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愈的《馬說》?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是不是通過這句告訴人們,天下本就沒有伯樂的存在,既然沒有了伯樂,就根本分不出千里馬和普通馬了呢?又是怎麼反應在現實中的官場伯樂機制呢?


《馬說》一開始就講:

世有伯樂, 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 秪辱於奴隸人之手, 駢死於
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

之後就是講千里馬怎麼苦逼,怎麼受迫害,怎麼吃不飽飯來論證

世有伯樂, 然後有千里馬

這個文章的論點。
我們對於韓愈的這個論點大體可以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即
事物自我價值的實現的決定權當不在事物自身, 而在事物以外的相關對象。
所以照韓愈的這個邏輯,事物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必定需要徵得此外在對象的認同,其結果使事物自我價值的證成之路體現為一條由外在肯定到內在實現、由外向內證成的發展路向。
這麼一看,韓愈的觀點其實很偏激,就像有的人在知乎上一直說那些大V發點什麼都有人點贊,自己寫點什麼都無人問津一樣。且不說知乎這個去中心化做得很好,單說這些人的文章也是不足以讓人贊同的,一個優質答案的誕生真的不一定需要大V來點贊。
我有一個800+贊的答案,一夜火起來的,我很奇怪,因為我不覺得我這篇文章寫得哪好。所以把800多人全看了一遍,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大V給我助攻,只是這個答案被別人認同,所以自然而然地火起來了。
所以韓愈在《馬說》里片面地指出,千里馬一定要被伯樂賞識才是千里馬是很有失偏頗的,照知乎上的話來說這篇文章就是價值觀輸出而非乾貨。

以上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蹄如累麴。」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


高中學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今天重看,發現無論古今,人們發的牢騷都是一樣的。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說白了,就是我一跟你談錢,你就跟我談理想。怪不得我不努力幹活。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不過是伯樂賦予的一個稱謂而已,是因為它本身才能區別於普通的馬,伯樂才能相中它。說有伯樂才有了千里馬,過於強調外因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感覺這個要看立場,站在馬的角度,你沒有給我區別於其他馬的待遇,憑什麼讓我表現的比別的馬好?站在御馬人的角度,你表現的不突出,憑什麼要求我對你比對別的馬好?

恩,我現在是站在馬的立場,所以,走了,去找別的飼主。


推薦閱讀:

佛教故事中為何要講韓愈因寫《諫迎佛骨表》而永世墮入餓鬼道?

TAG:文學 | 文言文 | 官場 | 伯樂相馬 | 韓愈 |