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與《了不起的蓋茨比》有何異同?

內容主線相似,結局都是身死夢破;出版年份相近,主題相近。不過蓋茨比收到的評價要高得多。為何?


謝邀。最近好久沒認真答題了。一不小心樓上的諸位成了炮灰了。哈哈,趕快把答案刪了吧,留個謝邀就可以了。不好意思,不是你們知乎的酸文人,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天才而已。(一想到把這些話寫在前頭就好爽啊,哪怕讓很多人直接不看我答案了,甚至看完了也點反對也無所謂了!我並不是針對誰,而是你們真的都是………………)

其實一般的讀者讀書,而且不管是劇本還是小說,讀得都是一個故事。無論是劇本的形式還是小說的形式,最後很多讀者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複述出來。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我覺得這樣的閱讀是無法接近文學本身的。
提起了不起的蓋茨比和馬丁伊登,我往往還要把無名的裘德加進來。就當推薦給題主了。這三部就是我心目中的失敗三部曲。主人公都是發憤圖強型,然後以理想破碎——身死形滅為故事發展線索的。
這樣的三部作品能在文學史上留名的原因是什麼,到底有何貢獻呢?現在僅僅從故事性的角度講理由起碼就不算那麼充分了吧?
想到哪說到哪,先從結局來說。蓋茨比的結局是最戲劇性的,給讀者的衝擊力和直觀感受是最強的。但文學作品中,有的時候太過戲劇性並不是最好的。馬丁伊登的自殺的鋪墊則充足的多,自然得多。而無名的裘德的死我覺得是最具悲劇性的,也是最具諷刺效果的。
但僅僅如此可以體現出小說的優劣么?並不然,這三部小說的結局設定都是符合小說本身的特色的,都是非常合理的,作家的選擇都是最忠實於自己的作品的。
傑伊蓋茨比的死亡,與他的執著相配合呼應。蓋茨比還執著於他那個世俗不堪的夢想,根本不可能與現實決裂,所以不會自殺,更不會心灰意冷,落得裘德的下場。而馬丁伊登的死亡與故事第一人稱內聚焦對於人物的內心刻畫相得益彰,無名的裘德的視角更宏大,情節上並不那麼取巧,反而體現了作者極高的悲劇造詣。
再來說寫作技巧。無名的裘德是傳統的作者型敘述,優勢在於對全局的把控和展示,讀者從中感受到的宿命感是很強的,對於主題來說是最適合的選擇,單單說技巧並不驚艷。
馬丁伊登的第一視角內聚焦則符合了文學的發展,這樣的敘述拉近了讀者和人物的距離,對於人物的感受更加直觀,作者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更加細緻,馬丁伊登最終走向死亡的過程是展現給讀者的。
比如蓋茨比的死就屬於完全不可預料的,單純出於作者的設計。但這並不拙劣,我在之前說過了。
了不起蓋茨比的敘述技巧是最高超的,是現在仍值得學習和研究的。
故事是以尼克的第一人稱敘事展開的,但尼克並不是真正的主人公。文本上具有內聚焦的特點,但實際上還是一個外聚焦的故事。
與外聚焦的無名的裘德不同,尼克是一個典型的圓形人物,他的看法是不同於作者的,但深入文本又可以從中找到作者的思想。與馬丁伊登的第一人稱不同,他對於人物的觀察隔著敘述者,但尼克的敘述是人物的敘述,不是作者的敘述,對於蓋茨比這個人物的塑造是漸進性的,有著多次否定到肯定的過程,對於主人公的心理描寫是沒有的,讀者也就必須跟著敘述者的看法去觀察和思考人物,不細說了。
還要提到的是尼克的敘述是不可靠的敘述,但卻是隱性的不可靠敘述。初讀時一些故弄玄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獨白,實際上是一種互文,需要通過文本細讀才能了解。
再提一句,馬丁伊登是自我幻滅,裘德是對於現實無能為力,蓋茨比則是依然執著,死不瞑目,而尼克則是自欺欺人和冷漠自私。
人物的特點不分好壞,符合故事就行。和敘述視角一樣。
蓋茨比選用的視角和技巧的優勢就在於,對於故事和人物的多角度看法。(非常非常遺憾,雖然用意在此,但真正讀到的人卻沒幾個,真是浪費)還有尼克的看法本身就是又一個故事,視角變成要表達的故事,這是菲茨傑拉德的個人特色了。
再說思想性。我覺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永遠是衡量文學作品思想性的一個標杆。無名的裘德我卻不太好評論。
但馬丁伊登的思想性卻被拔高了,而蓋茨比的思想性則被看低了。
我覺得這就是「讀者謬見」。蓋茨比的故事確實更加吸引那些屁眼裡長蛆的小資青年,這是現實狀況,馬丁伊登則要好很多,這是因為作家不同的寫作風格,和寫作對象的不同造成的。而文學就是文學,讀者這樣的取捨實際上是對文學家的一種不尊重。比如 那些所謂喜歡蓋茨比的小資們,上面提到的文學技術他們真的讀到了么?作者的意圖他們透過尼克看見了么?人物的真正性格特徵他們了解了么?他們喜歡的是他們想像中的蓋茨比,我看笑笑就可以了。
馬丁伊登中體現的並不是真正的思想性,而是政治性,作家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而且這些看法只是總結出來的話還可以,但對於問題的思考並不深入。
而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對於人性的刻畫我覺得完全能體現作家的思想性,對於人性的認識是很深刻的。
只是作品是外聚焦,除了尼克的自言自語以外,懶惰的讀者習慣跟著敘述者去思考,所以其他人物表現出來作家對於人性的思考又一次被忽視了。這也是高明之處,卻只適用於高明的讀者,第一人稱先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然後再讓讀者自己警醒起來拉遠與敘述者的距離,這樣的過程本身就是作家表達的一種方式。當然,思想性還是拼不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很多不太重要的人物都體現出了作家對於人性的觀察,但人物塑造相對還是不完整的,不豐滿的。而對於問題也同樣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討。
其實題主問的是異同吧?是不是異同?好像一堆傻瓜卻在比優劣,我也就模仿著比一比優劣,實際上,都是這一行里頂尖的天才,拿誰當傻子啊?合適的技巧對應合適的故事對應合適的主題。我一時想到的異同已經舉出來了。


後者更受歡迎,因為它更符合中產階級的趣味。而中產階級喜歡的,小資產階級往往喜歡的不得了。那些批判中產階級生活的作家,比如巴爾扎克,小資產階級往往避之唯恐不及。《馬丁》也屬於此類。


蓋茨比愛上的是個錯誤的女人,馬丁愛上的是一個他誤解了的世界。

蓋茨比幸運地到最後都沒有發現真相,馬丁不幸地發現了。

——————————

我也想知道為什麼馬丁伊登幾乎沒人談(′?_?`)我也想看馬丁伊登翻拍的電影(′?_?`)昨天複習的時候,赫然發現我已經比我童年的男神年齡大了_:(′?`」 ∠):_


馬丁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比較年輕,受當時所處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限制,同時對社會的認識還是在比較淺的層次,理想主義太濃郁。如果是現在的同齡人,不會有這樣情景發生了。自殺不就是個SB嘛。


我覺得馬丁伊登比蓋茨比更能觸動我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南方公園S21E08 Heidi 的轉變?
黑人以外的人種歌手翻唱黑人歌曲時,怎麼解決Nigga這個詞?
美國文化中關於種族的玩笑的界限是什麼?
如何看待新京報和南方都市報刊登的抵制《功夫熊貓2》的廣告?
為什麼美國人充滿羨慕的給澳大利亞起外號叫「The Lucky Country」?

TAG:文學 | 美國文化 | 了不起的蓋茨比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