒悟.

群雄逐鹿,不知道鹿死誰手,更不知自己也不過是只鹿而已.

幾頭梅花鹿慢慢走到兩人身邊,似乎十分好奇。動物之中,鹿的智慧甚低,遠不及犬馬狐狸,因此成語中有「蠢如鹿豕」的話。幾頭梅花鹿低下頭來,到韋小寶和雙兒的臉上擦擦嗅嗅,叫了幾聲。韋小寶叫道:「翻身上馬,狄青降龍!」
  彈身躍起,坐上了鹿背,舉手緊緊抓住鹿角。雙兒輕輕巧巧的也躍上了一頭梅花鹿之背。
  群鹿受驚,撒蹄奔躍。雙兒叫道:「你用匕首殺鹿啊。」韋小寶道:「不忙殺,騎鹿逃命,洪教主便追不上了。」雙兒道:「是,對極。不過可別失散了。」她擔心兩頭鹿一往東竄,一向西奔,那可糟糕。
  幸好梅花鹿性喜合群,八頭大鹿聚在一起奔跑,奔得一會,又有七八頭大鹿過來合在一起。梅花鹿身高腿長,奔跑起來不輸於駿馬,只是騎在鹿背,顛簸極烈。

這些對鹿的描寫,說是寫鹿,何嘗又不是這些俠客呢?

說鹿的智慧低,彷彿映照著陳近南對天地會群雄的說法.說鹿性喜合群,群雄又何嘗不是.

一群自以為本領了得的江湖豪俠,實則還是被韋小寶這樣的小孩子玩弄於股掌之間,江湖之中偶有妙計良策,也不過轉眼間便被康熙識破.

韋小寶的恩師,鹿鼎記里正義的化身,最純粹最忠誠的GM戰士陳近南,被自己效忠的延平郡王少東家刺殺.


韋小寶的婆婆姐姐的師叔,鹿鼎記中至高武力的象徵神拳無敵歸辛樹,死於一群武功低微的大內侍衛圍攻.

陳近南,是俠的代表.歸辛樹,是武的代表.他們兩個人,是江湖中人畢生追逐的目標.天下無敵的功夫,無人不知的俠名,不正是所有武林人物心目中的人生巔峰么?然而他們的結局又如何呢?


俠客會成長,會腐化,要喝酒,要吃飯,他們想要更硬的拳頭,更快的刀,更大的名氣,更鼓的錢包.


無欲則剛,可俠客真的無欲么?


於是俠客成了鹿,可怕的是,他們自己並不知道.


俠客逐鹿,射鵰里逐九陰真經,倚天里逐倚天屠龍,笑傲江湖裡逐辟邪劍譜.慕容逐位,湯沛逐名.

一入紅塵,就是無休止的奔跑,廝殺.


又有誰記得自己當初躊躇滿志之時,發了多少毒誓,許了多少壯志?


韋小寶是唯一一隻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的鹿,他眼睜睜的從幾個鹿群中看到這群健壯無比的鹿王漸漸走向死亡,便想通了.


儘管他在所有鹿群中左右逢源,甚至有無數不同花色種類的健壯公鹿願意為他奔跑,戰鬥,但這只是假象.這片豐美廣闊的草原四周,充溢著前來圍獵的獵手,再強健的鹿最終的結局都是肉脯.


韋小寶並非沒有選擇,他可以做獵人的幫凶,如果他願意,獵人可以在他的幫助下最快的肅清所有鹿群.而他也可以做所有鹿群的首領,統一各色的鹿群,做唯一的那個鹿王.


但是他沒有.他假裝死亡,跑出了獵人的圍獵圈.

他有如此高的智慧,至尊位都可以毫不猶豫的捨棄,可好多讀者說他是靠狗屎運.


身為一名沒經歷過任何教育,從小生長在妓院、皇宮和爾虞我詐的江湖.韋小寶仍然保留著他的底線.康熙要殺陳近南,他拼了命去救,不惜捨棄榮華富貴.天地會歸氏要刺殺康熙,韋小寶又拼了命去救康熙.可某些讀者怎麼說他?怎麼說鹿鼎記?

韋小寶貪污受賄,不是什麼好人.但他這樣一個貪錢的人,看到台灣地震是怎麼做的?我們可以正義凜然的說他的錢本來就不是正道來的,所以他捐款也是為了心安.

苟居暗室,螢火可珍.


即使是這樣的善良,有總好過沒有吧?

韋小寶道:「你既信不過我,為什麼說了真名字出來?你頭上臉上纏了這許多布條,和榜文上的圖形完全不同了。你不說你是茅十八,誰又認得你?」茅十八道:「你說咱們有福共享,有難共當。我倘若連自己姓名身分也瞞了你,那還算什麼他媽巴羔子的好朋友?」
  韋小寶大喜,說道:「對極!就算有一萬兩、十萬兩銀子的賞金,老子也決不會去通風報信。」心中卻想:「倘若真有一萬兩、十萬兩銀子的賞格,出賣朋友的事要不要做?」頗有點打不定主意。

茅十八一笑,又取出那隻元寶,說過:「哥兒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拿去使便了,說什麼借不借的?」韋小寶大喜,心想:「這好漢真拿我當朋友看待,便有一萬兩銀子的賞格,我也不能去報官。十萬兩呢?這倒有點兒傷腦筋。呸,憑他這副德性,值得這麼多銀子?我也不用傷腦筋啦。」

.......................

韋小寶想托他做的,便正是這件事,哪知他話說在前頭,先行擋回,心想:「皇上神機妙算,甚麼都料到了。連一百萬兩銀子都買不到茅大哥的一條命。」

這樣的韋小寶,不要說當世的人懷疑他,就是我們這些看過書的讀者,又有幾個真正意義的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想過,自己會怎麼做呢?

當你你想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應該記住,並不是世上所有人都坐擁你的那些優越條件。

——菲茨傑拉德


謝邀,那就寫一下韋小寶。

先說明,對《鹿鼎記》相關人物和情節的評價,來源於老版原著,而非金庸先生後修改的版本。

韋小寶是悲劇人物么?我認為不是。

悲劇人物,是要按照正常人的標準來看的。而韋小寶就不是個正常人,這倒不是說他腦袋有問題,而是在於,這人的成長環境就不是一個正常人能有的環境。你可以說他投錯了胎是個大悲劇,但你沒法說他就此是個悲劇人物。

所謂悲劇,便是將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例如喬峰痛失阿朱,例如陳家洛送出香香公主看著她死。那麼「美好」便是很重要的,這不是僅僅指容顏美好,而是人品性情。比如坑張無忌的朱九真被殷離害死,好像沒人覺得悲劇,宋青書被他爹親手弄死,也只是覺得罪有應得。但即便是李莫愁那樣的大魔頭,因為其痴情,以及對郭襄的舐犢之情,她的死也讓人覺得挺痛心。任何一點具有美好品質的人離去,例如小昭,例如殷離,例如華箏,便是莫聲谷這種暴脾氣的衝動漢子,不重要的配角,因為其光明磊落和嫉惡如仇,他的死也挺讓人遺憾。

那麼回頭看看韋小寶,他與美好基本沒有什麼聯繫。生在妓院,不知爹,只知娘,身邊都是虛情假意,迎來送往,自幼沒有任何禮義廉恥的教育,唯一的教育來自於說書先生的評書。所以,「艹你媽」這種對普通人來說足夠侮辱的詞,對他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他聽到這話只會想「不知哪個瘟生又在做我的便宜爹」,然後玩去了。可以說,他的出身極低,也因此他的處事標準極低。追阿珂時各種毒誓已經體現了這一點。後來和陳圓圓對話,對出身風塵這個詞的討論,他絲毫不以之為意。正是因為這種低出身帶來的低標準,讓他遠離了任何可能的悲劇。

不過,沒有通常意義的利益鏈式,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道德標準。他的標準是「講義氣」和「打韃子」,這是說書先生給他書立的行為底線,其後他基本就遵循這個標準行事,從救茅十八開始,一直到退隱江湖。其他孩童的志向追求,不外乎文中狀元,武上沙場。他的理想是開他個十個八個妓院,天天看著滿院子龜公嫖客婊子好熱鬧。再就是逢賭必贏,最好能作弊殺羊牯,通吃島上一夢充分顯示了這一理想。除此之外,便是拔光揚州禪智寺的牡丹,痛罵賊禿。這些理想條條都是奇葩,或者說,就是個一直中二的熊孩子,混吃等死,胸無大志,偏巧時代的潮頭推著他,一次次建功立業。而他本人卻對這些功業完全不在乎,最在乎的是哈哈的時候身邊有沒有人問「將軍為何發笑」,或者他師父陳近南的像沒有陪在鄭成功的身邊。

韋小寶的一生充滿了各種喜劇,財富美女,位高權重這些事就不說了,黃宗羲、顧炎武這種大儒最後甚至要他做皇帝。大字不識,毫無廉恥,卻要被推到最高的位置,這件事對他是大大的喜劇,對黃顧二人是大悲劇,因為道德文章一世,如今黔驢技窮。但韋小寶非常自知,壓根不搭理,最後一拍屁股跑了,他拒絕了所有可能讓自己悲劇的機會。遊戲人間,享有善終,看不出他悲劇在哪裡。並不是身處悲劇當中,就人人都是悲劇人物。如果能審時度勢,據守本心,一生或許平安喜樂,開心的很。比如痴迷武學,不通時務的澄觀老師侄,一輩子終老寺院,天天修鍊各種武學典籍,你說他悲劇么?

韋小寶是個什麼人呢?是個市井小人,這一點金庸先生說的很清楚。他和陶紅英外出雇車馬,找了個長隨叫做於八。書里寫這人就是能說會道,奔走逐利的一個市井之徒,所以人稱「少一划」,指他就比「王八」差一點。一般三觀正一些的人物,不會與這種人太親近,但韋小寶感覺遇到了老相識,投機到恨不得斬雞頭燒黃紙了。充分說明了韋小寶的品質,他也是個市井小人。市井小人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陳丹青描述過這種人,去他媽的什麼崇高,先活下去再說。

可以說,身在一個悲劇的時代,小人物保全自己的辦法,就是不要太崇高,因為得不到崇高,才顯得悲劇。林沖是個英雄,一生就想忠君報國,但最後被逼到走投無路,不得不上梁山,落草為寇,所以他是典型的悲劇人物。但對於毫無家國,種族,敵我意識的韋小寶來說,既然那些崇高的,美好的都不是他想要的,那麼對他也就並無什麼悲劇可言。這東西毀滅了,對別人來說是個悲劇,比如禪智寺的牡丹,對他來說則是「與我何干」?甚至心中暗地覺得痛快。百勝刀王胡逸之,為了陳圓圓隱姓埋名,改形換貌,一個美男子變成了老農,就為了守著心上人,可稱為典型的愛情悲劇。韋小寶對他這份痴情有讚歎的部分,原因是他想要阿珂,與胡逸之的痴情表面上類似,實際上南轅北轍,所以他會建議胡逸之帶著陳圓圓溜之大吉,與愛情,與悲劇都毫無關係了。從頭到尾,韋小寶都是這樣。美色和財富,他不客氣的笑納。高帽子他很有自知自明的甩開,扮小丑,文人最常用的道德綁架對他毫無作用,因此他的一生,除了被夾在義氣和友情之間左右為難,不得不跑路之外,並無其他悲劇。但跑路這事……算悲劇么?范蠡帶著西施泛舟於江湖,功成身退,這是多少人的夢想啊。

不過,韋小寶並不是一個壞人,小人與壞人是有區別的,其一在於壞人是有主動陷害他人的心思,例如這部書里另一個小人,同時也是壞人的吳之榮,引發了明史案,才有後來諸多事件,他是為了榮華富貴主動構陷。韋小寶雖是妓院出身,卻基本上沒有主動害過他人。即使是面對鄭克爽這個情敵,也不過是羞辱之。絕大多數時間,他處於弱勢的地位,依靠毒藥,利刃,寶衣,輕功,在危險中逃得性命。因為他身上牽涉太多利益,各方面反而不敢輕易殺他,給了他騰挪的空間,否則他那點微末的本事,早死了一萬遍。另一方面,韋小寶雖然沒有傳統的禮義廉恥,但有兩點他很看重,其一是義氣,其二是友情,此外還有半點他表面上不太看重,實則埋在心底的親情。對天地會眾人,他講義氣。對雙兒,小玄子這些共患難並生死的小夥伴,他實際是親情友情居多。對他的母親韋春芳,他有一點孝心,對師父陳近南,潛意識中當做父親,畏懼並總想逃離,實則非常親近。所以儘管是個小人,韋小寶還是能做到聽人勸吃飽飯,給人留活路,並不像吳之榮那樣無恥。鄭克爽殺了他視為父親的陳近南,他也遵守遺言,不去殺人報仇。天地會各種威逼利誘,要他殺康熙,他也不肯,只能最後一走了之。

韋小寶這個人物,是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很常見的市井人物,卑微,猥瑣,為了點小利可以拋棄尊嚴,沒有大追求。比如魯迅先生寫過的另一個小人物阿Q。但也正是這種人,構成了我們社會的大多數。他們以平安溫飽過一生為最高目標,為一點小利小弊糾結,就像螞蟻一樣。有各種心思的,但沒能力,沒本事,若無意外,就只能平庸度過一生。絕大多數時間,他們不會是舞台的主角,也不會成為悲劇人物。韋小寶不止一次成為主角,但他成功的以小丑的面目,消解了崇高,拒絕了各種家國情懷,安心的去做富家翁。雖然他沒能燒光禪智寺的牡丹花,但開妓院,殺羊牯這兩件事,他應該能實現。既然他的理想能實現,憑什麼說他是個悲劇人物呢?

真正的悲劇人物,是陳近南,顧炎武,黃宗羲這些心懷崇高,卻無能為力的人。他們看不清事實,不明白明朝為何而滅亡,為一個崇高的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甚至要把他們心底最看不起的韋小寶推到皇帝的位置,充分顯示了他們的絕望。

近代的武俠,實際與真正的歷史並無太大關係,是文人基於自身「修齊治平」的夢想,而臆造出來的成人童話。既然是童話,就有破滅的一天。金庸武俠發展到最後,原本的武俠主角,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陳家洛,在奔忙困頓中被自己效忠的主子殺死,因為金庸已經想明白,這是個死胡同。道德的武俠遇到市井的江湖,詭詐的政治,必敗無疑。所以他安排市井小人韋小寶接了陳近南的班,終結了文人俠客的浪漫夢想。就這事本身來說,是個理想破滅的悲劇。但對於身在其中的人,則是樂在其中,因為他完成了歷史交付的使命,全身而退,有何悲劇呢。《鹿鼎記》的結局是如此符合現實,以至於金庸到最後都不忍,又以道德的名義,要修改韋小寶的際遇,讓他妻離子散,成為真正的悲劇人物。殊不知,無論哪個時代,笑到最後的,往往都是這種有點底線,卻又能左右逢源的小人,譬如吳化文。一個世道好不好,就看對於這種小人有沒有容身的空間。一味崇高,天天說理想,高標準,反而是更兇險的時代。因為民眾連平庸的權利都沒有了,要麼做義士,要麼做反賊。非黑即白的時代,就是亂世的開始。

但正因為如此,這才是金庸最好的作品。消解童話,回歸現實,拒絕以崇高的名義綁架他人,人可以選擇平庸,選擇現實主義,這才是自由的真諦。時代的重任,需要每個人來承擔,而不是一個人來承擔,道德最好用來律己,不要拿著對他人指手畫腳。這種文字看著不那麼痛快,卻最貼近現實。

將時代的悲劇,與個人的悲劇分開,這應該是一個常識。不要以為大家都悲劇了,你就一定悲劇,其實你可以不悲劇啊。


有學者說這部作品屬於魔幻現實主義。

那時候不懂。後來細一想確實有道理。


突然想起,蘇東坡說看彌勒像狗屎,彌勒說看蘇東坡像佛。
說悲劇的都是有理想的,說不悲劇的都是追求物質的。
鹿鼎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心中的悲喜。


不算,爾等看韋爵爺是悲劇,只因你非此輩人。已經有人貼出悲劇的定義,就沒必要強行曲解了。
《鹿鼎記》中的悲劇角色何其之多,怎麼輪到韋小寶了?順治看破紅塵,陳近南立志反清,九難國破家亡,背負禍國之名的陳圓圓,即便也是吳三桂和李自成也一生受到束縛無法解脫。然而,笑道最後的只有韋爵爺。因為韋小寶看事情比他們看得都透徹,你們那些什麼民族大義、治理天下、至死不渝之情,韋小寶都懂,比你們誰都懂,只是他不會被這些事情糾纏。

韋小寶從小聽聞清兵殘殺漢人的事情,當他被天地會義士抓住時,他則真情流露大罵鰲拜,罵得高興說鰲拜把自己爸爸都給殺了,崔瞎子還糾結揚州十日發生在二十年前,十三四歲韋小寶的爸爸怎麼會被殺了。你需要韋小寶是一位純粹的反清義士時,他就真的是反清義士。九難、陳近南信任韋小寶並非只是被欺騙,他們確實看重韋小寶重義的一面。小玄子說要治理天下,成為聖賢的君王,既然這個皇帝是為天下百姓,韋小寶也不覺得被滿人統治有什麼不對,所以韋小寶使勁拍馬屁。他一邊替小玄子效力無礙於他諷刺吳三桂是大漢奸。

韋小寶是什麼人?他可是賭徒,在他的人生觀里這一次輸了,下一把老子就要回本,連開十把大老子都見過,你真是大驚小怪。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宕起伏,韋小寶不會像理想崇高的青年那樣,十年寒窗終無所成就要自暴自棄,為了什麼信仰、理想奮鬥,一旦夢想破滅就生無可戀,韋小寶只會想著下一次如何回本。

比如蕭峰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歸屬感,這對韋小寶來說多大點事?不就是自己不是漢人嗎?不就是死了一個女人嗎?韋小寶才不在乎自己父親是誰,按照周星馳版的說法,如果坑爹有好處,坑到他死為止,這絕對是韋小寶的真實心態。韋小寶最終算失敗嗎?拿著這麼多錢,找個地方隱居開妓院,每天騎老婆,這比很多人都成功啊!什麼鹿鼎公、白龍使、青木堂香主、少林高僧的頭銜,有的時候他就威風一下,沒有的時候何必糾結。

也許是有人經常把阿Q精神套在韋小寶身上,因為阿Q是一個悲劇人物,導致對韋小寶這角色理解有誤,韋小寶確實有阿Q的一面,但還沒有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程度,再打個比方,知乎上普遍都是社會精英,每天為了理想奔波無休,遇上一些困難,這些精英心態好,一笑而過。韋小寶就像那種閑著沒事的無業游民,每天打打麻將,看看電影,時不時賣點盜版貨,遇上一些困難他會罵罵咧咧,你覺得誰更快樂呢?精英分子拿得起但未必放得下,韋小寶這種人無論你把他放在最低的位置還是最高的位置,他都經受得起。鄭克爽、劉一舟和韋小寶就形成了這種反差感,鄭克爽長得英俊,是忠良之後而又顯貴。劉一舟起碼也算照顧師妹的好學長。在同時受到屈辱的時候,鄭克爽、劉一舟就顯得不如韋小寶那樣泰然自若,這證明了韋小寶不只是阿Q,他對待成敗榮辱其實比他人看得更清楚。金庸寫出的韋小寶之所以經典就是他一反以往俠客的形象,他沒有那麼大的氣魄,卻又不失為市井之俠。

俠這個字至今被文人過度渲染,成為很高端的詞,其實最早的俠本就包括雞鳴狗盜之徒,又有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韋小寶算是那一類市井俠士。因為不懂得什麼大義,市井之徒對俠義的崇拜可能和崇拜金錢差不多,他們認為講義氣可以受到尊敬,所以就那麼做。韋小寶的錢早貪到夠花了,但是貪的錢越多越好,因為韋小寶認為這是運氣。娶得這麼多美貌的老婆,不是因為你們理解的那種真愛,你讓韋小寶像楊過那樣真情,他做不到。但他還是很愛自己的老婆,只不過不是超凡入聖的愛情,是市井之徒的愛情觀。

我相信黃沾作詞,顧嘉輝作曲,張國榮演唱的《始終會行運》這首歌才是韋小寶的人生心態,黃沾、顧嘉輝本就是混跡風塵的流氓,最能理解韋小寶的心情,說好聽點他們像是曲洋和劉正風,說難聽點,加上金庸,他們就幾個老色鬼。韋小寶一生當中大多數都只為了自己而活,相比大多數人,他無拘無束,他糾結的那些小煩惱跟國讎家恨比起來微不足道,他悲劇在何處呢?最後韋小寶穿越來到了90年代的香港,風采依然。

最後附上《鹿鼎記》目錄,韋爵爺一生精彩,身經百戰,遇過無數大人物,這些大人物還不得不跟他談笑風生,頗有史詩的荒誕感。

第一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
第二回 絕世奇事傳聞里 最好交情見面初
第三回 符來袖裡圍方解 椎脫囊中事竟成
第四回 無跡可尋羚掛角 忘機相對鶴梳翎
第五回 金戈運啟驅除會 玉匣書留想像間
第六回 可知今日憐才意 即是當時種樹心
第七回 古來成敗原關數 天下英雄大可知
第八回 佳客偶逢如有約 盛名長恐見無因
第九回 琢磨頗望成全璧 激烈何須到碎琴
第十回 盡有狂言容數子 每從高會廁諸公
第十一回 春辭小院離離影 夜受輕衫漠漠香
第十二回 語帶滑稽吾是戲 弊清摘發爾如神
第十三回 翻覆兩家天假手 興衰一劫局更新
第十四回 放逐肯消亡國恨 歲時猶動楚人哀
第十五回 關心風雨經聯榻 輕命江山博壯遊
第十六回 粉麝余香銜語燕 佩環新鬼泣啼烏
第十七回 法門猛叩無方便 疑網重開有譬如
第十八回 金剛寶杵衛帝釋 雕篆石碣敲頭陀
第十九回 九州聚鐵鑄一字 百金立木招群魔
第二十回 殘碑日月看仍在 前輩風流許再攀
第二十一回 金剪無聲雲委地 寶釵有夢燕依人
第二十二回 老衲山中移漏處 佳人世外改妝時
第二十三回 天生才士定多癖 君與此圖皆可傳
第二十四回 愛河縱涸須千劫 苦海難量為一慈
第二十五回 烏飛白頭竄帝子 馬挾紅粉啼宮娥
第二十六回 草木連天人骨白 關山滿眼夕陽紅
第二十七回 滇海有人聞鬼哭 棘門此外盡兒嬉
第二十八回 未免情多絲宛轉 為誰辛苦竅玲瓏
第二十九回 卷幔微風香忽到 瞰床新月雨初收
第三十回 鎮將南朝偏跋扈 部兵西楚最輕剽
第三十一回 羅甸一軍深壁壘 滇池千頃沸波濤
第三十二回 歌喉欲斷從弦續 舞袖能長聽客誇
第三十三回 誰無痼疾難相笑 各有風流兩不如
第三十四回 一紙興亡看復鹿 千年灰劫付冥鴻
第三十五回 曾隨東西南北路 獨結冰霜雨雪緣
第三十六回 乞鳥蠻花天萬里 朔雲邊雪路千盤
第三十七回 轅門誰上平蠻策 朝議先頒諭蜀文
第三十八回 縱橫野馬群飛路 跋扈風箏一線天
第三十九回 先生樂事行如櫛 小子浮蹤寄若萍
第四十回 待兔只疑株可守 求魚方悔木難緣
第四十一回 漁陽鼓動天方醉 督亢圖窮悔已遲
第四十二回 九重城闕微茫外 一氣風雲吐納間
第四十三回 身作紅雲長傍日 心隨碧草又迎風
第四十四回 人來絕域原拚命 事到傷心每怕真
第四十五回 尚余截竹為竿手 可有臨淵結網心
第四十六回 千里帆檣來域外 九霄風雨過城頭
第四十七回 雲點旌旗秋出塞 風傳鼓角夜臨關
第四十八回 都護玉門關不設 將軍銅柱界重標
第四十九回 好官氣色車裘壯 獨客心情故舊疑
第五十回 鶚立雲端原矯矯 鴻飛天外又冥冥


不請自來

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站在世俗的立場來看,韋爵爺和悲劇這兩個字簡直不共戴天,高官厚祿,左右逢源,老婆個個如花似玉,黑白兩道,滿漢兩族,中俄兩國,全部和最好領導人有不同尋常的關係。真正意義上的通吃,說的就是韋小寶。
可是精神層面上,不得不說韋爵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悲劇
我看到樓上很多很多人都在嘲諷愛情,對愛情不屑一顧。
曾經看到過一個論斷,說韋爵爺是一個太監,被閹割了愛情的太監。他不懂得什麼叫做愛,他只懂得什麼叫做愛。他不會愛別人,當然也不可能收穫真正的愛情。他的老婆不愛他,只是利用他而已。懷了孕的,阿珂,紅夫人(對,我就是要打這個字),公主,找他當接盤俠、頂包師。其他人,都是過不下去了,家破人亡了的,比如曾柔,沐劍屏,沒有飯轍了,找個長期飯票湊合過吧。很多人說雙兒,其實她就是對韋爵爺迷戀,不是愛情,

這裡歪個樓,韋爵爺在揚州搞了3個,居然兩個都是一槍中靶,真是打死我都不信。這裡陰謀論的話,阿珂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鄭克爽的,阿珂那個身份,別說當正宮,當妾都說不過去。正巧阿珂懷孕了,找個由頭讓她滾犢子,最好一屍兩命,眼不見為凈。這就是鄭克爽的心態。紅夫人嘛,韋小寶對紅夫人的第一印象就一個字:騷。不展開了,再展開變金瓶梅了。
------------------正經答題的分割線-----------------------
韋爵爺的問題絕不僅僅是沒有愛情。
換句話說,韋爵爺被閹割的不僅僅是愛情,而是他喪失了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反應,所有美好的事物。無論是春江花月夜的美麗,驚濤駭浪的壯美,雪國茫茫的遼闊,還是詩詞,文字,他都不能理解。不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喜歡這些景色,為什麼有些人要費勁去寫這些東西。有人說韋小寶不認字,姿勢水平低,不能怨他,我承認文盲會阻礙人對美的感受,但是我想說,看看人家石破天,韋小寶好歹能畫自己的名字,石破天連名字都沒有,好好的字能看出蝌蚪來。也不妨礙人家對美的感知,至少人家石破天能知道阿秀愛自己,叮噹愛的是石中玉。至少人石破天最後表達出了要讓自己老婆幫助提升自己姿勢水平的強烈決心,你看看人韋爵爺,7個老婆都沒教會自己寫名字。再者說,韋小寶至少還是親生的,人石破天那是仇人養大的,待遇能一樣嗎?好歹梅芳姑還不算太壞,沒把孩子養成小魚兒。
韋小寶唯一能稍稍鑒賞的就是美人,而這種鑒賞的水平就是,能否讓自己博起。我還清楚的記得韋爵爺第一次見到阿珂的時候的心理活動。

韋小寶一見這少女,不過十六七歲,胸口宛如被一個無形的鐵鎚重重擊了一記,霎時之間唇燥舌干,目瞪口呆,心道:「我死了,我死了!哪裡來的這樣的美女?這美女倘若給了我做老婆,小皇帝跟我換位也不幹。韋小寶死皮賴活,上天下地,槍林箭雨,刀山油鍋,不管怎樣,非娶了這姑娘做老婆不可。」

用簡單的話描述:」哎呀媽呀,這姑娘賊拉漂亮了,我非得睡了他不可!」
著名採花賊兼瓢客田伯光還知道儀琳的美是那種聖潔的,不可侵犯的美。韋爵爺則是色中餓鬼,他對女人只有兩種標準,1,漂亮,我想上。2、丑,不想上。想上的,上不了也要調戲調戲,佔佔口頭便宜,丑的,那就是不理不睬。
而至於正常人都有的情感,朋友間的推心置腹,師生間的愛護幫助,母子間的舐犢之情,他都沒有。對母親,他飛黃騰達之後把母親忘在妓院里。對師父,從來都是嘴上一套肚子里一套,都是互相利用,只有在師父死了之後才感到了點悲哀。對朋友,他好歹講了義氣,可是別人不對他講義氣,無論是康熙還是天地會,義氣?別開玩笑了,消滅政敵要緊。
他是個從出生就被化學閹割了的太監。
缺失的是感情。
韋小寶沒有感情,只是一個唯利是圖的機器。

這樣的人,你想當嗎?


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一萬個讀者心中也有一萬個韋小寶。我們看一個角色其實很難完全不帶有自己的感情,所以韋小寶的人生對於一些人是悲劇,而對於另一些則不是,就看你心裡看中的是什麼了。

老話說得好,比上不足不下有餘。

先跳過過程只看結果的話,在那個封建的社會,動蕩的年月,有人流離失所,有人妻離子散,吃飽飯都是一種幸運,韋小寶的結局是什麼,老娘一位身體康健(流落風塵就不扯了),嬌妻七位各個貌美如花,是不是真心痴心於韋小寶的確是個問題,但是至少雙兒和曾柔是有情分的。而且在那個年代,皇帝和他老婆都未必真心相愛,民間夫妻結婚前都沒見過面呢。兒女雙全。雖然千金散去,但是顯然光是剩下的(省著點?)也夠下半輩子的了。全家隱居江南,好山好水啊。

這樣也算是悲劇嗎?如果說《鹿鼎記》這本書看似喜劇,實則講述了多個無奈的人生,無奈的時代,那麼的確如此。但是單就韋小寶本人,那就實在不能歸為悲劇人物啦。

他的確受過苦難,歷經多番險境,左右為難,最後放棄官爵,千金散去,但是你且看他的出身啊,再看他的結局啊。受過苦難卻也算是苦盡甘來,歷經險境但是次次化險為夷,左右為難最後保得忠義兩全,棄官散金隱居江南未必不是明哲保身之道,且得享安逸後半生。從一個妓女的私生子到妻妾成群,兒女雙全,衣食無憂,還要怎麼安樂呀。

而且一路走來,雖然有人想利用他,有人算計他,但是同樣也有人真心實意待他,陳近南一開始肯定有私心,但是相處下來也算是真心當他徒弟,還救了他的性命。康熙貴為一國之君,以國事天下為重,也有片刻真心相對。曾柔是心繫於他而追隨(雖然有感激的成分),還有貼心的雙兒。

而且,結局韋小寶的隱居(據說幹了老本行,開了夏秋冬院)未必不是隨了他的性子。相比起金庸很多書中的角色或鬱郁不得志,或一生孤苦,或身負重任無法按著自己的心意活著,韋小寶可以算是幸福的一個人了。

時隔多年,康熙或許還為了尋找他下江南呢。


這道題的各種回答真是可笑,簡單總結一下幾個說法。
金庸封筆的小說 所以韋小寶是悲劇人物。。。。
陳近南死了,死在自己保護的人手裡,沒有完成自己的理想,所以。。所以。。。所以。。。韋小寶是悲劇人物。
妓院和皇宮裝飾的差不多,用了荒誕的手法,所以韋小寶是悲劇人物
官場的那些人表面上一套,背地裡看不起韋小寶,所以韋小寶是悲劇人物
《鹿鼎記》里的主角,竟然是那個出身妓院、不學無術、貪得無厭、臉皮厚得誰都不如的小混混。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這麼吃得開? 這才是最大的悲劇。隨便找個混混來就能擒鰲拜,平神龍島,當上天地會青木堂堂主,然後把這一切歸結於運氣,混混嘛,當然是運氣。殊不知你眼裡的混混,早就是一個為康熙分憂解難的鹿鼎公了。
沒辦法啊沒辦法。有本事的不如會做人的。
韋小寶的幾招。
一是拍馬屁。
一是說謊話。
一是厚臉皮。
唉,看這幾句。我心裡只想說,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韋小寶一個沒讀過書的人。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你看不起他就看不起,沒必要抹殺他的能力,侮辱他的人格吧。
擒鰲拜 平神龍島 幫索菲亞公主奪權 斷吳三桂反叛三路援軍都不是能力。是不是擒鰲拜是運氣,平神龍島是運氣,奪權是運氣,後面也都是運氣。
只有會讀書寫字。唱歌跳舞。才叫能力。
果然是這輩子就這樣了。
很欣賞第二高票的解答,韋小寶重義,但是卻無法兩全,算是悲劇。但是義又怎會是一個人的全部,韋小寶個人絕對不可能是悲劇人物。最多說鹿鼎記有不少悲劇色彩在裡面。


韋小寶個人基本是喜劇,成功人士;但《鹿鼎記》體現的中國文化,是悲劇。

有空再說


其實我給朋友推薦鹿鼎記的時候,往往都會說一句話
如果你只看到了韋小寶,那說明你還沒有看懂鹿鼎記
鹿鼎記這三個字,不是他鹿鼎公韋小寶的傳記,而是群雄逐鹿,問鼎天下的鹿鼎記,暗線的主角其實是康熙和陳近南
而這兩個人,對韋小寶來說,也不是簡單的一師一友,而是一父一兄。

師父死了,他才想起原來他一直都是沒有爹的
而不得不離開康熙的時候,他又是怎麼一種心情呢?


韋小寶是大悲劇時代下的喜劇式人物。

這裡如無額外指出,所有提到的《鹿鼎記》均指老版(1981年修訂版)而非金庸先生之後修訂的新版。

《鹿鼎記》是當代武俠小說,依然屬於通俗小說的範疇,在現代文學理論當中,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只是形態的劃分,從理論研究和類型區隔上來說,通俗小說的整體判定依然不能脫離情節走向而單獨存在。

因此如果一定要以情節走向、矛盾衝突和人物性格來進行區隔判定,韋小寶是喜劇人物,而《鹿鼎記》是喜劇。

而要按照西方戲劇文學體裁來嚴格劃分的話,《鹿鼎記》屬於悲喜劇。

從「反清」和「復明」的意識形態衝突、以及朝野之間的不同價值體系來看,對李自成、陳圓圓、九難、吳三桂、鄭克塽等歷史漩渦當中的主要角色,以及陳近南、馮錫范等知名俠士是悲劇;

從「逐鹿中原」、「明史文字獄」和滿清對中國文人墨客的相異性統治來看,對庄廷鑨等望族,以及呂留良、顧炎武等當代大儒是悲劇;

從廟堂之上的朋黨相爭到武林人士之間的勾心鬥角,對鰲拜、桑結喇嘛、洪安通、歸辛樹、吳六奇等人來說是悲劇;

但從個人經歷、社交遭遇、社會生活的具體體現,對韋小寶、雙兒、方怡、蘇荃、沐劍屏、曾柔、建寧公主、陳珂來說,是喜劇。甚至對茅十八、胡逸之、趙良棟、王進寶、張勇、孫思克、康熙、蘇飛霞長公主來說,也是喜劇。

《鹿鼎記》有悲劇和喜劇的成分,用悲劇人物、悲劇經歷來襯托喜劇人物、喜劇經歷,具有典型的喜劇圓滿結局。而且多方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生活百態,需要詳細刻畫的每一個人有其具體性、深刻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屬於悲喜劇。

另外,悲劇在嚴肅文學當中,需要有典型的幾個要素。劇中主人公是完美理想和先進意願的代表人物、主人公的理想與現實生活之間具備不可調和的衝突、悲慘的結局或者以一連串的悲劇式人物結局襯托主人公的最終結局。

西方的悲劇小說不多說了,中國的悲劇小說,代表作是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和《我這一輩子》,以及余華先生的《活著》。而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當中,《天龍八部》是悲劇。

以上內容來自大學時期《中國現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影視文學》、《中外戲劇史》、《中外文學史》隨堂聽課筆記以及課堂評述。


鹿鼎記具備金庸以往作品所有悲劇的情景,但最後並沒有悲劇。因為韋小寶不是道德崇高的大英雄只是個隨遇而安的普通人。

他跟喬峰一樣站在民族衝突之間,喬峰自殺了。韋小寶不在乎誰統治誰只想百姓過的好,所以喬峰悲劇,韋小寶沒有。

他跟郭靖一樣站在民族與個人感情之間,郭靖和第二故鄉的人決裂了,韋小寶左右搖擺不偏不向。雖然糾結但不內疚。。所以郭靖悲劇,韋小寶沒有。

他跟楊過一樣在妹子間徘徊,但楊過在掙扎,小寶很洒脫。楊過只要姑姑幸福,小寶希望自己喜歡的女人都幸福

他跟虛竹一樣陷入莫名其妙的環境。虛竹一直想逃避而不得,小寶改變自己去適應。

他跟令狐沖一樣戀上女魔頭,令狐沖各種糾結要死要活,韋小寶輕描淡寫

慢慢看細細想,金塑造的大英雄遇到的他都遇到了。大英雄們悲劇了,他沒有。。鹿鼎記不是悲劇,而是在反思以往的悲劇。。
查先生的作品前期儒家,中期道家,後期佛家,收尾卻是鹿鼎記。。這不正是查先生的心路歷程么?說鹿鼎記是悲劇的請從新體會一遍吧。。腦子裡千萬不要忘了,這是查先生封筆之作,會助於你理解作品。。


本題寫作指導:「 如果說韋小寶不是悲劇人物,那就不會獲得千贊,所以,無論如何,即便把書翻爛了,也一定要證明他是。」

有朋友點贊,謝謝支持。

不過要讓你們失望了,豈止《鹿鼎記》,我看陳佩斯的小品也常常痛哭流涕。


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


推薦閱讀:

從未看過金庸小說的人應從哪部看起?
古龍有哪些不太出名但是很值得一讀的小說?
金庸小說中有哪些溫馨時刻,日後回想都會覺得很溫暖?
金庸小說中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是哪段?
為什麼知乎里關於金庸小說的問題比古龍的多?

TAG:武俠 | 金庸 | 金庸小說 | 鹿鼎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