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意識地避開美好的事物是一種什麼心理?
好像遇到喜歡的人有時候會裝作看不到,聽到喜歡的歌會切到下一首,下載好的電影遲遲不看之類的。
想到了一部電影:《理髮師的情人》
理髮師的情人 (豆瓣)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0904/
年輕的小男孩在美麗的法蘭西陽光下長大,他是一個有趣的小男孩,長大後註定會成為一個有趣的男人,他會跳一種莫名其妙的埃及舞蹈,狀如抽風,他喜歡城裡那個豐滿的女理髮師,她皮膚滲出的汗水,衣領處隱隱露出的乳溝,成了他對女人的最初的幻想,因此在他成年以後,他遇到了一個女理髮師,他向她求婚,她嫁給了他。
這是一對完美之極的愛人,完美到讓人難以置信,他們沒有野心,男人不意圖征服世界,女人也不渴求富貴榮華,小小的理髮店,生意也還不錯,關上門,就是他們的小天地,做愛,談話,喝酒,相依為命,無人可以打擾,也無須為生計發愁。來到他們店裡的人,彷彿是從紛繁的俗世來到天堂,帶著他們各自的煩惱,和抱怨。但是這些,他們都沒有,他們不爭吵,因為心靈自然而然的相通,他們沒有孩子,因為他們彼此擁有,完善了彼此的人生,甚至不需要用孩子來維繫他們的婚姻。至於情慾,他們的情慾是陽光的,健康的,像兩棵樹一樣,自然而然的彼此渴望著對方的身體,不需要任何刺激或者維護,是的,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夢寐以求的那種愛情,在暖暖的陽光里,這個城市彷彿從來沒有冬天。就彷彿充滿溫馨和祥和的生活。
然而,這樣的愛情故事要如何結尾呢?我想起羅大佑的一句歌詞,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她漸漸的開始感到擔心和恐懼,因為太美好,所以失去的時候將隨之來的加倍的疼痛。終於,在一個暴風雨的夜裡,她和他做了愛之後,跟他說,我去買黃油,然後,走入雨中,跳入了河裡。
每一個在痛苦中掙扎的人都還活著,幸福之極的人卻突然死掉了。這是多麼令人想不通的一個結局啊,我們在有生之年千辛萬苦的去渴求幸福,但是當幸福來臨的時候,有的人卻因為害怕失去的痛苦而選擇了結束。
註:以上文字是豆瓣里水木丁大人對該電影的影評部分。
.
我分析其中一點吧,裝作看不到喜歡的人,其實就是迴避/壓抑面對自己的情感。
主要有兩種可能:
1,害怕被拒絕/離開;
童年受挫經歷過多,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情感忽視,想要的總是得不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形成對事物關係的正確認知,害怕再次面對拒絕和離別。於是壓抑自己對他人的心理需求,先忽視和離開他人,來避免面對他人對自己的拒絕和離開。心理學上屬於"習得性無助"。
人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接受否定信息,比如總被指責沒有用,這點事都做不好等等,未能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始終認為自己不好,否定自我價值,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就刻意避開他們。
.
膽小鬼連幸福也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 ——《人間失格》
真正不想失去的東西,就應該敬而遠之。
潛意識中不配得心理,所以表面上要武裝的強大、無所謂。
怕自己習慣之後,以後遇不到了會傷心。
怕曾經滄海難為水。
因為知道自己得不到。
所以怕以後得不到會傷心。
摸摸頭,好東西是層出不窮的,滄海也不僅僅有一波。沒有什麼比現在更重要。現在享受,以後失去了,還會有新的。
我給你說,等你老了,你後悔的常常不是做過什麼,而不是沒做過什麼。
真正的喜歡不僅僅是擁有,還有保持一段距離的欣賞。
想起哪的一句話:愛情是奢侈品,是一幅你買不起的畫,當你買不起的時候,最好不要老去看它。
—_—原話是什麼忘記了。
但是愛和喜歡都是很短暫的。沒有什麼是永久的,即使你能夠擁有一朵花一個人,也不是永久的。
知道不是永久的,還全心全意地去喜歡。這個過程其實比你現在,轉過頭不看,要開心的多。
最少還有回憶。心裡對自己有強大的控制力,類似強迫症的一種控制力,越是喜歡的東西對自己吸引力越大,但是越是要控制自己不去看,不去聽,越是想要越是反著來,有種自虐的感覺,但是會獲得快感?平時受壓抑太多或是別人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導致了自己心中出現了另一個讓我做什麼,我就不做什麼的思想。當然這種思想一般是對內的,反映的就是題主你這種情況。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害怕失望。——村上春樹
人越長大越會明白,世界上有一種最好的東西,叫得不到。一開始,你是我的秘密,我怕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匆匆那年》
如果不曾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艾米莉·狄金森因為你潛意識裡拒絕承受失去它的痛苦。
這種潛意識裡的懼怕,你不經管教,肆意放任。
最終,它甚至大過了你想得到美好事物的渴望。
天下只有兩種人。
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
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
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俄狄浦斯情結。小時候被父母管教過嚴,提出需求時屢次被父母拒絕甚至批評甚至諷刺需求合理性,長大以後仍會對美好事物存有羞愧感,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不應該擁有。
潛意識的邏輯是:如果我去擁有,父母會不開心,會罵我。所以,一個人的福分有多大,來自父母。
為人被動懶散,同時希望別人能猜出他想要什麼,並且希望依賴別人完成他的心愿,他越來越依賴別人,只期盼別人幫他完成意願,沒有一個正常的人能夠完全滿足另一個人的完全依賴,一點點的失望,他停止盼望什麼,棄守一切。他很難不感到失望,當然就鬱鬱寡歡,一旦停止無私的付出與依賴,失落便找上門來,如此反覆,他會覺得自己過得十分窩囊他提出要求以及採取行動的勇氣就大大減弱了。
由此產生了只求舒適、被動的態度,生活對於他有若安樂鄉,他的憂鬱藏在樂園裡。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不夠具體,也就是根本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經常感到失望,因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別人更不能清楚的聽他的描述,所以他得到的反饋總是不盡如人意,致使自己繼續憂鬱。而放棄更多權利
!
無法表達的情感,不被允許的發脾氣,這些找不到發泄口的情緒不僅驕傲難耐,還會削減人的原動力,變得被動懶散壓抑壓抑的不滿情緒生成新的心理障礙。
對於不相關的風吹草動都會讓他想東想西:喜歡捕風捉影往自己身上攬,把別人當成自己,以為自己要對所有人負責,請客時,要讓客人相談甚歡,一旦氣氛不夠,他就感到自卑歉疚。極度害怕出錯。一旦出錯,會有極強的罪惡感。
不敢說不,失去自己觀點,
成因是
①父母充滿敵意的寵愛。父母因為害怕失去孩子而過度的傾注溫柔,不肯放手讓孩子有自己的世界,用愧疚感與無私的付出把孩子束縛在自己的世界裡。
②冷酷的拒絕。冷酷的拒絕孩子正常的生理需求,比如強制的按時餵奶……
③不與別人來往。不與過多人來往而產生妄想。害怕與過多人來往,不知道怎樣才能同時滿足不同人的需求,有些患者也借著給予別人得不到的東西,嘗試把付出與愛升華成樂善好施的行為,普度眾生,希望受人喜愛與讚美,否則他們不會這麼賣力。
可以著重看 《直面內心的恐懼》憂鬱人格的特點,看看和你的情況相似度有多大?! 可能跟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係
方法嘛,就是多與人交流,多接納別人的想法,告訴自己,「我沒有那麼重要,無私奉獻也未必是偉大的,首先讓自己快樂輕鬆,才能讓身邊人感到快樂,別患得患失,相信自己的魅力,一定會吸引到一個好女孩的!」憂鬱人格的人一般不喜歡惹別人,所以融入集體並沒有那麼難,主要是過自己的這一關!!!
沒有自信,對美好的人和事物,沒有充分的準備,覺得讓他人對自己產生美好感受沒有充分的準備好。
老祖先有一個詞:近鄉情怯,跟這個微妙的心理有類似的感覺。
提問舉例三個栗子情形還是有點差異的。
遇到喜歡的人有時候會裝作看不到。
對於喜歡的人,人類內心都喜歡得到對方的喜歡。
如果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會讓對方無感。普通不自信
再嚴重的不自信,認為會被對方感到討厭。認為自己不配
更嚴重的不自信,認為會是對方發現自己的感情,再被對方無情嘲笑自己這種卑微。恐對方認為自己不配
這種行為很正常啊,要有充分的時間,良好的心情來接受好歌、好電影,不影響佳作在自己心中的美好期望。例如雕爺的高論:味蕾沒有打開的時候就不要糟蹋美食了。
因為不願付出得到美好事物的代價。——《四月一日靈異事件簿》
很簡單 沒有開始 便沒有結束。
自覺無法承受失去這種美好的痛苦,所以尚未得到,就已開始擔心失去。
害怕擁有 因為害怕失去
自己不認同自己
每次見到喜歡的女生都不好意思打招呼。。回去qq上找她問她剛剛是不是在**。。活該孤獨
因為目前自身的狀態/環境不夠好。
在車上聽一首好歌,我怕我會感動流淚,在陌生人面前會壓抑自己。
遇到喜歡的人,我還沒有把自己打扮好,還沒有做好展示一切美的準備,我選擇避開。
一部動人的電影,我得到了真正放鬆的時候才去看它,好好領略它的美。
====
會這樣小心翼翼的人,無非就是活得認真,不願意糟蹋生命中的美罷了。
推薦閱讀:
※女朋友說我有雙重人格,感覺恐怖怎麼辦?
※為什麼男女正激烈的吵著架,卻突然狂吻起來?
※我該如何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活著?
※有些人喜歡 Linux 而對 Windows 嗤之以鼻。為什麼非要為了一個而貶低另外一個,這是一種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